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管理范例

银行信贷管理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1

【关键词】规模约束;资本约束;银行信贷管理;研究分析

银行信贷管理包含信贷规模管理与合同管理,也是银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方法。现阶段,我国加大了银行规模管理力度,同时出台相关制度政策并通过不同方法分析规模约束下的资本充足率约束的信贷管理问题。首先,规模约束对银行信贷规模具有决定性作用;其次,资本充足约束对银行信贷合同签署比重有着重要作用,根据资本管理制度签署未贷款合同来提高经济投入从而达到风险控制。

一、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分析

(一)银行信贷规模管理体制

银行信贷管理与决策中,信贷规模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信贷规模指的是:央银行为达到某阶段货币要求,提前制定的银行贷款管理的指标。信贷规模管理是现阶段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目标,对银行贷款规模展开限定控制。据调查显示,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中80%源自存贷利差获得的利息收入;与其有着直接联系的为银行信贷规模。通常情况下,银行信贷规模决定着利息高低。所以,贷款规模成为银行经济效益提升的关键,怎样做好信贷规模管理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信贷规模管理的有效落实需要银行有完善的规模管理体制。理论上,货币需求信贷可以归结为货币需求,货币供应量可以归结为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供给具有一定波动性,从长远发展角度分析,二者整体发展变化相同。信贷波动将会受到货币供应量变化与需求制约,在货币需求稳定阶段,供应量的高低影响着信贷规模变化,这也是货币制度借助信贷传播对可贷资金的制约,推动信贷规模变化。银行在信贷规模管理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货币供应量需求,适度调节信贷规模。实际发展中,经济状态与制度管理也会对信贷规模有一定制约。如果经济过热、制度严格,银行会将减小信贷规模;反之则扩大信贷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信贷规模控制提供了借鉴,成为信贷规模管理控制的根本。

(二)银行信贷合同管理核心

现阶段,关于银行信贷合同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信贷合同管理程序的划分较为模糊。所以,需要分清信贷合同管理程序,从合同签署前的贷款条件再确认开始,至合同的签署、落实、变更到终止,构建完善的体制要求以信贷管理作为基础。商业银行信贷合同管理程序可以划分为综合授信、合同签署、放贷、余额管理。其对应指标为:综合授信承诺额、协议签署定额、贷款发放、贷款余额,是分析银行信贷合同管理状态的依据。在具体落实中,合同执行率、签订率是信贷合同管理的核心,对资本金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综合授信承诺额与贷款发放额中,合同签署额是其重要比重,与银行发展有着直接联系,银行应有一个科学的比例。综合授信承诺作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战略储备库,综合授信承诺越高越好。不过,增加授信承诺的基础要求是不受银行贷款影响,而具体状况则与之相反。银行贷款的发放会受到央行关于信贷规模命令性的控制管理,有着一定的额定要求。若承诺较多,容易导致合同签订率较高且转为贷款合同,若银行由于规模约束不能兑现要求,额度将会降低。所以,比率在信贷合同管理中有着重要影响。

二、规模约束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

信贷规模管理条件下,科学分析经济状态并分析未来信贷规模,成为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有助于精细化信贷管理的实现。

(一)银行信贷规模管理分析

不同的人通过多种途径与数据得到了信贷渠道与货币渠道可行性结论。但是,不管是信贷途径或货币渠道全部是货币政策控制的有效发放,专家是基于货币政策编制者分析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主要研究怎样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本文基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怎样影响银行信贷规模,为商业银行科学判断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编制科学的信贷目标。

(二)经济标准对贷款余额的反向影响

货币政策借助信贷渠道与货币渠道制约实体经济,宏观经济也会制约信贷投放于货币发行量。对此,笔者从构建VAR模型经过脉冲响应研究贷款余额、货币供应量、GDP,从而为后续宏观经济变量滞后期奠定基础。选择某年GDP个人消费单价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金融单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CRED的季度数据,数据选自经济信息数据库、银行网站。想要避免环境制约,对GDP、M2、CRED运用X-12方法展开季节性调节。

1、单位跟与协整检验

对GDP、M2、CRED与CPI展开单位根检验,从而分析不同序列的平稳性。通过Eviews对各变量水平参数与阶差参数展开单位根检验,滞后项选择SIC准则。结果显示,以上变量为一阶单整I,其一阶差划分为平稳序列I(0)。协整关系凸显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关系,对GDP、M2、CRED展开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如表,变量之间在5%的明显性水平下存在1个协整关系。

2、VAR模型脉冲响应研究脉冲响应函数需要依靠不同变量进入VAR的顺序,本文分析目标关键在于实际经济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而影响银行贷款余额。同时,国内货币政策的第一要求是保增长;随后为控制通胀。所以,需要

对不同变量一阶差分后带入VAR的流程为GDP、M2、CRED。制定时间滞后为10期,氛围对GDP与CPI指标大小的影响获得贷款余额的脉冲响应图。结果显示:GDP对贷款余额具有负向影响,影响逐渐减少,一定时间后变为正向影响。从中不难看出:在GDP增高、经济过热时,可能因为从紧的货币制度影响银行贷款发放进而减少贷款余额。6个月后货币政策效应将会打开,贷款余额和GDP呈现正向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企业贷款需求进而贷款余额不断扩大。在分析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余额效应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宏观经济指标对贷款余额的反作用。同时,把宏观经济指标带入贷款余额研究,考虑GDP半年的滞后项与CPI一年的滞后项。

