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安全管理范例

饮食安全管理

饮食安全管理范文1

我国餐饮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相一致的,是我国经济繁荣的表现形式之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餐饮收入2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2012年全国餐饮收入23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但透过我国餐饮业快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对我国餐饮业2005年—2013年食品安全事件的统计,影响比较大的事件有六十多起,其中重大的餐饮食品安全事件列。我国餐饮食品安全形势在总体稳定向好的同时,仍存在诚信环境相对缺失、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滞后,监管较薄弱等因素,仍需不断努力来实现更高的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而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一些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一些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而餐饮企业的内部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分析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内部原因更有利于餐饮企业通过自身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二、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内因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到了20世纪的末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才在我国兴起,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虽然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其本质基本一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并对其在决策和活动中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通过构建与利益相关方的和谐互动关系,促进自身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很明显,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超出了法律范畴,同时还伴随企业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餐饮企业作为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社会责任在广义上与其它企业是一致的。但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其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承担好相关利益方的责任,其重中之重就是保证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保证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所在。

认知不足。由于我国对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许多餐饮企业又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与意识方面的培训,造成了一部分餐饮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认知不足、理解片面。从而导致餐饮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把企业按时纳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片面的等同于履行了社会责任。殊不知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涵义深刻、涉及广泛。它包含了餐饮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并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涵义认知不足,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短期利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因此餐饮企业理应树立良好的经营理念,时刻关注相关方的利益,更应把保证食品安全视作其首要的社会责任,把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但部分餐饮企业过分关注短期利益,无视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把追求利益最大化当成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目标,忽视了食品安全是企业的核心社会责任,结果导致餐饮企业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使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由此可见餐饮企业经营理念短浅是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管理滞后。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是餐饮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日趋完善,政府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促使餐饮企业增强社会责任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各地政府也从促进餐饮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但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简单的随着餐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餐饮企业不良经营理念的改变而迅速好转,要保证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地付诸实施。

我国的餐饮企业结构复杂且都以小企业为主,餐饮食品加工设备简单,菜肴加工过程几乎无规范可循,标准化程度低,人才短缺,经营管理水平差,食品安全管理难度很大。由于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并且很不完善,通过查询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截至2013年7月,全国共发出8236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证书,其中餐饮业433张,仅占5.26%。因此餐饮业内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很不到位,难以做到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也就不足为奇。餐饮业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已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和对整个餐饮业的不信任,并已经影响了部分餐饮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构建餐饮业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经引起餐饮行业内部的重视。一些大型餐饮企业或餐饮连锁企业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并参加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逐步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打造餐饮业的名牌企业。例如:申报2013年上海餐饮业名牌企业的上海梅龙镇酒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麦金地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杨利朋生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17家餐饮单位,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从17家餐饮单位编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来看,其中部分企业已开始推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原材料采购、食品卫生、菜肴加工方式(如中央厨房)等方面加强了监管,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此可见餐饮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保证食品安全十分重要。

1.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的基本步骤⑴成立食品安全小组,由具有餐饮食品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通常包括从事原辅料采购、卫生质量控制、加工、设备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⑵充分识别餐饮食品所涉及的原辅料和与餐饮食品接触的材料,并对其产品特性及适宜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接受准则等进行描述;⑶根据不同的餐饮业态确定相应的餐饮食品特性、预期的保质期和贮存条件、包装及分销方式;⑷根据不同的餐饮业态编制相应的从原材料接受直到消费者使用全过程的餐饮服务流程;⑸分析并确定餐饮服务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并通过对已识别的食品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健康后果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可能性的危害评估,选择相应的控制措施。

2.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主要的控制措施

1)原辅料采购控制

(1)建立合格供方评价制度,选择有资质的供方,不向非法和无证经营供方进行采购。(2)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建立产品进货台账,通过感观验证和供方索证、索票的方式进行控制,满足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要求。

2)原辅料、半成品的贮存控制

(1)应建立原辅料的贮存制度。易腐原料应冷藏或冷冻储存,并明确规定冷藏或冷冻温度及保存期限;(2)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并明确规定贮存温度及保存期限。

3)烹制加工控制

(1)应根据餐饮食品的类别,制定相应的加工操作规程。(2)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豆浆、四季豆等特殊食品应煮熟煮透。通过感观目测、定期对熟制食品的中心温度及终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进行监测,对工艺参数进行确认。(3)凉菜应在专间操作,应明确改刀熟食从改刀后至供应的时间;隔夜冷荤食品要回烧彻底。(4)应根据食用油煎炸频率、用量和特点,按照GB7102.1《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的要求,采取措施或监测控制食用油煎炸过程的安全质量。

4)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控制

(1)食品添加剂应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食用标准》的规定,采用精确的计量工具称量,并有详细记录。

5)备餐及供餐控制

应明确规定烹调后至食用前食品的存放温度和时间。

6)餐饮食品的配送控制

(1)应制定配送程序,包括操作工序的具体规定、详细的操作方法与要求、配送的硬件设施、运输条件的监控。(2)集体用餐配送的食品应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热藏/冷藏)明确贮存和运输温度和保质期。

7)餐饮具的清洗消毒控制

(1)应规定采用的消毒方式,餐用具宜用热力方法进行消毒,应明确消毒温度及持续时间。(2)采用化学消毒的,应明确消毒浓度及持续时间,消毒后的餐用具应用净水冲去表面残留的消毒剂。(3)消毒后的餐饮具应符合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四、结论

饮食安全管理范文2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安全隐患;安全管理

0.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为“塔机”)作为建筑施工现场必不可少的特种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塔机负载较大、受力较复杂,进入现场安装后,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塔机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若未及时发现并排除,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为了解塔机安全状况,对花都区在建项目的塔机进行抽查检测,并对抽查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1.塔机抽查情况

塔机抽查检测评定依据为《建筑塔式起重机安装检验评定规程》(DBJ/T15-73-2010),抽查塔机的总数量为211台,其中145台合格,合格率为68.7%;66台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1.3%。所抽查塔机中,对不合格的保证项目频次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2.塔机常见安全隐患分析

从表1可知本次抽查发现塔机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主要结构件、电气系统、安全装置、附着装置、主要零部件及作业环境几方面。

