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实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铸造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铸造实训总结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1

1.及时更新工艺设计题目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题目要做到推陈出新,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为此建立了以企业实际在生产零件为主的课程设计零件图纸库,且图纸数量要多于专业人数,且要保证每年有10%以上的题目更新,以保证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图纸库的建立与更新由教研室每年定期审核通过,以保证图纸的规范性及零件结构复杂程度适中。课程设计分配设计任务时,保证1人1题,且指导教师要综合考虑所带学生的设计基础差异问题,题目的选择与分配要有难度区分,并在课程设计任务分配时给出明确说明及评分标准。

2.增设工艺设计方案验证环节

本课程增设了工艺设计方案验证环节,有两种不同方式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第一种验证方法是引入Procast及AnyCasting等铸造模拟软件对铸件充型、铸造温度场以及铸造缺陷出现的位置和数量等进行模拟分析,进而优化工艺设计方案。模拟仿真环节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工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使铸造工艺设计更符合铸造生产实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与应用软件的能力。第二种验证方法则是按照其工艺设计方案进行实际铸造生产,铸造生产可直接在校内铸造生产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不仅有砂型铸造所需设备及原材料,且拥有一套熔模铸造生产流水线。采用实际生产验证工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更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企业生产环境中,熟悉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3.引入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模式

结合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引入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铸造大赛命题均来自企业实际在生产零件,零件结构较为复杂,对识图绘图能力要求较高,且铸造工艺设计难度较高,需要学生对铸造理论、工艺及工装设计知识等加以综合应用,着重强化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1]。学院鼓励更多专业学生报名组队参加校内铸造大赛和全国大赛,并以参赛作品作为其课程设计考核依据。全国铸造大赛于每年9月底大赛题目,而我院大四学生已外出实习无法参赛,而大三学生正在开设《铸造工艺学》课程,而《铸造合金及其熔炼》课程还未开设,且铸造大赛参赛作品大多需要通过铸造模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分析,这就建立了参赛学生以铸造大赛设计任务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模式,既能使学生深入到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中去,也有利于培养其工程实践及自主学习能力。

4.引入导师制

为了更好地展开铸造工艺设计与指导工作,引入导师负责制,每名指导教师负责一组学生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学生可根据人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师资情况进行分组,每组学生人数在8~10名为宜。教师可通过微信、QQ及邮件等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以便了解各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进度及引导学生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指导教师就共性问题、典型问题集中讲解,节省了大量时间。此外,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就各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创新性等记录并存档,作为过程考核的依据。

5.强化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是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连接铸造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纽带,这就对指导老师的工程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强化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通过培养及引进等措施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1)不定期邀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就典型零件的铸造工艺设计、生产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生产管理模式等内容开设专题讲座,加强青年教师与技术人员间的交流,同时也创造了学生与企业在职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2)加大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力度,有计划的聘用具有5~8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兼任教师[2];(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有计划地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铸造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了解先进技术与工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则可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以拓宽知识结构及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6.完善考核方法

在原有平时成绩(20%)+设计说明书格式规范性及图纸质量(50%)+答辩成绩(30%)的考核评价机制基础上,加大对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力度。即平时成绩(占15%)侧重对出勤率及学习态度的考核,工艺设计质量(占40%)重点考核工艺设计的设计思路、工艺方案合理性与可行性以及图纸绘制的规范性等,设计说明书(占30%)则重点考核其文字表达能力、格式规范性等,而答辩成绩(占15%)则重点关注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及交流与沟通能力。

7.结束语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机械类;工程实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工科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既反映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又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1]。目前,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相关的工作岗位,并能在相关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应当从现代制造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构建具有可拓展、多样性的能力单元模块,并以此为系统要素,制定以能力为系统结构的培养体系。而工程实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增强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因此,工程实训在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个工科院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现代工程实训的要求建设综合性工程实训基地。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程实训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金工实习”阶段,课程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应用,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工程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一)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创新意识、实现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现代工程实训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技能培训”范畴[2],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专业实践阅历,而且还要具备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这些变化需要指导工程实训的师资队伍应当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有能力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在相应的学科和领域内的不断探索,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质量。

(二)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总结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全方位合作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围绕拓宽学生实践能力获取渠道,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广泛协同校外资源,以业界需求为牵引,面向行业企业,在整个本科教学周期内的各主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创新意识为核心,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主线。

