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范例

制药工程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范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制药工程;专创融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医药行业人才的竞争,培养具备较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医药类高等院校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了全面做好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从以下几点展开讨论:

1.改革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以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为导向,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修订和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创业基础与实务》、《创新思维》课程,并设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块,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2.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要求,要做好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决定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对于各大高校中,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及卓越的科研能力,但往往这类教师缺乏对创新创业方面知识的了解,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很难将创业意识、创新思维与专业性知识结合;而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却很难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难以指导专业性极强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新创创业实践,这将阻碍高校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学校现有的青年教师中去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教师。培育创新创业型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药学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还要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学方法[3]。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把握科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紧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可以从制药企业邀请长期从事药物研究的人员作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勇于创新创业,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之路。

3.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我校为企业办学,依托于步长制药,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步长制药与医药学院共建了多所实验、实训场所,学生可以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环节。另外学院还可以依托步长制药的有利资源开展制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教师的在岗培训和挂职锻炼。2018年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与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共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获批2018年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已投入实践教学环节,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4.“以赛促创”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近几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立创业协会,不定期组织开展“创业沙龙”、“校友创业论坛”、“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请省内大学生企业家进行创业经验交流。企业可以将目前正在生产的产品存在的技术问题作为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研究申报,这不仅在生产企业中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创业思维。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多种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目前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慧,盛春辉.对高等药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析——以沈阳药科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4):68-69.

[2]蒋桃.对高职中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147+151.

制药工程专业范文2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现状分析;改革思考

随着医药企业对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制药工程专业普通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均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药品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且制药行业以GAP、GLP、GMP、GCP和GSP等标准为规范,准入门槛高,因此制药工程专业成人教育与其他工科专业成人教育相比,在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有其特殊性与迫切性。尽管国内外在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关于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成教人才培养的研究改革未见报道,相关研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药工程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2]。

1制药工程成教现状分析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专业知识能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得到明确的回答。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对理顺整个教育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高校成教的未来发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制药工程专业成教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尚不明确,存在与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混为一谈的现象,势必导致制药工程成人教育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制药工程专业成人教育起步较晚,在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成教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为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并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制药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培养方案等急需进一步改革、创新与完善。高校成人教育不属于精英教育,因此,制药工程成教应体现成教特色,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也必须用职业化的标准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3]。

1.2对成教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认识不清

制药工程专业成教学生主要是在职人员,虽然他们的学历、工作背景复杂多样,但他们在学习动机方面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提高职业能力)。此外,药品质量要求高,制药行业标准严格,准入门槛高,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制药工程成教在构建培养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重视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在此背景下,为建立与市场职业能力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体制,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对制药工程专业成教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与实践极为关键。当前对制药工程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注重专业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沟通调节能力和寻找生活价值、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关注较少。专业能力虽然是学生从事制药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来看,还离不开良好的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身价值认同的能力,以保证在职业发展中适应岗位变化和技术革新。

1.3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不明晰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认识不清,当前制药工程成教人才培养的相关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还未十分明晰,导致目前的评价体系重工艺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大部分课程的设置以“重药轻工”为导向,课程设置以化学、制药和药学为主,将理论知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在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工学矛盾突出,不利于学生职业需求的发展。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明晰导致了当前制药工程专业成教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教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

2制药工程成教改革策略

基于上述我国制药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现状分析,制药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应重在培养社会需要、行业认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也必须用职业化的标准进行相关改革。笔者对制药工程成教改革策略进行了思考,包括职业能力构成分析、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等,具体分析如下。通过文献查阅、调研访谈,对制药行业的企业需求与成教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制药工程专业成教人才的职业能力构成,用职业化的标准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是企业和成教学生都非常关注的主要能力,主要表现为专业能力、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调节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能力。结合制药工程成教的特点,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时应回归制药工程专业“重工程”的初衷,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成教学生还需注重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岗位的变化和制药行业的技术革新。如我国近年开展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仿制药企业和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创新能力才能适应行业的新挑战,并将其转化为发展机遇[5]。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从事药品生产、销售和开发的另一重要技能,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获得职业提升和人际归属感所,是学生走向管理岗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学培养过程中应注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小组讨论等授课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总要求,做好成教学生的育人教学设计。如结合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案例,介绍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历程,强调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为人类医药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的专业(事业)认同感。结合2018年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详细介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品质量保障体系与职业责任,强调药品质量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在学生心中树立质量意识。根据上述制药工程专业成教人才的职业能力构成,构建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积极探索成教培养模式改革,对课程模块进行合理构建。如从制药工程专业成教学生的工作背景来看,主要包括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药品市场营销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因此,在构建课程模块时需综合考虑原料药(化学原料药、中药)生产、药物制剂加工、药品质量分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和药事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药物分离技术》、《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应作为构建规范化知识与技能的核心专业课程。在制药工程成教人才评价方面,还需对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考核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引入“职业技能”因素,逐步建立专业的、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质量评价体系,对制药工程成教人才的培养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制药工程成教人才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如以《药剂学》课程为例,当前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主要以应试考试分数为主,以常规的选择、填空和问答题型考察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以应试分数为依据的评价体系直接促使学生采取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策略来应付,表面上做到了“题题会做”,实际效果却是“考后即忘”,难以将应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药剂学》主要涉及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和各剂型的加工工艺流程,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时应以贴近生产实际的案例题为主。如考察片剂制备相关知识时,可以片剂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松片、裂片、花斑和溶出度不合格等)为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出现该类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必将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学习、对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能较好地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结论

本文对我国制药工程专业成教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对成教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认识不清和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不明晰等问题。笔者结合制药行业需求和成教学生的特点,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对制药工程专业成教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思考。本文可为今后制药工程专业成教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等.21世纪初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构想[J].药学教育,2002,18(3):1-4.