3、存款准备金率对信贷规模的制约

在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后,商业银行在央行账户的一些超额准备金将会归结到法定存款准备金中,降低超额准备金。金融机构在央行账户中的额超额准备金也是商业银行放贷的主要途径,超额准备金的降低对商业银行放贷水平具有一定影响,缩减贷款余额。所以,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减少货币政策的有效途径,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余额之间呈现负向关系。想要分析存款准备金率首要条件是消除规模影响因素,通过调节后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cred、cons、m2等变量取对数。随后,进行差分并由规模参数转为增长率。对个人消费价格指标CPI做差分,凸显单价水平。从而得到,处理后的数据为平稳时间序列。

4、结论论证

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呈现负向关系。增加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降低总体贷款余额规模,不过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出现政策时滞,笔者选择的时滞为4个余额,也就是本期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在一段时间后的贷款余额中显示。由于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有预期且制定有效发放,例如:央行在制定提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过程中,商业银行会提前多吸收存款,把超额准备金规模扩大,在央行宣布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后,对商业银行的放贷水平无直接影响。若未有提前准备,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金额会有更大的提升。

(三)资本约束中合同管理分析

资本约束对合同管理的制约。信贷合同的签署和资本约束有着直接联系,合同签订额即为贷款发放额和未贷额的总和。因为年度贷款发放额是统一的,所以经济资本也较为稳固,对资本充足率具有一定影响。但是,已经签订未贷额则是不断变化的,因为会占有银行一部分资本,在没有资本供给发放条件下,将会减少银行资本供给率,对其影响也是直接的。所以,形成资本约束后想要保持资本供给率,银行应做好未贷额规模控制,确保资本管理条件下尽可能的推动银行信贷业务。

三、结语

第一,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余额为负向关系。第二,新的制度政策落实后,商业银行已经签署未贷额占据的资本提高,同时增加波动较高,资本供给率约束对银行信贷合同签订率有着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程业斌,孙思.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中德流程对比及我国展望[J].经济师,2017(12).

[2]朱秀芬.银行信贷决策中财务报表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

[3]任赞斌,刘冰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管理策略[J].时代金融,2017(33).

[4]程伟.试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7(33).

[5]姜翔程,孔唯,乔莹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行业思维[J].管理现代化,2017(06).

[6]文明.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7(32).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2

【关键词】面向服务;银行;信贷管理系统

1引言

信用贷款是银行众多业务中的一种,能够为银行创造很高的利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很多的坏账以及呆账,这就让风险管理难度提高,银行决策层对于这一工作也很重视,信贷管理系统建设就是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结合相应的分析流程,能够为信贷审批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对风险进行降低,减少银行利润的损失。经济形势是动态变化的,这也让银行发展战略随之变化。信贷业务的创新,对信贷系统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开发跟随需求、应对变化的信贷系统就是科技部门的重要难题。

2基于SOA的银行信贷管理

SOA属于一种全面运用软件以及业务知识促进区域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创新的学科。业务流程管理是一种信息工具,结合业务环境改变,能够促进人和系统、人和人、系统和系统间的整合和调整,提出解决方案和经营方法,其涉及很多的过程,如建模、开展、监控以及管理等[1]。业务流程管理就是要对区域流程的动态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实时效果评估、敏捷性、资源整合和优化等进行解决,传统OA以及工作流程是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的。通过对其进行运用,能够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效果,满足企业业务多变的需求,能够让企业更快地适应相应的环境,对于外部竞争对手可以快速地进行反应。将其运用到SOA架构中可以让业务流程自动化,让IT流程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业务流程管理是从上到下进行的业务创新,而SOA则是从下而上地促进技术创新,二者进行结合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在对SOA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业务流程管理思想,在应用程序中抽象出业务流程以及功能性组建,重新构建业务流程模型。银行在业务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创建业务流程管理器能够对信贷业务整体过程流转进行控制,让业务流程可以实现自动化,有效地优化业务流程[2]。

3改进前的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处理流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人工处理成本比较高,对于贷款的处理效率不高,需要花费较长的申请周期;第二,因为主要是人工处理,这就容易导致出现错误,操作风险较高,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产生差错,就需要人工对做好的工作进行重新恢复和整理,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第三,信贷工作人员要及时地掌握变动的业务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业务规则变革的要求,尤其是一些贷款审核规则以及业务数据提取规范等,这就让业务应对的灵活性存在不足;第四,贷款信息无法确保安全性,这就容易导致贷款的信息出现外泄问题,对客户以及银行都具有不利的影响;第五,在信贷审批过程中,无法实现过程、人员以及信息一体化。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要想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构建有效的信贷管理系统,需要具备准确性、安全性、灵活性特征,进而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改进后的银行信贷业务流程