(三)将工程实训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之中。目前机械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工程实训、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是为了某一个具体环节或者某一门课程而单独设计的,没有从“大工程”的整体高度来统一规划。因此应当在研究分析本科四年学习过程的基础之上,搭建多类型工程实训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形成贯穿本科全过程的工程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四)强化实训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正在从“注重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发展[3]。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它区别于知识讲授,又与之密不可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较好的思想基础。因此应当在不断提高实训中心硬件建设的基础之上,同时强化素质教育,更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实训教师队伍,盐城工学院工程实训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强授课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通过引进多名高层次人才,实训中心现有实习教学及管理人员22名,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及高级技师10名,初级职称及技师10名,从整体上改善了教师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积极安排相关教学工作,鼓励其通过听课、助课工作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2.加强对现有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工程实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心设置科研奖励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在努力提高岗位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使教师关心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工业技术进展,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设置专项培训基金,采取教师“走出去”学习、将专家“请进来”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3.强化师德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思想境界。在中青年教师中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采取老带新的模式,通过言传身教,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采取岗前培训、伦理与道德讲座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

(二)建立多层次课程内容新体系。以“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为基本原则,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科学地设置训练项目,确立了课程内容新体系,如图1所示。一是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训练———以铸造、锻压、焊接、材料热处理、粉末冶金成形、非金属材料及塑料成形等项目;二是机械加工技术训练———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磨工等项目;三是现代加工技术训练———数控车、数控铣、数控线切割、多工种创新等项目;四是工艺知识与综合训练———热加工工艺、冷加工工艺、工艺装备分析、综合创新训练、项目训练(PBL)、科技竞赛等项目。共有四大部分,合计24个训练项目。

(三)实训教学贯穿本科全过程。为了使“递进式、多层次、模块化、创新性、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就必须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4],对此我中心构建准工业化基地、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技能培训与竞赛基地、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等实训基地。按教学组织要求建立相应的实训平台,把分散于各实践环节的实践课程统筹安排、系统构建,并采取课程内外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训体系,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如表1所示。

(四)坚持理论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跨界融合创新思维,坚持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弥补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现代制造业需求间的差距。按照产品生命全周期的人才能力素质架构与人才培养能力单元的映射关系,以行业先进技术深度融入实践教学,解决了本科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发展脱节的问题。把重知识轻能力传授的被动接收型学习,转变为基于案例的、工程软件应用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主动吸收型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现代制造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质,解决了教学过程中,轻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能力与素质综合实训的现象。

(五)注重素质教育。在实训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实训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水平。一是在车工、钳工、铣工等学生材料消耗较大的实习工种中,学生材料消耗与考核成绩挂钩,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二是工程训练之前进行统一的安全教育,并进行安全考核,把安全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台机床、每一个工位,树立学生牢固的安全意识。三是考核与学生实习零件质量挂钩,培养学生专注精神、精益求精精神,让学生明白,加工不合格的零件是巨大的浪费,从而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四是冷加工过程中加工的废料、废液要求学生清理至规定的位置,热加工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废气排放设备的结构、原理,监测方法,让学生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结语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3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完成,为学院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技术研讨和交流;也有利于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院校之间和校企之间等各方面合作的稳定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专业的办学水平,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的成效

1.转变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使石油工程实训基地达到了实训设备种类齐全、技术水平先进的目标。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与生产一线一致的专业技能,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实训教学的要求。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也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发生了质的转变。把部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搬到基地讲授。结合实物,结合生产过程,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边练,讲练一体,工学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把过去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实训课程。把实训课程内容和学生职业资格培训有机融合,让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从2011年开始,在油气开采技术专业实施了“工学交替、分段递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分段递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在天津市高职教育研究会立项,结合石油类专业在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的学习性实习情况,按照该课题运作模式进行实践。代表该模式实施成果之一的课题研究,已于2014年12月结题并通过验收。

2.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先后选派26人次教师下厂锻炼或参加专业培训,共24人次取得国家承认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石油工程教研室还从企业聘请了15名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团队中,所有教师都具备了“双师”教师资格。2014年,石油工程教研室新引进了2名油气田开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学院工作,增强了专业师资力量。

3.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

利用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平台,对“采油工程”、“钻井工程”等多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大幅提升,教学改革效果良好。教师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开展教学科研和技术攻关,先后完成在上级有关部门立项的多项科研课题。如,《“采油工程”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研究》、《基于采集输技术系统的采气工程课程开发研究》等多项课题,并通过验收。其中,部分项目还在华北油田公司和学院获奖。近几年,专业教师参与和主编了《油水井生产与管理》、《钻井液的配制及处理》等教材34部,发表了《钻井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发挥行业特色与专业优势,建设石油高职学习型教研室》等65篇学术论文,建成1门天津市精品课,建成3门院级精品课。其中,“采油工程”成为2013年天津市精品资源共享课。

