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乡村文明建设与发展研究

关于新形势下乡村文明建设与发展研究

摘  要:乡风文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鄂东南十个村调查表明,乡村文明发展态势良好,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软实力。

关键词:鄂东南;乡村文明;调查;研究

        乡风文明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直接影响着城市文明和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面临的最大挑战也许就是怎样保存乡村社会仅存的一点根脉,进一步复兴它,让乡村在文化中在人们的价值观和精神结构中恢复其应有的地位。[1]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是乡村文明融入城镇文明的过程,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型的过程。[2]

        带着乡村文明的若干问题,笔者对鄂东南孝感市十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发出问卷4000份,收到有效问卷3265份。调查结果表明,鄂东南农村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乡风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反映出乡风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鄂东南乡风文明建设态势良好

        调查问卷中,希望建设文明、健康、科技、环保乡风的占97.2%,认为乡风“文明”和“比较文明”的占86.9%,认为乡风文明发展趋势“越来越好”的占66.8%。乡风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衷心拥护党的政策,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众普遍感到生活改善、安居乐业,幸福感大大增强。问卷中,在回答“当前农民最满意的是什么”提问时,有98.5%的问卷回答是“中央的惠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补一免、不交倒补”,“免收中小学生学费”,“生活有保障、行路方便、用电可靠”、“政策好、自由祥和、生活幸福”等相关内容。表现出农民群众从内心衷心拥戴党的农村政策,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给予的充分肯定。近年来,鄂东南各地区各部门把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农村广播、有线电视、网络等事业的繁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在稳步发展。

        2、传统美德得到弘扬,道德科教快速发展。孝感市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问卷中,在回答“村民家庭责任感怎样”、“村民能不能做到尊老爱幼”、“村民夫妻关系如何”和“村民邻里关系如何”等提问时,分别有93.1%、96.6%、96.7%和92.3%的人选择“强”和“比较强”、“能够”和“比较能够”、“和睦”和“比较和睦”及“好”和“比较好”。 鄂东南各地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功常抓不懈,广泛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与全社会创业创新氛围有效接轨。积极依托广播、电视、网络等科教媒体向农民传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等内容,强化农民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科技文化、市场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双提升。

        3、市场观念明显增强,法制意识逐步提高。不少农民紧跟市场经济的大潮,表现出较强的致富愿望和竞争意识。周田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有609人,占本村劳动力总数976人的62.4%,且在北京、武汉、广州、河北等省市形成了525人规模的豆制品加工队伍,200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7000元。白合村一农民告诉我们,因为选择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且广泛使用地膜、大棚、低残留农药及测土施肥等先进技术,他年均收入在35000元左右。许多农民走向市场后,能够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使经济行为置于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之下。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也在好转,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问卷中,在回答“农村社会治安情况如何”提问时,有42.3%的人回答“越来越好”。

        4、社会治安日益稳定,乡村环境有所改善。鄂东南各地坚持依法治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初步建立了群防群治队伍和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实现了农村稳定。各村自制制度逐步健全,制定有涉及公益事业、计划生育、赡养老人、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村规民约,78.8%的村民认为执行村规民约对村风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84.4%的受访对象认为农村风气逐年好转,62.6%的村民反映“如今外出不锁门也不用担心被盗”。近年来,鄂东南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实施了外墙粉刷、路面硬化、公路拓宽、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停车场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2%的村民认为村内卫生状况逐年改善;85.4%的村民认为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变十分明显;82.6%的村民对政府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五改五通六治工程”等表示积极支持。

        二、鄂东南乡风文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调查显示,鄂东南乡村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文化阵地弱化,迷信活动抬头。问卷中,有34.1%的人把“文化设施欠缺”作为“影响乡风文明主要因素”之一。村农文化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不足造成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设施严重退化。一是新建的文体活动场所极少;二是原有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有69.7%的人把“经济发展不够,农民增收缓慢”作为“影响乡风文明主要因素”的第一选项。调查显示,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呈蔓延态势。算命、求神现象普遍,神汉、巫婆吃香走俏,人死了超度亡灵,烧五花八门的陪葬品等现象较为严重。问卷中,在回答“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哪些”提问时,回答“封建迷信”的占47.6%,居所列10种不文明现象之首。在回答“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情况怎样”提问时,选择“盛行”和“比较盛行”的占30.1%,选择“偶尔发生”的占51.4%。#p#分页标题#e#

