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论文范例

制药工程论文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1

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工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内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及要求包括如下几点。

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内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二、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1.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首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大批掌握药品生产制药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熟悉国家药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其次,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状况相适应,着力满足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2.本专业的学科支撑。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工程、化学和药学,具有鲜明的化学、化工特色,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和本学院创新药物研究平台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和产业化技术科研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和现代制剂技术等领域,研究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和工艺技术研究,经皮给药技术、功能型缓释控释材料和分子跨膜吸收机制等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3.本专业的性质与学校的定位。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延伸,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学校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在2010年成立了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将制药工程专业发展纳入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部分正逐渐成为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由此可见,本专业的性质和定位完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布局及今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按认证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1.知识要求:

掌握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品制造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生产装置与设备的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新药申报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学科前沿、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能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药品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与人沟通能力;具有应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素质要求:

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潜质,具备树立较强的药品质量、安全及环境意识。

四、培养目标的衡量与评估

本专业以学生必须具备的毕业要求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培养计划,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达成。这样每一项毕业要求被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都围绕毕业要求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必要的课外活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并成绩合格,以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为标志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良好的教学过程控制,得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竞争优势。

1.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制药工程专业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发展的新专业,本专业具备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具有优势的学科支持、强势的科研实力后盾、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具有从事工程教育的优良条件。秉承“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办学理念,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本专业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的毕业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五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自身发展潜力巨大。

3.具备深造潜质,深受名校认可。

本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继续深造的比例从2010至2012年平均在40%以上。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境外高校也同样认同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近几年已经有多名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

五、结语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2

制药工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药品的研发和制备。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对于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并不强,很多制药企业也缺乏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在这之中,有很多因素是由制药工程水平不高造成的。因而加大制药工程技术的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新药品开发和制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还能够提高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能力,从而降低同类国外药品的价格,给患者带来切实的惠利。

2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策略

2.1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首先应当给予充分的人才保障。这不但要求制药企业积极引进相关的创新人才,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加大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可以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充分结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人才是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在人才上有了保障,才能真正促进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

2.2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

在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药工程的作用对象是人,因而对于质量和效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反复试验,确认药品的安全性,才能将大量制备推向市场。因而在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重视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对于出现的一些新的制药理论,在分析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多次的反复试验来验证其效果,并且严格检测药品的质量,确认其安全性。这也要求实验操作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进行实验,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并且选择最恰当的方案。

2.3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就我国的制药工程水平而言,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因而对于我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来说,可以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特别是一些特效药物的制备技术。对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来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同制药工程技术创新并不矛盾,在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只是借鉴先进技术的特点,而不是全盘应用,否则就失去了了创新的功能。同时,结合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扩展,实现制药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包括在其他药品制备方面的应用,这对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论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3

1.1《制药工程原理》课程现状

有些采用“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存在同名,主题内容不同,各科交叉重复的现象。目前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材有刘落宪主编的《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袁其朋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姚日升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这些具有“药”味,但刘落宪主编的《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重点是中药制药,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缺乏通用性,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制药化工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姚日升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以《化工原理》为基础,内容涵盖“三药合一”的知识点,涉及到制药工程类课程化工原理,药物制剂,化学制药工艺学,药厂车间设施规划及药事管理和GMP规范。王志祥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以化工原理为基础,但袁其朋主编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介绍的是制药工程的原理与制药设备。内容涉及制药工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和天然药、制药分离、制剂工程、药品包装、药品质量控制等。同为《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内容却大相径庭,出现在短学时《化工原理》后又开设王志祥主编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现象。教学实践还发现《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一些章节内容如制剂、质量控制等都与制药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有重复现象。

1.2整体设置教学内容,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

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CDIO工程教育注重整个专业的系统改革。CDIO的标准3:集成化课程设置,强调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围绕专业目标进行系统设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关联的课程共同支持专业目标,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于解决综合的问题。不同性质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时相同的。所以制药工程原理不能独立,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整体考虑设置本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课时。对于制药工程不同专业方向(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包括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和制剂工程技术,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宽口径的方式,通过项目实践来体现侧重点的不同。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包括制药反应(发酵、提取工程)、制药分离、制剂三部分,制药分离包含制药过程涉及的典型单元操作,贯穿其中的流体流动、传质、传热是固体制剂单元操作如粉碎、混合、制粒、压片等的理论基础。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应相互协作,探讨,整体考虑各部分的内容,明晰知识之间的衔接与延伸,避免内容重复,在缺乏合适的教材情况下宜结合教材《化工原理》、《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化工原理》和《药物制剂及设备》等合理安排内容及课时。

