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值周总结范例

夏季值周总结

夏季值周总结范文1

以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全面落实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视频会议精神和《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开展“三清二改一管护”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部署安排,抓住当前夏季大好时机,坚持“乡镇主抓、多方参与,村为单位、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村庄“脏乱差”问题,在全镇广泛开展村庄清洁“夏季攻势”集中行动,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二、基本原则

1.乡镇主责。乡镇党委和政府是组织实施村庄清洁“—夏季攻势”集中行动的责任主体,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一线总指挥”,要全面做好“夏季攻势”集中行动的动员部署、督促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

2.村为单元。村庄清洁“夏季攻势”集中行动以村组为单元组织实施,各村组要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到具体人,确保“夏季攻势”集中行动扎实开展。

3.农民主体。农民群众是清洁行动“夏季攻势”集中行动的受益主体和参与主体。各乡镇要通过宣传、教育、评比、通报、奖励等办法,广泛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培育清洁村庄的持久动力。

4.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农业农村、住建、城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卫生等部门在清洁村庄“夏季攻势”集中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分工不分家。积极吸引成功人士、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村庄清洁系列活动。

三、行动内容

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结合端午节、建党节、建军节、中秋节、农民丰收节等重点节日,广泛宣传,群策群力,集中力量从面上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掀起全民关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村庄清洁行动热潮,打好三场战役。

(一)打好“三清一整治”攻坚战,做到“十整治一禁止”。

通过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使得房屋周边、道路两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整治好乡镇集镇卫生和秩序。重点抓好“十整治一禁止”等11个方面工作:

1.整治厨余垃圾。对农村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剩菜剩饭、菜叶果皮、食物残渣碎末等“会烂的”进行有效的堆肥处理,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清盘”行动,尽量避免成为泔水,禁止成为“地沟油”源头;塑料、玻璃、金属等“不会烂”的,要鼓励农户分类收集,然后由乡镇再分类转运到县进行统一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贸市场、赶集市场、蔬菜水果基地等“果蔬垃圾”清理,定期回收做成绿色饲料。

2.整治杂物堆。重点对农房周边、道路两侧杂物(暂时用不上的生活用品,农用器具,可回收塑料、纸箱等)乱丢乱放进行清理整治,督促堆放整齐,条件允许的要堆放在杂物间。

3.整治柴火木料堆。重点对农房周边、道路两侧的随意堆放的柴火、木料、木板进行清理,有二次使用价值的要摆放整齐,特别是搞大拆大建的村庄,在安全前提下,要规划好场所用于堆放大量木料、木板。

4.整治残垣断壁。重点对空心村、老旧落后村残垣断壁进行清理整治,加强宣传引导,有历史价值、意义的尽量改造修复,没有价值的以及改造不了的尽量拆除到位,确实难以拆除的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5.整治旱厕、猪牛栏。进一步清理拆除停用的旱厕、废弃猪牛栏、废弃鸡鸭棚(鱼舍),新建符合标准的乡村厕所,有生活需要的改造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旱厕,条件允许的科学规划猪牛栏、鸡鸭棚(鱼舍),避免造成畜禽养殖污染。

6.整治建筑垃圾。重点清理房屋周边、道路两侧、空地偷倒的建筑垃圾,加强对建筑垃圾清运监管,条件允许的要设立围挡,完工后要及时清理积存的建筑垃圾,剩余砂石要及时处理,避免成为新的垃圾。

7.整治农药化肥废弃垃圾。夏季高温容易滋生蚊虫蛇蚁等害

虫,也是水稻等农作物快速成长期,农药化肥使用明显增多。要及时清理农药瓶、化肥袋等废弃垃圾及有害垃圾,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选择科学合理的防虫、施肥方式,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8.整治水面垃圾。重点对水塘、水渠、水沟上的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打捞,定期清理淤泥,条件允许的要进行水下垃圾的清理。同时,梯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强化水质保障。

9.整治“小广告”。重点对建筑立面、围墙围栏、门、窗、楼道的小广告进行清理清除,选取适当显著位置、人员密集场所悬挂宣传标语,布置宣传栏,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形成浓厚氛围。特别注意城中村小广告的清理,要定期安排人员巡查,避免形成“牛皮癣”。

