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政治科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政治科学论文

创新性高等医学教育综述

1政治性要素

讲台上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政治思想教育;既是学生接受医学知识的启蒙者,又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同时还要逐步地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无论在课堂内外主动地与学生联系、接触,谈人生、理想、学习,不要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现象。教师本身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气质风度、品德修养,这是因为教师无时不在学生的严格监督之下。

2知识性要素

高等医学院校有三宝:人才、图书和仪器。其中人才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倍增,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500万篇科学,有30万项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已由60年代的9.5%增至90年代的12.5%。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的优势,无止境的向专业知识纵深发展。只有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精通业务,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3开拓性要素

现代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创新性学习与其说是医学生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如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绝非是单纯性传播前人的劳动成果,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的具有创新性脑力劳动。创新性思维便是开拓性要素中的法宝。思维要具有敏捷性,要在传递迅速和大量的反馈科学技术、信息中经常地进行科学论文的交流,参加必要的会议,从中迅速捕捉最新信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潜藏的科学知识。只有开拓性教师,才可能造出锐意创新、有所作为的人才。

4组织性要素

阅读全文

期刊收录标准

一、SCI

(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SCI选择期刊比较科学,它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期刊的学术价值,在选用的3400余种期刊里包含了国际上较为重要的期刊。它所择取的80万条论文,可以说是集各学科之精萃。因而,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并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SCI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学术界密切注视的中心,争相角逐的焦点,世界公认的文献统计源。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

二、EI

《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为了让中国用户与全球用户同步使用EV2数据库,EI公司近期将实施EV2中国用户的平台转换工作。转换时间是2011年4月27日,平台转换后,现有成员将全部通过国际站点访问EV2数据库,清华镜像站点将停止使用。届时如用户仍登录原镜像站点,将会有弹出信息提醒用户使用国际站点。2009年以前,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为了让中国用户与全球用户同步使用EV2数据库,EI公司近期将实施EV2中国用户的平台转换工作。转换时间是2011年4月27日,平台转换后,现有成员将全部通过国际站点访问EV2数据库,清华镜像站点将停止使用。届时如用户仍登录原镜像站点,将会有弹出信息提醒用户使用国际站点。2009年以前,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EiCompendex数据库从2009年1月起,所收录的中国期刊数据不再分核心数据和非核心数据。EI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1、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工程论文,包括的学科有: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

——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阅读全文

课程思政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实践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推动作用。该文在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全面发挥体育舞蹈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推进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教学实践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1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不仅是增加一门思想政治课,也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即实现各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1]。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科教育中,使思想政治理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将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体育舞蹈教学的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使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完美融合,从而将更深层次的体育舞蹈文化传达给学生,这将体育舞蹈的现实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2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意义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体育舞蹈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一方面,有利于扩大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使高校思政教育向其他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实现体育舞蹈教学中技能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阅读全文