4.推动了职业技能竞赛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天津市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在天津市职业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借助实训基地,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海蓝科技石油杯”职业技能大赛,共计参赛856人次。依托实训基地,通过修改完善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较好地满足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地方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将“双证书”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为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到100%。近3年,共计2000余人次在石油工程实训基地通过训练考核,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石油工程实训基地成为钻井工、采油工、井下作业工、采气工等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考点。

5.促进了校企合作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成后,面向社会和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和社会化培训。近三年,完成了渤海钻探工程公司364名钻井操作工岗前培训任务,完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05名学生的实训任务,为华北油田参加中国石油集输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培训,取得了三金两银的历史最好成绩。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压力管理钻井技术研究”PWD工具井下试验等一批科研成果。通过开展社会培训和对兄弟学校开放共享,基地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提高了实训基地的社会影响。

三、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验

1.项目建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论证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前,学院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结合基地现有条件,未来几年石油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及预测,以及基地建设的必要性等,项目组一致认为,石油工程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该项目建设非常必要。项目建设依据天津市、华北油田公司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瞄准专业领域一流水平,以加快培养适应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借鉴职教与培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增强职业教育辐射、集聚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努力打造融在校学生教学实训,石油企业在职人员培训及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以及石油职业技能大赛于一体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门类齐全、设备先进、共享型和开放性的实训基地。

2.项目建设中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为确保实训基地高效运行,学院专门成立了由教学主管院长任组长,实训部、教务处、教学系和教研室人员等为成员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组织机构。同时,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教务处负责总体教学组织安排与协调,实训部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学系具体负责组织教学、培训、实践技能鉴定、设备维护、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对外合作等工作。严格遵照学院《财务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确保经费的有效使用。依据《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设备管理程序》和《贵重设备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进行设备购置、管理、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及条例,以及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等,进行实训环境管理,制定设备操作管理规程,完善劳动保护措施,确保基地建设符合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并按期完成。2013年5月,由设备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纪委和使用单位等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整个项目进行验收。未发现质量问题,基本符合标书和使用要求。在实训设备运行中,建立健全了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台账,编制了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使用手册,开发了实训项目,编写了实训指导书等。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仪器设备技术文件建设,实施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保障了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

3.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参照企业化模式

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邀请油田企业领导、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参与基地实训计划的制订或修订工作。通过职业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使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符合石油行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从实训基地设备的整体布局,到设备间距方位;从设备质量的精度要求,到标语制度的完善,都与石油企业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以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从而使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完成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地保证了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的要求。

4.注重发挥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

基地不但要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任务,而且还要为学院其他相关专业、兄弟院校和石油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员工培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明确各共享单位(主要包括学院、油田企业、其他石油高职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已初步成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油田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中心。

四、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1.创造亮点

目前,学院有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石油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获得了中央财政实训基地专项建设资金资助。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进行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的项目建设。作为一所示范性院校,必须要有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实训基地就是示范性院校的闪光点,是可示范的内容。这是符合高职办学规律和时代潮流的,是可以学习和借鉴并具有推广价值的。

2.打造特色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不但要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推动石油科技发展,而且还肩负着传播和引领石油文化,弘扬石油精神的光荣使命。把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石油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石油精神在学校发扬光大,并成为激励广大师生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3.创造经验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作为示范校建设的一个亮点,在形成特色的过程中,瞄准示范校建设的目标,抓住发展机遇,把握时代脉搏,尊重客观规律,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加大实训基地人力、财力投入,不断推进改革,在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实训管理、培训服务、产学合作,以及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收入和分配制度改革、后勤服务体系等若干方面形成了改革驱动成果和可学习推广的经验。

4.铸造品牌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始于2004年,经历了10年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在较长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特色,已成为一个品牌。先后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命名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滨海新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学院“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大到企业实训基地、校级实训基地,或者小到系级实训基地、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均努力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品牌。

5.扩大影响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4

以《压铸模具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合理而充实的安排教学环节,结合课程设计与实训,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将学时分配过多的倾向于实践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加课程设计的总体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综合考评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初探。在教学的实施中注重各个环节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模具设计能力,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压铸模具设计;教学改革;职业教育;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1概述