2.1主要结构件

塔机的主要结构件是指塔机主要承载结构件,如标准节、起重臂节等,本次抽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有:采用非原制造厂的标准节;标准节、起重臂节锈蚀严重,焊接处出现裂纹;主要结构件的紧固件和连接件连接不可靠,如标准节的高强度螺栓松动、连接销轴开口销未开口或未安装等;主要结构件无可追溯制造日期的永久性标志。此类问题的发生有设备本身的问题、安装及维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设备进场时候的检查、安装前及安装后的检查、维护保养工作极为重要。

2.2电气系统

本次抽查发现塔机的电气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未可靠接地;电气柜门锁损坏,电气柜无电气原理图;司机室联动操纵台零位自锁功能失效;电源电路中断错相保护装置功能失效。此类问题主要是安装及维保不及时到位造成,因此加强安装及维护保养尤为重要。

2.3安全装置

塔机的安全装置包括起重量限制器、起重力矩限制器、起升高度限位器、小车行程限位开关和终端缓冲装置、小车断绳保护和防坠落装置、回转限位器、爬升装置防脱功能等。本次抽查发现安全装置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力矩限制器失效或控制定码变幅的触点和控制定幅变码的触点未分别设置;小车断绳保护装置功能失效;回转限位器功能失效;爬升装置防脱保护功能失效;起重量限制器失效。此类问题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损坏造成,因此加强维护保养尤为重要。

2.4附着装置

当塔机的工作高度超过其独立高度时,必须对塔身进行附着,以确保其稳定性及安全性。本次抽查发现附着装置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最高一道附着未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安装内撑杆;现场附着杆系的布置形式与说明书的要求不一致,且未提供专项方案;现场采用非标附着装置,且未提供专项方案;附着方案内容不完善,缺少附着结构和附着物的承载能力校核等内容。此类问题主要是安装过程中对现场及方案、使用说明书未仔细审查造成。因此塔机使用方应根据塔机使用现场及塔机使用说明编制与之相适应的方案。

2.5主要零部件

塔机的主要零部件包括钢丝绳、吊钩、卷筒、滑轮和制动器等,本次抽查发现主要零部件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钢丝绳存在缺陷,表现为绳股断裂、波浪形变形、绳股挤出、严重断丝等;卷筒上钢丝绳排列不整齐;制动器制动轮表面龟裂、制动块摩擦衬垫磨损量超过原厚度的50%。此类问题主要是维保不及时造成,因此要加强塔机维保工作。

2.6作业环境

检验评定规程[1]中对塔机的作业环境有明确的规定,塔机与建筑物及施工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两相邻塔机之间的最小架设距离、塔机与输电线之间的安全距离均应符合相关的规定。本次抽查发现作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高位塔机的最低位置部件与低位塔机的最高位置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m;塔机起重臂的回转半径覆盖输电线,且未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此类问题主要是使用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塔机的作业环境造成。因此塔机的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塔机的作业环境。

3.塔机安全管理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知塔机存在的隐患均可在塔机进场、安装、维保及日常使用中消除,由于相关单位未履行工作职责、疏于管理,导致安全隐患未及时发现、消除,最终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塔机的进场、安装、维保及日常使用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3.1加强塔机进场的检查

塔机在进场过程中,安装单位、使用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对设备进行检查。对于主受力构件存在严重锈蚀、变形、开裂,应提出更换或者修复要求。对于设备与资料不符的情况,相关责任主体应及时发现。

3.2加强安装(拆卸)、顶升加节阶段管理

安装(拆卸)、顶升加节是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阶段,此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安装(拆卸)工作应由专业单位专业的技术人员完成,超过一定规模的工程需组织召开专家论证,同时,确认天气情况及作业环境是否满足作业要求。安装前全面查验塔机的各零部件,确保无缺陷且可正常使用,将各机构及主要零部件的铭牌等可追溯性信息与备案资料进行核对,避免出现套牌现象。合理选择塔机的安装位置,保证塔机与周围建筑物、输电线及相邻塔机之间的距离符合要求,若与输电线之间距离不符合规定,则需制定专项防护方案。顶升加节前应仔细检查标准节,确保其为原厂标准节且无开裂、严重锈蚀等安全隐患。在顶升加节时根据塔机工作高度设置附着装置,附着装置的安装连接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塔机工作高度升高的同时,应注意与相邻塔机之间的垂直距离不能小于2m。此外,沿海地区应执行地方监管部门对塔机防御台风的要求,塔机工作高度及悬臂高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3.3加强维保工作的管理

塔机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隐患,加强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维保工作对消除问题隐患及保障塔机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塔机的维保工作落实不到位,现场维保仅做表面工作、流于形式,例如在检验中发现维保结束时间很短的塔机,其标准节高强度连接螺栓松动,长此以往,将造成塔机的问题隐患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导致塔机带病运转。故维保、使用单位应加强对维保工作的重视,监理单位应对维保工作进行监督,对于在维保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建立台账,便于统计、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以更好地对塔机进行管理。

3.4加强技能培训

组织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塔机安全运行,主要是依靠现场人员来实现的,提升人员技术水平、加强人员素质教育在塔机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塔机作业人员虽持证上岗,但只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其工作能力难以胜任其岗位,应制定培训标准、出台考核办法、加强日常技能培训,以提升技术水平,可有效避免“断错相保护装置接线线路短接”等问题隐患的出现。此外,还应加强作业人员的素质教育,以提升其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出现“人为绑定司机室联动操纵台零位自锁装置”等安全隐患。只有塔机的管理、作业人员综合水平提升,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最终做好塔机安全管理工作。

3.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塔机全过程管理中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单位、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职责、任务,将具体工作中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产权、安装及维保等单位的诚信评价系统,对于信用低的单位逐步淘汰。在安装检验、年度检验及专项检查等检验中发现的问题隐患,应及时整改,设备检验不合格时,应对相关单位的不良行为进行登记;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塔机,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止使用,并向监管部门报告,经核查无异议后,依照规定制度惩罚相关单位。

3.6加大监督抽检、专项检查力度

监管部门可适当加强对施工现场塔机监督抽检或专项检查的力度,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塔机的整体状况,发现在用塔机的问题隐患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从而进一步的消除塔机存在的问题隐患及弥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监督抽检及专项检查对施工、维保、产权等单位加强塔机安全管理、提高风险意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监督抽检、专项检查的综合作用下,可促进安全管理工作升级、推动塔机行业良性发展。