2知识与能力的关联

CDIO工程教育标准1强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结合。CDIO工程教育要求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个人自身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必须与工程项目挂钩,制药工程原理的基本理论必须和实际制药过程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的关联要求项目具有实践性,考核方式多样性。

2.1项目的选择

传统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精馏和换热器的设计,毕业设计题目相似程度高,缺乏创新性。制药工程原理作为二级项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为依据,适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项目来源可以是企业合作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加的创新、竞赛项目,如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创新创业等。学生主动提出或参与的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实现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采取嵌套法,大项目包含小项目,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具有延续性。有助于实现让学生以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大小项目体现不同要求,包括关键设备的设计,其他设备的选型。

2.2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评价

CDIO强调的不是内容而是能力,CDIO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贯穿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如何确保能力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这四个层面的能力不是相互独立的。工程基础知识重在应用,体现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每个过程,工程系统能力作为一种工程素养贯穿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整个过程,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体现在个人和团队的表达和表现,包括完成项目的材料(包括设计说明书、图纸和产品等)呈现和口头、肢体表达。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应是综合的、多样性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应该贯穿项目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答辩。具体考核中包含的环节有阶段性的汇报,小组间互评,改进后专家审核,申请答辩。答辩环节包含团队展示,整体展示和负责项目中不同内容部分的个人展示,指导老师提问,旁观的学生提问,项目组学生向答辩专家提出自己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问题。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实现提高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任务式的完成项目。

3师生关联,环境关联,加强教师的CDIO能力

改变项目组织形式,重视团队建设,一般的课程设计按学号分组,或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好的团队要使团队中每个成员发挥个性特长,使团队最优化。改变原来课程设计一成不变教师出题的套路,有利于教学相长,增强教师CDIO能力。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经验缺乏的问题,因此参与企业项目,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工程素养。宣传CDIO工程教育模式,使作为主体的学生了解CDIO教育理念,通过明确学生学习目标营造学习环境。同时提供教学实践环境,即方便实施项目的教师和学生们查阅资料,讨论,制作等的场所和方便使用设备的的机制。

4结语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4

1.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客体性、受动性与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缺失,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被动的知识灌输过程,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存储器和学习的奴隶,学生实验过程“照方抓药”,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更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重理论,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验,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探究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错误的指导思想是只要学好理论课,就学好了该课程。

2PBL教学过程

2.1确定教学对象

在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班级中选择3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学生4人一组,选1人作为小组长,采用PBL教学。选择2013级制药工程4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两个班级的理论课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均相同。

2.2编制问题库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保证PBL教学能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把原来单一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与药物合成、天然药化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从制药方向去认识、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更符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索性,可有多个解决方案,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去探究。同时,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有效性。以“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为例。

2.3学生自组学习

提前一周将下个实验的问题下发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运用教材、工具书、网络、文献资料等进行查阅,并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实验内容,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4课堂讨论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课堂讨论是PBL教学的关键。每次实验操作前,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就刚才的回答进行补充,再一起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可获得多个答案,扩大了知识面,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过程教师控制学生发言时间,调节课堂气氛,最后教师总结。

2.5交流和总结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数据的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3PBL教学考核方法设计

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综合成绩考核(40%)、实验操作考核(30%)和实验基本理论笔试考核(30%)。与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较,PBL教学考核方式中提高了平时实验综合成绩的权重,特别是提高了实验预习的分值,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预习动力,提高实验预习积极性;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这样更能有效反映出PBL教学的优势。实验操作以综合性实验为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整体美观度、后处理、回答问题等。整体美观度主要考察学生组装仪器的效果、安全等方面;后处理主要考察学生对废液、废渣的处理及台面的整齐;问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的理解。实验基本理论考试考核主要涉及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相关原理与注意 事项等。

