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知识范例

遗传学知识

遗传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传播;理性

1正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家喻户晓,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和高度概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都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正视我们在学校、国家、社会中的重要角色,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物质丰盈而精神需要丰富的时代。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多媒体广泛应用,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子设备,离不开网络。个人、学校、社会都应该在摸索中实践前进,以理性关怀为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视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社会角色。作为当代的知识青年,大学生不能一味地埋头只顾搞学问,有必要将自己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去关心、去思考、去诘问、去为自己所处的社会而尽一份力。只有对现在对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长盛不衰。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在曲折突变中明辨是非,不作舆论的盲从者,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理性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

2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

2.1创新传播方式,稳中求变

当高校大学生自己意识到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时,这还远远不够。学校和社会应吸取经验,对传播方式中效果显著的加以沿用,对传播方式中过于强制而毫无作用的要加以创新。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理论方面进行宏观的研究和解读较多,而对其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广度、深度,传播方式,传播效果;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理解深度、实践程度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知是大相径庭的,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显然对其的接受与践行是比较全面的,相对而言,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对其的接触较少一些。这就涉及传统的传播方式了。最为传统的传播方式当然是课本与教学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课程显然是传播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中小学生守则中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而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种传播具有强制性,那就是在“应试”的基础上学生被动接收,其传播效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在被动接收的基础上,学生往往对其产生抗拒心理,为了分数而去刻意地理解,这样往往他们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与内涵,而并没有真正将其践行到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曾有一项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堂上有几乎一半的同学在机械式地听讲,对于老师所讲内容他们只能零星地复述,而并不理解,也不能运用到实践中。转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已势在必行,传统的传播方式理念陈旧,忽视主动认知与被动接收的区别,一味地固守于教学传播、班会宣传、支部实践等。近几年,传播方式明显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校内宣传栏的条幅、社团党团知识竞赛、公寓楼横幅标语等等在校内随处可见,但还应该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认知、自主实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各大高校在传播理念上进行转变。

2.2转变传播理念,与时俱进

目前,各大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时仍然存在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即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也置之不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堂教学,参与最多的活动依次是娱乐休闲类、社会实践类、文化艺术类等。这就需要高校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转变传播理念,将以往的传统的规规矩矩地传播变成活泼一些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平时生活的各个方面,微博微信以及微视频,通过这些通俗的手段借助一些小故事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可感。学生也易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也十分显著。

3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需要在实践中与日俱增,这需要大学生自己、各大高校以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晨艳,李奎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析与培育着眼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遗传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过分注重授业解惑,即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传道,即缺失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支撑,所以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按照德与才将人分成4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提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此,用人当先求有德,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综观当代绝大多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食品安全等的发生,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原因之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活水之源[2],如儒家思想中强调人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即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因而,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高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注重培养他们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信念、浓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医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为进一步寻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及策略,最终达到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有仁心、党和人民信赖的卫生工作者的教育目标,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医科大学414名学生及75名一线教师进行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程度、认同度,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方式及是否接受在课堂中传授中华传统文化。

2结果

2.1医学院校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认同度情况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上,65.33%的教师认识一般,28.00%的教师认识薄弱,仅有6.67%的教师有较全面的认识;77.05%的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一般,17.15%的学生认识薄弱或完全不了解,仅有5.80%的学生有较全面的认识。这些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师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堪忧。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上,68.00%的教师认同度高,30.67%的教师认同度一般,甚至有1.33%的教师不认同;84.06%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度高,仍有15.94%的学生认同度一般。这些结果表明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均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2.2医学院校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认知

在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上,62.67%的教师及73.43%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但仍有33.33%的教师及24.40%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甚至有4.00%的教师及2.1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或者不知道其作用。在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技术知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方面,16.00%的教师及6.28%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大于专业技术知识,52.00%的教师及69.08%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性相当,25.33%的教师及20.29%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知识大于中华传统文化。可见,绝大多数师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增强人文情怀及提高道德修养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师生认可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仍有部分师生认可度低或者不认可其对个人发展的正向作用。

