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工艺论文范例

装饰工艺论文

装饰工艺论文范文1

装饰装修是随着近几年建筑工程的增多而发展壮大的,装饰装修公司也在发展中越来越多。装饰装修公司在市场上多了,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公司想要在装修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质量是最重要的。而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流程,就是为了确保装饰装修的质量,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流程,就要掌握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正确工艺流程,并进行严格的贯彻和执行。

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涉及到的施工工艺流程

2.1地面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地面工程是装饰装修的基础。在施工队伍施工前,一是要把基层地面进行认真的清扫和整理,把杂物以及妨碍施工的物品清理出去;二是就可以进行地面找平的施工,利用水泥砂浆进行;三是利用标高尺进行定标高、弹线的施工;四是对铺设地面的大理石板材进行选料;五是在地面铺设前,要把板材浸水湿润;六是安装标准块;七是摊铺水泥砂浆;八是在地面铺贴大理石的石材。在完成以上施工流程后,还要把大理石材之间的缝隙进行灌缝处理,之后进行地面工程的清洁处理,做好每天的地面工程养护。完成这些流程后,地面工程也就符合装饰装修的质量要求了。

2.2木工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木工工程在装饰装修中是很普遍的,包括门窗的安装、橱柜的打造等。在进行木工工程施工时,必须要在确定木工施工的位置后才可以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固定好侧框板,之后把门窗的工字钢滑轨固定好,在做好门窗悬挂螺栓与挂件固定之后,还要检查门窗的侧框板是否实现完全吻合。

2.3墙面装饰施工工艺流程

墙面的装饰装修质量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都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整个装饰装修工程的美观,还关系到装修后的使用安全。在墙面装饰施工中,一是要做好墙面基层的清扫,要把墙面存在的缝隙进行填补;二是利用工具进行石膏板面的接缝处理;三是要把墙面的腻子进行磨平;四是给整个墙面涂刷防潮剂,以免墙面出现返潮;五是要进行墙面的底胶涂刷施工,并在墙面上进行墙纸的处理;六是利用滚轴等赶压墙纸下的胶粘剂气泡,以保证墙纸的平整度质量;最后,把墙纸上以及拼缝处的胶水擦干净,对整个墙面进行修整。

2.4油漆涂料施工工艺流程

油漆涂料施工也是建筑装饰装修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这项施工时,一是要清理需要油漆的木器表面;二是利用磨砂纸对木器进行打光的施工;三是在木器上上润泊粉,之后利用砂纸进行打磨;四是给木器刮第一遍腻子,之后利用粗砂纸进行磨光;五是给木器刮第二遍腻子,之后利用细砂纸进行磨光;六是给木器刷第一遍清漆,并对存在颜色差别的位置补腻子,之后利用细砂纸磨光;完成上述施工后,在陆续进行两遍清漆的粉刷,都是采用细砂纸进行磨光施工;最后,利用水砂纸对木器的油漆面进行打磨,打完蜡后擦亮就可以了。

2.5吊顶工程装饰工艺流程

吊顶工程的施工需要按照三个步骤进行:一是要安装吊杆,起到基础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安装龙骨架,作为面板安装的平面,其固定作用;最后,完成面板的安装施工,也就完成了整个吊顶工程的施工。

2.6电路灯具施工工艺流程

电路灯具是装饰装修工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对建筑的后期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电路灯具施工前,必须要掌握要装修的建筑的电路分布图以及业主要求安装电源、灯具的具体位置,并量好准确的尺寸,在装修图纸上以及现场墙面等位置明确标出。在这项施工中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引线要利用附近的同类插座电源线。

2.7卫浴洁具安装工艺流程

这种装饰装修在建筑工程中也很普遍,也属于常用的一种装修工程。这种工程的装饰装修基本步骤为:首先是进行地面、墙面的装饰装修,而且地面一定要做好防水处理;其次就是进行马桶以及洗手盆的安装,有的还安装浴盆或者太阳能、浴霸等;再次是安装排水管道;最后要安装插座、灯具以及毛巾杆等。

2.8管路改造工程工艺流程

管路分为上水管、下水管以及供暖管道等。在进行这些管道的安装时,第一个步骤就是在墙面或者地面凿出铺设管道的孔洞,之后按照业主要求的管道尺寸进行下料;第二个步骤是做好管道接头处的连接,通常连接的方式有螺纹连接、热胶连接等;之后进行打压试水,看是否有接头不严。

2.9厨房设备施工工艺流程

厨房是家庭装饰装修必不可少的环节,通常厨房的装修都是按照墙面和地面处理、吊柜和底柜的安装、电器和厨具的安装进行,最后进行现场的清理。

3保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流程质量的措施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对整个工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往小了说,合格的质量可以保证工程整体美感,往大了说,合格的质量可以保证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决定建筑装修装饰工程质量的关键是施工工艺,而决定施工工艺能否实现的根本则是工艺流程。为了保证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施工工艺的质量,就要执行质量控制措施:一是施工人员要掌握施工工艺流程。严格安装施工图纸和要求,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的施工,确保工艺流程的顺利实施;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要针对装饰装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并对每一阶段的施工工艺流程贯彻情况进行检查;三是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制度。要对施工工艺流程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并组织专人进行检查,以确保施工的工艺流程符合装饰装修的质量要求。

4结语

装饰工艺论文范文2

施工人员在自动化仪表安装工作中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审核和阅读工程自动化仪表的图纸,来发现图纸是否存在设计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有问题要及时反馈,如果没有问题应该熟练掌握自动化仪表安装的重点部位,如自动化仪表安装的具体位置、自动化仪表安装的调试方案等。其中,施工管理部门必须要对仪表安装汇总表进行严格审查,并根据汇总表绘制出完整的设备安装一览表,并以此表为基础和安装设计图纸进行核对,看与图纸的仪表安装数量、安装位置是否一致。其次,施工人员要着重审查和检验材料和电缆相关方面影响仪表安装的因素。在做好图纸、汇总表仪表设备审核工作后,施工人员要进一步检查电缆、材料的位置,其中要对图纸上的比例尺进行详细的实际测量,明确安装工程中对设备的实际需求,然后再将实际测量结果与图纸相对比,查看实际测量出的电缆位置与图纸中的位置是否一致,然后再根据精确数值来做好相应的施工计划。再次,施工人员要详细审查仪表安装图纸。在做好设备、材料、电缆等方面审核工作后,要进一步详细研究和了解施工的安装图、原理图、系统图、走向图等细节方面,以确定仪表仪器等各方面是否具有正确的连接方法、连接线路、安装及控制方法。

2.培训安装人员并进行技术交底和组织设计

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要做好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交底工作,为施工安装工作质量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施工人员的培训。自动化仪表专业安装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的施工要求、施工情况,对各项安装施工工作进行科学、详细的划分,来选择和组建自动化仪表施工安装队伍。在队伍确定后,再对施工人员的施工理念、施工技术进行培训强化,使施工人员掌握好此次施工工程自动化仪表的施工技巧,提高自动化仪表安装质量。第二,施工管理部门要对施工人员做好交底工作,将本工程中自动化仪表安装技术、安装方法、技术要求、工期、注意事项等交底到每一位施工人员,同时要给每一个施工小组配备一个施工技术指导人员,来帮助施工人员迅速适应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的施工环境、工艺流程等,确保自动化仪表安装的施工质量。第三,组织设计,把握安装人员状况。施工单位要以具体的施工任务分配要求,以及国家规范、图纸对于施工各环节的具体技术要求及安全保护措施,对相关施工人员加以教育,以避免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出现,并根据对应的各施工环节的具体任务,做好各项数据的计算,包括对施工人员技能掌握的全面性及熟练程度的分析,以及对于施工方案的编订。

