新闻节目高清摄像机的运用思考

新闻节目高清摄像机的运用思考

作者:徐亮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依靠着卓越的影像质量和丰富细腻的画面层次,高清摄像机在广播电视制作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迎接盛大的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2009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9个电视频道同时实行高标清同播,由此可以看出高清电视已在我国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早在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就公布了《高清晰度电视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标准》,这是我国正式规定的高清晰度电视(英文缩写HDTV)的技术标准,主要指标为:画幅宽高比例为16:9、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场频50Hz、隔行扫描,记作1080/50i。伴随着高清电视的日益推广,更多电视台开始播出高清节目,电视新闻类节目的高清化制作也必将成为主流趋势。对于习惯了使用标清摄像机的电视新闻记者而言,掌握全新的拍摄技术和思路,熟练运用高清摄像机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是极为重要的。相比以往的标清电视,高清电视的画面要多出大致5倍的信息量。随着当下电视机屏幕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高清电视的影像质量也会成为决定新闻类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电视新闻记者如何熟练地操作高清摄像机,拍摄出高质量的新闻类节目画面,是亟需面对的问题。

二、高清摄像机的聚焦控制

焦点可以称作电视画面的“影像之眼”。就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画面影像而言,画面焦点处所呈现的被摄对象通常为主题核心,如新闻类节目中人物的访谈镜头,而处于焦点以及景深之外的元素则属于相对次要的内容。拍摄时焦点的变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影像的质量,决定着画面的叙事重点和氛围的营造。毫无疑问,如何准确地聚焦是运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新闻类节目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以往的标清摄像机相比,高清摄像机在焦点的控制上有较大难度。目前大多数广播级高清摄像机都采用2/3英寸的CCD。然而即便二者都使用2/3英寸的CCD作为感光元件,高清摄像机上却拥有更多的信息量(高清摄像机所拍摄画面的信息量是标清摄像机的5倍),和更小的像素点。高清摄像机凭借像素的高密度特点,拍摄出的影调层次丰富,被摄对象的明暗过渡柔和。同时,运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其景深范围相对于标清摄像机要小。因此新闻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即使有很小的聚焦误差,最终在电视画面也会发现有明显的“虚焦”。由此可见,新闻记者在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时,焦点控制的准确与否是至关重要。

在实践拍摄中,摄影记者可以携带标准为9寸的高清彩色监视器进行检验。此外,使用聚焦辅助设备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在直播国庆60周年的阅兵仪式中,使用松下P2HPX3000高清摄像机的同时,还使用了带辅助聚焦功能的PF镜头,并安装了减震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画面的焦点清晰。如果在拍摄现场无法使用外置监视器(如突发性新闻事件),我们可先将镜头对准被摄对象,推到长焦端,将焦点调实。此时可以调整寻像器中的峰值(PEAKING)旋钮,以此来帮助判断焦点,然后拉开画面确定所需要的景别和构图。需要指出的是,运用这种方法聚焦之前务必要调整好摄像机的后顶焦点(俗称的后焦),以保证镜头前后焦面的准确性。新闻记者在使用高清摄像机进行画面聚焦时,应随时注意摄像机后焦的情况,以便确保拍摄出焦点清晰的新闻画面。

三、高清电视画面构图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拍摄中,画面构图除了为内容外,还承担着“表意”的任务。新闻记者在实践中,对于画面主体的选择,陪体的映衬,背景的取舍等诸多环节都要经过细心揣摩。与之前标清摄像机4:3的电视画面宽高比不同,高清电视的画面比例为16:9,更加接近于电影画幅的比例。有许多习惯了使用标清摄像机的新闻记者往往会感觉运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时,在处理画面构图上非常不适应。这就对新闻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对于构图的把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从视觉效果上比较,高清摄像机16:9的画幅宽高比更接近于宽银幕电影的视角,明显大于标清摄像机4︰3的画幅。此外,高清摄像机所摄取的画面清晰度明显高于宽银幕电影,非常适宜展现气势磅礴的场面,可以传达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当需要拍摄小景别的画面时,新闻记者应处理好画面内各个元素的构图均衡问题。如果小景别画面中主体的面积过小,就需要对背景及空白处进行适当的填充,避免使画面过于空旷,信息量不足。