4.结束语

塔机问题隐患的消除及安全工作的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既要从塔机安装、使用及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也需要各单位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相互协作及共同努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塔机市场的发展,监管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积极推行施工现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塔机等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及时性、高效性管理。

参考文献:

饮食安全管理范文3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除了重点考虑制度创新之外,技术要素的创新理应在考虑之列。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能力较弱,主要体现为检测技术水平低,技术研发进展慢。特别是关键检测技术研发突破难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检测结果,从而影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客观现实,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市场秩序的客观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各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的研发,先进的检测方法已经成为国家食品安全保证能力建设的重点。发达国家检测技术发展特点总体上体现为高技术化、系列化(多残留)、速测化和便携化。

一般情况下,美国、日本、丹麦等国对未经过食品评价的转基因实施零允许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科研水平明显落后,特别是食品安全因子检测相关新技术的研发进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亟需找到一种解决食品安全中关键因子的检测方法。众所周知,地沟油黑幕曝出以后,社会反响强烈,然而多年来地沟油的存在除了归咎于各个监管部门的监管疏忽之外,原因还在于我国尚不具备能够检测出地沟油的技术。再如瘦肉精添加问题,目前国外规定每公斤食品中的瘦肉精含量不能超出0.2微克,并使用一种精密的串联质谱仪来进行检测,而我国虽然已经研发出一系列检测设备,但还没有一种精密的国产仪器能够达到国外的检测水平,如果完全靠进口,则所需资金巨大。我国食品安全科研技术的研发水平不高,直接导致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落后。

近日,国内首个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食品快速检测方法通过验收的消息振奋人心,这意味着今后我国也拥有了快速检验乳粉中三聚氰胺、辣椒粉中苏丹红Ⅰ等物质含量的关键技术。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如果仍然无法快速有效地对食品进行检测,就会导致有不安全因素的食品仍然在各类商场、超市出售,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因为普通百姓是难以用肉眼辨别食品风险的,比如普通消费者无法辨别一只普通的鸡和患有禽流感的鸡,即使是食品专业领域人员,也难以用肉眼完全准确地判断出食品风险的大小。因此,当风险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时,科技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亟需研发出实效性强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告知公众,使民众能够及时规避食品安全风险,吃上放心食品。总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支撑,其研发能力的提升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不足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

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复杂性与否。在全世界都强调企业社会责任、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很多食品企业仍以营利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其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集中表现为食品企业缺失伦理道德和诚信意识。

确保食品安全乃至高品质,并不意味着需要企业增加巨大的成本,仅需要企业多些道德感。然而企业道德责任是无法准确详细地加以规范的,因此,在实现其经济利益时,很可能会与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就必然出现企业制售劣质食品、出售过期食品、过量使用添加剂、用廉价工业原料代替食材等败德行为。目前市场上各种假劣食品横行,劣质的食品材料和过期食品等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2013年1月以来,公安部已侦破各类注水肉、假牛羊肉、病死肉、有毒有害肉制品犯罪案件382起,这一数据尚不包括未被及时发现的违规食品生产和销售等行为。这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已经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这种能够给食品企业带来短暂利益的行为,必然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前提。“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等就是实例。除了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有数不清的未被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和未被披露的食品安全事件。企业丧失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但因此而承受倾家荡产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食品企业受“重利益,轻伦理”的不良社会文化影响,无视消费者利益,仅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来决定食品的产量和质量。这种企业价值观加剧了食品企业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之外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创新的难度。从主观上看,食品企业缺乏伦理道德和诚信意识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个人价值观的扭曲。特别是目前我国并未自觉采用国际标准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企业管理者自律不足成为常态。一旦食品企业的管理者个人伦理丧失,极少关注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只关注企业利润指标,盲目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唯一目标,就必然将食品企业引向伦理道德危机之中。这在中小企业中比较常见,因为这类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还未意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企业忽视伦理道德、缺乏诚信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企业在原有良好形象下的放任作为,是中小企业逐利动机下的自然现象,也是法律约束不够情况下的一种普遍行为。此外,缺乏刚性的激励措施使得企业在维护企业形象和社会稳定方面缺乏主动性。因此,亟需探索一种能够制约企业重视伦理道德和诚信意识的机制,鼓励企业制售良心食品,树立放心品牌。只有企业善于发现自身不足并积极承担了相应的道德责任,才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并为食品安全监管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三、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难以改变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好与消费行为作为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是制约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非制度性因素,深刻影响着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进程。心理偏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待食品的行为,一般来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好是很难改变的。据了解,我国80%的小朋友患有不同程度的龋齿,而饮食和卫生习惯是罪魁祸首。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未来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我国每年向国务院卫生部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虽然并无权威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到底有多少例因不良消费习惯致死或者致残者,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因为消费者的畸形消费心理和不良消费习惯,助长了一些劣质不卫生产品市场的存在,而监管部门在消费者信赖和习惯消费的市场内,表现为监管怠惰,从而降低了监管效率。比如大学生群体理应是知识丰富、能够很好地辨别安全食品的一类人群,但他们一般认为自身面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较低。这种心理偏好是这部分人得食源性疾病的直接原因,对食品安全管理创新构成挑战。

消费心理直接决定消费行为,而消费者行为偏好影响到食品安全管理创新。这主要体现在消费行为习惯和搭便车行为两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信息不对称,食品生产者道德风险的发生相对较为容易,在这种情况下,食品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导致劣质甚至不安全食品驱逐安全食品。这种逆向选择在助长食品生产企业制售假劣食品的同时,更增加了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难度。消费者主要受物价水平高、工资水平低和消费习惯等影响,倾向于购买看似物美价廉的食品,比如“假鸭血”豆腐事件各地都屡见报端,但人们在惊骇之余,仍然长期购买和食用。相比含氯可乐、甲醛白菜、苏丹红鸭蛋等,假鸭血还算“安全”,但正如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所说的,要把猪血做得非常像鸭血,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添加剂。

