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管理论文范例

运行管理论文

运行管理论文范文1

1.1重建轻管,缺乏管理意识,造成资源浪费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前期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高质量的建设好工程而忽视了后期的运行管理。当项目建设完成以后,政府部门对水利工程的监督力度却逐渐减少,这使得水利工程的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项目建成以后当地普遍缺乏管理意识,对于高效利用水利工程缺乏足够的机制保障,往往是政府无足够人员来管,村委会无能力管,老百姓不愿管,从而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1.2权责不明确,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以后要么没有进行产权的移交,要么只是形式上的移交,没有对其产权进行明确,很难让农民把水利工程和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其成员大多由组织安排,民主选举的很少,从而使得农民在思想上认为农田水利工程与自己关系不大,维护管理是政府或村委会的事。

1.3运行资金不足,收入来源单一,难以维持运行

首先,在水利工程的项目规划时往往未将建后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费用落实,即使在项目的规划中有该项费用,往往是规定由当地自行筹集,而项目实时地一般经济条件较差难以筹集该项资金,项目一旦建设完成由于缺乏运行资金,造成了一年建设三年坏的现象,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其次,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为灌溉水费,而电费、人员工资、管道设备维修费等运行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使得工程难以维持运行。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对策

2.1提高运行管理意识,加强监管力度,避免重建轻管

第一,从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将项目后期运行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工程的一个核心内容来抓,作为项目能否获得审批的一个前提条件,从而让受益地政府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避免重建轻管现象的发生。第二,加强项目运行的监管,层层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根据工程项目运行的特点,每三年进行一次项目运行情况的检查,并将运行检查情况作为该地区以后项目审批的依据,从制度上提高受益地政府领导加强运行管理的意识。

2.2明确管理责任,倡导全民参与

一方面,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及时地将工程的产权移交给当地政府,并且明确水利工程的产权,当地政府可本着谁使用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将工程的产权移交给村委会。村委会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分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村集体收入较多的村,可由村委会安排专人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对村民的耕地进行灌溉,不需村民直接参与灌溉。另一种是村集体收入较少的村,可实行谁的地块谁负责,让其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水利工程的使用者,更是水利工程的维护者,从而保障水利工程良好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加大相关水利设施保护的宣传,充分的发动广大群众,让全民都参与到水利设施的保护上来。对于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并鼓励农民积极举报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2.3多渠道筹集,保证维护资金充足

要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首先,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乎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运行资金必须实行上级划拨和社会筹集相结合,并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可以通过建立运行维护补偿基金的形式调动管理单位的积极性。为避免工程建成后因管理不到位,避免重复、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可以在工程建设资金中设立工程维护专项资金,以补偿和奖励的形式促进管理单位加强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3结语

运行管理论文范文2

1.1缺乏规范化的运行管理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中有多种管理模式,如农民用水户协会、承包、出租、股份合作等,但是却都存在着在实际选择中缺少理论依据的问题,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但仍然没有得到比较实用、合理的结论。因此在实际运行中,相应管理模式的要求往往会被忽略,导致管理规范性的缺失,不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管理。例如,在灌溉方面,虽然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试点已存在十余年之久,并且有着丰富的推广实践经验,但是运行管理的过程很少能按照用水者协会的模式要求进行。

1.2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工程管理效率低

虽然小型水利工程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法科学、合理了,其才能够正常运行,为基本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工程管理组织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用”的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对工程的维护与管理,具体体现就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法单一,不能结合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特点、管理组织等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因而管理效率不高,工程收益也较差。

1.3资金匮乏,工程管理遇到瓶颈

一方面,为了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我国政府于2005年专门设立了补助资金。也正是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各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效得到了有效提高,水利工程设施数量明显增多。但是,在工程建成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与维修的经费问题便被搁置不谈,这便给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很大困难。另一方面,虽然国家支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便民、惠民,农民也明白灌溉问题能够通过此工程得以解决,但是农民的收入毕竟不高,各级政府与水利部门想要以农民集资的形式来筹集工程管理经费是困难的。于是,资金匮乏便成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也受到了限制。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够规范,归根究底是由缺少监督机制引起的

虽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有多种,但是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相比,其并不具备专门负责日常管理的管理机构;而由于规模小、种类多、数目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比较松散,因而其监管难度反而比大中型水利工程要大很多,以至于目前我国政府也未能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监督机制,规范其管理模式。

2.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相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组织的规模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道理表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也应具备相应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并针对各项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例,既要有专门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又要有工程管理、用水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机构。然而,在目前的管理实践中,我国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及其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这便使管理较为松散,各部门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整体的管理效率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2.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的匮乏,原因在于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数额受到了限制

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来源有收取水费和向用水户集资两种,筹集资金的渠道非常少。此外,在上述两种筹资方法中,资金的最终来源都是农民,而农民的收入又不高,于是,筹集资金的数额便受到了限制。对于水费的收取问题,虽然水价并不高,但即使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水费的收取也是一个难题,更别说全额收取了。此外,在用水较少的年份,为了维持正常的管理收费,水价会有所提高,虽然相关部门已明确规定水价有两种收费标准,但很多用水户还是不能接受的,以致该制度的实行十分困难,管理资金自然难以得到保障。而对于向用水户集资的问题,虽然目前实行的是“一事一议”政策,但是用水户对于所集资金的数额、集资方式等问题的意见并不统一,这便给集资带来了很大困难。