4PBL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课程结束后,将两个班的实验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可知,采用PBL教学方法的3班实验平均成绩优于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的4班,尤其是实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LBL教学的4班。通过有机化学实验的PBL教学,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以下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1)运用网络、文献资料、工具书、教材,查阅到关于有机化学实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自学,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2)综合分析所得文献、借鉴文献,使自己具有可独立拟订课题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训练,提高书面和口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4)通过PBL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实验中物质合成常见的反应装置搭建、产物的提纯分离、产品的基本物理参数测定等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5)通过小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这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PBL教学班的学生都更胜一筹。

5结束语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OBE理念;对分课程;教学模式;制药分离工程;实践

2016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17年6月,教育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这一举措极大地推进了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真标准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成果导向教育、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切实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经过四十年的教育实践检验,OBE理念因其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中所体现出的优势逐渐被高校和企业所接受并在很多国家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自此OBE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地推行且被具体地落地到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这为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保证。OBE理念关注学生经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以社会对工程人才能力的期望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确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通过这一反向设计的过程,OBE理念被融入至教学大纲中并最终被贯彻于具体的教学环节[2]。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是确保OBE理念能够被融合于教学过程的保证。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中心地位被充分地体现,这也正与OBE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相关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与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作者基于OBE理念结合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就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基于OBE理念改进教学大纲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2017年我校开设制药工程专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医药健康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共有16章,32学时),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分离过程的运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后面十五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以及其技术原理和工艺流程。目前,关于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教师主要采用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被完全忽略;(2)制药分离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但是课程团队中没有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师,都是理科出身,缺乏对工程教育的认识和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经历,这直接导致这门课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工程性;(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课程过程性评价,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且学习积极性差的原因,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2018年,制药工程系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OBE理念重新编写了人才培养方案,之后我们按照OBE理念对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构:首先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该门课程支撑的相关毕业要求,然后根据每一条毕业要求确定该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最后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该门课的课程目标:了解制药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对分离过程的特殊要求系统地掌握现代制药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各种分离技术(课程目标1);了解各种制药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着重强调制药分离工艺设计和优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2);掌握现代制药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并掌握其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课程目标3)。为了更好地支撑课程目标,我们根据本地区制药工业的发展特色以及专业的发展定位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选定《制药分离工程(案例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2月第一版)作为教材,全书共十六章,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授与中药制药和化学制药相关的分离过程(共十个章节,32学时),关于其他章节的学习主要由学生在课下进行,另外要求学生按照学习内容观看中国大学MOOC上制药分离工程(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5]。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我们会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讲解每一个章节涉及到的制药分离过程的案例,然后基于课本中的案例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工艺过程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选择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的研究论文)并将论文凝练成案例在课堂上分享,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的发展前沿并检验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通过线上的途径给学生发送与制药分离生产过程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章等资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健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并在课程考核完成之后完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并且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持续改进的办法。这些关于教学活动的调整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将OBE理念贯彻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与制药分离过程相关工程问题的综合素质。最后,我们对课程考核部分也做了如下调整:平时成绩(40分),考核方式:课后作业10分,10次作业;案例分析10分,以小组形式提交5个案例分析;平时出勤率(5分);课堂测验(5分);课堂互动(10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60%。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教师在课堂中提及的重难点和相关案例分析实例。

