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悟总结范例

自我感悟总结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1

关键词:英语教学;口语操练;脱口秀;表达

“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体现口语交际的重要方式。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引导他们在口语表达中尽情展示口才,能让他们在主动交流和深入表达中形成不一样的思维感知。TalkShow(脱口秀)是一种文娱表演节目,其中的趣味性、口语化和交流性,能够让观众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该种模式运用于英语口语教学,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生机和活力。

一、融入语境,大胆叙说

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思维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情境和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和主动倾诉。融入语境,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识记和认知感触,能够在充分发挥自身想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感知体验。而这种体验,能帮助学生释放无穷的学习潜能和动力。融入语境主动表达,能够让学生在自由倾诉和大胆表达中展现自我。例如,在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Helpingourparents的“故事时间”指导中,教师不妨建议学生在整体阅读中围绕“Whatdoyougetfromthetext”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生活进行模拟对话,帮助他们在扮演相应的角色中,注重围绕Mum、theson(daughter)等各自表达的内容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建议他们就“Whyshouldwehelpourparents”和“Fromtheplay,whatdoyouget”等问题自觉说出自己的理解感知,让他们在归纳总结中主动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创设这样的语境,能够给学生提供大胆表达的环境氛围,便于他们展示自己。创设一定的语境,有利于激活学生主动表达的激情,能够让他们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主动说出自己的感知和体验。根据学生的理解感知差异,多给他们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他们在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中获得丰富感悟。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悟主动予以表达,定能有效激活“我要说”的表达激情和渴望。

二、即兴表演,拓展认知

脱口秀更注重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主动表演,以丰富他们的认知。即兴表演能够让学生在深化自我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感悟,能够让脱口秀成为学生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重即兴表演,能让学生在认真思考和主动表达中形成丰富认知,并能提升表达的效率。例如,在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的“保持城市干净卫生”的“Storytime”教学中,教师不妨布置这样的思考题目:Ifyouweremayor,whatareyougoingtokeepourcityclean?学生在积极深入思考时做出快速反应,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指导学生演讲时,教师可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建议他们就Don’t...和Save...等提出相应的证据,让他们能够在聚焦核心要点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表达素材。在即兴演讲中,教师可建议学生针对相应的内容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引导他们结合各自的理解尝试表演。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不同观点,可建议他们能够运用文本中的相应内容进行深入拓展,帮助他们在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中强化识记运用,生成敏锐的语感。

三、竞赛展示,博采众长

脱口秀可运用竞赛的方式予以展现,以便于学生在相互较量和学习采众长,在主动展现自身才华的过程中学习,在一争高低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多深层次的感知。竞赛展示,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互动交流学习机会,更多的自我思考与识记。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理解差异,为他们提供竞争的赛场,鼓励学生主动轮流上台表演,让他们在展示和较量的过程中形成丰富感知,让他们能够真正有所收获。同时,结合学生的竞赛展示,多给他们主动评比的机会,能让他们在评出高低的基础上总结反思,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竞赛环境,多给学生相应的提示与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更多的表达素材。以此为契机,多给学生登台表演的机会,定会让学生在有效深化感知的基础上提升语用能力。总之,在英语口语训练中运用脱口秀,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深刻感知,增强其口语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运用中突出主题选择的趣味性、表达的生动性和思维的新颖性,能唤醒学生主动演说的激情,帮助他们在融入语境进行主动交流中获得深刻认知,形成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升英语口语训练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徐丽.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育的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8(12).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2

首先,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出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迅速运转大脑,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扮演寓言中的人物,这也是情景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学生自己当了主人公,这样他的体会与感悟就会更多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多运用一些简笔画,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该事物,简笔画与板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顺寓言的脉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寓言所阐释的道理。

二、引导情感的释放,深刻感悟寓言中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寓言的含义,我们就要把寓言总的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好比说寓言中狡猾的狐狸我们要把它人格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跟它性格类似的人,把这件事嫁接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们要想感悟寓意,可以从故事情节、中心句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现实等四方面去深入分析继而感悟寓言中的讽刺、夸张的寓意。寓言的感悟可以说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时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情感的释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逐渐对寓言中所讲的故事产生共鸣。寓言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带有鲜明的对比特征的艺术形象,他们都含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被人格化的动物会更加容易的引导学生学习,儿童的兴趣也比面对一般文学样式要强得多。对此,小学寓言教学的难度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释放其情感,在释放情感的过程中能不能与寓言中的角色达到共鸣。