3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的策略

3.1完善管理制度,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进行规范,提高管理效率

在2011年,我国政府在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制度进行改革,为此,相关部门要对此问题进行落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第二,针对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根据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以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提高管理的规范性;第三,针对管理资金问题,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每一笔资金。

3.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确保正常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管理资金是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为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的正常投入,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不能一味将希望寄托于收入不高的农民身上。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工程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筹措的方案,并且该方案要根据工程的性质进行,若是公益性的,那么可以从政府补助方面来拓宽自己筹集的渠道;若是具有盈利性质的,则可以采取从市场吸引资金的方式筹措资金;若是既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的,其资金筹集渠道的拓宽便可从政府补助和市场吸引资金两方面考虑。

3.3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一个小环节的损坏都可能会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管理部门一定要对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加以重视。在所有灾害中,自然灾害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损害是最大的,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清楚自然灾害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危害,做到做好防护工作,从而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做好工程设施的保护工作,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此外,在平时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检查与维修,消除安全隐患,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4结语

运行管理论文范文3

1.部门人员主动工作意识不强

岗位职责不清晰,自我要求不够严格,敢于担责的意识不强,在专业技术领域“话语权”不够,对运行、维护的指导不够。

2.工作没有形成闭环,工作计划、执行、监督、考核、整改等五个方面执行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维护部、发电部定期工作没有核查到位,重复缺陷抓的不严,煤场掺配掺烧缺乏有效监管等方面。返工工作较多。

3.部门人员普遍缺乏经营意识。

专业专工对电力市场形势缺乏认识,对检修技改等工作安排缺乏统筹,项目投入、产出、费用出处等不够关心。工作瞻前顾后,不敢拍板,往往造成进度缓慢,更加起不到参谋和助手作用。

二、整改措施

以节能降耗为中心,以耗差分析为抓手,以安全指标为约束,始终把降低机组能耗、提升机组效率作为关键所在,在日常管理上狠抓闭环,在运行管理上精益求精,在技术管理上精雕细刻,指标包干到人,严格绩效考核,全力完成各项责任制目标。具体工作包含安全管理、设备管理、运行管理、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

1.加强安全管理

随着脱硝项目的投产临近,对BOT项目的管理任务将更加严峻,我们将按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技术管理和减排核查,确保生产安全和形象安全。同时,我们还将从员工安全素质培养和配合做好安全监察工作两方面着手,将安全管理知识入脑、入心、入行、入管理。

2.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设备管理是保障企业稳产创效的先决条件,将从制度、责任、维护、效能四个方面入手。借鉴邹县电厂“实事求是、尊重技术、责任心强、雷厉风行”的十六字方针,树立设备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建立精细化设备管理与考评体系;强化技术监督,将技术监督相关工作及设备管理责任落实各个岗位,依靠绩效激励机制,使设备运行状况真正成为员工关心、上心的事儿;细化设备保养,加强巡检频次,丰富监测手段,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并将其纳入生产一线班组建设和业绩考核;建立设备运行状况评价机制,重点加强重复缺陷统计、考核、治理,不断减轻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的重复工作量,解放劳动力。在做好收益预测的前提下,组织规模性技术公关和改造,提升其设备运行效能。抓实技能培训工作。目前维护部大部分正式员工实操能力欠缺,大部分忙碌于办票、领料等事务性工作,检修工作主要依赖于外聘检修工。一来造成了企业开支增大,二是由于外聘人员的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利。针对这种局面,一是对全厂设备主人进行全面梳理,要求以我厂正式员工为主,提高责任意识。二是会同安监、物料等部门加强监管,要求物资库房领料以外聘员工为主,现场消缺时设备主人必须在场,并亲自干活。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发挥外聘高级工的特长,通过言传身教、现场讲课等形式提高维护人员的技能。

3.加强运行管理

不断提高运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调动和发挥运行人员的积极性。我部门打算通过到邹县电厂调研学习,通过接班、巡检、监盘、操作、交班五个工作模块和缺陷管理、工作票、操作票、异常处理、值班记录五个后台模块的完善建设,力争通过数据共享,实施监督,做好“引导、纠偏、评价”工作。加强运行对标管理,以集团公司标杆为目标,科学下达月度经济运行指标,通过小指标的精益管理,精心操作调整,来促进大指标的不断优化。加强运行班组长管理,长期以来,运行值长定位过低,在完成当值调度工作之余,很少参与班组建设管理,部门管理,对运行方式和缺陷处理也缺乏关注和意见建议。今后,我部将指导发电部加强对运行值长的考察考核力度,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共同做好运行方式管理、指标管理及缺陷管理等迫在眉睫的工作。