10.整治集镇秩序。①整治街道环境卫生。做到集镇街道、农贸市场无暴露垃圾、无垃圾堆积、无废品收购堆积物、无卫生死角、无污水臭水横流。②整治集镇秩序。做到集镇街道无店外占道经营、无货物堆积,规范集镇街道废品收购、车辆(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四溢乱泼乱倒行为,清理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

11.禁止秸秆焚烧。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巡查监督,禁止出现秸秆(杂草等)焚烧现象。

(二)打好“二改”提升战,做到“三美一提升”。

通过提升改美家园,改好习惯,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清洁卫生意识,转变村民文明习惯,力争做到“三美一提升”:

1.美。引导村民勤洗、勤扫、勤擦、勤拾掇,在庭院内种花种树种菜,同时拆除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等障碍建筑,对损毁的建筑物和涂料脱落褪色的墙体进行修复或刷新,使庭院内外与周边景致和村庄风貌相协调。

2.村庄美。改水、改厕、改沟、改线整治到位,村庄道路破损、坑洼要因地制宜修复、取铺、补措,沥青路面沥青修、水泥砖路水泥砖补、麻石路麻石铺,在村庄广场设置路灯,有条件的村庄,可以进行绿化美化,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强化乡村风景林保护,实施农村生态修复,绿化村庄空闲地,进一步美化村庄环境。

3.道路美。①对农村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对道路沿线的垃圾堆、杂草丛要定期清理,并做好全天候保洁,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破旧破败村庄要进行整治提升,对杂乱电线、缆线要进行清理整理,特别是对道路沿线的坟墓要进行综合整治,能迁移的迁移,不能迁移做到坡改平、立改卧,并种植树木进行有效遮挡,同时强化宣传教育,鼓励文明祭扫,引导使用鲜花,禁止使用绢花。②对铁路(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对铁路(高铁)沿线的垃圾堆、柴草堆要定期清理,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有碍观瞻物、违规蓝皮棚、破旧鸭棚猪舍等进行拆除,特别是对沿线的坟墓要进行综合整治,能迁移的迁移,不能迁移做到坡改平、立改卧,并种植树木进行有效遮挡,同时强化宣传教育,鼓励文明祭扫,引导使用鲜花,禁止使用绢花。

4.提升村民清洁卫生意识。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建立健全文明村规民约,引导激励村民主动爱护和维护村庄环境,自觉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行为,养成生态文明生活习惯。加强农村“三风建设”,积极开展六好家庭、最美清洁家庭、六好村庄等评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以爱劳动、扫家园为载体,组织群众开展家家户户搞清洁,干干净净过日子等活动。

(三)打好“管护”巩固战,做到“三类村庄”长效管护。

按照省农业农村厅方案要求,将全乡镇村庄分成三类:第一类村庄(农户和公共设施不多的一般自然村),日常管护主要集中在卫生保洁、杂草清除等环境卫生维护及道路、供水、体育休闲等已建基础设施等管护等方面;第二类村庄(农户和公共设施较多的中心村),日常管护重点包括卫生(公厕)保洁、沟塘清淤、绿化养护、杂草清除、路灯维护、道路养护以及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体育休闲设施、宣传设施维护等方面;第三类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村,包括田园乡村、文化古村、休闲旅游乡村和现代宜居乡村),日常管护内容在比照二类村庄管护内容基础上,还要对停车场、休闲椅、游步道等休闲旅游设施进行管护。

四、实施时间

本次行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1.动员部署阶段。各村(居)委会要对辖区内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摸底排查,认真分类,制定计划,及时召开村组级村庄清洁“夏季攻势”集中行动动员大会,充分利用好微信等新媒体,采取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单(手册)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动员组织农民群众参与村庄清洁“夏季攻势”行动,确保实现“三个100%”的目标(即:清洁行动覆盖农村常住农户100%,农民知晓度达到100%,农户参与度达到100%)。

