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范例

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学范文1

《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相关知识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后续课程。因此,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鉴于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该门课程课时短、容量大,再加上中医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好这门课呢?笔者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上世纪末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药学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经9年。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是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有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借鉴了农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规范化种植和品种选育等相关知识,又吸收了中医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掌握中药学相关知识,培养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就明显增加,课程的课时则只能缩短,如《中医学基础》课程只有40个学时。

2.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而逐渐升华和抽象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它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然而,这些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感觉跟算命等伪科学一样。但这些又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期脏腑功能和疾病的诊断。还有一些概念,中西医差别较大,如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这些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该门课程学习和讲授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这门课,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知识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在听每一节课时都兴趣盎然,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一)运用比喻[1]。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喻法,可以将深奥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理,用简单的、熟悉的、直观的事物表达出来,便于理解记忆。比如,讲“风能胜湿”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湿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让它尽快变干呢?同学们可能就联想到,打开风扇,风一吹,地面上的水湿很快就没有啦。所以,“风能胜湿”。

(二)结合典故。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古代的文学知识密切相关。如讲到“肝主藏血”、“怒能伤肝”时,可以举《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从革,有收敛、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发、生长等特性。讲授到这里时,可以联系到成语“击鼓鸣金”。古人打仗时有击鼓前进,鸣金(敲锣)收兵,因为鼓是木头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锣是金属做的,可以收敛士兵情绪。

(三)应用多媒体[2]。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媒体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五脏的形态结构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将肝、心、脾、肺、肾等脏器的形态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印象,课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举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例如,讲授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时,可联系到范进中举的例子。范进中年中举,大喜过望,精神涣散,变得疯癫。医生请范进平时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来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复常态啦。喜为心之志,过喜则伤心,使心气涣散,人变得疯癫。恐能胜喜,他平时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这些例子,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理论知识很快就记住。

3.2梳理归纳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3]《中医学基础》的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结合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在讲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中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机等相关知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要简化教学内容,将基本概念讲解清楚,重难点突出。如在阴阳学说中应侧重讲解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应侧重讲解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3.3督促学生理解记忆,强化理论知识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讲述重难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记忆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为达到这种效果,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督促学生,比如,加强课堂提问,开展课堂讨论[4]。每堂课开始前几分钟可向学生提出前两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去钻研自学。此外,可根据章节内容,设立专题,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这些手段,不仅能督促学生记住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基础学范文2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特点,其内容涉及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生理病理学说及养生防治原则。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是掌握中医学其他基础及临床课程的前提,同时也为将来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学者对于中医知识的接受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实现初学者中医思维的逐步建立,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指的是利用典型事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系统学习中医知识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对于构建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塑造中医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多开设于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教学对象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许多问题和冲突,如:传统人文基础背景的缺失,学生对于中医药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固有思维与中医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加之中医理论的抽象和深奥,往往使这些初学者将中医理论的学习视为畏途。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若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和维系学生的专业自信,成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

2案例教学法简述

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已经尝试了多项针对中医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分组学习、讨论式教学、以及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等,从不同角度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是中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从奠基性的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即贯彻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践的精髓。在中医学教育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病案”为重要载体,通过问题导向,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空间,逐步深入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3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3.1案例的选择

一般来说,中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案例式教学多指医案。中医医案既是前人医疗经验的真实记载,也是后人学习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相衔接的桥梁。笔者认为,案例式教学除了医案之外,还应该包括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以及授课教师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医案的选择又可以详细划分为古代的医案,现代的医案,名医名家的医案,以及授课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不同医案的选择和使用,其作用各有侧重。如:古代医案一般言简意赅,具有极佳的说理性,能精准反应中医理论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现代医案则能够更好地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征,更能切合当今的临床实际;授课教师自己的医案则往往最为生动、活泼,同时便于和学生实现交流、沟通及切磋。案例的选择应具备真实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难度适宜、符合授课内容的需求[2],医案的选择可在一些正式出版的医案医话、验案精选及名老中医著作当中精选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案例,增加案例的可信度,避免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

3.2案例的引入时机

案例是为课程内容服务,这是我们进行案例选择及引入的根本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所讲授内容的需求,精心选择案例引入的适当时机。

(1)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将案例抛出,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对所要讲授内容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此时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与分析,适时引入要讲的课程内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升授课效率[3]。