[2]王晓季,吕常山,郑鹏武.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0(15):40-42.

[3]李恒,周天松.成人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下的模式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6(2):69-71.

[4]张旦旦,史劲松,钱建瑛,等.改革制药工程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化综合人才[J].广州化工,2012,40(12):191-192.

制药工程专业范文3

关键词:新工科;制药工程;工程教育改革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正在不断推动着我国工程教育向新形势下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为主动应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的率先提出以及内涵的不断拓展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也顺应了新形势下对工科发展的新要求,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认证质量标准等一系列举措打开了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局面,在制药工程专业质量标准框架下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纷纷响应,开始探索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新模式[1]。

1制药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焦点,目前国内大多数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急需大量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发展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学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大多数是在原有化工、药学、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教学模式源于相关专业,办学模式相对传统且均处于摸索时段[2]。加速转变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医药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和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实现校企人才无缝对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既有制药技术又懂工程还具有企业管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充实国内的制药企业是高校制药工程今后发展的任务和使命。

2创新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模式的主要策略

2.1创新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模式不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办学高校现有的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制药工程实训中心以及与药企建立的实习基地,探索适用于不同地区制药工程专业的个性化、创新性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实践综合能力[3]。2.1.1通过校、企合作,建立“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人才培养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大板块进行;“3”是指培养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结合,即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教学与导师制结合(图1),探究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新模式[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并增设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理论+实践”学习,在实践基地开设理论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实践操作能力,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过程改变为通过实践过程指导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5]。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突出了教学的应用性,可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培养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1.2探究并推行“双元制”培养体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构建集理论教学、工种实训、教学见习、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创新并融合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重实践,重技能,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实现教室、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即“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6]。校企合作共同选择培养对象。采取“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择生方式,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员共同选拔、择优确定培养对象。确定培养的学生,依据企业需求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要求,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在整个培养过程,保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原版的“双元”培训,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实现“企业发展有人才,学生就业有岗位,学生成长有平台,学生成长有平台”的四“有”目标。

2.2深化教学改革。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目标,带动制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与地方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强化“科研促教学、实践带教学、产教融合”,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旨在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2.2.1按照“一体两翼,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一体两翼”指以构建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为主体,课外科技创新和综合社会实践两翼为辅。“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环节”指实验环节、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是指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大一开始到大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不中断。在药物化学实践教学中,以“阿司匹林的合成”为例,设计以实验室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心片剂生产线模拟、企业见习以及实习过程进入企业参与阿司匹林的生产四个阶段为主体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整个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原则。2.2.2以“应用型和技能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实行“A+B+C式”实践教学模块化管理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实践教学模块化(四学年分别进行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研究与创新模块),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并行。同时,探索多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授课效果。以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为例,本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本专业学生在1~2学期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企业见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在此基础上完成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4学期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主要涉及基础实践和综合设计实验,把综合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小设计”;7~8学期位为实习阶段,在此阶段除完成安排的实习任务外需要完成“大设计”,大、小设计按照一定的比重计入到最终完整的毕业设计考核中,整个过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模块化管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创新。

2.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3.1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通过聘请行业导师或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建立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教、校内教师“送出去”学的教育制度,“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打造专业带头人团队有“总工”,骨干教师队伍有“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型”教学团队[7]。保证理论、实践教学融会贯通、不脱节。实现高校、企业人才队伍的融合及大型科研仪器和技术平台的共享,实现“企业进高校”和“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转化,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2.3.2创建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实行教学改革,建设实践基地、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进行任务跟踪、中期检查和目标考核,奖优罚劣,动态建设,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范文4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制药工程;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改革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新经济背景下的跨行业、跨领域的新业态层出不穷,全球正处于深刻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1]。为了在这场国际竞争中获得并保持优势,国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大业欲成,人才为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为了主动响应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应用型工科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于是,“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正式拉开了全国范围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教育工程教育改革的帷幕。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其重要的“地方属性”,其基于新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需求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2]。本文从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入手,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引,以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结合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际,从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办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路。

1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规模庞大的工程教育曾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在“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3]等方面还缺乏清醒认识和明确定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同质化严重

很多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上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着认识偏差,常常陷入到底是进行科学教育还是开展工程教育抑或是实施技术教育的迷茫中,这种摇摆不定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制药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进程,进而影响着其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灵敏度的提升[2,4]。另外,部分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没有完全理解和充分认识到自身“地方性”的内涵,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而是盲目追随全国性综合性大学,无法凝聚和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从而导致同一专业不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趋于同质化。

1.2教师缺乏工程背景,教学方法单一

“制药工程人才引进困难,现有教学能力普遍较弱”已成为当前制药工科教育的最大软肋[5]。地方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都在大力引进专业教师以期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但受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的限制,引进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他们对制药工程实际知之甚少,同时又缺乏生产实践锻炼,所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素材基本上完全依赖于现有教材,而教材中传统的经典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相对过时或滞后于制药工程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新动态,这势必导致因教学内容前沿性不足而引起制药工程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培养出的制药工程人才的综合实践、科技创新和实践应用等能力不足。教学方法方面,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师目前仍是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生动展现,但由于模式固定、方法单一,再加上理论内容过多,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等情况,常常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现象的出现。