3.做好施工和竣工的技术管理工作

3.1.施工环节技术管理。首先做好设备材料验收。

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针对施工图纸,做好设备及材料的使用计划书,并以此作为参考对所领取的所有仪表设备和设备的附件与配件等进行审验,检查各部分的型号、规格等是否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要求,然后对检验的结果做好详细的记录,并保存好设备的合格证与使用说明书等资料。接下来要对设备进行初步的抽样调试检验,查看设备与附件、配件等是否在运输途中受到了破坏,对于存在问题的设备材料及时地开展维修工作,或者对于某些破坏严重的材料进行重新的采购订货。再次,合理分配施工工作。施工单位要结合其在组织设计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制定的具体协调配合计划,将验收的一些设备材料交给相应的单位进行施工,如应用在设备法兰底座的保护套管或者是相关的控制阀与调节阀等转递给其他专业的施工队伍,与其他专业单位进行配合施工。

3.2.竣工验收环节管理。

施工单位在完成各细节工程的施工之后,要严格地对其实施复检验收,使用不送电的方式对安装工作进行试动检验或者是零点检验,确定其施工合格之后,做好验收记录,再允许下一个环节开展具体的施工,对于存在问题的施工环节则及时要求相关人员进行返工,使工程安装的各个环节在严格的施工衔接控制中达到质量保证。

4.结语

装饰工艺论文范文3

一、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的实践

作为我国一流的艺术类杂志,《装饰》坚持不懈地追求最美展示效果,这是该杂志的“天然基因”。《装饰》在最美追求时,庄重雅致的设计风格形成了独有的装帧特色。杂志通过探索,构建层次化的美学设计体系,呈现出最美的视觉观赏效果。

1.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

《装饰》通过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涵盖了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为我国艺术设计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在封面设计上,《装饰》选择强烈的色彩作为对比,结合抽象视觉元素,呈现独特的艺术设计内涵。在封面字体的使用上,从现代设计语言出发,使用创意型美术字体。封面的布局排版也极为考究。在期刊内页中,巧妙地搭配文字与图片,合理转化色彩与空间的设计,立足视觉特点,实现了艺术美学与阅读价值的有效融合。在2018年第1期杂志封面中,使用橙色和黄色作对比,封面中心使用巨大的圆形作为主要图案,将本期特别策划的文章名称陈列其中,以虚实色块作对比,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封面四角使用4个较小的圆形(内涵为:衣食住行)作为具象补充,特别是巧妙地将“面条”与“永”的图案虚实结合,使读者对本期的特别策划“海外汉学(饮食文化与汉字书法)”形成直观了解。通过线条与空间设计布局的巧妙转化,展示了独特的封面艺术。在内容设计中,图片更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张或数张图片作为辅助。在本期“新设计”栏目中,主要介绍了“可打印藻类塑料”“时光碎片”和“Care+Wear病号服”三种设计理念与方案,以“文字+图片”的介绍方式,让读者有效了解这三种新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的内涵,形成直观理解与立体化认识。正是从封面到内容、文字等层次化以及细节化的设计探索,使《装饰》呈现细腻、典雅的风格,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争相学习的对象。

2.《装饰》设计语言的感性之美

感性之美是一种由视觉观赏所引发的心理美感,作为大众广泛欣赏的美学,感性之美能够对大众形成直接的、感性的美学体验。《装饰》杂志在设计中使用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装饰语言来表达期刊的视觉审美理念,展示杂志质朴、纯粹的感性之美。与很多艺术类期刊不同,《装饰》在进行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时,立足我国设计潮流,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感性思维来展示民族风格与感性之美,读者通过封面的图案、造型,能够直接感受杂志封面所表达的感性美。在《装饰》2018年第4期杂志中,围绕特别策划“设计•扶贫”主题进行封面设计。在主要图案上使用乡间梯田的画面,通过巧妙的艺术化处理,让乡村与设计活动相融合,契合了本期“设计•扶贫”主题,也让读者对设计与扶贫的关系形成“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的直观认知。通过使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设计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原始的感性美学。

3.《装饰》设计的理性之美

作为艺术类学术期刊,《装饰》在用感性设计语言表达美学的同时,通过巧妙的立意和设计构图诠释了设计美学的理性之美。与其他期刊不同,《装饰》杂志的封面图像通常由多个具象组成,在图像元素的选择上,更青睐于形式感极强的图片。自2002年开始,《装饰》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将几何图形融入设计之中,诠释了理性的美学内涵。几何图形是极其理性的设计语言,积极应用这一图形元素充分契合了《装饰》在理性之美的设计探索与尝试。《装饰》2018年第2期杂志中,由平面与点、实线、虚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对称设计的蝴蝶图案,充分展示了理性之美的设计底蕴。“包装设计”作为本期特别策划主题,封面使用层次感极强的几何图形为底,与封面图片之间形成“三维”构图空间,有效突出“包装设计”的空间美感。

二、艺术类期刊《装饰》的社会效益分析

《装饰》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艺术设计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独特定位,展示精致办刊的风格,通过不断探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六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装饰》充分彰显自身的品牌形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得多种荣誉:从1999年开始,连续四次(1999年、2003年、2005年、2011年)荣获“国家政府期刊奖”。在教育部所属社科类期刊中,仅有《装饰》是连续“四连冠”的期刊,也是我国唯一一家获得此项荣誉的艺术类期刊;1999年,我国首次评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装饰》成功入选;2009年,《装饰》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并名列全国“百强期刊”推荐名单榜首,是唯一入选的艺术设计类期刊;从2014年起,《装饰》先后于2015年、2016年和2018年,连续四次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新时期,《装饰》借助清华大学的科研和学术平台优势,不断创新,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严格把控学术质量,坚持最美艺术追求,在国内外形成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作为社科类学术期刊,能够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北大“双核心”收录,充分证明了该刊的学术价值。《装饰》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也是北大图书馆从1992版至2017版先后8次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和复合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根据2019年3月6日中国知网出版信息查询,《装饰》杂志的复合影响因子0.669,综合影响因子0.452,其中数字文献15205篇,数字文献总下载量2985643次,总被引用次数50571次。作为双核心期刊,《装饰》坚持“立足当代,关注本土”的办刊理念,积极传播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装饰》成功办刊经验分析

“最美期刊”以突出中华民族特色、期刊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完美统一、创意理念、艺术欣赏价值为评选标准,积极鼓励期刊装帧领域设计者不断创新,推动出版业广泛使用绿色印刷材料与工艺,促进我国期刊行业装帧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