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形成自我教育的局面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发掘寓言的教育功能。寓言主要是根据虚拟的人、事、物的艺术形象来进行精炼的语言描写,继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某种道理。我们教师就是要深入发掘这一道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样的道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来学会这一道理,并培养起自身的审美观、道德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地把这一道理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学生们,我们的教学模式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后也要展开联想,最终可以自己进行寓言的仿写、改写、创造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美———童话世界,小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无意识的海洋中畅游,编制更加多彩的情节,孩子们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3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力求打破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多体验、多交流、多实践的“三多”渠道,让学生快乐地学、领悟地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

初中政治;知行合一;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正面临新的变革。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内化为日常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基于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我力求打破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多体验、多交流、多实践的“三多”渠道,让学生快乐地学、领悟地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做到学以致用。

一、多体验,激活情感

政治教学的目标绝不是为了一张考卷、一个高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我绝不会枯燥的讲解理论知识、生硬的注入概念,而是为学生创建多种情境,如生动的视频、音频、画面以及各种道具,还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观察、操作,以此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某个主题的教学中来,体验感悟,主动探究,实现从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过渡。在《有肩就得挑担子》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先给大家播放了“孝心少年”的视频,让学生看到那些在“责任中成长”的少年他们是如何勇挑生活重担,为了家人不辞辛苦生活的。之后,我让各个小组读有关责任的名言、讲有关责任的故事。一个小组成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中国的歌名青年挑起拯救中国的重担,浴血奋战……另一个小组成员说:爱也是一种责任。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在夹缝中哺育孩子,用牺牲自己来换得孩子的生命,那封来自天堂的短信,让我读懂了什么叫做爱的责任;而第三个小组的成员则说: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知道“青山绿水就是宝”,一起共建美丽的家园……接着,我将每个小组统计的“我挑过的担子”展现在平台上,让学生一起评价,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学生们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让这堂课水到渠成。触及学生心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政治课就是有效的。学生学习不枯燥了,就会越发的主动,越发的深入,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多交流,碰撞思维

有了体验,就多了交流。学生一旦心有所感就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总结、交流,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来展现自我的风采。我利用这一契机会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体悟的基础上,讨论、辨析、评价,碰撞思维,产生火花,加强道德情感的体验,深化个人的认知,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让政治课堂富有生机和情趣。在《让人三尺又何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们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明白了宽容的内涵。我追问学生如果两家依然不想让,你们觉得结果如何?一个学生说,两家闹翻了,让官府裁定;有的说,两家人打起来,可能会有人受伤;还有的说,以后这两家就成仇人了,什么事都会针锋相对,最后两败俱伤……学生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加入到讨论中,用了很多身边的例子来说明与人交往要谦让包容的道理。可就在这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妈说“人善被人欺”,如果只会宽容,就会受人欺负。这一观点说完之后,我看到有几个同学也纷纷点头,我请他们谈一谈。其中一个说到,一味地宽容别人就是纵容。我问大家宽容的反义词是什么?大家说“狭隘”。于是我告诉大家,宽容绝不是纵容,更不是软弱的表现。与人相处,我们宽容一些,生活就会和谐美好;但是对于真正的坏人,我们是不会姑息的。大家释怀了。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展开交流,在展示各自成果的同时,也能互为补充、借鉴和反思,在问题中又生成新的问题,让课堂不断的延伸下去,去伪存真,并最终达成共识。

三、多实践,学以致用

生活即教育,这是我们熟知的教育名言。政治教学更要向生活、社会大课堂靠拢,让学生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发现世界,让学生多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世界、领悟道理,让政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并促进其从知到行的转换和统一。在教学中,我会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实地参观、小记者社区采访、主题演讲、职业体验、故事会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直接经验,用实践来检验道德理论,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成长在社会》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变化,我让学生变为小记者到社区、街道采访,看这些年有哪些变化,还有哪些地方是有待提高的,以小组报告的形式上交。学生们自己组织,分配任务,利用周六日完成。在成果汇报中,第一小组的学生:我们到社区居委会调查,发现社区人口人均收入这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十年前的1200元/人,到现在的2300元/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采访了十个社区老人,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家里的变化。他们中都说自己家的住房改善了,买上车了,但也说这雾霾还需要好好治理……访谈活动让学生贴近社会、感受社会,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生活,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得了真实感受,加深了对道德理念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我,完善了品格。

总之,政治教学要回归生活,要与时俱进,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检验、反思,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产生共鸣,“以知践行、以知促性”,引导发展自我、学生完善自我,并最终实现态度、情感、认识、行为的统一。

作者:符春莲 单位:如东县茗海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奏响学生知行合一和谐乐章[J].中国德育,2014(8)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4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长治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和美术系100名学生(男50人、女50人),保证男女生性别比例均等,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个班,一个对照班,一个实验班。