2.3医学院校师生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在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98.67%的教师及95.65%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在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上,82.67%的教师及84.78%的学生认为一般或者较少甚至没有,只有17.33%的教师及15.22%的学生认为较多。在接触方式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包括观看视频、浏览专题网站等)及自我教育(包括书刊阅读、实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包括教师教授、课堂学习等)、网络媒体(包括观看视频、浏览专题网站等)及自我教育(包括书刊阅读、实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在是否有必要在课堂中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中,72.00%的教师及69.5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4.00%的教师及26.57%的学生认为一般,仍有4.00%的教师认为没必要,而2.17%及1.6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者无所谓。因此,学校应该创造及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扬机会及力度。

3讨论

从调查结果发现,医学院校中的一线教师及学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度上均不容乐观,但是绝大多数师生认可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愿意学习并愿意在课堂上传授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所以,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应加强医学院校一线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养

首先,在教师准入的门槛上适当增设对教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及人格修养的考核;其次,高校应该为一线教师创造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如举办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或者研讨会等,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甚至可以利用网络直接开设线上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再其次,高校应该重视传统的文化节,可以在业余时间多组织开展一些文化展、参观历史博物馆等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最后,对一些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通过以上方式,从教师水平上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文化素养。

3.2在课堂中,应完善教学布局,优化中华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设计

教育必育人,育人先育德,因此,品德教育是前提。首先,在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理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理念等相应的教学资源;其次,应该利用课程思政有意识、有组织、系统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理念等相关内容进行布局;再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将所要传授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自然融合,采用与现实案例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有深入且真实的体验;最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接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3.3在课堂外,应充实校园中华传统文化,多方面、多维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中华传统文化的专业教师开展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讲课等活动;其次,为学生开放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络学习课程;最后,高校可以在课堂之外多组织一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或者文化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参考文献:

[1]程锦.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J].成才之路,2008(31):11-12.

遗传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过分注重授业解惑,即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传道,即缺失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支撑,所以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按照德与才将人分成4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提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此,用人当先求有德,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综观当代绝大多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食品安全等的发生,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原因之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活水之源[2],如儒家思想中强调人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即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因而,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高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注重培养他们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信念、浓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医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对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为进一步寻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及策略,最终达到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有仁心、党和人民信赖的卫生工作者的教育目标,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医科大学414名学生及75名一线教师进行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程度、认同度,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方式及是否接受在课堂中传授中华传统文化。

2结果

2.1医学院校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认同度情况(见表1)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上,65.33%的教师认识一般,28.00%的教师认识薄弱,仅有6.67%的教师有较全面的认识;77.05%的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一般,17.15%的学生认识薄弱或完全不了解,仅有5.80%的学生有较全面的认识。这些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师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堪忧。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上,68.00%的教师认同度高,30.67%的教师认同度一般,甚至有1.33%的教师不认同;84.06%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度高,仍有15.94%的学生认同度一般。这些结果表明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均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2.2医学院校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认知(见表2)

在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上,62.67%的教师及73.43%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但仍有33.33%的教师及24.40%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甚至有4.00%的教师及2.1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或者不知道其作用。在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技术知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方面,16.00%的教师及6.28%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大于专业技术知识,52.00%的教师及69.08%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性相当,25.33%的教师及20.29%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知识大于中华传统文化。可见,绝大多数师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增强人文情怀及提高道德修养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师生认可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仍有部分师生认可度低或者不认可其对个人发展的正向作用。

2.3医学院校师生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见表3)

在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98.67%的教师及95.65%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在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上,82.67%的教师及84.78%的学生认为一般或者较少甚至没有,只有17.33%的教师及15.22%的学生认为较多。在接触方式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包括观看视频、浏览专题网站等)及自我教育(包括书刊阅读、实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包括教师教授、课堂学习等)、网络媒体(包括观看视频、浏览专题网站等)及自我教育(包括书刊阅读、实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在是否有必要在课堂中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中,72.00%的教师及69.5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4.00%的教师及26.57%的学生认为一般,仍有4.00%的教师认为没必要,而2.17%及1.6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者无所谓。因此,学校应该创造及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扬机会及力度。

3讨论

从调查结果发现,医学院校中的一线教师及学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度上均不容乐观,但是绝大多数师生认可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愿意学习并愿意在课堂上传授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所以,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应加强医学院校一线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养

