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范例

智能教育

智能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媒介素养;新闻业

自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业以来,其对新闻业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初,应用了人工智能的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伦理失范、价值误导等问题,特别是2018年4月初,今日头条、凤凰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因出现该类问题被相关部门暂时叫停,人们开始反思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业的利弊。笔者认为,就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引发的种种问题来看,市场治理固然重要,但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也非常重要。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应用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传统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围绕新闻的获取、辨识和使用等内容展开,人工智能时代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代的公众应有更强的新闻判断、认识和选择能力。

1.对新闻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出于好奇、休闲等原因,娱乐八卦、色情暴力相关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在传统新闻采编环境中,由于有严格的把关机制,进入人们视野的新闻在价值观上不会过于偏离社会发展方向。但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把关机制,人们阅读少量含有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新闻后,就会基于算法推荐技术被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新闻,导致人们只能不断提高新闻判断能力以辨别这些新闻的真伪。人工智能在新闻内容生产环节中作用的发挥,首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词汇、语义等检索系统,其次,通过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内容倾向性语句的设定来筛选新闻内容。总体来说,对新闻内容的判断、筛选和标准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人工智能可以设定词汇和语义,但无法代替新闻从业者对内容生产进行主观思考。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公众包括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判断能力仍是关键因素。

2.对新闻认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用户需求至上理念导致一些人工智能平台为了迎合用户需求放宽限制,不从技术层面把关新闻内容,致使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偏离正轨。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媒体平台应始终以主流价值为导向,而一些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媒体平台在这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当算法推荐不断将同一类信息推送给用户后,会导致用户观点片面化,引起“网络意见群体极化”现象。因此,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类型的媒体平台时,应具有较强的新闻认识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让人们了解人工智能的机理和内容生产背景,进而削弱技术的影响力,让人们主动寻找多元化的信息与观点,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对新闻事件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它提升了新闻业的生产效率,扩大了新闻业的覆盖范围和品种内容;另一方面,新闻的爆炸式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容易让人们淹没在新闻浪潮中,无法甄别新闻的真伪,同时自身的思想和观点也容易被新闻媒体干扰和影响。新闻影响舆论,而人工智能使得这种影响力被放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研究者提出希望能以人工智能技术打击虚假新闻,规避传统新闻业发展的弊端,以真相和事实引导社会舆情的走向。

3.对新闻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典型运用方式,算法推荐把同一类信息与观点集中推送给用户,用户长期接收该类信息,会在信息获取上出现“信息茧房”现象,即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内容越来越狭隘。“信息茧房”导致用户误以为世界每天发生的新闻主要就是推送的这些内容,并由此对外部产生了狭隘的认识,这也使得新闻媒体难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价值[1]。算法推荐环境下,公众似乎无法对接收的新闻内容做出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公众可以在新闻选择能力上下功夫。前人工智能时代,新闻选择几乎是媒体的事,公众所接收的信息是已经经过选择的信息,人工智能时代,新闻选择的能力转移到公众身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意识到算法推荐产生的“信息茧房”问题,从而学会如何多渠道地、有选择性地阅读新闻。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面对多样性的新闻,做选择时越来越犹豫,这表面上看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新闻内容的爆炸式增长,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多重过滤,所以当人们接收到这些经过多重过滤的新闻信息时,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到底哪些新闻是真实的、重要的、符合自身需求的,这就牵涉到科技伦理问题。首先,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信息传播的责任归属。当人工智能技术依据人们的喜好、宗教、种族、国家等因素来进行分类和推送新闻时,如何筛选对公众有益、有用的新闻内容,当人工智能推送敏感或带有偏见的新闻时,责任如何界定?针对这些问题,业内相关人士指出,可通过法律的完善来确定新闻信息传播的责任归属。其次,人工智能环境下能否实现新闻制造、传递的无限自由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当人们表现出对某则新闻的喜好时,他的个人资料已经暴露,因此,人们对于新闻的选择,是否需要以牺牲个人隐私来交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二、媒介素养对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公众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提升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公众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价值挑战和认知挑战,可以让媒体、技术、价值、公众之间的关系实现平衡。

1.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

在技术中立的背景下,一些新兴媒体平台放弃了对伦理问题的把关,不断放宽对色情、虚假、媚俗内容的限制,挑战新闻伦理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红线。随着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类新闻客户端爆发伦理危机被暂时下架等事件的发生,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新闻伦理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对新闻业发展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新闻平台作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肩负着传递真实新闻的社会责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价值观引导都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机遇,给新闻业的行业价值伦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地判断大众的新闻偏好和新闻选择,当新闻媒体掌握了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新闻就可能变得完全商业化和无序化,这势必会造成社会和个人在价值导向上的困惑。因此,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业应做到严格的行业自律,国家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发挥监督作用,正确引导社会、个人和新闻业的价值导向。如何应对新的伦理挑战,方式是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治理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伦理失范问题上,众多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管理部门的法律措施和治理规范,或者行业内的自我约束和技术提升上。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引导用户对违背伦理的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这对解决伦理失范问题而言非常重要。