1.3课程体系不健全,工科教育理科化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直接性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虽然也包含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等部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应该都能做到学生全覆盖,而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则往往只能涉及到部分学生,更有甚者,很多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根本就是完全缺失,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核重视度也很不够,这种重理论知识教育,轻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做法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1.4校企互动机制薄弱,产教融合紧密度不足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单纯流于形式,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缺少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事实上,制药企业方面因担心影响自身生产并不欢迎学生前往参观、实习,即使企业碍于情面、勉为其难地同意学生前往,但到企业后的参观、见习也纯属走马观花。同时,课内开设的实验项目多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而与制药企业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训练实验项目缺乏;另外,很多地方高校制药工程的毕业实践环节为学生的考研让路。上述多种情况常常导致严重的放水、放羊式实习实践现象的出现。

1.5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人才供需错位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意识淡薄,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只是按照老传统埋头办专业,而没有遵循工程学科的发展规律及时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导致专业建设无法满足新工科的知识有效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加之合作平台的缺失或不深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差强人意,从而引起人才产出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这种人才供需错位、脱钩现象表现在一方面制药企业行业大量短缺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抑或是就业后因不能很好地适应或满足岗位能力要求而离职。

2基于“新工科”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

基于“新工科”的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主要体现为面向地方、面向制药产业、面向制药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按照“新工科”视角下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本校为主体,建立了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等共同参与的校地、校企、校所、校校等多方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并依托这些合作平台对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优化、实践平台建设、教学过程实施和评价机制完善等诸多要素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探索。

2.1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地方高校应以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新工科要求,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在充分调研、全面了解地方制药产业生产现状、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为了主动适应制药行业企业用人方面的差异化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及时地将制药工程专业调整为“化学制药”和“药物制剂”两个培养方向,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思路。

2.2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为了及时响应制药企业、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两年修订一次,并且允许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3门以内的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一方面要求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制药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制药工程专业质量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加强调研分析,另一方面组建了由制药行业企业、其他院校和本校专家共同参与的培养方案审核小组,共同论证并确立较为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增大选修课、实践课和创新创业课比例,增开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专业讲座等课程环节,并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矩阵表论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从而保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形成。

2.3强化合作联盟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实践实习和创新平台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在加强校内基础实验设施建设是同时,还审时度势地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发展联盟,把企业引入校院。同时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还致力于校内实践平台建设,围绕着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为核心的“四创”教育,成立了学生创新设计小组,制定了科研导师制,建立了制药工程开放实验室、仿真实训室、教师科研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创新环境,引导学生早进各种实验室、科研室等校内实践创新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还经常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职称晋升导向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除了外聘制药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外,还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新进教师培训制”,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工程教育执教能力强的指导老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还鼓励专业老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各种教育技能培训,并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交流会、技能培训会,同时,还会不定时地从行业、企业或国内外科研院所或其他高校聘请具有制药工程背景的专家到校开展教师培养,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制药工程教育能力。

2.5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关键性环节。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逐步推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微课”、“慕课”、“反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现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也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幅度地提升。为了全面了解并实时督查教师的教学过程,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借助学校的校、院、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四级督察制度,构建了多主体、多元化、多方式的考核目标,强调动态化过程管理。同时,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跟踪评价,为后续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可信参考。

3结束语

工程教育改革已成为地方高校适应新时展的必然,“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复杂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只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后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仍将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期取得的研究成果能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适应新业态发展、具备社会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制药工程技术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梁礼明,林元璋,吴健,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改革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38(6):60-64.

[3].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3日.

[4]林建胡,李文芳.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1):92-94.

制药工程专业范文5

[关键词]中药学;制药工程专业;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体会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中药企业将再一次迎来发展的高峰。不难看出,中药制药已经与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一起形成了我国制药行业三足鼎立之势[1],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该课程是医药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药学方面知识的掌握。由于我校为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综合性院校,中医药知识匮乏、医学氛围淡薄、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都严重不足,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笔者结合几年来自身实际授课情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1《中药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1.1内容繁多,学时甚少

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编写的《中药学》教材,其所使用的教材与中医药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材一样。教材一般有28章左右,收录药物500多味,其中作为重点药物需要学习的就有150多味。学生要学习的药味不仅多,而且每种药物需要掌握的项目也比较多,比如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相关内容。而一般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课程课时普遍较少,以凯里学院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只有32学时,然整个《中药学》教学内容繁杂,要想逐一学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学时相当有限的情况下,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大纲,精简内容,把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让学生所学内容更贴近制药工程专业岗位需求,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项考验。

1.2基础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知识断层明显

相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综合性院校未曾开设与《中药学》相关的一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导致学生对中医理论不能理解,对一些证候、疾病名称更是初次接触,因此对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加上中医药学一些专业术语,如痄腮、痰核、里热、悬饮、瘿瘤、瘰疬等年代久远、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收效甚微。

1.3缺乏实训、实践教学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锻炼,提高实践技能水平。综合性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课程是作为专业方向课来开设的,是一门限定选修课,其所处的地位比较边缘,所以学校对其实验、实训的投入比较少,以凯里学院为例,《中药学》课程只有32个理论学时,完全没有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其他工科院校的实践学时也是很少,这就大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打折扣,也不能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考研、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建议或意见