为了增加防腐性和韧性,不法商贩加入了甲醛和工业色素等也比较常见。而这些添加剂对人体会造成很大伤害。无独有偶,如今假羊肉卷有毒有害食品事件也已家喻户晓,但仍然无法阻拦消费者购买和食用廉价羊肉卷的行为。假鸭血事件并非今时今日才发生,早在多年前就有过相关案例,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反复强调没有阻止人们继续购买和食用,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此外,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一般都采取消极规避的态度,搭便车行为比较普遍。面对问题食品,消费者一般都消极避开,转向食用其他食品,而把揭露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其他人,在经过媒体或者举报者揭露成功后,经过相关部门严打不安全食品,搭便车行为便会得到明显的利益体验。即使相关部门打出有奖举报的招牌,消费者仍然因各种原因无法持续保持警惕和下定举报决心。总的来说,当前搭便车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这也是阻碍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非制度性因素。

四、公众参与能力不足增加了食品安全管理创新难度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理应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推动力。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相对于企业处于信息劣势,公众参与能够有助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在网络时代,消费者借助公众参与的强大力量获得实际的民主权利。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舆论监督力量还较薄弱,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公众参与理性不足和参与行为不当,这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非制度性因素。

一方面,公众参与理性不足。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5.91亿人,这一规模仍然有扩大趋势,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对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影响较大。而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理性不足集中体现为民智集体近视。自从震惊全国的阜阳大头娃娃和三聚氰胺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以后,消费者普遍产生恐慌心理,甚至拒买国内奶粉。2013年1月25日新西兰奶粉被曝出“涉毒”事件后,民众恐慌,后经过专家调查研究和解读,所曝出的“涉毒”奶粉实际上是双氰胺,这种物质是无毒的,其毒性远远低于一般的盐。

国内消费者对奶业的信任危机从何而来?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消费者要么以讹传讹,要么针对监管发问,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丧失信心,能够理性而冷静看待问题者较少。特别是知识分子这类群体参与理性不足的危害更大,各界名人微博在群众中影响巨大,受这些言论和文字启发,公众不把解决问题作为目标,而是以讹传讹,这种消极态度无形之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难度。另一方面,公众参与行为不当。公众参与行为不当主要表现为媒体报道偏颇和网络滥用。媒体报道偏颇一般是由于媒体报道监审有失公允造成的,直接使部分媒体成为利益集团的获利工具,使原本信息缺乏的消费者重新陷入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误区。

媒体报道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构成误导消费的行为,这不得不使人反思报道稿件的监审问题,究竟是媒体记者缺乏百科知识的误读,还是相关部门与企业寻租行为的产物,亟需引起广泛关注。虽然从无证据表明,但是媒体在食品安全领域极少数报道的偏失,的确造成了不可容忍的恶果。事实上,在现有的框架内,少之又少的“偏颇报道”,已能获得严肃处置。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观点偏颇的报道深深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特别是广大农民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在面对媒体的偏颇报道时,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便信以为真,特别是在媒体列出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网络滥用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使部分失实信息和虚假食品广告广泛传播,特别是有明星代言的不安全食品广告直接误导消费者。总之,公众参与行为不当是舆论监督行为失职的重要表现,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被扩大化或者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给消费者造成负面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亟需找到一种公允的监督机制,以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为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如果食品检验技术、企业和消费者社会责任以及舆论监督等非制度性因素的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解决,容易产生安全食品有限供给—食品安全问题—管理创新难题等一系列恶性循环,深刻影响着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进程。为此,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全社会应积极投入资金,共同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尝试鼓励高校和各级科研单位进行实验,积极引入科技含量高的检测设备和科学技术人员,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在强调完善目前我国食品监管体制的同时,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检测执法队伍。

饮食安全管理范文4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档案管理;安全隐患

干部人事档案是干部个人形象的综合反应,其能够直观反映干部个人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及其业务能力等等。干部人事档案是人事部门按照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来进行如实填写的,能够为干部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知人、用人和管理人提供科学的参考。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正在向各个领域渗透,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随之加大。因而,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排除安全隐患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服务性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当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干部人事档案实体安全,另一类是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安全。其中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安全又包括着多个方面,如收集、整理,移交、查阅等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

1.1干部人事档案的实体存在的安全隐患。干部人事档案实体存在的安全隐患类型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其一,不可控因素影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如发生巨大的自然灾害,如水灾、地震等,这些不可抗因素都会造成干部人事档案的实体遭到丢失和破坏;其二,干部人事档案存放环境恶劣,有些党组织的干部人事档案存在的库房基础设施配置不全,库房环境恶劣,造成干部人事档案长时间被存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库房清洁管理不到位,造成干部人事档案被虫蛀,进而导致干部人事档案遭受到损坏;其三,干部人事档案自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干部的人事档案收集整理的时间较为久远,或者在收集整理过程中使用了保存性不强的圆珠笔或铅笔,进而导致这些干部的人事档案的字迹难以看清,辨认难度相当的大。此外,由于种种因素影响,部分干部的认识档案在早年收集整理过程中使用的纸张质量不好,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霉变和磨损,影响档案的清晰度,辨认难度大;其四,虽然,随着党建的深化,各级党组织和人事部门都开展了关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专项审核工作,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了统一处理,保证了干部人事档案的严肃性。但是在开展专项审核过程中,仍然有部分干部人事档案还缺少一些材料,或者是存在归档材料不完整等问题,干部人事档案基础管理工作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亟需进一步完善升级。

1.2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安全隐患。干部人事档案也存在信息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来自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形成环节、移交环节和查阅利用环节。其一,因为干部人事档案的收集形成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档案里面的内容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动,档案的内容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干部人事档案的收集形成的过程中,若当事人过于马虎或者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就导致在档案收集形成环节产生安全隐患,导致干部人事档案信息泄露,以至于干部信息被盗用,影响干部人员的生活和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其二,干部人事档案与干部当事人的人事管理具有一致性,所以干部出现调动或需要提交新的个人材料时,干部人事档案也会发生变动,而在这个移交过程中也存在安全保密隐患。关于向组织人事部门和档案室提交新的个人材料时,因为没有明文的上交规范或者是直接个人在网络平台上直接提交材料,部分干部就直接让他人代为转交,且转交时也没有将装有干部本人信息材料的信封进行封口和封条处理,在选择邮递时也是选择的普通快递,未选择EMS。而关于干部调动也是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自己的人事档案移交给调动后的新单位,而在这个移交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干部直接选择普通快递进行邮寄的情况和他人代为转交,同时也存在干部人事档案的信封封口处理不当的情况。其三,在查阅利用干部人事档案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安全保密隐患,而造成这一隐患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干部人事档案查阅制度不完善,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部分单位和组织只需要持有单位的介绍信就可以查阅相关干部的人事档案,而不需要登记对查阅人员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只需要单位的介绍信就可以直接查阅干部人事档案,若有不法人员钻了这一空子,就很容易导致干部信息泄露,并且难以找到证据和泄密当事人。此外,还有部分单位只需要领导或者熟人提前招呼通知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就会让当事人查阅利用干部人事档案,直接省去了查看介绍信和登记查阅人员信息的环节,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影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增加了干部个人信息泄露的概率。