改进之后的流程可以有效地运用SOA架构的优点,让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改进后的流程包括:贷款信息预审,是否符合预审规则,信贷审批员专职审批,是否符合审批规则,普通信贷员、信贷主管、银行主管终审,是否通过终审,信贷员放贷处理。其中,流程处理器会判断是否符合相应的规则,符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流程,不符合规则就作出拒贷处理。首先,贷款信息预审结合制定好的规则,实现了系统自动审核的功能,审核后让流程处理器对流程的转向进行控制;其次,信贷审批人员结合风险评估等规则实施审批,之后流程处理器会结合结构明确终审的人员确定是否应该拒绝贷款;最后,终审结果同样是流程管理器控制。如果在业务过程中出现贷款被拒绝的决定,就能够自动进行数据恢复,让数据都恢复到最初的状态,系统能够对相关贷款数据进行保存以及监控。所以,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具有以下优势:第一,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服务,这可以取代人工操作服务模式,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效果;第二,业务处理能够并行操作;第三,能够自动化对业务流程进行控制;第四,数据能够及时得到保存以及提交,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第五,业务规则一部分交给系统自动进行处理,能够结合需求进行确定,对于业务规则变化系统能够快速进行响应,极大地提升了业务处理的灵活性;第六,因为运用了SOA架构的优势,能够跟随需求对需要的服务和功能进行扩展,能够把现有服务集成到其他系统中。

5系统服务层的设计

其设计是结合服务力度差异进行的,是SOA架构设计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对服务层进行设计,能够建立需要的、具备各种功能的服务。服务层设计可以分为三层,包括业务服务、编排服务和数据访问层,分别对应合成、基础以及组合服务,各服务层次的设计方法以及开发模式是存在差异的。服务分层架构能够将各种系统功能封装成不同层次以及力度的服务,之后基于EJB组件将所有业务以及服务流程都设置为公开的网络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人员以及业务的需要。

5.1业务服务层

业务服务层代表技术和技术逻辑,业务服务层运用了专门用来表示业务逻辑的服务,其是SOA中的关键,基于面向服务表示业务逻辑,能够把企业业务模型引入Web服务中。其功能就是为基础服务层提供服务,形成新的服务层。服务提供人员也是服务请求人员,基于对其他服务提供者功能进行整合而建立复合高级的服务。其优势是灵活性较高,能够结合业务需要对服务进行相应的组织。该层主要负责执行较大的业务功能,能够交换很多的数据。信贷管理系统中有部分单独的应用服务,如路由服务、数据转换等,都是由业务服务层进行定义,从而为服务请求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5.2编排服务层

编排服务层是服务层的顶层,把业务建模和面向服务的建模和设计进行整合。其与业务服务层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基于嵌入流程定义内的业务规则、逻辑与应用以及业务服务实施组合。银行信贷系统中,属于这一层的服务有很多,如日志服务、个人信贷服务等,最终会将这些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服务,为前端Portal系统提供组装以及调用服务。

5.3数据访问层

信贷管理系统就是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行扩展,形成相应的基础数据库。数据访问层中有能够访问数据库数据的逻辑,和业务逻辑是相互分离的。因为大多数的功能模块或服务都要和数据库交换数据,所以,对其的重复利用率很高。数据服务组建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基本职能,能够为数据库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接收业务逻辑层的操作请求或数据源,自动生成相关的命令,执行完成后会把结果返回。

5.4数据层

这一层中存放的是和应用程度有关的历史以及业务方面的数据,存在于一个或多个数据库中。其收到数据访问层的命令之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会把结果返回给访问层。信贷管理系统中运用数据库时要结合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以及拓展。对有关数据表进行健全,包括用户信息表、担保信息表、信贷五级分类信息表、客户信息表、贷款申请信息表等。

6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信贷业务是在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这也对信贷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灵活性方面,服务是系统中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服务设计,可以建立能够扩展、灵活性高的信贷管理系统,满足信贷管理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耀鹏.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形势;银行信贷管理

改革和创新银行信贷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控制银行在发放贷款和垫贷方面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还能有效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保证银行的庞大而稳定的客户资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信贷的安全性。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我国银行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加强对银行信贷的创新管理,以保证我国金融行业能够朝着积极、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创新银行信贷管理策略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下,以前传统的银行信贷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银行实际发展的需要,加强对银行信贷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势在必行。因此,银行在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改革和创新银行信贷管理策略,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紧跟互联网时展的步伐,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利于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能保证银行能够朝着积极、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加强对银行信贷管理策略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下提升银行信贷管理效益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客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的有序发展

银行在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下,由于部分信贷管理人员过度看重信贷产品,导致银行的信贷业务过于混乱,无法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产品体验,同时,也无法达到客户的相关需求,从而给银行信贷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为了避免传统银行信贷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人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4],彻底改革和创新自身的服务理念,将“信贷产品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为“客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所以,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学会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然后,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首先,银行可以从互联网金融机构那里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管理理念[5],关于那些弱势客户,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关于那些大众化客户,我们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业务服务。与此同时,为了紧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相关管理部门还要重视对创新产品的开发,确保开发的产品能够在农业发展、医疗行业、保健行业和美食旅游行业等信贷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二)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突破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瓶颈