2.1学校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大功能是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行各业人才。在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大保健产业的引领下,作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为己任。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药、传统民族医药资源非常丰富,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药三千,单方八百”之说。医药产业作为我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前景广阔,各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医院等对专业型、应用型的医药人才有很大需求,这也就对高校培养的医药人才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1)学校可以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修订培养方案,增加本门课程学时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实验学时,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以实践巩固和复习理论知识。(2)增设与《中药学》相关的一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等,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思维,更好地理解、融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3)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实践基地的投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以期培养出更符合岗位需求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2.2教师方面

(1)课堂教学是根本。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把握住课堂45分钟的黄金时间,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巧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如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中药故事、引入诗文、歌诀等[2],如: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常流;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除此外,还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归纳比较法等,将同章或同类药物的功效归纳起来,在掌握它们功效的相同点时,又区别它们的差异,以便于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如薄荷、牛蒡子、蝉蜕的相同点在于都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中薄荷能清利头目、疏肝解郁,治疗肝热目疾及肝气郁结证;牛蒡子宣肺祛痰、解毒通便,治疗肺热咳嗽痰多及便秘等;蝉蜕退翳、止痉,治疗翳膜遮睛及惊风抽搐。(2)实践教学相辅助。可以带学生上山采药,制作标本,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形态及药用部位等,加深对药物的认识;到药材集散市场通过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感知药材的触感,如是否粗糙、坚韧,质地重实还是轻浮,有没有特异气味,口尝是否有辛辣麻舌感、砂粒感等,培养学生对中药材的直观感受;开展中药炮制实验、举办中药饮片鉴定大赛,让学生初步学会药材的炮制和鉴别;到药店、医院药房见习,既巩固了学生理论知识,也让他们认识到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3)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苗医药特色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多为本地生源,因而很多学生都是少数民族,我校以苗族居多,他们从小耳濡目染,苗语、苗族文化、苗医药文化也植根心中。根据这种特殊情况,可以邀请当地有名的中医、苗医药专家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苗药的基本理论、药物性能和应用特色等,并与中药进行比较学习。如:苗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冷药热药”、“五性”、“七味”、“五经”等[3],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相似。苗医理论认为所有的苗药可以按其特性分为热药和冷药两大类,而中药则分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质。苗药有七味,即甜、麻、酸、涩、辣、辛、淡,其中酸、苦、涩属冷药,甜、香、辣、麻属热药;而中药则有酸、苦、甘(淡)、辛、咸“五味”,甘(淡)、辛属阳;酸(涩)、苦、咸属阴;二者相近。由此可见,通过分析两者的联系与差异,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中药的兴趣,又可以为苗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2.3学生方面

(1)《中药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对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医药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有必要把这门课程学习好,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中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学习好这门中医学学术技艺,更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强化传统文化意识,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丰富《中药学》教学内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4]。

参考文献

[1]陈刚.探索与实践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7(8):128-129.

[2]段琼辉,李永,于生兰.高职高专“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教通讯,2013(12):27-28.

[3]曾武城,彭金香,蹇强.苗药与中药的差异[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0):17-18.

制药工程专业范文6

关键词:药物化学;制药工程;改革与实践;教学质量

制药产业是现代医药的支柱产业,制药工程是药学与生物学、工程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应用学科,是利用化学、生物学、药学、工程学、设计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实现制造药物的实践过程,既是工程技术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专业既具有药学特色又有很强的工程学背景。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理化性质、研究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交叉性综合学科[2]。药物化学不仅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也是药物研制与创新的先导学科,其特点是涉及学科多、课程内容繁、知识点散乱、药物结构式复杂难记[3],加上课时量相对不足,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困难、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多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学矛盾非常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与学生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对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现总结如下: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在讲授本课程之初即向学生反复强调药物化学的重要性,从药物的本质来讲,无论是化学药物、天然产物药物,还是生物技术药物,其化学本质都是一些由C、H、O、N等元素组成的化学物质,其生理作用、毒副作用、成药性等重要性质都取决于其化学性质,因此想要更深入地研究各类药物,必须先充分了解其化学结构与性质。在介绍新药研发的流程时,明确指出第一步即是设计合成出有特定结构的候选化合物,后续的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等过程才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强调药物化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药学领域各学科的带头学科,既突出了药物化学的重要性,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各门专业课程的作用。通过这些讲授与灌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药物化学的重要意义,使其产生学好该课程的内在动力与意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调整教学内容

2.1对讲授内容作适当整合与删减

药物化学课程内容庞杂,涉及药物众多,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讲解并使学生掌握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人卫版第8版《药物化学》教材共有14章,涵盖药物数百种,对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依据“重要性、常用性、实用性”等原则,笔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合与精简。例如,对一些非经典的或构效关系不突出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维生素等,少讲或不讲,安排学生课外自学;对一些临床使用较少的药物,如抗血栓药、促胃动力药、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等,在课堂上一带而过;对于“药物代谢反应”一章,该部分内容有总论性质,对于指导药物研发与认识药物的药动学性质很重要,因此没有单独讲授,而且贯穿于一些典型药物的细节讲授中[5]。而对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章节,如“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章,放在课程最后重点讲解,特别是讲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部分,对在各论中出现的经典药物进行分别归类、一一提到,再次总结这些药物的开发过程与相关经验、启示,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该章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又巩固了对讲过的经典药物的学习效果。