(2)针对抽象理论的阐释。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此时教师可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穿插部分案例,既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又能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对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有直观而深入的理解。如在“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的讲解中,提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的理论,学生往往感觉抽象。此时,可援引生活实例,如:钟楼的钟一般都是空心的,高悬于梁上,方能在敲击时发出清脆悠长的声音;若将钟的内部填实,或是置于地面之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就会变得低沉、喑哑。若将钟打碎成为碎片,其发出的声音也会大打折扣。以此解释导致声音嘶哑的虚、实两种病机。同时,引入精选病案“麻黄汤治疗外感风寒之喑哑”[4],以及教师行业多发的慢性喉炎、声带结节等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证,以临床验案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更直观、深入地阐释“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的中医学理论。

(3)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在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当中,“病机”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体难度最大,除此之外,“治则治法”部分的“正治反治”部分与“病机”“阴阳五行”中的内容前后联系较为紧密,知识跨度很大,学生如果前期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往往出现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的情况。因此,我们在“病机”这一章节“虚实真假”“阴阳格拒(寒热真假)”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引入病案的方式,如:引入名老中医验案中的“真寒假热”病案,以及引入授课教师本人所治疗的“真虚假实”的腹胀案、“真热假寒”的寒痹案例,同时可以适当引入“治则治法”章节中的“治病必求于本”“热因热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病案的分析,营造较为真实的诊治疾病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病案分析的热情,适当采取小组讨论等模式,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所举病案中患者的四诊表现,探究病因病机,对所应遵守的治疗原则及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概念的内涵,同时对以后要讲到的相关内容充满期待。

(4)授课内容的收尾总结。一堂课的最后收尾部分,往往需要对所讲授的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于下次课的内容有所提示,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精神和注意力的松懈,课堂秩序容易受到扰乱。此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阶段,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预期。如:在“病理产物性病因”这一章节当中,讲到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在详细列举了诸如疼痛、肿块、出血等一系列瘀血致病的病症共同特点之后,可以用授课教师自己不慎跌倒之后导致下肢大面积瘀伤,肿胀疼痛、夜间加重,服用活血化瘀的三七、乳香、没药之后夜间疼痛明显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有较深的印象,同时能够牢牢掌握瘀血致病的几个重要病症特点,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3.3案例分析和评价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内容、授课时间及讲授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案例的引入过程中,并不一定都要按照通常的“教师引入—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讲评”的程序,而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结合案例引入的时机和案例发挥的作用,以及学生听课状态、授课时间的长短,进行多种形式的案例引入。有时候寻找案例中的一句话,体现所讲授的某一个中医理论;有时候让学生直接找出案例的要点,引导学生对中医治则治法的深入直观的认识;有时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组间评价的形式展开,教师只需简短点评,画龙点睛即可。总之,不拘一格,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实现案例与理论讲解和阐述的完美结合,以提升课堂效果,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为最高目标,而不仅仅是追求案例讲解形式的统一,从而避免案例引入的程式化。

4小结

中医基础学范文3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教学诊改;成果导向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下发通知指出,为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学诊改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领下,各职业院校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教学诊改工作,而课程诊改又是教学诊改的核心,可以为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探索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工作。

1中医学基础课程分析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哲学理论、藏象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养生学等内容。内容抽象复杂,难于掌握。且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一点对于中医教学来说是束缚也是动力。中医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有较大的差异,中医学中运用“取象比类”及“推演络绎”等思维方法来阐释生命活动,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与现代医学理念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在现代医学理念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中医学实属不易。借着我院进行IEET工程认证的契机,对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进行诊改,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2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施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即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能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做什么的培养模式。OBE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和终点构建课程体系。OBE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核心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最后以直接和间接方式评价教育目标及核心能力达成度。在课程设计中,为培养出具有特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同时举办专业活动,来加强培养目标的达成。基本素质教育系统与专业能力训练系统交叉渗透,正式教学与专业教学活动交叉融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该课程设计能够达成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目标。专业教学活动主要为配合正式课程教学达成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专业技能。如中医保健技能训练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学习创新、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

2.1打造“两链”,精准诊改

2.1.1打造课程建设目标链

打造“学校—系(部)—专业—课程”衔接贯通的诊改目标链[1]。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及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联,并能展现专业之功能与特色,且符合社会需求。首先,制订校、院、专业的三级培养目标,按照学校、分院、专业的顺序进行制订,具体制订流程如下:学校全体教师会同教育专家、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共同制订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完成之后,食品药品工程分院组织召开全体教师、用人单位代表、毕业生代表组成的研讨会,制订完成食品药品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再其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召开全体专业教师会议,研究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初稿,经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审核后,择期召开外部咨询委员会会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专业培养目标。为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原有课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根据国家及社会需求、产业及行业发展实际、家长及校友期望、学校特色及定位、学生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来确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接着拟定能够对核心能力逐条分解、细化,使核心能力成为若干更为具体、更易落实、更具可测性的指标,即能力指标,而能力指标的实现要依托于课程目标的达成。OBE理念强调根据预期要达成的学习成果来设置课程目标。

