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范例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范文1

职业院校学生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群体,肩负着国家现代化的希望。人才素质不仅仅是体力、智力和技术、技能素质,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心理修养,亦即情商素质。这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更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完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为了准确掌握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就业、创业的思想、心理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课题组以所在的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平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除了日常与学生谈话交流和开座谈会以外,我们在不同的系、专业和不同民族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50份,有效率96.1%。调查情况如下表:根据以上问卷调查情况及我们平时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以及上课了解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主流是健康的。特别是经过入学教育和思想教育,96%以上的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98%以上的学生对前途有信心;80%以上的学生认识到要赢得成功人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95%以上的学生对就业有了信心,77%以上的学生愿意毕业后到基层工作;77%的学生对终身学习有了认识,85%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社会实践;81%的学生愿意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88%的学生体会到做好事情是一种享受;75%的学生有幸福感,心情快乐;80%的学生认为助人为乐是幸福的;88%的学生乐意与人合作,98%以上的学生喜欢和不同民族的同学交往;90%的学生关心天下事;77%以上的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命运,83%以上的学生愿意为弱势群体做点事情;94%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非常重要,96%的学生愿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88%的学生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84%以上的学生对爱情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懂得失恋并不是人生的失败。从调查结果我们也看到,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思想、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在自我悦纳方面,82%的学生对“天生我材必有用”仍然缺乏信心,对个人优点、长处认识不足,自我悦纳心理不够,有的自暴自弃。在人生目标规划方面,大部分学生虽然认识到人生需要有规划,但是92%的学生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90%的学生还没有做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方向不明,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学习求知心理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95%以上的学生仍然表示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不同程度的恐学、厌学心理。一些学生存在混文凭心理,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对待工作、做事的心理,1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12%的学生没有体验到做好事情的成就感,13%的学生觉得做事、工作很辛苦,10%的学生表示一做事就烦,应付了事。在就业、创业心理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就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往往是等、靠学校、父母给找工作;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工资福利期望值过高,22.4%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后从基层工作做起;95%的学生没有创业的心理准备,11.4%的学生觉得创业是不可能的事情。维吾尔民族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对就业没有信心。在道德心理方面,4.8%的人缺乏道德感,2.8%的学生认为道德是虚伪的;1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也反映了青少年道德感困惑问题。

在幸福感方面,近83%的学生表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11.6%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命运太苦了,18.5%的学生对当今的社会很不满。在人际关系方面,13.6%的学生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18.8%的学生不认为助人为乐是幸福的;1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集体生活,不乐意与人合作;76.5%的学生有报复心理,这个问题是严重的,反映部分学生感情冷漠,人际关系紧张。在胸怀、境界方面,22.8%的学生对“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命运”持否定态度,16.8%的学生对“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认同;15.2%的学生表示只关心自己的事;12.4%的学生认为“爱祖国、爱人民是虚伪、唱高调”。这说明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精神境界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大爱胸怀。在恋爱心理方面,13.2%的学生表示“恋爱只是一时快乐,不为婚嫁”;16%的学生对“失恋并不是人生的失败”不认同。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从社会原因来讲,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思想、新潮流,给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我国的社会转型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导致了文化多元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现代人精神支柱的缺失,致使职业院校学生淡化了信念、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突引起内心困惑,在人生价值目标的取舍上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这些冲突使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变得复杂而迷茫。同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和贫富分化等现象也给学生很大影响。边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不少来自于落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家庭,家庭的困难、家长的情绪给予学生一定的影响,存在一定压抑、怨愤甚至对抗情绪。