2.集中攻势阶段。各村(居)委会要结合各自摸查情况,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责任落实台账,明确分工和责任,明确整治范围和内容,明确整治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干3个月,开展大扫除、大清理、大整治行动,着重清理乱堆乱放,及时清运垃圾。抓好任务落实,限时间、定任务,抓质量、促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3.巩固提升阶段。压实责任,查找问题,针对突出问题,由易到难、有序安排、扎实推进、整体提升,确保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基本得到消除,农民清洁卫生意识普遍提高,助推村庄清洁行动长效化、制度化,以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喜迎建国70周年大庆。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将严格按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评办法并结合实际开展督查考评排位。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压实责任。村庄清洁“夏季攻势”集中行动是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推动省市业务部门,具体指导下的重大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各村(居)委会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村(居)委会主要领导要履行好一线总指挥的职责亲自推动,落实分管领导,抓好协调督查和指导,落实科级领导干部包村、镇干部驻村责任制;强化工作队伍,落实具体管理人员,加强镇、村、村小组几级巡查;落实专项经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活动有人管事,有钱办事,避免走过场、喊口号、做样子。

2.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各村(居)委会要及时召开村、组工作会议,进行层层动员,全面宣传,发动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各地要加大村庄清洁、健康卫生生活的宣传引导力度,要在村庄、村道、田间地头等显目位置悬挂“家家户户搞清洁,创造幸福好生活”、“温圳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吃干净粮、喝干净水、住干净家、走干净路”等通俗易懂的横幅标语,充分利用宣传栏、LED、手机、宣传车、宣传标语、宣传展板,致群众一封信、微信群等动态宣传、典型宣传、网络新媒体宣传等媒体进行全面宣传,鼓励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面掀起村庄清洁“夏季攻势”行动新热潮。

夏季值周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夏季;气象条件;臭氧;影响研究;潜在源区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背景下,大量的能源被开发利用,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为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的臭氧(O3),是一种光化学反应的微量气体,它主要来自大气层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近地面的O3主要来源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光照作用下发生的大气光化学反应以及平流层输入、前体物浓度水平、大气化学反应、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等对O3浓度都有一定的影响[1].高浓度O3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会对植物和农作物等造成危害[2].目前针对O3污染,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10].如:国外Jacob等[11]的研究显示,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将会使污染地区夏季O3浓度增加,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地区;Sillman[12]基于10年观测数据对O3与前体物VOCs和NOx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区域要达到降低O3浓度的效果,单独减少VOCs或者NOx的排放浓度是不可行的,不同区域下有不同的影响机制;Antón等[13]利用1978-2000年的NASAO3总量的数据,对葡萄牙上空O3总量的时空结构进行研究得出,葡萄牙上空的O3总量与纬度有轻微的依赖关系,O3浓度存在季节性显著变化.国内王旭东等[1]基于郑州环境和气象数据,分析O3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Zhang等[14]使用后向轨迹和PSCF手段研究了杭州O3污染传输影响;王闯等[15]利用2013年沈阳市O3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气象条件对O3浓度的影响研究;高平等[16]基于2015年10月广州4个代表不同站点类型,结合WRF模拟的气象数据,研究了各站点O3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敏感性.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受地形[17]、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共同影响,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8],风速小,夏季高温多.目前关于重庆O3污染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9-22],蒲茜等[23]通过研究重庆市O3污染日的大气环流分型与传输特征,总结出O3污染期间主要有8种天气类型,主要污染来源有一个明显的从北转南的趋势,O3污染的潜在源贡献分析结果与全市工业源NOx和VOCs排放量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较高.韩余等[24]通过重庆市O3污染,对气象因子预报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作为重庆市主城中心城区之一的北碚区,随着近年来的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保持在主城区前列,但是空气质量受气象要素、环境污染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环保压力,其中O3是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强化源头治理,为此,有必要对山地气候背景下夏季O3污染进行深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1.1环境监测资料本文数据包括2013-2017年3个北碚环境监测站点逐时的O3质量浓度,对比北碚环境监测站点环境信息(表1),可知天生环境监测站点(本文简称天生站)相对其他2个监测站点海拔最低,人口密度略低于蔡家监测站点(本文简称蔡家站).缙云山监测站点(本文简称缙云山站)海拔最高,周边的绿化覆盖率最高.

