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摘  要: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背景、办学定位、以及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及其发展路径选择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性等角度为建立科学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微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  学生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前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而是指将自身类型定位于教学主导型,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性人才的服务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背景

        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生既是现代大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展现,也是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反思与改革的成果。

        1.1 内部决定因素: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偏差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大学从根本而言是西方文化和教育传统的舶来品,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深深印刻着西方大学的烙痕。无论是最初的学习日本,后搬苏联,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向欧美大学学习浪潮,无论从最早的京师大学堂,到近代的蔡元培主政的北京大学,还是现代大学,我国的大学发展无不直接继承了西方中世纪遗承而来的“重学轻术”的传统办学理念。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支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偏向于“学术型”教育;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研究上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

        1.2 外在环境诱因:经济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并且经济发展方式已由粗放型逐步转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必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提前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1.3 比较与现实:国外的经验与我国高等学校现实格局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德国是在二次大战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强国,它的经验就是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把发展应用型技术教育作为经济腾飞的两大秘密武器之一。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法国的科技学院等,也都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为主,他们都通过积极发展应用型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的职业能力和应用技术素质,以人力资源的优势弥补自然资源的劣势,激发了生产力的巨大活力,这些历史性经验,对正在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我国来说,是非常宝贵并值得借鉴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和办学定位

        2.1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作为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主要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主要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来确定,而这些就不仅仅是文字表述和对外宣传上的“形式上”,更是确定和指导学校发展与办学模式选择的学校的定位。

        2.2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无不是制定并遵循了科学、合理的金字塔式高等学校分类设置和分类发展体系,研究主导型和研究教学型高校属于少数部分,处于高等学校结构的最上层,而基座则是为数众多的教学主导型普通高等学校。其实,应用型人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结构而不是层次结构。为此,我们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以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服务,以本科教学和学生基本素质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主导型普通高校归类为教学应用型。也就是将学校类型定为教学型,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为工程应用型,简称为教学应用型。

        三、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及其发展路径选择

        3.1 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学校类型明确定位于教学型,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应用型 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发展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追求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原创性、基本性理论研究为主旨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学术性”高等学校以学术性本科生培养为主,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和参照依据的办学模式,而是主动积极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与行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应用型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就在于适应社会下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并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改革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积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积极致力于将研究型大学和学术性高等学校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实验成果直接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直接贡献力;当然,在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条件成熟时也要积极发展包括硕士、博士学位在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建立完整的专业教育学位制度和学位体系。

        3.2 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要重视学科和精品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重视学术性和基础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应用型高校在重视和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规划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学科带动学校精品专业的发展与建设,通过精品专业建设带动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在强调必须的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要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学科和精品专业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通过学科和精品专业建设,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又懂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梯队;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学科和精品专业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根据高等技术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育内容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具有现实针对性,教育内容紧密反映和贴近社会现实与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学科和精品专业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工程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p#分页标题#e#

        3.3 应用型高校要重视产学研及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训基地建设,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我国教学型高等学校发展历程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都证明了产学研及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因而,教学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要重视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重视校企联合,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使校内外产学研教育与实训基地成为承担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学校应用科技研究和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和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试验的示范性基地;成为反映现代经济进步和知识发展趋势的现代化研发工程中心;成为承担信息工程化条件下的部级软件工程中心和服务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基地。

        四、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1对应用型本科的认识问题。对应用型本科认识要继续深化,因为如果不弄清“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什么是应用性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应用型专科教育的区别”等问题,会影响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的深入展开。

        4.2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建设问题。目前,应用学科与专业群的匹配程度较低、应用学科带头人缺乏、学科总体相对较弱。同时,我校专业布点还没有完全到位,理工为主的应用性专业群还没有完全形成,新专业建设还比较薄弱。学科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制约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4.3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问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校地互动合作,即政府、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合作。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校地互动合作方面不尽完善,大多数专业人才基本上是以学校单极培养为主,从而往往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未能做到无缝对接。

        4.4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问题,目前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更多地停留在模仿复制其他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层面,存在许多脱离地方社会经济需求与学校办学实际的现象,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同时,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表述也存在很大差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有脱节之处。二是人才培养理念落实问题。目前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较好地支撑“注重学理,亲近业界”人才培养理念。三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升本后,经过不断探索,目前我校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如“嵌入式”、“订单式”、“整体合作式”、“校地企合作式”、“分段式”等,但就整体而言,这些模式还有待于进行分析、总结和推广,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

        4.5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问题。一是与业界共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职业能力培训体系还有待完善,校企合作建设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实训、实习的平台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二是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完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补充关系以及学时比例安排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的基础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明晰与到位;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比重偏大,需要进一步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此外,实践环节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加以丰富。

        4.6教师的应用能力提高问题。教师向应用型师资转变的力度还不够,学校实施了“双百工程”,对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双百工程”所覆盖的范围还偏小,参加的人数也有限。同时“双百工程”组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学习交流、接受培训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4.7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问题。学校初步构建完成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需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重点要修订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修订完善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着力构建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全面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要修改完善教学建设质量标准,要修订完善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此外,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社会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完善。

