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基础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践
摘要:
探索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对2013级3个中医学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模式进行中医学英语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医学英语术语和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医学英语术语的讲授可以为中医学英语的学习奠定基础,提升中医学英语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
中医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培养既精通中医学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开展中医学英语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医学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其中医学英语术语是中医学英语的重要基础。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侧重于中医理论术语翻译的教学,而忽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造成很多中医知识的翻译都是中文式英语,而中医和西医的交流与传播必然首先体现在专业术语上,术语成为概念沟通的唯一途径[1]。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在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介绍,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的基础上,力求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术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熟悉一些常用的中医学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中医学英语水平,为国内其他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医急诊情况及培训对策
作者:郑宏 刘清泉 向大安 李建芝 张健 侯著丰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湖北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支援西部地区中医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于2005年底派出医疗工作组参加了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为期一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工作组深入调查基层县中医院的基本状况,了解到基层中医院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处理临床危急重症经验不足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查房、门诊和带教工作,并先后多次对县中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如“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规范”、“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规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等。培训主要在急诊急救、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等方面。经过培训前后两次基础知识测试表明,培训后基层医务人员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和扶贫支援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湖北省示范中医院,现有病床204张。参加知识问卷调查的职工均为临床医生,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4人,住院医师21人;学历大学本科毕业11人,大专及中专毕业28人;男性26人,女性23人,平均年龄32•7岁。
2急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培训前后的对比
3分析
3•1关于心肺复苏术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培训
有关心肺复苏术的基础知识经过培训后,医务人员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如心肺复苏的目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等都能够达到记忆、再现和理解水平。其中对于心肺复苏的按压部位和深度,除颤能量的选择等正确回答率可达到100%,对于心肺复苏相关药物的认识也有进一步提高。但应该注意到,虽然此次培训后答题正确率大幅度提高,但培训中所包含的概念性、记忆性内容较多,而大部分医生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碰到过类似的场景,更没有具体的操作体验,因此培训的真实效果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必须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有效应用水平。将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每年用一定的时间来定期培训,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和模拟实战相结合。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摘要:中药炮制学在中药学专业中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一门课程,传统教学计划设置过程中,有关理论知识传授很多,同学们上课兴趣不高,抬头率不高,这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缺失,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我们在课程中适当补充中医药文化,并回顾所学相关知识,利用实践实习,弥补辨识药材不足,增强感性认识,通过教学改革,以便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同时如何在有限课堂上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同学们认真思考的动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利用微信师生互动,从师生的内求和教学手段的外求两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最终把中药炮制学这门传统学科打造成老师乐于传道授业解惑,同学们乐于接受、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和善于思考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炮制的传统理论、炮制原理、制备工艺、品质标准及历史沿革的一门学科[1],它是基于在中医药理论,与中药学、中药化学、方剂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基础应用性学科。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理论,学生被动听讲,没能把最新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去,缺乏新颖性,已经很不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2]。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合理的“教”与“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中药炮制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将《中药炮制学》教学模式改革总结如下。
一、实施多学科交叉横向联系式教学
《中药炮制学》包括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应加强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及中医临床知识的联系[3],由于《中药炮制学》是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以后开设,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以前开设,中药学专业的本科生不上中医临床类课程,因此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差距较大,对知识的相互联系性也较差;所以就需要授课教师一方面串联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给学生补充中医临床类的知识,以实现《中药炮制学》课程不脱离基础知识,不脱离临床实际,不仅教会学生药物炮制的工艺,也要教会他们炮制工艺的临床应用目的,明确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药炮制学》目的是为了中医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服务。例如大黄的炮制,有酒制、醋制、熟制及大黄炭之别,教学时联系大黄与不同中药的方剂学配伍及中医临床如何根据病证选择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进行交叉横向联系性讲解。
二、发挥多媒体视频课堂授课效果