通常情况下,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是突破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瓶颈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了银行信贷未来的发展水平,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对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发挥出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在开展银行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相关信贷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对银行信贷管理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并根据银行系统提供的互联网信息数据和支付信息数据,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进行科学评估[6]。其次,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银行信贷业务中,能够使银行贷款流程变得更加智能化、科技化、便捷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贷款业务办理的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将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信贷业务进行有效地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避免和解决传统银行信贷管理模式的低效费时等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对银行信贷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达到客户的满意度,除此之外,还能进一步扩大银行信贷业务所涉及的范围,从而提高我国银行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评估大数据管控体系

不言而喻,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评估大数据管控体系对改善当前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创新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想保证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稳定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信贷风险评估大数据管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相关信贷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银行信贷大数据的资源库[7],然后,根据该资源库,对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大数据管控体系进行不断修正、优化和完善,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大数据管控体系变得更加精准化、数据化,另一方面,还能最大限度提高银行后台的运营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通过充分利用银行信贷大数据的资源库,还能极大提高银行在风险控制、贷款流程审核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为了更好落实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于这一策略的落实,一定要引起相关信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创新银行贷款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不断冲击下,我国银行首先开始加大对金融机构网点的构建,使得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扩大,只有这样,我国银行在互联网设备和网点构建方面才会变得愈加系统和完善,同时,也为我国银行提供了数量庞大且稳定的客户资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我国银行在管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有效结合银行信贷相关数据信息的基础上[1],不断提高我国银行整体信贷金额和存款余额,这样一来,为我国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撑。最后,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我国银行要加强对新型信贷管理模式的应用,以发挥这一管理模式的管控风险优势,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修正、优化和完善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机制,并在充分利用我国出示的隐形担保政策[2],不断提高银行网贷管理的抗风险能力,除此之外,我国银行还要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融合,使得银行信贷业务用到的网络安全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和先进。

(五)迎接互联网金融发展挑战,提高银行网贷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银行在信贷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我国银行在运营期间一直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因此,无法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步伐,其发展速度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我国银行要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提高银行网贷业务的市场竞争力。首先,我国银行要进一步简化信贷业务办理流程,从而极大的提高银行信贷业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其次,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在办理的过程中,要真正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做好对银行贷款安全防范操作流程的完善和优化[3],从而保证用户办理网上贷款的良好体验。接着,我国银行要提高信贷业务的集成度,这样一来,极大降低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的难度和不便,随着我国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开始追求效率和简约。除此之外,我国银行要保证信贷业务所用到的金融产品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高含量的产品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需求,以达到提高银行网贷业务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信贷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促进银行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此基础上,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我国银行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转变银行网贷业务服务理念,保证用户的良好体验;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改革和创新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不断修正、优化和完善信贷风险评估大数据管控体系,与此同时,还要抓住和迎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保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才能为推动银行信贷管理工作在各个环节顺利进行,为不断地提高我国银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出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芳.互联网金融发展下的银行信贷管理策略研究[J].财会学习,2019(1).

[2]时?.互联网金融发展下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策略研究[J].关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新思考,2018(35).

[3]王纬杰.探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的具体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9(20).

[4]梁琦雯.互联网金融挑战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问题[D].2018.

[5]唐可沁.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C].2019.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4

在银行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信贷风险”是其潜在的主要风险。信贷风险对银行会造成极大的经营影响,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银行进行信贷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规避信贷风险,这也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银行作为企业的重要财务支持体系,在对企业进行信贷分析时,需要对企业的账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等财务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以此来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现状,从而准确判断出企业的贷款能力。总体来讲,在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财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1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分析

银行信贷人员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分析其利润表来实现。首先,银行信贷人员可以对企业当年的利润总额形成来源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企业的经营业绩、利润状态;其次,还需要分析企业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从而预测其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影响其利润变动的各种因素,以此来正确评判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

1.2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时,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企业现金流量净额构成与现金流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这种分析,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全面了解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同时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现金流异常变化情况,以此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而来综合评定企业的财务风险和偿还能力。

1.3对企业的负债及偿债能力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理清企业的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及其负债的结构情况。以此来判断企业具体的负债项目及质量,从而作为分析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的依据。

1.4对企业资产管理绩效进行分析

企业各项资产运转能力的比率强弱,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因此,信贷管理还需要对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时,应重点分析企业的各项资产周转率。如果企业的资产周转较快,就表示其资产流动性较好,资产的利用率较好,说明其偿债能力也较强,反之则需要慎重考虑。

2财务分析的具体思路

2.1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分析企业财务情况时,应该先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表之间勾稽关系是否成立;另外,还需要核实企业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就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被掏空的问题。如果企业存在资产被掏空的问题,企业的财务报表会表现如下:(1)金额大多占用在应收款项方面,比如应收帐款、其他应收、预付帐款等。这种现象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抽逃资金行为、大股东借款、企业无法核销的费用以及隐瞒投资等问题;(2)企业的长、短期投资过大,尤其是对于投资涉及行业多、项目多的企业,资产掏空的嫌疑较大;(3)如果在建工程存在长期不结转的问题,容易将费用资本化,使企业的资产和利润虚增;(4)最后一种表现特征,也是最为常见的,就是企业存在大量的高估或虚估无形资产。