2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和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交互的心理机制首次提出了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对分课堂,其把教学明确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是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讨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挖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另外,对分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能及时量化课堂学习效果并为后面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教学模式OBE理念被很好地贯穿于教学活动实施的微观过程中。本学期授课班级为制药分离工程2019级大三学生(50人,分为10组,每组5人),每周上一次课,连续2节,每节课45分钟,下面我们以第十二章“结晶分离”(共4学时)的讲授过程中为例对对分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具体的介绍。具体实施过程如下[7]:在2021~2022学年上半学期第14周,教师首先对第十二章“结晶分离”对应支撑的课程目标进行讲解[8],然后对本章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重点:结晶过程的各种必要条件,影响晶体质量提高的各种因素,掌握一般结晶技术的应用范畴和设备使用注意事项;难点:结晶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进行解读并借助多媒体教学作详细地讲解,最后要求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去查找并选定与“结晶分离”相关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自主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查找)并将论文当中涉及结晶部分的研究内容提炼出来并做成PPT以便在课堂上分享。本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充分利用两次课之间间隔一周的时间消化吸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且写出读书笔记、完成相关作业,另外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文献的查找、翻译以及将其中与结晶相关的部分做成案例。在第15周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所学在小组内发起讨论并形成一致性的学习成果,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在各讨论组之间巡视并督促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讨论,但是注意不必实质性介入讨论,然后教师随机抽选几组发言,各位发言人分别代表本组向全班分享本小组制作的案例分析实例和学习成果以及课下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的释疑并选取其中最贴合课程内容的案例分析实例(从十个案例分析实例中选取一个)结合对应的文献进行详细地讲解,最后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回顾性总结。本人节选了所抽取的案例分析实例[9],如下:“芦丁是一种极具代表意义的黄酮类生物活性化合物,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在我国和越南生长的超过七十种植物中,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和抗病毒等方面的活性。由于其广谱的生物活性,在全世界超过130种已近注册的药物制剂中,芦丁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添加剂。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芦丁以低浓度((0.1~2.4wt%))存在于水果、蔬菜、植物种子和叶子中。根据有关文献报道:经过分离分析鉴定发现芸香叶中含有高达8.6wt%的芦丁成份;槐树的花蕾中含有高达22wt%的芦丁成份,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槐树的种植,但是由于其粗提物中含有较高的生物碱导致其有较多急性毒性的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药物生产之前对粗提物作进一步的纯化。下面是关于芦丁半连续结晶工艺的介绍:虽然现在间歇结晶工艺被广泛地用于原料药的分离中,但是连续结晶工艺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物料处理量高、产品质量稳定和成本效益高等)逐渐在制药工业界被广泛应用。由于从草本植物中提取芦丁主要以间歇结晶工艺为主,所以关于高纯芦丁连续生产工艺的研究不是现阶段的重点,在这里主要介绍芦丁分离的半连续结晶工艺……”该案例分析来源于文献(Org.ProcessRes.Dev.2017,21(11),1769),主要介绍通过结晶分离方法从槐树花蕾中提取芦丁的工艺方法,学生对其中涉及芦丁半连续提取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通过本案例学生对晶体生长过程和晶体生长中涉及到的动力学知识和结晶分离的工艺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对科研论文的理解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得到了较好地培养。此外,通过制作源于科研文献的案例分析实例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3结语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制药工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药物性质分析能力、药物合成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新药研发能力。药物,无论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还是生物药物,绝大部分都是有机化合物。对药学人才来说,需具备过硬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尤其重要[1]。“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涉及到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验课程的学习两个部分,且理论最终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第一,实验是对理论的验证,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绿色意识”。有机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试剂。如何防止毒害?遇到紧急情况应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也应纳入到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安全意识”和处理危急情况的能力。另外,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应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为学生植入“环保”、“绿色”的理念。第三,有机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尤其重要,亲力亲为才会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思路,继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有机化学实验对深化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建立绿色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主动出击,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1.1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所选择的实验项目,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多样性、创新性。第一,有机反应机理要具有代表性。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反应机理。比如,“苯甲酸的制备”、“阿司匹林的制备”、“查尔酮的制备”三个制备实验分别按照不同的反应机理进行—氧化反应、酰化反应、缩合反应。第二,基本操作实验要具有针对性。通过实验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室及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蒸馏、精馏、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基本操作,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第三,实验中所采用的实验装置、使用的操作方法要具有多样性。比如,一般的制备实验使用磁力搅拌即可,而“苯甲酸的制备”必须使用机械搅拌才能取得较高的产率;再如,同样采用回流操作,但不同的反应需使用不同的冷凝器,“正溴丁烷的制备”使用回流吸气装置,“肉桂酸的制备”使用空气冷凝管[2]。第四,探索开展研究设计型实验。我校制药工程专业16级1班的学生,研究设计型实验的内容是合成一种新化合物。将32名学生分成四组,在课程开展的前两周,学生开展进行实验方法讨论,教师听取讨论结果。合成路线、后处理方法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可按照不同路线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合成[3]。实验所需原料由学生递交试剂清单,教师统一购买。实验报告采取小论文的形式,锻炼了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

