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例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1

1、关于未出台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地区公路质量不高、引起重建现象的问题。

整改情况:自2019年6月1日起执行;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了(赣交质督【2018】20号)《小型农村公路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我局对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均严格按照交通部和省交通运输厅制定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执行,县级交通运输部门无法定权限制定工程技术标准。对贫困地区公路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将积极提供技术指导,配合建设单位予以整改。

针对县委巡察办指出我局只对本单位申报立项的项目和办理了施工许可的工程进行了监管,而对在其他系统立项的公路建设项目没有进行监管,整改成效还不够明显的问题。

我局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和上级相关规范性文件要求,进一步对县委巡察办指出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对正在开工建设的农村公路(含计划外的农村公路)从许可申请、质量监督等环节采取日常质量巡查和技术指导,督促项目参建单位加强工程质量施工管理,同时实行了专业技术人员上门跟进服务,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责令相关单位立即整改,并建立质量监督管理台账,确保辖区内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全覆盖。至于其他系统立项的公路建设项目,例如:市政道路、农业机耕道等项目我局没有监管权利和义务,建议由其主管部门承担工程质量监管职责。

2、关于乡村客运及班线乱收费的问题。我局已与县物价部门共同对乡村客运及班线客运票价进行核查,并结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营运车辆的更新换代,适时印发了《关于补充完善县内短途客运票价》的通知(永发改收费【2019】13号),两站售票窗口所售车票价格均在物价部门审批的范围之内,乱收费问题目前已整改到位。

3、关于私人承包垄断问题。乡村客运班线于2012年由人民政府与长运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长运交通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全县所有乡村客运班线,班线则由长运有限公司分公司内部实行责任经营承包的模式进行运营,所以不存在群众反映的私人承包垄断问题。班线就线路经营权问题,我局在县政府的主导下牵头与长运公司谈判协商中,此项工作县政府彭秋云副县长、刘剑副县长牵头召集我局与县交警大队、长运公司、长运分公司、班线责任经营者进行多次协商谈判,2019年10月31日已成功收购并实现公车公营,票价也由原来的39元降到30元,切实让利于民,目前公车公营运行良好。

4、关于利用暴力手段打击同行竞争事件。我局在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全县所有营运客运车辆上张贴涉黑涉恶宣传通告和举报电话,加大线索摸排力度和范围,目前共收集媒体反映和群众举报有关道路运输领域线索11条,其中有价值线索2条,已全部上报至县扫黑办。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票价是经县物价部门批准后由车站按照批准价格执行,我局建议县物价部门严格按照《道路运输价格管理规定》第26条、27条之规定,加大对经营者涉及票价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进一步督促经营者严格按规定的票价执行。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2

一、工作特色亮点

(一)农村公路建设进展顺利

1.县道升级改造项目。至公路全面完工;至公路已铺设沥青下面层18.5公里;-公路已铺设水稳层13公里,-公路已铺设水稳层3公里。1-11月,完成投资约6800万元,占年度投资的76.1%。

2.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42座危桥改造项目已完工34座,1-11月累计完成投资约1800万元。

3.村道窄路面拓宽项目。2019年完成项目6个计14.47公里,完成投资约434万元。

4.前期工作项目。争取河龙至固厚、石壁至大柏地两条公路列入省道管理,并已向上正式申报路网调整。完成高田至新河至公路、至丰山街和高田野鹅墩至温竂公路一阶段施工图批复;完成德舍大桥、干头陂桥、湖下桥、蓝家屋桥、石溪桥施工图批复;完成睦富桥至松山桥沿河旅游公路和睦富桥至公路初步设计;完成塘子岭至睦富桥两阶段市政道路施工图批复。1-9月累计完成前期工作费用约200万元。

(二)公路养护管理全面加强

一是投入日常养护资金约470万元,组织县养公司和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认真开展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做到了农村公路路面干净整洁、路肩平整结实、水沟明显通畅、边坡修理到位、安全设施齐全、驾车视线良好。二是投入养护工程资金约470万元,修复多条公路破损路面。三是投入2600余万元,完成安全生命安防工程建设190余公里,隐患清零工作基本完成。

(三)道路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春运工作和重要节假日客运井然有序。制定春运工作方案,安全有序输送旅客10.42万人次,全面完成春运工作目标。同时,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道路运输安全平稳,未发生乘客滞留现象。二是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加快推进。今年6月启动了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成立莲乡公共交通运输有限公司,共投入新能源公交车34辆,对县城至、县城至(经)、县城至(经龙岗)、县城至龙岗、县城至横江、县城至洋地、县城至高田、县城至、县城至桐江等9条农村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实行“五定四统一”服务。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大大改善。三是运输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客运汽车站站内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公路客运票价监管,督促客运企业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客运票价最高限价和全面落实客运票价减免优惠政策,严格实行客运票价公示制度,查处违反票价行为2人次,向市监部门移交案件3起。全面推进我县二类维修企业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工作,6家二类维修企业上传汽车维修数据1945条维修记录。扎实做好驾驶培训监管服务计时平台的安装工作,4所驾校已完成科目二教练场地、科目三路训电子围栏伐设工作,教练员、教练车、考核员、安全员等基础资料信息已如实录入驾校计时培训系统管理平台。新增汽车租赁(备案)企业2家。四是城市公交发展进一步加快。新投入新能源公交车4辆,新增公交线路1条。五是物流产业平稳发展。县旅游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完成1-10#楼装修,完成投资约2800万元。20余家汽贸商家入驻。县工业园区物流项目已正式挂网招商。新增货运车辆64辆873吨,完成营业额约8000万元,发放财政奖补资金约220万元。六是运输市场有效净化。出动执法人员325人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车辆30起,有效地打击了我县的非法营运行为,极大地维护了道路运输市场正常秩序。