从家庭和个人原因来讲,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比较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比较淡薄,依赖思想、自私自利、享乐思想比较严重,感知不到国家、社会、家庭对自己的关爱,认为社会、别人的帮助理所当然,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另外,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小学时期文化课学习成绩不优秀,得到的赞赏、鼓励较少,受到老师、家长甚至同学、亲友的批评、指责较多,人际关系困惑,逆反心理较重,情感比较冷漠,自我封闭倾向较重,甚至存在发泄、对立、反抗、迁怒、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等心理危机和行为。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讲,目前职业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情况的需要,大多数教材未能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内容体系,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入了解,难以真正实现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教育、教学方法上还未能彻底转变传统的三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缺乏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很小,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因此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够理想,未能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有针对性地真正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设计心理素质训练活动,#p#分页标题#e#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思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对人类的认识更加成熟,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的重大进步,体现了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这一精神和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职业院校的课程必须进行颠覆性改革任何教育的内容、方式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否则,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不负责任,是对教育对象的不负责任,也不会有实际效果的。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硕士、博士,更不是培养专家、学者和研究员,无需所谓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强调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因此,对每一个学科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学习是不必要的,必须缩短理论学制,打破学科体系,对原有课程、教材进行颠覆性改革,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取向。作为职业院校德育的重要学科如思想道德课、心理健康课、职业指导课等也必须进行颠覆性改革。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融合在一起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与职业指导工作者应该开展合作研究和教学,进行模块式教学,既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员,又可以提高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向性,道德教育具有规范性,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细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是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这些都是大学生从小就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人们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学家,而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职业人,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能够高薪就业。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系统全面地学习各门学科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只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融为一体,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思想、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提升以职业素质为重点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使三者成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构建以职业心理培养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真正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心理、大爱心灵的高素质劳动者、管理者。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和大爱心灵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教材改革是最根本性的改革教学是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材改革是德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不少德育工作者在教材改革中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德育教材仍存在科目繁多、自成体系、互相重复,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较强,而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可以说是精深有余,实用不足。教学方式也尚未完全摆脱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灌输式模式,对解决目前越来越复杂的学生思想、心理问题仍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教材改革迫在眉睫。教材编写者必须是专家与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深入了解学生的教师相结合,在深刻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遵循求真务实原则。按照学生的真实需要,编写学生听得进、记得在、用得上的教材。教材要具有开放性,让广大师生有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学校实际进行改革、补充、丰富、完善的余地,适应不同情况和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补充新内容、新案例、新材料,体现最新发展动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要以“让学生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出发点和立脚点,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成长规律和接受能力,从学生实现成功人生的愿望出发,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谈学生渴望了解的实际问题,把教育的艺术同心灵的需求和谐的统一起来,实施浅显易懂、智慧而又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学生知心的朋友,心灵的园丁,就业的参谋,人生的导游。让学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完成心灵的选择,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的原则,设计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要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提供大量发人深思的案例、资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中实现感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以生动感人、真实可信的事例增强其亲和力、吸引力、震撼力,使学生通过道德理论、知识的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道德素养,外化为自觉行动、习惯,升华为道德素养,有效解决“知”、“情”“、意”“、行”“、升”统一的问题。

心理教育范文2

1.心理教育的定义。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2.心理教育的现状。

云南某学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高校学生关注和接受心理教育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很多学生认为接受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对于缓解心理压力很有效,但对心理教育却存有误解,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只是有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的学生,自己的状态并不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而在心理调节方式上,很多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这说明,学生虽然认为有必要设立心理教育机构,但是认为心理教育与己无关,表现得对心理教育机构及其活动并不关注。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心理问题

1.家庭教育造就的心理偏差。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不难发现,家庭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现在的在校生绝大部分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父母甚至家中长辈的过分溺爱。在性格特征、自理能力、自我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弱等缺点。同时,由于家庭教育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及攀比心理。

2.学习上存在矛盾又侥幸的心理状态。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科学文化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面对专业课,会出现因为担心挂科而去上课的状态,其实学生真正学进去的内容和知识少之又少。而面对简单的公共课高职学生偏偏又持有“不在乎”的态度,认为公共课肯定能够及格,而且对将来的发展也没什么用,不听也罢。所以“混日子”往往成为他们共同选择的逃避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矛盾又侥幸的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产生的心理影响。

