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现代物流业发展意见

市政办现代物流业发展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国家、省属驻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我市经济发展新优势,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市依托优势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半岛城市群、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鲁南经济带的重要出海口,我市港口区位优势突出,交通运输方便快捷。陆向腹地涵盖等,辐射中原、西北广大地区;海向腹地涵盖最具活力的环太平洋地区。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是我市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升临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冶金、石化、汽车、浆纸、海洋装备、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发展迅猛,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正处于加速壮大、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亟需现代物流业的配套跟进。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必将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流程再造,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临港产业综合竞争力。因此,适度超前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势在必行。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一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而现代物流已列入我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市先后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中心30个,已拥有物流企业600余家。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842.5亿元,增加值达到115.3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1%,均居全省前列。但物流业总量偏小、水平不高、配套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完备等问题仍然突出,迫切要求我市抢抓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机遇,加速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港口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及产业优势,加快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5、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着眼经济社会全局,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阶段实施。

——突出特色,重点推进。立足我市临港工业占主体地位的实际,科学定位物流区域功能,实施重点项目突破,突出发展工业物流。

——专业策划,全面提高。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专业技术方法,推进企业物流、社会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全面提高。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健全领导体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引导扶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开放度,加快资源整合,提升发展水平。

6、发展目标。围绕建设立足鲁南、促进蓝区、服务、联通国内外的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总体目标,打造市场物流、保税物流、外向物流、总部物流,通过提速、提质、提能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到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骨干物流企业,初步建成规模化、集约化、快速高效、衔接良好的物流设施体系和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以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专业市场物流为配套的现代化物流产业体系。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实现下降;培育3-5家辐射全国、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到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物流业发展重心从“量的扩张”转向“质量并重”,物流服务层次明显提升,服务范围持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三、完善市域物流节点体系

7、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产业空间结构。根据全市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尤其是港和临港工业规划,结合主要货源点分布、主要货类和货物规模情况以及现有货运场站、仓储设施、交通运输情况,我市物流节点整体布局采取“集中两点(临港物流)、延伸到线(市域物流)、兼顾到面(县域物流)”的空间分布方式,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网点三个层面的网络结构模式。其中:物流园区主要满足港口“大进大出”的物流服务需求,其服务范围覆盖港口腹地、环经济圈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在区域物流系统中起到增长极的作用;物流中心主要为市域周边地区企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物流服务;配送中心主要为一定范围内工农业生产及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物流服务。三种不同类型的物流节点据其需求,科学配置,合理布局,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全市物流节点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集中两点”即以港港区、港区为重点,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为主体,建设两个物流重点核心区;“延伸到线”即以贯穿市域东西、南北的高速、铁路、铁路、省道、高速、疏港高速、国道、省道等为主要轴线,建设东西、南北两条物流发展带;“兼顾到面”即建成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物流次中心,全市上下形成既相互贯通又各具特色的专业物流园区。

8、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建设。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全市产业布局、货物流量和流向,完善和建设四大物流园区。

(1)化工物流园区。以区石油化工产业为基础,以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为指导,依托岚桥石化、石大科技、沥青、化工等大型企业,充分发挥管道运输、铁路编组、30万吨原油码头和港区码头配套罐区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仓储、信息咨询、危化品运输等物流服务,形成辐射全国的专业化工物流园区,打造北方重要的化工物流基地。

(2)港区物流园区。充分利用港港区的综合运输优势,积极发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作用,强化集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港航、信息、政策服务、咨询、货代、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一体的现代航运业服务,优化口岸环境。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港口等重要物流节点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以铁矿石、煤炭为核心的大宗干散货运输体系,培育以先进的码头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推进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以港区和开发区为依托,港区与保税物流区、保税仓库互动发展,打造形成以港区为中心的外向型物流园区新格局。#p#分页标题#e#

(3)开发区物流园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在做好港口大宗货物集疏运的同时,注重发挥区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充分利用上海路仓储配送中心、中盛仓储中心、运总物流中心等现有第三方物流资源,全方位做好与临港工业的联动工作,全面承担汽车零部件、海洋装备、化工、钢铁、浆纸、粮油、食糖等临港工业分离出的第三方物流业务,实施多式联运,提升完善大宗原料采购、仓储配送功能,逐步形成全市第三方物流的重要节点。

(4)区物流园区。突出港口为临港工业提供物流服务和发展商贸物流的主要功能,围绕钢铁、石化、木材、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完善液化品物流园、冶金物流园、海产品物流园、碑廓木材物流园、巨峰物流园。规划建设超大型钢铁物流园区,加快推进中瑞物流、嘉银物流等大项目建设步伐,使钢铁物流园成为苏北鲁南乃至中原地区的钢铁集散中心。

9、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物流中心。在巩固和发展现有物流中心的基础上,综合把握全市产业布局,在市域重要交通节点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特色鲜明的专业物流中心。按照“贸易+物流”的发展模式,与钢铁、糖业、浆纸、煤炭、大豆、石化等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上控资源、中联物流、下建网络,在满足临港工业需要的同时,加快推进贸易物流。着力构筑矿石交易中心、煤炭交易中心以及糖类、豆类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形成“上下延伸、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多方共赢”的供应链经营管理模式。

10、推进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物流建设。根据产业布局、居民生活、货物转换转运、农业发展需求,建设和完善一批功能灵活、交通便捷、服务到位的配送中心,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设备,拓展服务功能,增强货物集散配送功能。重点支持等配送中心的发展。选择等重要乡镇建设配送中心。利用沿海水产品、肉类、蔬菜加工的储存优势,开展冷链物流配送,促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专业市场建立物流服务中心,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起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大力发展货物运输、仓储、物流配货等,形成便捷的物流网络。