1.1.2气象观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包括2013-2017年的北碚国家气象观测站平均气温(T)、最高气温(Tmax)、相对湿度(HR)、降水(R)、风向(WD)和风速(SW)等常规气象观测数据,蔡家和缙云山区域自动站的平均气温(T)、最高气温(Tmax)、降水(R)等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由于天生站位于城区,在本文主要采用北碚国家气象观测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蔡家气象数据则取蔡家站数据,缙云山气象数据则取缙云山山腰黛湖区域自动站数据.

1.2研究区域

重庆市北碚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地形由窄条状山脉和丘陵谷地组成.由西向东分布有沥鼻山、缙云山、中梁山、龙王洞山4条山脉,其间为宽缓的丘陵谷地.山脉两侧地势陡峻,多形成陡坡和峻坡,山脊高程700~1000m,最高峰为皮家山,高程为1312.1m.山脉之间宽阔的丘陵谷地相对低缓,丘顶高程250~450m,最低点为嘉陵江童家溪出境处175m.属于立体气候中亚热带气候,北碚辖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9~18.1℃,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积温在6000~6500℃之间;年降水量为1000~13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100h左右.具有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雨量丰沛,地区分布季节分配不均,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夏季多伏旱等特点.

1.3研究方法

1.3.1O3污染物浓度限值环境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程度息息相关[25],本研究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年版对O3污染物质量浓度限值的定义(表2),O3质量浓度超标均以日最大8h平均质量浓度大于160μg/m3为标准计算.

1.3.2后向轨迹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开发的HYSPLIT(hybridsingleparticlela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专业模式,主要用于大气计算和分析大气污染输送与扩散轨迹[26].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大气污染在各个地区的传输轨迹和扩散的研究[27-29],是一个集输送、扩散和沉降的完整模式,可处理多种气象要素输入场、多种物理过程和不同类型污染物排放源.本研究将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监测点(29.83°N,106.38°E)作为起始点,模拟计算监测点2013-2017年夏季(6月,7月,8月)2时、8时、14时到20时(北京时间)48h后向轨迹,模拟起始高度设置为距离地面500m高度[14].然后使用TrajStat软件的AngleDistance算法对气团后向轨迹做聚类分析,研究气团输送路径.

1.3.3潜在来源PSCF分析潜在来源PSCF分析(potentialsourcecontributionfunction)方法是计算和描述可能潜在源区的空间地理位置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识别对研究区域污染物影响大的区域.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oncentration-weightedtrajectory,CWT)可以估算每个网格上污染物浓度.结合两种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某地的污染物潜在源区.PSCFij值定义为经过第ij网格的污染轨迹数mij和总轨迹数nij的比值,PSCFij值高的网格被解释为潜在源区,计算公式为:PSCFij=mij/nij(1)为减少当某一网格中nij小于研究区域内每个网格内平均端点数nave在3倍时所导致PSCFij值较高的不确定性,将PSCFij值乘以权重函数W(nij),即WPSCF=W(nij)×PSCFij,权重函数Wij值[30]定义为:W(nij)=1.0nij>600.720<nij≤600.4210<nij≤200.05nij≤10

2O3质量浓度特征分析

2.1O3年际变化特征

为北碚区3个环境监测站点2013-2017年间O3日质量浓度最大值的年际变化箱线图.缙云山站的值最高,其次是蔡家站,天生站值最低;天生站与蔡家站的箱线下限(最低值)、下四分位、中位数线、上四分位都基本一致,明显低于缙云山站,天生站、蔡家站的中位数基本维持在40~60μg/m3,而缙云山中位数维持在80~100μg/m3;从箱线上限(最大值)来看,3个站点,天生站近5年均是最低,而蔡家站与缙云山站则大致相同,两站之间的最大值差距较小.除2015年O3高质量浓度时间跨度较大,3月-4月开始出现高质量浓度天数外,其余年份的O3高质量浓度天数基本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3个站点O3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缙云山站、蔡家站、天生站,蔡家站和天生站两地相差不大,缙云山站监测点O3质量浓度远高于其他两地.对比表1环境监测站点环境信息分析可知,主要是缙云山监测站点在海拔和绿化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余2个站点,有研究表明[31]植被排放的VOCs亦可增加大气光化学系统的活性,自由基的增加容易加快O3的生存,因此缙云山站的O3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余2个站点.