2.2强调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药物化学课程最重要的基础课是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对于学好药物化学至关重要,在授课之初多次强调这一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与药学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目前在治疗疾病实践中常用的药物大多数是化学药物,其优势主要为结构明确且相对简单、生产制备方便、构效关系突出、药理作用确切,此类药物一般均通过化学合成手段获得,对此类药物的性质也均以化学方法进行评价。因此,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在每次课前与课后多复习有机化学知识,特别是对于一些与典型药物直接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四氢异喹啉类N受体拮抗剂———苯磺顺阿曲库铵的特征性反应———Hofmann消除反应,几种代表性H2受体拮抗剂的母核结构———咪唑环、呋喃环、噻唑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中几种药物的易混淆结构———苯二氮卓环、二苯并氮杂卓环、二苯并二氮卓环,合成镇痛药典型药物的母核结构———吗啡喃、苯并吗喃、哌啶环等,在讲授之前要求学生先去有机化学教材中查阅并归类,在讲授中重点讲解,并突出强调不同的母核或取代基结构对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有何影响,课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深入理解其异同点的基础上高效记忆,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基础化学知识的掌握,而且更为有效地提高了其学习药物化学的兴趣与效率。同时,也要注意强调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区别,例如在讲到使用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时,提出合成此类药物对杂质与副产物的限量要求很高,而合成一般化学品时则无太高标准,这是由于药物不是一般的化学物质,不能只考虑合成路线、工艺与产率,更要关注合成过程、产物等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通过这些对比性讲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关联与差异,认识到药物化学是一门研究标准更为严格的化学学科。

2.3加强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联系

在药学课程体系中,药物化学不仅是先导学科,与其它各门专业课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具体的实例向学生不断灌输这一思想。例如,药物的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和药理学都非常关注的内容,是这两个学科联系的天然桥梁,药物化学更关注“构”,而药理学更关注“效”,在实际的药物研究中对于二者绝不可孤立看待。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是使用化学手段直接合成化合物,不以药理学理论作为指导而导致成功率很低,在药物开发实践中走了很多弯路。新的研发模式已经变为先根据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提出构想,再由化学家与药理学家通力合作,设计出可能有药效的化学结构,通过高通量筛选进行一一验证,从而大大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在设计合成出结构不同的系列类似化合物后,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试验考察与评价,这些考察的手段与目的,其实就是其它药学学科的研究内容。简单来说,对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与毒性分析,属于药效学和毒理学考察范畴;进行理化性质如酸碱性、脂水分配系数分析主要是为了后期的制剂开发,属于处方前考察范畴;进行合成工艺的产率、杂质限量控制等,属于药物分析考察范畴。总之,药物化学为其它学科提供了研究对象,而指导药物的合成、对先导化合物的综合评价等则离不开其它学科的理论与实验基础。通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摆脱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树立“大药学、一盘棋”的知识框架,不仅使其初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也对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3探索教学方式与手段

3.1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不是单纯的PPT,而是可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先进授课技术,其可使教学信息量增大、内容更加生动,在讲课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对学生来说,生动形象的图文资料比枯燥的课本知识更有吸引力,将药物化学结构、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构效关系等通过三维立体图片、彩色示意图、模拟动态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加深记忆。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呈现手段,并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课件,使之不断完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在课下对一些有更高学习目标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传授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软件使用技术,如ChemDraw、Chem3DUltra等[6],进一步提高其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基础。

3.2重点案例式教学

药物化学教材中提到的药物数量很多,但同类药物基本都为具有共同母核结构的化合物,其结构、化学性质、药理作用、临床使用等有明显的异同点。在讲授中注意使用重点案例式介绍,即该类药物中首先被开发出来的是哪一个,其设计思路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结构特征,其结构与性质对其药效活性、毒性、药动学行为等有何影响,根据这些分析如何改造侧链或取代基,得到性能更优良的新药即同类药物的发展历程等。例如,在讲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时,重点介绍代表性药物卡托普利的开发过程,从先导物替普罗肽到卡托普利,经过了三次改造,每次改造后新产物的性质均有明显的提高或改进,现在看来这些结构改造似乎都很简单,但在当时每前进一步研发人员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精力。再如,在讲述H2受体拮抗剂时,指出西咪替丁是该类药物中第一个成功上市的,也是药物设计的经典案例。Black团队以组胺为模型经过几步改造后得到布立马胺,为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以电子等排体硫醚基团代替咪唑环侧链的β位次甲基,同时在咪唑环上连接供电子的甲基,得到甲硫米特,其活性和安全性都达到临床试用的要求,但因导致肾损伤和粒细胞缺乏症而被终止试验。通过引入强吸电子的氰胍基团替换结构中的硫脲基,保留了强活性且无甲硫米特的毒副作用,成为选择性的强效H2受体拮抗剂。整个开发过程长达十余年,其中历经了许多挫折。对西咪替丁进行构效关系分析,对其侧链取代基与咪唑环进行改造、取代,得到了呋喃类、噻唑类等结构不同的新型同类药物。这种讲授方式符合药物研发的一般性时间与逻辑顺序,既让学生了解了药物研发的普遍规则———有效性、安全性、优良的药动学特征等缺一不可,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结构改造使其各方面性质均符合要求,又认识到其困难性与长期性[7]。