在与学生相处中也会发现,高职学生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之间的心理发展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心里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进入学校后往往会因为种种不适造成心理失衡,产生焦虑心理和抑郁心理。

三、利用心理教育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拥有学院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扬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2.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普查和危机干预机制。

高职学生初入校园时,是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特别是环境、学习、生活、人际等的自我处理效果,对学生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军训结束后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效果最佳。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效解决。

3.究其源头,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

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学生在高校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吃、住、学、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惘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在饮食卫生、公寓条件、学习效果、学生交友及帮困助学生各种事务处理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生所需、所想、所虑、所忧,切实解决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消除或减弱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从源头上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为学生建构一个舒适、幽雅、和谐的校园生活。

四、心理教育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发展趋势

1.高校将规划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从目前的心理教育发展趋势上看,在不远的将来,高校将为每一个进入校园的学生建立一份心理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人格,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状态,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随时添加和修改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较好的防范作用,对个别心理危机的发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

2.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将会出现在各个高校的主页面。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从网络上关注学校的信息,学校将会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平台会定期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可通过网络与心理教育专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既能放松学生心情,使学生放下负担,轻松与教师谈心,又可以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保护和干预。

3.心理教育将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心理教育范文3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长。在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德育课程,并规定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特殊性,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数是女性,心理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来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幼儿的成长。据了解,随着国家近年来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这说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应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而且自身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实践课程附属理论课程上的传统教学,同时课程设置又过于单一且交叉重复,职业技能培养不够。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注重开设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以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课程为主,而对于幼儿心理学等课程的课时设置比例不多,使得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和设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法把握到位。此外,大多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行2+1模式,所以,在目前中职的教学计划中,另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困难较大,并且效益不高,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我们认为应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2)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加而课时有限的问题。而在幼儿心理学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能全面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为: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能进行自我心理矫治,以适应校园生活,为参与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应用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精讲、自学、讨论、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涉及到认知、情意、人格等心理结构的各方面,但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采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即结合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章节教学,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结合认知过程,强化“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情绪教学中,学生了解觉察情绪的方法和理解“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技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绪压力;结合社会化教学,讲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评价;结合个性心理阐明,重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强化“排除自卑,树立自信”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感;在讲授婴幼儿心理健康时,重点讲授心理健康的调节,注重“适应社会,职业心理”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人生选择。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结合章节教学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在《绪论》中学习心理的实质,同时使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获得健康的心理。例如,本校面积比较小且教学楼宿舍比较老旧,外观不美,新生到校后心理反差很大,难以适应新环境。鉴于此现状,笔者结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教学设备齐全、学校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质量高、艰苦的住宿环境可以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落差,以尽快适应新环境。2)结合幼儿的认知,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多通道感知,学生学会使用多通道来学习技能和知识;以茱莉?安德鲁斯和罗琳等名人为例学习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通过实验理解记忆的规律,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学会学习。3)结合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掌握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方法。4)结合幼儿社会化的学习,通过分析自身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学生懂得与父母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并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结合幼儿个性的学习,通过问卷测验和案例分析学习性格和气质,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并采用取长补短的方法,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人格魅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例如,通过设置“一顶帽子”的问题情境和分析《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影视作品人物的个性特征,尝试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并谈今后该如何取长补短,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6)结合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学习,通过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课外知识,争做健康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规划职业人生道路。

