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区域创建问题及建议

生态区域创建问题及建议

作者:王嵩 单位:沈阳市环境保护局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两大课题。如何“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高增长、自然资源的低消耗和环境的低污染,如何“发展”才能实现生活富裕、生产发展与生态优美,成为摆在各级领导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树立新的生态意识,寻求新的发展战略,走生态化之路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观上与时俱进的重大变革。

1认识生态区创建的重大意义,是正确定位生态发展的关键

创建生态城区,就是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新的发展机制,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2],培育新的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当前,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4]。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5]。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6]。创建生态城区,就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从生态城区的形象效应与品牌效应的角度来看,创建生态城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区争创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7],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举措。反之,如果一个地方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空气污浊,不仅会使投资者望而生畏,而且本地资金也会择境而走。由此看来,创建生态城区工作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8],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因此,开展生态城区创建工作是我们的发展出路,是我们永立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是我们实现区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最明智的选择。

2正确评价区域生态现状,是切准生态区创建脉搏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保证生态城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整体上保护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必须在认清国家、省、市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正确把握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客观评价创建生态区工作的制约因素,进而准确把握生态区建设的突破口,探索生态区创建工作的科学方法,正确处理好全面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认清创建生态区的优势,是确立生态区创建目标的动力。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从和平区的地理位置来看,该区不仅具有交通便利的特点,而且拥有“五大经济区”、“三条专业街”、“两个特色点位”、“浑河特色产业带”等吸纳各类企业发展的平台和扩大区域经济容量的能力。另外,和平区还具有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实施先进的管理机制、取得丰硕成果的良好基础,区位和生态区基础性工作优势十分明显。因此,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区的重大战略意义,把全区的思想统一到生态区创建工作上来,力争率先在全市市内五区实现生态区创建目标。正视创建生态区的差距和不足,是创建生态区的重要一环。和平区是沈阳市的老城区,城市布局不尽合理,人居环境与第三产业混杂的现象十分严重,辖区内水系污染、大气低空面源污染、声环境污染、长白地区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成为生态区创建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造成环境污染的还有城区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处理问题。从目前和平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来看,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资源浪费与局部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单一,综合利用率不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仍然存在;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只顾眼前效益、忽视长远发展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此看来,创建生态区工作任重道远,如果不能正视差距,就无法拿出对策予以解决,那么生态区目标也将遥遥难及。

3应对生态城区创建工作的对策性思索

3.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落实责任

生态区创建,领导是关键。为了切实保证生态区创建工作落实到位,加强组织领导是保障生态区建设实施、不断推动区域生态建设按步骤进行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把生态区建设当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抓手,应定位成各部门、各单位的“一把手”工程,区委、区政府不仅要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应该专门设立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副区长任生态办主任,环保局长任常务副主任,区委办、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为副主任,还要配备一名专职生态办副主任。各街道、相关机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各街道党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任组长。各街道都要设立生态办,由组织部门下文明确,街道分管副书记或分管副主任担任生态办主任。每个街道还要确定1至2名专职生态干部。各创建社区也都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任工作小组组长,从而形成一个区、部门(街道)、社区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创建工作网络。为确保工作落实,建议生态区创建工作要由区委全委会作出决定,区人大作出决议,从而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使生态区创建工作不因为区领导的变动而受影响。区政府每年都要与街道、部门签订生态创建工作责任书,下达具体的创建任务,并明确责任人和联络员。年终进行考核,与干部的奖惩挂钩,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p#分页标题#e#

3.2生态区创建规划是龙头

纵观生态建设较为先进的地区,都有着一个好的规划,结合当地实际都有着一整套完整的实施细则。规划和实施细则是生态建设的纲,只有科学规划,才能使区域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建设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和平区创建生态城区,同样也应该编制科学、合理,适合本区域生态发展的规划。制定规划不能平空想象,应多加考察,多听取专家意见。安徽省明溪县在生态县建设前,从复旦大学聘请专家对该县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拿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案,令该县生态建设飞速发展[9],这一方法值得借鉴,特别是和平区这样一个老城区,环境较为复杂,制定规划难度要大得多,更有必要请教专家,也有必要到生态建设较好的地区去学习。一旦创建工作有了规划,应确保资金的投入,应视它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项目。

3.3夯实工作基础,抓住重点难点搞突破

创建生态区,要把生态街道、生态社区的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细胞工程,从社区开始抓起,以点带面,层层铺开。

3.3.1从营造氛围入手

生态区创建工作,最主要的应该是生态意识和氛围。只有创建一个人人讲生态,人人自觉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氛围,生态创建工作才不会是一道难题。要把切入点放在组织民众、动员百姓广泛参与上。为此,在创建生态城区的启动初期,要充分利用媒体、路边广告牌,采取多种形式层层统一思想,广泛宣传发动,在全区上下营造“人人参与生态建设、人人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切实使生态区创建工作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

3.3.2从污染防治起步

这是创建生态城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不仅要在控制企业污染上下功夫,而且要推动企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型的工作化路子。与此同时,还要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入手,不断加大城区大气污染整治,采取“拆小建大、集中供热”的工程,减轻城区大气污染;采取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力度,创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3.3.3从重点工程求突破

这是创建生态城区的硬性指标。把和平区生态区建设现状与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10]对照来看,和平区的生态区创建,将要围绕着生态廊道、生态产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体“五大体系”开展,需要完成20项重点建设项目、30个重点工程。这些重点工程是生态区创建的重中之重,也是事关生态区指标的重要组成因子。为此,政府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要把自己所承担的重点工程有步骤、有层级地抓好、落实好。

3.4加强考核检查,创新机制

生态区创建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11]。为此,区委、区政府要把生态区创建纳入到重大事项督查范围,把生态区创建的实绩纳入到评价干部的指标中去。组织、人事、监察、环保等部门要加大责任书的检查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切实使生态区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由“要我抓”变成为“我要抓”,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各级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生态区创建目标的如期实现。生态区创建工作,是发展之需、利民之举、长远之计,事关全区发展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从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聚全民之才、用全区之智、举全区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和平区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把和平区建设为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型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