1.2合理布局实验顺序,整合实验内容

传统有机化学实验设置将基本操作实验、合成制备实验分开进行,不但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会造成原料浪费,效果不好。通过改革,合理安排实验顺序,并将“基本操作实验”整合到“合成制备实验”中。新的课程体系系统性更强;实验与实验之间互相关联,连贯性更强,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4]。以往“苯甲酸的制备”(合成制备实验)、“苯甲酸熔点的测定”(性质测定实验)和“苯甲酸的重结晶”(基本操作实验)三个实验各自单独进行,现在通过优化整合,首先开展“苯甲酸的制备”实验,所得产物可作为“苯甲酸重结晶实验”的原料,重结晶所得的纯品苯甲酸再进行熔点的测定。首先,上个实验所得产品可作为下个实验的原料,节约、环保;其次,这三个实验互相关联,连贯性强,使得学生对整个合成制备、后处理的流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再次,比如在“苯甲酸熔点的测定”中,教师可让学生比较所制备苯甲酸的熔点和纯的苯甲酸样品的熔点是否存在差别,并解释原因。这样以来,学生会对这类实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非停留在机械操作层面。将蒸馏、萃取操作整合到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将酸碱调节操作整合到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中;将折光率的测定整合到正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将索氏提取、升华操作整合到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中。

2改进教学方法,变“被动灌注”为“主动求解”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对于实验类课程,生涩的讲解学生不易接受,课堂上演示、操作太浪费时间。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录制讲解、操作视频,并将视频上传至公用邮箱,学生可在来到实验室之前,随时下载观看视频,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规范学生操作,监督学生实验,保证实验有序进行[5]。实验完成后,由教师组织开展实验讨论,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帮助解答。实验类课程,失败在所难免,一定切忌盲目责备,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补救,汲取经验,总结教训。如一些同学在做苯甲酸的制备实验时,原料甲苯和高锰酸钾的用量控制不好,高锰酸钾用量过多,难以完全反应,一些同学就很气馁,选择放弃实验或重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不要轻易重做,而是思考有没有挽救的办法。一些同学就想到可以往体系中加入一些还原剂,比如甲醇或亚硫酸氢钠,还原多余的高锰酸钾,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些“失败”,对促进思考,坚固信心却更有意义。

3严格要求,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大学教育对塑成个人品质尤其重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严肃督促,杜绝弄虚作假,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我们要求学生使用手机的照相功能,以一到两张照片,记录实验中的主要现象,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印象,而且有利于教师监管,为的是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

4改革考试办法

采用笔试加面试加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其中笔试、面试和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30%、40%。“面试”考核办法是,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题目,教师根据实验现场提出问题,学生立即回答。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考核办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提升显著。

5设置调查问卷,考查教学效果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调研。共制作96份调查问卷,发放给我校16级制药工程-1班、16级制药工程-2班、16级制药工程-3班学生。结果是:(1)新的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也有很大提高;(2)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建立起了环保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危急情况处理能力;(3)在研究设计型实验中,从文献查阅、原料选择、动手实验到小论文写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认为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很深,收获很大;(4)改革后的考试办法更能反映学生能力,且有助于培养严谨、务实的学风,对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大有裨益。

6结语

当然,教学改革之路永无止境,接下来,首先我们会不断升级改造有机化学实验室,引进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得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需要;接着,我们将不断增加研究设计型实验项目,并开放科研实验室,学生将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对国内外出现的一些新药进行仿制合成,在实践过程中,激发科研兴趣,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任巧,袁吕江.药学与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8):44-45.

[2]郑春满,韩喻,谢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98-100.

[3]阴金香,李广涛,林天舒,等.研究型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改革与探索[J].大学化学,2007,22(1):27-29.

[4]江一辉,罗一鸣,唐瑞仁,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15-118.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制药工艺学;理论与实践融合;改革与实践

新时期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于2018年8月21日在成都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上表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安身立命的基础,大力实施本科振兴教育关键要在本科教育中坚持以本为本。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制药工艺学》课程作为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和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分析制药过程中设计的工艺和原理,分析工艺操作过程和工业实施方法中所涉及的化学单元反应和化工单元操作;培养学生在制药过程研究和开发中应具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创新与实践的综合能力[2]。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型,对于药学类专业学生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的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该课程与药品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存在内容多、知识跨度宽、药物种类复杂等问题,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量下,学生难以联系企业中实际的生产情况。特别是教师和制药一线工程师考虑重要的工艺参数和操作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下以应用型教学为导向设计制药工艺学课程,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这些都需要探讨和研究如何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本论文从作者所在教学团队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围绕课程体系搭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反馈着力推进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和实践相融合,提升该门课程在衔接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作用,培养制药方面应用型高级人才。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1.1教材选择