2加强干部人事档案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结合上文中存在的两类安全隐患,并对影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以下加强干部人事档案安全管理的措施:

2.1重视基础设施配备,改善档案库房环境。干部人事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出现损坏,恢复的难度大,因而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配备,改善库房环境,从而减小因为库房环境而导致的干部人事档案实体安全隐患出现的概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适宜的库房能够为干部人事档案的存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从而减小干部人事档案实体安全隐患的出现。因而,在建设档案库房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条例来进行库房建设,配置完善的基本设施,如存放档案的档案柜,温湿度调节控制器、视频监控、防盗设备等等,同时还要重视档案库房基础环境的建设,选择通风光线较好的房间作为档案存放库房。此外,还要使得档案库房、查阅档案室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办公室相互分开,避免混杂,同时要保证档案库房具备规定的防水、防潮、防蛀、防光以及防高温的要求,保证干部人事档案处于较为安全适宜的环境,同时为后续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2.2提高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完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及干部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首先档案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干部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树立高度的保密和责任意识,并且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体现这种意识。其次是为了保证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就要完善档案收集形成、移交以及查阅利用等制度,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且在实际的档案管理中将规章制度真正落实下去,按照规范来办事。接着,完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还要建立健全问责和追责制度,并且严格按照制定好的制度执行下去,使得权责分明,无论是档案的收集形成,还是移交、查阅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以责任到人,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最后,在进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根据规范办事,严格执行“五不查”、“四不借”制度,从而有效提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水平,保证干部人事档案的安全。

2.3做好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完善档案信息内容。档案的收集与形成保证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基础,其具体的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全面对干部的人事档案及相关信息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才能够保证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规范依据《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来开展基础性工作,细心严格检查干部人事档案,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的质量。灵活应用“经常”与“定期”收集、“重点”收集与“普遍”收集的方法,避免材料出现缺漏,使得干部人事档案的信息内容更加真实和完整,切实保证干部人事档案质量,为知人、用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此外,对于新收集形成的材料,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依据档案归档规范来进行归档,并且保证用笔用纸符合标准,不会轻易出现字迹模糊和纸张磨损破坏的问题,保证干部人事档案能够安全长时间的得到保存和查阅利用。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对收集形成好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排序分类,并且进行加工装订,使得干部人事档案材料能够直观如实地反应干部的情况,制定科学的目录,以便查阅利用档案,保证干部人事档案的安全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

2.4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管理团队。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质量。因而,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地位,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打造具有高素质和储备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团队。档案人员要树立敬业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以积极奉献的姿态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管理层要真正重视起档案管理工作,做好表率,关心理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并且要为档案管理人员排忧解难,化解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困难,从而保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真正地将自己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培训与学习,实现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并且要督促档案管理人员去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档案法》等,完备自己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在真正的档案管理实际中能够依法办事,充分发挥出档案管理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时代,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也慢慢明朗。为了提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就要重视网络知识的培养,更好地帮助档案管理人员掌握信息化和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积极引进、开发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干部人事档案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最后,建立并完善相关平台,为其交流优秀经验和管理知识创造可能,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在实践中提升管理素质,保证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高效进行。

3结语

在今天,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牟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就给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敲响的警钟。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是长期性和渗透性的工作,专业性也较强。因而,每个档案管理人员都要关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树立责任意识,以敬业严谨工作态度来开展相关工作,并且要积极开发利用相关管理软件,应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干部人事档案的安全,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刘庆国.试论新形势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J].卷宗,2019,9(9):36.

[2]夏长玉.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才智,2017(13):269.

[3]孙疆燕,陈静,程超.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J].山东档案,2017(2).

[4]郑敏.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黑龙江档案,2015,No.212(05):118.

饮食安全管理范文5

关键词:主客观因素;以人为本;实验室安全

高校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已逐渐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实验室安全更是保障实验室平稳运行、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根本。人的意识和行为是左右实验室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秉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以人为本也成为一种无时不有、无刻不在、深入人心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为制度的顶层设计、常态化的管理行为注入了更多的人本情怀。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理论是以人的不同层级需要为出发点,探讨人的心理感知和行为动向的理论研究,具有普适性。其将每一个需求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排列,阐明了人类需求不同等级中的相异特性,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项激励措施。对照实验室安全管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每一层次都与安全息息相关,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每一环节都与之环环相扣,二者的共通点能够为制定更加人性化、更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打下了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内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层次逐级递增,前一层次需求实现后便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以此类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类行为按此顺序产生需要、目标、动机和行为,因为有需要才会催生更高一级的目标,而为实现目标而出现的动机和行为是实现自身需求的必然要求。正如文献中所述,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是维持人健康、生命的必备条件;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等具有安全感的需求,是人类保障自身身体和情感安全的需要;社交需求是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融入组织和集体的需求;尊重需求可以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创造价值等,是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是在满足前四项需求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衍生性需求。

(二)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需求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一方面,从实验师生的安全角度出发,制定安全制度,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实验场所安全;另一方面,在方方面面凸显出安全管理的人本情怀的基础上,也强调了实验师生在安全管理中所需承担的任务。马斯洛需求理论以研究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引出对人行为的探讨,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客观物质和环境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作为实验主体的人的状态,关系到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能够为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二、实验室安全的主客观因素

(一)人对安全的主观管控

客观物质和环境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作为实验主体的人的状态,关系到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客观物质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最好体现。建立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和完善的安全应急预案,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实验室的可持续安全管理,提高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育实验室安全文化,是人对安全进行主观管控的根本要义。人对安全的主观管控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作为实验主体的人的安全意识是可以在后天长期的正确引导和系统培训下形成的,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安全知识和技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面对突发情况能够冷静沉稳应对,以安全意识和规范动作预防常规性错误的发生,使各方面安全技能真正起到实效;另一方面,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科学性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系统化安全培训的开展,常态化的安全检查,完善的硬件设施配备,能够为实验室安全运行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是实验室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从主观上确保安全的基本举措。两方面相互结合,共同形成人对实验室安全的主观管控。