1.创意独特、新颖,打造最美期刊

《装饰》杂志的装帧设计,选择具有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色彩的造型作为设计图案,合理搭配文字,诠释独特、新颖的设计理念,成为我国最美期刊。为了确保期刊封面的创新性,《装饰》每一年都会邀请一位知名设计师负责期刊的整体设计,形成了新颖的设计风格,通过设置独特的美术字体和几何图形,诠释空间转化与内涵表达的层次美。《装饰》办刊诠释了高品格的文化定位,高雅致的艺术格调,在设计领域的多项探索都成功引领了艺术设计领域新风潮。

2.从纸媒平台向多媒体平台的发展

《装饰》在最美追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实现纸质期刊与数字化平台的信息共建、资源共享,生动地展示了期刊内容,提升了期刊的传播影响力。《装饰》开通官方网站,读者可以在网站中阅读从2009年第1期至2018年第8期共116期的期刊内容。此外,该网站还是杂志社新闻传播的窗口、论文投稿编辑的平台,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空间。通过网站友情链接,实现了以官方网站为基础,包含新浪微博、豆瓣、博客、微信平台等多种服务形式的多媒体平台。

3.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从装饰“理论”到装饰“实践”

无论是设计实践,还是设计理论探索,《装饰》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有效结合,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检验”的全面延伸,提升了期刊的功能性价值。《装饰》始终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深度融合,自2014年开始,《装饰》每一年都举办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评选暨作者交流活动,通过举办线下活动,汇聚作者资源,拓展文章的来源。2018年,《装饰》将传统的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升级为常态化、规范化的主题学术年会。2018年6月,“设计研究新范式”——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在广东开幕,该年会为《装饰》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此外,中国装饰杂志社组织“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走向大众的美——中国设计期刊收藏展”等一系列线下活动,延伸了《装饰》的研究空间,通过遴选优秀论文,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综合,实现线上办刊与线下交流的一体化融合。

四、《装饰》对其他艺术类期刊的借鉴

《装饰》杂志六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守文化传递与艺术展示精神,秉承精致办刊的理念,实现了最美期刊的追求目标。《装饰》的最美办刊经验为其他艺术类期刊提供发展借鉴。

1.找准定位,明确期刊发展方向

艺术类期刊在办刊过程中,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艺术类期刊具有刊物数量相对较少,涉及内容丰富的优势,但是在办刊时,必须认清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内容的“多”,而失去了品质的“精”。同时,艺术类期刊的读者群体相对小众化,多为艺术工作者与爱好者,因此,要以该群体为办刊核心,诠释用户战略,彰显独特美学,优化期刊视觉设计效果。要立足时代特征,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搭建期刊生产编辑、内容传播展示和用户交流互动的多类型平台,实现期刊办刊方向与读者需求、时代环境的全面融合。

2.融入CIS设计理念,塑造特色品牌,提升设计美感

创新是艺术类期刊发展的灵魂,特色品牌是期刊的符号,设计美感是影响期刊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艺术类期刊办刊时,要融入CIS设计理念,打造包含传播期刊特点、形象的符号体系,塑造有特色的期刊品牌。设计美感是艺术设计期刊的“内在基因”,办刊时,应在确保内容品质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在设计领域的优势,灵活使用各类设计风格、色彩及图案,有效搭配文字与图片,实现期刊设计感性美与理性美的融合。

装饰工艺论文范文4

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对于研究民族文化有很大价值。近年来,学者对于民间手工艺研究不断重视,对刺绣艺术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更多的发现,刺绣艺术包含的各种内容被不断挖掘。文章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刺绣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少数民族;刺绣;研究综述;文化;图案

中国独特的刺绣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间刺绣的研究与介绍成果颇丰,特别是对汉族四大名绣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随着民族文化不断得到重视,对少数民族刺绣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少数民族刺绣所蕴含的各种元素中,图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的历史、审美以及对生活的期许,都常常流露在日常生活所留下的痕迹中。刺绣图案作为一个载体,反映了很多信息。目前,对于刺绣图案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图片、图集、专著、硕博论文等。内容涉及图案、纹样、文化内涵、图腾崇拜、文化渊源、传承保护、比较研究、刺绣技法、刺绣产业化发展。除了汉语研究成果外,还有不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在知网上查询,发现截至2016年6月,学术界对于刺绣只有一篇研究综述,并且缺少研究文献总结,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

一、各少数民族刺绣图案的整体研究

我国各少数民族刺绣都有系统而成熟的审美创作体系,在对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图案进行研究时,对于刺绣进行综合性了解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专著很多,主要有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染织刺绣篇》,胡蓉、周卫主编的《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刺绣卷》(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钟茂兰、范欣、范朴编著的《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这些专著或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整体特点作出总结,或针对特定的少数民族刺绣文化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及其他特质进行分析。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染织刺绣篇》对多个少数民族的刺绣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以综合视角解读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以综合视角研究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主要有陈默溪的《黔东南苗族戳纱绣》(《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范明三、杨文斌的《黔东南苗族刺绣艺术》(《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年第00期),韩恒威的《东北地区锡伯族的剪纸与刺绣》(《满族研究》1995年第3期),吕霞的《土族刺绣艺术》(《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热娜•买买提的《维吾尔族的刺绣艺术》(《美术观察》2011年第3期),杨晓辉的《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蜡染与刺绣》(《美术》2014年第6期),等等。其中,帕提姑•阿不拉的《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工艺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等方法,并结合一些相关研究资料,对新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的技法、渊源、美学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二、少数民族刺绣色彩纹样艺术研究

各民族刺绣文化的不同除了体现在材料、技法上,更体现在纹样与色彩选择上。受自然环境、生产条件、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影响,各民族刺绣艺术在色彩的运用上存在诸多差异,各有其偏好的色彩搭配,极富特色。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刺绣图案与纹样艺术的专著中,谭遥编著的《西南少数民族织绣图案》(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以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为对象,选取了苗族、彝族、布依族、藏族、羌族、傣族、侗族等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图案进行研究。其他专著大多是从美学角度对刺绣图案进行分析,主要有: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文艺工作团、贵州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研究组编著的《苗族刺绣图案》(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系编写的《新疆民间染织刺绣图案》(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邵宇主编的《贵州苗族刺绣》(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李小非、周爱国编著的《苗族装饰艺术》(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等等。研究少数民族刺绣纹样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潘梅的《贵州黄平苗族的刺绣图案》(《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田鲁的《苗族服饰刺绣中的故土及迁徙图案纹样》(《装饰》2005年第12期),黄玉冰的《西江苗族刺绣的色彩特征》(《丝绸》2009年第2期),肖锟的《刍议新疆锡伯族香枕刺绣的艺术特征》(《装饰》2011年第12期),杨渝坪的《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学术论坛》2012年第5期),等等。其中,田建强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与设计)》的文章《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风格探微》充分肯定了图案是研究蒙古族刺绣艺术的核心,也是独特民俗艺术和发展历史的体现①。他选择从蒙古族刺绣图案纹样的审美表现、生活应用和美学价值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蒙古族刺绣与中原文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趋势。这种观点也是当前学术界对于刺绣这一艺术形式的主要研究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对于少数民族刺绣纹样艺术的研究热情进一步提升,硕博论文中有一些研究角度十分新颖。如,刘芳君的《湘西苗绣装饰纹样初探》一文把湘西苗族刺绣纹样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其他纹样四种类型,并将湘西苗族刺绣图案的构成形式分为对称与均衡、自由与塑形、打散与重构三类。