目前,制药工艺学教材种类多,通过市场常用教材比对,从皖西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应用型教学为导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经过早期的仔细比较,课程团队选择了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编写的《制药工艺学》[3],本教材基于已成功开发的临床典型药物的制备,以工艺路线和参数调控为抓手,内容丰富而新颖,体现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在典型药品制造过程的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该课本充分收纳了制药领域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科技前沿。

1.2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皖西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设定制药工艺学总学时为6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20学时。考虑到我校药学相关专业前期开设的课程铺垫和专业方向,理论教学模块按照三大块划分,即化学制药部分、生物制药部分和共性技术部分。在教学开始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相关药物的了解情况;教学过程中以药物产品生产工艺为线索,根据学生对药物的了解情况,选择性的讲授主流药品生产工艺,如化学制药工艺篇的手性药物制备,化学法制备紫杉醇、生物酶法制备他汀类药物中间体等;生物制药工艺篇的两步发酵法制备维生素C,基因工程重组工程菌生产胰岛素等。

2实践教学的改革

2.1实践学时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的关键[4]。按照大纲安排的20学时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远远不够,为此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在建立GMP仿真实训实验室和500平方米的GMP实训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了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20学时的GMP仿真实训和20学时的GMP实训。通过GMP仿真实训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制药工艺流程和关键参数调配,通过电脑操作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现企业药品GMP生产规范,提高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点的兴趣,加深对药物制备过程的了解。另一方面,借助学院已建立的GMP实训车间,可以进一步扩大传统的实验室小试试验至中试规模实践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企业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中试规模的实验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悟。

2.2实践内容创新

此前,制药工艺学实验主要是设计一些列验证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难以提高学生对制药工艺过程的了解,特别是对书本上的经典药物工艺的了解。本人所在教学团队通过内容创新,结合学院已有实验条件,充分挖掘课本内容,形成设计性实验,如针对不同药物的合成工艺路线,或针对同一种药物如紫杉醇的不同合成工艺。根据这种方法,可以形成多个工艺设计性实验,共学生选择。在实验时,按照4~5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题目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索。同时,针对成熟的制药工艺如头孢菌素生产工艺、维生素C生产工艺等,利用GMP仿真实训实验室和GMP实训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充分理解制药工艺的过程。

3教学方法的改革

3.1翻转课堂创新理论教学方法

随着新媒介技术更新和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与手机、平板电脑争夺学生眼球的尴尬局面。如今,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往往会表现出不专心、不感兴趣。因此,课堂授课时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成为主动学习并自我展示的学习模式,对准备充分、讲授清晰的学生加以鼓励示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单纯由老师讲解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查阅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5]。作者从2015级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开始试行教学模式改革,在制药工艺学基础知识介绍之后,在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教学中,选择典型药物,让学生组建4-5人团队,从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查找专业文献、阅读英文文献、分析文献、设计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报告,文献报告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药物概述,合成路线,生产工艺流程,三废处理和工艺改进思考,并用ppt形式作10~15分钟(含2分钟提问)的课堂报告,授课教师给予点评,同时接受同学提问并回答。

3.2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制药工艺学实验可以学习如何进行药物生产工艺路线设计、选择和优化,如何对小试的工艺路线进行检验、放大研究(中试),通过合理的小试与中试环节,使设计出的工艺路线过程适用于大生产。但就目前开设的实验来说,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符,存在较大差距。本论文通过在实践教学内容改变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实践课程前,结合学院现有实验条件,提供目标产物(产品)结构或名称,菌种,不固定原料、工艺路线及反应控制参数,由4-5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通过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工艺路线及参数的选择,确定所需原料、试剂、设备及反应控制参数。通过开设GMP仿真实训、制药工艺实验室小试和GMP车间中试放大,该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对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会有切身体会,同时可以避免传统学生实验中所遇到的相互抄袭,学生偷懒等现象。

4教学模式的反馈

4.1邀请教师听课

教学团队老师之间相互听课,同时邀请学院相关教师听课。在理论教学中,着重课堂中的带动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以及课堂的信息量等)、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课堂上活跃度、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多媒体与板书的协调互配性(多媒体与板书的比列、多媒体中文章和图片的搭配性)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在实验实践教学中,着重学生课前的预习率(原理的掌握、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课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动手能力、学生之间的合作搭配度)以及课后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包括实验结果分析、针对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等)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