        五、新型评价体系的建立

        5.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判定学习成绩,而是激励学业发展。过去对学生的评价要么是“一刀切”,要么是甄别选拔,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实施多元主体评价,这里的“多元主体评价”,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又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的评价。这种多元主体评价不仅可以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5.1.1教师评价

        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是评价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1.1.1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的即时评价。评价恰当,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评价要创新多变,要给学生以惊喜,要让学生听而不厌,还可以加上适当的手势,给学生一种感染,一种期待,一种希望;课堂评价要因生而异,尊重每一位学生,承认每一位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激励他们做得更好;课堂评价要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关注思考过程,要引导、点拨、启发,给学生思维方法的启迪…… #p#分页标题#e#

        5.1.1.2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其中一种方式,是师生交流的一块芳草地,教师不但可以对学生在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指正,还可以对学生思想和情绪上的波动进行及时的疏导。

        5.1.1.3评语评价

        在《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中,每个学期都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语评价,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版块。教师的评语要倾注真爱,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教师的评语要充满激励,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闪光点,用激励性评语,肯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的评语要带着赏识,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为学生自信的形成和增强“推波助澜”……

        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品行、学习过程、体健评价外,还注重学习成绩、兴趣特长、成长期望等多角度地评价学生,这种开放的、全面的、丰富的评价极大限度地体现了人文关怀。

        5.1.2学生自评

        自评就是学生自己是评价主体。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遵循评价报告册的要求,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确定自己的等级。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实现自评。成长记录袋评价也叫档案袋评价,是指以档案袋为依据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它是近10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主要特点是汇集学生作品以展示其各方面的成绩,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它记录了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轨迹。

        在成长记录袋评价使用过程中,我把它分成了两类:一是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档案,来记录学生日常学习发展的足迹,内容包括课堂上的听讲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探究的参与程度,课外学习资料的收集、课堂检测和阶段检测等。本档案可由学生本人填写,也可由同桌填写,最后老师再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填写评价;二是自我展示评价档案,以此展示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内容包括初中一年级的自我介绍、每学期制定的学习计划、小制作、小创新发明、学习过程的灵感积累、每学期一篇最好的作文、周记、手抄报、演讲比赛稿、绘画、电脑作品,每学科最好的一份作业,初中三年来的获奖证书和材料等。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档案袋、磁盘、光盘、网站等。

        以上档案袋评价形式的实践,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通过不断反思自己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使自己的行为得到不断的完善,也为教师提供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教师达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提高评价的效度。

        5.1.3学生互评

        互评就是学生与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同伴是评价主体。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每周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议一次,由组长执笔,评出等级。互评的内容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如日常行为表现、团结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大小、学习进步程度等。学生和同伴之间相互评价,既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又使每个学生通过比较,看到了自己和别人的优势与不足。在评价中将学生个人表现与小组成就联系起来,使评价起到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合作意识的作用。

        5.1.4家长评价

        家长是评价主体,其目的就是通过让家长参与,做到家校互相沟通,双方更加了解孩子,督促孩子进步。我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卡”,通过家校联系卡,家长每周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最近我校又开通了“家校通”网上业务,更方便了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这种开放式的评价,让教师、家长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平台,更能达到客观、公正的要求。另外,每学期我都要进行一次家长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有:是否孝敬长辈、是否注意节俭、是否讲究个人卫生、是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是否进行课外阅读、有了错误能否进行反思等。根据家长的评价反馈,教师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还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影响和教育子女,从而保证孩子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5.1.5社区和社会评价

        社区居委会是评价主体。每教一个新的班集体,我都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住址,了解他们所在的社区或村子,然后把学生按社区或村子进行分类,再联系当地的社区或村支部,让他们了解所辖区域的学生名单和人数。根据学生平时在社区的表现和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每学期我都向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环境、参加公益活动等。通过社区和社会的评价,引导学生服务社区社会,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了行为规范的养成,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促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会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今后对学生评价的进一步探索中,评价方式将更趋完善,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评价内容全面化,是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学校和教师要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在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方面,体现全面发展的精神,落实全面化的发展目标。除学生的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其他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探究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方面、特质去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的成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科学习的状况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课程目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学科的共通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评价。#p#分页标题#e#

        5.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和测验外,还要研究和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和他评的评价方法。

        5.4评价时机的全程性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全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评价的纬度,实行全程评价。实行分散考评,注重平时的了解、考察,通过一定的途径,准确、系统的进行日常的观察,做好记录。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以必要恰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并及时把平时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使学生把每一次评价都作为一个新起点,不断奋发向上。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重视对学生质量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我们在制定科学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就可以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影响学生发展水平提高的应试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朱正伟,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邹晓平.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J].高教探索,2004,(3).

[4]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R].

[6]马陆亭.德国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行培养体系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7]徐庆军,田英翠.浅谈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