1.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在实验前通过问卷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水平和体育舞蹈的认知情况调查,确保两个班的学生在体育舞蹈学习上基本处于同一起点,具备实验的意义。实验后通过问卷对学生的美感自我评价、教学方法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进行调查,进而得出研究结论。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经检查回答都比较认真、完整,没有敷衍应付倾向,有效问卷100份。

2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教学内容

体育舞蹈传统教学是注重发展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舞蹈的运动能力,缺少对学生内部情感的关注,而这点正是美感培养内容的重点所在。

2.1理论部分

大学体育舞蹈课的目的与任务、体育舞蹈的各舞种的特点、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审美特点、体育舞蹈美感的含义、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目的、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原则、体育舞蹈与美感的关系、体育舞蹈的审美意识、体育舞蹈的审美欣赏。

2.2实践部分

华尔兹基本技术的教学活动、华尔兹舞的美感训练与指导、伦巴舞基本技术的教学活动、伦巴舞的美感训练与指导、恰恰舞基本技术教学活动、恰恰舞的美感训练与指导、自编套路的表演展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后两班学生体育舞蹈美感自我评价的实验效果分析

3.1.1体育舞蹈课后学生的审美感受实验效果分析

体育舞蹈的自我感受调查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经过体育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美感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术技能的练习之后,对自己的身体、心理以及情感上出现的一些变化而做出的判断和总结。分别从学生的心里愉快喜悦程度、发掘了自身的潜能、身心的自由放松、能够展现自己的才能、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满足以及锻炼身体的意识有所增强等方面进行实验结果统计。

3.1.2体育舞蹈运动鉴赏的实验效果分析

体育舞蹈运动鉴赏是学生对体育舞蹈这项运动的鉴定和欣赏,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或认知水平在体育舞蹈的审美过程中,对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进行感受、理解并作出判断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整个体育舞蹈的运动鉴赏过程中,一定注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乃至于联想和分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体育舞蹈的场景美、动作美、服饰美,技术美、造型美等,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舞蹈的美感。体育舞蹈运动鉴赏对体育舞蹈教学环境的优美、舞步行进路线明确规范、充分展示了形体美、舞姿体现了运动的美感、动作大方体现出动作美、音乐优美、服饰高贵华丽、舞态优雅飘逸、动作造型多变等14个题项进行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3.1.3体育舞蹈运动感悟的实验效果分析

体育舞蹈运动感悟是指学生对体育舞蹈运动本身或者在经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和练习之后,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而这种对体育舞蹈的感悟必须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正是随着这种感悟的不断加深,才能使学生逐渐理解体育舞蹈的美的本质,领悟到体育舞蹈的内在之美。体育舞蹈运动感悟分别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整个舞蹈的过程充满活力、能够体现出拼搏精神、展现刚柔并济之美以及礼仪之美等7个题项进行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3.1.4体育舞蹈审美理想的实验效果分析

审美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价值观,是人文境界的最高形式。体育舞蹈的审美理想即是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审美过程中,由体育舞蹈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等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是与审美主体所具备的审美能力以及社会历史性等紧密相关,具有层次多样性的特征,是整个体育舞蹈审美价值的最高形式。

3.2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教学方法评价

对实验班50名学生进行评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舞蹈美感培养教学方法的评价情况。

3.3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实验班的50名学生进行评价问卷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舞蹈实施美感培养策略的教学效果评价。认为美感培养教学效果非常好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44%,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占全班总人数的48%,而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6%,认为教学效果不好的0人。由此可见,在体育舞蹈的教学中实施美感的培养策略,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舞蹈美感培养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美感认知水平。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多种教法相结合;学生采用表演展示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鉴赏力,学生在体育舞蹈的运动鉴赏、运动感悟和审美理想上都具有显著性的提高。

4.2建议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5

1入境性体验———品读文本

体验文本,首先要进入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品读文本是体验文本的首要环节。从品读的形式讲,一是无声的默读,一是有声的朗读。默读作为一种极为轻松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所读的东西,使之难以从记忆中逃离出去。借着默读,读者能够与书本及文字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的关系。默读让书本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未有他人在场的沟通,并让读者单独得到心灵的振作。在默读过程中,读者在细嚼文字的同时,可以真正地将文本融成自我的一部分。诵读作为品读的另一种形式,是通过有声音的朗读,将文本的内涵传达出去。这种阅读,从吟诵者的角度讲,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说,吟诵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对话的时空,一个拥有读者、听众与文本的对话时空。在这一对话空间里,吟诵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而听众则从其听觉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情感。正是在这种吟诵、体味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文本的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受用无穷。具体地说,品读文本要读出三个基本点,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首先,我们要整体感知文本,明确“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做法:勾画障碍———疏通障碍———把握要旨———合理归纳。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为什么”。具体的做法是: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结合文本中直接或者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所在。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揣摩作者的匠心,细察“怎么样”。具体的方法是:结合体裁,把握要素,摸准脉搏,揣摩匠心。