4.2调查问卷

设置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对课程的兴趣程度以及对课程学习的掌握等情况。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可以做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取长补短,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5结束语

总之,在多年的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课程团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尽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与学生学习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之间的一致性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明白,我校《制药工艺学》课程建设和改革永远在路上,任重而道远。教育教学有其特定的规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平衡解决好,才能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和教学相长的氛围,最终实现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稳步提升应用型教育质量。我们正在像研究药物的制备工艺一样研究制药工艺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在深思熟虑后稳步推进,以应用型为导向,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和吸收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成为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硬的药学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长林,周愉.内涵建设的生命线:构建本科课程质量保障体系[J].知识经济,2018,463(10):158-160.

[2]赵广荣,元英进.制药工艺学课程内容建设的探讨[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5(S1):124-126.

[3]赵广荣,元英进,蒋建兰,等.国家精品课程制药工艺学的建设.化工高等教育,2010,27(1):17-20.

[4]吴金星,王晓,王保东,等.教师科研项目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J].大学教育,2014(1):97-100.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新工科;制药工程;工程教育改革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正在不断推动着我国工程教育向新形势下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为主动应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的率先提出以及内涵的不断拓展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也顺应了新形势下对工科发展的新要求,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认证质量标准等一系列举措打开了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局面,在制药工程专业质量标准框架下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纷纷响应,开始探索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新模式[1]。

1制药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焦点,目前国内大多数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急需大量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发展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学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大多数是在原有化工、药学、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教学模式源于相关专业,办学模式相对传统且均处于摸索时段[2]。加速转变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医药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和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实现校企人才无缝对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既有制药技术又懂工程还具有企业管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充实国内的制药企业是高校制药工程今后发展的任务和使命。

2创新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模式的主要策略

2.1创新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模式不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办学高校现有的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制药工程实训中心以及与药企建立的实习基地,探索适用于不同地区制药工程专业的个性化、创新性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实践综合能力[3]。2.1.1通过校、企合作,建立“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人才培养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大板块进行;“3”是指培养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结合,即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教学与导师制结合(图1),探究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新模式[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并增设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理论+实践”学习,在实践基地开设理论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实践操作能力,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过程改变为通过实践过程指导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5]。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突出了教学的应用性,可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培养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1.2探究并推行“双元制”培养体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构建集理论教学、工种实训、教学见习、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创新并融合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重实践,重技能,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实现教室、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即“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6]。校企合作共同选择培养对象。采取“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择生方式,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员共同选拔、择优确定培养对象。确定培养的学生,依据企业需求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要求,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在整个培养过程,保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原版的“双元”培训,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实现“企业发展有人才,学生就业有岗位,学生成长有平台,学生成长有平台”的四“有”目标。

2.2深化教学改革。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目标,带动制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与地方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强化“科研促教学、实践带教学、产教融合”,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旨在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2.2.1按照“一体两翼,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一体两翼”指以构建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为主体,课外科技创新和综合社会实践两翼为辅。“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环节”指实验环节、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是指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大一开始到大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不中断。在药物化学实践教学中,以“阿司匹林的合成”为例,设计以实验室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心片剂生产线模拟、企业见习以及实习过程进入企业参与阿司匹林的生产四个阶段为主体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整个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原则。2.2.2以“应用型和技能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实行“A+B+C式”实践教学模块化管理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实践教学模块化(四学年分别进行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研究与创新模块),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并行。同时,探索多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授课效果。以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为例,本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本专业学生在1~2学期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企业见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在此基础上完成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4学期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主要涉及基础实践和综合设计实验,把综合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小设计”;7~8学期位为实习阶段,在此阶段除完成安排的实习任务外需要完成“大设计”,大、小设计按照一定的比重计入到最终完整的毕业设计考核中,整个过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模块化管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创新。

2.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3.1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通过聘请行业导师或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建立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教、校内教师“送出去”学的教育制度,“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打造专业带头人团队有“总工”,骨干教师队伍有“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型”教学团队[7]。保证理论、实践教学融会贯通、不脱节。实现高校、企业人才队伍的融合及大型科研仪器和技术平台的共享,实现“企业进高校”和“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转化,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2.3.2创建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实行教学改革,建设实践基地、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进行任务跟踪、中期检查和目标考核,奖优罚劣,动态建设,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