模具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以效率高、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塑料模、冲压模还是压铸模,其在机械及材料行业中的主导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其中以主要生产有色金属制件的压铸模越来越得到各发展大国的注重。金属制件在航空航天、军工企业、汽车行业、化学纺织等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而复杂又精密的金属制件的生产往往是困扰各大生产行业的头等难事。这个时候,压铸生产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唯一途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压铸模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特种铸造方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充分的发挥着它的主导地位。《压铸模具设计》课程是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习模具设计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主干课。为适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现代模具企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才在实践能力与灵活应用技术方面的要求,本学期,将《压铸模具设计》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全方位的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计与项目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当中,用真实的企业案例呈现问题,真正的做到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做到灵活应变,学有所用。

2理论教学改革的方式初探

2.1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论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兴起无疑是因为它优秀的以项目引知识点的翻转理念,这种方式在当今的教学中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压铸模具设计》中,将章节式的教学变项目教学。以总体的设计过程为导向,将抽象、零散的知识点变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将其拼接成具有脉络的整体工作流程。压铸生产的企业项目无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将其拆分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全面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另外,教学的载体可随着企业的发展随时的进行更换,凸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

2.2将绘图软件、数字媒体应用到理论教学当中

三维与二维绘图能力是模具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绘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往的教学都是绘图与设计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在学习绘图的过程没有针对性。在理论教学的改革中,将计算机绘图与多媒体的应用能力融入到理论课堂中。学生上课可以带着电脑、手机、网络播放器等一切多媒体设备。理论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对于项目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刚开始接触起来可能是较棘手,单纯的靠教师的理论教学内容很难的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个时候学生手中的多媒体设备就会起到重大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讨论、总结的形式归纳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立刻用计算机对实施方案进行验证(模具设计)。在整个的课堂上完成分析、制定、实施、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其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这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的。

3实践教学方法的初探

模具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适应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本课程将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大的加权。在进行完理论教学之后,将在学期末安排针对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为其两周。课程设计做到人手一题,题目均为解决企业生产难题或为企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每人完成一副模具设计,并编写出设计说明书。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在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中选择2-3副模具,带领学生到模具生产企业实地的加工出来,并在模具的加工、装配、试模过程中体会模具生产的流程。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之后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一个检验,以往学生设计毕设题目后,没有条件将所设计的模具生产加工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结构能否投入生产无法进行验证,导致学生的设计成为“闭门造车”[2]。改革之后,毕设之前将学生送入模具企业实习半年,并在这半年中配合企业人员完成一幅模具的总设计并进行验证。之后再回来学校进行答辩,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吃透模具设计各个环节,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为其进入接下来的工作岗位打下夯实的基础。

4考试改革初探

在本课程的考核模式上,将以往的纯理论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综合性的评估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入手,合理的分配各个环节的分值。重点注重过程考核,将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分析能力作为平时分的考核点,期末取消闭卷考试形式,将其改为答辩形式。答辩过程要求体现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答辩获取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通过考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对闭卷理论考试死记硬背和对实践考试相互拷贝的尴尬局面,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

在《压铸模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充分的考虑了模具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特点,深入的分析了作为模具设计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具备的能力问题。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理念出发,设计了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了着重强调动手能力与设计操作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案,将项目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机的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将产、学、研有机的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是学生全方位、多途径的发展。使其具有产品系统开发的能力,这种融于产业发展并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教学方式,对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作者:张丽娜 程禹霖 单位: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

参考文献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5

为了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目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工业工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剖析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意识,完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出工业工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文以南昌航空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例,介绍其整体构建过程。实践表明,该体系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级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

工业工程;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双重属性的交叉学科。从工程技术层面来说,IE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1],其许多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方法均来自于实际,因此工业工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IE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技能,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现阶段,IE在我国发展年限较短,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尚不够完善,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缺少相互衔接性;实验教学模式单一,缺少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模式[4];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仪器短缺;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受到限制,无法最大化挖掘学生潜力以及师资力量不强[5]等等。针对上述问题,从加强和创新IE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考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对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不同角度层次的研究,如文献[4]中提出了设立面向各类学生的训练的实验类型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文献[6]中构建了从点—线—面逐步强化的综合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文献[7]中分析了三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确定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对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规划和建设;文献[8]中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文献[9]中提出通过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的建设方案和实验教学计划来加强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文献[10]中从点—线—面等创新思维角度,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综合来看,对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的探索已经获得一些成果,但现有的研究都存在实践操作性不强,校企联合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并设计工业工程“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帮助提升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1“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模型