2.2对企业的注册资本真实性进行核实

通常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验资报告,来审核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否真实。由于企业股东的出资方式有所不同,其审核的重点也不同。如果股东是以设备的方式出资,就需要对设备价格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如果股东是以货币的方式出资,则需要对其资本金的真实性进行重点审核。如果其资本金增多的同时,其他应收款、长期投资等项目也随之增加,就说明企业可能存在虚假出资的问题。

2.3对企业资产的真实有效性及价值进行核实

(1)应收及其他应收帐款:如果企业应收帐款中的大股东欠款较多,就说明该企业在大股东资金使用方面比较随便,可以说是大股东的“提款机”;如果企业应收帐款或主营业务收入过高,就有可能存在关联交易产生的虚假销售收入或应收收款长期挂帐现象,如果企业应收帐款过低,则可能存在恶意的虚构销售收入问题。

(2)存货:银行信贷人员还需要分析企业存货数值的合理性。由于企业存货种类是由其行业属性决定的,所以,在对企业存货明细构成进行分析时,应该有效结合企业的行业属性及发展规律;另外,还需要分析企业存货的变化情况、生产周期及销售情况。如果存货变化不符合生产周期及销售情况,则有可能存在虑假信息;最后,还要核对企业是否进行了市场预测分析以及存货跌价准备。

(3)长期投资:对企业的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类型进行明确,如果是股权投资,则企业之间为关联企业,另外,还要弄清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通常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对企业以实物形态进行的对外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关注,保证其资产估价的真实性,避免存在人为的改良报表问题;核查企业是否存在为了转移资产而进行的大量对外投资现象。

(4)固定资产:银行信贷管理人员需要明确企业的房产是否是投资性房地产。如果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则需要审核企业是否存在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来虚增资产的问题;另外,还要全面掌握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来了解企业是否足额提取固定资产的折旧,以此来评估企业在否存在利润虚增问题。

(5)无形资产:重点分析企业土地使用权的购买时间、购买价格、土地性质,还要分析企业是否依据规定来进行逐年摊销。银行信贷管理人员,还需要对企业无形资产异常情况来进行重点分析,如果企业存在无形资产突增等现象,则需要对其估值的合理性、可靠性进行明确。以此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为了改良报表而虚增无形资产的情况。

2.4其他问题的分析

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其它问题,比如企业为什么需要贷款?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还是由于市场销售不畅造成的资金回笼不及时。另外,还要弄清企业资金链中缺口产生的环节及原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现金流量的脆弱性和财务杠杆比率的高低。

3结论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5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住宅及商业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导致土地供需矛盾加大、价格上涨,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利益驱动大规模购地、囤地、炒地,闲置土地不断增多。如何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实现有效用地被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99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主要规定了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处置主体、处置措施。该办法中关于闲置土地的处置措施比较宽松,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认定的闲置土地,可以选择包括延长开发建设时间、改变土地用途、征收土地闲置费、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等多种处置方式。200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城市政府对建设用地的集中统一供应,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该通知着重强调了政府在闲置土地处置工作中的重要性。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闲置土地无偿收回、征收土地闲置费等处置政策,强调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该通知对土地闲置费征收标准提出严格规定,并指出将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指出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监管,商业银行不得对存在土地闲置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2012年国土资源部修订通过《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对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处置主体、处置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同时强调解决闲置土地问题的重点在于完善预防和监管机制。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经济领域的改革方向,尤其是在房地产税立法、规范征地程序、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等具体问题上,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革措施。

二、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闲置土地问题

从闲置土地的政策走向来看,其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处置程序趋于完善,处置力度逐渐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违规操作空间逐渐缩小,各级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银行面临的土地闲置问题更加突出。

1.土地闲置行为难以定性,银行认定闲置土地依据不足

在实际操作中,土地闲置行为千差万别,仅套用定义难以准确界定。例如,某企业曾因存在土地闲置行为被处以罚金,该企业缴纳罚金后仍未按规定对土地进行充分及时开发,该行为是否构成土地闲置,是否可重复处罚,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另外,虽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闲置土地的调查认定和处置工作,但目前向银行申请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项目中,大部分土地都未经过认定。是由企业还是银行提出闲置土地认定申请、认定结果是否作为贷款依据、结果是否对外公布等问题亟待解决,否则银行认定闲置土地无据可依。

2.企业变相虚增总投资,套取银行贷款支付土地闲置费

在房地产开发贷款总投资中除建安费用外占比最高的就是土地成本,部分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时,将土地闲置费列入土地成本,虚增总投资以增加拟申请贷款额度,相当于以银行贷款支付土地闲置费,该部分贷款无还款来源,导致企业偿债风险加大。