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测度研究

1引言

近10年来我国CSSCI核心期刊载文量出现了持续下降现象(见图1).自CSSCI核心期刊产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呈现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其特点是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67805篇增加到2009年的150069篇,平均每年增长7.49%;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119866篇,平均每年下降2.22%.经济管理类论文发展规律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有期刊基本相同.经济管理类论文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21607篇增加到2009年的48102篇,平均每年增长7.55%;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32397篇,平均每年下降3.88%.在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是不正常的.根据教育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为54.63亿元,研究人员为425939人,2018年研发经费为190.54亿元,研发人员为764235人,平均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3.31%和6.02%,均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由于广大高等院校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力量,在人文社会科学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CSSCI期刊论文还是经济管理类期刊论文均同步下降,这进一步说明其中包含着人为的因素,是一种异常现象.研究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及其测度问题非常重要.所谓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就是单位版面内期刊学术论文知识和信息量的平均大小.在学术期刊版面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意味着论文篇幅变长,总体上反映了期刊信息密度的下降.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只局限于宏观层面,对于微观而言,决定单篇论文信息量的完全是其内容,与篇幅长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载文量下降背景下,研究期刊的信息密度测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补充完善现有学术期刊信息密度测度指标的不足;(2)分析信息密度指标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丰富学术期刊评价理论;(3)有利于防止人为降低信息密度现象,稳定载文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最早是指每个印张的平均论文数量.199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其中信息密度是指每个印张刊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的多少,规定信息密度在5篇/印张以上才可评为优,低于3篇/印张则列为不合格.这项规定当时对于期刊载文量增加有显著影响,随着这项规定逐渐被废除,一直到2009年前后,这种影响才逐渐消除.当时对信息密度的界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何英、李育琪等通过对版心尺寸进行修正进一步优化了版面信息密度评价指标[1].孙景峰认为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是测定期刊输出能力和生产率的一个基本依据,是评价期刊有用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每印张论文数量并不科学[2].李晓红、冯保初指出过分强调信息密度,限制论文篇幅,影响论文完整性,不利于阅读和引用,对学术风气也有不良影响[3].赵均认为信息密度不能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来使用,但是用作定性指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4].王蔚良、陈咏梅认为文章的长短与其学术质量没有一个必然关系,不同学科和不同体裁的论文篇幅也有差异[5].针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出现的载文量下降现象,李睿认为论文的核心在论证,所以应该关注论证质量,而不是刻意增加篇幅[6].许力琴、顾黎等认为载文量减少而页码不变,会使期刊的信息密度减少,从而渐渐演变成虚肿的、隐形的“亚健康”状态,一些期刊通过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来增加影响因子是不对的[7].鉴于信息密度存在的问题,方润生提出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概念,分析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期刊目标、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8].史春薇、赵杉林等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介绍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的概念,分析了产生无效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中英文摘要过长、推导过程太详细、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介绍过多、科研背景介绍过多、参考文献过多和图表加英文标题[9].李世涛认为论文的学术水平高,出版周期短,可读性强,信息含量就高,编辑的责任感和高素质是扩大信息量的保证[10].曾绍伦、陈于后等研究了信息密度指标与已有期刊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密度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和篇均页数均呈现负相关关系[11].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信息密度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早年国家提出信息密度考核规定后不久,一些学者开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此类研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近年来期刊载文量的下降,学术界重新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单纯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信息密度的作法,学术界总体上持反对态度,认为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息密度,其负面效应较大.还有一些学者从广义有效信息密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但缺乏定量研究.总体上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1)摈弃每印张论文数量作为信息密度指标,却没能提出更好地反映信息密度或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2)在载文量异常下降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以防止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日趋严重;(3)如果设计出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有必要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该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讨论.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根据期刊扩散情况、关键词数量和载文量,提出一个新的反映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然后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

2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提出的原因及其原理

2.1近年来期刊载文量下降原因及危害分析

期刊载文量持续下降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是用学术期刊过去两年在统计年度的被引次数除以载文量.由于分母是载文量,因此人们误认为只要筛选出优秀论文,另外适当降低载文量,就能提高影响因子.这是影响因子操控现象之一,是不道德的.法拉加(FalagasME)和阿莱克西欧(AlexiouVG)系统归纳了影响因子操控的行为,包括学术宣传、引用干涉、拒绝消极研究、增加综述论文、喜欢合著者多的论文、拒绝隐藏摘要研究、发表热门话题论文、喜欢名家论文等等[12].俞立平、宋夏云等基于情报学期刊的研究发现,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13].刘晨霞、张昕等对涉农类科技期刊的研究发现,对载文量较小或较大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正相关,对载文量中等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呈负相关,但拟合优度并不高[14].降低载文量是否能提高影响因子,本质上取决于学术期刊是否能够筛选出优秀论文.如果学术期刊因为载文量的限制剔除的那些论文已经达到了发表要求,那么降低载文量不仅不能提高影响因子,反而有可能降低影响因子.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很快,期刊稿源非常丰富,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就非常高.而我国目前即是这种状况,作为具有一定研究质量的CSSCI核心期刊,其论文录用率总体偏低.撇开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不谈,人为降低载文量还会带来其他负面效应:(1)迄今为止,通过载文量操控影响因子的行为主要存在于中国,国外尚未见报道,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声誉;(2)在相同版面下,人为降低载文量牺牲了期刊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学术期刊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单篇论文而言,在保证论证完整性的前提下,论文篇幅加长并不能增加信息量,信息密度反而会降低;(3)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办刊资源和办刊能力总体上比较丰富,如果说2009年论文达到高峰时办刊资源尚显不足的话,那么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得到了根本改善.人为降低载文量,本质上是对办刊资源的一种浪费.