4.抓好技术监督管理

技术监督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设计所有的技术专业,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厂的技术监督工作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对生产管理的指导性不强,前一阶段发生的尾部烟道飞灰可燃物超标就是很好的证明。今后,我们将务实做好技术监督的组织工作,严格制度,落实相关人员的技术责任,不断提高技术监督工作的质量:一是把技术监督项目、指标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作为监督管理的最基础工作,杜绝因为个人经济利益而掩盖问题,不报告或晚报告设备存在的问题。亡羊补牢未为晚,提倡和鼓励生产技术人员自行“揭短”,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抓好技术监督分析,找出设备状态变化规律,找出薄弱环节,想办法解决或重点监控,要未雨绸缪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三是加强专业协调配合,由于涉及专业较多,设备、系统也不同,这就要求各专业加强协调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抓住技术监督的主要环节,抓住影响安全和指标的主要环节,提高设备经济健康水平。四是注重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当然前提是做好收益测算。

5.加强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管理不仅仅是安全监察部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来只有我们才掌握准确、适时的可靠性支持信息,特别是设备、系统的故障原因。二来可靠性信息汇总后将更加科学地指导生产部门的工作。两方面都要促进。做好可靠性管理工作,需要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对机组检修中的重大非标项目、检修施工的组织管理,大小修前的招投标、备品、材料和劳力调配准备,较大技改项目的质量、进度控制等关键环节要从优化检修计划安排和改革工艺工序入手,以减少不可用小时,提高可用率;对“四管”泄露应当作为重点项目中的重点来控制,以减少非计划停运次数和停运小时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如加强上煤机械维保、加强捞渣机养护、加强掺配掺烧同样可以避免设备因为“吃不饱”或“拉不出”而导致的停运事件。

三、结语

运行管理论文范文4

1.1缺少明确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目标

在水利工程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打造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什么样的水利工程是高质量的工程,并没有一个统一且科学的标准。笼统的质量标准以及管理守则,对于水利工程单位的运行管理不利。没有了合理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做指导,水利工程的实际管理工作就会失去方向,也会让运行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及水利工程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全面、具体、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目标,对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各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1.2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执行程序不规范

水利工程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工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正是因为具有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没有竞争性,也没有排它性,它是没有回报的开发项目。一些建设单位因此而忽视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也没有针对水利工程本身的实际制定合理的运行管理执行程序。这样的现状,让许多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也没有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

1.3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监管工作不到位

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部分水利工程监管部门没有认识到运行管理的重要性,造成监管不力问题的出现。虽然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单位针对水利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运行管理计划书,但在没有合理且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计划流于形式。加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实效性不足,让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可见,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是极其重要的。

1.4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人员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运行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对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应当进行提高,其运行管理工作行为还需要进行规范。一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忽视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降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标准,造成水利工程运行价值的降低,影响了水利工程公益性与民生性的发挥。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加强对策研究

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法的开发,创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思想,加强管理制度的建立,才能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下面,我就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2.1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重视度,丰富管理方法

目前,许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负责单位与负责人往往会关注水利工程的质量,没有关注其运行效果。这样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观念限制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发挥。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无论是运行管理领导者还是实施者,都要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加强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视。从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开始融入运行管理思想,使工程建设与工程运行合二为一。管理者更要从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出发,开发更多创新性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手段,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过渡,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动态化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创新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安排多个人员进行同班次同岗位值班,利用现代化管理系统全面监测每一个角落的运行情况,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质量的提高。

2.2加强运行管理宣传,发挥群众力量

水利工程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来,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献计献策,有利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质量的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要利用特殊的时机开展宣传活动,像世界水日或者中国水周等都是宣传工作开展的绝佳机会。在宣传活动中,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水利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性等内容进行宣传,将宣传工作做到基层中去。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部门可以与乡村管理者结合,利用晚会、成果展以及签名会的方式进行多种水利宣传,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水利资源,保护水利设施,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参与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来。

2.3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的明确

首先,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部门要多引进优秀人员,聘请一些水利工程运行协管员。更要利用定期的培训讨论让水利运行管理协管员了解有关于水利的法律法规知识,定期进行合理考核,对于通过考核的人员颁发资格证书。加强工作激励制度的建立,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要在精神与物质上进行奖励,对于玩忽职守的人,要利用调离或辞退方式给予惩罚。其次,要根据水利工程的流域确立水利运行管理小队,以运行管理小队为基本单位对其管理范围进行确定。每一个水利运行管理小队要对其管理区域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运行情况进行日常观察与分析,每一个小队要有一个负责人,组织小队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责任明确到人。最后,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县、乡级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合作,将水利工程的维护与修缮、检查与观测、控制与运行等工作力度进行加强。从管理总部门到各县、各乡的水利管理部门,只有每一个部门的运行管理职责得以明确,才能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2.4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要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发展,需要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素质进行提高。在水利工程发展的今天,工程的现代化预警系统不断加强,管理技术向着自动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水利工程部门需要懂水利专业技术、懂管理方法、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现有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引进更多复合型人才,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高素质队伍的建立,才能使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诸多问题得到解决。

3结语

运行管理论文范文5

1.1机械设备问题

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中,许多电气设备机械长年缺少维护维修和检查工作,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隐患。一些机械设备已经存在一定的问题,却没有专门的人员人及时进行维护保养或者检查更新等工作,影响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按照变电运行的相关操作流程,在实际工作中理应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异常反应进行记录和检查,一旦问题发生应该及时备案并维修,问题较大的机械设备应及时更新,保障电气的供给以及整个变电运行工作的顺利进行。长期的变电运行工作中会经常使用到一些机械设备,由于频繁的操作和使用,这些电气设备机械会越发老化或者出现损伤,一些机械设备自身也存在质量不过关等问题,除此之外,工作人员的不正当操作也会伤害到机械设备的质量,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维护管理,变电运行则可能发生一些安全事故。