(二)环境对人的客观影响

广义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实验环境。物质环境包括设备设施的配备是否齐全以及运行是否正常。物质环境的良性运转能够确保实验师生的生命安全,一旦有所疏漏,造成设施损坏或实验过程的操作误差都会引起不可逆转的危害,即使一小颗螺丝钉的缺损也不可小觑;实验环境包括水电安全、消防安全、化学品存储安全、废弃物存放、实验室卫生等具有不同特点和危险特性的小环境,每个小环境的规范性都是确保实验人员安全与否的重要基础。两种环境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实验室安全的大环境。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主客观因素的应用

(一)健全规章制度,筑牢实验室安全管理基础

各高校应重视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并以此为着眼点,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制度体系,形成了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制度框架,是落实和规范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依据,对健全监管体系和完善安全责任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筑牢第一道屏障。

1.明确责任体系

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工负责制,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各单位依据相关规章制度,按照学校统一部署,严格落实院系层面安全责任体系,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层层落实到人,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制度建设多样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2.强化安全管理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包括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生物安全、辐射、承压气瓶、废弃物、仪器设备与操作、水电气、设施、消防、内务、建设与改造以及安全培训及准入制度。

3.形成应急预案

制定了学校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生物污染、特种设备、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引起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基础应急预案。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参考学校应急预案自行制定了专业化、具体化的应急预案。

4.落实安全检查

建立了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制度,明确了检查形式、检查内容和隐患整改的要求,并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在各类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排查清单。

5.规范采购流程

规范了学校实验室化学品的采购流程,并根据化学品不同特性,分别对普通危化品、易制爆化学品以及易制毒化学品作出明确规定,从根本上理清采购程序,在源头上防控安全隐患。

(二)推动信息化建设,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

构建化学品管理平台,打造实现化学品采购、使用台账管理、数据统计和上传、报表生成、报废申请等全过程管理的主要信息化平台,是学校实现各类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新途径,能够实现与数字化校园及相关软件的数据共享,充分体现学校化学品管理特色。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进行,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完善,不断满足实际需求,充分体现管理特色。在学校化学品电子台账生成的基础上,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优势初现,各级单位可根据动态台账及时掌握化学品使用情况,实时统计重量、金额等相关信息,尽显准确性与时效性,并随着后期台账功能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平台使用的优越性将会更加凸显。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罗列,更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主观行为和客观环境要素为实验室安全的建立提出了问题,同时也提供了解决思路。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安全文化意识能够从主观上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各项体系制度和技防人防手段从客观上确保了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外部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筑牢屏障。

参考文献:

[1]陈海象,林自葵.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250-253.

[2]张珊珊.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2):16.

[3]栗继祖,李红敏.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激励矿工安全行为[J].现代职业安全,2019(08)90-92.

饮食安全管理范文6

一、影响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我们知道“人-机-环-管理”四个方面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四大因素,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每个环节出现了短板都会造成不安全状态即事故隐患,当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出现并产生交叉的时候就会发生事故。这四个方面的关键在于管理,管理是安全生产的总抓手,如果安全管理好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达到防范事故的目的。“人”是指施工和管理人员。“人”的因素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我们知道90%以上的事故都是违章行为造成的。现场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入场安全教育不系统、针对性不强,作业人员未能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现象突出。“机”是指生产设备、设施。生产设备、设施出厂之前,在设计阶段对设备的安全性能考虑不足,设备出厂就留下了安全隐患,本质安全存在问题,使用不安全的设备。临时用电不规范、临边、洞口无防护、设备运行过程中各种传动部位安全防护不到位、有时候在设备维修过程中拆除了安全防护装置没有及时恢复等都是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环”是指作业环境。大家知道作业环境不良对安全生产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场材料堆放混乱,渣土不能及时外运,作业面狭小,安全标志不醒目、交叉作业频繁,夜间施工照明不良,现场泥泞不堪,坑、槽、孔、临边防护不到位等都是环境不良造成的不安全因素。“管理”是指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事故原因追溯上去都是因安全管理不到位而导致事故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二是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无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三是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能管和会管的安全人员欠缺、隐患整改不及时、安全教育不到位,不会算安全生产政治账、经济账、法纪账、情感账;四是施工组织不合理,忙乱施工;五是对“三违”现象制止不力没有好的安全管理手段或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六是安全生产必要的资金投入不到位;七是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八是大多施工项目安全标准化基础工作还很薄弱。

二、从安全生产影响因素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1.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因为安全生产工作问题的出现、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1)从管理层面来讲,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领导重视是第一要务,要算好四本账:第一要算清政治账,“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是安全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讲安全就是讲政治,不讲安全就是不讲政治,就会一票否决;第二要算清经济账,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生产成本、效益与安全的关系,在安全上舍不得必要的投入,因此留下安全隐患进而发生安全事故,不仅面临巨额补偿、处罚,而且需要停产整顿,同时单位信誉受损,由此产生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比安全应有的投入大得多;第三要算清法纪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果我们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履责不到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受到严厉的责任追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涉及犯罪的还会被判刑;第四要算清感情账,发生安全事故,受到人身伤害的,多数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工友,如果事故是因为我们的原因造成,我们情何以堪,怎么对得起他们和他们的家属,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此,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民本民生,事关大局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党和单位的形象,事关我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理念,提高政治站位,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狠抓安全生产工作。(2)从作业人员来讲,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顾小家也是顾大家。要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佩戴劳动保护用品,设备操作人员要遵守操作规程合理操作,严格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严禁“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违章行为,特种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2.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加强设备安全管理。项目施工设备要使用正规厂家出厂的合格产品,设备的本质安全要到位,最好选用人机界面较好的施工设备,设备进场要做好设备安全防护设施、保险装置、特种设备等的检查验收工作;设备使用过程中要定期保养,做好设备运行记录,对吊索具、用电设备等重点检查;设备安装、拆卸和转运要做到统一指挥有序进行。3.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加强施工环境的管控。安全生产与施工环境密切相关,项目施工影响安全生产主要的是气候环境和工作环境。冬季和夏季对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容易引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干净整洁、文明的施工环境,能够激发一线生产员工的劳动激情,提高其生产注意力,从而促进安全生产,反之亦然。所以要注意加强现场办公区整洁卫生、材料堆放整齐、工完料清、夜间照明、场地平整、交叉作业、标示标牌、企业文化等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相关工作。让员工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下工作,确保安全生产。4.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1)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安全生产文件精神,提高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政治站位,落实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2)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架构,配齐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项目经理要支持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形成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合力,运用好安全管理必要手段,层层落实安全责任。(3)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设施、隐患整改等保障安全的投入一定要到位,这方面一定要会算安全政治账、经济账、法纪账、情感账,我们要学会笑着花小钱不要哭着花大钱。(4)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要有实效,通过教育让作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大家不受到伤害。严禁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5)认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工作,要做好季节性、节日、月检、周检、日检等安全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制定措施及时整改到位。