        2、基层组织弱化,抹牌风气盛行。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任务”,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就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措施和力度。问卷中,有34.5%的人认为“基层组织领导不力”是影响乡风文明的主要因素。农民闲暇时带彩打牌是主要活动之一,还有极少数不务正业的人甚至以为生,一些外出经商务工农民返乡时常常聚众,因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粮棉产区,不少农民是“1个月种田,2个月过年,9个月玩牌”。问卷中,在回答“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哪些”提问时,选择“抹牌”的占43.3%,居所列10种不文明现象的第二位。在回答“农村抹牌现象怎样”提问时,有65.4%的人选择“普遍”和“比较普遍”。在回答“村民闲瑕时间主要做什么”提问时,选“抹牌”的占58.4%。

        3、社会公德意识弱化,道德观念新旧交织。调查显示,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水准滑坡,荣辱观念不追求上进,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集体大事,只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对别人的冷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是非不分,暖全然不顾。问卷中,在回答“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哪些”提问时,选择“不讲社会公德”的占41.6%,居所列10种不文明现象的第三位。调查表明,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2%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在创业致富的问题上,52.4%的受访农民认为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学用科学、大胆闯、大胆试的创业精神,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3%的农民选择“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4、价值观念产生错位,大操大办日趋蔓延。调查显示,不少农民存在“怕难、怕险、怕冒”和等、靠、要等陈旧思想观念和“不患寡而患不均”、“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有的农民在苦干致富后,“为富不仁”、“骄奢淫逸”,导致邻里反目、兄弟成仇。调查表明,在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越来越普遍。问卷中,当问及“乡风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哪些”时,选择“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占34.1%。当问及“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情况如何”时,回答“普遍存在”的占43.2%。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相互攀比,举债操办,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问卷中,当问及“办一次红白喜事一般要开支多少钱”时,回答“10000元—20000元”的占20.5%;当问及“户年平均赶情送礼开支占年纯收入比例多少”时,有21.6%的人回答占“20—30%”。

        三、乡风文明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快发展,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建设文明乡风的先决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建设文明乡风的物质基础。问卷中,当问及“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应采取哪些措施”时,回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占63.2%。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活动难等实际问题。要将乡村文明建设的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对农村文明建设的要纳入长远规划,其基建投资应在各级投资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为农村群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好台。中央政府在精神文明的投入上要有所区别,贫困落后地区应该有特殊照顾。各地方政府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以奖代补,这不仅能弥补基层投入的不足,又能调动基层干部抓乡村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2、注重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农民是乡村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二是要要结合“爱国、守法、诚信、明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德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三是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四是宣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引导农民奔小康、办实业,守法经营。六是要堵塞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空洞”,抑制“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后来人”的教育监管。

        3、强化载体,丰富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是乡村文明建设重要内容。首先,要探讨、研究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乡风文明的内容和标准,界定内容,明确标准,以解除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疑虑和困惑,指导创建活动。其次,要按照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设计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载体和健全的评比激励机制。第三,构筑“大文化”框架,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计生“五下乡”活动,使其制度化、经常化,做到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引导于实用之中。农民无事可做,只好靠过基督教礼拜天、宗教聚会、婚丧嫁娶的大吃大喝以及修坟造墓、聚众、淫荡色情、装神弄鬼这些格调粗俗、封建迷信的东西来消遣。[3]第四,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问卷中,有34.6%的人回答应把“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作为“建设乡风文明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

        4、示范引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作用是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乡村文明建设需要带动和示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先富起来的村民,评选出的道德模范、“十佳农户”以及“身边好人”等,他们是农村中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他们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并鼓励他们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榜样,正确引导他们在帮贫济困、助残行善、尊老爱幼、团结邻里、遵纪守法等方面为群众做出示范和表率,努力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这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向前发展#p#分页标题#e#

        5、完善机制,健全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做到有班子、有方案、有部署、有验收。工作应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并与经济社会年目标同样进行考核,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问卷中,有38.4%的人回答应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民主管理进程。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再造现代乡村文明,为现代农民提供一种有别于城市的新型生活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三农”问题上的最新体现。[4]第三,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第四,健全民间自治组织,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第五,要实施好几个大的工程,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图书工程、农民健身工程、民间艺术发掘利用工程等,积极为乡村文明建设营造宽松环境。

参考文献:

[1] 秋风.阻止乡村文明的消失 [J].商界评论,2009,(3)

[2] 李雪.开县农民工现状分析 [J].重庆经济,2011,(1)

[3] 高长江.乡村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J].中国农村观察,1995,(4)

[4] 曾富雄,王璠.新农村建设与再造乡村文明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