2.2简单用论文篇幅来衡量信息密度的缺陷

传统采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期刊信息密度之所以受到学术界反对,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术论文的信息量或者知识含量主要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论文篇幅虽然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定的问题,但毕竟有限;(2)人为限制信息密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人为延长论文的长度,降低信息密度;二是将长篇论文分为两篇,同样降低信息密度;三是缩小论文长度,表面上能提高信息密度,但可能导致论文论述不够全面,影响论文质量.不管什么方式,都是强行用形式来影响内容,均不可取;(3)期刊信息密度受学科发展速度影响,此外不同学科期刊的信息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宜一概而论;(4)用传统论文篇幅指标衡量信息密度,信息密度并非越大越好,如果精简过多,导致论文难以看懂,这也影响了信息和知识传播,本质上还是会降低信息密度;(5)我国学术期刊属于准公共物品,论文篇幅本质上应由作者和学术共同体决定,作为期刊主管部门,本不应加以干预,除非学术期刊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综上所述,不宜直接采用载文量、论文平均篇幅、每印张论文数量等简单指标衡量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

阅读全文

国外高教科技资源研究

本文作者:严全治 赵利娟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加拿大高等教育之所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主要得益于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产生可观的效益。那么何为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顾名思义,高等教育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将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等有限的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在高等教育界根据一定的结构要求,在量、质等方面进行不同的配比,使这些资源在作用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应的比例,从而使高等教育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加拿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有着独特的大学管理体制模式,完善的政府、高校、企业间的三螺旋互动关系,并且具有较高的科技投入产出比。在加拿大社会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一直是占据着中心地位,成为国家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7年加拿大毛入学率高达46%。其中25至64岁人口中的40%完成了高等教育,美国为36%,高出美国4%。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4%,高于美国的5.2%[1]。据1998年统计,加拿大大学完成了全国23.8%的科研活动,是企业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来源[2]。高等教育是加拿大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提高整个社会受教育程度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中心功能。在2020年加拿大学习宣言中教育部长强调,在21世纪,高等教育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充满活力的知识型经济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进步社会、提高个人发展机会有着直接的联系。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1]。

高等教育在科研和发展的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发展知识经济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在加拿大,根据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估计》解释,高等教育由所有大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院校组成。在某种意义上,它还包括由高等教育建立起来并控制或者管理的研究机构、试验站以及诊所。加拿大共有190多家大学和可授予学位的教育机构。其中较为传统的大学包括:提供本科学位的45所大学、15所综合性大学以及15所医科类大学。此外还有3家可授予学位的教育机构。另外,加拿大共有300多所学院和专科学院,其中,30多所技术学院,120多所学院提供高等教育文凭,145所学院提供专业教育,另有10所学院从事原著居民的特殊教育使命[3]。