2.2O3质量浓度逐月变化特征

由绘制的北碚区2013-2017年的O3质量浓度平均逐月变化图,北碚区3个大气污染监测站点的逐月O3质量浓度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基本出现在7月,低值基本出现在12月,每年的11月次年2月O3质量浓度非常低.在稳步上升的大趋势中,各监测点在4-6月增幅较小.北碚缙云山O3质量浓度远高于其他两地,蔡家和天生两地趋势一致,O3质量浓度相差不大.从北碚区3个监测站日最大8hO3质量浓度月极端最大值变化可以看出,3个监测站日最大8hO3质量浓度月极端最大值的变化趋势与月平均值(图3a)基本一致,11月-2月最低,7月O3质量浓度最高;除蔡家站4月O3质量浓度最高外,其余月份极端最大值均出现在缙云山监测点,且蔡家站5~8月的极端最大值与缙云山站基本一致.2月开始有平均1d的浓度超标日数外,天生站和蔡家站均最早开始于4月;3个站质量浓度超标日数一般结束于10月;秋末冬季均未出现超标现象;7月、8月是O3质量浓度超标日数最多的月份,其中缙云山站7月平均超标日数为18.8d,8月为14.4d,7-8月天生站和蔡家站超标日数均在10d左右.

2.3O3质量浓度逐日变化特征

2013-2017年北碚地区O3质量浓度日变化图,从图5a可见北碚区总体平均O3质量浓度日变化呈现上午质量浓度低,1d的最大值出现时间在20:00时左右,之后逐渐回落.各监测点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天生站和蔡家站在19:00-20:00时达到1d的最大值,缙云山站在22:00时达到最大值.缙云山站平均O3质量浓度最大,蔡家站和天生站每天平均O3质量浓度相差不大,较缙云山站相差40μg/m3左右.图5b是2013-2017年夏季6-8月平均北碚区O3质量浓度日变化图.从图5b中可见,夏季O

3质量

浓度逐时变化与年平均变化基本一致,1小时O3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缙云山站、蔡家站、天生站,日最高峰值与年平均变化也基本一致,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加,在11:00时左右,O3质量浓度也随之逐渐增大,大约在19:00-21:00时,达到日最大值;但是夏季蔡家站1小时O3质量浓度从14:00时起增长速度较快,在18:00时与天生站的O3质量浓度差值达到23.2μg/m3,只低于缙云山站6.4μg/m3.3夏季O3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国内外大量学者对O3的研究结论表明[32-34],近地面O3浓度变化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在O3的形成、传输、沉降和消散的过程中气象条件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北碚区O3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主要出现在夏季,为更好地研究气象条件对O3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选取2013-2017年夏季(6-8月)的O3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进行分析.

3.1气温

统计对比3个环境监测站点不同气温范围(平均气温、日极端最大气温)对应O3质量浓度及其超标率的情况(表3)可见,天生站位于城区,在平均气温>35℃的情况下,无O3超标日数,3个站O3超标主要集中在25~35℃之间,其中30℃<T≤35℃超标率最高,分别达到61.6%,51.5%,50.3%,O3日最大质量浓度也是在日平均气温4级范围中最高的;日极端最高气温4个范围,3个站均有超标日数,O3超标主要集中在35℃<Tmax≤38℃和38℃<Tmax≤40℃之间,除天生站超标率最高出现在38℃<Tmax≤40℃之间外,其余2个站超标率最高的范围在35℃<Tmax≤38℃之间,在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的情况下,O3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蔡家站、缙云山站、天生站.

3.2日照和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在一定程度反应了太阳辐射对O3质量浓度的影响,日照时数越长,越有利于提高光反应速度,从而加快O3的生成[33]。天生无日照时,相应地也无O3超标日数.但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O3超标天数也在逐渐增加,当日照达到8~10h之间时,O3超标率达到36.6%.因此,近地面的O3质量浓度与日照时数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大气中水汽通过影响太阳辐射从而影响O3发生光化学反应,大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反应消耗O3[35].由绘制的2013-2017年相对湿度及O3质量浓度散点图(图6)可知,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O3质量浓度逐渐减少.结合北碚区不同湿度区间下的O3质量浓度及超标率(表4)可知,在O3质量浓度超标日数里的相对湿度主要集中在50%~80%之间,其中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超标率最高,相对湿度≤50的超标率最低.