三、少数民族刺绣图案文化内涵的研究

少数民族刺绣反映了民族文化内涵与审美倾向,刺绣艺术品的配色、纹样、选材体现了该民族的审美,而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说也不时体现在刺绣作品中。同时,刺绣文化在流传过程中存在变体及演化。周乙陶的著作《文化变迁中的苗绣》是其中重要的学术成果,该书共分为“手工”“变迁”“苗绣”“传承”“图例”五章,主要分析了苗绣手工蕴含的文化意义、苗绣与文化变迁的关系以及对苗绣传人的访谈与记录信息②。本书的显著特点是针对刺绣过程中的心灵感受进行描述与总结。与该书研究角度有所区别的著作也有许多,如,阿多著《解读苗绣》一书抒情地描绘了苗族刺绣的美好蓝图,富有文艺气息。其他著作主要有龙湘平的《湘西民族工艺文化》(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李湘树、李立芳著《湖湘刺绣(二):湘绣卷》(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相关期刊论文中,沈雷、许静在《羌族刺绣图案题材及民族文化内涵分析》一文中对羌族刺绣图案题材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它们逐一分析,他着重对牡丹、凤凰、蝶、孔雀、山水等图案题材从文化角度进行了诠释③。苟双晓的论文《苗族刺绣龙纹特征及内涵分析》与沈、许的研究角度有相通之处,都是针对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品中的一些图样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依赖于学者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他们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章有较高的价值。对少数民族刺绣艺术进行文化探究的文章还有:陈艺方的《贵州苗族刺绣艺术的装饰意味——兼谈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意蕴》(《美术》2007年第12期),龙英的《贵州苗族刺绣中的母体崇拜》(《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苗延荣、高洁的《苗族刺绣图案中蕴含的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法》(《包装工程》2012年第14期),彭代明、彭潘丹犁的《羌族服饰及刺绣图案中的宗教文化含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梅梅、岳怀旺的《少数民族民间刺绣纹样中的分形痕迹及其原因分析》(《装饰》2010年第9期),等等。这一领域的学位论文倾向于把刺绣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杜宗景的《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嬗变》是一篇系统论述瑶族刺绣文化变迁情况的文章,作者关注瑶族刺绣文化发展中的变化与趋势,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变迁原因,并对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④。同时,其他一些学位论文对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巨大经济潜力与社会功能进行了评估,陈永岗的《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区域性价值研究》与萨仁高娃的《市场化过程中的蒙古族刺绣文化的社会功能分析》均从这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刺绣艺术进行了探究。

四、少数民族刺绣图案的历史源流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生活的变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刺绣文化的艺术特征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各民族刺绣纹样的历史源流进行研究,不但可以了解各民族刺绣艺术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了解隐藏在图案表象下的一个年代。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刺绣历史源流,孙佩兰所著《中国刺绣史》一书完整阐述了各民族刺绣从古至今的演变,包括少数民族刺绣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在针对刺绣艺术源流的研究中,刺绣与历史进程结合的紧密程度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丁荣泉、龙湘平的文章《苗族刺绣发展源流及其造型艺术特征》从苗绣的起源时期——炎黄时代开始,针对不同时代进行分析与总结,集中研究了苗绣在各阶段所关注的不同主题。文章提出,苗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描绘的主要是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元素在苗绣作品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说明刺绣艺术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其他学者基本赞同这种观点,如,王松的《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色彩特征形成因素探析》,张成义、周松林、刘昌盛的《满族刺绣纹样起源考证与研究》,吴新星的《历史变迁对羌族刺绣的影响》,许静、张皋鹏的《羌族刺绣图案设计探源与分析》等文章均结合历史进程对少数民族刺绣艺术源流进行了分析。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与之前相比具有更多的现实性与实用性,在探究刺绣艺术历史源流的同时也关注刺绣当前的传承问题。韩姣在《萨满文化对满族刺绣纹样的影响》中提出,萨满文化对满族文化的发展进程有巨大影响,这也是满族刺绣艺术的历史源流之一。作者通过收集与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满族刺绣作品中的图案与萨满文化中的装饰纹样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缪祥彦的文章《旅游与市场化背景下云南石林彝族刺绣的变迁研究》以及安秋旭的《社会转型期紫泥泉种羊场哈萨克刺绣传承研究》均从历史传承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这和当前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结语

少数民族刺绣艺术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对以上学术成果的整理与总结可以发现,国内针对少数民族刺绣的研究成果斐然,研究方式与视角也日趋成熟。研究者注重由浅入深,从刺绣的图案、纹样入手,发掘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并逐步从文化层面剖析刺绣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源流,研究视角全面、内容十分丰富。与此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研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都存在各民族杂居的情况,有必要针对各民族文化融合对刺绣艺术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当前学术界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时展,我们应当从一些新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如,从经济学视角入手,探究少数民族刺绣产业化道路;或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探索性别因素对刺绣艺术发展过程的影响;等等,这些新视角的开辟对于刺绣艺术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作者:徐静仪 左红卫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注释:

①田建强.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风格探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3).

②周乙陶.文化变迁中的苗绣.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装饰工艺论文范文5

关键词:镂空;书籍封面设计;审美

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书衣”,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籍封面能否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浏览书籍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封面的设计构思。作为实用的装饰艺术,封面的设计形式、格调与美学品位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封面也是书籍内容的精华凝练,更是书籍精神意蕴的形式化体现。因此,充分了解书稿的风格与内涵,合理开发新的封面设计形式,做到构思新颖独到、富有感染力,是封面设计的最终目的。随着近年来镂空艺术在各类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其独特的立意风格能为现代设计带来独特的审美形式。不断挖掘传统韵味,反映时代精神,从而折射出设计者对美学意识的感悟及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创新。

1镂空的表现手法

书籍封面使用的技法必须服从此书的精神内涵与装帧的整体效果,只有把握了封面与书籍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镂空是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是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进行挖透的一种艺术手法。传统民间工艺剪纸就是比较常见的镂空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书籍封面中的镂空手法一般以局部镂空为主,不同于整体镂空,局部镂空仅限于单个页面,因此需注意更多的细节表现。在局限的封面上进行镂空设计,除了位置、形态与大小,镂空部位与封面上的图形、文字的结合以及与周围页面的关系均需考虑,设计师应根据书籍封面的材质特性,有意识地对镂空形态进行调整。若镂空面积过大,可能会破坏封面的整体效果,也不易于存储。此外,镂空线条交接处的处理也需注意,可将原本复杂的形状简化,或放大镂空形态之间的链接处。根据镂空形态、位置、大小的不同,观者更容易从视觉、触觉上理解设计师所表达的意图,促使信息的完整交流。随着激光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引入,这门技艺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镂空形态变得愈加多样化与精致,也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2镂空的审美趣味