一、加拿大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高等教育对人们进入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获得优秀的职位和丰厚的薪水具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不仅是创造人才优势的基地,也是形成创新战略的智囊。进步的科学技术同研究与发展之间具有强力的链接作用,高科技能够提高知识型人才的个人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情况下,科技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愈来愈成为推动各国和区域发展的最宝贵、最主要动力。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科技人力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拿大是一个注重人力资源的国度,在加拿大人力资源就是高素质人才,包括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知识型工作者、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以及从事科学与研究工作的人员。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培养本国的科研人员,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保证国家的竞争实力和领先地位。正如加拿大前任总理让•克雷蒂安所讲,“为了加拿大21世纪的发展,使其继续在新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繁荣,政府现在必须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加拿大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参与竞争”,“一支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由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新的、工薪较高的工作岗位需要就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没有一支合格的劳动大军,就很难使用最新技术,因此较高层次的教育和技术水平对加拿大人是否有能力保证自己和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4]。1998至2007年,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活动人员增加了54.7%。2007年,加拿大共有约22.7万人从事科学研究与发展活动。其中,高等教育界、商业企业、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分别占26%、65%、8%、1%。1998年加拿大高校雇佣4.4万人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2007年增至6万人,10年间高校的科研人员增加了15820人,增幅高达35.7%[5]。

可见,加拿大政府非常注重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加拿大高等教育界科研人员逐年增加。1998年研究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32840人,占总人数的74.1%,技术人员6010人,占总人数的13.6%,支持人员5470人,占总人数的12.3%。2007年研究人员25700人,占总人数的78.7%,技术人员6680人,占总人数的11.1%,支持人员6150人,占总人数的10.2%。10年间,研究人员逐年递增,增幅4.6%,而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技术人员比10年前减少110人,支持人员减少820人。无论是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或是支持人员,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人员都占较大份额。在研究人员当中,雇佣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科研人员10年间从16250人增至25700,增幅58.2%,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10年间增幅30.3%;技术人员当中,10年间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从4370人增至4670人,增幅6.9%;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研人员由1640人增至2010人,增幅22.6%;支持人员当中,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由3320人增至3420人,增幅3.0%;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人员由2150人增至2730人,增幅27.0%。可见,随着全球各国对国家研究与发展的重视,加拿大高等教育界对科研人员的培养与配置略有变动,但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家乃至高等教育界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雇佣一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

阅读全文

逻辑学教学变革探索

作者:刘惠珍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对逻辑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相应地逻辑学教学改革的争论也在持续。当我国开始重视逻辑学教学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大学课堂已经普及数理逻辑;当我国传统逻辑(普通逻辑)教学走入困境,国内学者开始寻求把传统逻辑现代化作为逻辑学教学改革之路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批判性思维运动,随之而来的是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传统”与“现代”之争还在继续,但或许此时我们该重新审视此争论并提出新的改革方案。

一、逻辑学教学改革现状

“19世纪中期以来逻辑学经历了四次重要转向,即数学转向、语言转向、认知转向和本文所要讨论的非形式转向。”[1]相应地逻辑学教学改革也在进行。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高校逻辑学教学以传统形式逻辑为主要内容。由于传统形式逻辑以自然语言为主、形式符号为辅的表述形式,使得学生较易接受,无论是普通高校、自考、函授各类高等教育的多数专业都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形式逻辑课程,因而形成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国范围的逻辑学普及浪潮。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形式逻辑现代化的提出,出现了“取代论”和“吸收论”两种不同意见。“取代论者”主张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吸收论者”主张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逻辑的一些内容。[2]这两种意见的共同之处是体现了逻辑的数学转向思想,在逻辑学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形式化内容,这些内容对普通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难度大大增加,离日常思维却越来越远,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很多高校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压缩课时,甚至将其从教学计划中取消。如果说90年代逻辑学教学改革的主流还是“吸收论”,那么进入21世纪,“取代论”则很快发展起来,许多高校将文科非哲学专业的逻辑学开设为现代逻辑,课程内容以数理逻辑为主,附带少量形式逻辑内容。自1978年提出逻辑学教学改革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尝试,逻辑学教学改革的路似乎越走越窄了,正如武宏志教授所言:“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与忧虑:西方大学逻辑学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非形式逻辑运动’和‘批判性思维运动’之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我们的逻辑教学经过改革的第一浪潮之后,却渐渐出现了衰落的迹象”[3]。