2形象性体验———体悟文本

形象性体验品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入境,对文本进行感知与体悟的过程,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吟咏时会浮想联翩,借助于文本的字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进入作者世界。这是一种朗读后体悟,体悟后默会的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心理功能,创设情境,使学生把文本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从而对文本意境进行审美感知。接受者只有以作品的语言符号作为中介和诱导,引发自己的想像和联想,才能最终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艺术作品从以色彩、线条、韵律、词语等凝固的存在形式,转变为以生动鲜活的形象的形式呈现在读者自己的脑海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或意象进行想象,关键是入境,亲自去体验、感受,将所想的映于脑海中、心眼处进行体味、欣赏。这种想象不能以外在的告知的形式来处理,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解和体会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不能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来调动和引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想象的理念还不够,还必须创造条件,采取直观的、形象的方式,抓住关键语句引领学生去想象、玩味,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视听空间里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3参与性体验———建构自我

体验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文本,以获得对文本中的形象与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如果只是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更坏。如何引导学生用心灵而不是纯智力性地进行文本的解读,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浸于文本,与文本的人、事、物展开深度对话,参与到文本中形象的行动与思考当中,而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观看,不是用一个客观的尺度去衡量、定度,而是与文本中的一切展开来自心灵深处的交流,把解读的过程当作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参与式体验需要展开阅读对话。阅读对话是师生各自与文本展开的对话,目的是理解文本,实现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从而达到构建自我的过程。要使这种参与式体验成为现实,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还原语境。即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生活状态等宏观语境,探查作者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揣测行文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微观语境,以做到知人论世。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查阅相关资料,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其次,要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阅读教学对话是进行的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的对话,参与对话的各方,他们各自对文本的理解不同,选取介入文本对话的策略不同,对文本的价值评价不同,这诸多的不同都需要在课堂这一共有的对话情境中汇聚、碰撞,在碰撞中不停地转换角色,学会倾听、质询、答疑、批评,学会思维、决策、尊重和信任,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我”之视野、文本视野、他人视野的融合。在这场对话中,每一个参与对话的人都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参与其中的。因而,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编者,自我深层次对话中,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自然也就完成了新的自我建构。

4总结

阅读主体在陶醉于情感体验的浓郁芳醇之时,不要忽略了理性的清澈光辉。情感体验由于理性的参与而得到深刻和升华,潜在的理性又因情感体验的滋润而变得充实。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情感体验才有可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性,而与时代精神和历史精神相汇通。

作者:韦皓 单位:定远县八一学校

第二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

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必备基本技能有很多,如听、说、读、写、多媒体操,样样都会。他们经过许多专业的培训,但那毕竟不是真枪实战。他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会发现自己不是那么的轻车熟路。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

2.教师提问死板、不灵活,造成学生思维定势。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死板、不灵活,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局限、思路狭窄。换句话说,教师提问过于具体会固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能大胆想象,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些学生会认为自己的答案可能很可笑,不会被老师认同,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便没有了积极性。而一堂阅读课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那就是一堂无内容、无意义的课。

3.教师过分发挥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在于“导”,而非“主”。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发生了变化,过分的“主导”使得教师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而学生则逐渐处于了从属地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教师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评价不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学生怎么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是有创意的,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5.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阅读兴趣。

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许多还是处于内容贫乏、兴趣被动、意识盲目、环境不善的状态。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从而觉得学习生活太贫乏、太单调。

二、对策

1.多听课多请教,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的时间、课堂的容量、课堂的节奏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时间是有线的,对教学内容和拓展内容必须是有所取舍的,多了教不完,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这就要求他们应该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请教,这样才有利于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对于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很重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环节的开展,而且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2.善于运用开放式提问法,发散学生思维。

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的去思维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开放式的提问是鼓励学生多想多思考,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自己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地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

3.合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

4.客观、明确的评价学生的阅读结果,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学的一项必要的手段。教师有效的评价语往往使课堂朝文本的最深处前行。评价作为一种促使学生转变和发展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做好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尤为重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