2.1体现传统韵味,丰富视觉语言

书籍封面设计首先要符合书籍的整体风格,可根据内容匹配传统的镂空形态。例如,曾被评为最美的书的《蓝印花布》摄影集(图1),不同于传统的书籍封面设计模式,不是单纯使用蓝印花布吉祥图案来填充封面,而是在局部做了蓝印花布纹样的镂空工艺处理。封面中透出的一块块蓝色花卉实为扉页的底色,体现出书籍整体的纸质工艺与镂空艺术的传统韵味,是蓝印花布技艺的微型直观体现,很好地传达出这门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清新之美,素雅宁静,独具匠心。由于镂空之后的页面会被分割成形态各异的部分,每部分的面积大小、疏密对比形成了一定的节奏与韵律。镂空后的空白之处与封面上的图文版面之间形成虚实对比,整体视觉效果上的不完整性打破了原本沉闷的单一化的设计方式,改变了观者对传统书籍封面的视图方式,加强了书籍自身的可塑性,丰富了书籍整体视觉语言。图2的中式菜谱封面,采用了阳刻剪纸镂空的工艺手法,将轮廓线以外的面积除去,线线相连,流畅地体现出图案的负形,整体效果玲珑剔透,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体现出中式菜品的品种精细与精美烹饪。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嵌入也是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

2.2虚实光影,营造空间层次感

好的封面设计应在内容的安排上繁而不乱,层次分明。镂空的形态与其在光线下所形成的影子可产生光影呼应的形式美感。书籍的形态亦由原本的六面体变成多面体,由此带来了更为立体的视觉效果,让设计师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镂空的一个重要语义即“透”,不仅透出了各种形态,也能透光、透气。图3的书籍封面使用整齐的镂空线段营造出一个鲜明形象的囚笼空间。扉页的人形似乎透过囚窗向外呐喊,直观的设计表现方式与封面传达的语境信息一致,有一种打开封面即可解救的冲动。通过镂空页面去探索书中未知的知识,纵深感强烈。图4的规则圆形重复排列本是单一与秩序的表现,通过局部镂空丰富了封面的层次变化,浮浮沉沉,让点具有了灵动跳跃性,增添了封面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局部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由此可见,镂空元素所体现的负空间可以营造出空间层次感,好似在一个拥堵的密闭空间中出现的透气口,让观者感受到另一种视觉空间,极大地发挥了镂空的互动效果。

2.3主体形象突出,激发想象力与趣味性

镂空的形态除了常见纹样之外,字体也是很好的选择题材。书籍封面设计中对字体的选择与设计,都是基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文字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但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使寓意符号化,是图形元素的组成部分。将书名进行大胆的镂空设计,不但强化了可读性,同时又深化了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个性特征传达了书籍内涵,增强了视觉效果。例如,图5《给力,奔!》,此书封面的镂空形态是一个“奔”字的创意字体变形,异常醒目。部分笔画解构重组,线条圆润和谐、厚实有劲,紧扣本书标题。“奔”与“跑”不同,“奔”是一种积极勃发的强势运动状态,封面设计中突出了这种动势感,视觉冲击力强烈。此外,镂空技法的运用让原本单一的平面性具有立面透视感,内里的留白赋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两层相叠造成了错落有致的凹凸肌理,部分笔画的分解形似箭头,而箭头具有方向指引性,目标明确。整体封面设计没有过多修饰语言,简洁明快,以传统中国红色为主色调,热情而鲜明,红色犹如热血沸腾,具有勃勃向上的生命力。作为一本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教学论文集,有力地体现了勇于创造大好空间,展示自己所能开创辉煌明天的积极进取态度。通过镂空部分塑造主体形象,主动引导观者去感受封面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这种减法造型能够保留主体形象并使其更为醒目突出,视觉效果强烈。书籍封面设计往往要求设计者首先了解书里的内容,总结出核心概要,再融入封面设计,使封面与内里完美结合。图6《小红人的故事》,封面是一个呼应主题的镂空形式红色小人,通过装饰外形的线条切割,使得“小红人”与整个封面既有分离又有连接,用这种对称的人形作为生命的符号,整体造型朴拙童趣、纯朴浓郁,与书中展现的神秘而浓郁的乡土文化浑然一体,极具个性特色。传统镂空艺术在造型的处理上既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又要做到形态连接自然,因此必须形象鲜明突出,将书籍特有的内容以情绪化形式表现出来,借此传神,这种表现形式与在平面上直接描绘图形相比更具特色,在视觉上与触觉上分别带来了不同的韵味,激发了想象空间。

3结语

书籍封面不仅能保护、美化书籍,更重要的是能传达书籍的内涵信息,承载书籍形象。优秀的封面设计犹如锦上添花,语言顺畅、立意明确,既能体现书的内容与性质,又能带来完美的视觉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趣。而镂空艺术独特且空灵的美学价值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是千百年来艺术工匠在美学实践中的宝贵财富。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为书籍封面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与创意思路。镂空的平面看上去有一种似断非断,穿透却隔离的特殊效果,镂空面上出现的“缺口”能够形成封面中的视觉焦点,引导读者目光的聚集,使书籍传达的信息更为醒目。镂空不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一种引导视觉作用的形式。其“透”和“空”的独特技法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营造出多种维度的视觉感受,带来丰富多样的形式美表现力,表现出虚实相互转化的形式美感。若单纯采用镂空元素势必会引起审美疲劳,可尝试将镂空与印刷图案充分融合,设计关联图形,从而进一步提升书籍封面的审美趣味。当然不论何种形式表现,最终都要达到概括总结书籍内容、浓缩书籍精髓的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镂空艺术的造型特征和独特的视觉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镂空的图案进行创新与运用,从中找寻书籍封面所需的设计元素与创意灵感,为书籍装帧设计注入崭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费佳鑫.镂空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赵媛媛.剪纸艺术中的镂空工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沈伟伟.浅析海报设计中的镂空形式的意义[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沈伟伟.剔透之美——书籍设计中的镂空艺术[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装饰工艺论文范文6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步入城市化正轨,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城市化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现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现阶段在建筑学的视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组成要素,探讨居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习俗;建筑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居住文化是人类在居住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文化,它是漫长人类文明沉淀积累的结晶,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学科视野下,对居住文化的定义和研究也不尽相同,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侧重点是居住文化的非物质层面;城市规划、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更多关注其物质层面。建筑学视角下居住文化是以居住建筑为载体,涵盖了居民由生活过程形成的居住习俗等内容。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也包括非物质的“软件”。其中作为载体的居住建筑是居住文化“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住文化“软件”则是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共同构成,可称之为居住习俗。本文从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分析居住文化研究的现状,并探讨居住建筑与居住习俗之间的关联性。

2.研究方法及内容

2.1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文通过收集关于居住文化的文献资料,统计这些文献中所研究的居住文化具体内容,分析居住文化的研究现状。关于居住文化的文献资料均来源自在网络大型资料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万方数据、读秀、方正电子图书等。笔者通过检索有关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关键词得到文献样本,样本涉及了建筑学、城市规划、人文历史、社会学等学科,包括书籍、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三种文献类型。在检索的结果中选择出有研究价值的样本80个,样本文献出版时间在1997-2014之间,其中书籍6本,学位论文54篇,期刊论文20篇。由样本所提取到的关于居住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者按照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两部分来分类。其中,“硬件”部分以居住建筑为主,可分为居址的选择、空间布局、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形态、建造技术及工艺、建造程序及仪式9项内容。居住文化“软件”部分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组成,即居住习俗,可细分为宗族制度、政法制度、儒道文化、日常起居、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7项内容。通过统计样本中对居住文化硬件与软件各部分的研究次数,得出其研究程度。