(四)安全监管力度有效增强

一是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落实到位。以“安全生产月”和“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等活动为契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依托4G视频动态监管平台,坚持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检查350余次,下达《安全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100余份,封存停运违法违规营运客车15辆次;处罚违规司乘人员13人次;封存停运客车3-30天不等的处罚;扣除了9名违规客运驾驶员的诚信考核分,将相关的驾驶员列入重点监管对象,辞退解聘驾驶员、乘务员4人。同时,建立了安全隐患整治资料和台账,实行隐患“闭环清零”管理,有效消除了各种安全事故隐患问题,确保了我县道路客运市场安全稳定。

二是在建交通工程项目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出动500余人次,对全县12个在建交通工程项目,每月至少3次以上安全排查整治,发现安全隐患250余次,现场整改190余次,下发整改通知单60余份,并督促全部完成整改。

(五)巡视巡察整改工作有效落实

一是巡视整改工作全面整改到位。出台了《交通运输局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共性问题整改工作方案》、《交通运输局落实省委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项巡视共性问题整改工作方案》、《交通运输局纵深推进全县交通运输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摸排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交通运输局落实省委作风建设专项巡视共性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改目标、整改步骤、工作要求;制定了整改工作清单,明确整改工作的责任领导、责任股室以及整改期限,细化整改措施等。立行立改,定期开展调度,扎实开展整改工作。截止目前,整改工作全面完成。

二是县委巡察整改基本完成。制定《中共交通运输局党组落实十四届县委第八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的工作方案》,对反馈我局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3个方面11个问题,细化为16个具体问题,提出了23条整改措施。截至目前,14个具体问题和21条整改措施已落实到位。

二、2020年工作谋划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力争开工建设高田至县道升级改造16.88公里、塘子岭至睦富桥新建二级公路2.93公里,计划投资约18000万元;开工建设干头陂桥、德舍大桥、湖下桥、石溪桥、蓝家屋桥等5座危桥改造项目,计划投资约2500万元;开工建设11个乡道双车道拓宽改造项目计38.9公里,计划投资3890万元。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养。新建官桥科技治超点,提升治超水平。加快农村公路破损路面维修,方便群众出行。

(三)加快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一是扎实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推进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监管,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推进物流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县旅游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县工业园区物流项目建设,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提供快捷便利、价格合理的货运服务,大力降低物流成本。

三、存在困难和意见建议

(一)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和旅游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大。公路缺口资金未落实,工程款兑付难,建议县政府优先安排好资金。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高田至、塘子岭至睦富桥等项目建设资金尚未落实,无法开工建设。建议县交投公司加大与省公投公司的合作力度,筹集资金用于解决缺口资金,建议县政府将高田至、塘子岭至睦富桥、德舍大桥、干头陂桥、湖下桥等项目建设资金纳入2020年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并积极帮助解决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落地。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3

一、我国农村道路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较差,人口分布又相对分散。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信息十分闭塞,农村人口出行等问题仍然很困难,严重影响着农村人口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生产和农村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接近100个乡镇和多达4万个行政村没有公路。农村道路交通的落后和缺乏严重地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道路非常需要重新建设和提高技术等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十五”建设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农村道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五年时间里,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完成4178亿元,比“九五”期间多了2倍。2003年以来,农村沥青水泥路重新改建30万公里以上,总里程达到63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3年多了一倍。我国《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中提出,本世纪前二十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通达”、“畅通”公程,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农民出行只有快捷、安全、舒适,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底,全国将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拥有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即“油路到乡”;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即“油路到村”。2006年从新增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国家安排专项资金以及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专项用于农村道路建设。到2020年,总投资在大约15000亿元左右,即每年约1000亿元。必须保证用于道路工程的费用约占70%,即每年700亿元左右。2006年初,交通部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这是交通部做出的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是全面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管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农村道路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严重的问题。

首先,农村道路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路面状况和服务水平比较差,通达通畅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技术等级比较低,抗灾能力较弱、并且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其次,大量道路工程项目欠缺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与规模控制不够合理完善,局部工程项目质量水平不够稳定,部分工程项目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尚需完善,管理操作程序比较复杂,实际操作有很多不便。农村道路主要包括县道、乡道、村道,尤其是对于西部地区,因为很多方面的原因,农村道路单位里程造价相当高,建设技术等级相对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按照通常的项目管理程序,编制详细精确的施工可行性报告、施工图设计,实施单个项目招投标的严格管理,必然增加道路工程项目成本,与此同时也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多不便。