3.3形象比喻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讲授效果,使学生快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笔者大量使用形象比喻式讲授法,举例如下:(1)在讲到抗癫痫药物普洛加胺时,指出其属于载体联结式前药,为γ-氨基丁酸(GABA)的前体药物,结构中二苯甲叉基为载体、γ-氨基丁酰胺为活性部分,二苯甲叉基的存在使药物极性降低、更易进入脑内,随后经酶水解释放出原药发挥作用,因此γ-氨基丁酰胺与二苯甲叉基就像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的关系,要想高效地发挥药效二者缺一不可。(2)在介绍“软药”、“硬药”的区别时,提出所谓硬药是指在体内不受任何酶攻击的有效药物,在体内可不被代谢,硬药的设计为何最终失败,其实这和物理学领域著名的永动机的失败是一样的,永动机的设计思路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而硬药设计则违背了人体的生物学自然规律———药酶的代谢能力是人体进化、自我保护的功能体现,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吸取其失败教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控药物的代谢途径和分解速率,即设计安全而温和的软药,就取得了成功。(3)在介绍合理药物设计与传统的药物开发模式区别时,指出传统方式是直接由化学家合成出大量化合物,再进行药效学、毒理学评价,而合理药物设计则是先确定疾病发生的物质基础、从中找到能被潜在药物进攻的作用靶点,再以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的方法进行开发与验证。二者的区别如同军事领域的机枪与狙击步枪,传统开发模式没有病理学、药理学等理论指导,相对很盲目,因此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成功命中率很低,合理药物设计相当于先锁定药物作用的目标,以此目标为基础去设计药物,争取做到一击即中,不仅节约人力物力且极大提高了研发成功率。(4)很多药物属于各类受体激动剂、拮抗剂或酶抑制剂等,这是以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受体或酶的底物作为先导物进行研发,因此药物的结构与上述物质非常相似,能够以直接“冒充”或间接调节、干扰的方式改变内源性物质的生成量或阻断其生理作用、纠正病理状态,可以称之为“以假乱真”、“鸠占鹊巢”式的作用机制。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方式,将抽象的内容与形象、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表述,帮助其迅速理解一些概念、理论,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可迅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8]。

3.4习题复习法

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性很强且知识点多,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下做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市面与网络上能收集到的药物化学习题不少,但质量良莠不齐,且不同学校讲授的侧重点也有明显不同。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我校该课程的讲授内容为基础,编写了一套习题集,设置名词解释、判断、选择、合成路线、构效关系、问答、案例分析等题型,涵盖了所有讲授章节,题目设置灵活多样,主要覆盖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特别是对一些典型药物编写了使用案例分析,在活学活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让学生使用习题集进行练习,并安排习题讲解课,鼓励学生参与标准答案汇总与制定,对易错点、易混淆点等重点讲解。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好的复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理论的复习效率,同时该习题集借鉴、吸收了一些考研、执业药师考试真题的设置思路与内容,对部分学生今后参加相应的考试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习题集,优化题目设置与质量。

4开设、优化实验课程

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设实验课对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十分必要。笔者入校工作后,经过呼吁和努力争取,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了药物化学实验课。限于条件,目前开设的实验项目均是合成经典的化学药物,如巴比妥、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盐酸普鲁卡因等,同时注意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增设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如诺氟沙星的合成、药物的结构确证与表征等[9]。通过开设实验课并增设实验成绩,能够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增强对药物化学理论、药物合成路线、构效关系等的理性认识,促进理论教学的效果,同时可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浓厚兴趣,拓宽思路和视野。

5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正确反映教与学的效果。以往对药物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这种方式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传统的考试内容大多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相对忽略了对学生运用药物化学理论分析、解决一般性药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因此,笔者对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改变仅靠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法,而采用结构化成绩的考评方式[10]。结构化考核成绩包括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成绩、实验成绩四部分。期末成绩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考评,以期末考试为准,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是针对课外的考核,由作业、随堂测试等组成,占总评成绩的10%;考勤成绩是针对学生到课情况的考评,占总评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学生实验报告与实验技能考核成绩构成,占总评成绩的20%。对期末考试试卷内容也进行改革,增大主观性题目的占比,例如案例分析题、药物设计合成题等,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能够更加真实、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6结语

对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的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与探索,有效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实验能力更为扎实,而且培养了其认真思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笔者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不仅掌握了科学高效的教学技巧和手段,提升了授课水平,还增强了师生沟通的信心与能力,课堂气氛不断活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持续的探索和改进,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及时将本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中,并与学生保持密切交流与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切实、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标准实现。

参考文献

[1]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21世纪初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构想[J].药学教育,2002,18(3):1-4.

[2]徐缓,王澈,邢永恒,等.化学化工类院校药物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6,32(4):25-29.

[3]梁颖.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科学,2013,3(6):136-137.

[4]贾景明,王海霞,胡高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4):44-46.

[5]刘凤志,朱小东,张海娟,等.我院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4,25(12):1146-1148.

[6]陈维.药物化学教学中设置综述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7,45(7):117-118.

[7]兰作平,谢庆娟,米庆林,等.药物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5,44(3):422-424.

[8]张艳,高越颖,冯柏年.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2,28(3):39-41.

[9]张亚安,傅志贤,黄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群建设与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8(16):106-108.