1.2操作人员的失误问题

变电运行管理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操作人员长期处于相同的操作流程与环境,非常容易产生懈怠和马虎的情绪,并且长期的工作经历使其对自身的操作行为非常有把握,甚至因此忽视了应该重点注意的安全问题,操作时的胆量越来越大,极易发生因人员操作失误产生的安全事故。另外,许多的变电运行工作在招人时非常的马虎,并不注意招收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得许多专业性不强、经验不足、职业操守缺失的人员在变电运行工作中进行操作,造成在实际操作中的行为不当,引发事故。这些变电操作人员是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中的一线人员,所以对这些操作人员的要求应该非常严格,对其理论知识也应该有一定的考核,在工作中需要一定的规范去约束他们的具体行为。

1.3管理工作不规范

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中的换岗交接检查工作是影响安全管理的一大要素,因机械设备的质量与问题无法准确的衡量与预知,这时若发生换岗交接的事情,容易造成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中,基于安全事故频发的保障以及制约控制做事或硬性规定不够规范,致使许多操作人员的态度不端正,使得安全事故发生率上升。

2变电运行中电气事故的预防措施

2.1定期进行设备维护检查

变电站的管理人员对日常机械设备的管理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在实际操作中应选用适合的机械设备类型,如将性能较为上乘的电气设备投入使用,在调试电气机械设备时,需加强机械设备安装质量的检查与监督,保障机械设备的科学化、先进化,与此同时还要对变电运行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评估与记录,以此保证变电系统的安全化运行。落实变电运行的分析制度也是非常之关键的举措,特别是在一些较为薄弱环节的处理上,以及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上,一定要进行严格把关,例如通信、水气、绝缘、继电保护等领域,需进行专项的排查工作,消除一些对变电站运行安全不利且可预见的因素,从思想层次提高安全管理的力度,保证变电运行管理工作的安全有效性。

2.2提升人员素质

在变电运行的管理中,应该加强变电站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踏实的变电工作打下基础。操作人员的态度和素质会影响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可以减小安全管理工作的误差,保障变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操作人员应时刻保持“安全第一,踏实工作”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提升专业能力与工作经验,管理部门应多组织一些培训交流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还可以使得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时代共同进步与发展。

2.3规范管理工作

在变电运行的日常管理中就应该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一步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换岗交接班时,应明确相应的职责并规定权利与义务,贯彻落实变电机械设备的督查管理措施,及时修改不规范的管理制度举措等。在日常换岗交接时要做好准备工作,值班人应对换岗交接人员具体交代各项情况,并转交相应记录,对一些异常情况一定要重点嘱咐和申明,必要时还应交代清楚处理方式,及时保障机械设备的运行,在换岗交接时还应进行登记工作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方便监督监察工作的实行。在值班中的一些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包括巡逻、记录、抄表以及倒闸等操作,适时举办例会,总结这一时期工作中的各项问题以及预防方案,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依据。

2.4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全警报提醒

对一些安全事故采取警报预防管理是对变电运行中突发状况的应急准备,也是对一些安全隐患的消除和避免。值班人员应该对抄表记录的变化作出分析,预测变电运行系统的状态,加上机械设备实际产生的反应,判断出是否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依照以往的记录和经验,估计事故的级别,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防止事故的发生,或者减小事故发生的危害和影响,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提升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效力。

3结语

运行管理论文范文6

(一)增强成本管理的意识

医院经济运行实行成本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医院实行成本管理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参与,加强全体员工的成本观念和降低成本的意识,是成本管理有效运行的关键,只有加强了员工的成本意识,才能为医院、为个人创造出更高的收益,提高医院竞争力。

(二)制定成本监控指标

制定科学的、符合医院实际的成本监控指标,是推行成本管理的基础。制定成本监控指标时,必须兼顾以下关系:一是成本指标与创收指标的关系,指额定消耗成本指标与可产生效益指标的比例关系;二是工资成本与岗位职能的关系,指工资支付应与岗位职能相应,并克服冗员和高职低岗造成的工资成本虚高;三是一次性投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指价格昂贵的医疗设施的投入应与区域消费市场需求同步;四是技术性成本提取与控制指标的关系,如形象工程、宣传、社会活动费用与成本控制比例等。

(三)建立严密的成本管理监控体系

成本监控网络体系的建立,应符合覆盖面宽、反应敏捷的要求,并力求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监控。

财务科要充分发挥科室职能,明确成本分布状态,监控成本活动变化,通过财务核算、资金融通、调配过程等,及时发现非正常情况,并对其进行纠正或控制。此外,财务科应与上下左右监控点保持联系畅通,并对领导决策发挥参谋作用,对科室班组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基层临床科室、班组和有关管理部门与成本管理的发生及其结果直接相关,因此在整个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就需要,这些部门积极主动参与成本管理,及时反馈成本活动信息。其主要作用是实现成本指标的再分配,根据人员编制和全员参与的方针,将科室成本控制指标分解到人,达到“横到边”的要求。院长办公室处于成本管理监控体系的上端,是决策部门,对全部成本管理起决定作用,负责成本指标的制定、管理效果的考核、奖罚政策的实施,成本变化应对策略的谋划落实等职责。