多年以来,逻辑学教学改革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纠缠不清,这首先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传统逻辑是人们日常思维领域中的常用工具,包含了从概念、判断到推理的一整套思维方法,但它是运用自然语言论述的,不可能完全割断与思维内容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不可能进行纯思维形式的研究。现代逻辑用人工语言代替自然语言,构成了符号化的形式系统,这样就完全摆脱了思维内容的羁绊,使之成为纯思维形式的研究。它把演绎推理必然性的研究推进到很高的程度,从而对许多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伴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它愈来愈脱离人们论辩的思维实际。可见现代逻辑是在传统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形式逻辑的现代形式。但适合作为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逻辑学就只有这两种形态吗?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批判性思维运动推动了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它的出现基本弥补了现代逻辑在日常思维与形式研究方式之间不断加深的鸿沟。以自然语言和日常思维的论证为研究对象和中心内容的非形式逻辑由于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并提高人们的实际论证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7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国内,伴随着GRE、GMAT等综合能力测试的传入,从80年代末开始,已有学者关注批判性思维,并出现了专门介绍该方法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等介绍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开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其中许多高校是把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开设的。如2000年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始把对普通逻辑的课程改革向批判性思维过渡,并于2003年秋与北京大学同步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可见,目前国内逻辑学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关注批判性思维,即在改革中将传统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相结合。

二、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都熟知的方法,将这一方法论运用于逻辑学教学改革中,就是要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所探讨的是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逻辑学的教学改革,对于这部分学生的逻辑学教学内容选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阅读全文

大学通识教育探析(3篇)

第一篇:大学写作教学通识教育实践

一、大学生写作的困境及原因

(一)内在精神建构不足导致写作主体的“浅肤化”

在写作的过程中,写作者的主体意识起着主导作用,写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和学识修养决定了作品的品位和格调,写作主体的审美情趣、辞章修养决定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就用“心”作为人的精神境界的总称,强调了人的精神境界在艺术创作中的根本源头位置。刘勰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陆机《文赋》强调“秉心养术”的重要性,清代学者刘熙载更有千古论断“文,心学也”。精神建构、心灵涵养是根本,文是花叶果实,心瘦则文瘦,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不如人意而又令人无奈。面对越来越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学生们的写作内驱力不足,不知从何写起,不知如何写起。许多学生写书评和影评,都止步于对故事的复述,对人物经历的感喟,或仅联系社会现实做一番感叹,而一旦上升到思想内涵分析和哲学命题思考,就力不从心,或者根本就没有更深刻的感受。写作的肤浅化是心灵荒漠化的直接体现,而心灵的荒漠化则来自于精神建构和心灵涵养的不足。一是当前社会实用价值的普遍化和心灵的物化使得许多学生的内心失去了自然的灵性和生命的气息,缺乏空灵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而一颗缺乏诗意的心灵必然对现实观察粗糙,对新事物失去敏感,更不会去捕捉内心世界,是不可能写出优美而有意境的文章的。二是由于阅读的萎缩所导致的文化积淀的缺失。“文化积淀”内涵丰富,直接的积淀来自于种族、风俗、地理环境、阶层、背景、教育、生活等各方面;间接的积淀则来自于课外阅读。高质量的阅读对涵养心灵,丰富情感,培养空灵高远的思想境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增强人对外物感受的细腻性以及抵制污浊之风的侵蚀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当前写作教学中最大的障碍恰恰就是阅读的萎缩,它包括阅读量的减少和阅读品位的降低两个方面。这使得写作主体思维凝滞,阻碍了写作创造力的发展。