第三,道路建设配套资金比较少,拖欠工程款项问题相当严重,很多开工工程项目被迫中途停工。最近几年以来,虽然国家对于农村道路尤其是西部地区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因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实际投入到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比较少,其中有些部分还是通过减免税费、征地拆迁的优惠政策和降低征收或补偿标准来实现的。尤其是农村费改税之后实行的“一事一议”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问题,少数人不同意或当时同意事后不出钱、不出力的现象,挫伤了大多数农民建设道路的积极性。配套筹资困难重重,严重地影响了农村道路建设事业的发展。最后,道路建成以后,因责、权、力不明晰,所以对道路的维护修缮又构成问题。目前的路政管理制度也不够合理,这些问题造成了某些路段的交通安全隐患。

二、许祠村的道路建设发展情况

许祠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老洲镇中部,濒临长江,曾因有一个许家祠堂而得名。许祠村曾是裕丰生产大队的一部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后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它拥有十几个组,人口为四五千人,面积为三四平方公里。许祠村南面是长江,东面是章坝村,西面是同乐村,北面是铜陵市的普济圩国有农场,东西窄,南北宽,成长方形分布。南面的居民区紧贴着长江,北面是广阔的田地,许多池塘沟渠连成一体,覆盖全村。

许祠村拥有1千米以上的长江黄金水道,可惜至今无法利用。该村的道路主要有南面坐落在长江大堤上的负责村民主要出行的枞阳下北线沿江公路,北面六条连接邻村田地的田地道路,还有四条南北贯穿居民区的居民道路。由于沿江公路建设无需许祠村负责,本文不做介绍了。本文主要介绍许祠村责任范围内田地道路和居民道路的发展状况。许祠村的道路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以前生产大队修建和管理阶段。田地道路宽有两米左右或三米左右,居民道路有三米宽,都是土路。这都是由裕丰生产大队组织所有村民用自己双手修建起来的。当时人口比较少,土地等生产资料都是集体所有的,没有侵占共有道路现象。运输东西几乎都是靠肩挑手扛,道路很少受到重压而损坏。偶尔损坏了,就由裕丰生产大队找一些人挑些土填埋就行了。虽然雨天比较泥泞,但村民也很少出行和运送货物。道路说不上多好,但也勉强能满足村民需求,村民也没有多少怨言。第二阶段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后,到国家2004年开始实行村村通公路工程前的村民委员会修建和管理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以后许祠村成为了独立的行政村,组织了村民委员会负责村里所有事务。在这期间,许祠村道路情况不断恶化,闹得村民怨声载道。道路状况越来越糟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村民委员会的财政能力有限。村民委员会财政收入极其有限,有了一些收入也被用来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和福利等,许祠村再没有修建或重建道路,也几乎不去修缮维护道路。

其次,许多村民大肆破坏侵占共有道路。许多村民分得到自己的田地和宅基地后本位主义开始泛滥,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侵占破坏共有道路。临近田地道路的一些村民为了自己的田地能多一点,不断挖掘共有路面,使一些三米左右宽的田地道路变得只有两米宽,经常造成道路堵塞现象。路上还被倾倒杂草、杂物等,严重地影响了路面的平整。村民道路遭到破坏和被侵占的现象更为严重。许多村民占了道路做房子围院墙打石头地基,致使许多原本三米左右的路段两米宽的三轮车都无法通行,甚至一米多一点的板车都过不去了。一些村民还提高自家宅基地的地基,把道路当成排水沟、垃圾堆,使路面情况不断恶化。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道路的运输压力不断增大,路况损坏越来越严重。改革开放后,伴随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板车、自行车到手扶三轮车、拖拉机,再到三轮车、卡车,运输效率不断提高,运输能力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土质道路不堪重负,毁坏程度越来越严重。路面上到处是大坑、小坑,有的坑直径都有一米。许祠村雨水较多,加上村民的排水,有的坑里常年有积水,车子一过水就溅到行人身上。村中一条居民道路被称之为“阎王路”。路上水深几十厘米,有很多淤泥,行人三轮车都得绕行,村民看见这段路都要骂上几句。#p#分页标题#e#

最后,道路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更没人去维护修缮,情况越来越糟糕。道路名义上属于村民委员会管理,可管理道路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做不好还被骂,也就无人想管了。即使面对许多村民的反映抱怨,村干部们也无可奈何。这些道路严重地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因此,有些人提议集资修缮道路,可惜得不到大部分村民的响应,后来是几户拥有机动车的村民们为了自己的运输修了路。那段“阎王路”是被两个车主用几大车毛渣填好了,花了几百元钱。第三阶段是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行“村村通”公路工程以后的村民委员会修建和管理阶段。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村村通”公路工程,对于每个行政村的道路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而且相邻的几个村先后都修了石子路。在这种情况下,许祠村的村民委员会才决定修建一条居民道路。由于占用一些村民宅基地,修建过程受到不少村民的阻挠。花了几个月时间许祠村终于修好了一条宽三四米左右的石子干道。村民们在雨天终于有条好路可走了。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石子路高低不平容易摔跤、连接沿江公路的路段太陡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一条由各个村子自己负责修建的路,得到国家财政拨款,又能连接许多村子的水泥田地道路修建到许祠村却停建了。村民又怨声载道不断向上反映情况。2010年,这条路终于开始修建了,但其他道路的状况依然继续恶化着。