作者:朱文娟 单位:涟水县涟西南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可否认,古诗文确实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乏味无趣。很多学生都对古文学习有着畏惧心理,并且缺乏学习兴趣。初中教材中很多古文都是要背诵的,像《陋室铭》、《爱莲说》等,而且文章篇幅不短,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从小学习的就是白话文,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知之甚少,读起来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大量的特殊句式、字词解释、典故等都是古诗文学习的难点,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正式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就进行,比如在上《赤壁》(杜牧)时,可以问学生有谁去过赤壁吗?你们对于赤壁了解多少?先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话题入手,引起学生的好奇,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古诗文的韵律是一绝,很多都可以唱出来,如《水调歌头中秋》,虽然学生不会歌唱诗词,但完全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大声如神的朗诵,情感得到宣泄,深刻领会作者的心境,学生很容易被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古诗文情景剧表演、古诗文朗诵比赛之类的,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一举两得。学习古诗文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古诗文虽然都很简短,但包含的意境非常丰富,没有想象力的支持,很难学好古文。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中,通过书本走遍大江南北、历经朝代兴衰。另外,教师的讲课方式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用词、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等等,讲课要富有激情,让学生觉得你对所讲的文章非常陶醉,从而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具备主动性,所以古诗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古文阅读方法

古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存在巨大差异,缺乏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进行自主阅读。教授古诗文不能光教学生重点字词、句式,要教授给学生阅读古文的思维和方法。读古文首先要读通,流畅的阅读是建立在基本字词的掌握上的。根据音节断句需要良好的语感,而且比较容易出错。所以还是比较推荐根据字义断句,古文中一个字可以表达现代语文好几个字才能表达的意思,所以要多积累一些常用字的基本含义。如“齐地方千里”,按现在的用语习惯“地方”是一个词,而稍微了解一下“方”字的含义就会发现“地”和“方”是要断开的,“方”表示方圆。这种现象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多去了解一些字词释义,才能准确断句,流利朗读古文。在读通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就是读懂,借助文章下方的注释,大体了解文章的表达的意思。初步弄明白文章的表面含义之后要教会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去感悟作者的心境,尝试探索其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再思考作者创作这样一篇文章对后人有什么启示,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这些都和现代作品的阅读大同小异,关键还是在字词的理解上,这是重点,关键词的理解错误会导致句段大意不通,整篇文章理解出现偏差,所以一定要打好基础。

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古诗文教学中我更提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讲解课文,会让学生失去自主思考,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阅读,耐心等待他们发现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印象更深,相对于普通课堂全重点式的讲解也更有针对性。在做总结时,要先给学生发言权。先去听一下学生的阅读体会,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整合,有所不足的地方再加以补充。让学生觉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透了一篇文章,体会其特有的成就感,建立古诗文学习的自信心。

四、创造意境

古人吟诗写作讲究意境,在教学中还原当时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以《出师表》为例,要先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以及诸葛亮是谁。有了文外的铺垫,学生在读文章时就会先有一份情感基甸,更容易体会当时诸葛亮的无奈和坚定的信心。这样一位智冠千古的忠臣,心中有失多么落寞,无助。即使在当时这样的处境下,仍然豪情万丈。如果没有前期的渲染,营造意境,学生很难体会到文中隐含的凄楚。由此可见,很多时候作者的心境仅通过文章是很难理解全面的,创造意境能给人的思路起到拓宽作用。善用情境教学,对中学古诗文教学将带来莫大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结晶,这是一笔举世无双的财富,它蕴含了悠悠五千年的人文地理、时代变迁。中学语文教育有责任将这笔财富交到下一代手中,并利用古诗文塑造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中学古诗文教学应该成为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刻领悟古人的智慧。

作者:陈朝霞 单位:中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支离破碎,学生课堂效率不高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普及时间比较短,导致一些年龄偏大且经验丰富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进行,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沦为了课堂的辅助,在课堂上只是机械性地记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具有十分消极的影响。这样就使学生在课堂之中自己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因此对于课文中的语言缺乏揣摩与感悟,进而导致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使得课堂效率没有办法提高。

2、重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忽略内容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支持,但由于对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批判,使得一些教师矫枉过正,使得在课堂之中花费过多的时间来进行小组讨论,体现课堂之中的民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由于教师对于监督作用的认识不够,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而一篇完美的文章却被冗杂的形式瓜分得面目全非,进而使得阅读教学陷入形式主义之中,使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