2.1.2打造课程建设标准链

根据现代职教理念,打造“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单元设计”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标准链。标准链的构建必须以目标链为依据,形成目标链与标准链的一一对应关系[2]。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跟踪市场发展动态,深化产教融合,引入行业企业课程标准。根据我院课程建设标准、食品药品工程分院课程建设标准以及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制订中医学基础课程建设标准,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运行、教学团队、实践条件和教学效果6个方面对课程建设目标进行任务分解。2.1.3采用有效及多元的评价方法专业教育目标达成度评估是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中的关键环节。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形成配套的课程制度,实施课堂教学活动,通过采用不同评价方法核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将评价结果最终反馈至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中,针对性地制订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中药制药技术专业通过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评价结果来评估核心能力的达成度,确保其始终与教育目标相吻合。通过毕业生上岗及就业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校友、家长等多方问卷调查结果来综合评量专业教育目标,对不符合专业发展需求、不适应时代进步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教育目标始终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相符合。

2.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诊改的载体。课程诊改只有依托于课堂,才能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主,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长时间集中精神听课,缺乏吸引力,学生难免会出现厌学情绪。中医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诊改工作以OBE教育理念为核心,围绕学习成果、学习活动、成效评量三要素开展课程设计。首先确定在课程结束时学生要达成的学习成果,其次选用达成每一个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再其次通过成效评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持续评估。例如,在经络学说这个教学单元,首先明确学生要达成的学习成果是能够准确说出十二经脉的名称并能找准十二经脉的位置,其次学生在课下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监督与考核,最后由教师对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量。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经络的位置了如指掌,丰富了课余活动,增强了专业技能。

2.2.1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来辅助达成课程目标。首先采取问题导入或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原有经验、提示学生学习重点。其次展开各项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最后检验学习成果、展览学习成果,并进行反思与改进。总的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智慧课堂,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元的评量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3],注重内涵多元、方式多元、人员多元、形式多元。中医学基础课程采取实践实训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技能培养。通过病案讲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生活实例,强调理论的实用价值;通过课堂讨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整个教学安排,将教学分成前、中、后3个阶段,在对应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评量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量方式,如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但是学习态度很认真,实训实习能够积极参与,努力完成任务,针对这类型学生的评量方式就要有别于其他学生。学习评量不但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及人文素养情况,以及能否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而且能间接检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是否与学生发展相适应,还可以为今后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2.2教学实施

(1)课前:通过智慧课堂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相关学习资源,如视频、案例、PPT、网站链接等,布置任务点与测试,根据测试完成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课上教学活动。学生课前线下预习课程知识点,线上登录智慧课堂观看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完成课前预习的同时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大大增加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2)课中:首先利用智慧课堂学习平台开展如“头脑风暴”、测试等,回顾前一节课的知识点并评分,接着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或投票等方法进行新课导入。例如,很多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中会涉及中医学基础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如讲授经络时,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应该都听说过‘打通任督二脉’吧,那么你们知道任督二脉的位置在哪里、有何作用吗?”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小组任务等强化课堂过程考核[4]。另外,改革实训教学模式,以往的中医学基础实训以案例分析为主,现增加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医者的职业魅力。如在经络的实训教学中,先用带针灸穴位的小铜人介绍经络及穴位,之后可以找一位学生当人体模特,其他学生可以用笔在其身体的相应穴位画点,这样学生就会非常踊跃地参与实训教学,而且印象深刻,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增强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5]。(3)课后:教学结束后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如讲完藏象后布置思考题“为什么生活中人们常说‘吃得香,睡得好’‘熬夜是在熬心血’,你认为这些说法有道理吗?”这些思考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同时,增设技能抽测项目,教师拟定技能点,先对学生进行培训,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训练,定期考核。通过技能抽测,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基本技能,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掌握先进专业技能的水平以及持续学习、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另外,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平台进行课后复习及拓展学习,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操技能的掌握都有很大程度提高。但是当学生对新的学习模式的新鲜感退去后,因为课前任务多、占用日常活动时间等,学生就会慢慢出现抵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来督促及检查本组的学习情况;定期举办知识竞赛,以组为参赛单位,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2.3反思与改进