制药工程专业范文7

关键词:制药工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药物性质分析能力、药物合成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新药研发能力。药物,无论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还是生物药物,绝大部分都是有机化合物。对药学人才来说,需具备过硬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尤其重要[1]。“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涉及到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验课程的学习两个部分,且理论最终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第一,实验是对理论的验证,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绿色意识”。有机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试剂。如何防止毒害?遇到紧急情况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也应纳入到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安全意识”和处理危急情况的能力。另外,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应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为学生植入“环保”、“绿色”的理念。第三,有机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尤其重要,亲力亲为才会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思路,继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有机化学实验对深化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建立绿色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主动出击,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1.1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所选择的实验项目,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多样性、创新性。第一,有机反应机理要具有代表性。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反应机理。比如,“苯甲酸的制备”、“阿司匹林的制备”、“查尔酮的制备”三个制备实验分别按照不同的反应机理进行—氧化反应、酰化反应、缩合反应。第二,基本操作实验要具有针对性。通过实验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室及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蒸馏、精馏、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基本操作,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第三,实验中所采用的实验装置、使用的操作方法要具有多样性。比如,一般的制备实验使用磁力搅拌即可,而“苯甲酸的制备”必须使用机械搅拌才能取得较高的产率;再如,同样采用回流操作,但不同的反应需使用不同的冷凝器,“正溴丁烷的制备”使用回流吸气装置,“肉桂酸的制备”使用空气冷凝管[2]。第四,探索开展研究设计型实验。我校制药工程专业16级1班的学生,研究设计型实验的内容是合成一种新化合物。将32名学生分成四组,在课程开展的前两周,学生开展进行实验方法讨论,教师听取讨论结果。合成路线、后处理方法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可按照不同路线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合成[3]。实验所需原料由学生递交试剂清单,教师统一购买。实验报告采取小论文的形式,锻炼了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

1.2合理布局实验顺序,整合实验内容

传统有机化学实验设置将基本操作实验、合成制备实验分开进行,不但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会造成原料浪费,效果不好。通过改革,合理安排实验顺序,并将“基本操作实验”整合到“合成制备实验”中。新的课程体系系统性更强;实验与实验之间互相关联,连贯性更强,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4]。以往“苯甲酸的制备”(合成制备实验)、“苯甲酸熔点的测定”(性质测定实验)和“苯甲酸的重结晶”(基本操作实验)三个实验各自单独进行,现在通过优化整合,首先开展“苯甲酸的制备”实验,所得产物可作为“苯甲酸重结晶实验”的原料,重结晶所得的纯品苯甲酸再进行熔点的测定。首先,上个实验所得产品可作为下个实验的原料,节约、环保;其次,这三个实验互相关联,连贯性强,使得学生对整个合成制备、后处理的流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再次,比如在“苯甲酸熔点的测定”中,教师可让学生比较所制备苯甲酸的熔点和纯的苯甲酸样品的熔点是否存在差别,并解释原因。这样以来,学生会对这类实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非停留在机械操作层面。将蒸馏、萃取操作整合到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将酸碱调节操作整合到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中;将折光率的测定整合到正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将索氏提取、升华操作整合到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中。

2改进教学方法,变“被动灌注”为“主动求解”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对于实验类课程,生涩的讲解学生不易接受,课堂上演示、操作太浪费时间。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录制讲解、操作视频,并将视频上传至公用邮箱,学生可在来到实验室之前,随时下载观看视频,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规范学生操作,监督学生实验,保证实验有序进行[5]。实验完成后,由教师组织开展实验讨论,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帮助解答。实验类课程,失败在所难免,一定切忌盲目责备,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补救,汲取经验,总结教训。如一些同学在做苯甲酸的制备实验时,原料甲苯和高锰酸钾的用量控制不好,高锰酸钾用量过多,难以完全反应,一些同学就很气馁,选择放弃实验或重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不要轻易重做,而是思考有没有挽救的办法。一些同学就想到可以往体系中加入一些还原剂,比如甲醇或亚硫酸氢钠,还原多余的高锰酸钾,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些“失败”,对促进思考,坚固信心却更有意义。

3严格要求,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大学教育对塑成个人品质尤其重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严肃督促,杜绝弄虚作假,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我们要求学生使用手机的照相功能,以一到两张照片,记录实验中的主要现象,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印象,而且有利于教师监管,为的是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

4改革考试办法

采用笔试加面试加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其中笔试、面试和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30%、40%。“面试”考核办法是,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题目,教师根据实验现场提出问题,学生立即回答。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考核办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提升显著。

5设置调查问卷,考查教学效果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调研。共制作96份调查问卷,发放给我校16级制药工程-1班、16级制药工程-2班、16级制药工程-3班学生。结果是:(1)新的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也有很大提高;(2)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建立起了环保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危急情况处理能力;(3)在研究设计型实验中,从文献查阅、原料选择、动手实验到小论文写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认为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很深,收获很大;(4)改革后的考试办法更能反映学生能力,且有助于培养严谨、务实的学风,对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大有裨益。

6结语

当然,教学改革之路永无止境,接下来,首先我们会不断升级改造有机化学实验室,引进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得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需要;接着,我们将不断增加研究设计型实验项目,并开放科研实验室,学生将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对国内外出现的一些新药进行仿制合成,在实践过程中,激发科研兴趣,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任巧,袁吕江.药学与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8):44-45.

[2]郑春满,韩喻,谢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98-100.

[3]阴金香,李广涛,林天舒,等.研究型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改革与探索[J].大学化学,2007,22(1):27-29.

[4]江一辉,罗一鸣,唐瑞仁,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15-118.