2.2居住文化“硬件”——居住建筑研究现状分析

(1)空间布局

统计结果表明,空间布局是居住建筑研究最多的一部分,占到关于居住建筑总研究量的18.8%。空间布局研究的一个部分是聚落及建筑的空间布局。聚落空间布局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聚落空间布局内容包括聚落公共空间如水口的营造,聚落道路的组织,其外在的表现是聚落形态,居住建筑的空间布局包括民居空间构成及其组合方式。传统居住建筑由入口空间、厅堂空间、过渡空间等构成,这些空间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以满族合院式传统民居为例,它的空间布局是以南北向的轴线控制院落空间与序列,且轴线方向上,院落在纵轴竖向呈现由低到高的空间规律。

(2)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的研究量在居住建筑中是第二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总量的16.1%。建筑形态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建筑形态理论的研究,二是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对建筑形态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建筑形态学、建筑类型学、建筑符号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着力于现存民居,包括从立面造型角度分析建筑的外部形态构成:建筑屋顶、檐口、墙体、门窗等;从空间形态分析传统民居的空间单元和空间结构;从平面型制分析基本型制,分析典型的形态组合模式,以及不同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具体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及人文背景。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有利于指导现代住区的设计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

(3)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的研究是第三位,占了居住建筑研究总量的15.2%。“装饰艺术具有双重性,一是依附于被装饰的主体,在不破坏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对其美化;二是装饰艺术的价值可以独立于装饰主体之外,即功能主体密不可分,又在艺术层面上游离于主体之外。”①建筑装饰的研究内容包括装饰图案、题材内容、构图特征以及表达手法。建筑的所有构件和部位都是装饰的对象,包括门、窗、墙、柱、梁、屋顶及瓦当。传统民居中建筑装饰手法有雕刻、绘画等。其中雕刻又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在徽州地区雕刻工艺广泛运用在传统民居装饰上。在现存的徽州传统民居中随处可看到其梁、枋、挂落、窗棂、雀替上精美的木雕。雕刻的内容包括花草鸟兽、几何纹路、生活愿景及故事题材。

(4)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研究总量所占比例为13.4%,是居住建筑中研究量的第四位。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包括承重体系和围护体系。承重体系又有穿斗木构架体系,木骨泥墙、夯土墙体承重、石砌墙体承重等承重方式。四川客家民居的承重体系可分为土墙承重和木构架承重两种,其中土墙承重可分为夯土墙承重和土坯墙承重。土坯墙承重与夯土墙承重的不同就在于墙体的做法,其余做法均相同,土坯墙主要是用土坯砖砌筑而成。木构架承重主要有三种做法:穿斗式构架体系、抬梁式构架体系和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混合式构架体系。围护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屋面、墙体及门窗。屋面按照材料不同可分为草顶和瓦顶,墙体有木板墙和竹编夹泥墙,门窗可分为对内立面的门窗、对外立面的门窗及天窗。“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定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建筑作为居住文化“硬件”中最主要的内容,对它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居住文化硬件中的其他内容如建筑材料、建造工艺及技术的研究也较普遍。建造技术及工艺是居住建筑实现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建筑形态、建筑装饰等。建筑材料多受制于地域环境,建筑材料一方面需要满足当地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还需要兼具实用性,降低营造费用。关于建筑选址的研究多涉及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人们生活中的禁忌。

2.2.2居住文化“软件”——居住习俗研究现状分析

(1)宗族文化

在居住文化软件方面,宗族文化是居住习俗中研究最多的一项,占了居住习俗研究总量的22.3%。“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西方中古时代诸侯国错立,并无宗族上的关系,而我国殷代起就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到了周代,这种制度更为完善。……它以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村落-郡望的生长方式,从血缘化走向地域化,……使中国成为君臣和宗法双重的二元国家。”③我国传统民居的布局深受宗族文化的影响。赣南地区客家人迁徙至此地,仍然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区的宗族制度和礼法观念,其建筑格局也体现了这一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大屋内部纵横交错而秩序井然的建筑格局,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尊卑有序的宗族礼法观念。厅堂是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每进厅堂的高度逐级递增。”④徽州地区与赣南客家地区宗族文化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别,“客家的宗族文化建立在单纯的血缘关系上,而徽州地区的宗族文化则包含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并带有程朱理学的内容,从宗族血缘上升到宗法制度。”这种差别也是造成聚落形态差异的因素之一。

(2)社会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地区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差异,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及时代性。在我国影响较深的三种社会文化分别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西藏地区佛教氛围十分浓厚,佛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教思想在聚落环境营造及民居选址中得到显著的体现。“天人合一”是传统民居选址的核心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道和人道的和谐统一,我国传统民居的人居环境反映着这一思想。道教经典《阳宅十书》中所提出的“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生”则是传统民居聚落环境所追求的境界。⑤在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的风水文化细致地指导着民居的选址、营造。

(3)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占了居住习俗研究总量的16.3%,是第三位。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体验、判断和再创造的过程。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风格能大体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居民的审美情趣,而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更加细微地反映使用者之间的审美情趣差异。适宜的尺度与气氛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不同民族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审美情趣也有很大不同。以满族聚落与徽州地区建筑装饰为例,满族属于北方民族,民风粗犷开朗,其室内装饰也表现出这一特征,“满族人很讲究室内装饰和摆设,一般都摆得规规矩矩,物件整洁,进屋后给人一种干净利索的感觉。”⑥徽州地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通常用建筑装饰来表达、隐喻居住者的愿景,装饰的内容也更加繁复。

(4)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

在对传统民居的形成背景研究中,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内容,生产方式关系到社会经济模式,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模式。以徽州地区为例,其生产方式可分为务农和经商两种,这种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居住建筑建造及聚落形态。“从务农到经商,再到徽商形成规模,徽州形成了个人-家庭-宗族的三级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土地所有制亦是分为家庭私有和宗族共有两个部分……徽州村落很难用均质化一的方式来规划建造……居住建筑的建造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如渔梁村。”⑦居住文化软件层面中宗族文化、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及审美情趣的研究占到总研究量的70%,除此之外,政法制度、价值观念及日常起居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政法制度中的土地制度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各朝代变法改制很大一部分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关系到民生问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日常起居是人们在民居中的常态,它最直接地影响着民居的空间布局。价值观念的研究多是通过分析其社会文化,了解价值观念形成的根源,分析居住文化硬件中对价值观念的反映。

3.小结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居住文化在居住建筑、居住习俗方面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关于居住建筑的研究表明,其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居住建筑之间的差异,促使了居住建筑的多样化,使我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对居住习俗的研究表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宗族礼法的基础是家庭制度,它又在价值观念的驱动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起居。所有文献样本对居住建筑与居住习俗并没有完全割裂地进行研究,而是以其中一个为主体相互依附地进行研究。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居住建筑、居住习俗不仅其本身各部分之间存在关联,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将是研究者未来研究的方向。由于样本并不能完全涵盖居住文化与居住建筑的既往研究,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敬请各位读者指正。

作者:蔡迪 刘阳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以满族、朝鲜族、汉族民居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李秋生.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初探[D].长安大学,2010.