三、许祠村道路公共治理的案例分析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文中指出,维持公共资源并保证占用者世世代代有效利用的成功的公共治理制度和规则,须全部或部分符合八项设计原则。这八项原则分别是清晰界定边界、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集体选择的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认可、分权制企业。本文下面就从这八个方面分析许祠村道路公共治理制度。

第一,许祠村道路的使用者主要是本村村民。村民变动情况很少,可以忽略不计。也有些邻村村民通过,但本村村民同样使用邻村道路,可以相互抵消。

第二,许祠村没有规定道路使用的条件和限制,导致一些拥有卡车的村民过度使用,严重地破坏了道路路况。

第三,许多祠村的村民们没有参与道路使用规则制定的权利和意识。

第四,许祠村对道路的使用缺乏监督,村委会只修路不管路,村干部更怕惹麻烦。

第五,许祠村对于破坏道路的村民缺乏制裁机制,紧靠村民的舆论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第六,许祠村没有解决村民间关于道路使用冲突的机制。村民们一旦产生冲突很容易发生争吵甚至打架。

第七,老洲镇政府和官员一旦有利益,喜欢对下面进行粗暴干涉。

第八,根本不存在分权制单位。许祠村道路的公共治理制度明显就是失败的。它仅符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八项设计原则中的一个,还有七个都不符合,道路情况不断恶化就是明证。

四、完善许祠村道路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许祠村村民委员会应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利用政府的拨款做好道路建设工作,满足村民的道路使用需求。

第二,明确道路的管理主体,加强对道路的监督和维护。村民委员会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道路的监督维护工作。也可以将管理权赋予给某个村干部或村民,给予物质激励,只要他监督维护好道路就能获得一定报酬。

第三,限制对道路的使用。超重卡车等重型车辆不允许通过,一般车辆视情况也限制通过。

第四,对于破坏和占用道路的行为要视程度坚决的制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道路状况的良好和正常使用。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1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

1.1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信息化水平能促进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信息技术在这三者中占据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信息技术特有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信息才传播能力的属性,能从根本上影响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有传统格局的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具体表现在互联网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并且细化了社会分工,降低了过去传统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范围,因此互联网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

1.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信息化推广

信息化的建设,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是根据地方实际一步步开展起来的。可以这样说,信息化发展受制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换句话说,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信息化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而地方经济相对贫瘠的话,能搞好信息化建设就如同一句空话。

2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1重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农村信息化工程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物质保障,没有先天的物质保障条件,农村搞好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但是。现在的农村多数较为落后,每个地区经济水平略带差异,这对信息化建设就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由此,建成系统化、功能化的农村信息化工程,需要在确保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更好调动社会各基层的力量,一并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同时,还应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诠释信息化建设,以便用最少的资金,在最短的周期中,建成更为全面的农业信息化工程。

2.2鼓励科研人员开发信息化研究新项目,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科研保障

发展农业信息化,确保信息技术更好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去,建议尽快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推广的项目研究,鼓励科研人员能积极开展开发新的研究技术。此外,对研发的新技术项目和成果,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其开发研究的积极性。但是,任何项目的开展,都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方案,根据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确保大大提升高工作效率。

2.3重视信息化人才培训,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保驾护航

人才是推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技术性相当强的项目,农村信息化工程需要一大批有着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精湛的专业队伍,这样才能再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功效。同时,在引进高水平、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外,还需要对所有的参与农村信息化工程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业务水平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对专业人员加强业务水平、交流专业知识,以便能更快的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同时要在当地开展农村信息化的科普工作,尝试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接触到信息化带来的种种益处,从而能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4组建合理的互联网宣传平台,营造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舆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机事业的发展同样要紧跟时展步伐,能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首先组建合理的互联网宣传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换联网宣传平台的搭建,旨在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机推广中的重要性,达到提升推广组织的知名度。同时,该宣传平台的搭建,将更有利于农机技术研究人员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最新的农机技术,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去。

2.5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信息化的主体方向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

目前,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缺乏有效合理的规划,同时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和意义领悟不够。因此就需要政府出台切实有效、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合理规范,确保农村信息化的主体方向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而达到推进农村信息化快速开展,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农村经济快速腾飞的目的。

3总结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能说是立竿见影,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方可彰显其价值,由此。农村信息化的建成必定有所起伏。了解信息化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意识到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将更快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而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信息化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而地方经济相对贫瘠的话,能搞好信息化建设就如同一句空话。由此,针对目前此类情况,最为重要的是,能探索出适合国内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征.关于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2016,(8):109.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福州市芙蓉村