首先,在教师准入的门槛上适当增设对教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及人格修养的考核;其次,高校应该为一线教师创造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如举办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或者研讨会等,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甚至可以利用网络直接开设线上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再其次,高校应该重视传统的文化节,可以在业余时间多组织开展一些文化展、参观历史博物馆等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最后,对一些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通过以上方式,从教师水平上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文化素养。

3.2在课堂中,应完善教学布局,优化中华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的设计教育必育人,育人先育德,因此,品德教育是前提。首先,在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理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理念等相应的教学资源;其次,应该利用课程思政有意识、有组织、系统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理念等相关内容进行布局;再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将所要传授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自然融合,采用与现实案例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有深入且真实的体验;最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接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3.3在课堂外,应充实校园中华传统文化,多方面、多维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中华传统文化的专业教师开展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讲课等活动;其次,为学生开放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络学习课程;最后,高校可以在课堂之外多组织一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或者文化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参考文献:

[1]程锦.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J].成才之路,2008(31):11-12.

遗传学知识范文4

针对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材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放遗传学实验室,建立实验评价体系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地方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

遗传学实验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遗传研究能力,以及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验证遗传的基本规律为主,缺乏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多数遗传学实验经历时间长,一次实验课仅有约3学时,许多实验操作不得不由教师代替完成,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时间较少,很难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教学手段上以一台显微镜打天下,实验内容多局限于细胞遗传学范围内;实验成绩评定上,不管实验过程和结果,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实验成绩就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2-5].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改变实验教学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开辟实验教学新思路,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为此,我们针对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遗传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遗传学实验与生物专业中的很多学科的实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对实验体系和教学内容做了如下改革.

1.1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遗传学实验教学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又要尽可能反映本学科的特点.对遗传学实验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验证性→综合性→研究性”逐层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从生物的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群体水平等方面确立了5个教学模块,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遗传研究技能,拓宽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6-7].

1.2实验内容优化整合

将遗传学实验内容整合为以下5个教学模块:经典遗传学实验模块.以果蝇或玉米杂交实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从实验方案的制定、杂交组合的选择,到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显著性分析等全过程.目的在于验证和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学习杂交技术.该模块实验项目有果蝇杂交综合性实验,玉米杂交综合性实验.细胞遗传学实验模块.以根尖、花蕾或骨髓等细胞制片技术为基础,学习实验材料的培养和处理方法,细胞制片技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观察,核型分析方法.该模块实验项目有植物核型分析,动物核型分析等综合性实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技术,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和人类X染色质观察等.分子遗传学实验模块.通过动植物、细菌DNA的提取、纯化、扩增和电泳,得到DNA标本,为进一步研究DNA的功能奠定基础.该模块实验项目有DNA提取及纯化,PCR扩增技术,DNA电泳技术等研究性实验.遗传毒理学实验模块.运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遗传毒性把对比试验法、假说演绎法等科研方法运用于实验中;人工诱发多倍体,为多倍体育中奠定基础.该模块实验项目有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术,植物多倍体诱导技术等设计性试验等.群体遗传学实验模:通过人类ABO血型或PTC尝味调查和分析,计算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经假设性检验,判断是否达到遗传平衡.该模块实验项目有人类ABO血性分析,群体遗传平衡分析(PTC尝味)等.在上述5个教学模块中,验证性实验占40%,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各占30%.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在每个模块中至少选1~2个实验项目.这5个教学模块的特点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学习研究生物遗传的方法;除个别实验项目开成单独实验外,其余大部分实验均开成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把几个内容上联系紧密的实验开成1个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如把根尖制片技术、有丝分裂观察、核性分析3个实验综合为植物的核型研究.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从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到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全过程.在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成果,请有关老师参加实验成果汇报答辩,对实验进行总结,提出建议[8-9].最后,根据实验报告、答辩情况综合评出实验成绩.实践结果表明,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方法、独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10-12].