[3].陈英.湘西传统居住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4].胡媛媛.文化传承下的上甘棠村聚落形态研究[D].湖南大学,2006.

[5].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6]赵武.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D].中国农业大学,2005.

装饰工艺论文范文7

关键词:镂空;书籍封面设计;审美

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书衣”,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籍封面能否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浏览书籍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封面的设计构思。作为实用的装饰艺术,封面的设计形式、格调与美学品位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封面也是书籍内容的精华凝练,更是书籍精神意蕴的形式化体现。因此,充分了解书稿的风格与内涵,合理开发新的封面设计形式,做到构思新颖独到、富有感染力,是封面设计的最终目的。随着近年来镂空艺术在各类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其独特的立意风格能为现代设计带来独特的审美形式。不断挖掘传统韵味,反映时代精神,从而折射出设计者对美学意识的感悟及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创新。

1镂空的表现手法

书籍封面使用的技法必须服从此书的精神内涵与装帧的整体效果,只有把握了封面与书籍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镂空是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是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进行挖透的一种艺术手法。传统民间工艺剪纸就是比较常见的镂空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书籍封面中的镂空手法一般以局部镂空为主,不同于整体镂空,局部镂空仅限于单个页面,因此需注意更多的细节表现。在局限的封面上进行镂空设计,除了位置、形态与大小,镂空部位与封面上的图形、文字的结合以及与周围页面的关系均需考虑,设计师应根据书籍封面的材质特性,有意识地对镂空形态进行调整。若镂空面积过大,可能会破坏封面的整体效果,也不易于存储。此外,镂空线条交接处的处理也需注意,可将原本复杂的形状简化,或放大镂空形态之间的链接处。根据镂空形态、位置、大小的不同,观者更容易从视觉、触觉上理解设计师所表达的意图,促使信息的完整交流。随着激光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引入,这门技艺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镂空形态变得愈加多样化与精致,也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2镂空的审美趣味

2.1体现传统韵味,丰富视觉语言

书籍封面设计首先要符合书籍的整体风格,可根据内容匹配传统的镂空形态。例如,曾被评为最美的书的《蓝印花布》摄影集(图1),不同于传统的书籍封面设计模式,不是单纯使用蓝印花布吉祥图案来填充封面,而是在局部做了蓝印花布纹样的镂空工艺处理。封面中透出的一块块蓝色花卉实为扉页的底色,体现出书籍整体的纸质工艺与镂空艺术的传统韵味,是蓝印花布技艺的微型直观体现,很好地传达出这门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清新之美,素雅宁静,独具匠心。由于镂空之后的页面会被分割成形态各异的部分,每部分的面积大小、疏密对比形成了一定的节奏与韵律。镂空后的空白之处与封面上的图文版面之间形成虚实对比,整体视觉效果上的不完整性打破了原本沉闷的单一化的设计方式,改变了观者对传统书籍封面的视图方式,加强了书籍自身的可塑性,丰富了书籍整体视觉语言。图2的中式菜谱封面,采用了阳刻剪纸镂空的工艺手法,将轮廓线以外的面积除去,线线相连,流畅地体现出图案的负形,整体效果玲珑剔透,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体现出中式菜品的品种精细与精美烹饪。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嵌入也是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

2.2虚实光影,营造空间层次感

好的封面设计应在内容的安排上繁而不乱,层次分明。镂空的形态与其在光线下所形成的影子可产生光影呼应的形式美感。书籍的形态亦由原本的六面体变成多面体,由此带来了更为立体的视觉效果,让设计师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镂空的一个重要语义即“透”,不仅透出了各种形态,也能透光、透气。图3的书籍封面使用整齐的镂空线段营造出一个鲜明形象的囚笼空间。扉页的人形似乎透过囚窗向外呐喊,直观的设计表现方式与封面传达的语境信息一致,有一种打开封面即可解救的冲动。通过镂空页面去探索书中未知的知识,纵深感强烈。图4的规则圆形重复排列本是单一与秩序的表现,通过局部镂空丰富了封面的层次变化,浮浮沉沉,让点具有了灵动跳跃性,增添了封面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局部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由此可见,镂空元素所体现的负空间可以营造出空间层次感,好似在一个拥堵的密闭空间中出现的透气口,让观者感受到另一种视觉空间,极大地发挥了镂空的互动效果。

2.3主体形象突出,激发想象力与趣味性

镂空的形态除了常见纹样之外,字体也是很好的选择题材。书籍封面设计中对字体的选择与设计,都是基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文字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但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使寓意符号化,是图形元素的组成部分。将书名进行大胆的镂空设计,不但强化了可读性,同时又深化了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个性特征传达了书籍内涵,增强了视觉效果。例如,图5《给力,奔!》,此书封面的镂空形态是一个“奔”字的创意字体变形,异常醒目。部分笔画解构重组,线条圆润和谐、厚实有劲,紧扣本书标题。“奔”与“跑”不同,“奔”是一种积极勃发的强势运动状态,封面设计中突出了这种动势感,视觉冲击力强烈。此外,镂空技法的运用让原本单一的平面性具有立面透视感,内里的留白赋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两层相叠造成了错落有致的凹凸肌理,部分笔画的分解形似箭头,而箭头具有方向指引性,目标明确。整体封面设计没有过多修饰语言,简洁明快,以传统中国红色为主色调,热情而鲜明,红色犹如热血沸腾,具有勃勃向上的生命力。作为一本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教学论文集,有力地体现了勇于创造大好空间,展示自己所能开创辉煌明天的积极进取态度。通过镂空部分塑造主体形象,主动引导观者去感受封面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这种减法造型能够保留主体形象并使其更为醒目突出,视觉效果强烈。书籍封面设计往往要求设计者首先了解书里的内容,总结出核心概要,再融入封面设计,使封面与内里完美结合。图6《小红人的故事》,封面是一个呼应主题的镂空形式红色小人,通过装饰外形的线条切割,使得“小红人”与整个封面既有分离又有连接,用这种对称的人形作为生命的符号,整体造型朴拙童趣、纯朴浓郁,与书中展现的神秘而浓郁的乡土文化浑然一体,极具个性特色。传统镂空艺术在造型的处理上既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又要做到形态连接自然,因此必须形象鲜明突出,将书籍特有的内容以情绪化形式表现出来,借此传神,这种表现形式与在平面上直接描绘图形相比更具特色,在视觉上与触觉上分别带来了不同的韵味,激发了想象空间。