3、阅读教学的观念理解不够透彻进而导致文本的游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具有十分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被推翻了,为了使原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阅读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开放和自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体现阅读教学观念的新颖,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内容得到很大程度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就发现其内容与教学文本不对应,进而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不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重视读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果一首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你阅读一百遍之后就会发现你已经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其中的含义了,这句话主要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精读、略读的意识和方法,进而实现语感的培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语文阅读课程中忽略了对读的重视,进而使学生对于阅读的中心思想没有办法做到准确地把握,进而导致阅读效率低下。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读的重要性,进而借助对文本的阅读来实现对世界和社会的不同感悟,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

2、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总结、导向和对学生进行激励与矫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弥补在课堂教学之中存在的不足。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和经验的积累,进而把握教学评价的尺度,实现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获得,进而实现课堂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课外阅读量的增加来提高学生素材的积累

课外读物的阅读不仅可以实现对于新知识的收获,还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以引导的方式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选取提供正确的方向,实现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为课内阅读内容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对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内容来推动课外阅读进行学习的方法演练,进而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实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结束语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6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激趣

教授《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欣赏一段庐山云雾的影像。然后,我提问:“看完后有什么体会?”学生说:“庐山的云雾真美啊!”随后,我继续追问:“你们都看到了哪些景象?”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的绒帽,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我看到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我看到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我看到了庐山云雾的美,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还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眼前的云雾,好像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我看到了庐山的云雾犹如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庐山的云雾真是瞬息万变,姿态万千啊!”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真切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学习新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因此,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魅力和吸引力,使学习氛围更加愉快、轻松,学习方式立体化,生动形象,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与难点,对有效学有裨益。

二、多媒体提供丰富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感情、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读,充分读,会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宽广,感悟更深刻。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阅读材料,提供更为方便简洁的阅读途径,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一)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增进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个人爱好及学习习惯,利用网络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当下,网页内容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深受学生喜爱,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奇妙的植物世界》《皂荚树》等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世界的奥秘,我让他们上网查询资料,使他们通过查询阅读知道世界万物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有自己独特的繁衍后代的方式,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喷瓜当瓜成熟时,只要有一点触动,它便会脱落,并在瞬间从顶端将瓜内的种子喷射出去来传播后代……还有很多奇特的植物,如哈哈树遇风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等等。这样,学生就在阅读中产生了兴趣,并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知识。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全面展示阅读内容,使学生在阅读中乐此不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一笔巨大的财富,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例如,在学习《火烧云》一课时,我在教学之前就做了充分准备,和学生一起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图片,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图片和资料,使得火烧云奇幻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并深刻体会到了火烧云的颜色之多,变化之快。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我让学生想象火烧云其他的颜色和形状。此时,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结束之前,我又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资源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中分享关于火烧云的故事,查找描写火烧云的诗篇,感受人们对火烧云的赞美。这样利用多媒体网络不仅能拓展阅读范围,丰富阅读资源,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阅读领悟

在教学中,教材始终起着引领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影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深入思考,大胆提问,以此促进领悟。文章读多了,学生的语感也会提高,并能通过联想思考,进行自悟,从而做到自得。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学习内化的过程。如在教学《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观看春天的花、草、树、水、鱼虫等等。这样,学生亲眼目睹了春天的美,从而产生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马上带着好奇去读书,并且边读边想,体会春雨的魅力。学生读完,我带着好奇的神情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春雨的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春雨打在树叶上滴滴答答的,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叮咚咚的。”“春雨打在雨伞上,打在油加利树、面包树上是淅淅沥沥、啪啦啪啦的。”“春雨的声音真美啊!”“春雨能唤醒万物蓬勃生长。”接着,我问:“那同学们怎样感悟春天呢?”学生的回答甚是精妙。有的学生说:“我用眼睛能看到春天。”有的学生说:“我用耳朵听到春天。”还有的学生突发奇想说:“我用脸能感受到春天。”学生的感悟真实、质朴、纯真,这就是他们对文章的深刻感悟。由此可知,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读中有感,学中有悟。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是语文新课改的核心思想。众所周知,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更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获取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不再被动接受知识。如学习《奇妙的植物世界》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讲的几种植物的特点,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故意说:“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奇妙的植物?我布置一个作业,看谁知道的最多。网络真奇妙,大家在网络上找一找吧!”学生立刻情绪高涨,兴趣盎然,纷纷上网搜索、查询。学生充满好奇地上网查询,在网上浏览阅读,不仅丰富了知识,还拓展了视野,知道了更多的奇妙植物。如“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种树,名叫‘奠柏’,它居然能把人吃掉,是世界上最凶猛的树。”“樟柯树能灭火。科学家们发现,樟柯树之所以能灭火,因为它拥有一个天然的自动‘灭火器’。”还有“会搬场的植物”“石头一样的‘生石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有效获取知识的本领。

