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研究

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研究

一、辽宁省县域农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助推作用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域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通过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以“一县一业”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现代农业技术,使全省县域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东港草莓、岫岩蘑菇、阜新花生、庄河蓝莓、铁岭榛子、开原苗木花卉、朝阳设施蔬菜、苏家屯的设施葡萄、桓仁的冰葡萄和盘锦河蟹等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县域优势产业。农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与企业的融合,培育了一大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对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升位和全国“百强县”位次前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县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如“十一五”期间,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辽宁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水稻、玉米、大豆、果蔬、柞蚕、食用菌等新品种150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600多项,推广面积达4570万亩。新增粮食150万吨、蔬菜350万吨、水果60万吨。经济效益增加365.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56%,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近40%。为保障全省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县域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表现在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分散,科技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牵动作用小,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薄弱。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表现在多数县域农业依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另一方面,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不足,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受到了很大制约。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农业生产上沿用的还是以前的旧体制,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技推广部门相脱节,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阻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科技支撑推动县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以项目为平台,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农科院围绕“引导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发展战略”,将科技推广项目的重心向区域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聚焦,集中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中央财政科技示范项目,推行“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批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带动一方产业”,促进了“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发展。在铁岭、沈阳、盘锦等水稻主产县区,实施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水稻工厂化育苗集成技术推广。针对水稻工厂化育苗面积小、工厂化育秧规模和技术管理水平不均衡等问题,结合水稻新品种开展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集成推广。示范推广辽粳101、沈农9903等水稻新品种10余个,推广水稻育苗智能化催芽、水稻营养土配制、苗期水肥管理、种子处理、稻瘟病防治等8项集成技术,使稻区水稻产业优势得到有效提升。针对阜新市种植花生的自然优势、规模优势和品质优势,确立了推动全国花生大市建设的目标,通过实施“辽西北风沙地易旱地区花生节本增效技术推广”项目,建立花生产业示范基地。推广阜花系列等花生新品种10余个,推广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大垄三行种植、膜下滴灌种植、花生与其他作物间作等高效种植模式。使主产县区花生平均亩产增加78.3公斤,并开发出花生加工系列产品,推动了区域花生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在沈阳、鞍山、辽阳、营口、葫芦岛、朝阳等果树优势县区实施“果树优良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项目,建立优新品种示范园58处,示范推广果树优良品种16个,推广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14项,使果树优质果率平均提高15%-20%,有效提高了全省特色水果的品质和产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以科技共建为纽带,促进科技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

农业科研单位是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推广重要力量,由于受旧的科技推广体制制约,目前,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缓慢。对此,辽宁省农科院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结合有效途径,通过与沈阳、大连、抚顺、阜新、朝阳等5个市、20多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共建,实现了省级农业科研与市、县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县域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辽宁省农科院与沈阳市开展科技共建,与沈阳市农科院、沈阳市所辖县区的科技推广部门联合组成12个科技服务团,实施“五大科技提升行动”。采取“团队包乡、专家包村”的科技服务模式,在38个乡镇(街道)、58个村,先后建立了水稻、玉米、花生、红辣椒、葡萄、树莓、食用菌、设施果菜等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与推广,推进了沈阳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在与阜新的科技共建中,先后实施50余个科技支撑项目,推广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种养技术40多项,新品种80多个;建成优质肉羊、白鹅、特色水稻、花生、蔬菜、水果、花卉、绿色杂粮等科技示范基地8处。研究推广风沙地整治生态农业高效发展模式6个,建成风沙地治理科技示范区4000亩,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加快了畜牧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每年增加粮豆产量160万吨,油料产t量20万吨,蔬菜产量140万吨,果品产量20万吨,食用菌产量10万吨,为阜新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深化科企合作,培植县域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多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积极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开展项目申报、信息收集、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工艺、开展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如辽宁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辽宁辽花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辽宁辽花花生研发中心,开展花生油食品加工和花生壳油饼、花生壳燃料棒等产品研发。辽宁省农科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大连水产药业有限公司联合,进行柞蚕资源在医药保健品领域的深加工利用研究,研制出保健药品—丝素能量肽和蛾苓丸。二是发展科企联盟。如与“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结成产学研技术联盟,研发设施蔬菜新品种及工厂化育苗技术。引进推广300多个国内外名优设施蔬菜新品种,每年为省内外40多个县(市、区)提供2000多万株优质种苗。公司已成为辽宁省重要的绿色设施蔬菜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基地。企业被评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被授予辽宁名牌产品。

4.选派科技专家挂职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当好参谋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辽宁省农科院探索出选派科技专家挂职政府科技副职有效模式。1982年,在全国率先向辽宁省阜新县派出了第一名科技副县长,开启了科研单位智力输出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先河。至今,辽宁省农科院已向义县、阜新、细河、建昌、彰武、铁岭、东港、北宁、桓仁、清河、明山等地选派了18名科技副县(区)长,成为当地的“科技官”。这些挂职科技官员不但为当地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而且带动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各地实施科技项目,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头人。

四、结语

解决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要稳定经济,稳住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科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联动的科技创新转化体系,为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端成果支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将公益性的服务体系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深化科技共建、科企合作等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资源优化重组,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网络,为县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赵颖 单位:辽宁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