3结语

书籍封面不仅能保护、美化书籍,更重要的是能传达书籍的内涵信息,承载书籍形象。优秀的封面设计犹如锦上添花,语言顺畅、立意明确,既能体现书的内容与性质,又能带来完美的视觉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趣。而镂空艺术独特且空灵的美学价值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是千百年来艺术工匠在美学实践中的宝贵财富。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为书籍封面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与创意思路。镂空的平面看上去有一种似断非断,穿透却隔离的特殊效果,镂空面上出现的“缺口”能够形成封面中的视觉焦点,引导读者目光的聚集,使书籍传达的信息更为醒目。镂空不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一种引导视觉作用的形式。其“透”和“空”的独特技法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营造出多种维度的视觉感受,带来丰富多样的形式美表现力,表现出虚实相互转化的形式美感。若单纯采用镂空元素势必会引起审美疲劳,可尝试将镂空与印刷图案充分融合,设计关联图形,从而进一步提升书籍封面的审美趣味。当然不论何种形式表现,最终都要达到概括总结书籍内容、浓缩书籍精髓的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镂空艺术的造型特征和独特的视觉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镂空的图案进行创新与运用,从中找寻书籍封面所需的设计元素与创意灵感,为书籍装帧设计注入崭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费佳鑫.镂空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赵媛媛.剪纸艺术中的镂空工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沈伟伟.浅析海报设计中的镂空形式的意义[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沈伟伟.剔透之美——书籍设计中的镂空艺术[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装饰工艺论文范文8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艺术采风、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作为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大部分课程都设置了实践环节,且占据较大比重。如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大部分高校把实践环节设置为80%的比重,施工图纸设计课程也是如此,施工工艺课程几乎全部设置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采风是专业实践环节,其教学目的是拓展学生对各地建筑风格、装饰美学的了解,增强学生户外写生、速写、摄影的技术和能力,让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能理论联系实践。专业实习主要是利用学期教学空余阶段进行本专业的各类实习,以参观考察的形式进行,如赴家居市场、材料市场、家具市场等与专业相关的场所进行调研。而毕业实习就是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所需知识进行联系对接,完成就业前的磨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由所在院系按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往往依据教材及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方式陈旧及与社会脱节等问题。

二、改革实践

为了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应用无缝连接,教师应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1.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应用型教学,一方面把企业引入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把课堂放置于企业当中。具体实施方法为:在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聘请手绘公司的资深专家、设计师作为课程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系统讲授制图、透视知识、手绘训练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作业直接采用手绘公司的实际项目进行训练,学生作品达到企业要求即直接采用并发放薪酬。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及创作激情,学生经常通宵达旦进行创作,经过短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手绘表现技法和能力大大提升,部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企业的岗位要求。而在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中,可将实践教学环节放置于企业中,让学生分组跟赴企业技师了解各个环节的工艺:进行地砖和木地板铺设、防水防漏的地面工程施工时,由技师讲解铺设流程、注意事项、铺设层次及现场实践铺设,通过师傅带学徒的形式,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工艺技法,能现场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木工工程及现场家具设计制作中,让学生首先对制作材料进行了解,然后进行设备的操作,接着进行木工工程制作,由于该工程工艺涉及若干施工设备,在学校进行此类实验室的建设不太现实,且没有那么多熟练的教师进行操作讲解。通过校企合作,将该实践教学环节置于企业中,在企业中学习设备的应用及操作技法是必需的渠道。在电路灯具施工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先进行电路知识的讲授,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物理知识相对缺乏,水电知识仅仅停留在初步的理论层面,在此背景下需要进行知识的重新学习,然后进行电路的初步铺设实践学习,知识完备后学习电路图的绘制,之后还要进行灯具的了解、感受、体验,对灯光的亮度、协调色、环境色及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要通过实践掌握相关知识。在施工工艺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课程主线,通过在企业、施工现场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精神。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可以采用调研的方法让学生先期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让学生了解公共空间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设计风格,公共空间的结构设计、装饰设计、材料运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联等,这些理论知识需要学生亲自调研,收集相关知识点,最终写出调研报告并进行调研分析讲解等。通过这种亲自调研的方式使学生改变学习状态及方式,由从前的教师传授变为主动学习,且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佳。在进行调研之后,课程的实践设计环节就由企业进行指导,让学生融入企业的设计团队,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分工,包含策划组、文案组、标书组、手绘组、电脑绘图组、施工图绘制组、模型组等,直接进行企业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之间设计理念的碰撞、协作精神、团队精神都能得以体现,真正做到了专业知识与前沿设计紧密结合。经过长期的课程改革,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不断交流,最终创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师的设计能力得以提升,也经常参与企业的项目,最终达到校企融合的状态。

2.艺术采风

艺术采风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专业要求进行户外速写、写生、摄影,通过该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装饰设计都能有直观的了解,并为后续课程积累设计灵感及素材。如,通过赴西南地区进行艺术采风,其实就是有针对性地了解西南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装饰风格、装饰纹样,这些知识点在后续课程家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中都有相互联系。西南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颇具特色,学生在采风过程中对吊脚楼的特色设计有极深的印象,在后续家居空间设计课程中对于复式楼中楼的设计就大量运用吊脚楼的设计理念,创作出西南民族韵味极强的装饰设计。学生在室内挂画中大量运用西南民族地区的装饰画,在设计中也具有很强的亮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应该增加艺术采风教学环节的课时并认真组织,全程进行讲解,把前导后续课程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观察、多思索。在采风路线的选择上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即有特色的办学定位的针对性。要培养服务地方及周边地区的人才,就应该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风。总而言之,艺术采风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在这一环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计划进行周全的考虑并将其融入艺术采风课程。

3.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环节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专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加深了解及兴趣,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专业实习内容宽泛,包括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手绘知识、项目的策划、模型设计制作等。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将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在毕业前根据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整体、系统的总结和实践,经过这一环节最终上岗。毕业实习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实施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与社会达到无缝对接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高校安排的毕业实习要么是强制性的订单式实习,要么与本专业不符,要么与学生实际择业的兴趣不符,要么干脆不重视、让学生自由分散实习,其结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怨声载道,达不到教学目的。毕业实习应该有充裕的实习时间、合适的地点、优秀的指导教师,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从业喜好等。为有效实施毕业实习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所有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都安排在前三个教学学年,第四年整年只安排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两个教学环节,且把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可以把实习成果设定为毕业设计成果。在此精神引导下,我们大量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签订相关的毕业实习协议: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学生根据从业喜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三方协议。具体内容一般为:实习期限为期8个月,前期为学习期,中期为实习期,后期为定岗实习期。在前期,企业按照岗位需要,按照企业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培训学习结束后进行岗位实践,在培训学习与岗位实践过程中,企业挑选合格的人才,签订定岗实习协议直接进行定岗实习,发放薪酬,学生正式毕业后,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方还要按照实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成绩的评定。学生方严格按照企业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按时上班,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若不按三方协议执行,将受到学校、企业方的批评,影响毕业实习成绩。校方则进行毕业实习效果监管的工作,校方应落实专门人员进行某个实习点的追踪工作,定期进行实习检查,查看实习效果是否与协议相符,定期对学生开展专业发展、安全管理、职业导向的实习会议。实习协议中还明确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消化率,即提供多少个工作岗位及向行业内企业推荐若干学生就业等。经过三年的实践,通过应用这种新的“3+1”的教学模式,使学校系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强,就业率不断提升,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赞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