2.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价值观混乱与价值判断错位是当前频繁出现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人工智能生产或推荐生成的新闻中,非主流话语和反主流话语不断出现,这些话语在算法推荐技术的作用下被不断推送给用户,长此以往,会导致主流话语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面临边缘化危机。在新闻传播和接收过程中,一条八卦新闻一旦为某一用户关注,该用户就会在算法推荐技术的作用下不断接收到大量类似的八卦新闻,而一条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闻,一旦为某一用户拒绝,算法推荐技术就会据此推断该用户的喜好,之后不再为该用户推送包含这类主流价值观的新闻,久而久之,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因此,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需的。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公众客观地看待所接收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媒介素养可以增强公众对非主流价值观、反主流价值观的批判能力。总的来说,公众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要求新闻业、社会和个人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工智能技术会增加新闻种类,丰富新闻内容,扩大新闻的覆盖和影响范围,但这只是改变新闻内容和新闻传播的介质,不会改变新闻的本质。因此,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其次要敦促新闻业从业人员加强自律,再次要开展新闻业和社会范围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公众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判断新闻的表象与本质,进而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认知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公众的认知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是对价值观的认识。人工智能尤其是算法推荐,使人们容易陷入非主流价值观中无法自拔。其次是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认知局限于某一类新闻和信息中,从而对世界的认知变得单一。再次是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人工智能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单方面的新闻事件信息或观点,从而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偏激倾向。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在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只有重视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用户对所接收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户能够正确认识其所接收信息在信息海洋中的定位,才能摆脱人工智能提供信息带来的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影响。其次,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往往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文关怀,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培养用户的人文关怀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素养教育要求新闻业、社会和个人正视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的本质,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人工智能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使命

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挑战,如何把挑战化为机遇,是新闻业和新闻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一项面向公众的教育事业,媒介素养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承担起应有的使命与责任。

1.普及新闻伦理,提高对违背伦理行为的批评能力

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一般指向的是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也把新闻伦理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之一。但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伦理不仅与新闻从业者有关,还与平台提供者、技术开发者、用户等密切相关。对人工智能新闻而言,公众新闻伦理意识的提高,意味着其批判能力的相应提升,进而反向对人工智能类型的媒体平台发挥监督作用。笔者认为,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普及新闻伦理常识,使新闻的一些基本规范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公众获取与辨别信息。面对新兴媒体带来的各种违背伦理的现象,公众只有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复杂、海量的信息环境中做出正确选择,对违背伦理的现象进行批评,并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可有效解决因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新伦理问题,应不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2.弘扬理性意识,提升对多元化观点的辨别能力

新媒体给社会提供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平等、开放、自由等特点使得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在匿名的环境中,这些意见和观点大多数时候显得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圈子化”“群体化”等现象,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使得网民容易受到圈子文化的感染,产生极端情绪。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不理性和极端化现象,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提高公众对网络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新闻的全面认识及理性意识,同时培养公众理性讨论、理性参与的意识,让公众面对多元观点时,能够辨别观点正误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总体来说,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媒介素养的内涵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开阔新闻视野,提升对算法推荐新闻的认识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平台,新闻报道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尽管这意味着公众可以通过更多的平台获取新闻,但并不代表公众一定会通过更多的平台获取新闻。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新闻活动中,人们还是通过少数几个媒体平台获取新闻。因此,这些媒体平台的新闻选择与呈现对公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应加强自律,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导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促使公众进一步拓宽视野,同时,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向公众普及新闻获取渠道及算法新闻,增强公众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那么,当新媒体平台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人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平台,使其能够真正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晓蔚,王雪莹,胡菡菡.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3]吴淑娟.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途径——联合国“媒介信息素养”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6(3).

[4]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7(11).

[5]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8(1).

智能教育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学;素养教育;融合教学;教学方向

法学专业存在的基础是培养法律人才,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降低甚至消解该功能,所以法学教育应该提前做好改革的准备以适应因第四次产业革命可能导致的变化。法学教育能否应对社会的变化,能否融合大学其他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是否能够维持法学本科教育的专业性,是否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关键。

一、人工智能促进法学教育改革的动因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例如,指纹签到技术,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摆脱过去只能由人进行签到的困境,方便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不仅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便利,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社会效益。麦肯锡在人工智能的利用中就有“现在50%的工作活动都可以使用当前演示的技术进行自动化”的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个方面应用具有较高的前景。

(一)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

因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得现有工作岗位大量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也随之产生,新的岗位主要产生于工科领域,而大量的事务管理和制造业有可能消失。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的欲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未来可能会出现现阶段被忽视或不易想象的新岗位,所以不必过分担心工作岗位的减少。但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传统工作岗位的急剧减少及传统工作岗位减少和新的工作岗位出现期间产生的“时间迟延”。预测65%左右的现在低年级小学生将在现阶段不存在的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另外,终身职场的概念也逐渐消失,现在的儿童们在一生中可能平均8次左右变更职业。未来在某一个领域通用的知识和技术其寿命将越来越短。因此,教育也面临着如何从传授在产业社会通用的传统的知识向培养能够融合各种技术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新价值的能力的转变。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法学领域的职业也将因人工智能的发达而受较大影响。2016年5月,IBM人工智能机器人罗丝(Ross)入职拥有1000名以上律师的律师事务所Baker&Hostetler,Ross进入这家公司的破产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协助处理企业破产相关事务。韩国也正在开发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工智能I-LIS。也就是说,在一些国家,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司法实践,成为司法程序中的“执行者”。法律作为一种规范,是严格按照三段论演绎推理模式进行的,而人工智能也是按照严格的程序设定、信息分析进行运作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性。这就表明,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司法实践工作,从而节省司法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法律这一行业主要还是人来参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只是应用在非核心部分,例如数字化办公体系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司法审判相结合后,打造“电子诉讼”,可以提高法院系统的办案效——体现为民办事的初衷。又如人工智能在商事法律领域的应用,合同的合法合规审查系统、公司章程制定系统,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便于人们不用依赖律师等法律专家,能够解决日常或商业活动中的商事法律问题,其社会效益显而易见。人工智能的应用在给法学教学注入新元素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系统,可能会导致对司法从业者的需求数量相对减少,这对法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影响。[1]相关领域的数据表明,由于法律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法律从业者的需求上呈现了下降趋势。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应当培养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人才。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人认为今后人工智能全面替代律师业务,但是多数人却认为,文书制作、资料检索及分析、典型案件处理及咨询、简单的意见书或答辩书的制作等原来法律助理负责的业务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二、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应当加强实践性教育