0引言

2019年5月,我国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城乡规划空间、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等统一规划,并称为国土空间规划;随后,自然资源部为响应号召,了《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直接对全国各地提出加紧编制全国、省、市、县、乡等空间规划要求。现阶段,这些总体规划及其相关编制工作已经渐渐启动落实,一些与之相关的编制规程和技术标准也在相互配合推进。可以说,《若干意见》的,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已经建立起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目标,而且,与之紧密相关的国土空间顶层设计也随之确定。本文基此背景,以福州市芙蓉村为例,探索村庄规划设计。

1福州市芙蓉村的规划现状

芙蓉村所在的寿山乡在福州城区的北面,地处山区,东面是连江县,南面是福州城,西面是闽侯县,北面是古田及罗源。芙蓉村地处沿海,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温保持在18℃~25℃,年内无霜期均达280d左右,整体的气候特性可以用冬冷夏爽形容,十分适合居住。另外,镇内的芙蓉溪发源于优山村的长垅,途经的地区较多,包括贵洋上仑、岭头、溪下等村,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芙蓉村也开始发展以优美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业,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芙蓉村位于福州城区北部,属丘陵类村庄,顺应地形的关系,俯瞰芙蓉村的整体态势,该村庄的整体布局沿过境道路线形分布发展,如图1所示。其主要交通枢纽由田间道路、巷路、村庄支路及干路、过境公路组成,村内也设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较好地满足村民以及外来游客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村民和游客主要活动的区域包括有村委会、幸福苑、卫生所、小商店、村内寺庙及公共活动场地等。

2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芙蓉村的规划设计策略

《若干意见》和《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试行)》出台,为芙蓉村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指导,根据现在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立足村庄规划一定要明确国土空间使用情况的意旨,用“三区三线”方式引导村庄的未来建设,依法设定不同的区域范围。“三区三线”:即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3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3条控制线。基此,建立三调地类与三类空间的转换关系,依法设立各类保护区范围,以及“双评价”相关成果,划定村域“三区三线”[1]。如表1所示,经划定,芙蓉村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建设空间面积分别为850.97hm2、364.61hm2、12.96hm2,占村域面积比例为69.27%、29.68%、1.05%。

2.1“三区”规划

2.1.1城镇空间规划

芙蓉村根据福州市和寿山乡的上位规划确定的道路骨架以及用地布局进行规划,其具体规划内容如下:第一,明确芙蓉村的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划定,并对其边界进行校准和核对,确保生态红线边界清晰准确。第二,对芙蓉村的一般生态空间进行规划。在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内,同时对芙蓉村的生态功能进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开发可以利用的空间区域。

2.1.2加强对农业空间部署

农业空间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芙蓉村的农业规划方案如下:第一,明确芙蓉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成果划定,并且对其边界进行校准和核对,确保生态红线边界清晰准确。第二,对芙蓉村的一般农业空间进行规划。对芙蓉村的水土资源现状、气候现状、光热条件进行合理利用,选择适宜芙蓉村气候条件的农业发展区域,发展芙蓉村的农业产业。

2.1.3生态空间的规划

生态空间主要是指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第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将村庄现状建设用地和近远期发展所需要的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内道路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等建设用地划入村庄建设边界[2]。第二,对芙蓉村的生态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明确芙蓉村的村庄建设边界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产业用地规模和异地新建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在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预留的机动指标,用于零星分布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农村公共公益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

2.2三线控制

2.2.1城镇开发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边界,包括城镇现状建成区、优化发展区,以及因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芙蓉村村庄规划(2019-2035)》以减量化为导向,立足不突破现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基础,同时又满足村庄发展需求,通过对三调村庄住宅用地中涉及基本农田的空闲用地整理,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3]。图2是芙蓉村建设开发边界的鉴定结果示意图。图2显示,芙蓉村规划腾退现状住宅用地0.18hm2。划定村庄集中建设区8.0hm2,小于现状村庄建设用地12.59hm2,同时划定有条件建设区18.33hm2,为村庄发展预留弹性空间。

2.2.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按照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芙蓉村村庄规划(2019-2035)》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为底图,叠加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进行比较分析,排查差异图斑,根据土地实际情况判断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芙蓉村通过将规划建议结合现状土地使用情况对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进行修正,对具有特殊功能的用地维持保留现状;对过境道路、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建议保留现状用途;现状为村民住宅的用地保留了现状用途。图3是芙蓉村的基本农田分布示意图,其中,芙蓉村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共87.17hm2.

2.2.3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芙蓉村村庄规划(2019-2035)》,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为底图,叠加生态保护红线进行比较分析,排查差异图斑,得到了如图4所示的芙蓉村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其中,芙蓉村共有92个差异图斑,总面积约3.65hm2,芙蓉村生态红线保护区共655.29hm2。规划建议剔除对外交通用地斑块,依据“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原则,确保划定655.29hm2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位。

3结语

村庄的规划应遵循《若干意见》和《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试行)》要求,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规划思路,对村庄的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进行规划,同时需要加强对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线的控制,坚决避免出现通过减少耕地、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景观的方式来进行新乡村建设,唯此才能构建出和谐、生态的美丽村庄。

参考文献

[1]牛俊蜻,雷会霞,谢永尊.制度政策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9(11).