3.抵押物损失概率增加,抵押权人利益受损

一是政府无偿收回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土地将使商业银行设置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落空,银行抵押物面临较大损失的可能性增加,即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降低。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旦被无偿收回闲置土地将面临资产减值风险,引发现金流紧张等经营问题,届时贷款第一还款来源销售收入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三是企业如果因土地闲置问题被处以高额罚金将恶化其现金流状况,偿债能力也将下降。

4.现行监管政策存在空白,银行监管风险加大

各级政府对闲置土地等土地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置力度逐渐加大,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的监管也趋于严格,但是现行监管政策仍存在一定空白。例如,国务院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存在土地闲置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但并未明确存量项目贷款中涉及的闲置土地问题如何处理。监管政策存在空白,加之银行对于政策的解读存在差异,导致银行监管风险加大。

三、信贷管理建议

1.密切关注中央新政实施细则,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政策层面明确了房地产市场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方向,在今后一段时期,政策将落实在具体操作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将陆续出台。银行业对此应当密切关注,在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研判房地产市场走势,进一步调整、改进信贷管理制度,完善信贷业务审批流程。同时,加强对土地闲置问题的研究,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业务中涉及的各类土地闲置现象进行汇总、分类,在《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的基础上,结合银行信贷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制定银行关于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同时研究制定工作流程及认定结果应用范围,做到审批涉及土地闲置问题的信贷业务有据可依。

2.严控新项目准入,分类管理

对于新增信贷项目,应根据认定标准甄别是否存在土地闲置问题。如果信贷项目已经涉及土地闲置问题,对属于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在其消除该问题之前,项目禁止介入;对属于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要求企业出具关于土地闲置原因的情况介绍并辅以政府文件、审批手续和施工规划等证明性文件,银行调查人员经实地考察后,结合书面文件及实际情况进行预判及风险评估,制定初步信贷方案,报请审批。对于存在土地闲置隐患的信贷项目,即即将到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规定的最后动工开发日期、房地产开发企业仍未动工的项目,要求在项目动工后方可介入。

3.梳理存量项目,优化信贷方案

对于存量项目进行全面梳理。首先,对于处于审查阶段的项目制定差异化的贷款方案。对于借款人存在土地闲置记录的,可适当上浮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以符合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对于项目被处以土地闲置费罚金的,在核算总投资时剔除土地闲置费,并相应核减贷款额度。其次,对于有贷款余额的项目,构成闲置土地并存在被无偿收回风险的,应要求企业追加抵押物,并严格控制抵押率,确保抵押合法、足值、有效。最后,对于已审批尚未放款的项目、构成闲置土地的,应停止放款并核实导致土地闲置的原因,与借款人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沟通闲置土地处置方案;对于处置后土地闲置风险消除、借款人可以按规定进行开发的,可以继续放款,否则应中止放款。

4.加强贷后管理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再造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向着自由化、国际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开始向外资银行开放,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资银行的进驻给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少银行的经营成本大幅度提升。在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方法越来越显现出弊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管理变革之路,中国银行业只有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方可使得银行能够在发展的道路上蜕变。在目前的改革进程中,大多数的银行促进自身转型,努力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来实现银行的发展,进而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一项基础业务,也是重点关注的业务领域,对信贷业务流程的优化是提升银行效益的最有效方法,而且信贷业务流程的优化已经成为各大银行重点关注的对象。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普遍存在风险管控不到位、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现象,尤其是审批程序繁琐、信贷流程复杂、风控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中国现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能够有效地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有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内容分析

1.信贷管理的含义分析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通常指的也是我们常说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对信贷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存在的潜在因素等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防范、控制和处理,并且以最小的成本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良后果压降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减少商业银行不必要的损失、提升银行的绩效收入,全面提高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在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外资银行入驻中国市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有做好有效的信贷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与贷款规模,实现商业银行效益的增长。商业银行在外界市场的冲击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信贷管理工作以及业务流程优化的重要性,并且也开始选取一定的方法来改变现状。从整体上来说,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尊重信贷活动的客观性规律,并且从自身的风险情况与经营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从目前行业内的规定动作来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处理等均是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的组成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紧密配合,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手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已经开始向着综合化、智能化、人性化以及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手段被广泛地运用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之中。

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原则分析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必须遵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在充分尊重信贷活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还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第一,安全性原则。信贷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是与风险相伴相生的,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不仅仅体现在营业收入的创收方面,还体现在风险调整之后的利润最大化收入,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需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这就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遵循审慎原则,树立稳健的发展观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是与银行的经营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紧密联系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切勿脱离银行的实际而盲目地追求资产规模的增长。第二,信贷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经济性原则。信贷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收益应当不小于风险管理的成本,而且信贷管理工作的具体细节不能够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三,适应性原则。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制度应当是十分严谨的,必须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尤其是要与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管理能力、信贷规模、客户的主要特征以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相联系。第四,预防性原则。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中,预防为主的思想必须贯穿始终,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性是一直存在的,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相关的预防制度,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认知和预测,提高识别水平,做好贷前调查和贷后审查,及时掌握贷款人的资金流向和风险变化情况,从而避免大规模风险事件的发生。第五,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创新型的原则。当今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商业银行的竞争目标、经营环境以及服务的客群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贷业务所涉及的领域、信贷业务的工作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健全信贷管理工作的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使得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银行信贷管理及业务流程的优化策略分析