目前我国本科法学教育强调的是,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形成法律思维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现场工作中所必要的知识。但在以法律独特见解为必要的新领域,很多问题不能以当前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的法律思维来分析,而是需要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的法律思维才能解决。机器人或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有可能动摇作为法律主体的人类的概念,所以出现了预测并探索脱人类中心的法学的可能性的观点。[2]如因自驾车产生的责任承担问题,所以责任的概念及其操作结构等都有可能要经历根本性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新的领域在其内部形成具体规范体系之前将可能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导致这些领域不再属于统一适用基本概念、原理、教义、操作方式的法律体系。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并贯通各个领域的原理,是法学的课题之一。但问题是这种学术上的研究很可能与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产生滞后。从这一点来看,追求实践性培养的教育,与其将其价值放在系统掌握及适用积累的知识上,不如放在“适时性”上。这个问题对于因培养众多具备法律知识的人才,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而做出贡献感到自豪的法学教育部门来讲,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课题。大学当前的结构及特性因其制约因素很难机智地作出反映。[3]但是拥有相应法律需要资源的地方就是大学的法学教育,这是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开发融合专业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对法学本科教育的需求,开发并加以利用融合专业是一种可行的对策。之所以法学领域之间产生分隔,是因为相关领域的生活关系以不同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殊的内容或方式工作。为了使法学教育适应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必须不断融合各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近年来,整个教育系统都在强调融合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当前的社会正在进入超联系社会,并且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判断资质的标准。但唯独法学领域更强调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融合教育,我们不应该将对融合教育的辅修任由学生自己决定,而应积极地鼓励或引导学生才更有利于法学教育的长期发展。

(二)开设具有融合性质的课程

在法学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从结合不同领域的综合视角出发,开设一些以解决最新社会问题为目标的具有融合性质的科目。这类性质的课程教学,如果由精通这些领域的专任教师授课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不具备条件,应当积极鼓励采取与该领域专家授课。[4]特别是这些课程的先进性是其存在的根本,所以应该构建定期评价其是否必要而决定其应修改还是废除的制度。这个制度也可以应用到是否维持融合专业上。先进性的维持之所以重要,并不限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社会最新变化及经历法律为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的作用并如何联系到其他学科的实践。通过这些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生中可能接触的未知领域以及直面挑战的勇气,法学教育应培养适应融合时代的能力。

(三)倡导法学终身教育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法学教育应该做好准备向终身教育或社会教育体制的转换。终身教育虽然超越了本科法学教育的范畴,但也与之相联系。终身教育面对的问题除了在未来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短暂的知识寿命之外,还应该适应社会从大量规模化生产体制转换为少量适量型生产社会的转变。随着这股潮流的发展,教育应当根据教育接受者的需求提供知识。[5]从这一点来看,法律教育也应该考虑发展为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提供教育或以因职业变化而产生的法学教育需求者为对象提供少量适量型教育模式。同时,法学本科教育的方向调整当然应该伴随着法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法学教育过程应当重新构成由最基本的内容组成的法律教育。当然,哪些属于基本内容应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完善,以公民应具备的法律知识为培养目标和以培养掌握实用型法律知识为目标,其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当然有所不同。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根据接受教育的目标而适当地进行调整。

三、结语

智能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赋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的指导下,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同医学教育进行了充分而有深度的融合,医学生不止于满足课堂教学,其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最新医学发展动态都要求医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时对接当前科技最新技术,也成为助推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更成为保障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1“人工智能+医学教育”赋于教育的意义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从简单的计算发展到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由会写会算,到能听会学,再到如今能思考会理解。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将在许多的领域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胸部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在CT肺结节中强大的检测能力和应用优势[1]。通过13000多例的数据,AI检测肺结节的敏感性一直维持在96%~97%水平。经过4个月的深度学习和模型迭代优化,系统的检测特异性几乎翻了一倍,充分体现了AI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北京雅森科技与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协和医院合作研发的脑功能多模态人工智能产品,其通过对核磁共振、PET、SPECT、脑电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症、癫痫、帕金森等各类脑功能疾病的量化分析、诊断和预测[2]。截至2017年10月,此系统已累计完成病例分析超过7000余例,准确率超过84%。人工智能产品协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补充医疗资源,缓解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工智能产品或应用很快就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而教育首当其冲[3]。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模式要求医学生具备应用、驾驭人工智能技术指导医学工作的能力,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同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要在教育内容上融入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多渠道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人工智能催生新的教育生态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和各个环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教育领域,北京联合大学是最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各个环节的高等院校之一,其创新思维同人工智能相融合,将语言进行转化,转化成为特殊群体可以理解的方式予以呈现,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更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下,“教育信息化2.0”将会更快的到来,将会给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及学生、教师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另外,正是这些初级的AI,促进了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育技术的革新。随着5G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更加的高效,智能设备深度融入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移动式、碎片化学习将成为人类学习的一种普遍的学习生态。在当前医学教育中,医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相比其它学科更为繁多,学科门类更为细化,知识更新换代更快,新技术应用更快速,因此,医学生对医学相关信息知识的检索、学习将更多的使用智能设备。如果教师的观点与智能设备通过海量数据搜索得出的观点不一致时,医学生如何选择?这实际上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专业水准、职业素养和实践感知都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人工智能对教师的职业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有力的推动教育从业者,动态适应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相互协同的生态,在这种协同的学习方式下,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推动其他人前进的潜力,并能够加速推进教育从业者积极拓展学术水平,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主动探索和创新技术,其实际意义不仅仅是学伴和助手,而是潜在的教育水平、教育理念的推动者。显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将带来教育体系的重构。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所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都要随之改变。我们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场景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自身的研究,努力揭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学的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3人工智能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应用需求