[2]张齐心,郑锦丽.全域村庄空间规划探索———以厦门市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10.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6

1目前乡村公路的状况

“要想富,先修路”。这在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无数次的证实。在此,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使得吕河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的发展。吕河镇交通便利,水陆通行,过境东吕、316国道安旬段、十天高速吕河工业园区段沟通东西南北。旬吕江南路已全线通车,进一步拉近了与城区的距离,吕河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公路实现村村通。全年新修通村水泥路6条16.5km,新修公路4.2km,改造村级道路9km,全镇交通基础面貌不断改善。西康铁路、襄渝铁路对这些公路的修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2乡村公路对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一,交通运输设施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交通的发展。“农业收入仍占农户收入的主要部分,农户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的现实加剧了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尤其是对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就住房而言,乡村公路的成功修建就会促进农户建造房屋。首先,公路的修建可以方便快捷的运输建造房屋所需的钢筋水泥,这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还提高了建造房屋的效率。其次,公路的修建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农户向公路两侧靠近,以依靠扩大的人流物流资源。

第二,公路建设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梨河村以前是一片桔园,现已成为临近竣工的十天高速(湖北十堰到甘肃天水)、“安旬”二级公路以及“旬平”二级公路的交汇处。因为这些公路的修建,这里的桔园现在都被占来用作盖楼,把以前分散的居住点变成现代新居民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这是农村城镇化的开始。公路建设使沿线农户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增强,使城镇的城市功能、职业特色和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加强,使区域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三,公路建设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冬青村的狮头柑、平定河流域的大棚蔬菜、江店村的烤烟都是吕河镇的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的发展依赖于交通设施的完善。交通的发展不仅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还便于引进外来资金对这些产业的支持。此外,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功能的发挥实现乡村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促进乡村与外界之间物资、信息、人才、资金等的流动,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落后地区封闭的发展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第四,公路建设创造了直接就业机会和更加广泛及长久的间接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梨河村因“十天”公路等的修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一来在这里就业离家近,可以照顾一家老小,而且住宿问题也不用发愁。也不至于因长期离家而造成家里没人管等现象。二来也可以利用闲时回家种地,定期回来照管,也不用因没粮食而买着吃。这里的工资也是相当不错,每人每天100元,而且管吃管住。这和在外地打工的工资差不多,但是较外地相比方便的多了。所以这对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很大的帮助。此外,公路的修建还为依附于公路而开设的零售、餐饮等相关行业提供了更大范围、更加广泛的间接就业机会。“通村公路还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速度,特别是把农民从小农经济中吸引出来;同时,同村公路还缩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

第五,公路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和旅游条件,直接推动了乡村旅游带、旅游圈的形成和拓展。随着人们对都市美景的审美疲劳,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越来越受青睐,交通的发展则为成功的开拓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家庭,便捷的公路交通条件则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乡村公路存在的缺陷

第一,乡村公路在修建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征地的补偿问题。梨河村对于所占的农民房屋,政府按两个等级给予一定的补偿。一等房屋按450元/㎡进行拆迁、二等房屋按350元/㎡进行拆迁。所占土地按1800元/667㎡进行补偿。而对于所占土地有橘树的按每棵树50元进行赔偿。但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房屋等级的认证很难达到完全公正化、完全准确化,即便等级能得到准确认证,等级之间的补偿差距也并不能代表房屋之间的等级差距,这就产生了很多矛盾。

第二,农村道路质量差,等级低,养护不到位,通达深度不够,增加了通行困难。吕河镇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给乡村公路建设带来了难度,道路线性比较差,且弯多、弯急、坡度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多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遇到夏秋季的雨水天气,山地公路的山体滑坡现象比较严重,致使许多乡村公路被破坏。加之养护不到位,道路不堪重负,不能经久耐用。而且许多道路建设标准不高,很多路面宽度仅3.5m,汽车会车困难。再者,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许多乡村公路是“断头路、泥巴路”。

第三,乡村公路在修建过程中未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且存在安全隐患。吕河镇的乡村公路很多是盘山公路,公路的修建必须开山毁林,这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有一定破坏,而且盘山公路特有的弯多弯急及坡陡等特点也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残渣废弃物的随意堆砌破坏了原有植物的生长。此外,因开山而进行的爆破对当地居民的房屋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像险滩村一组就因公路的修建导致许多农户的房屋的墙面出现裂痕,更严重的是墙面出现错位。虽然政府对这些情况都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但是乡村公路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小觑。这种只注重效益提高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必将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

4关于公路建设相关问题的建议

4.1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区划、土地总体利用、农业产业基地及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统筹规划,与农村山、水、田、林、渠治理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根据农村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交通需求、资金供给和公路使用功能,恰当利用地形,合理选择路线方案、技术指标和路面结构型式。在项目实施安排中,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做好示范带动,讲究重点突破,分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的各项工作。切忌急于求成和贪大求高,切不可因农村公路建设增加乡村债务负担。公路交通设施的规模、布局、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和效益第一。公路设施建设应坚持可靠、耐用、适用、实用。#p#分页标题#e#