三、做好安全标准化工作

安全标准化“清单式、模块化”的具体工作一定要抓细、做好,施工项目要从源头做好安全标准化工作,防止隐患发生,比如:施工临时用电要严格按照三相五线制TN-S系统从源头控制好用电安全,加强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动态维护,使项目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四、结语

饮食安全管理范文7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失效;安全管理;措施

江西省天然气集团公司已投产运行长输高压管道目前达到1321km,在实现江西省委省政府“县县通”目标后,江西省属长输高压天然气管道长度将达到3400多千米,长输管道安全涉及点多线长面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导致巨大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更将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对公司来说也将是灾难性后果,因此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生产运行对企业、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导致天然气管道失效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天然气管道本身的质量问题,如焊接未达到质量要求、管道缺陷或是管道连接处密封有问题;有的是因为天然气管道遭到外界影响,如人为破坏、腐蚀、自然灾害等原因。为了辨识清楚天然气管道潜在的危害影响因素,国际管道研究委员会搜集了大量的管道资料和事故案例,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将天然气管道事故的根本原因划分为3大类9个类别,具体原因及划分情况如图1所示[1]。在实际管道失效案例统计来看,天然气长输管道因外来损伤、腐蚀、材料和安装缺陷、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当等5种主要因素的影响造成管道泄漏或破裂,从而引起火灾爆炸事故。鉴于欧洲、美国及苏联(俄罗斯)管道建设比较发达,管材发展、管径变化、服役年限延长及事故发生原因都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参考国内相关学者统计研究数据,世界主要国家及中国四川油气管道失效原因分析统计见表1。

1.1外部干扰

外部干扰一般指的是由外在原因或由第三方责任而引发的管道事故,它是造成管道事故的首要原因,约占事故总数的49.7%,约占江西省天然气管道事故的事故38.5%。第三方施工一般定位为外部单位在管道中心线左右各5m范围内进行的各种施工作业,这种交叉施工不仅严重影响到长输管道的运行安全,也增添了长输管道施工的风险。

1.2施工缺陷及材料缺陷

施工缺陷主要包含施工期机械损伤、焊口不达标、防腐层破损甚至补口未做、管道底部存在异物导致后期凹陷、管道敷设横切山体导致滑坡隐患、管道埋深不足等。上述施工缺陷及材料缺陷的修复对已投产管道的损失是巨大的,一方面带伤运行存在极大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修复缺陷往往需要停输,即使不停输在带压管道上修复安全风险高,维修成本大。因此减少前期施工缺陷及材料缺陷,可以有效保障管道安全运行,降低维护成本。

1.3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由地质灾害而引发的天然气管道事故后果也非常严重。江西省山地丘陵区和多雨区,是较为严重的暴雨型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别是在赣南地区管网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局部地段沟谷深切,地形高差大,岩坡陡峻,由于管道敷设在浅表层,较易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

1.4腐蚀失效

腐蚀也是欧洲1970—2007年段输气管道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通常发生在薄壁管上,从统计结果中,腐蚀导致管道发生失效事件排在第3位,占总数的14.31%。腐蚀也是中国四川地区输气管道1969—2003年段输气管道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总数的39.5%,主要原因在于四川地区天然气含大量硫化氢,易导致管道发生内腐蚀。因此腐蚀也是长输管道失效重要原因。

2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管理的应对策略

2.1完善前期设计

管道能否长期安全运行,设计工作是重要的前提,在设计阶段,要全方位勘察管道路由,收集全沿线的地质、人口周边环境、类似工程事故等相关资料,选择最合适的路由。施工图出版前要组织人员认真踏勘路由,避免管道经过人口稠密的高后果区及滑坡、泥石流、高陡边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等特殊地段,无法避让时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同时,管道设计方案要充分论证,充分听取各专业人员意见,从各方面吸取经验教训,提高管道设计的本质安全,降低后期维护费用。

2.2加强施工过程管控

施工质量是关系到管道能否安全、平稳投产和运行以及减少事故发生的关键,也是能显著降低后续维护费用的环节。施工过程中要遵守国家、行业有关施工规范,还要特别做好下列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严防出现不合格焊口、黑口;焊口防腐修补时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保证补口质量,杜绝出现补口未防腐事件发生,防止留下安全隐患;管道下沟过程中避免管道防腐层的损坏和管道本体的划伤;对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要完善专项保护方案,确保后期投产后管道安全。在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的同时,建议建设单位制定对施工单位的处罚制度。如在“三查四定”前,先由施工单位及监理进行自查自改,施工方确认无异常问题后,建设单位再抽调公司专业人员检测管道埋深、管道防腐层、水工保护情况,如发现管道本体损伤、埋深不足或防腐层缺陷时,施工单位除无条件整改外,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检测费用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经济惩罚,提高管道本质安全,也是降低后期管道维护费用的方法。

2.3加强运行期间管理

管道投产运行后,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30a以上,针对国内外发生的事故及原因分析,做好运行期间管道风险管控,确保管道长期安排平稳运行尤为重要,管道企业需要落实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要求,抓好管道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控外,建议重点完善以下工作:

(1)加强线路巡护管理。管道线路巡护是基础,巡护人员责任心是关键,各单位一方面需通过不断培训来提高巡护人员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能力,提升其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通过考核兑现方式,激励巡护人员,对不负责任及长期巡线缺失的属地巡线工进行撤换,对不合格的专职巡线员进行调离或考核处罚。