2丰富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传统的遗传学实验,由于实验材料的局限性,常常选择操作方便、容易得到实验结果的果蝇或洋葱做实验材料.选择单一的实验材料,不仅影响学生对遗传规律的普遍性的全面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实验中,要求每次实验至少准备3~5种不同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采集实验材料.有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要求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材料,甚至有的学生另外选择材料进行观察.如核型分析实验,实验室提供的材料是植物材料如蚕豆、大蒜、洋葱、黑麦,动物材料小鼠、牛蛙,有3组同学还分别选择了铁皮石斛、川贝、宽体沙鳅等经济价值很高的材料做核型分析.丰富的实验材料,不仅能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而且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新知的创造能力[13].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遗传学实验从材料准备到实验结果,时间长,有的几天,有的几十天,学生很难通过讲解理解实验的全过程.有些实验现象、仪器操作等用讲解的方式教学,不直观、不形象,学生难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因此,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实验效果.

3.1录像技术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数码摄像机或稍好一点的手机等记录整个实验过程,再对实验全过程进行编辑处理,制成视频报告.学生提交的视频报告,既能反映实验全过程,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又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实验,从蚕豆发根,染毒处理和对照处理,恢复培养,根尖固定、解离、制片,以及实验结果,都让学生定期拍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制成视频资料提交.视频资料不仅记录了从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到观察到实验结果的全过程,而且实验结果客观真实,还能发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14].

3.2多媒体技术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观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实验中,学生难以观察到各时期的分裂细胞,对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缺乏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及数据处理功能,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将细胞分裂的各时期图像按先后顺序制成Flash动画,连续播放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理解,为学生创造了全方位的学习途径[15-16].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14].

3.3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由数码显微镜、局域网、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等组成,不仅能展示每个学生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显微摄影,记录实验结果,将实验效果好的展示在投影屏幕上,让全体同学都能观察到.而且还能进行师生交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例如用数码显微系统做多线染色体观察实验,实验难点是不易辨认立体显微镜下的唾液腺,将显微镜下的果蝇唾液腺和唾液腺染色体图像及时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看到实在的唾液腺和唾液腺染色体,增加感性认识,互相学习,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4开放遗传学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创新意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遗传学实验室的开放对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学生科研,毕业论文等实验项目.开放程序:学生根据教学和科研要求,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提出实验申请,经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同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方可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实验材料的培养和准备,药品的配置,方案的实施,到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等全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核型分析、果蝇杂交和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实验中,实验周期较长,过去由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学生实验只是进行结论的验证和练习操作技术,很难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植物细胞核型分析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中,从资料查阅,方案的制定,根尖的培养、固定、解离、制片、观察、摄影,染色体图片分析等操作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又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学生参与培养基的配制、果蝇的饲养、果蝇的分瓶及果蝇形态的初步观察,杂交组合的设计,处女蝇的收集,观察记录,数据处理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14,17].实践证明,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开放实验室,积极开设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13].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喜欢的实验内容,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科技论文的格式提交实验报告,既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为今后毕业论文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以量化考核为重点,建立实验评价体系

遗传学实验效果评价是否客观、科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致力于达到的终极结果.通过多年的实践,根据教学目标将遗传学实验效果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1形成性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与考勤等环节进行评价.每一次实验满分100分,实验预习占10%,实验设计方案占20%,实验材料、仪器、药品的准备占10%,实验检测、观察、记录等实验过程占20%,实验结果及分析占20%,实验报告占20%.实验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写出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前抽查.实验过程包括材料准备、药品配置、仪器使用和操作程序等.实验结果是交玻片标本、图片或数据及处理等.实验报告要求工整、规范,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内容、操作步骤修正部分、实验结果照片或绘图、实验数据及其处理、分析与讨论、心得与建议.考勤上,每次实验进行中按桌点名,不参加实验者无实验成绩,必须补做实验后才有成绩.一期内实验缺3次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研究性实验要进行报告和答辩的实验,报告和答辩各占20%,其余环节占60%.

5.2终结性评价

遗传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单独考核,实行满分百分制,形成性评价占50%,其中基础实验占20%,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各占15%;期末考试占50%,二者合起来作为这门课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强调过程,突出动手能力,结果真实,而且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加大考核力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重要作用[5,18-19].期末考核试题内容涉及实验目的、原理,药品配置,材料培养和处理,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方法,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室独立完成)等方面.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式的遗传学实验教学,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这对培养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正义 李兴霞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小勇,程正则,蒋冰峰.在物理实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3):44-46.

[2]易乐飞,王萍,程汉良.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7(45):22-23.

[3]姬俊华,翟智卫.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0-92.