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当前和未来定制化学习,自适应学习注入强大推力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场景都必须变革,而且都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同时,从学习和学制的特点来看,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学制短,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重,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应用场景进行技能培养,而实际的临床操作是不现实,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再造医学场景,创设真实场景,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认知度,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目的。因此,迫切要求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工作者,紧紧把握时代方向,顺应时展趋势,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需要[5]。医学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的创新阶段。当代医学生的学习形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习空间也由教室转型为随机性,碎片化多形式虚拟网络学习平台,逐步形成师生线上线下,互助互动的混合式学习[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自由度极大,而现有的丰富医学教育共享资源库,从而为实现医学教育的云平台建设提供最现实的选择,也是医学教育向着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迈进的典型时代特征。正如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表示的那样:“智能时代将会是一个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时代,……教育不能故步自封,应主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7]医者仁心,医学教育更应是有温度的教育,教学中培养以人为中心的温情教育,尊重生命,关爱人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专业和审美,进行情感交流。

4结束语与思考

2019年2月13号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春天已经到来,这无疑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临床应用、辅助诊疗等方面实践和应用。当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各个高校中得到蓬勃发展,这与不断提升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紧密相连。当下,智慧校园建设也进入到了平台期,各种建设也基本趋于完善,特别是大数据挖掘平台的建设,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集群化应用,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资源和史无前例的高可用的支撑。另外,各种开源人工智能平台的发展,也为资金相对紧张的高职高专院校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更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性应用及研究提供了可能。在国外,著名的微软公司为开发者提供了人工智能框架CNTK,使用该框架可以在多个GPU,甚至在一个GPU上运行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算法,借助这些成熟的工具可以在医学教育中为学生提供诸如病理、影像图像识别等技术,提升学生基于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在国内,百度公司为开发者提供了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AI平台,可以借助其提供的成熟工具进行课堂专注度的研究分析,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多维度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为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供客观、可视化的指导。也可以基于AR技术来盘活原本抽象、难理解的医学知识,结合其提供的3D识别跟踪能力,为医学上的课堂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支撑。未来,各种智能软件、硬件的混合式课堂教学将成为常态,一种前所未有的教学协作形式将是未来学习主要生态。这将引发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革命,引领我们形成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寻符合当今学生诉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学服务和更贴近的场景实现。当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教育教学的评估更加容易,也会伴随危险”。芬兰国家教育机构总干事奥利-佩卡•海诺宁提醒,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应用应更加谨慎。教育管理者应清楚数据的保护和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问题。[8]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已经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不可回避的伦理问题,如何实施教育视角下的可信赖人工智能,确保师生的主体性,实现安全、透明、可预测、可解释、可追溯的人工智能+教育,是需要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哇!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应用上央视啦![Z].搜狐网2017-8-31

[2]严律南.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8,25(5):513-514.

[3]李德毅,马楠.智能时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

[4]张东,黄蔚.教育如何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2019-5-17(1).

[5]黄荣怀,张慧.人工智能促教育2030议程实现[N].中国教育报,2019-5-18(3).

[6]叶玲,姚艳丹.“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288-290.

[7]张东,黄蔚.教育如何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2019-5-17(1).

[8]张东,黄蔚.教育如何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2019-5-17(1).

智能教育范文4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教育;信息技术

近年来,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应用越来越深入,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已经深切融入到了全社会的各个产业链上,这也给财务会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2017年,在针对各个典型专业在未来不可或缺的概率进行深入研究后,英国广播公司公布最终结果,会计以2.4%的概率位居倒数第三。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从事基础性和高重复性工作的会计职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如何抓住时展的脉搏,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产业链上的应用,目前的人力市场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冲击会越来越迅猛,很多行业从业者都有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失业的风险。目前大量的基础性算账工作和业务处理工作将逐渐由信息系统或人工智能程序取代,而相应的会计人员会将精力更多投放在对财会数据的挖掘利用。因此,高校教育领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紧紧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利用学术优势,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在各相关专业的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对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的影响,针对部分已经不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思路要及时转变,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做到“所教即所用”。

1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德勤之后,普华永道也推出了财务机器人,可以完成银行对账、月末入库按体型、进销项差额提醒、增值税验证等工作。除了上述这类财务机器人,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数据挖掘、数字签名、电子档案、在线审计等各类信息技术也逐渐在财务人员的工作中得到普及,给财务人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财政部分别在2014年、2016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从国家层面充分明确了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会计行业的变革。随着财务机器人和各类财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耗时重复的传统财务手工操作逐步被替代已经是大势所趋,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与时俱进,无需执着在人工智能的强势领域与其竞争,而是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自身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决策的能力,提升自身技能层级,将人工智能看做可供利用的工作工具,而非竞争对手。这样,整个会计行业就可以充分利用会计人员的分析决策能力及人工智能的高效准确优势,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最优化。

2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

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轻实践等不足,并且对影响会计人员的各类信息技术的引入及介绍较少,教学重点倾向传统会计知识及技能,未能充分跟随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培养了大批从事基础性和高重复性会计工作的人才,而当这批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又会面临社会实际工作需求与自身知识及技能体系不一致的挑战,加大了企业用人培训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职场竞争力。针对新形势下的会计学教育,高职院校要站在时展的制高点,顺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要求,从社会对会计从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出发,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对各类会计数据的分析整理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专业化程度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2.1完善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社会需求以及会计学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着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共同发展,并且及时补充添加新技术、新技能的相关课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的观念。增加会计类信息技术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对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数据挖掘、数字签名、电子档案、在线审计、区块链发票、移动互联网以及财务专家系统进行系统性授课讲解,让学生对这些与会计相关的信息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及认识。增加数据分析课程。众所周知,Python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不再是程序员的专属技能了,很多大型公司在招聘要求里都写上了“熟悉Python编程”。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会计人员工作所需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开设Python爬虫与数据挖掘课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信息对安全及真实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职业道德,培养绝不弄虚作假的底线意识。