3.3降水

统计2013-2017年3个监测站点不同降水范围对应O3质量浓度及其超标率情况(表5)可知,O3超标日主要是在无降水日出现,超标率达89%左右,在中雨和大雨量级时,天生站无O3超标日,蔡家站和缙云山站的超标率1%左右,小雨量级则3个站都有O3超标情况出现,超标率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蔡家站、天生站、缙云山站.

3.4风向和风速

结合天生站夏季不同风向风速变化及日最大O3质量浓度的风玫瑰图(图7),可以看出,天生站2013-2017年间夏季主要以北风、东北风为主,平均风速1.3m/s,最小风速0.1m/s,最大风速4.5m/s,O3质量浓度受风向的影响,中心城区O3质量浓度较高,O3质量浓度向西北方扩散的面积较大.

4O3来源模拟分析

4.1夏季O348h气团后向轨迹的变化轨迹

受气象和前体物等因素的影响的同时,O3质量浓度也受污染物区域传输以及传输过程中前体物的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影响[36].本研究将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监测点(29.83°N,106.38°E)作为起始点,模拟计算监测点2013-2017年夏季(6月,7月,8月)02:00时、08:00时、14:00时到20:00时(北京时间)48h后向轨迹,模拟起始高度设置为距离地面500m高度.然后使用TrajStat软件对气团后向轨迹做聚类分析,绘制气团输送路径(图8).结果显示,北碚区缙云山夏季O3气团传输路径聚类后有6条轨迹,平均O3质量浓度是104.8μg/m3,其中轨迹1(19%)主要来自西方,途经四川内江附近,气团长度最短;轨迹2(19%)相比轨迹1传输路径较长,主要来自南方,途经广西、贵州;轨迹3(5%)气团长度最长,主要来自西北方,途经青海、四川,同时此条轨迹的O3质量浓度最高,平均浓度达128.9μg/m3;轨迹4(24%),O3质量浓度位居全部轨迹线路的第2,达到110.97μg/m3,主要来源于重庆东南部影响;轨迹占比最高的是轨迹5(28%),平均O3质量100.9μg/m3,主要来源于东北方,与北碚区主要风向一致,途经四川盆地东北部;轨迹6(5%)O3质量浓度最低,平均O3质量浓度87.13μg/m3,主要来源于西南方,途经云南、贵州.

4.2O3污染潜在源区分析

本研究将后向轨迹所覆盖的空间区域(20°~40°N,90°~120°E)网格化为0.25°×0.25°的网格,设定轨迹对应的O3质量浓度大于160μg/m3(国家二级标准)作为污染轨迹,计算每个网格内的PSCF值以及CWT值.由北碚缙云山夏季O3潜在源区分布概率(WPSCF)分析结果,可知夏季O3潜在源区分布广泛,重庆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中部等地区是WPSCF高值区(>0.24),湖南、广西等地部分网格也存在较高的WPSCF值,可能是O3潜在源区.基于CWT对研究区的WPSCF和加权浓度权重轨迹值(WCWT)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两者结果较为相似,WPSCF的大值区和WCWT大值区基本重合,潜在污染源较为可靠.从北碚缙云山夏季O3质量浓度的WCWT分析结果(图9b)可知,夏季O3污染潜在源高值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周边城市群、重庆本地(除东北的城口—巫溪—巫山外的城市)、贵州北部,对北碚缙云山O3质量浓度48h贡献超过了100μg/m3.

5小结

(1)北碚区O3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缙云山站、蔡家站、天生站,高O3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11月到次年2月浓度最低,天生站和蔡家站小时O3质量浓度在19:00-20:00时达到最大,缙云山站则在22:00时达到最大值.

(2)气象条件对夏季O3有密切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在30~35℃区间时、日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5~40℃时,O3超标率最高;O3质量浓度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性,O3质量浓度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加;与相对湿度、降水呈负相关性,随着湿度及降水的增加,O3质量浓度逐渐减少;夏季主要以北风、东北风为主,受风向的影响,中心城区浓度较高,O3质量浓度向西北方扩散的面积较大.