四、小结

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引言

高校作为承接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及观念意识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则可以满足社会市场对于专业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及认知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往往与现实生活及学习等存在严重的不符问题,这将令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思想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对于此,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深度分析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与共生点,结合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行为来构筑出全面的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教育效果,确保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一、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及内在联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德育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及相关伦理学为基础实现教育工作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理论、教育理论等为主来进行开展的。其次,在特征方面。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受到民族地区、文化属性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将令德育教育本身呈现出一种融合态势。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立足于学科理论之上,通过教育方法及教育技术的实现对学生自身心理的规范性引导。这也是德育教育贴合于阶段性、主观性,而心理教育结合于稳定性、客观性的主要原因。再次,从实际教育角度来看,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其将学生当成一种塑造主体,通过德育教育方面的引导,令学生在学习及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可以迅速融入到社会群体。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则是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受教育的主体,其一般通过定向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等硬性约束,此等情况可以类比为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当两种教学模式体现到实际生活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承载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承载体。最后,在教育内容方面。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其依据不同承接载体及意识形态等,可以分为思想层面、品德层面以及政治层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规范手段的执行令学生明晰社会规则,以及具备对善恶事物的辨别能力,保证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可以秉承自身的高尚品质来进行学习与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行为进行人格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导,其更加偏向于学生自我意识形态,确保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尊精神、自信精神以及自律精神等,将自身塑造一个更为完整的个体。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1.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联系

从大方向来讲,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上的,其通过道德教育和品质教育为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意识,然后结合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倾向性特点,逐步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单一地从教育倾向性角度来看,其可以作为道德目标实现的基础,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以及意志能力等作为学生道德心理上的表象特征,这样学生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对思想政治体系的辨析能力。而此类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遵从的受教育路径恰恰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的,这也是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共生点。从学生所产生的思想状态的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思想动态模式之上,通过心理问题的解决来实现价值观思想观的正确引导,而此类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倾覆性引导。例如目前大学生群体因失恋、学习成绩问题而造成的情绪失落现象,则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进行正确引导,令学生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倾覆性的表达,对学生进行理念层面的感化,其也可以看成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延伸效果,进一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2.方法和效果方面的联系

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持有的观点可以共同作用到学生受教育体系之内。例如,通过教育活动榜样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构筑出一个基于心理与道德品质相关联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德育教育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政策与任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其本身呈现出一定的规范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自身产生的问题之上,然后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思想行为来构筑出更为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实际教育方向来看,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令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中可以快速融合到社会群体内,而此类教育工作的开展恰恰是满足学生日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技能或者是职业诉求等,通过二者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为学生构筑更为全面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整体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路径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路径方面的融合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互补的教学融合体系需先对原有教育体系进行分解,然后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重新构筑融合体系并搭载教学平台,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渗透。首先,教育体系分解的主要目的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拓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内心活动的干预力度。然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德育教育为框架,从全局观角度分析学生现阶段所应具备的思维能力,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个平台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导。其次,在构筑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系时,必须遵循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原则。结合高校教育目标,分析出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实际效用,这样才可进一步突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化枷锁。此外,必须保证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起到教育育人的实效性,且应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实时化补充,以此来强化实际教育效果。最后,在建设教育平台时,应分析出德育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生点,将道德品质作为教育基础,确保社会、高校、家庭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教育主线。与此同时,应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为引导,保证教育主线的落实,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引导来实现维度化、立体化的教育建设。

(二)施教主体方面的融合

高校育人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大学生群体在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意识文化等,牢固素质教育基础,以真正实现高校在开展德育、心理教育的突出人无我有,健全队伍的教育特有优势,突出人有我优,提升素质的教育优质优势,突出人优我专,突出特色的教育特色优势。第一,在教育特有方面。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优先建设教师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对德育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现阶段的心理行为、学习行为所呈现出的干预属性,确保教师团队建设以及其发挥的教育功能,可以符合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指标,彰显出高校教育的特有优势,进一步强化整体教学质量。第二,在教育优质方面。将原有的隐性教育模式,通过道德教育及心理教育的动态化特点转变为柔性的教育的模式,并将此类教学意识渗透到教学团队中。同时,承接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必须深入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了解到学生当前所存在的思维变动模式,然后进一步界定出与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联的各类教学事项,以真正实现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教育成果。第三,在教育特色方面。在针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融合时,必须保证教育本身所呈现出的特有属性立足于学生思想完善之中,确保两种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个持续性的渗透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可通过社会教育、个体教育,牢固自身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强化整体教育质量。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融合