2.2创新教学模式

在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之上,教学模式也要同步进行创新,推动会计学教育的发展。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融合到一起,突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固有的认知边界和岗位限制,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的现实挑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即让他们可以分析以后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做出相应决策。针对部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将AR增强现实技术引入到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便于理解,如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对企业发生的各类事项进行展现,提供人工智能情境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加深记忆,养成会计思维。考虑到学生在毕业后的实际应聘情况,如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招聘要求的会计资格证书,教师在讲授具体课程时可以结合资格证书的知识进行讲授(财务会计结合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结合初级经济法等),在课件中加入真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考取证书,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的职场竞争力。

2.3升级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完成学业后就进校授课,相对比较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对行业最新信息技术的了解及应用也较少。在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后续可以针对性地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各课程的实训课教师,同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充分了解、学习新的技术实践,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度,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授新的信息技术和传授实践经验。

3结语

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体系应及时跟踪社会发展情况,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及时转变教学思路,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升级教师团队等方式,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达到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黄柳苍.人工智能发展对会计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财会研究,2017(2).

[2]覃勤.人工智能环境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

[3]王加灿,苏阳.人工智能与会计模式变革[J].财会通讯,2017(22).

智能教育范文5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教育;教师专业

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智能教育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关键因素,不论是国家、社会、教育自身都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如何适应智能教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将产生变革,教师的专业实践将更具创新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将更加多元。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变革

1.教师专业发展将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并不能代替教育,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最终要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质。一方面,智能技术变革了教育,但不能代替教师,只是教育教学的助推器。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形象地将教育描绘为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2]。另一方面,智能教育时代,学生的生命成长能否得到促进,是衡量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师教育要关注到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和纵深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材施教,启发每个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2.教师专业活动将更具创造性

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将不再是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培训,而是对学习的深入理解和专业创新,更强调教师专业活动具有创造性。一方面,智能教育的逐渐应用,已经覆盖到了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劳动,教师曾经从事的知识的重复讲授、资源的冗余搜集、作业的定时批改及事务性任务的管理等一些工作,都由人工智能替代教师完成。另一方面,与以往信息技术不同的是,智能技术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超越了技术的工具属性。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智能技术中的人机协同、自动化测评及自适应学习等,能够进一步代替人类进行简单的智能活动,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最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去研究,去发挥专业的创造性,更能与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去找寻教育的真正意义。

3.教师发展途径将更加多元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这三个方面。林攀登认为,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三者的割裂是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三者是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基本途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3]。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要基于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并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出发,充分发挥研培工作绩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实践探索,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教师自主自觉地实现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基于阶段性研究主题、教学重难点以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同伴交流分享,并得到专家的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实现专业发展。最后,在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引领、实践观摩及与同行的交流分享,教师学习到系统课程和系列专题,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会有深入的反思,自身也会有所成长。

(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创新

1.立足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实践性研究[4]。它是一项既注重问题解决,又注重理论提升、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的研究活动。在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中,中小学校和教师将校本教研的重心聚焦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行动跟进上。校本教研在转变教师学习方式、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将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其结果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教师基于课堂教学数据进行有依据的自我反思,针对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行为依据和产生结果,开展基于数据的审视和分析。同伴之间基于教育教学大数据的分析,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指向,实现教师主动持续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专家基于教师成长数据及教育教学大数据分析进行有重点的专业引领,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行动跟进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效落实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基于教育大数据及其分析解释,进行深入的反思与调整。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了数据支撑,改变了仅停留在教师以往的经验和反思的情况,促进教师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对学习研究的深入理解。

2.聚焦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

教育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和泛在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教育是一种“人机共生”的教育,人工智能与教师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人工智能发挥其计算能力,教师发挥人类情感的优势,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高效的课堂及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堂氛围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良性互动的一种体现。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包括“人”和“机”两部分,即教师的经验智慧和机器智能,是两部分的有机融合。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全方面地分析和解释学习过程数据,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人工智能作为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完成大量简单、重复的任务。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对学生的指导是否有效,关注自身教学行为是否合理,选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生成智慧教学方案。机器智能助力教师运用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来进行教学决策,解决了以往基于经验教学决策的不精准问题,提升了教学的科学性。以课堂练习为例,传统课堂上教师凭借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一般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习题完成情况,并选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人机协同的课堂中,能够对学生习题完成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学习情况动态报告,为教师提供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错题情况,使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决策有了科学的依据。智能教育系统能够收集教学过程的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解释,精准地指出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为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3.开展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5]。未来的学习分析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统计和单一的数据挖掘,将基于实际需求,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和手写识别等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收集包括行为数据、心理数据、生理数据的学习体征数据,以及人机交互数据和学习情况数据等多模态的数据,并采用大数据智能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分析与解释。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通过对教师数据的收集,解决教师个性化学习和规模化学习的矛盾,针对教师的需求来制定独立的培训方案,能为教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使教师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如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实录、作业及测试等数据的采集,构建教师课程学习模型,对教师培训课程进行量化分析,为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对教师多次培训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基本情况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加以分析,形成教师的成长档案,促进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档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提升规划,为了终身教育开始终身学习,保持对事物探求的热情,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一)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愿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基于辩证关系的视角,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由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组成,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教师专业发展根本且决定的因素。主观能动性是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只有激发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促使教师不断成长发展。一是外部层面。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省—市—县—校四级实施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系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明确办学理念与特色,统筹谋划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校本化课程实施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努力将学校的发展愿景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力量源泉,唤醒和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并以学校课程规划为抓手,引导教师通过积极的实践探索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二是教师自身。职业是幸福的来源,教师要对自身的职业有认同感,教师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对职业生涯有很好的规划,知道自己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自身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学习与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智能教育应用探索,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智能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智能教学实施能力,提升自身的智能教育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特质,积累教师实践智慧