(四)加强成本管理活动分析及管理效果考核

通过对成本管理活动的分析,了解成本构成情况的变化,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适时调整工作侧重点,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保证成本活动的有效控制。搞好成本分析,首先要保证相关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覆盖率,力求能够反映成本活动的概况和特点。它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最好是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编制为医院成本构成月报表,并提供比照资料。其次要发现影响成本主要因素的阶段性特点,并将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此外,还应给予工作实施者发挥其自身作用的空间。

(五)营造市场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政策的逐步深入,公立医院作为原有的社会福利性事业单位的优势受到巨大冲击,一直以来存在的支出大于收入,医院发展依赖政府扶持的局势,将随着医院生存发展的压力而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已成为改革的必然走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主动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医院应转变传统的观念,增强经营意识,通过实施市场经营策略,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使有限的资金、资产、人才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医院运行成本管理的方法

(一)善于挖掘市场,变坐等市场为主动寻找市场

有了市场就为资金、设备、技术的运作搭建了平台。资产运转率与成本支付率是成反比的。医院可以针对目前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的现状,积极扬长避短,开辟亚健康和健康保健市场,以此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遵循“公平交易”原则

作为医院来讲,就要做到提供与收取的费用相应的保质保量的服务,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例如个别医护人员受个人收入驱使,争病员抢病号、开药大方,收费一项不少,但服务跟不上,医疗质量低劣,侵害患者利益,造成患者的不满,其结果必然是失去患者,阻断创收来源。为防止这种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影响,医院可以在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增强技术实力,转变服务态度,创建舒适就医环境等方面加大投资和整改力度。

(三)运行成本与业务收入密切相关

分析运行成本的目的是让全院职工了解医院运行成本的投入回报情况,如果业务收入大于投入成本,说明该院运行是正效益,如果业务收入小于投入成本,则运行是负效益。一个单位或团体,如果想要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运行结果是正效益,而不是负效益,这就要求医院员工在工作中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运行成本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收入的管理,做到应收则收,该收不漏收的管理,既要遵守价格规定,又要顾及运行成本,实行谁漏收谁负责,谁少收谁负责,实行经济赔偿,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核算员加强医护人员增收节支的意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单不符”的问题,这也是“等级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收费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四)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减少不合理开支

管理费用中的公务费、交通工具消耗、业务招待费等均属于可控成本,对其实行管理的空间较大,尽量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把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落到实处。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一是管理人员必须以身作则;二是实行目标定额管理,把管理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

(五)采购公开招标,降低采购成本

医院的采购都应通过采购小组成员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保证采购物资发挥最大效益,并应公开招标采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通过降低药品及卫生材料的进价,可减轻病人医药费用负担,使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和出院病人平均医疗费用两项指标均在控制指标内,从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行管理论文范文7

1.目前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范围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5份问卷中有13份(87%)认为,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只包括物业管理,2份(13%)认为后期运营管理包括物业管理和医疗、文化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可以看出,目前河北很多地区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理解非常狭隘,把目光只停留在物业管理上,这说明他们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理解还很浅,还没有把住房保障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考虑,对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2.责任主体和直接管理者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个设区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主体都是住房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其中有7个市(64%)是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有4个市(36%)为房屋所在区行业主管部门。有7个市(64%)后期运营的直接管理者是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有3个市(27%)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1个市(9%)委托给专业房屋(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河北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都是政府部门,绝大多数市房屋的直接管理者也是政府部门,3个市成立的专门管理机构亦为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隶属的事业单位。

3.房租标准和物业费标准

从调查结果来看,房租标准相对较低,甚至有5个市廉租房房租一个月才1元钱。半数以上地方对于廉租房没有征收物业费,已征费地区的征收标准也较低。所以靠房租和物业费并不足以满足后期运营管理的资金需要。

4.后期运营管理资金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目前各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房租和配套设施经营收益。具体而言,6个市(55%)是财政资金,2个市(27%)为房租,3个市(18%)是配套设施经营收益。从访谈情况来看,各市目前后期运营管理资金压力并不大,其原因在于:第一,管理人员基本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员经费不必负担;第二,目前主要精力在建设,对后期管理还基本没有涉入,连基本的物业管理都没有启动,也就没有产生多少开支;第三,住房基本都是新建成房屋,不涉及维修养护。

5.后期运营管理的难点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11个设区市中有9个(82%)认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最大的难题在资金,1个市(9%)认为是时间与精力,1个市(9%)认为是住户配合度。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反映,为了建设保障性住房,财政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还负担了大量银行贷款。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开支不仅包括人员费用、行政费用、房屋维护费用等直接开支,还包括还本付息的开支。由于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公益性的特点,租金水平低于市场租金,并且又基本不收取维修基金、物业管理费等费用,房屋的规模越大,时间越久,资金压力也就越大。在访谈中,笔者专门就小区管理养护等工作是否吸纳物业公司参与进行了提问,有3个市(27%)聘请了专门的物业公司介入,其余(73%)全部由部门组织力量管理养护。