在搭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平台时,必须立足于学校教育目标之上,尽可能规避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质化所造成的教育质量走低的现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将德育引导体系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度落实到专业学科中,其可以类比为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找寻出具有干预性质的心理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动性。此外,应深度结合以心育德的实践方法,对相关教学工作加以引导,保证以学生动态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可以真正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渗透。这样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对大学生心理思想以及道德品质等进行引导与培育。

结语

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班主任;留守儿童;教育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给农村教育教学带来很大挑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形成了对孩子教育的撕裂、断层,致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监督者、指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结合数十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谈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做法。

一、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促其健康成长

第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针对留守儿童,班主任首先要对留守儿童的基本家庭成员、学习状态、心理健康等情况进行排查摸底,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及社会环境、行为心理、言行举止等情况,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生活和学习档案。档案内容要包含他们的父母及亲属姓名、家庭住址、留守原因、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然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根据档案及时与其家属沟通交流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第二,要建立一套“问题”留守儿童档案,主要包含“问题”留守儿童名单、帮扶计划及措施、心理矫正谈话记录等内容。班主任通过个人谈心、开展学校或社会活动等认真分析这些留守儿童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如果发现问题,要认真分析是哪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性格是孤僻还是暴躁?是任性还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应该将这些最新调查资料信息及时录进这些“问题”留守儿童各自的档案中,为今后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提供真实的参考依据。

二、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调节和控制情绪

近年来,由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引发的校园暴力冲突事件越来越多,这也成为当前困扰教育发展的共性社会问题。如果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就有助于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校园冲突,所以,班主任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怎么调节和控制情绪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要教给他们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控制方法和策略。当留守儿童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疏导排解方法,就可以极大减少内心的苦闷,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降低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发生率。

三、加强生活管理,守护留守儿童失落心灵

第一,班主任一定要多关爱留守儿童。要观察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发展变化,加强情感投入,用心爱护留守儿童,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千方百计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班主任应该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四掌握”就是:掌握他们的家庭情况、思想状态、学习程度、日常行为习惯,以此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四管理”就是: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当好“五员”就是: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作息料理员、思想品行教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第二,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杜绝留守儿童的教育断层与情感空白。一方面,在班里要做到“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他们谈心交流,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类集体活动,多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与他们沟通,定期与他们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他们的代管人沟通。另一方面,在班上多多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带领班级其他同学也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

四、开展多种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心理教育范文6

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技,同时需要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初中生处在青春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剧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

在初中阶段,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接受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竞争压力变大,生活节奏变快,加上青春期的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遇到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良好解决,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初中学科中融入青春期心理教育,是目前学校①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对学生青春期的培养更具有优势,同时也符合当前的教育形势,这为初中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

1.接纳自己、自我欣赏心理教育的渗透

首先,教育学生接受自己的全部,无论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先肯定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时欣赏自己,让自己充满愉悦感。一个接受自己且欣赏自己的人,也不一定是完美的。一个人能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弥补短板,完善自己,便会更加自信面对生活,走向成功。

2.爱国情感教育的渗透

爱国情感教育是推动初中生精神世界健康成长的动力和源泉,在中国的前进道路上,一直涌现着许多爱国主义志士,如一身正气的闻一多,视金钱为粪土的钱学森。这些人都可以给中学生以精神的鼓励,在现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让爱国主义情感进入初中生的心灵,是不可缺失的价值取向。

3.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把握②社会责任感,承担需要承担的义务。学生通过积极树立人生目标,接受人生观、价值观念的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进而培养奉献精神,以后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4.爱情观心理教育的渗透