[4]罗红兵,王林辉,刘雄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133-135.

[5]肖建富,吴建国,石春海.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及实践[J].遗传,2009,31(7):763-769.

[6]吴瑞娟.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与初探[J].教改创新,2012(4):35-36.

[7]黄元射,何绍红.地方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师策略,2013(14):201.

[8]柴新义.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4):120-123.

[9]姬俊华,翟智卫.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2):90-92.

[10]闫绍鹏,王秋玉,王晶英.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75-277.

[11]王娟,黎双飞,余少文.遗传学实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精细与粗放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44-245.

[12]宋喜悦,张玲丽,胡甘.《遗传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提高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52-154,157.

[13]陈灵,彭成红.加强研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02-204.

[14]张晓,齐志广,郭光艳.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1,28(1):99-101.

[15]高宁,赵文深,马力,等.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增):55-60.

[16]胡绍彬,赵明国,罗云.石油工程实验现代化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4):54-55.

[17]魏俊杰.高等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20-122.

遗传学知识范文5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

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讨论法是指通过传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及相关典型实验操作过程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学生通过主动了解病例,在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势必对病例本身产生疑问,疑问的解决方式有课堂讲授及课后查找、阅读、理解、讨论等;②客观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不同于演绎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结合理论,这种反向式的学习方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迁移、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刺激学生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法的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互动性,首先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得以体现。互动性还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得以体现。老师通过关键点的引导,刺激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2、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表现。

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学科特点,需要从几个方面侧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这几个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够成功教授本们课程的关键。这几个部分分别是:①遗传病传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病例自主的绘制系谱图并讨论图表内容,并通过讨论归纳传播规律,在讨论规律之后分析计算再发风险,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断遗传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各方面相关知识;②医学遗传学的技术方法传授,对于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直白的讲授方法本身就与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但实践操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讲授,便能够克服晦涩的理论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治疗该病例的技术方法,从而最终与所要讲授的医学遗传学方法“不期而遇”来实现教学目的。③遗传规律的讲授,对于遗传规律的讲授也是坚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讨论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终理解所授知识。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设想与构造

以上是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和案例讨论法这两种不同教育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终的作用以及表现的概括。本文的设想是结合两种工具,设计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一个整体构造。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1、资源分享平台设计及运用。

依托医学遗传学自身新型发展特性,建立静态与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网络平台设计需要专业软件工程设计,软件设计形式包括教育网站,网站内资源平台。①静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包含专业课理论知识核心展示及思考题、专业图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练习平台、主要经典案例索引资源库;②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主要为交流讨论组、网络模拟实验室、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平台。

2、课堂平台设计及运用。

遗传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情景式教学;自主学习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1]。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的角色:学什么、讲什么、练什么、如何学等都由教师决定。情景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组织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成为主导者,从而使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领域得到整体发展。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医学遗传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德高医精的新型医学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2]。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在医患沟通、临床技能、团队协作、持续学习、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情景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3]。本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课程正面临着从基础生物学知识到临床主干知识的转型。如何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中,以高效率的状态学习掌握医学遗传学的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兴趣,是高等院校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并且解决的重要课题[4]。因此,我们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遗传学情景[3],以直观形象的知识表现,丰富学生的实践锻炼;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改变学生单纯接受遗传学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南昌大学医学院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班-9班4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教学实践选择课程即将结束时开展。此时学生已储备了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遗传病发病风险估计的能力,并可利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和文献。学生入学后按照男女比例随机分班,已均衡干扰因素的影响。

1.3教学准备

授课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给予16课时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节奏和知识领域;在其后的实验教学中抽出5学时,进行情景教学,其学时占医学遗传学课程总学时的10.4%。首先,教师课前1周向学生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然后按照学生自主意愿分组,每组6-8人。每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OMIM)数据库,查找有典型系谱的单基因遗传病;并查找1-2篇相关文献并对此疾病进行描述,包括OMIM编号、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因及患病机制、一个三代家系图谱、可能治疗方案等内容。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形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对每班上交的单基因遗传病(带有典型系谱)的完整纸质描述项目表进行评估,并选出一组进行情景教学模拟。