6.住户满意度

对住户的调查结果显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住户对小区的整体环境是满意的。笔者认为,其原因包括:其一,当前大部分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居民刚刚入住,基本都是从脏乱差、低矮破的房屋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与之前处境相比,正处于幸福感最高的时期;其二,当前保障性住房都是新房,房屋破损、设施损坏等问题还没有出现,正处于房屋条件优良时期。可以看出,当前河北多数城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第一,责任主体和直接管理者都是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不仅负责政策执行和筹集资金,并且直接参与到管理运营当中,负责配套商业设施经营、小区养护等具体工作。第二,运营管理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后期运营中的人力、材料等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第三,管理范围主要包括准入退出和小区的物业管理,但物业管理并不全面,仅停留在配置保安、对小区卫生进行清理等方面。

二、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问题

1.主管部门认为存在的问题

对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区邻里关系方面,6个市(55%)反映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的邻里关系比较和谐,5个市(45%)反映邻里关系一般。可见,邻里关系方面满意度稍微偏低。入住保障性住房小区的住户,由于从平房迁入楼房,开敞变封闭等原因,会产生各种不习惯,与邻里公用各种空间,难免会产生种种摩擦,因此邻里关系会受到一定影响。由此可见,要维护好当前的好局面,维护好小区的环境和设施是一个方面,逐渐提高住户互相尊敬、团结友爱的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部门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任重而道远。在住户是否注意保护小区设施和环境方面,3个市(27%)表示非常注意,5个市(45%)表示还可以,3个市(28%)表示不注意;在保障性住房治安方面,4个市(36%)反映较好,5个市(45%)反映一般,2个市(19%)反映不好。特别是秦皇岛市反馈,经常有群众反映,自从他们周边保障性住房小区建成入住后,经常发生暴力性事件,治安情况明显不佳。

2.住户调查显示的问题

为了对目前管理者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提供服务情况进行了解,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就两个问题专门进行了调查。一个是“您所居住的小区是否有专人管理”,另一个是“如果有专人管理,都为你们提供了哪些服务”(开放式问题)。在26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有专人管理的有238份(89%),选择没有的为28份(11%)。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填写清洁(打扫卫生)的有126份(53%),填写设置门卫(门岗)和清洁(打扫卫生)的有89份(37%),没有填写的为23份(10%)。调查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当前小区管理的范围非常狭窄,基本停留在清洁和门卫两个方面,对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尚未触及。第二,住户对什么是专门人员管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多数认为有保洁和保安就算有专人管理,少数认为这不算专人管理,或者不知道什么叫专人管理。广大住户对在小区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管理服务心里没数,想法不多,还处于从居无定所到稳定安全,从脏乱拥挤到宽敞舒适,幸福感较强的阶段。此外,针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特别是廉租住房小区住户就业不充分的特点,笔者对小区住户是否愿意参与小区管理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在266份有效问卷中,有192份(72%)问卷显示,小区住户愿意参与到小区的后期运营管理之中。在谈话中,有些租户甚至表示愿意义务参与,很多住户表示不用太多报酬。这说明,住户参与到小区管理中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的。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可以考虑充分发挥住户作用,吸纳他们参与其中。

3.问题分析

可以看出,当前河北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行业主管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前期建设方面,对后期管理运行的关注点主要是准入环节,而对于整个后期运营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对这项工作的实施范围、资金来源等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2.制度和法规不健全。

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出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办法,而已制定办法地区的相关规定则很笼统。这致使对后期运营管理的范围界定不清,对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做不好怎么办没有明确的规定,管理运营中各方的权利得不到保护,义务不能充分履行。

3.社会和市场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基本上是以政府的行政管理为主,基本没有引入市场,也没有鼓励或者是培养相应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然而,政府的精力和财力毕竟是有限的。从长远来讲,随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不断增加,后期运营管理的压力必然不断加大,运营管理的成本也会随之越来越高,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担负此种重任。

4.小区劳动力资源没有充分挖潜。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住户中存在大量失业或者无业人员,有一大部分人表示愿意参与到管理当中,然而管理者却没有把这部分人吸纳并有效配置到合理的岗位,白白浪费了这部分资源。“以工代费”(以劳动冲抵物业等费用)的模式在吉林、天津等地已经开始推行,值得借鉴。

5.服务范围小。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范围当前还仅限于打扫卫生等低层次服务。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仅是要实现“有居”,而是要实现“安居”。提供便利的交通、医疗、休闲等服务,构建文明、和谐的社区等应纳入到后期运营管理之中。

三、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访谈分析

笔者于2013年对河北省和11个设区市保障性住房行业主管部门的12名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主要征询了他们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政策目标的认定,以及在不同因素下对运行模式的不同选择。基于正式访谈之前赴实地的预调研,笔者总结了三个主要的决策因素,包括: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正式访谈的主要内容为,在考虑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三个决策因素的情况下,访谈对象对非盈利组织承担模式、私营机构承担模式和政府主导、市场辅助模式的政策选择。访谈结果显示,大家一致认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政策目标为实现可持续运行。在主要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有4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6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成本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私营机构承担的模式。这是因为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营机构往往通过注重效率而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在主要考虑居民满意度的情况下,有7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1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4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居民满意度因素的状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由非营利组织承担的方式。其原因在于,由非营利组织为主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进行后期运营管理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费用,又可提供质量较高的管理服务。