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智慧在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呈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特质。传统教学中,教学智慧是教师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与机遇、领悟教学真谛,采取恰当措施,敏捷而高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智能教育时代,教学技术已经被广泛纳入教师智慧的框架中,实现了教师智慧的重构,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推进智能教育发展。一是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教育系统和学习分析技术做好课前准备,详细分析学情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和个性化学习计划,为学生推送精准的学习材料。基于课堂练习、问题回答及学生状态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教师能够感受和判断出教育教学的实际,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对教育教学大数据的分析与解释,精准地发现实际问题,并基于数据开展教学反思,积累教学智慧。二是育人智慧。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多元化,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要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善于发现日常教学中的育人规律,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机协同的课堂,亦师亦友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要与学生互相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要懂学生,尊重学生,将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转化成教育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力量,让教育在不知不觉中顺其自然地产生。

(三)开展持续的研培活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部门要积极开展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持续性研培活动,创新研培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承担起促进教师从对智能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到人机协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的专业发展任务,推进教师在学习理解中成长,在实践创新中发展。学校要积极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用数据说话,让校本教研有据可依。一是研究活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引领教师开展智能教育及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快教师适应智能教育的步伐。分层次建立研究团队,关注研究过程和研究提升。充分了解教师在智能教育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关注教师对持续参与研究活动是否有兴趣及具体的收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二是培训活动。智能教育时代,要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开展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通过教师情况及个性化需求分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有个人特色的培训和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优势,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培训过程中要关注培训专题是否适合、是否是教师所需、具体收获如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等,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精准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校本教研。要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进一步优化和重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分析和解释教育大数据,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引导教师打破常规的学科局限和学科边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整合意识和多学科合作能力。教师要积极进行基于数据驱动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改变以往仅停留在经验反思中的校本教研,不断加深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更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学研究。

三、结束语

智能教育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汉字课程;智能游戏化教学;教育价值;教育策略

一、汉字的智能游戏化教学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汉字教学十分重要。然而,传统的随文识字教学法使汉字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导致汉字教学缺乏科学性,方法单一,过程机械,也导致学生丧失了识字兴趣。因此,要在谋求汉字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寻求高效的汉字教学法。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游戏作为一种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新文化,已经成为大多数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智能游戏应用到教学中的智能游戏化教学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个别富有教育价值的智能游戏甚至获得一些地方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肯定,被纳入到校本课程的教材使用。很多学者认为,充分利用智能游戏的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学习。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因此汉字课程智能游戏化教学可成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汉字教学高效化的一种新思路。

二、汉字课程智能游戏化教学的教育价值

智能游戏化教学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社会与学校对其认可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智能游戏的一些负面影响。实际上,只要能够理智地直面事实,扬长避短,运用得当,把智能游戏融入教育,其正面价值将远大于负面影响。汉字课程智能游戏化教学指将智能游戏应用到汉字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智能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轻松学到知识,还能增强学习动机,培养高阶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增强汉字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主题。小学生习惯孤立地学习汉字,不懂得运用学习策略识字,识字量很难突破性提高。大多数学生识字只停留在汉字的外形上,认得字却不明白字的含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机械记忆,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高。汉字智能游戏化教学利用现代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形象地讲析字理,展示字与字的联系及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在角色扮演、闯关加分、竞争比拼等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学中悟。这样,学生既能轻松识字,又能体验到学习乐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游戏化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提高汉字学习效率

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认为,游戏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辅相成。智能游戏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儿童在玩智能游戏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掌握许多知识。“智能游戏的意义在于它是生活世界的虚拟化,从本质上说智能游戏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现实生活,以及由这种生活环境所营造的经验与活动,并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其表达出来。它也是文化蕴藏的体现,人类知识情趣化的表征以及新的、变异的文化传递方式。”[1]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网络智能游戏如果不加节制引导,确实会对青少年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这些智能游戏大都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帝国时代》《三国志》等可以让游戏者学习到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模拟城市》蕴藏着丰富的城市规划、交通、税务、安全等方面的知识,《铁路大亨》的火车发展史、《大航海时代》的地理知识等可以让游戏者在娱乐中轻松地学习到大量知识。专门为教育教学相关课程研发的智能游戏在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思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福建省宁德市东侨区华侨小学曾选用在线智能游戏《文字国》上过一节四年级识字实验课。这款智能游戏以汉字教育为核心,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用游戏的方式将学习和娱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学生课前通过注册ID的方式登陆,进入各自扮演的角色,课堂上根据游戏赋予的角色特性,独立或与玩伴(同学)合作完成游戏过程。实验课结束后,对班上45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64.4%(29人)的学生喜欢这种智能游戏化教学;24.4%(11人)的学生不确定是否喜欢;11.1%(5人)的学生不太喜欢,原因是不习惯。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智能游戏化教学持肯定态度。课后检测结果表明,与普通汉字教学课相比,学生的识字量和巩固率都有较大增长。