夏季值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室外热环境;景观设计;数值模拟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张,城市热岛效应也日趋严重,城市热环境存在急速恶化的趋势。广州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庞大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也预示着日益上升的热岛强度。气象数据表明,广州城市热岛效应正在逐步的加强。由于变化尚不明显,城市热环境质量尚未引起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足够重视,导致许多城市建设项目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或者视觉效果,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相去甚远。近年来,关于城市热环境及绿色建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室外热环境越来越被关注。

1.2课题意义

城市热环境是地域气候和城市规模等社会人工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自然条件包括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太阳辐射、风速、风向、风频等;社会因素包含人口密度、聚居方式、绿化规模等;人工因素包括空间的几何尺度、走向、建筑物密度、墙地面材料等因素。如此众多的因素组合成了千变万化的城市室外热环境。这些组合关系恰恰影响到设计师能否在城市设计阶段就考虑顺应不同的自然条件,结合相应的技术手段设计出舒适的热环境,这种热环境技术与设计技术结合的能力正是现如今设计师所稀缺的一方面素养。现如今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所考虑的指标,例如绿地率,主要设计依据是国内外城市的绿地率现状以及《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和《城市绿化条例》,对于设计师来说,大多数设计师并不了解设计依据背后的意义和知识,以这种方式确定的方案对热环境的改善程度不得而知。因此,对不同的景观影响因子的定量研究非常有必要。

2文献综述

与城市热环境相关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大到宏观层面对城市尺度空间的热环境分析和研究,小到微观层面某一材料的使用对局部微气候的影响研究,都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借助实测调研、软件模拟等技术手段,得出了许多客观的数据和结论,为城市中不同尺度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2.1城市尺度

栾庆祖等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北京市主城区的城市绿地及其周边建筑物作为热环境影响进行实测和分析,发现绿地的面积无论多大,其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应都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在布设城市绿地时分散型绿地比集中式大绿地对周边环境的总体降温效应更好。乔治等构建了北京的城市热环境区划模型,通过分析2008年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区域下垫面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热环境,北京城市热环境的主成分因子依次为植被覆盖、地形地貌、城市下垫面建设规模和人为热排放,以此为依据可将北京划为7个热环境区域,从而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师根据各个分区热环境成因机制差异分别提出相应的热环境改善和调控措施。

2.2中观区域尺度

马晓阳以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的为研究对象,发现居住区建筑布局,下垫面构成,植物类型等都会对热环境产生影响。针对居住区绿化的细致研究得出乔———灌———草绿化模式和乔———草模式对人体热舒适调节效果最佳,草地和灌———草绿化模式的调节作用较弱。另外,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叶面积指数越大对热环境效果越佳。赵敬源认为绿化是改善城市街谷热环境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作者利用建立的街谷动态模型,对几种典型绿化工况进行了热环境数值模拟。通过大量的数值试验,定量地比较了不同绿化形式和不同绿化种类的差异对城市街谷热环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为优化城市绿化设计以改善城市户外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杜晓寒广州典型生活性街谷为研究对象,以ENVI-met模拟为主要技术手段,发现街谷走向对热环境的贡献最大,其次为高宽比,绿化和表面反射率,最优走向为东南———西北走向,高宽比取大为好,建筑高度统一比高低不一更好。

2.3微观尺度

王可睿以广州居住区水景为研究对象,对水体影响下的居住小区室外局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进行现场测试并计算标准有效温度SET以作为热环境评价指标。研究表明:静态水体能起到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持续使用的跌水瀑布对空气的降温增湿效果更明显,水景结合遮阳和通风设计的综合作用降温效果最佳。金玲等以华南地区夏季高温期2种不同透水性铺地材料为研究对象,证明了可透水地面改善室外环境热舒适性的能力明显优于不透水地面。陈绕超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广州地区校园室外热舒适评价指标ASV和逻辑斯Logit模型,强调了加强室外通风和改善遮阳条件对提高室外热舒适的巨大潜力。丁云飞以广州某高校图书馆为例,利用CFD模拟方法对建筑立体绿化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夏季典型计算日,与普通建筑相比,采用立体绿化,建筑前广场、草地、河流上方1.5m处温度都有所降低,屋面温度降低了8℃左右,可见立体绿化可以有效地改善室外环境。