如果采用私营机构承担模式,很可能因为其追求自身利益而无法向居民提供充分的服务;如果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模式,很可能因为政府管理服务的低效而使得居民的满意度较低。在主要考虑监管难度的情况下,有4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6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主要考虑监管难度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政府为主的模式。这是因为该模式由政府直接承担了主要业务,而使得政府监管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在综合考虑成本和居民满意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7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2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成本和居民满意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为,较之另外两种模式,该模式可在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管理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较低的管理成本。在综合考虑成本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6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成本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其原因为这一模式可在接受政府适当监管的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公众提供公益性较强的管理服务。在综合考虑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有5个人选择了第1种模式,即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4个人选择了第2种模式,即由私营机构承担后期运营管理;有3人选择了第3种模式,即政府承担主要业务,部分委托市场。可以看出,在综合考虑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访谈对象选择了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非营利组织承担模式可在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中发挥平衡成本、居民满意度和监管难度三个因素的效应,而成为大部分访谈对象的政策选择,这为后文提出构建合理的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亟需优化。结合对河北省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现状和问题与模式选择访谈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由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推行应该借鉴福利多元主义。Hatch和Mocroft指出,福利多元化可以被理解为在社会照料中由政府、志愿者、商业部门和非正式部门提供服务。福利多元化也可以被定义为福利混合经济,Vogel认为福利传送系统的构成有市场、国家和家庭。上述研究结论可为国内其他省份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的模式选择提供借鉴。构建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模式的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建立非营利性运营管理机构。

当前各地都成立了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公司,建议以此公司为基础成立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下简称“运营管理机构”),在公司现有职能基础上增加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后期运营管理职能。将这个机构构建为一个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发放,以及房屋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机构。该机构具备较为宽泛的职能,可在资金筹集分配、房屋管理使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内部协调和运转空间,可为做好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坚实的机构保障。

2.实现运营管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笔者认为,管理运营资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租和物业费。费用可以按照普通小区相关费用的一定比率(低于100%)收取。二是配套商业设施经营收入。比如配套建设的商业门面经营或者租金的收入,小区建成后配套设施交由运营管理机构管理,收入纳入后期运营管理基金。三是出售的商品房收入。在建设集中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时,配套建设一部分商品房,商品房出售的盈利,部分用于补贴建设成本,部分纳入后期运营管理基金。四是其他收入。如政府可以根据情况每年给予一定补贴,运营管理机构利用小区场地等取得的收入。

3.构建科学的运营管理方式。

运营管理机构根据业务类型分别设置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在每个集中建设的小区按需要设置分支机构,在房屋维修等方面可自己组织队伍,也可根据需要聘请公司。在人员方面尽量压缩固定工作人员数量,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聘用相关人员,避免机构和人员冗余,从而导致成本上升。要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大家维护社区环境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和谐社区。

4.有效控制成本。

鉴于运营管理机构带有公益性的性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减少运营成本:一是充分吸纳小区闲散人员。低收入人群具有就业不充分的特点,因此,运营管理可以把小区内具有一定能力的失业或者无业人员吸纳到管理队伍当中,这样能降低工资支出费用,也可通过给他们增加收入,为租金和物业费的收缴提供一定保障。二是吸纳社会志愿者。一些不需要特别固定岗位的机构可以吸纳社会志愿者或者大学实习生参与,这样既可以保障工作质量,又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给大学生一个稳定的实习渠道,给志愿者一个服务的舞台。此外,亦可吸纳有意愿、有精力的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其中,这不仅有助于节省开支,而且有利于与有关政府部门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政府给予支持。优先建设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套设施,对运营管理机构经营的商业、公司等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

5.政府主要发挥支持、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运行管理论文范文8

1.政策意义

校园管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后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完备的后勤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高效率校务管理职能,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积极助力。节约型后勤管理建设不但关系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与十八大精神高度符合。节约型后勤建设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不但是校务管理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校园绿色集约化管理的出发点。

2.现实意义

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节约型校园的构建。在校园实际管理中能够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实现成本管理的可控性与可溯性。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体现出人本管理思想,实现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化,是精益化校园管理的实现基础。中学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后勤工作从“行政型”管理向“竞争型”管理的良性转变,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约运营管理成本,实现校务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节约意识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同时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造成了中学后勤管理机制运行的障碍。节约意识的缺失仅仅指后勤工作人员节约意识欠缺,在整个校务管理中,节约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校内后勤基础建设与资金配置方面,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明确的计划部署,难以建立明确的成本意识,尤其是在细节开支中随意性较大,节约意识更为淡漠,难以形成创新节约型的整体工作作风。

