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的优势探索

情景教学的优势探索

作者:周琦君 单位:东海舰队子女学校

介绍背景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让学生熟知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自身的背景十分重要,因为作者自身的童年经历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写作风格。高中的语文读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情感感知能力,但是如果教师将文本的背景与文本脱离的话,就很难让学生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如在教学《肖邦故园》前,教师着重介绍了肖邦的个人简历,让学生明白肖邦作为一个人和在座的各位的区别,是在于他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学生在了解了肖邦的个人简历之后,对肖邦故园这个地方产生一种异于一般园子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之后,教学就能顺利推进。如果没有背景介绍,学生就会当故园是一处寻常的风景名胜,那么这堂课就完全失败了。

身临其境法。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去施展语文教师以及学生的无限想象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去激发。我们的学生是幸运的,他们在东钱湖的湖光山色中学习、生活。还记得在教学《祖国山川颂》时,当时挤破脑门想不出如何与学生引起共鸣,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读厌了各种官方的客套的对祖国的赞美,他们需要一些刺激,去激活他们心中那股对祖国由衷的热爱之情。学校依山而建,临湖而造,那节语文课,教师将孩子们带到了白石仙坪,一路上野花争芳,嫩黄的,翠绿的,粉红的。还有道路两旁铺天盖地的樱花树,让他们真正体会了一把落英缤纷,落红满地的感觉。在欣赏钱湖之美的同时,在教师的指点下,许多同学当时就作了几首打油诗。在孩子们汗涔涔的欢乐声中,教师开始了《祖国山川颂》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导入法。故事总是能吸引孩子们。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中,故事更能起到点活课堂的作用。当然故事不能随便讲的,讲故事应能对课文有导向作用。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许多学生对《巴黎圣母院》一无所知,教师索性大胆的摒弃课本内容,将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梗概跟学生讲了整整一堂课,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提了几个方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结果收上来的答案出乎意料的精彩。像这样的大课文,十分有必要向学生讲述文本之前的故事情节。同类型的文本还有《雷雨》,如果我们不能将其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向学生一一介绍,就很难让学生明白文本的精髓。再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如果不介绍重耳之前的遭遇,学生又怎么会理解烛之武的游说思路。由此可见,故事导入法在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

音乐图片导入法。音乐和图片导入法,是通过对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调动其情绪。音乐和图片在语文课堂上的恰当使用,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两组》讲诉的是战争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播放《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接着一组组血腥的,惨烈的图片的展示,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到反战的情绪中去,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直至课堂结束,都有同学发出感慨,真是一场如“噩梦般”的语文课啊!

课堂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学上的主要环节,如何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去,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情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尽可能地融入课文,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对于学生而言多数课堂都是枯燥无味的,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将这种枯燥无味减少到最低,以达到既创设情境又寓教于乐。如教学《雷雨》时,在文本学习之前,教师应先将整个的故事情节交待清楚,否则学生在角色扮演时很容易笑场,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在介绍完背景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课后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可以借用各种道具,如服装,场景布置等。这样不仅扮演者会很认真对待这件事情,连其他同学也会用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扮演的同学。记得有位男生扮演周朴园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他自己对这个角色的解读,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认时,这位同学加入了一个下跪的场景,因为他认为:当一个自己认为永远都不会出现的人突然出现,作为周朴园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感觉到这可能是个阴谋,因而作出如此反应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这一跪,将他性格矛盾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组比赛法。所谓小组比赛法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好胜的心理,而采取的一种课堂情景创设。这种方法实施起来非常简单,以一个小组为单位,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利用几个难度相当的问题,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得出该堂课表现最优异的组。如在教学《品质》时,教师先布置好预习内容:文中有几条线索一直在暗示着哥斯拉兄弟的境遇越来越糟,请你将这变化过程找出来。分别是肖像的变化、店面的变化、橱窗里靴子的变化、店面招牌的变化。分成四个小组,请不要遗漏任何信息。答对者小组加分。接着请同学们研读文本,找出文中可以看出哥斯拉兄弟很热爱制靴这个手艺的句子,小组抢答,抢到加分,分析得当加分。结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同学也积极起来。

情景再现法。因为学生现有的人生经历在很多时候无法体会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所以需要情景再现,唤起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这篇文章无疑对于学生是有些难度的,它蕴含了生与死的人生哲理。那么怎样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诉诸学生呢?教师通过现身说法,唤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讲诉与父亲之间的一些生活细节,以及父亲生病住院后带给自己的一些思考。因为是现身说法,而且这些生活细节孩子们本身也是有体会,所以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谈到自己的父母,有些孩子父母离异,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些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也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那么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很幸运地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要倍感珍惜。课堂上达到这种情感共鸣后,我们再回头去让学生感受母亲与史铁生之间的情感,相对容易多了。孩子们会发现原来父母是如此伟大,可惜当时的史铁生怎么就不知道珍惜,等到想通生死的意义之时,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乃人生一大憾事。这样不仅教了学生知识,也带着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为人子女。

写作法。写作法有很多,课堂中体现最多的主要是仿写和续写。以教学《半张纸》为例。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很少有学生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主人公的痛。所以教师设置了一个续写环节,结果令人满意,至少学生们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男主人公的心境。有位学生写道:“半张纸,半颗心脏,半个人生。若干年后,在尘封已久的旧箱子里,再次触碰这半张纸,泛黄的。想起那年我们天人永隔,你始终没有给我一个踏实的拥抱,拖着这伤痕累累的半条命,撕扯着自己的伤疤自己的心脏。曾几何时不留心丢了从前!是谁丢了回忆?是你或是我。也许是时间,是生命吧。不然为什么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依旧带着这半张纸不曾舍弃,因为生命又不能承受之轻。”看到这样的文字,是不是比起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督促学生去换位思考强得多。#p#分页标题#e#

大文豪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股气与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情境教学,需要营造文化氛围,来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静下心来欣赏文本的心境,当他们置身这样的课堂,焕发出一种生气、一股灵气,才能充分展示出智慧和才华。有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就能进入最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