从观赏角度看,高清摄像机16︰9的画幅比例更符合人眼的观赏习惯。在进行新闻类节目的拍摄时,很适合运用远景、全景系列景别的构图来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地点、时间和事件背景。新闻记者在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以景观为主体的构图时,应特别注意线条在画面中的变化,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由于高清电视画面在水平方向上的视角更加宽广,因而对水平线上景物的表现容量大大增加,更有利于展现画面内部各景物之间的关系。

相对而言,新闻节目中以人物为主体的镜头画面在数量上更多,许多摄影记者都感觉使用高清摄像机16︰9的构图在拍摄人物上处理难度较大,尤其是拍摄较少人物的特写画面时。由于高清摄像机不同于以往标清电视的画面宽高比例,就需要处理好镜头画面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位置和关系。例如人物和背景的关系,人物的视线问题,人物和交流对象的位置,以及背景选择和取舍,总之要充分把握好主体人物与陪体、背景之间的关系。此外在拍摄人物采访的镜头时,不要把被采访人放置在画面正中央,否则画面容易显得呆板乏味。比较常用的构图方法是在被采访对象前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处理人物特写镜头的问题上,高清摄像机的画幅会在主体人物左右两侧形成很大的剩余空间,如果不对这些剩余部分进行一下处理,整个屏幕画面容易出现层次单一、背景过于空旷的感觉。此时摄影记者可以强化陪体、背景空间等元素,从拍摄角度、光线、影调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此平衡画面构图,使影像更加饱满耐看。

四、高清电视画面的曝光控制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拍摄中,无论是采用传统的标清摄像机还是当下日益普及的高清摄像机,画面影像的创作都是一门用“光”作画的过程。曝光控制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节目的画面质量,构成了特定的屏幕形象、造型美感与力度。

在具体的拍摄实践中,曝光越准确,画面的层次就越细腻,影像的品质也就越出色。如果曝光过度,则会导致画面整体色彩饱和度降低,亮部细节严重损失;相反,曝光不足则会致使画面整体灰暗,暗部缺乏细节与层次,画面明暗反差下降。正确的曝光不仅能在屏幕上塑造出符合人眼视觉欣赏习惯的影像,同时,也对新闻节目的画面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落实到拍摄环节中,摄影记者经常会利用寻像器上的斑马纹(ZEBRA),或者高清彩色监视器作为控制曝光的依据。在拍摄前,摄影师首先要调节好寻像器和监视器,对亮度、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进行认真校对。有一定经验的摄影记者在处理高清摄像机的曝光问题上,一般控制在正确曝光的-0.3至+0.3档光圈范围之内。拍摄时摄像机的曝光越准确,最终得到的影像层次就越丰富,画面色彩还原也越出色。#p#分页标题#e#

此外在有些情况下,曝光量的控制也取决于摄像机内部菜单的设置,比较常用的是先进入其PAINT菜单,对伽马(GAMMA)、黑伽马(BLACKGAMMA)、拐点(KNEE)以及斜率(SLOPE)这几个相关参数进行调节。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电视画面亮部、暗部与中灰部的层次细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参数的调整值绝非一成不变,新闻记者应当根据拍摄环境的改变,现场光线的强度、色温的变化进行细微的调节。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拍摄中,有许多场景是在演播室内对人物进行采访(如拍摄领导人,主持人或嘉宾访谈)。如果要充分发掘高清摄像机的画面表现力,在曝光控制上对灯光照明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时,对于灯光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现场照明光线应较为柔和。例如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和《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在演播室现场通常使用色温为5600K左右,并带有柔光设备的演播室照明灯具,避免使用过强的直射光。尤其是对于主持人面部的光线,基本采用的反差较为柔和的散射光。

其次,光线照度尽量均匀。再比如东方卫视《看东方》栏目在演播室内使用灯光照明时,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照明灯具在照度处理上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确保变换机位拍摄时,上下镜头之间的影调协调统一。第三,光比反差不宜过大。这需要摄影记者调整被摄对象和背景的亮度反差,以及拍摄场地内各个方位的灯光的照度比。

五、结束语

前文谈到的几个问题是针对当下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新闻类节目的些许思考和总结。作为抛砖引玉,笔者希望也可以对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制作有一定参考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类节目从标清到高清不仅仅是制作设备的更换,更是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在拍摄技术、创作思路上的一次巨大转变和挑战。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于高清摄像机的运用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实践创作中会逐渐达到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完美境界,不断推动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