(二)应试教育的积习导致写作表达的模式化

大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建立在长达12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和作文训练上,其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基本定型。大学是深造和提高的过程,但写作的基本素养和思维能力很难有脱胎换骨式的飞跃。令人遗憾的是,在学生们想象力与感受力极其活跃的初中与高中时代,作文教学却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完全沦为“高考应试作文”训练。不少高中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断钻研应试技巧和“取巧”的方法,实施功利化的写作训练。以在我校2011级大一新生中所做调查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知识积累被替代性完成。许多中学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写作中能做到引经据典,或替代性地为学生选择整理好各类知识储备,如历史史实、名人轶事、励志故事、至理名言等,或要求学生准备《高考作文材料“百变通”》《意林》等杂志中“短、平、快”的摘抄式文章,大量地直接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运用。学生们只需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连消化和思考的程序都可免去,因为材料中必要的情感渗透和理性分析都是现成的。这样“高效省时”的备考模式许多地方在初中就开始实施了,长期如此的“知识被积累”,其实就是剥夺了学生们感受、认知和思维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写作资料的获取能力。二是文本创作被模式化写作取代。写作的过程中借助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视角、合理的结构、清晰的思辨来传情达意,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一环。但在功利性教学的引导下,教师通过研究高考评分标准、高分作文,揣摩阅卷老师的评分喜好和评分习惯,总结出了高考作文的“标准化模式”:主题积极向上,开头好句好段,中间三个片断,结尾点题深化。即开头以诗词或名人名言引题,文章主体设三段论述,每段将中心句作为句首,结尾以名人名言呼应开头。强调文章要调动各种表达技巧,让其文采斐然,给阅卷老师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欢心”。这样狭隘的教学思维和执教思路,完全改变和扭曲了作文考试的初衷和写作的本质。功利化、短视的作文应试训练最终贻害无穷。反映出来的后果一方面是使得学生的写作内驱力缺乏,模式化写作的单一评价体系扼杀了奇思妙想,抑制住了自由表达的欲望。面对大学新的环境和多元的评价体系,学生们却往往不知从何写起,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文本表达的僵化。在多年密集的应试写作训练之下,高考写作的模式已被深深刻入一些学生的脑海并内化。笔者曾在大一学生中进行关于“大学印象”的随笔写作练习,面对这个轻松而随意的话题,几乎所有学生仍然主题先行,一边倒地表达大学要积极向上、要奋发图强的想法,有意回避大一时期的迷惘、焦虑、无所适从的“消极”想法。当我就主题的同一化对同学们发出疑问时,有同学表示,“所写”并非“所想”,有时心中有些困惑的“消极”的想法,但一下笔就不知为何变得“积极”起来了。写作中“开头好句好段,中间三个片断”的模式更是比比皆是,更有同学告诉笔者,无论写什么文章,往往一停笔加上标点刚好就是800字,不多也不少。

(三)大学写作教学的泛工具化导致写作思维的简单化

阅读全文

网络教育的发展及利用(共10篇)

第一篇

一、网络教育的兴起: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导教育观念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人的全面需求都将成为教育的对象,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学习者是教育的目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不同层次多维度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三个层次的需求:珍爱生命、维护尊严、谋求发展。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即时新闻,对国内外社会有较为全景的把握。网络股市让更多普通人了解了金融、经济知识。一切的一切,都是网络教育在拓宽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给整个人类文明带来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文化背景下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一直是师生之间自上而下的教育过程,老师是师生关系的主推动力。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制造者。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改革,在网络上越来越难以分清老师和学生的界限,凭借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结庐授课”。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教育方式发生改变

网络教育带来的大变革首先体现在由无个性的教育转向强调个性化的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教育者是少数,学习者是多数,所以要以教育者为主,对学习者实行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所有人要以同样的方式来接受知识,这本身是与人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相冲突的。尤其是当今社会,人的发展越来越强调个性和特质,传统的一元化教育理念将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大战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一元化教育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网络教育似的教育多元化,教学者和学习者是一对一的,更是多元的。针对每位学习者,不同的教育计划都会发挥他们的最大优势和潜力,做到让学习者在学习中真正得到长足进步。信息化将使教育彻底摒弃“仓库理论”。现代化教学观念要求作为教师的教育者,应从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播者过渡为教育活动的运行者和传播者,即以学生为主体,对学习活动整体的步调进行把握和规劝,让学生主导学习的大方向,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独立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过去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只能凭借最基础的教育工具———字典和图书馆,今后互联网会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二、我国网络教育的不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