(三)培养高阶能力

智能游戏可培养学生手眼互动和空间想象等一些基本能力,也可以培养高阶能力,汉字智能游戏化教学同样具有这些作用。一是培养发散思维。《猜字》是一款可用于学习汉字结构的智能游戏,由72个小方块覆盖一个汉字,玩家随机点击小方块,就可以看见这个汉字的某一部分。猜出汉字时,方块点得越少,得分就越高。学生在猜字的同时,看到汉字的某一部分,脑海里就会联想很多有共同特征的字,既巩固和强化了对汉字结构的掌握,又培养了发散思维。二是培养创造力。智能游戏通常会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因此智能游戏的开发和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或一定的历史人文知识。游戏者在游戏中会自然而然地主动运用这些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智能游戏《悟空识字》是针对3-8岁儿童打造的识字游戏,以《西游记》为故事背景,有15大场景,120多个识字游戏,1200个识字动画。学生可以根据对汉字的掌握程度,自主或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西游路线,调整学习计划,提高识字效率,发展创造力。三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等高阶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问题解决能力作为“实践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指出“问题解决的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2]。汉字智能游戏化教学实质是将汉字课程内容设置成一系列问题,并化解到智能游戏的各个虚拟现实的环节中。学生在模拟真实的问题环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目标。汉字智能游戏化教学不仅教汉字知识,而且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游戏化学习体验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汉字智能游戏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互相交往协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团队配合与竞争中学会合作、理解、尊重他人,提升与人协作的能力。

(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现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教育界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运用什么方法,经过什么样的过程获取知识与能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立德树人都有重大影响。运用智能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汉字课程教学的过程是“有理”“有趣”“有情”的过程。“有理”指符合汉字字理和认知理论,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依据,是“有趣”“有情”的重要前提;“有趣”即有趣味,是智能游戏的固有特点;“有情”指情感和情绪的投入,抒发和宣泄,能使学生的情绪智力获得磨炼和提升。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3]研究表明,情绪智力高的人容易拥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谐的心态和人际关系,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智能游戏化学习对学生的情绪智力提升有两大好处。一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宣泄情绪。在游戏化学习中,学生容易沉浸在过程中,不仅可以消除对学习结果的焦虑,不知不觉地掌握学习内容,而且能释放、宣泄因学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压抑情绪,从而获得满足与快乐的情绪体验。二是有利于学生提升情绪自控能力。在智能游戏化学习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游戏学习活动的内容、情节、规则以及团队成员等因素影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克服冲动、延迟满足、同情理解等自控能力,进而提升情绪智力。[4]

三、汉字课程智能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智能教育范文7

关键词:中职院校;智能校园;教育教学模式

一、中职院校智能校园建设的基础

中职院校建设智能校园系统,需要在校园范围内构建完善的智能化通讯基础,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任务进行的前提下,对校园通信系统管理进行全面改革,形成创新化智能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校园管理,也能利用信息通讯技术高效完成。中职院校面向学生开展的管理任务,更应该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培训,重点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管理意识。通过智能校园环境建设,对传统校园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严格的校园管理制度是智能校园建设的基础,确保学生在纪律严明的校园环境中开展学习任务。统一规范化的学生管理,也能帮助明确中职院校智能校园建设的目标,达到更高效的教学管理效果。智能校园建设更应该体现出人性化理念,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校园氛围的积极影响,自身也能够实现学习以及综合技能方面的突破。

二、基于智能校园建设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向

(一)智能化人才

在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中,基于智能校园建设侧重智能化人才培训。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高校信息时代,加强智能化人才培训,可重点提升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智能化人才,包括对先进信息技术的操作以及对智能化环境的适应与控制能力。中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不仅要突出强化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更应该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智能化人才深度整合,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在智能校园建设基础上,实现智能化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智能化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中职院校教学理念中侧重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培养,理论知识学习相比于普通中学重视程度要低。智能化技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化人才未来的突破性也更强。

(二)创新型人才

智能校园建设中应该重点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需要整合未来教育行业发展来进行,创新型人才思考方式比较独特,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不断创新研究,自主拓展更多知识内容。基于智能校园建设基础上,当前重点针对创新型人才来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样是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向导,重点针对教育教学模式人才思维进行引导,在智能校园建设的宏观环境影响下,教育教学模式人才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对专业知识资源的合理整合,以期达到职业发展需求水平。

(三)学习型人才

智能校园建设中注重对管理学习性的体现,智能校园系统形成后,推广应用期间也会不断完善,这一理念与中职院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十分相近。基于智能校园系统基础上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更注重对学习型人才的综合培训,重点引导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养成自我学习意识。学习型思想形成后,遇到新的知识与问题,教育教学模式人才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型人才具有创造性,对岗位环境与学习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学习型人才培养,作为智能校园系统建设的基础力量,可以加快智能校园系统普及速度。学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会激发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智能校园建设后,教育教学模式人才能够进入到自由探索阶段,了解学习其中的先进知识,促进智能校园建设中形成的系统能够快速运营。

三、基于智能校园建设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措施

(一)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校园建设基础上开展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常规教学任务开展与智能教育建设理念更贴近。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可以解决常规理论教学导致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学习积极性下降,听课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以及多媒体设备,营造出智能课堂环境。以技术改善教育环境,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数字化教学可实现实时、互动、时移、场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备课、上课、评价等网络化管理。发挥多媒体互动教学的优势,体现生态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方面,改革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基于学校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探索教学新模式创新,尝试课堂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了教学资源中心、网络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学习社区,逐渐探索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智能化辅助教学设备帮助下,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能通过多种途径增进教育教学模式人才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还可以增进专业人才之间的沟通联系,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利用空余时间搜集课堂中所需要的资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与同学共享,达到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标准。

(二)拓展多渠道教学途径提升综合素质

拓展多渠道教学途径,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模式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于多渠道教学途径的整合,基于智能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来开展,可以针对先进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整体教育模式人才质量提升的效果。拓展多渠道教学途径,还需要提升教育教学模式人才的适应能力,总结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基础上,对当前的教学创新技术进行探索。多渠道教学方法整合研究,需要考虑教学需求与学习需求两方面因素,确保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能够达到最先进的效果方法,从而促进教学管理计划能够在其中高效完成。

(三)构建新媒体沟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沟通渠道,可帮助实现教育教学模式人才的资源共享,智能校园建设中会重点针对沟通平台进行完善。当前教学计划落实应用中,针对沟通平台的应用也能够帮助提升资源共享效率,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中,增大资源共享空间。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也能得到有效交流应用,在资源共享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资源共享关系到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智能校园建设中所营造的资源氛围,提升共享能力,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有关于教学能力的整合与提升,更应该考虑综合技术条件在其中的拓展应用,在现有条件基础上不断融合,体现出智能校园的创造性,明确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校园强调以生为本,从学习者出发,让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愉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逐步构建多元、开放的体验式文化氛围。要建立应用驱动新机制,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新的校园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重视课程知识的整合性学习和应用与信息技术的无形渗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千瑞.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重庆市Q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科学咨询,2017(34):126-126.