1.4教学实施

在情景式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为医生组(6人)、患者组(6-8人)、考核小组(6-7人)。医生组、患者组自主进行角色分配,角色包括:医生、医生助理、观察员、检验医生、患者、患者家属等。情景教学由学生自行设计实施,并模拟门诊就诊方式进行。教学前任课教师安排学生根据角色提前预习、设计案例,并抽签决定患者组、考核组表演教室。患者组不允许向医生组透漏病案;医生组与患者组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考核组观察模拟教学全过程,并根据表现打分。医生组询问病情、了解家族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提供检查项目、解决医患矛盾、处理应急情况等。同时,医生组的全体同学可以参与分析,提供建议。医生组和患者组在课堂模拟结束后均做陈述性总结。情景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代表拍摄视频。教学结束后,将情景模拟视频上传到教研室微信公众号;全年级所有学生进行观看并投票选举。此项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体协作能力。1.5情景模拟评分标准情景教学结果按照单基因疾病的描述占27%、情景模拟展示占73%的比例进行综合性评分。考核小组按评分标准对情景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最后,考核小组成员给出综合评价分数,并取平均分数,计入最终考核成绩。1.6教学效果评价医学遗传学全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所有学生统一参加课程考核,并将情景式教学模式下的得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占10%。同时,我们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学生对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态度。

2结果

2.1实验组学生情景教学的情况总结

2017级临床1-9班实验组同学共提交了62份遗传学病案,遗传学案例的选题相对平均,各类型单基因遗传疾病都有涉及。我们选取2017级4班第六小组“亨廷顿舞蹈症”(亨廷顿病,#143100)为例,简要分析学生在情景教学中的学习与收获情况。情景模拟教学前,教师协助患者组同学设计遗传病案,并对“亨廷顿舞蹈症”发病的分子机制作了简要的介绍:亨廷顿病是由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Htt)编码N末端谷氨酰胺(glutamine,Q)的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展所致,在一定条件下,当重复次数大于37就会患病;与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1等其他七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样,亨廷顿舞蹈症患者的发病年龄与亨廷顿蛋白的CAG重复次数呈现负相关关系,即CAG重复次数越多,患者发病年龄越早[5]。首先,同学根据课程要求以及病症的临床特点设计了患者组(7人)及医生组(7人)。患者组同学通过网上查找OMIM数据库,明确了“亨廷顿病”的临床特征、遗传方式(常染色体延迟显性)、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患者组中,同学们设置了一名40岁男性病患,其临床表现为面部不自主抽搐、肢体舞蹈样不随意运动、构音困难并明显伴有认知障碍[5]。患者组同时设置了相关家属:父亲,63岁,正常;母亲,已故,40岁时开始表现相同症状;妹妹,38岁,稍有认知障碍并伴有轻微的手指跳动、运动不自主症状;妻子,38岁,正常;女儿,18岁,轻微运动不自主及构音困难;儿子,16岁,正常。医生组通过问诊的方式,绘制了遗传系谱图。根据遗传谱系图,医生组确定此病为显性遗传病,并对家属发病年龄进行分析后发现遗传早现、遗传印记现象;结合面部抽搐、构音困难、运动不自主、智力减退等相关临床症状怀疑为“亨廷顿舞蹈症”。随后,医生组通过查询OMIM、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了解到本病致病基因,即突变亨廷顿蛋白IT15(interestingtranscript15)基因定位于人类四号染色体4p16.3,并且国内已开展了对亨廷顿病的基因与产前诊断。医生组对患者及其家属模拟抽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IT15基因CAG重复数目后,发现患者这个基因中的CAG重复次数大于37,最终确诊其所患疾病为“亨廷顿舞蹈症”。此外,患者家属中有人携带有致病基因,虽由于延迟显性的原因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仍需做好预防措施。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以及情景演绎的方式对病症的临床症状、遗传方式、诊断流程及思路有了充分的认识,加深了对于病症的理解。临床专业的同学还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亨廷顿舞蹈症的最新治疗进展。

2.2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反馈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同学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435份;问卷发放后当场填写并当场收回,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结果显示,有87.6%(381/435)的同学认为情景式教学可以全面且深入地认识所学知识;84.6%(368/435)的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加重学习负担且可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79.3%(345/435)的同学希望遗传学中引入更多的情景式教学课程。77.9%(339/435)的同学认为情景式教学模式适合医学遗传学的教学,72.4%的同学认为情景式教学模式或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综合问卷数据可知,绝大多数同学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且希望继续开展。这说明了情景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有活力且有极大益处的新型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同学们对于知识点的深入认识,同时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