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核心能力的达成,对本课程进行反思与改进。(1)本课程为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教学结束,学生成绩平均分以及及格率均符合当初预期。(2)通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当初设计的课程目标基本都达标。目标①: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中医学思维方式。目标②:使学生能运用中医思维逻辑来理解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以及病因与病机、诊断方法、辨证方法、防治原则等。目标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识体质、辨析疾病的证候。线上运用智慧课堂网络平台,完成每个项目的资源学习并通过测验,借助智慧课堂的作业、讨论、“头脑风暴”、提问、课后测验等功能辅助教学,根据参与活动的情况学生可以取得相应的经验值,每个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排名,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线下有技能抽测,包括十二经脉流注方向、体质辨识、脉诊方法训练等。(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综合学生本学期各项表现可以得知组织协作能力还能加强,通过引入团队协作任务,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两三名学生一组,一人扮演中医大夫,其他学生扮演患者,“中医大夫”可以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经络疏通、证候诊断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技能就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可以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4)本课程是学习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国医学,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指导临床用药及生产实践,为学习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中医基础学范文4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也使评审教授对开题者的课题思路有了直观的认识。报告会之前,研究生应自行选题、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课题设计,按照开题报告格式进行编撰并交与导师审阅批示,形成初稿。届时由科教处进行协调,导师出面邀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席开题报告会。会议主体开题报告由研究生导师组织,参加者一般有相关学科的专家至少3人(其中本学科专家不少于一半)参加。而集中开题报告,即在科教处的统一协调下将相关领域学科的开题时间和安排进行统筹,届时组织领域范围全面、知识相关性强、导师综合性高的一种科学研讨会。有别于毕业论文答辩会,开题报告是对于拟开展工作的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导向和整合,并对课题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而并不是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会议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首先,由学术带头人主持,讲述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并要求每一位专家站在不同专业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继而,由各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向专家汇报各自研究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和探讨。最后,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阅历从专业角度和实际需要出发对他们的研究亦分别从题目、思路、步骤、方法、试验药物应用、病例采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研究生可就不同意见与导师交换看法,导师及其他专家也会坦诚敏锐的提出改进措施,力争当场解决开题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完善阶段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需汇总多方面专家教授的意见,并与导师进行研讨,根据导师的指示、结合专家的建议以及自身的看法,再度修改开题报告,完善课题研究工作和研究计划。原则上,研究生开题报告一旦形成就不再擅自修改计划。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修改者,研究生需向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院批准后再执行。

开题报告会的意义

集中开题报告会会议形式准确、流程安排妥善,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专人负责。整个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导师及专家、会议组织者均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度和责任感,期间有融洽一致的学术探讨,也有立场鲜明的理念争辩,这些宝贵意见和过程都是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生在课题的最初阶段发生根本性、方向性的错误,使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伊始既能够准确把握科研需求的脉搏,是一场意义深刻的研讨会,也是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提升了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医学生作为健康的捍卫者对综合素质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制定好一项满意的开题报告,基础要打得牢,功夫要下得深,视野要开得广。因此医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牢靠的专业知识以保障基本实践的可能性,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联系实际应用以及专业的撰文能力以反映自身的思想;其次,大量文献资料的汲取以及相关领域新进展的探究也是行文的必要准备,否则在前人已经研究成熟而精尖的方向下手只能是效率与资源的双重浪费;最后,所谓“能力让人脱颖而出,思维让人与众不同”。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所作为,将现有的知识与自身的智慧有机结合选择一个高效而精准的方向并进行研究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才是考验我们的真正课题。因此,开题报告的准备过程实则给了医学研究生在更多方面素质的提升上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所谓“言而无文,其行不远”,这种以书面材料上交、经研讨确定开题方案的形式,使开题报告真正具有提纲掣领的实际意义。开题报告会中医学研究生通过这一系列准备过程深化了自己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如何开展研究项目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想法。与此同时,研究生导师及各位教授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更是为开题者指示了明确的开题依据。开题项目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得擅自更改,这使得集中开题研讨会的开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确立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向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并举的,而研究生管理是一项全面而长远的工作。如何让医学研究生今后更好地投身到临床管理以及各项前沿科研项目的进展中,在各项科研工作中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以及如何使研究生管理走上规范有效、创新实用的健康发展道路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于是我院抓好时机,顺应时展与实际需求,将研究生教育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形成一套自主创新、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值得提倡。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中医基础学范文5