[2]刘翠鸿.让教育教学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现代化——长沙市教育局举行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J].湖南教育:d版,2017(6):23-23.

智能教育范文8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文教育;职业教育

0引言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在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7年,IBM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6年,由Google旗下的深度学习公司Deep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件事轰动了全世界[1]。随后有关人工智能的热点应用不断推出,比如无人驾驶、智能医生、语音与人脸识别等,让我们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2017年高考期间,机器人艾达挑战高考数学,10分钟就答完,获得134分,激发了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巨大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忧虑与反思[2]。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在2030年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从国家层面人工智能政策规划,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际竞争的新动力[1]。

1人工智能定义和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的英文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人工智能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认为[3]:人工智能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主要包括知觉、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人工智能的长期目标是发明出可以像人类一样或能更好地完成以上行为的机器,短期目标是理解这种智能行为是否存在于机器、人类或其他动物中,所以它包含了科学和工程双重目标。根据其功能强弱,人工智能分为三类,即“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还有超级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以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知识表达和启发式搜索算法为代表;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提出了专家系统,同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研究发展迅猛,伴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硬件能力的逐步提高,人工智能逐渐开始突破;第三阶段是自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2006年开始进入了大数据和自主学习的认知智能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增多,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和视觉识别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4,5]。人工智能的技术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人机交互等。当今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AlphaGO主要应用了机器学习中的“深度学习”算法。

2人工智能应用状况与反思

2017年,阿里的“无人超市”落地杭州,进店、挑选商品、付款支付一气呵成,消费者几乎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完成购物。与此类似,昆山富士康公司裁员6万名工人,全用机器人代替。京东、淘宝引入的智能机器人替代了原来的仓库管理、人工客服等岗位。因此有学者悲观地断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因为很多职业岗位或技能将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职业院校毕业生很有可能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重蹈历史上英国制定的限制汽车推广使用的《红旗法案》的悲剧。正是这个在今天看来毫无道理的,但却持续了三十年的法案让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完全赶上来,最终远超英国。人工智能应用必将淘汰或替代很多现有就业岗位,但同时又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伴随着产业智能升级的、长期的艰难过程,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为了更积极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除了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政策、经费支持之外,建议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规划。

3.1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与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提出,人工智能走向2.0阶段的真正原因是世界正从原来由人类社会与物理空间构成的二元空间,向着由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与信息空间构成的新三元空间演变[6]。因此,职业教育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入人工智能等相关理念和技术,同时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比如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类课程课时偏少,数据处理、编程类或人工智能课程几乎没有,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适当减少将来可被人工智能应用替代的技能课程的课时,比如电算会计、环境监测等。

3.2善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学与管理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们现有的重复性工作和大量数据积淀的教学任务,比如批改作业或阅卷或课堂考勤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教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精确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教师也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评价方式,补充教学资源,减少备课重复性工作,提升教学效率,真正地做得“因材施教”,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将不同程度地得到重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在线学习平台大量出现,不同的学校、学科及专业课程不再封闭,学习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碎片化与个性化学习将日益普遍。教师能完整地跟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学生上课是否睡觉、是否玩手机、是否在教室里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等,都能够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智能解析,有利于更有效、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大部分课程考试将全部自动化,考生资格审查利用人脸识别、监考与阅卷都由智能机器来完成。上述人工智能给教学带来的这些变化既需要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软件系统来支撑,更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师们继续提升信息技能、深化和加强信息素养。

3.3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实训筑牢就业

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应与相关行业统筹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拓宽企业参与的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就业与企业招工无缝衔接。比如职业教育将出现“新师徒制”,行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将通过“互联网”以VR或者AR技术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规模庞大的徒弟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

3.4完善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推广,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如果不及时进行“充电”升级,中低端的重复性强的工作将面临被智能机器人不同程度进行替代的危险。所以对于不少技能岗位,“守着一门技术吃一辈子老本”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因此,职业教育要继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学生的“充电”升级铺就一条“纵深”的通道。

3.5人文教育为“道”,智能教育为“用”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将被机器替代,人们将从重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去从事更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或者更具有情感类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因此,职业教育更需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做人之道,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跨界思维的形成,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相应的智能技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曾说:“完全人工智能的研发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Tesla汽车和Space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说:“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人工智能。如果必须预测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威胁,恐怕就是人工智能了”[7]。一群没有良好道德水平的,但掌握了智能技术或设备的人们是危险的,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只有这样,人工智能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人们、造福社会。

4结论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又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职业教育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时,须要从国家政策、理念与制度、教学管理、产教融合、终身学习等方面做好应对,切实地把握人文教育之道对智能教育之用的统领原则,培养能很好地掌控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青松.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8(8):50-56.

[2]苏令.人工智能来了,教育当未雨绸缪[EB/OL].[2018-05-15].

[3]NilsJ.Nilsson.人工智能[M].郑扣根,庄越挺,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王璐菲.美国制定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J].防务视点,2017(3):59-61.

[5]贺倩.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7(2):1-4.

[6]车明朝.智慧无界赢领未来:人工智能2.0时代下的教育发展——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观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