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构与产业结构整合

生态文明建构与产业结构整合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它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生态文明观念的强化。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而推进产业结构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南省是我国实施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部战略的成败。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对该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但由于历史原因,该省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竞争力弱、技术水平不高,依赖一次能源消费现象严重等,说明河南省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河南省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寻求一种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产业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予以指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循环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最终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是产业演进的必然结果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农业文明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工业文明则是以第二产业为基础。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人类新型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和扬弃的结果,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要求人类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基本形成技术创新、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文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推动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一直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度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持续破坏,伴随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加大,人类对生态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生产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生态视角开始向产业层面延伸,产业发展已经不能再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方式,必须用全新的理念重新调整目前的产业结构,走新型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发展生态产业。而生态文明要求污染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用,实现自然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和谐发展,所以,生态文明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产业结构是各产业之间生产要素形成的比较稳定、相互支撑和制约的协作关系。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实现自然界的良好发展。用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生态化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它要求所有产业的发展都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从而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要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生态农业是基础,生态工业是核心,生态服务业是大力发展的重点。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产业结构模式,是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不同于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现状   (一)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河南省GDP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围绕水、大气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排名第13位。然而,作为农业大省,该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污染比较严重,工业结构层次低,其增长主要来源于能源的高消耗,而服务业发展与沿海省份相比则呈现出规模小、比重低的特征,说明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自然资源方面   河南省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3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1500多条河流中,绝大部分被污染,造成了部分农作物的污染。土地资源流失严重,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约5万hm2,同时工业“三废”污染和农业生产中化学物的滥用,造成了河南省土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多年来,在追求农业高产的同时,大量使用氮肥和磷肥,已经使得部分地区出现明显的富氮或富磷现象,同时部分市、县不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乱占耕地,2010年,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66.7%,水资源是全国的16.7%,煤是全国的27.9%,石油是全国的73.7%,天然气是全国的72.2%,林地面积是全国的16.7%。未来20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这就要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自然资源。   2.环境保护方面   近年来,河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化学需氧量148.24万吨,氨氮15.57万吨,二氧化硫144.03万吨,氮氧化物158.97万吨,从中可以看出,河南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高出环境容量限值2倍以上,环境容量超载较为严重,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失衡造成的。因此,河南省要坚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p#分页标题#e#   3.生态意识薄弱   河南省总体来说还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人们注重的仍然是衣食住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经济结构上即资源消耗性产业比重过高,生态产业发展缓慢。目前,河南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益较低,重工业比重和原始资源的农业比重过高,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这就要求人们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意识观,使河南的生态文化由非主流上升为主流,以整体提升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稳定提高。与1980年相比,2009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26%;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5.4%;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了16.2%。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传统行业优势明显,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与2003年相比,食品、化工、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比重提高了4.2%。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4.2∶57.7∶28.1,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全省经济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2009年河南单位GDP能耗1.15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国第2位,说明目前该省三次产业结构仍然属于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的资源依存度高,三次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单一,传统农业比重过高   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农业比重过高,特色农业比重偏低。2009年,河南省传统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反映了该省第一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总体经济效益不高。此外,在河南省历年农林牧渔的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牧业、林业增加值远小于农业增加值,渔业增加值最小,说明河南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失衡较为严重。林业具有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发展生态经济,必然强调林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河南省应加大林业投入,提高林业的发展地位。   2.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轻工业发育不足,资源指向明显   近年来,河南省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其工业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重工业比重偏大,新型工业比重偏低,轻工业发育不足,整个工业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9年,建材、煤炭、钢铁、电力等行业占据河南省工业前列,而汽车、集成电路、电脑、手机等新兴工业排名比较靠后,资源型工业的特征比较明显,这种结构不利于带动全省农业产业的高度化发展,而且必然造成高消耗、高污染的结果,2009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3.4亿吨,比上年增加8%,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平均每年增加1152亿吨,每年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平均为121.3亿元。因此,河南省必须着力改变目前的工业结构,重点支持轻工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步伐,不断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发展的生态化、信息化,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第三产业内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三产业可以极大的促进就业,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环境保护。从该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这三大行业所占比重过大,而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科技和咨询服务等行业比重较低,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尤为薄弱。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资源的消耗,其结果必然对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现代服务业则能够弥补传统服务业的不足,同时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的知识型技术人才。因此,河南省要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力推进环保型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第三产业生态化发展。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一)树立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健全生态教育机制,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和决策者的生态观念,积极鼓励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对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监督,在全社会牢牢树立生态文明观、价值观、荣辱观,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到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引导产业结构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二是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改变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要把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融进企业的发展理念中,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思想,实现环保生产;三是建立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二)加快经济主体向生态化转型,促进现代生态产业发展目前,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工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状况必然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耗,使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因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向生态领域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循环、再生产为基础,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河南省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政策手段,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业实施“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二是以建立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把生态经济和系统工程方法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河南省首先要加快工业结构内部调整,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改革和重组全省煤电、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大力发展和培育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生态工业布局,逐步建立有利于工业生态化发展的体制,各大工业园区应以循环经济理念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而促进工业生态化发展,走出一条“传统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的现代化工业发展道路。#p#分页标题#e#   三是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生态服务业是一种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把资源节约和产品绿色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模式。河南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要立足于现有资源,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把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创意经济、会展等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不断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为服务业实现生态化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   (三)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为实现生态产业提供技术   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生态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保障,所以,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技术创新。河南省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人才领军人物,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河南省产业创新能力。同时,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资金支持,不断采取措施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转化,从而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建立健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强化约束监督   河南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鼓励发展新型环保产业,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是这些措施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同时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因此,一方面,河南省要尽快制定完善能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和法律政策体系,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强化约束和监督,为保护环境,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监管,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厉查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禁止高能耗产品的生产;对资源的开采加强综合利用的监管,规范企业的生产活动,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的不良记录,强化舆论监督,形成整个社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监督氛围,最终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