四、总结

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自主阅读,从而能丰富他们的头脑。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会更快乐地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也会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冯冬玲 单位:辽宁省营口实验学校

第二篇

一、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扩大了信息交流

网络状态下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视频广播系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师生都可以访问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并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例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学我所提供的资料的同时,也可以自主到各种网站上获取与本课相关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收集到了发言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更有说服力。一名学生在广播平台上交流时说道:“我了解到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时代背景。当时,俄国正处在沙皇统治之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就在这种极度贫困的背景下,桑娜却非这么做不可地抱回了邻居的两个孩子,更能够体现出桑娜作为穷人那颗善良的心。”看到这样的交流,我立刻让学生热议此话题。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图片的收集、文本的解读以及时代背景的感悟,很快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本质。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习资源更丰富了

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师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学习资源,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真正达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目标,实现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我感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让学生看课题后思考:“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想了解地震中父亲是怎么做的,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地震中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段怎样感人的故事。经过认真讨论后,学生确定了研究主题。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学生通过看图片、看故事的内容、读父子之间的对话以及收集汶川地震中那些感人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了地震中父亲的不离不弃,儿子的信任以及父子情深。通过学生自学、平台交流感悟、教师的适机点拨,学生从原来不能理解文章内涵,到现在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很快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学习,实现了课后延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实现了自我评价

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浪费了很多有效的时间。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后,可以实践学生的自我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每一课的学习过后,学生可以根据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回答进行自我评价,大大提高了评价手段的单一化。学生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也可以适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实现了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计算机评价等多元评价,让评价更丰富、更具体、更能够充分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鼓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最优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借助文本进行教学,教学亦定位于文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教师、学生可以共同建立有效的资源库,为文本提供各种有效的素材。例如,文本写作时代与现代相距甚远的,我们可在资料中增加时代背景,来使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有效的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的段落。在重点的句子处理上,我们可预设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这些重点的句子。同时,我们还要为学生创设读文本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交流、学习、体会,能够把自己独特的感悟在全班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收集资料的机会,并把自己的感悟说给全班同学。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在网络课堂,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交流感悟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机将重点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交到平台上重点研讨。教学方式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大大拓展了学习层面,丰富了文本内容。在学习方式的呈现上,网络状态下的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优势,可使学生依据教师事先准备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在平台上收集资料,交流感悟。学生不再被动学习,不再是教师的听从者,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作用,完全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现了学习效益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灵活,为语文课插上了翅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语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而且,不同层面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使各层面学生的学习都有了保证,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总结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7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p#分页标题#e#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

3.体验实践

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自我感悟总结范文8

关键词:仁德思想观;德育;人才培养;道德情感;自我反省;知行统一

一、孔子“仁、德”思想观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逐步瓦解并走向衰败,新型的封建制社会尚未形成。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已经得到确认,在土地所有权变革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关系,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政治上,建立在父系血缘制度上的周礼遭到严重破坏,周天子的权力严重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没落与新贵族势力的崛起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潮流。思想方面,传统守旧的思想不断受到冲击与批判,适应新时代变化的观点正在萌芽。孔子出生于鲁国没落的贵族家庭,鲁国当时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西周文化,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传统的周礼。孔子思想在政治上的进步表现为:孔子关注民生,有很强的家国天下情怀,对于当时社会动荡、百姓艰苦的生活感到不满,并积极奔走呼吁统治阶级从上层进行改良。孔子思想在政治上的保守性体现在他认为自商、周以来一直传承的氏族宗法制度、贵贱等级制度、上下级尊卑制度等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不应改变的。在这种双重矛盾性思想的影响下,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德”的君子、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些人才应积极入世进入仕途,以辅助统治阶级实施仁政改善民生。在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上层的社会制度下,孔子的“仁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为平民上升入仕进行政治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二、孔子“仁、德”思想观的内涵与作用

1.关于“仁”的思想观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孔子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学习道德知识内化后对外的具体表现形式。纵观整部《论语》,“仁”字出现了109次,但是没有出现一个“仁是什么”的概念性总结,孔子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人或事对“仁”作了阐释,是对“仁”最合理的论说。“仁”是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其境界必须在实践、学习、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在《说文•人部》中,孔子曰:“仁,亲也,从人,从二。”而“仁”由二人组成,意思是把对方和自己看成一体,不分彼此,强调了两个人要讲仁。同时,“仁”不仅仅指两个人,还指人在共处时所应具备的和善、友爱和平等,人与人之间互尊互爱、互助互敬。但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是一个参考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人们爱,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们憎。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曰:“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又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说明“仁”有三层内涵:一是对亲人的热爱,二是对世人的关爱,三是对人性原则的坚守。孔子强调,只有他提出的“仁”可以拯救社会的衰落,社会需要仁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所以,孔子寄希望于士阶层承担起推行仁政的重任,这就是对人性的坚守。曾参对此解释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此,“求生以害仁”为士人所不取,“杀身以成仁”为士人所称道。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人、尊重人的优良传统。“仁”是儒家的普世理想,它基于仁德血缘亲情而推广为普遍的处世法则,进而影响到民族性格的形成,将中华民族塑造为平和、谦逊和礼让的民族。正是孔子以仁释礼,使西周的礼乐制度在王朝更替之后得到了新的解释,明确了仁政的价值指向。