3分析与讨论

遗传学知识范文7

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直观式、比较式、病例讨论式、比喻或举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记忆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启发式教学;合理应用

医学遗传学是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但医学遗传学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知识更新快,教材内容往往难以跟上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直观式、比较式、病例讨论式、比喻或举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记忆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和目的

1.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手段。

1.2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这种教学手段可以达到激发学习内在动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主动获取前瞻性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能充分利用遗传病学理论知识,不断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进步。

2直观式和比较式启发教学

2.1直观式启发教学

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将直观式启发教学运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观察,借助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获取感性认识。如在学习遗传物质DNA立体结构时,可先以图片或模型向学生展示DNA结构,并向学生说明DNA结构构成,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学生仔细观察后,教师可提问学生DNA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般都能指出其空间结构是两条反向且永不相交平行的链构成。然后以动画向学生展示DNA高度盘曲折绕,压缩8400倍后形成短小杆状的染色体过程。通过生动有趣的直观展示,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使之在愉悦环境下对抽象的理论具有感性认识,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2比较式启发教学

学生往往难以区分和理解相近或相似的医学遗传学概念,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三大遗传基本规律、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一因多效和多因一效、表现度和外显率、完全外显和不完全外显、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复制和转录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可采用比较式启发教学。比较是认知和鉴别相似事物和知识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人们广泛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不同知识点的关系,充分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综合、协同记忆并鉴别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通过分类区别记忆以及“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过程,启发学生将不同知识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出来,认识到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通过比较式启发教学,学生能清晰认清重点难点并理解和掌握。能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掌握书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学习方法,提高其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病例讨论式和比喻或举例式启发教学

3.1病例讨论式启发教学

医学遗传学知识较为抽象枯燥,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和记忆,其中涉及大量的遗传病病例,病例讨论式启发教学符合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学科特点,能启发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病例是一个综合性材料,可以补充教材内容,真实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较强,有助于理解相应理论知识。病例讨论式启发教学能够强化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讲授单基因病遗传方式时,以病例引出授课内容:“6岁男患儿浅表皮肤切割受伤后,伤口出血1h不止,检查表明其凝血时间延长。”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该患儿可拟诊为何种遗传病?在病史问诊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进一步明确诊断的首选检查是什么?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什么?试说出主要的防治措施并解释原因。”学生可被病例资料及其蕴含的知识点所吸引,进而启发并督促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学生通过病例讨论和分析可归纳出普遍规律,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2比喻或举例式启发教学

通过这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逐渐深入认识问题,能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问题具体简单化,学生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如在讲如何理解和区分核型和核型分析时,可列举生活中杂乱无章的一堆袜子,人为地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一双一双配对、排列、分组的过程。这既简单又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运用比喻式启发教学时应明确授课目的,比喻恰当,较好地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在医学遗传学授课时,应注意联系临床知识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解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时应介绍基因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讲解染色体畸变时应介绍染色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讲述遗传病预防时应介绍遗传咨询类型、步骤和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还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

以色盲为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手段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其基本过程如下所述。

4.1导入新课

通过色盲检查图,检查自己的辨色能力;给出我国男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分别为7%和0.5%,给出色盲患者家系图,使学生认识到男女发病率不同,男性更容易患病。之后问学生:为什么红绿色盲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相联系?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进而引出伴性遗传的定义。

4.2启发思维、探究新知

用图形展示性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区别于一般常染色体,X染色体携带基因较多,Y染色体携带较少基因(约为X的1/5),所以X染色体上的基因往往无相应等位基因在Y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属伴X遗传。要详细讲解伴X遗传书写规则,给出人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基因型、表现型表格,学生探索讨论,填写表格。

4.3重点难点的突破

启发学生描述色盲家庭可能存在的婚配方式,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取一种婚配方式完成婚配图解,每组选一个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的遗传图解。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将色盲遗传特点和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阐明X隐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较好地理解此知识点。

4.4继续探索,拓展延伸

介绍伴X遗传中伴X显性遗传,利用既往所学知识,以相应疾病实例探究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和规律。

4.5回归实践,学有所用

教师给出资料并提出问题:一对夫妇,丈夫患血友病,妻子正常,生育如何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最后制定合理的生育方案。学生领悟到伴性遗传对优生优育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性,进而归纳总结出不同遗传方式的特点和规律。

总之,通过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于医学遗传学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思考和归纳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学科教学效果。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组合并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学好医学遗传学打好基础。

作者:戴红彦 单位: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栗炳南.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129-130.