随着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幻灯片、教学视频等成为课堂教学重要教学方式,一方面补充了传统授课模式不足,另一方面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技术改革进程[4-5]。我校教室均已覆盖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提供了保障。我校《中药炮制学》课程的理论实行多媒体教学,部分章节以教学视频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集体备课时,教研室组织和分配授课教师搜集和制作《中药炮制学》相关章节视频资料。比如,授课教师去中药企业和中药房自行录制中药炮制典型炮制过程和炮制程序。如蜜炙黄芪,制作其主要蜜炙过程,该视频从直观的角度补充了理论课相关章节中关于蜜炙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蜜炙的制备过程,进而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和领悟[6]。同时我们在开始验证性实验课,前要求授课教师在前一次理论课上,针对性安排学生收看实验课相关章节中药炮制操作的视频,使学生提前对下一次实验有初步了解。授课教师在验证性实验课讲授时结合视频再对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加以强调,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该炮制方法、过程及其作用的掌握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验证性实验布置的相关内容。
建设中医思维形式的意义
作者:柴剑波 赵文静 马育轩 旺建伟 常惟智 孙敏 曲苗 隋方宇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课,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亦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关键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加之学生缺乏相应的临床体验,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做到贯通基础与诊断,联络临床诊疗模式,体会药物个体与配伍差异具有一定的困难,较难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因此,基于中药学基础知识特点探寻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推理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中药性能与其功效、主治、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性能是主要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是对功效的一种高度概括。功效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可见,中药的性能与功效、应用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1]。即性能是对中药功效特点的高度概括,功效是中药性能存在的基础,是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主治和应用是与功效相对应的适应病症及在适应病症运用中的代表性配伍关系,这四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基于这种关联性构建中药学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身的中医思维。因此,应基于中医基本理论,使学生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的联系纽带,使中药学知识结构趋于整体化。另外,基于这种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某些模糊问题。如吴茱萸“助阳止泻”,究其性能无“甘”而助阳之意,学生觉得无所适从。进一步分析则发现其味“苦”而燥湿,故其“助阳止泻”实质应为“燥湿止泻”。而“助阳止泻”实则源于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泻之四神丸,方中补骨脂乃助阳之用,这是错误地将经典方剂的功效置于单味药吴茱萸上的缘故。通过这种“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中药学知识整体认知的意识。
2基于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特点阐析相似功效间的差异,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中药的功效是性能的具体体现,又是明确主治、指导临床应用的依据,是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及学术流派及思想认知的原因,中药功效的表述现存有较为混乱的现象,缺乏规范性,这给学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对单味药间相似功效的内涵加以阐述说明,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同时,通过这种辨析使学生深入体会中药功效的基本内涵,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如中药学解表发散风寒药,关于其“解表”的功效有诸多表述,中药学的六版教材中有“发汗解表”、“发汗解肌”、“发散风寒”、“发表散风”“、散寒祛风”、“祛风散寒”、“散风除湿”等种种不同的表述方式[2],使得学生学习时产生诸多困惑与不解,产生中医学知识含糊、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误区,严重影响学生中医思维的建立。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比较鉴别式方法,有效结合单味药的药性特点及主治、应用差异,阐明其功效的具体内涵。如麻黄其性温,开腠理之力大而发汗,用以治疗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故言其“发汗解表”;防风其性微温,重在祛风而非散寒,用以治疗风邪为患之表证或风湿痹证,故言其“发表散风”;羌活性温明显,重在散寒邪,又“寒主痛”,用以治疗寒邪偏重之风寒表证而头身疼痛者,故言其“散寒祛风”。以此,学生学会了运用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的特点来理解相似功效的具体内涵,有利于形成中医思维。
3阐析中药“多功效性”对其临床主治的影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西医专业中医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目前在我国很多西医院校都把中医学作为必修课,但是由于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方式的不同,西医学生在学习中医学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引入项目教学法,以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学;项目教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志曾做出过重要指示,即“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85年中央书记处就曾在对中医等的工作意见中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
一、西医专业中医课程学习现状
西医专业与传统中医专业相比,两者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均不同,内容多、学时数有限以及其余诸多因素影响,加之中西医理论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西医专业学生对中医课程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均不容乐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法掌握。1.内容多、课时少。目前西医专业中医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医学》,这本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所有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内外妇儿针灸等,堪称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浓缩精华本,而学时一般只有32—56学时,教材内容和学时配备完成不成比例。授课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知识体系讲完整,是必缩减大部分内容,而一旦缩减后学生听不懂,更谈不上学以致用。2.先入为主的西医思维方式。西医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学》的时间一般是大三学年,之前由于学习了两年的西医知识,“先入为主”形成了较固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西医大部分采用逻辑思维,直观容易接受;而中医则比较多的采用形象思维,比较抽象又缺乏量化的标准,尤其是已经较全面地学习过西医知识体系,此时再学习中医学常习惯套用西医理论,造成误区无法接受。3.缺乏临证、缺少兴趣。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西医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学》,只是理论授课,没有临证机会,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相脱节。本来就缺乏中医专业的传统文化氛围,不让他们深入临床第一线,不能耳闻目睹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临床价值,没有亲身验证中医药理论的机会,加之重视程度不足,学生们觉得相关性不强,并且与将来职业毫无关联,使他们无法建立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目前针对这种现状,各院校也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引进现代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比如积极开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及临床操作示教等多种教学方式。但应客观看到: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均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在不能全面把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教学法无异于望梅止渴。
