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专业工程教育改革浅探

制药专业工程教育改革浅探

摘要:“新工科”概念对工科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结合制药工程专业认证质量标准和地方产业结构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是高校建设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以及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出了几点制药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探索一套适合新工科背景制药工程专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制药工程;工程教育改革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正在不断推动着我国工程教育向新形势下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为主动应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的率先提出以及内涵的不断拓展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也顺应了新形势下对工科发展的新要求,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认证质量标准等一系列举措打开了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局面,在制药工程专业质量标准框架下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纷纷响应,开始探索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新模式[1]。

1制药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焦点,目前国内大多数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急需大量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发展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学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大多数是在原有化工、药学、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教学模式源于相关专业,办学模式相对传统且均处于摸索时段[2]。加速转变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医药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和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实现校企人才无缝对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既有制药技术又懂工程还具有企业管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充实国内的制药企业是高校制药工程今后发展的任务和使命。

2创新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模式的主要策略

2.1创新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模式不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办学高校现有的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制药工程实训中心以及与药企建立的实习基地,探索适用于不同地区制药工程专业的个性化、创新性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实践综合能力[3]。2.1.1通过校、企合作,建立“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人才培养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大板块进行;“3”是指培养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结合,即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教学与导师制结合(图1),探究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新模式[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并增设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理论+实践”学习,在实践基地开设理论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实践操作能力,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过程改变为通过实践过程指导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5]。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突出了教学的应用性,可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培养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1.2探究并推行“双元制”培养体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构建集理论教学、工种实训、教学见习、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创新并融合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重实践,重技能,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实现教室、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即“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6]。校企合作共同选择培养对象。采取“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择生方式,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员共同选拔、择优确定培养对象。确定培养的学生,依据企业需求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要求,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在整个培养过程,保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原版的“双元”培训,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实现“企业发展有人才,学生就业有岗位,学生成长有平台,学生成长有平台”的四“有”目标。

2.2深化教学改革。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目标,带动制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与地方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强化“科研促教学、实践带教学、产教融合”,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旨在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2.2.1按照“一体两翼,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一体两翼”指以构建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为主体,课外科技创新和综合社会实践两翼为辅。“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环节”指实验环节、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是指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大一开始到大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不中断。在药物化学实践教学中,以“阿司匹林的合成”为例,设计以实验室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心片剂生产线模拟、企业见习以及实习过程进入企业参与阿司匹林的生产四个阶段为主体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整个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原则。2.2.2以“应用型和技能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实行“A+B+C式”实践教学模块化管理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实践教学模块化(四学年分别进行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研究与创新模块),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并行。同时,探索多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授课效果。以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为例,本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本专业学生在1~2学期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企业见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在此基础上完成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第4学期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主要涉及基础实践和综合设计实验,把综合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小设计”;7~8学期位为实习阶段,在此阶段除完成安排的实习任务外需要完成“大设计”,大、小设计按照一定的比重计入到最终完整的毕业设计考核中,整个过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模块化管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创新。

2.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3.1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通过聘请行业导师或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建立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教、校内教师“送出去”学的教育制度,“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打造专业带头人团队有“总工”,骨干教师队伍有“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型”教学团队[7]。保证理论、实践教学融会贯通、不脱节。实现高校、企业人才队伍的融合及大型科研仪器和技术平台的共享,实现“企业进高校”和“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转化,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2.3.2创建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实行教学改革,建设实践基地、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进行任务跟踪、中期检查和目标考核,奖优罚劣,动态建设,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对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开办制药工程专业所存在的问题不同,优势也不同。面对相同的机遇、不同的挑战,开办制药专业的院校必须找准问题,发掘优势,因地办学,因材施教。秉承“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教学思想,依据专业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努力探索一套适合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产出导向”培养目标,带动制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与地方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强化“科研促教学、实践带教学、产教融合”,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旨在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9]。坚持“学生中心”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加大科研转化教学和成果转化力度,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地方医药产业。

作者:张艳 王天帅 孙敬龙 李飞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制药工程教研室 湖北医药学院制药工程实训中心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