微课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一个热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微课可以为课程的教与学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详细阐述了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和意义,并简单介绍了微课在教学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随时学习、碎片式学习应运而生,微课成为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类重要课程形式,近几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且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及重要的教学资源被引入实际教学中。我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对微课的认识以及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既是一种由常规教学资源组合“生成”而成的新资源类型,也是一种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新表现形式,它是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发展的新方向。它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用途广泛;并结构化、易于扩充;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显著特点。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其本身的制作和使用都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所以微课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能将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借此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必将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那么如何让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呢?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认为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借助微课,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尔文图夫勒说:“未来文盲已经不再是指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所以我们学习的现有技能很可能随时会过时,而学习能力的养成会受用终身。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重要使命,是教学中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重大目标,而微课这种教学资源的出现,正好可以为实现这个目标杨帆助航。(1)因为微课的最大好处是短小精悍,微课的时长一般为3~8分钟,最长也不会超过10min,那就表示在课前或课中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观看,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2)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提供直观、生动、清晰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耐心阅读大量教材文本进行自主学习的现象;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不愿提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直到真正学会,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信心而放弃课堂内容的学习,微课的这个特点为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3)从学生学习行为上看,学生从判断自己的学习实际到选择教师预设的微课内容和进度,再到视频观看,到最后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构建和内化,这是一个学生设计自主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2.利用微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

受学校教学条件、社会环境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不一,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是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日常教学中,课要怎么上,既让基础好的学生不觉得因重复学习而感到无趣,又让基础差的学生不觉得因听不懂而丧失学习积极性,这是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一直思考的问题。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设置了分层任务进行分层教学,可是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微课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按照教学知识点的难度和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层次,使微课资源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而引领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技能水平进行选择,完成相应层级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自选图形的应用”教学中,虽然在小学时学生接触过多个图形叠放次序的调整和组合操作这些知识点,但用得不多,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难度的掌握有差异,此时可以运用微课资源辅助教学。针对学生水平的差异,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设置三个不同难度的微课教学内容。在初级档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提供演示完成自选图形的绘制、艺术字的叠加、图形与文字组合、旋转的操作视频,学生模仿教学实例完成标题的设计。在中级档的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在初级档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难度,提供演示完成自选图形的绘制、艺术字的叠加、图形与文字组合、旋转、多个图形叠加组合的操作视频,学生模仿教学实例完成整页内容的设计。高级档又在中级档的基础上使用自选图形美化文档页面,形成有创意且同一文档页面风格统一的作品(教师提供美化后的杂志范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个微课教学资源就像三个老师分别为学生提供分层教学。

3.借助微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效

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实践操作类。

(1)理论知识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理论性知识学习比较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微课将这些知识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比如,在讲授“因特网的发展史”时,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加入自制的微视频:视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从互联网的起源到眺望互联网时代可能的未来,笔者剪辑了其中的主要展示互联网变革与发展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视频片段再编辑成视频短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因特网的发展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看后,笔者再要求学生以《因特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完成一篇关于因特网发展史的小报告,结果大部分学生的报告都写得很出色。不像传统课堂上,很多学生因为对因特网的历史很陌生,只能到网上拷贝大量的文字资料放在自己的报告里,结果报告文字超多,内容不全,关键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史,无法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另外,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比较丰富,涵盖信息量多而散,教师希望尽可能保证学生学多少会多少,此时,我们就可以在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建立一个微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将知识点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描述清楚,课后可以利用微课对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进行复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实践操作类的教学中,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时少,学习间隔时间长,学生对已学技能的遗忘率高,这也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难点。此时,教师可以提供那些学生易忘的、难度较大的、课本中涉及的核心操作技能或新课中将要用到的已学的操作技能等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课前或课中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主动查漏补缺,为课堂学习排忧解难,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成效。

4.微课的应用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制作微课本身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整个过程都要仔细斟酌、用心推敲,还要不断反思,在这个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业务水平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微课资源的分享与交流,能从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微课资源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进一步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成长。

三、应用微课中存在的困惑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发挥各种各样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微课内容的覆盖面,是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必要做成微课?二是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那么针对班级的好中差学生,我们如何有效地引导他们选择符合自己知识水平的内容进行学习,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分层教学,照顾个体差异。三是微课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学生主要使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可有时候学生正学的带劲时,教师却因为课堂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暂停学习,此时学生会很反感,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将微课和相关活动链接起来,方便学生进行跳转学习。四是微课资源的建设,如果仅靠一己之力或少部分人的智慧和精力,很难积累优质实用的信息技术微课资源,那么又如何建立系统的高质量的微课资源并有效的分享和评价微课资源呢?

