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论文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共选取被确诊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60.3±1.3)岁;患者均经临床B超、心电图检查确诊。临床症状表现为发作时呼吸不畅,呼吸困难,入院时面色惨白,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和大汗,咳粉红色泡沫痰。

1.2方法

1.2.1抢救措施

①吸氧:为患者提供高流量吸氧,在吸氧过程中采用抗泡沫剂将肺泡内泡沫清除。②吗啡:起到一定的镇静效果,同时减轻心脏负荷,舒张小血管。③使用利尿剂:发挥拓展静脉、利尿的功效,减轻肺水肿症状。④使用血管扩张剂。⑤使用洋地黄制剂。⑥氨茶碱:发挥正性肌力、解除支气管痉挛、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

1.2.2护理措施

1.2.2.1心理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突然,变化迅速,病情危急,使得患者高度恐惧,产生紧张甚至消极悲观的情绪,不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应留意观察患者,适当抚慰,如果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其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构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不得慌乱,沉稳操作,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

1.2.2.2吸氧和心电监护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心电监护和持续高流量吸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功能损伤严重,使得组织严重缺氧,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时立即提供高流量鼻导管吸氧(6~8L/min)。病情严重的患者给予面罩加压给氧,给氧时留意乙醇湿化情况,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降低乙醇浓度。如果患者同时出现氧气和二氧化碳时,需要进行低流量持续给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律失常并发症,遵照医嘱进行全方位心电监护,动态监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现象。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多端,需要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治愈急性心力衰竭。

1.2.2.3用药护理

①吗啡:采用时需要留意患者是否出现血压骤降、恶心、心动缓慢、呼吸不畅等。有颅内出血、呼吸衰竭、神志模糊、慢性肺疾病、休克、低血压患者不得使用。②氨茶碱:室性心律失常、休克、低血压、猝死等均为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将0.25g氨茶碱溶入到40mL质量浓度为0.5g/mL的葡萄糖液中,并必须将静脉推注时间控制在15min内;氨茶碱具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因此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者不能使用,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要减轻剂量。

1.2.2.4体位与日常活动指导

大多数患者都是急诊住院,病情危急,发病时尽量卧床,采取半卧位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尽力帮助患者清洁皮肤、进食服药、洗漱、排便、日常护理,并与家属一同帮助患者翻身,避免出现并发症;危急症状逐渐消失后鼓励患者进行适当锻炼。住院治疗过程中必须食入刺激性小、易消化的食物,不得摄入钠盐,预防低钠血症的出现。

1.2.2.5出院指导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数都还需要做好出院指导,指导内容包括药物、运动、饮食等方面,引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发作诱发因素,避免急性心力衰竭复发。

2结果

6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1.18%。同时,68例研究对象中30例非常满意,16例比较满意,14例满意,不满意8例,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8.23%。

3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急性心脏病突发导致心排血量陡然下降,从而出现急性淤血、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等症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上最为常见,急性肺水肿是主要表现,病情严重的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停止,是内科最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预后至关重要。心脏收缩力骤然降低,心排量不断减少,或左室瓣膜急性反流,左室舒张期末压骤然上升,肺静脉回流受阻,使得肺静脉压迅速提高,肺毛细血管压也不断提高,导致血管内液体渗透到肺泡内和肺间质内,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早期血压有所偏高,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不断降低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严重情形下必须动态监测血压,有效药物治疗和补液。患者通过入院后的及时抢救和有效的护理对策,大部分病情均被控制并有所好转,康复出院,小部分患者由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休克,通过抢救后依然死亡。本文研究对象中6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62例均痊愈出院。耐心、爱心、责任心、细心是护理工作的原则,尽量满足患者各种需求,从而切实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现实。住院过程中不仅需要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常规护理措施,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包括心理护理、吸氧和心电监护、用药护理、体位与日常活动指导、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增强患者临床治疗配合度。出院前护理人员落实好出院指导各项工作,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要求患者按时随访,避免再次复发。总之,在心力衰竭患者抢救和治疗过程中给予全方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武箭 单位:西安市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