[2]朱捷,邹明珠,陈起航,等.启发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6):611-614.

遗传学知识范文8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题型很多,涉及到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伴性遗传、胚子种类等很多内容,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经常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必出的压轴题。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遗传学知识在考试时经常丢分,有些学生甚至已经放弃了遗传学的学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容易得分的其他生物知识的学习中。事实上,遗传规律题并非无技巧,教师需要总结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的解题思路,并就此展开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快速、正确的答题。

一、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的常见题型

在高中生物遗传学相关习题和试题中,常见题型一般包括基本概念题、遗传方式判断题、分析推论题,以及一些遗传基本规律细胞分裂等的计算题,每种题的考点也有所区别。

1.基本概念题

基本概念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的掌握,其考查内容主要有:基因(显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形状(显隐性性状、相对性状)、纯合体、杂合体等概念。大多时候考点在同种生物、同一性质、不同表现形式等,这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

2.判断题

判断题大多是对细胞遗传、细胞遗传方式的判断。例如,看图判断致病基因位于哪条染色体上?属于什么遗传病?这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的考查。

3.分析推论题

在生物学中,分析推论题大多以基因来进行推导。例如,对生物个体基因的推导,对种子、果实基因型的推导,以及多倍体基因型的推导等。分析推论题大多是对学生拓展思维的考查。

4.计算题

计算题一般作为压轴题出现,难度比较高,其考查内容也更加具体、综合,通常包括种类、概率、比例等。计算题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解题能力的考查,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也是本文探讨的关键点。

二、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的解题思路

1.熟记理论知识,做好基础学习

基础学习十分重要,是学生进行概念题解题和后续所有题型解题的依据,因此教师需要明确生物遗传规律的基础知识。但是,此项学习需要注意,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是应该以实验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准确掌握遗传现象与本质现象的关联,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帮助他们记好这些生涩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为生物遗传学学习打好基础。

2.归纳特点,以不变应万变

生物遗传规律相关题目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而且问题和形式多样,但事实上这些题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将多种遗传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就能掌握方法,从而快速、正确地找到答案。例如,我们都知道基因在自由组合前必须要有基因分离,那么我们在解题时可以尝试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变成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并依据分离定律对其解析,随后将结果组合起来乘积,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当然,这个过程会与问题的相关条件有关,那么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按照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思路来解答。

3.正逆推测,提高效率

只有读懂了题才能正确解题,但是在生物遗传学中,很多学生连题都没读懂。任何习题都有题干,我们要读懂生物遗传规律题的题目,就要学会在题干中找到已知、未知条件,依据相关条件和比例信息,推导出相关的基因型。在推测方法中,我们常用的是正推法和逆推法。正推法主要是指根据已知的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基因型、表现型等题目,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写出遗传图解码则可以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反推法比较复杂,大多是指根据给出的子代表现型、基因型,以及比例对亲代的表现型、基因型等进行求解。这种题目一般会分四步解答:(1)根据已知子代表类型判断出相关显隐关系;(2)将可能出现的个体基因进行判断归类;(3)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算出亲本中待定的基因;(4)将结果带入题中进行验证。通过这四步,一定能得出正确答案。学习高中生物遗传学,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要解答遗传规律题目,解题方法有很多,如数学解题法、图形解题法、推演解题法,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采用上述的几种解题思路。要想轻松学习生物遗传学,就需要从上述几个方面明确审题、做题思路,然后再采取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求解相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都需要学生多加练习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还需要教师加强日常辅导练习。

参考文献:

[1]徐胜军.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的解题方法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1).

[2]李楷冷.高中生物遗传题的解题方法总结[J].学园,2018(1).

[3]梁林凤.高中生物遗传题的解题方法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