综上所述,微课的出现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微课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改善传统教学的很多不足之处,它不但可以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作为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者的教师,在业务水平和教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当然,目前微课的全面使用还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微课资源建设还不成熟,优质实用的微课数量有限;很多一线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不够,设计制作微课的能力有待提高;受地区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在课外使用计算机网络或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使用微课资源。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加上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努力,微课会更好地为初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服务。

作者:方丽君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Z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中医基础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疑难问题;教学

一理解能力薄弱及其解决策略

(一)理解能力薄弱的表现

理解能力薄弱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需要理解的地理知识,在表达学习成果时不知从何谈起,不能准确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成了地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之一。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学生对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了解不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地理事物的特征,对地理事物的感悟不深;二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头脑中没有一幅活的地图,因而也就不能把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解释其要义。

(二)理解能力薄弱的解决策略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层次分明的具有系列性的设问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关键。该教学策略的基本操作要点包括以下几条。第一,找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阅读地图与文字资料,观察景观图片或模拟实验,增加感性认识。第三,提出质疑,深入探究,理解原理。第四,释疑讨论,推理结论,巩固练习。第五,反馈实践,验证提高。该教学策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找话题与创设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教师提供的景观图片、阅读资料要具有典型性和思考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三是教师要熟练把握课程标准,将教材转变成学材,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与系列化,将教学过程变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下面以“认识亚洲”为例加以说明。

(三)传统教学策略在“认识亚洲”中的运用

传统教学策略中的讲授式完成亚洲地理的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1.阅读亚洲地形图,学生在图上找出亚洲主要的高原、山脉、平原等地形,师生共同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特点。2.在亚洲地图上找出长江、恒河、鄂毕河等主要河流名称,指出它们注入的海洋。3.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找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重点讲解亚洲东部和南部气候特点和成因。4.巩固练习学生通过填图练习和回答问题等方式表述自己的学习结果。课堂检测结果证明,学生对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分布、主要河流分布及水系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说不清楚。

(四)改进后的教学策略在“认识亚洲”中的运用

改进后的教学策略强调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把教材变成重要的学材,采用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亚洲地理的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猜想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提供两幅学生熟悉的图片,及长江三峡景观和黄河下游“地上河”景观;采用设问的方式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该话题上。你们谁能说出这两处景观是那条河上的?这两条河的流向有什么共同之处?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上来。进一步设问:除了长江和黄河之外,亚洲还有哪些大河?它们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翻书查图,大致找出了黑龙江、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印度河、恒河、湄公河等,但对于河流的流向却是七说八不一,找不出河流流向的共同特点。通过“猜想质疑,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使学生达到了发现问题,感知地理事物的目的。

2.仔细观察深入探究

亚洲各大河流流向各有不同,它们的发源地有什么共同点吗?各大河中上游与下游相比,地形有什么不同?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有何不同?教师提供一些景观图片,如青藏高原雪山及藏民生活景观,蒙古高原草原牧场景观,印度风情景观,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景观,西伯利亚针叶林景观等,以及相应的阅读资料。学生通过查阅亚洲地形图能够逐一找到长江、黄河、恒河、湄公河等大河发源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以及鄂毕河、黑龙江大河发源的地形区——蒙古高原;各大河中下游的地形区学生也很容易找到,像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呢?各大平原又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呢?学生经过进一步观察与交流,就能归纳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分布在亚洲的中部,受地势影响,许多大河都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分流,并在各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冲积成面积广大的平原。

3.释疑讨论推理结论

既然不能从地形、河流等方面解释亚洲各大平原生产、生活特点的不同,能不能换个角度从其它因素考虑,比如气候因素等?学生通过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鄂库茨克、上海、孟买等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气候与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关系。即亚洲北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但适于针叶林生长,因此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林业生产。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适中,适合种稻米养鱼虾。恒河—印度河平原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分明,旱、涝灾害频发,居民多从事种植业。

4.反馈实践验证结论

学生通过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与地形、气候、河流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达到了知识运用与知识延伸的目的,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落到了实处。

二难于把握的拓展教学及其解决策略

(一)拓展教学难点在于“度”的把握

地理教学中运用拓展式设问,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拓展的“度”,一直是教学中很难处理好的问题。地理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拓展学习成为可能,也使课堂更具有多变性和不可把握性,这些都增加了拓展教学的难度。学生的思绪像鸟儿,可以呼扇着翅膀在广袤的天地间翱翔,教师要使孩子的思绪像被牵在手中的带线风筝,随心所欲地收放。使其自由飞翔的同时,又能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想象和思维,使拓展教学有序、有质的进行。“放”和“收”看似简单的两个动作,但何时放?放到什么程度?如何收回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在拓展设问、拓展教学的过程中在“度”上下工夫。