1.1“三层协同递进式”的创新思路

通过对工业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深入研究,结合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工业工程专业“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思路,以“校内强化—校校合作—校企拓展”3个阶段层级协同递进,由校内到校外逐渐递进,形成一套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实践教学创新思路。“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和实验与科研有机结合,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仅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调强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1.2“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模型

以社会需求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取向,设计“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三层”,即从课程的校内实验室实验技能强化到其他知名学校的参观合作到最后企业实训基地的阶段性实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谓“协同”,即课内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所谓“递进式”,即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撰写岗位实习报告,从而顺利完成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真正胜任企业实际工作[11]。

2工业工程专业“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校内实验室的搭建

目前,国内IE专业校内实验体系不够完善,器材缺乏,不具备系统性。校内实验室的构建是整个体系的龙头,为了首尾兼顾,让整个体系更加牢固可靠,校内实验室的搭建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IE专业首要的任务是完成对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以及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的搭建[12]。1)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用于完成基础工业工程这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IE技术以及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2)人因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人因工程学理论教学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劳动、生产以及作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认识。3)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主要用于完成物流设施与规划、生产运作与管理、质量管理等IE专业的核心课程。

2.2校校合作模式的构建

高校要想高速地全面性发展,建立对外的合作模式是必要的,而高校与高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正是提高高校自身竞争力的良好途径之一。通过研究分析得出3种校校合作方式。1)校校联合培养校校联合培养是通过两所及以上的高校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即学生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培养。以交换生的教学模式为例,一则加强了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二则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扩展了专业知识面,而且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校校联合培养,通过建立可行性培养方案拓宽学生知识面,推动教学合作发展。2)校校竞赛模式校校竞赛模式是以高校之间共同参与竞赛为形式,通过其他高校观摩,提出建议。以江西省沙盘模拟大赛为例,通过赛前准备、案例展示和网络模拟3个阶段,最后根据专家评审打分和软件模拟比赛得分综合得出大赛排名结果,该比赛营造了一种强烈的竞争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这种几乎完全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的比赛,不仅挖掘了学生潜力,而且加强了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3)校校合作项目校校合作项目是通过校校合作投入一定资金或引入外资建立合作项目,由高校之间组织团队对项目进行考查分析,得出方案。该体系将不同学校的学生组合成团队,进行合作,大大加强了不同学校间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2.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一种从学校过渡到企业的良好对外合作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使学生增加了对企业工作的适应性,可分为认知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实际操作实习、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5大部分。认知实习广泛涉及企业产、供、销等多方面,选取典型企业为考查对象,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增强认识,提高专业兴趣;专业课程设计目的用于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并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际操作实习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和生产实习,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完成车、铣、刨、磨、铸造和钳工等工种以及电路的实训,掌握各种机械的操作,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对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中的规划、设计、评价及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设计是在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将各大专业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就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分析,得出可行性实施方案;毕业设计是企业实习阶段,让学生到实际的企业工作岗位上对企业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会发现和处理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

3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和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的研究,笔者总结出一套对大多数学校都适用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改进体系———三层协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其付诸实际,以某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例,以下为该校的构建实施思路。

3.1校内实验室的构建

该校将工业工程校内实验室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建设涵盖了工业工程专业5门核心主干课程实验,完成了4大实验系统,主要服务于相应的专业课程;二期建设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建造中,构建了3大实验系统,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主要包括航空产品生产线系统,主要以航空产品零部件及飞机模型为实验对象,模拟实际生产线装配过程;电子分拣系统,由流力式货架、安装在货架上的电子标签系统和电子便签辅助拣选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完全按照工业现场使用模式进行设计;3D仿真展示平台,含航空制造车间流程3D展示、传统的物流出入库作业系统仿真、自动分拣系统仿真、仓储货架管理系统仿真、包装及捆扎系统仿真和打包机拆包管理仿真;工业工程规划设计仿真系统,主要由生产系统规划设计仿真系统、生产系统分析优化系统、离散、连续和混合制造系统仿真软件构成的软件集成平台建设,将各个软件集成实现对企业前期规划设计、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外部的配送和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生产制造系统,旨在提升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由布艺缝纫生产系统与日用化工产品生产系统构成;自动立体仓储系统,新增现代化的自动立体仓储系统,集成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化平台;航空制造虚拟现实系统,包括制造产品生产的工艺布局虚拟现实系统,可执行客机生产线工艺布局仿真等。