1.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户,业务流程应差异化设计

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时,应当从该客户的总体情况出发,了解其竞争环境、生存能力以及长期的发展潜力,对于客户的各个方面特点应当做好尽职调查,尤其是要对潜在客户进行评分与分析,通过商业银行内系统流程化的操作开发出有潜力的新客户。对于目标客户,信贷系统应当按照客户客群的特点进行划分,风险不同的客群采取不同的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需要适当地将授信审批权限下放,根据不同管理人员的职位来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对于低风险的业务应当放手去做,提高效率;对于高风险业务除了需要层层的审批之外,还需要做好贷前和贷后的尽职调查工作,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授权审批管理。

2.做好贷前尽职调查工作,完善客户信用系统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特点来看,尽职调查工作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大贷前尽职调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甄别客户的贷款原因以及用途,综合性地分析客户的具体需求,从而制定出与客户需求匹配度较高的授信方案。对于失信人员,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自身的客户信用系统,将失信人员、逾期人员的信息录入到系统之中,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同时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

3.实现交叉营销,提高客户粘性

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业银行唯有开拓新的市场,不断地发展客户,并且从现有的客户群体中挖掘出销售潜力是商业银行利益增长的关键内容。从信贷管理工作来说,贷款客户与商业银行一般都保持比较强的联系,尤其是在贷款管理工作中商业银行的尽职调查工作能够掌握客户的信用特点、财务信息以及发展前景等,通过日常与客户的联系能够深度地了解这些客户的金融管理工作需求,包括这些客户的风险偏好、理财需求等,所以,交叉营销可以节省营销成本,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商业银行在贷前调查的环节中,需要对客户的各类信息进行完善与搜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获取客户的重要信息之后,应及时将这些信息录入到银行系统中,且需要不断地更新客户信息,通过后台综合性地分析客户信息,从而挖掘出客户的内在需求,针对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可以开发出不同的产品销售套装,利用捆绑消费的方式进行交叉营销。在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流程中,需要重视对营销团队的综合性培养,尤其是要对对公、对私客户经理加强培训,要求他们熟练地掌握银行的全面业务知识,并且积极鼓励他们进行交叉营销,在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发放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交叉营销的内容和业绩,激励银行从业人员积极地参与到交叉营销过程中来。

4.做到贷后精细化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工作

商业银行应当从自身的各方面基础信息出发,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精细化的贷后管理工作,从而避免大规模风险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信贷管理工作还需要尤其重视过程管理,商业银行需要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团队,在该团队的考核过程中,应当体现出“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信贷工作中的不同环节,例如贷后检查、贷前调查、信用分析、贷款催收等过程进行权重设置,每一个模块设置不同的考核分数,制定出具有活力的考核标准。在进行信贷责任认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追究不良贷款的损失责任时,商业银行应当从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处入手,综合评判出相应的结果。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优化工作已经成为了金融行业中的重点关注内容,也成为了学术研究中的重点关注领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开始进入到我国的金融市场之中,对我国本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挑战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唯有应对市场变化,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应用到业务流程之中,才能够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潮流。总而言之,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工作,而且必然将会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在具体的优化和再造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从现实出发,结合发展现状,探索出合适的信贷业务流程,从而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罗爱华,左科华,詹功吉,等.信息技术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J].农村金融研究,2006,(11):23~26.

[2]谢治珺,古祥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85~86+91.

[3]陆岷峰,张兰.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流程再造研究[J].企业研究,2011,(09):62~63.

[4]任达,史晴宇.基于复杂网络的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分析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30(05):88~95.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7

信贷管理部门成立以后,针对农发行办贷管贷制度陈旧,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的现状,先后出台十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建章立制百余件,内容包括信贷政策、评级授信、审查审议、作业监督、资金支付、监测分析、系统操作等,基本覆盖了贷款业务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银行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一是连续7年信贷政策指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农发行业务特点,明确业务边界,指明信贷投向,确定重点支持、优先支持、择优支持的领域,制定限制和退出政策。指引的对于各级行把好投向关,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两轮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吸收借鉴现代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和模型,建立了十余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农发行业务特点,针对“三类客户”和“六个分项”实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累计进行客户评级17.5万户/次,客户授信14.5万户/次,对于强化客户准入管理,提高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三是出台信贷审查管理办法,为实现审贷分离和前后台制约提供了制度依据。制定信贷审查标准化指引,明确审查要素和审查材料的标准及要求,加强了信贷审查基础工作,提升了信贷审查的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总省行信贷管理部门累计审查各类业务4.4万余笔,其中对3.9万笔贷款提示风险8.1万余项,充分发挥了审查把关作用。四是制定贷款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规范信贷审查审议工作程序,实现了审议工作的标准化。总省行累计审议项目4.4万个,涉及金额4.1万亿元,其中否决项目699个,涉及金额310亿元。