(二)拓展教学难点解决策略

1.把握拓展设问的角度

在进行拓展式设问和教学时首先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角度”。角度选的好,教学效果就好,角度新颖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我国的人口”就可从“作为一个独生子女,你认为对自己的发展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切入点是学生自己,能抓住学生的心,很快就能引起学生热烈的反响、讨论和发言,也就把孩子的思绪放了出去。

2.夯实拓展设问的基础

拓展设问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或者是运用工具获得信息的能力,教师的“放”就有了物质保证,就国家的人口基本国策来说,学生除了有生活的亲身体验外,对其了解也有一定深度,还可和自己的长辈进行多角度比较,每个学生都可参与到其中。“独生子女”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更深层次的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起到的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正面影响和引起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培养等负面影响”,这里就有知识和能力迁移提升的过程,所以,在设置拓展式问题时还要注意,有一定“难度”和“跨度”。拓展式设问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为进一步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奠定基础,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是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尤其是在过程与方法上得到很好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郭荣兵.中学地理教学,以学生成长为本[J].教育现代化,2016,(22):294-296.

[2]王森,张胜前.20年来我国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的变化及启示——以“世界的居民”一章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4):142-143.

[3]王娜.20年来我国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的变化及启示——以“世界的居民”一章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4):144-148.

[4]王亚南.如何科学地运用地理图像发展学生的智能[J].林区教学,2006(05).

[5]常根宝,骆菊玲.新课标下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甘肃教育,2004(12).

中医基础学范文7

 

美术基础课程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百年多的发展中,西方基础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也基本上是沿用和参照西方设计院校而开设。但近年在我国很多院校中,基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没有多大革新,我国设计基础教学已明显落后,显示出诸多问题。如技法基础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些模仿性训练和学习上;在基础教学中重视技法学习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设计感觉的培养;基础教学与专业脱节,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基本的设计素质和素养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课程设置和基础教学中对“美术基础”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角色认识不够和偏差有关。   1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美术基础角色概念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工科院校。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通过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通过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这个问题早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上,即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反映出来。另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处在比较模糊的状态,对于美术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常常混淆。   美术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当今设计界和设计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两大分歧。一方面,目前我国美术和设计院校实行的一套传统的注重基础技能教学模式认为,美术基础课程是针对设计专业的特点,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美术视觉要素的基础训练,美术基础教育被过度地强化而忽略对设计的理论和思维的训练。这在文科院校的艺术教学中比较常见。   而另一方则认为,设计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体现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的思维训练。对于美术设计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塑造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提倡学生直接进入设计创作,通过设计创作去综合运用个人的能力,找寻适合于自己的感受点,带动其他因素,诸如技巧、材料、载体等,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从画素描开始,到三大构成等一个个基础课程后才进入到设计创作的学习,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处于可以忽略的角色。这在我们工科院校的艺术教学中比较常见。   2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的角色转换   我们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和解决此类看似带有矛盾性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我们在艺术教育的思维上也应该适时调整,对基础课程进行角色转换。以往在教学中总是对于素描等基础课设置了大量的课时,单纯从模仿上面进行训练,教学时也是以如何提高绘画技巧为重,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设计思维上的引导。   首先,设计艺术教育中“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设计创作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操作性,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更离不开实践性。没有艺术设计的思维训练和实践体验,就不会有设计创作,也就不再有艺术的特性。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在思维训练上面要加大力度。   其二,美术基础的角色问题上,我们可否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在具体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打破现行的画地为牢的方法。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开设相关的工艺课程,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如我们学院的建筑工程装潢与装饰、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也开设更多的美术基础课程,加强学生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   其三,在师资方面,美术基础教育要走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教师要树立既强调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能忽略基础教育的思想。   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出发点,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如造型中的调和与对比、韵律、变形等基本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法会让我们在学习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二是指贯穿于该学科各个分支的规律,能在该学科的各应用学科中起作用的课程。艺术设计学科内常提到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些就是基础,它存在于海报设计、包装设计、装帧设计等任何应用课程中。三是无论时代、设计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能经常起作用的素质。所以加强美术基础的训练也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是作为相对重要的角色来体现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的。   3艺术设计教育中美术基础课的角色设定   3.1选择“基础”角色   现在我们开设的基础课程中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对基础的认识不够准确,对基础的选择有误。下面以基础课程中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设计教育中基础造型的平面构成课程中,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语法,主要研究如何在二维平面中创造和美化形象,其目的在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模仿大于创新,将这门课程上成了八股课程。在教学中忽视形式规律的理论探讨,没有从构成原理的初衷入手,学生仅停留在对已有作品的模仿上,无法真正实现艺术潜力的挖掘和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正如伊顿所言,色彩的魅力是要靠对比和协调来表现的,色彩构成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方法,以此达到表现色彩美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把本就有限的基础课时间大量用在各种色彩的推移练习上,明度推移、色相推移、彩度推移、空间混合,都不过是配色构图的方法之一,弄懂会用即可,不必花许多时间和精力作这种练习,因为它对感觉力的培养没有多大裨益。对于基础课的教学,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上要做大胆改革和尝试。如采用将构成课程与视觉感觉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将构成课程与电脑辅助设计相结合,以期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电脑这一现代设计下基础的辅助工具用法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基础知识在专业应用中的感性实例,并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找到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点,以使学生体会基础之于应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p#分页标题#e#   3.2正确区分设计基础和美术基础   设计与美术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造型艺术,在某些审美特点和造型性上与纯艺术是相通的,但美术的造型基础和设计的造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美术的造型基础强调对对象准确、生动的再现性表现,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实践和创作中有较好的造型能力。而设计造型基础强调学生依照对象的造型规律主动性表现,包括表现角度的选择、重组和归纳,材料的选择,以人的视觉为中心的肌理等视觉感觉的表现,在基础教学阶段就强调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以色彩基础教学为例,美术基础中的色彩训练一般以写生色彩的训练和研究为主,强调对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变化规律的研究及其表现技法的掌握。而设计色彩基础强调学生对色彩的归纳,强调根据主题和表现目的重组色调和重新搭配色彩,强调学生对色彩情感等特征的掌握,强调色彩的表现性训练,以使学生在将来的专业设计中不依赖对象而灵活应用。   因此在设计基础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套用美术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要找到设计与美术的联系,更要对二者做出区分。设计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由美术思维到设计思维的角色转换。   3.3重视理论基础   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缺少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很难成为真正的设计师。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法行为、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开足开齐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还要设置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其他选修课程。现在美国大学中倡导的“通识教育”就是应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提出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更应提倡这种“通识教育”。教师要通过理论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从而达到最高的教育目标。   美术基础之于设计课程而言,是随着时代、设计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其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随着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变化而转换,不可成为僵化的教条。美术基础课程在设计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教学成熟度的改变而转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美术基础在设计教育中进行恰当地角色设定。