3.2校校合作的构建

2012年,该校完成了首批工业工程学生和清华大学学生在富士康进行联合实习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此次联合不仅增强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与老师对该校工业工程建设的信心,更让该校领导看到了该校工业工程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校校合作模式的构建对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该校还先后与清华大学、南昌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等国内院校建立了校校合作模式,并期望在日后与更多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工业工程甚至于校内相关学科的发展。

3.3校企合作的构建

该校高度重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该校已与恒天动力公司、江西蓝海物流科技公司等著名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为工业工程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该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该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并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4结束语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交叉学科,本文以工业工程的实践应用为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的,从“校内实验室—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创新思维角度由内到外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三层协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该体系很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学生工业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其他高校工业工程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范本。

作者:乐承毅 王军 冯良清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怀珍,李雷.中美工业工程本科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132-134.

[3]薛冬娟,潘澜澜,潘颖,等.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2):183-186.

[4]郑玉巧,杨萍,赵家黎,等.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22-124.

[5]黄少波,李幼平.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4):366-369.

[6]李军,张学龙,贵文龙.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科技,2011(12):203-205.

[7]李浩平,方子帆,王盈.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19-120.

[8]丁雯,张爱霞,夏大平.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6):147-148.

[9]王晓芳,林亨,张伟.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97-99.

[10]陈国华.面向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5):173-174.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6

据统计,2010年内,全国仅培养各类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18000名,其中,广东省仅培养各项体育专业指导员4000余名,作为社会体育需求大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是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广东省体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体育”的总体目标。东莞被称为“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举重之乡”、“全国游泳之乡”、“全国象棋之乡”、“全国龙舟之乡”等称号,同时,还拥有众多的高尔夫球会、高档星级酒店、网球场、马会、高档健身俱乐部、镇区和社区体育公园等体育产业。拥有厚重的体育文化及群众体育基础,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都较高,这样就使社会体育专业能够在东莞这片体育沃土上拥有长远广泛的发展空间。目前,东莞本地有高校6所,但仅有东莞市两所公办高等院校的体育系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即东莞理工学院(本科)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两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年度招生计划分别是100人和70人。东莞职院开办社会体育专业之初,通过对社会及市场相关就业需求进行大量调研后发现,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是依据社会需求量身定做培养和输送人才,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专业人才,并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择业教育等方面加大办学特色。

2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创新研究

2.1专业办学定位

研究发现,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上,既要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办学定位以及现有的办学资源,也要考虑所在区域体育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更应该考虑当地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消费特点。如果盲目地仿造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体育人才模式输送人才就显得缺乏竞争力;因此,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区别在于东莞职院的性质决定了其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主要给社会体育相关领域培养一线岗位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特点主要体现在“实用、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强”。而本科院校的办学评估导向作用决定其主要给社会体育相关领域培养学术型、教育型和管理型人才。特点是学科性人才,理论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另外,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要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科学合理的定位,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不能贪大求全。要根据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将专业下设若干培养方向,人才的市场导向清晰,学生对口就业率高,基于此,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后科学合理的将两者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进行区别和分类,使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施行错位发展,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人才培养上避免交叉和重叠,减少两者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冲突,真正达到高低互补、共赢发展的局面。

2.2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每所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差异、地域特点来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满足该地区的体育市场需求。东莞职院在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时做到了区域对接,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接地气”。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开办前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分析东莞及珠江三角区域社会经济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各方面发展的新趋势,充分了解后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能够在社会体育各行业从事体育管理、健身、娱乐、休闲、保健、社区指导以及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2.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入行,又要有适当的兼容性,确保学生在岗位上能充当“多面手”,增强社会竞争力,同时还要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铺垫。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目前我系已与三正半山国际酒店联姻建立“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构建“定向班”培养模式。同时,与招商银行东莞分行、金多港高尔夫球会、高宏(台湾)高尔夫球具铸造有限公司、东莞市飞凡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尔东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等达成初步的人才培养合作意向,为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以及今后就业的平台。

2.4专业课程设置

结合东莞职院院情和办学资源,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有关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制定与实施全过程,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4.1课程项目化教学

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把工作任务设计成多个教学情境,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边学边做,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工作技能。

2.4.2课程标准化建设与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挂钩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职业)证书,游泳、潜水、攀岩等高危体育项目必须持证上岗。经过专业调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实训项目)支撑完成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展培训师、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资格证书。

2.4.3建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邀请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委员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各环节,在学校与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课程机动设置,按需灵活调整,优先安排原则,课与课优化组合,公司化技能培训和管理,扶持自主创业,鉴定培训基地,优化课程结构,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教学一体化。