制药工程专业范文8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提出的,现在已经被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和社会所接受。由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是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基本建设第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所以高等工程教育界都在积极地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提出“CDIO”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等。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培养目标表述上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在培养目标上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工程能力;在教学计划上,突出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学生动手做工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采用“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学科基础培养阶段和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在教学模式上,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教育相结合”等等。不论哪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面向工程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美国的工程教育一直引领着国际工程教育的潮流,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8项标准:①应用数学、科学、工程知识;②设计并实施实验,能分析解释并能获得数据;③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系统设计或工艺设计;④能在工作中参与集体合作,并能和他人有效地沟通;⑤能够发现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⑥了解工程对于全球和社会的影响;⑦对终身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及自学的能力;⑧是从事工程必须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虽然美国的工程教育理念、欧洲工程教育模式与中国的工程教育思想在一些表述上有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性。基于上述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要求可以概括为:①对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解决“会不会做”的问题;②工程设计、建造与施工管理的能力;③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必需的操作技能,如测绘仪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工程预决算、检测仪器使用等等;④工程实验、检测、鉴定的能力;⑤能够及时发现工程问题、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⑦能够与各方合作协调共事的能力;⑧能够在行业内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上述对学生的诸多要求,都需要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线教师去完成,需要高校教师具备更高的相应素质与工程能力要求。

二、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

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了大学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等学校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是教师的本分和责任。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每天面对的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学生。专业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的启发引导、逻辑推理、案例分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工程实习、毕业设计辅导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其自身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认为,在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同时,也应关注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要求。

1教育观念的更新

首先要改变一些高等教育的传统办学观念,主要有:一是认为应用型本科比学术型或教研型本科低一档次,有点接近职业教育,降低了学科、专业的层次,也削弱了教师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事实上,应用型与学术型或教研型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延上,体现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存在层次差别。二是过分强调学术化观念,追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不断膨胀,而忽视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与跟踪调查表明,职业成长的潜力更多地取决于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我学习反思能力,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宽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建构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当代工程知识更新很快,如不能授学生以“渔”,传授的这些知识很快会过时,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三是将专业教育与学术训练混为一谈,重视传统理论、传统方法、传统工具的学习与应用训练,对新兴方法、新兴工具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认识不到位,对工程建设的新进展关注不够,对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认识不深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方法落后于当前工程实践,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水平与社会需求脱节。例如:工程界的结构图早已采用平法表示,但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仍采用单榀剖面详图表示,脱离于社会工程实际。

教育观念的转变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变革现有的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不断膨胀,课程体系头重脚轻的现状。要进一步明确大学教育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注重持续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2l世纪土木工程师的立业之本。其次变革课程内容的学科取向,改变目前以学科科目相对应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内容,缺少必要的横向联系,容易产生条块分割,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的掌握工程知识;建筑工程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对所学工程知识应用自如,与学校课程内容设置有很大关系,学校课程安排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构件及其有关的设计施工要点来学会知识,这些知识只是工程应用中的局部专门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学到在各种总体问题中如何应用他们的专门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知识是从局部到整体,而工程师的工作思维是从整体到局部,使得学生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工程设计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是不连续的,甚至于流程是相反的。再次,要变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工程思维的培养、工程方法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育,在教育性与训练性之间失去了必要的张力和平衡,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工具功能突出,发展潜力明显不足。教学要紧扣应用和创新,比如建筑工程行业中通用的电算程序、平法表示等都要在教学中加强,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得心应手。

2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

大学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其在高校要承担的双重角色相对应,即: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兴趣,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活动,才能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的前沿;通过科研或社会服务,教师才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科研创新活动,才能对相关规范、规程有深入的理解。反之,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很大促进。教师把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成果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带动学生去思考问题、观察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创新是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创新,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语言、教学管理、考试考核方法等等。关于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来简述:激情、明白、方法、效果。具体而言,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师,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热爱,要把激情带入课堂,感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有充分的掌握,要建立该课程的逻辑思维方法;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法,如启发式、引导式、案例教学、类比教学法、互动教学等等;以楼盖结构课程设计为例,结构形式可以是单向板肋梁楼盖,也可以是双向板肋梁楼盖;可以设计成密肋楼盖,也可以是无梁楼盖。因为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不同,哪一种类型是最佳方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比较。又如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方法,就利用了混凝土结构中塑性铰的概念,而在后续课程《结构抗震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也利用塑性铰的转动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耗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灾害。适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有效的传输知识,要关注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地反思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

3教师对人和自然道德关系的认知要求

土木工程的建造要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对各种设施的需要。土木工程人能够使天堑变成通途,能把戈壁变成工厂,能够把荒滩变成美丽的新城,能够建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的各种需求的高楼大厦。但是,必须认识到土木工程不论是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既是各种资源消耗的大户,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者。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应不应该做”的理念。例如在毕业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心结构材料的用量及造价问题实现优化设计,节省的结构材料就是减少了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就是节能减排。因地制宜地做好结构设计工作,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提倡就地取材,形成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构设计模式。土木工程耗资巨大,工期较长,市场运作复杂,牵涉到的部门较多。教师要有经济管理意识,从前期的投资论证,到中期的规划设计,再到建造过程中,以及交付使用后的运营、维护、经营管理,都涉及到经济问题。教师要有经济管理的知识,要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合同管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不断地优化设计,学会算经济账,学会回答“值不值得做”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浪费就是没有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道德的。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