中医基础学范文8

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将要学习的知识、学习的需要及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分析,可以促使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则是确定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教师对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紧密相连,从而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已经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一次函数较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进行融合,进而实现数形结合。

二、一次函数教学设计过程与思考

(一)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一次函数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通常教学目标有三种: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以及过程和方法,教师应该对这三种目标进行详细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知识与能力。在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需要做到两点:首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景区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准确区分两种函数的解析式;其次,可以利用适当的两个点画出正确的一次函数图像,可以区分y=kx+b和y=kx两者所存在的位置关系。在这一目标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领会“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二,数学思考。在这一目标中,学生应该根据对应点深入分析一次函数的图像,然后对知识进行总结;可以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总结出函数所具有的性质,可以有效应用数形结合方法。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可以借鉴类比方法;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及总结能力;可以将数形结合思想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第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设计一次函数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对学生的思维、合作精神进行培养。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应该按照确定教学顺序,如何安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何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问题开展设计。本文以正比例函数为例进行了教学策略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引入新课。教师在引入正比例函数教学之前,可以先用“海鸥的飞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海鸥飞行的视频,当同学们欣赏完视频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终引入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第二,教师活动。教师是课堂引导者,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思想。第三,学生活动。学生在这期间,需要做的是观察、分析及讨论问题,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计算出结果。第四,设计意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将正比例函数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促使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知识。第五,教师总结。教师在最后阶段,应该对正比例函数知识进行总结。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正比例函数知识之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学习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讲解《龟兔赛跑》的故事,当故事讲解完之后,让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函数图像将此故事反映出来?第二,课堂提问设计。例如: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然后通过正比例函数图像引出一次函数图像。正比例函数具有增减性,学生知道:当k>0时,若是x增大,那么y也会增大,反之,若是x减小,y也会减小;当k<0时,y会随着x的减小(增大)而增大(减小)。由于这个函数性质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可能无法深入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已知两点(x1,y1),(x2,y2)在函数y=kx上,当x1>x2时,y1>y2,在这个时候,此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呢?教师通过具体的提问,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