2.校内后勤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在现有中学后勤工作队伍中,还有不少人对后勤工作有片面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就是为学校师生的“食住行”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这一错误认识造成了后勤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后勤管理技能,尤其是在工作队伍建设上,对人员的综合化素质要求较低,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后勤工作的必要培训。人才素质直接影响到后勤工作的质量以及运行机制的优化。再者,由于后勤管理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惯性影响,工作人员在“大锅饭”环境中形成了等靠思想,缺乏必要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后勤部门不具备独立运行能力,依附性强。上级管理关部门对后勤工作缺乏必要重视,尤其是在校务改革中对于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所忽视,从而造成后勤管理中缺乏创新力与竞争力,缺乏人才效应形成了长效机制。

3.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

当前,不少中学已经相继在后勤管理引入社会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效果,但是,多数中学对后“勤管理社会化”这一改革模式较为排斥,怕这些社会资源的引进影响校园稳定,带来不和谐因素。还有一些中学认为社会资源的投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与学校“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有所背离。还有一些中学看到同类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成效后,跃跃欲试又有后顾之忧,从而形成继续观望止步不前局面。由于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造成了不少中学后勤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4.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中学后勤管理,多数是借鉴企业管理的既有模式,在后勤管理中没有实施真正意义的产权改革,尚未建立完善的后勤法人治理模式。虽然后勤管理部门隶属于学校政务管理系统,但是与学校之间却存在着甲方和乙方关系。这样运行机制尚未明确管理者与所有者以及经营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仅仅在形式上达成了契约式服务关系,不少中学在后勤制度改革中走向“校内企业”模式。

三、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途径

1.强化业务能力提高节约意识

中学后勤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庞大的工作,不但关系到学校的整体管理方向,同时也要负责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保障,同时后勤工作还负责管理校内的固定资产,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学校水、电、气、暖、网络、园艺等正常运转。后勤工作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锁性影响,对学校教务与校务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碍。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后勤服务。在开展服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将节约型后勤建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后勤工作不仅是校务管理的一个环节,更是与广大师生直接接触的一个窗口,如果后勤人员以身作则、宣传到位,将会对整体节约型校务管理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在共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工作职能,自觉营造关怀、健康的人文环境,倡导节约、节能,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后勤工作成本,丰富后勤工作的业务内涵。

2.强化后勤队伍建设

在后勤建设的强化中,首先需要学校领导提起关注,在思想上重视,从而形成后勤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在舆论导向的构建中,要重视后勤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积极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薪资待遇,使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从而全力投入工作,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在后勤人员的录用和选拨中,要根据更为需求进行人才公开招聘,以推荐与自荐形式相结合,选拨人才应当以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基本条件,后勤工作者应当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再者由于后勤工作具体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定岗条件、操作规范都要进行名额界定,不能以职称和学历作为主要选择条件。对于后勤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后勤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后勤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为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还要针对后勤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鼓励岗位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在进行专业技能强化的同时,还要实施岗位思想素质培养活动,使后勤人员意识到岗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后勤管理在校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3.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

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中学节约型后勤体制建设的全面实施。在后勤管理创新中,首先表现在人事管理、服务意识以及分配原则等方面。制度上的创新表现为后勤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责权利管理中要施行有机融合,要积极借鉴科学的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注重管理技巧,使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根据校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对后勤岗位人员实施目标管理,将任务划分阶段,在总目标基础上细分出阶段目标,在符合实践能力基础上建立劳动定额分配机制,并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作为薪资改革的根据,从而充分激发后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分配体制的建设上,要避免平均主义模式,以按劳分配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保障岗位活力持续增加。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建立,离不开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后勤岗位要改变传统的行政体制,从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管理体制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保证节约型后勤机制的顺利运行。

4.规范后勤管理程序

后勤管理程序的规范,首先需要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更加规范。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为校务工作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岗位制度,则会对整体校务管理产生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后勤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最终实现由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体现出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从而建立更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避免不良工作风气造成的管理弊端,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纪律性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工作目标更为准确,成为校园发展的得力保障。在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中,要重点关注监督检查环节与信息反馈环节。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后勤工作一般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是在监督与信息反馈环节上。后勤工作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即使在开展工作前期已经制定出较为完备的执行方案,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少新问题和突发情况。如果在新问题发生后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进行汇报和反馈,那么将会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难以解决,进而影响整个后勤岗位的工作进度以及工作效率。后勤部门管理者应当通过必要的监督机制对信息进行及时提取和反馈,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及时解决,才能保障校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后勤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后勤管理要制定严明的流程标准,从而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四、以数字化建设推动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创新

笔者之所以对后勤管理体制的数字化创新进行单独列章分析,是为了强调高科技与后勤管理结合的重要性。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环境中后勤管理的方式、手段也将放生明显变化,管理也将更为科学化、效率化、规范化。推进数字化后勤管理,有利于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新体制,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后勤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积极改善校内硬件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中学后勤部门被视为保障性工作部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后勤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学校应当尽快改善办公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后勤工作的科技含量,优化后勤办公设施,为后勤岗位的数字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还要鼓励后勤工作人员对现代化办公设施进行学习

高科技元素的导入,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后勤人员不但要负责部门内的设备维护,同时也要对中学整体教学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了解这些设施的安装、维护、调试原理,并掌握简单的故障维修能力。后勤人员技术保障能力的提升,能够大幅降低校务管理的成本,实现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后勤岗位服务质量的提升。

3.将后勤数字化建设应用与实际管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