4.2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要把工程质量效益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实现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4.2.1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公路建设的规划。规划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统一,与经济发展目标相统一,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既充分认识到公路工程迫切性,又要科学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的第一位的同时,不断利用公路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汉江大桥即将竣工,这将为连通吕河镇与旬阳县发挥着重要作用。吕河镇更应在此基础上打通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充分发展县域经济。其次,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各村应加快接通断头路,合理踩点,尽量避免弯道路线,降低成本,建立完善的交通网。

4.2.2在公路建设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乡村公路建设中要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旧路利用、占补平衡及借土回填造地,尽可能减少占地,减少拆迁,要尽可能利用旧路资源和工程设施,注意保护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健康的民风民俗。公路修建要坚持文明施工,文明作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大力推广车辆节能技术,鼓励发展和使用经济、适用、节能、安全的运输车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使交通工程与生态环境,农村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农村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农村公路交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新农村的交通建设走上一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4.3加强乡村公路的管理,完善乡村公路的养护体制

首先,应确保乡村公路的质量,建立可供量化的考核目标。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源配置效果,实现公正、公开、透明化。其次,应合理保护乡村公路。乡村公路的修建本来就存在很大的难度,不仅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还占用了一定的土地,如果修好的公路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就会造成机会成本的增大。因此乡村公路应不断寻求有效地管理机制,把公路的养护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效降低公路建设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7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存在二元结构,即一条以城镇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发展道路,和一条以乡村为主的农业发展道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相应地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出现城乡一体化的呼吁之声。

一、关于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争论

黄昕欣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提到,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托在户籍制度之上,王增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路径研究》中就明确提到,要缩小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差距,就需要淡化户籍制度,以此来提升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进程。我国自2014年取消户籍限制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趋于完善,而乡村的社会保障却是停在改革的十字路口、摇摆不前,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此,一批学者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观点

胡传玲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的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发的弊端,认为即使勉强建立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模式,也会因资金问题而产生严重后果。[1]张心田在《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有哪些差异,如何统一?》中就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因为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相关的财政投入根本无法落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举步维艰。吴丽丽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统筹研究》中分析,落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不仅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保问题、社保资金筹措问题等,还需要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衔接等一系列工作。刘景艳和邹梦阳在《河北省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发展城市经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还存在城市规模偏小、开放程度不高、城乡一体化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任重道远。

(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折中观点

章灵杰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中提出,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可先从完善医保制度着手,通过加强改革力度和资金支持,不断缩小城乡公民医保待遇。康蕊和吕学静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中也很支持这种观点,认为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可以有效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李迎生提出,选择“小保障”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对于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可能性。[2]胡扬名和李涛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中通过分析现行二元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要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可以从立法、财政、制度整合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郑功成在研究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认为,可以将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作为我国的一个长期发展目标,而不应该作为近期统筹发展的出发点。

(三)赞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观点

杨玉民认为,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与此相适应,也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基金。[4]杜乐其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立法”路径分析》中通过对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认为制定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逐渐消除二元结构社会保障体制的理性选择,并提出从效率与公平、“弹性原则”、基本法与单行法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等多维度破解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立法难题。景天魁提出现阶段在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方面条件已经成熟,而且宜早不宜迟,只要想做,办法总是有的。[5]熊金才和蔡才昂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中认为,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做到初期重点突破、中期整合衔接、终期城乡并轨,并根据各地特色做好符合社会类型和社会结构的具体规划,就可以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

二、落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会面临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问题

马驰、张荣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应来源于土地补偿安置费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并且认为失地农民之后享有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补助等方面的资金都来源于社保基金的增值收益。[6]朱赠羽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问题与对策》中建议,完善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可以通过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农业合作经济或者社会募捐等形式来开拓资金来源。杨盛海和曹金波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来源于政府、土地开发中的增值收益以及农民出一部分。[7]陈信勇、蓝邓骏认为,应该为失地农民设立社会保障专项基金。

(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模式

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中,学者们大体将农民工划分为三类:一是进城以后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二是进城之后无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三是城镇农民工自主经营者。针对这三类农民工,学者们也提出了三种社会保障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将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9]杨海蓉在《农民工失业率与就业保障关系探讨》中提出,为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需要完善劳动力调查制度、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国民待遇。第二种模式是针对已经进入城市,但还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村人口,可以建立一种专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工伤保险、大病保险和养老保险等。[10]孙甲在《城市“临时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中通过对城市“临时工”面临各种社会问题的分析,从加强“临时工”自身素质、进行企业培训、政策立法等角度提出建议。第三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城镇农民工自主经营者,因为没有雇主向他们的个人账户注入社会保险资金,所以他们的社会保障费用需要自己缴纳,也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同时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补贴。