借鉴现代银行先进经验,建立独立审查官制度,对有权审批人起到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出台信贷作业监督管理办法,启动对审批后支付前前提条件落实、合同签约、资金支付等环节的审核监督,累计对4.9万个项目进行了6.1万余笔贷前条件落实监督,对资本金不到位、土地指标不落实、担保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下达整改意见3万余条,涉及金额1.3万亿元,充分发挥了贷款发放前的最后风险把关作用。制定信贷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加强资金支付管理,确保了资金合规支付使用。六是建立信贷监测分析和风险排查制度,依托CM2006等系统平台,搭建起常规监测、重点监测、专项监测相结合的信贷监测体系,建立了前后台、上下级行联合共管的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累计排查贷款客户7.9万户,退出4825户,收回贷款387亿元;累计向行领导提交监测分析报告上百个,向相关部门提交风险提示数百份,提示风险数千条,发挥了对信贷资金运行和办贷管贷基础管理的监测预警作用。

二、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2005年3月,总行党委做出引进工商银行CM2002系统的重大决策。由总行信贷管理部牵头组织,在工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改造后的农发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于2007年9月正式上线,使农发行信贷业务一举摆脱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零的突破。2010年8月,针对CM2006系统不完全适应农发行业务特点等问题,总行信贷管理部又牵头启动对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新增作业监督等九大模块,以及无纸化办贷等19项重要功能,于2012年9月全面上线运行,使系统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的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4月全面启动无纸化办贷,实现从贷款受理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无纸化。通过与工行的全面战略合作,农发行在高起点上完成了现代银行信贷信息科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办贷管贷、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水平。除CM2006系统外,信贷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风险客户统计系统、银税系统、国土资源系统等的对接及应用工作,使农发行信贷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三、按现代银行要求,建设信贷管理人才队伍

截至2013年6月末,总、省、地三级行信贷管理条线从业人员共约150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信贷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视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事业的“第一要素”,坚持用现代银行信贷文化塑造人,用现代银行专业知识武装人,用现代银行激励机制引导人,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着力培育现代银行信贷文化,不断丰富信贷管理专业文化理念内涵,使信贷管理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将合规办贷管贷与风险防控理念贯穿业务始终。二是大力加强现代银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卫星视频系统、行校联合办学和现场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累计举办培训班3000余个,培训人员达25万人次,信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三是不断完善现代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条线考核评价方案,每年评选“信贷管理优秀单位”,同时对出现违规操作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各级机构和各级人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提高内部执行力。经过不懈努力,一支技术精干、作风过硬、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信贷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四、总结

银行信贷管理范文8

1.信贷管理不到位。加强信贷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财产安全,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传统的银行信贷管理侧重于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贷款后,就持有贷款直至到期,在还贷期间没有主动对信贷组合结构进行调整,贷款缺乏流动性。这种管理模下容易导致贷款风险过于集中,导致银行获利受到影响。同时,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业务操作流程不健全。商业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没有建立,各种激励措施没有得到落实等等。

2.信贷风险责任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容易导致出现事故后无法进行责任追查。在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中,一些贷款的形成是特事特办没有严格的手续和程序,信贷员和审批人也经常更换,像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信贷风险就无法准确追究责任。这种管理也给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故意钻银行管理空子的人提供了机会,给银行带来了管理风险。

3.监督力度不够。对信贷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是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信贷管理机构分工和运作模式来看,经营部门主要是负责调研客户,开拓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对信贷经营行为进行监督。这样的机制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监管,容易导致监督流于形式。此外,一般商业银行多关注贷前调查,而对贷后的风险监督工作力度不够。

4.专业人才的问题。首先是专业人才缺乏。信贷管理需要熟悉金融学、数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而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信贷管理。一些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是兼职,有的甚至是非专业人员,有的信贷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政策,违规操作,这个信贷管理带来银隐患。其次是人员素质问题。贷前调查工作繁琐,但由于一些员工素质不高,缺乏职业精神和专业知识,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大。三是对员工培训的力度不够,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及道德素养等方面都有待于提升。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1.高度重视贷前调查工作。准确的贷前调查是保证信贷质量的前提,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贷前调查工作。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掌控。要安排专人深入认真地调查贷款客户的基本信息。要认真落实相关信贷审核程序,严格审批关,一切手续都要遵照制度执行,确保信贷工作的科学有效。

2.强化监督。要建立完善信贷监管工作。要加强信贷各环节的监管,要按照工作流程,认真审核各环节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出现风险的关键环节。也可以分层分级进行监管和抽查。上级部门要定期对下一级信贷情况进行抽查,可以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全面掌握申请贷款发展情况。

3.建立健全信贷管理机制。高质量的信贷管理是实现经营效益、防范风险的关键。而人是信贷管理的核心。因此,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机制。要重视信贷人员的合理成长需求,科学制定成长及晋升计划,为实现信贷工作的高质量提供保证。其次,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建立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责任意识,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信贷风险。再者,要优化信贷管理流程,严格遵守信贷管理细则和操作程序,落实信贷管理的每个环节。

4.加强信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信贷人才是做好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前提。努力培养一批知识全面、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才队伍,可以提高信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科学选拔专业人才,要根据岗位需要和人才素质要求,高标准选拔一批专业素质强的信贷人员队伍。其次,要强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实用和急用的原则,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