爱情观念的培养是对一个人崇高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升华。通过培养初中生正确的爱情观,使其认识到情感升华的美丽和责任,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正面反馈,同样也引导着未来年轻人对青春期心理及生理的正确认识。

5.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精神的渗透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是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的潜在个性得到彰显,同时更加完善塑造自己的人格,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相信自己,敢于突破自我,打破桎梏。

6.团结协作、宽以待人的人际关系教育的渗透

在科技快速发展阶段,既要讲究个体实力与素养,又要讲究团结协作。过度沉溺于自我和自私自利的圈子当中,是是无法经受实际考验的。对于很多是独生子女的初中生来讲,不懂得包容别人、欣赏别人,无法与人合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方式和人际关系尤为担忧。同样,这对青春期心理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被教学活动深深地吸引。在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课的内容中,情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情境创意来营造学习氛围,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共鸣。例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国家的影响,提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个人的命运和祖国是紧密相连的……提升初中生的自尊心和自强心。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成长的重要基础

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对人生价值的③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要加以引申,启发学生,渗透课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自我献身警醒世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典范,通过学习、对比、评价,让学生形成是非判断能力。

3.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中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在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后积极寻找身边的历史痕迹,走访八一广场,八一起义革命纪念馆等地,用相机和笔记来记录点滴的历史。这样,学生不单单获取了知识,还让其心灵得到升华。

三、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将青春期心理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不仅为历史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样创新了教学模式,对未来人才的心理教育起到了更大的帮助,促进了青春期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心理教育平台。

作者:董彬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

【注释】

①赵云立.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225.

心理教育范文7

 

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滋生了各种对“留守儿童”具有不良影响的事物,很容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冲击。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农村学校也开始认识到,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消除陋习,与其他学生一样,快乐、公平、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本宁静的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留守儿童”比他们的父辈承担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中,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留守儿童”思想的变化“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监护弱化,使得他们的学习观念淡薄,对鼓励、表扬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批评也满不在乎,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也没人辅导,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使厌学、逃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2.家长工作忙,把教育责任转移给上一辈,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表现不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空白,祖辈们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往往重生活方面的照顾,而缺少心理、感情、道德上的引导交流,使得“留守儿童”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时常发生打架、小偷小摸等违纪现象,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   3.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留守儿童”在家中受到的只是祖父母单一的溺爱,给其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阻力。他们常表现为两种倾向:   (1)内倾性,即内向,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   (2)外倾性,即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学习意识淡薄,自律能力差,上课故意讲话,课后打架斗殴等。   4.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对“留守儿童”心理起到负面作用不能否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些因素。如: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致使“留守儿童”找不到情感依托,往往就会成为不法分子引诱或侵害的对象。   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但作为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关注、帮助他们,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地发展。   1.扮好三个角色,真诚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第一角色:做“留守儿童”的爱心父母,弥补“留守儿童”欠缺的父爱与母爱对“留守儿童”,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根据“留守儿童”的数量与表现,教师主动充当“爱心父母”,在自己的“儿女”遇到困难、挫折时,由“父亲”或“母亲”出面,鼓励其正确面对,放宽胸怀,敢于向困难与挫折挑战。在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物质资助,让他们快速走出困境,树立信心。   第二角色:耐心导师,引领“留守儿童”迈向健康之路“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就容易产生孤独感,常使他们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注意力,这就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就是教育其在学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正确调整心态,积极投入集体生活中去。   第三角色: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帮助“留守儿童”改正不良习惯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俯下身子,以朋友的身份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诚心,换取每一位“留守儿童”的信任,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认真对每一位“留守儿童”摸底调查,掌握真实情况,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家校联系卡。在日常工作中,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等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我校组织成立了科学实验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包括书法、绘画、雕刻、手工等)、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另外,每月开展一次“感恩”系列活动,并要求“留守儿童”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介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样不仅锻炼了“留守儿童”的写作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关注“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成长,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范文8