四、建立开放的物流发展格局

11、加快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按照“定位清晰、突出特色、高效利用、优势互补”原则,高起点规划物流园区,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园区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重点物流园区的布局需由市政府确定,物流企业应入驻物流园区发展。

12、鼓励工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资源计划,将分散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物流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剥离经营,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13、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政策,通过“壮大一批、剥离一批、引进一批”的方式,逐步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一是遵循物流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化运作,强化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特别是临港工业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分离出来,力争“十二五”末,9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物流业的分离。二是鼓励和扶持有实力、有优势、有特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整合等措施,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加快改革步伐,对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邮政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整合,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供求市场,造就一批现代化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有竞争优势的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

14、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建立地区物流总部或分支机构,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及配送中心。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物流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带动物流业发展。

15、加强与周边城市及国内外物流节点的对接与合作。树立“大物流”理念,建设开放的物流市场。加强与沿海港口城市、沿桥城市的物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周边城市特别是物流流量与流向集中地区的战略合作,实现要素集聚、信息互通,共同构筑方便快捷的物流通道。加强区域内物流安全管理联动,营造物流行业诚信经营环境。

16、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快电子口岸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中心作用,加快推进保税港区的申报审批。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应在重点物流园区设立与之配套的办事处和业务窗口,为国际物流通关提供便利。建立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查验及除害处理、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逐步推行电子申报和电子审批,提高通关效率。

17、统筹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制定我市城乡物流配送管理办法,与镇、村规划调整衔接,合理设置农村物流节点。积极配套建设镇、村配送网络体系,除专业物流公司配送外,鼓励农村班车小件快运和农村客货运发展,多层次保证城乡物流配送,方便农村人口生产生活。

五、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

18、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道路建设作为全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环节,提升主要物流节点运输通道功能。物流节点的运输通道要根据功能特点和货物运输方式,建设相应的公路、铁路、管道、站场等运输设施。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创造条件发展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加快打造以港口为枢纽,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集海运、陆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高度协调的现代化、立体化、高速化的综合交通设施体系。

19、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专业化物流信息网络为支撑,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加工利用,在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重点领域建立数据库,为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依据。结合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通过网络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专业市场内,以信息平台为依托,积极采用电子商务方式提升交易和管理水平。#p#分页标题#e#

20、加强物流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市内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引进的中高级物流技术人员与高级物流管理人员,享受市引进人才相关优惠政策。

21、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自动分拣、自动导引车辆等物流新技术。推广应用集装箱车、大吨位厢式货车、节能环保货车车辆,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回程配载运输等组织方式,提高实载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大对物流技术、装备等领域基础性研究投入,加强物流新技术自主研发,促进物流装备向技术先进、低碳环保、标准化、信息化发展。

六、强化政策扶持

2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年起,市里从服务业扶持资金中单独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龙头企业的重点物流项目、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重点物流项目贷款贴息等给予重点支持。

23、物流项目用地政策。经规划批准建设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重点物流项目,包括物资储备、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装卸等设施,应优先保障用地。符合工矿仓储用地出让条件的土地出让金按照工业用地标准执行。对规划的物流用地要从严控制,未经依法审批的,不得改变物流用地性质。

24、物流企业税费政策。支持物流龙头企业整合社会运输资源,承揽运输业务。经有关部门核准的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可按规定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分包给其他企业支出后的余额为计税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税。有关物流企业在市内不同区域设立的分支机构(含营业部、货代经营点),凡在总部领导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并通过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不分别设银行结算账户、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的,其企业所得税可由总部统一缴纳。对列入市级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企业及个体营运车辆在境内注册营业的予以重点支持。

25、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资质较高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完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项目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26、鼓励物流企业争创服务品牌。对首次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证的物流企业和首次获得省级物流企业和省级物流园区认证的,参照《市财源建设考核实施办法》第一条第(十)款关于对企业创名牌考核中的扶持标准进行奖励。其中,首次获得5A、4A级认证的物流企业按照部级名牌的扶持标准进行奖励;首次获得3A、2A级认证的物流企业和首次获得省级物流企业和省级物流园区认证的按照省级名牌的扶持标准进行奖励。

27、优化城区物流专用车辆交通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专用车辆在中心城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对符合要求的生鲜配送物流专用车辆,给予绿色通道待遇。对运送生活必需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要优先进行处理,缩短办案时间,尽量不采取扣车的强制措施;确需暂扣车辆保全证据的,要帮助联系转运车辆将货物及时运输,防止物品霉烂变质,并优先安排检验鉴定后放行。

公路收费主管部门要积极向省有关部门争取优惠政策,研究制定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的措施,减轻物流企业负担,逐步建立起进出港集装箱车辆的绿色运输通道。

七、加强组织领导

28、加强物流业目标考核。将发展现代物流业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责任制,明确目标与责任,定期对物流企业(含海运企业)的登记注册、注册资本以及货运量、周转量进行考核,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推进项目落实和工作开展。

29、加强行业自律。按照市场规则组建市物流行业协会,支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推进物流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物流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建立物流企业评估机制,制定物流业信用等级评估标准,引导物流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协会协调、行业自律的现代物流业管理模式。

30、加强物流业统计。统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明确物流产业数据来源、统计范围和统计口径,建立现代物流业统计及核算体系。物流主管部门要建立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统计制度,及时通报物流业发展情况。物流及相关行业、企业要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做好物流统计工作。

31、理顺管理体制。成立市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领导小组要发挥政策引导、综合协调、宏观指导、运行调控、督促检查等职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发展物流业的各项措施,合力推进物流业发展。

32、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各负其责,合力推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要严厉查处“三乱”行为,依法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对破坏物流业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打击。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宣传力度,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宣传各级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倡导诚信经营,大力营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