(2)安全管理前置,扎实做好第三方施工管理。应简化施工前方案审批流程,在符合管道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尽快审批通过,杜绝方案审批时间过长耽误对方工期而激化双方矛盾。在管道周边动土作业前,做好管道埋深、走向等关键信息的技术交底,做好风险辨识,重点加强施工项目负责人、工地负责人及机械设备操作员安全教育,使其树立管道安全红线意识;管道安全范围内开挖必须安排人员监护,及时补充完善警示标志设施,必要时设置管道保护硬隔离设施,严格按照方案做好管道保护。

(3)做好管道保护宣传。提高管道精准宣传方式,深入管道周边企业、村委、学校、农户家中,定期走访村委等有特定影响力人员,提前掌握管道周边施工情况。完善管道线路加密桩及警示牌,保证管道走向清晰明了。落实管道保护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群众积极性,对管道沿线群众及时发现并报告的第三方施工给予现金奖励,提高群众积极性。

(4)科学识别地质灾害,做到治早治小,有效降低维护费用。针对地质灾害隐患,应科学识别,提前识别,争取“治小治早”,特别是山区地段管道投产运行前2~3a,因施工期间地质山体扰动破坏,发生地质灾害事件可能性更高,更应该提前研判,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并降低维修费用的投入。

(5)加强防腐管理,保障管道长期安全稳定。管道防腐层的好坏,直接制约管道使用寿命,影响管道长期安全平稳运行。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认真负责地组织人员定期对阴极保护参数进行测量,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处理,保障阴极保护系统正常问题;其次,组织力量对管道存量防腐层漏点进行开挖修复,一方面可以解决管道外腐蚀情况,另一方可以通过防腐层开挖修复发现部分管道本体损伤,第三,及时关注管道内腐蚀状况,防止发生管道内腐蚀失效事件。

(6)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保证管道本质安全。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全面进行管道清管内检测,识别管道潜在的本体缺陷,以便能早期维护,同时可以为管道维修提供科学的依据,变抢修为计划检修,减少管道维修费用,避免管道维修的盲目性。

3结束语

饮食安全管理范文8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安全工程管理;实例分析;健康效益

0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村居民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已有所改善[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不但有助于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还存在不同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性质的划分不够明确,同时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应不断加以优化和完善,以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2]。现阶段,如何科学评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客观评判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实施成效,是推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此运用效益评价理论探索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稳健康发展[3-5]。

1效益评价理论下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

1.1效益评价方法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做好农村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降低传染病传播概率,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必须对其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效益评价是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成本效益指标对其展开研究,文章使用农村饮水安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健康效益等效益指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可行性进行有效评价。

1.2成本分析

文章以辽宁省某县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为研究实例,分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成本,包括水费、设备电费、员工薪酬、维修费用、其它杂费等。统计当地农村居民日常用水量,数据表明农村村民年用水量约为18000m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成本分析。

1.3健康效益

健康效益是指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居民饮用水水质,降低由于水源污染或地下水源成分含量超标等因素引发的疾病发病率,农村居民身体素质得到提升,间接增加农村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农村居民医疗支出,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1.4社会效益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指随着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上访率有所降低,居民饮用水满意率大幅提高,当地农村整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1.5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后,农村水资源质量得到提升,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所带来的效益。运用替代成本法表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生态效益,假设污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等于降低污水产生的效益。

1.6效益评价实例测算与管理责任分配探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不仅仅停留在饮水卫生安全,降低水污染传染病发病率等层面,还对农村饮用水水体质量、水体成份进行管理。现阶段,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受当地地理地质条件的影响,地下饮水水源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严重超标,当地农村居民长期饮用水质超标的饮用水会对身体产生极其不利影响,胆结石、心脑血管、氟骨病等发病率居高不下。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运用现代化的专业技术及家用饮水电器预处理农村饮用水,根据当地水质特点有效改善饮用水的供水水质,以此充分保障农村村民的身体健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的系统性工程,政府在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承担大部分安全饮水责任和成本支出,主要偏重于整体运转效率而非经济效益,目前由于政府部门管理能力和财政经费相对有限,制约农村当地饮水安全工程发展,严重影响农村村民饮水状况的改善。若适当引入社会管理资源,在及时解决工程资金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分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部分责任,但如果由政府划定供水单位承担全部饮水安全工程经费,由于外部市场因素导致定价标准不合理,供水单位不能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出现经营亏损,政府再给予资金不贴也只能是恶性循环,难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运转。政府在主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体制的经济效益,并将经济效益进一步转化为农村社会效益。为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合理分配供水经费与管理责任,需要结合农村当地饮用水供需状况科学划定供水价格。不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责任分担方式见表2。

2结果与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区域覆盖面积广泛,各地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水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构建农村安全饮水规划,以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主导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人力物力有限,相关部门可优化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安全供水工程技术与资金,充分利用农村周边资源不断扩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为进一步更好地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展,可由更高级别的水利监督部门或单位监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并逐步拓宽发展思路,与农村市场经济相接轨,同时允许农村自筹资金建设小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其归属权和管理权为广大农村居民所有,水利部门或单位拥有监督和协同管理权利。针对水利监督管理部门人员数量有限的问题,同时为体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民主化,增强农村居民民主意识,组织村民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协会,定期对会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强化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另外,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工程项目管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步引入到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中,外聘并组建专业化的水利工程人才团队,同时不断调整完善政府投资与补贴方案,均衡制定农村安全饮水价格,在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的同时,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水资源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测算对比优化后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由优化前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效益评价图可以看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经过优化后健康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均高于优化前的相关指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项关乎广大农村居民民生未来的系统化工程,与一般工程项目存在差异,其健康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明显高于经济效益,且政府投资与补贴比例较高,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饮水条件情况,采取适当的优化方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逐步施行有偿供水,合理分配水资源,划定科学的管理收费标准,提高农村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杜绝浪费水资源。

3结语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阶段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在各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为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落到实处,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围绕农村当地供水条件,结合农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农村居民进行调研,科学划定供水单位可接受的供水价格,针对健康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效益指标,不断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合理划分饮水安全的管理与责任权利。对于饮水安全效益指标较高的农村地区,可适时调整供水价格,使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匹配,推动当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国.基金丽,郑强,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成果,2017,18(07):44-46.

[2]汤日.论有关效益评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7,11(05):147.

[3]董保臣.利辛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问题分析与建议[J].江淮水利科技,2017(02):45-46.

[4]金晓琴.秦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19(0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