1.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30.6%的教师希望在教学研究方面接受培训;34.1%的教师希望培训内容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还有16.5%的教师在管理和评价方面有培训需求;并且78.8%的教师也希望接受学生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培训;27.1%的教师还希望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说明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能力提高的需求方面,27.1%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心理课程开发能力;也有55.3%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培训也能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75.3%的教师期望能够通过培训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说明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2.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上,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3.5%的教师希望在开学初或者是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可见,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在工作时间进行培训。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的身心疲惫,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这一方面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矛盾更为突出。

3.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的需求方面,55.3%的教师希望以专家讲座、报告的形式培训;47.1%的教师还希望以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的形式培训;74.1%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来学习;54.1%的教师以案例评析、参与式的方式培训;7.1%的教师还希望以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和共同研讨的形式培训;37.6%的教师希望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14.5%的教师希望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培训;还有31.8%的教师希望还有其他的培训方式。这组数据说明,教师们接受培训的形式不拘一格,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课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4.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在培训者类型和特征的需求方面,有21.2%的教师希望只由高校教师来培训;5.9%的教师希望只由课改教师来培训;还有5.9%的教师希望只由教科研人员来培训;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只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其余36.4%的教师希望由以上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培训者团队。30.6%的教师希望培训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专业性强;56.5%的教师希望培训者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善于调动学员;41.2%的教师还希望培训者具备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有51.8%的教师期望培训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了解中小学实际、讲课深入浅出。

5.教师对培训考核的需求

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的需求方面,14.1%的教师希望通过考试的评价方式来考核;56.5%的教师期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的方式来考核;16.5%的教师期望通过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式考核;14.1%的教师希望通过提交教学案例的方式考核;17.6%的教师希望采取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的方式培训。可见教师们不太喜欢对他们进行考试评价,而希望作业等其他方式的评价,这提示我们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在评价时进行考虑。

二、培训建议

1.对于培训的组织和实施的建议

(1)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方面。

完善岗位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强。然而,就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这就必然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甚至是错误。况且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问题重重,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又如何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制度来逐渐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形成良性循环,用几年时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分层培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梯队。

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针对目前现状,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别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那些专业素质好、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对其他教师的发展起带动作用,成为其他心理教师的培训者。我们要努力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加更高水平的高级培训和高级研讨;对那些中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教师参加拔高培训,使他们逐渐向高水平教师发展。为这些教师创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组织他们研究实践问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比较外行的教师,通过恶补专业知识,使他们的专业水平获得较快提高,通过考核逐渐淘汰不合格教师。在形成专业梯队的过程中,创造条件以高带低,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氛围。

(2)培训内容要能及时跟进教师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也有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更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对那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内容要通过适当形式引导教师系统学习,对那些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培训者要不断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按需设计培训内容。

(3)在培训形式上要做到几个结合。

一是要组织集中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结合。没有教师的自主学习,任何培训也难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教师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培训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培训机构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使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让教师的自主学习延伸培训的效果。二是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专家的讲课要密切结合教师工作实际,引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应该充分调动一线优秀心理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实践领域的培训者,通过现场观摩、演练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提高素养、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会操作。三是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过多的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集中困难,而且会加重工学矛盾。在现代远程培训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应更多采用远程培训的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重视远程培训的合理安排和互动平台的互动效果,使远程培训中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及时讨论问题,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四是培训和教研、科研结合。长春市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益于引导心理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的培训工作离不开教研,也离不开科研,我们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将其与教研科研分开,所以,我们应将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评价方式多元化已经在学生评价中得到落实,实践证明,执行考核更易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如,作业、论文、网上互动频度、提交案例、个人评价、档案袋、教学设计、所在学校工作效果评价等等。

2.对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的设想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考虑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和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我们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做出如下设想:

(1)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研究。

(2)知识类课程。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题研究,如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心理问题,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和人格发展问题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防范;教师心理不适应以及心理问题的调适;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