(三)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养老问题

张红霞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父母或一方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给父母或祖父母甚至无人监护,由此会产生儿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导致的是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儿童的生活质量没有保障,比如医疗、营养和成长方面所需的物质条件。除此之外,农村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留守儿童的安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2]朱习、李蔓婷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保障水平;其次,要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制,使进城务工人员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权利,使其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和医疗的权利,这样孩子就可以跟随父母进城;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善农村教育水平,政府要为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政策,如免收学杂费等,加强农村的安全教育宣传和做好防护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媒体提升社会关注度,发动社会力量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工作。[13]与农村留守儿童同样严峻的社会问题,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谢敏指出,由于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要供养者和生活照料者——进城务工人员都不在身边,加上年迈又缺少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进城务工子女的赡养费。对于那些孝顺和有稳定收入的进城务工子女来说,他们的父母自然是可以颐养天年了。但是对于本身在城市就没有稳定工作,自己生存都成问题,甚至是不孝顺的子女来说,他们的父母生活处境就成了问题。[14]孙鹃娟认为,政府可以发挥作用,建立一个农村留守老人互助保障机制。发动各级乡政府和村委会积极组建,考虑从财政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以建设农村留守老人服务站,并以此展开互助医疗、生活照料、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

三、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中的政府责任落实

总的来说,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政府是主导,也是核心。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基层的社区和群众是无法推进这一项目的进程的。李景韬认为,政府要在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建设中保证制度供给、提供财力支撑,管理和监督社会保障机构。[16]就是说,政府除了要给以相应的制度支持外,还需要动用一部分财政收入,并且担任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在确立农民工的工商保险制度时,政府应承担起制度设计和依法强制推行的责任;在建立农民工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方面,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制度规范、组织管理,必要时给以适当的财政扶持。[17]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应提供制度框架和推进策略,建立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环境等重要职责。政府应克服困难,加大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否则,单纯依靠农村集体、社区或农民个人的力量,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保障模式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

四、结语

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范文8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农村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意愿也更加迫切和多样。但是,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并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农村村民日益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与开展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更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优化活动内容,以满足农村群众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据此,分析了当前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群众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建设;困境;成因;对策

1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工作缺乏力度。很大一部分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对于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对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思想观念淡薄。部分基层干部往往愿意把主要精力用在抓经济发展上,对于抓群众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存在认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内涵把握不准、工作缺乏思路,甚至有一部分乡镇和村干部对于抓群众文化生活工作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漠不关心。1.2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缺少创造性和吸引力,生命力不持久。受传统思想、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农村群众生活习惯、信息来源不畅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农民参与文化作品创作、参与文化活动形式更新、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加上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文艺作品重复模仿居多,对农村群众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也降低了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一小部分农村低俗文化形式昌盛一时,文化部门缺乏有效监管,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诟病。1.3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仍然较落后,投入严重不足。思想认识不够和财政经费困难是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造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两大主要原因。仍有部分领导思想上存在抓经济是硬道理且见效快,而抓文化建设是软指标且见效慢;抓经济是促财政收入,而抓文化建设是减少财政收入的错误思想,因此不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文化载体丰富、文化作品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等文化建设上去,给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带来瓶颈。1.4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离不开一支热爱文化事业,能够扎根基层,素质高、敢担当、乐奉献的群众文化骨干和专业人才队伍作为生力军。当前,农村乡镇专业文化机构人员编制一再缩减,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精力被分散,工作重心被转移。熟悉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了解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专业人才短缺,受经济利益影响,安心农村文化创作的专业人才迅速减少,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力量严重流失。

2关于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对策与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准确把握群众文化活动正确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县乡和村级主要领导要明确领导责任,把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开展“三严三实”等学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思想观念上要不断更新,思想意识上要与时俱进。要强化党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将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要统筹规划、明确权责、协调发展,坚持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要深刻理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内涵,把活动开展与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推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有机结合,突出好娱乐与教育引领功能。2.2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增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有吸引力才能提高生命力。要通过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来提高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农民的吸引力,从而调动起广大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组织和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利于农村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帮助和鼓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实现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要充分利用好传统节假日、民间节庆、农村经贸文化大集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演出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让农民群众在文化书屋、活动室等开展经常性的读书看报、器乐舞蹈、文娱体育等活动,不断陶冶情操。2.3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好用好农村文化设施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重视程度和财政收入的差异,在农村文化服务站(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的文化阵地建设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着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是未来一个时期内要着手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办法。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有力措施,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阵地建设。同时,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将乡镇文化站、学校、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等场所和阵地合理的对村民进行开放。要管好用好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好现有资源的作用,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2.4培育骨干,引进人才,重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队伍建设。根据需要,对现有文化管理机构尤其是乡镇文化管理机构进行优化重组,核定人员编制,配齐培全工作人员。采取有力措施,优化现有队伍结构,加大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在进修培训、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多予以政策倾斜,鼓励工作创新,稳定人员队伍。加大农村文化事业专业人才和群众文化骨干力量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水平,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文化事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落实好人员编制和福利待遇,为专业人才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工作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安心农村文化工作,增加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燕.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对策[J].大众文艺,2016(6).

[2]唐鹏.城乡文化交融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J].大众文艺,2016(20).

[3]陶海英.开展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

[4]潘宇.新形势下加快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

[5]雷雨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J].农业与技术,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