2.4.4以特色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将拓展训练引入社会体育特色课程,使其成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学院拓展训练教学,加快拓展训练场地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培训,使拓展训练成为东莞职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特色体育精品课程的亮点工程;不仅为学院周边的企事业拓展训练提供便利条件,而且为学院校企合作力度和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为学院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5“双师型”队伍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重视专任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目前,东莞职院社会体育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93.33%,逐步加强与知名企业的联系与技术合作,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优化师资职称结构,已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企业行业实践经验、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和技能的兼职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结构合理,教研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小结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控制措施;成本控制

0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宏观经济下滑影响,我国以建筑业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告别了高速增长时代,但其引发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在进行,建筑业继续发挥其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整体功能、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筑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求拥有专业配套、技术齐备的管理队伍,在工程建设初期统筹制定各项指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制定进度和成本控制、工程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兼顾环保文明。只有优秀成功的建筑管理才能保障项目的综合建设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1建筑工程管理项目概况

本次项目为某学院实训楼加固维修工程,施工内容主要有:墙体钢筋网抹灰加固、大梁粘碳纤维布、梁侧梁端增设角钢、壁柱、原柱灌浆料扩大截面、预制楼板下增设角钢、门窗洞口增设钢筋、新做建筑节能、配套的水、暖、电改造、对建筑破损部位进行修复和简单装修。

2建筑工程管理原则

本项目的建筑工程管理原则以企业文化培育质量观念,以科学管理提供质量保证,以精益求精铸造一流产品。建设工期及安全目标明确,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措施得力,加强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管理,确保以合理、低价、优质完成任务。

3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本项目的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主要包含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措施等,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全方位实施建筑工程管理,才能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下面就本项目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做出讲解。

3.1工期控制措施

工期控制措施包括:1)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选派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管理队伍做到专业齐备,技术精良,可对工期、质量、安全等各项指标进行预控。2)合理计划,充分利用现场有利情况,组织的工序安排满足工期要求。本项目共四个施工区可同时开工,在每个施工段采取分层、分段施工,交叉流水作业。3)工程中投入充足的劳动力而且每天召开调度会,及时调整生产安排。4)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前严格认真审查设计图纸,制订的施工方案,加强技术预控。5)加强工程进度的计划性,以总进度为大纲,细化施工作业计划和主要工期控制点,运用现代化科技管理协调各工序和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6)及时与业主、监理、质量监督部门、设计的沟通联系,共同配合协调一致,最短时间内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上措施可对工程实行有效的管理。

3.2质量控制措施

在建筑领域建筑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措施方面:1)首先制定本工程质量目标,确保达到合格。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ISO9001:2000版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制定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量身定做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在实际中贯彻实施施工方案及各项技术措施。3)严格技术管理制度,各专业进行的施工图纸审阅、会审、技术交底、质量验收、竣工验收等均留有纸质痕迹,电子数据有专门设备保存,实行资料归档制度。4)注重施工工序和工艺的质量控制,上下工序衔接完美,明确检验状态标识,确保合格的工序转序,检验记录填写检验评定表。对薄弱、隐蔽、关键部位和环节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5)按国家现行质量标准及施工图设计要求,使用的原材料要由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进行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及时做好砂浆、混凝土试块并做好施工过程的测试工作。6)提高专业化工作程度,特种作业工人必须持证上岗,主管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整体效益的实现。7)使用安全可靠的机械设备。项目部技术负责人与各专业施工员按照如上所述确实搞好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3.3安全控制措施

本工程管理中制定的安全目标圆满完成。直至工程结束未出现任何伤亡事故,一般事故频率控制在8‰内。安全控制措施如下: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部和各个管理小队成立安全领导组,形成从上到下的安全体系网络,完成安全生产监督、生产安全保障、生产过程中安全监控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能。2)制定周密的安全管理计划,成立的安全生产小组专人现场监管,落实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工地的安全施工状况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并在每周的安全例会上做以通报和总结。3)通过必须的安全培训和考核,发放自制的安全生产手册的方法,增强施工人员现场的自我防护安全意识。所有施工参与人员上岗操作前需熟悉安全生产有关规章制度,必要时进行纸面考核,进入场地作业必须安全着装。4)施工作业时,严格按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以上措施保障了施工过程中人员、设备、工程的安全。