二、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借助教师和(或)同学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项目教学法用理论去分析问题,强调理论的运用能力,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6]。纵观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已是教育界广泛认可的一种教学法[7],在不同的学科中得到了应用,主要集中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上,例如语言类学科、工科和计算机应用学科[8]。中医学则是侧重于临床应用,强调实践,注重技能训练,以临床实用的诊疗技术内容为主的专业,把项目教学法引入西医专业中医课程教学中更能发挥其优势。
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评估中药质量相关规范化管理干预方法的实行效果和意义。方法:医院自2019年4月起实施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干预措施,2019年4~9月为实施后,2018年10月~2019年3月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中药管理质量优良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调剂准确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中药质量管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行中药质量相关规范化管理干预方法,具有显著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应用
中药在中医治疗时十分常用,而保障中药质量对临床疾病中医治疗效果存在重要影响作用,考虑到中药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较多,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管理干预存在必要性[1]。对此分析了中药质量相关规范化管理干预方法,探讨其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自2019年4月起实施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干预措施,2019年4~9月为实施后,2018年10月~2019年3月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前患者中,年龄为42~51岁,实施后患者中,年龄为43~50岁。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医学方剂学教学革新研究
本文作者:张业 赵欣纪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方剂学科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制方原理、中药配伍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1]。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至关重要。由于方剂学涉及到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临床各科及各家学说等多学科知识,并以“证-法-方-药”为核心构成较为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本科学生尚未接触到临床课程和当前中医课时紧缩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方剂学系统知识和临证立法组方的技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近些年,随着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两个新兴学科的特点及与传统中医药学、方剂学的联系,引发笔者对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基本概念及与中医学、方剂学的联系
1.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提倡将最佳的临床证据和临床医师的个人技能相结合,并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意愿,进行临床医疗实践,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提高医疗质量[2]。循证医学目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被很多医学院校纳入教学计划。在循证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围绕问题展开研究证据的检索、评价和利用,以及在无证可循时如何创造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和基于问题的研究、处理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教改的方向。
1.2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或称为转化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通常是指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把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法和药物,即“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tobedsideandbedsidetobench,简称B2B)的一种连续过程[3],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双向的。转化医学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架起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中医外科床边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周君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科学,对理论知识具有很高要求的同时,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枯燥简单,不但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某种程度上,还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循规蹈矩、惰于思考的习性。本校自2004年起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提出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理念,将三年级中医专业学生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习改为1年的床边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的同时,完成临床课程或部分临床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在临床实践中接受培养[1]。针对这种始终围绕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结合中医外科学的自身教学特点,积极有效地探索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显得刻不容缓。
1树立培养学生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观念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作出科学判定的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其治疗和诊断水平高低的标准[2]。
1.1逻辑思维能力是临床思维的核心
实践证明任何科学都是逻辑思维的具体应用,而基于朴素系统论的中医学则更加强调了一种通过对于临床表象进行客观描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归纳,以获取病机进而处方用药为目的的思维。正如张仲景在桂枝汤证坏病中所阐述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辨原则,当代中医学家则表述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其模型就是从纷繁的结果中去伪存真,归纳类比,推求病因,具有典型的“黑箱”特征,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当代高等中医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外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一进行临床实践活动的基本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其他思维能力的基础。
1.2整体思维能力是现代医学进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