2.关于“德”的思想观

孔子教育思想中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合乎礼的知识及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品德修养,只有具备“德”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而表现出来,“文”与“质”两种品质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君子。《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明明德”可理解为“发扬高尚的德行,明辨是非”。因此,道德认知为首,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均源于道德认知,只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全面发展道德素养,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在这种为政理念导向下,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居于首位。而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言传”和“身教”来教化学生。其中,“言传”即将道德教育理念穿插于书籍之中,“身教”即教师将道德理念注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来影响和改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通过感悟和理解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在清朝学者李毓秀所著、贾存仁修订编纂的《弟子规》中,开篇总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即秉承了孔子“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德育第一对后世文化、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孔子德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总结了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为以后传统知识分子的品德修养提出了标准。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后来,西汉大儒董仲舒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并将其确定为后世儒生天长地久的修身立世法则,强调修养道德品质、加强自省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三、孔子“仁、德”思想观对当下高校德育的启示

1.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价值

当前,一些高校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价值。南怀瑾先生曾指出:“‘道’字是指体,‘德’字是指用。所谓用,是指人们由生理、心理上所发出的种种行为的作用。”在中国文化里,“德”是为人之本,又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儒家伦理注重人道,把道德界定为人的本质属性,用道德构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主张用道德来调节、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些高校认为道德知识的普及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对学生大量灌输道德概念和知识,导致学生道德情感和价值的缺失。具体到生活和学习情境中,人的道德情感(同情、羞耻、自尊等)均是内在的,只有通过情境和道德情感才能外显出来,并需要学生不断去感悟和体会。但道德规范和知识的简单掌握与熟记并不等于学生有了道德情感,还要进行具体的反思、共情等实践。因此,高校要帮助学生内化———感悟———外显——形成道德情感,而不是流于表象的熟读和强制性背诵。在面临道德困境时,道德行为与情感、价值观紧密相连,它的达成并非仅靠理性的力量。

2.发挥学生自我反省的德育功能

讲授德育知识,促使学生掌握伦理道德规范,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孔子提出的“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依托于文本形式的道德规范均属于道德知识。道德知识不仅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而且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应该身体力行的道德准则。但是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掌握道德规范不等于有道德,对道德规范的绝对承认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反思,并且“个人不再作为整体的人通过他所属的实践传统与社会相关联,他的性情、德性跟他的‘效用’隔离开来,‘生活的意义’渐渐变成一件主观的事情”。这就要求高校的德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规范在师生之间的传达和讲授,而应转向对德育情境、反思、行动和内化要素的思考。当前,部分学校片面地强调学生记忆和服从道德规范,漠视学生自我道德反省认知,只能是流于表象的作秀,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德育的洗礼。因此,高校德育要让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对道德操守进行自我反省。

3.坚持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当前,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将道德知识凌驾于道德行为之上,并片面夸大道德知识的作用的现象。实际上,“在道德领域内,知与行不具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道德品性的生成虽然需要有‘知’的因素参与,但它却不是一个充分的条件”。道德规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需要具体情境和各方观点共同支撑,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衡量学习者品德的关键因素。虽然一些高校经常组织专家演讲、观看影片、参观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形色色的活动来加强德育,但轰轰烈烈后一切如常,德育并没有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古人对于门风家训看得很重要,因为那是一个家族长久不衰的精神之源。所以,一些长辈十分重视晚辈的文化学习和品德修养,并且不局限于理论和书本的学习,还要求晚辈把一切对生命和品德的领悟过程都看做是学习。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知识,提升道德修养,而且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道德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仅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品德的形成与人的本质属性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全面和自我感悟的过程。因此,高校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彭玲.“仁”的境界的美学内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07).

[2]杨明全.以人文促教化:我国传统儒学课程考辨[J].课程•教材•教法,2017(06).

[3]靖国平,涂雨轩.从“智晓德育”转向“智行德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2).

[4]唐凯麟,张怀成.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5]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