3.4成本控制措施

成功的工程管理包括对成本的控制。1)成本控制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原材料质量控制。材料采购在保证施工材料数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挑选高质量的材料。2)原材料及半成品进场前,具备合格证、准用证,检查其检验记录,设备规格、型号和技术检测数据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3)材料进场后,进行进场验收和复试,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要求做好原材料的抽检、送检工作。现场实行看样定货制度、原材料试验制度、材料报验制度,以确保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的质量符合要求。4)优良的工程造价管理、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在造价编制阶段能对工程实际支出进行准确预估,工程中对施工造价费用的有效管理,材料差额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工程的建设效益。

3.5其他

除以上四项之外,我们还制定了工程维护具体措施,建立了一个规范化的养护驻地,设售后服务点,成立维护队;严格环保、消防、降噪声、文明施工等技术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统筹规划,节约土地,减少污染。加强文明施工管理,施工现场布置标准化、规范化、创安全文明优良工地。

4新技术应用计划

本项目建筑工程管理为了提高工效和工程质量,参与推广应用了建设部“十项新技术”,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引入神机妙算等工程管理及预算软件,指导工程施工工期优化、资源合理调配、施工动态管理、降低成本,并能做工程预算分析、施工进度网控制及现场钢筋下料,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5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合理、低价、优质、如期完工,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工程管理上的人员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先进技术及工艺,教育培训及技术指导相对滞后,造成工程管理中发现问题才寻求解决方案。二是由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衔接有误差,施工中进行了多次的例会协调工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三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未能出台工程管理专业的指导性实施准则,实际操作中离真正的规范化、标准化还有一定差距。

6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的各个关键性控制措施存在密切联系,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意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全方位实施、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建筑工程管理,才能确保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当遇到更“高、精、尖”的项目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何伯森.建设工程仲裁案例解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铸造实训总结范文8

1.确立价值目标。如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的办学远景:努力创建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全国重点和示范性职业学校,适时申报创建为高等职业学院;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升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为首位;以技能为本位;以质量为核心,以实训为手段;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为重点;工作方针:适扩规模、外树形象、内强素质、重抓质量、铸造品牌、创建特色、提高效益、构建和谐、确保安全、保持稳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或劳动者;校训(校风):厚德、重技、勤奋、和谐、创新;师德要求(教风):敬业、爱生、博学、严谨、团结、育人;学风要求:志远、尊师、乐学、诚信、健体、实干;学校办学定位:(1)专业定位:以机械、电子类专业为主体,以汽车、信息类专业为两翼,不断向商务类专业拓展;(2)层次定位:坚持中职学历教育,向下延伸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向上联合或独立举办高等学历教育;(3)服务区域定位:立足全广西,服务华西南,走向全国和东南亚;(4)服务行业定位:立足服务机电行业,积极服务工业与信息行业,拓展服务商务行业。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科组文化建设,培育“厚德、博学”的人文精神。目前,全校师生严谨治学,积极向善,奋斗目标深入人心,学校发展振奋人心。

2.营造育人氛围。我校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新增各类教学生活设施近一万平方米。如今,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楼、实训楼、文体综合楼廊张挂了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等,其他张贴物中以学生的书画作品为主体,使之更具鼓励和示范作用。教室内悬挂国旗、校训、《中职生守则》、《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每班有学习园地;按各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每班确立一个主题,布置各具特色的课室文化。

3.建设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强化,后用文化内化。为此,学校修订补充完成了100多条近13万字的《专业规矩成人成才》(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新生入学教育读本)。还制定了近15万字的《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能力》(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职工校本培训学习材料)(2010年秋季学期),制度体现了“全”、“细”、“严”三个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学校主要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4.倡导优良教风。学校倡导教师上课做到“三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的流程管理中,强调六个精心: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练习,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学困生,精心组织考试。一直以来,学校开展教师文明用语活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和谐、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心智健全,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5.丰富文化生活。把升旗仪式、校会、晨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延伸;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开展各类活动时,我们力求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6.提升文化品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我们根据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学校要求每位教职工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工作总结性论文,对优秀论文给予奖励并集结编印,组织专题研究和学习。全体教师加深了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出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法、途径,提升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7.凝聚文化底蕴。一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实行管理质量和工作数量相结合考核制度;积极开展班主任联谊、工作经验交流活动。通过树典型、以老带新等形式,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班主任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每学期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业余团校”、“业余党校”、“学生干部素质拓展活动”,开展“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活动、各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加强学生会、校团委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优势,使学生干部真正成为学生管理的桥梁。三是创建德育导师队伍。德育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我校从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各班授课骨干教师中,为每一个班级配备德育导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德育导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学法指导。

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