3总结

目前,国内外对室外热环境的研究集中在实测、模拟、和评价等方面,从尺度上可分为宏观的城市尺度,主要技术手段为对城市热环境的进行遥感观测,经过反复演算后对城市热环境进行分区及研究各分区的优劣,指导城市设计方案的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虚拟三维模型进行城市尺度的热环境模拟,将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模拟数据较为准确的模拟软件,利用该软件对各个设计因素进行调整,以找出更为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方式,达到更好的城市热舒适环境;而中观区域尺度的城市热环境研究集中于某种类型或某种空间的热环境实测、评价和模拟,通过研究该局部空间的各个设计因素,获取指导该空间的设计策略;微观的基础设施尺度则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某个设计因素,例如绿化、铺装、水景等,借助各种各样的空间载体,定量地研究这些基础设施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以期获得该设计因素的普遍使用规律。总结看来,室外热环境的研究方法相对统一,通过现场调研、热环境实测、软件模拟等方式获得准确客观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及评价。对于景观要素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从原来的定性研究上升到定量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景观设计的理性思潮,让设计变得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孟庆林,王频,李琼.城市热环境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2014(12)

[2]马晓阳.绿化对居住区室外热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杜晓寒.广州生活性街谷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林波荣.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

夏季值周总结范文4

1蚯蚓品种的选择

根据用途不同,蚯蚓大致可分为参环毛蚓(作中药材)、白茎环毛蚓(产粪肥农田)、湖北环毛蚓(水产饵料)、威廉环毛蚓(林业用蚯蚓)、赤子爱胜蚓(生产蚯蚓肉、蚯蚓粪)等。而本试验选用的大平二号蚯蚓(属于赤子爱胜蚓类)是我国从日本引进的高产蚯蚓良种,多用于养殖粪污、生活垃圾、污泥等生物处理方面,在此次鸡粪养殖蚯蚓试验中,本品种能够高效利用鸡粪中的营养物质,是鸡粪生物转化的理想蚯蚓品种。

2放养前的准备

2.1场地选择。蚯蚓养殖一般采用露天堆肥的方法,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雨季不积水的树林下。

2.2基质处理。将70%~80%鸡粪、20%~30%粉碎秸秆、适量微生物菌剂,加水混合均匀,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含水量判断方法:抓一把鸡粪握紧,指缝间可见水但不滴水),然后堆成高1m、长和宽适宜的长条或圆形粪堆,盖上一层塑料膜,进行发酵。前两周每5d左右翻抛1次,后两周每3d翻抛1次,期间可以根据堆垛的温度变化改变翻抛次数,如果堆垛温度低于60℃或高于65℃时,应适当增加翻抛次数,最终粪便混合物成品含水率为25%~30%左右,发酵周期约为25d。基料腐熟外观评价参数主要有颜色、气味、水分等几个指标。腐熟好的基料颜色较深,呈黑褐色或黑灰色,基质中偶见白色菌丝,略带土腥味,粒度均匀,松散,用力攥紧不粘手,辅助检测pH值为弱碱性;之后进行基质调制,使基料保持碎细状态,以保证蚯蚓快速生长;最后,把基料做成条堆状,一般高0.2~0.3m,宽1~1.5m,长度不限,见图2。

3蚯蚓放养和管理

3.1试养。大量放养蚯蚓前先小范围试养,观察蚯蚓采食和活动情况,处理不好的基料蚯蚓不往里钻,只在表面爬动,8h左右死亡。

3.2饲养密度。种蚯蚓放养的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500g左右。

3.3基料投喂方法。一般夏季每10d左右投喂一次,厚度约3~4cm;春秋季8d左右投喂一次,厚度约5~6cm。如果以培育大蚯蚓为主,则必须采用堆块法投喂,厚度为10cm左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目的是将大蚯蚓集中,以便及时采收大蚯蚓。

3.4基料温湿度管理。春秋季和夏季以保湿为主,蚯蚓所用的基料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一般采用喷水法调整。夏季早晚各喷一次;春秋两季1~2d喷水一次。冬季主要采取保温措施,一般要覆盖15cm左右的基料,再覆盖一层塑料膜,极寒天气加盖草苫。另外,夏秋季还要注意遮阳降温,严禁暴晒。

4蚯蚓的繁殖和采收

4.1种蚓的管理。料温控制在20~27℃,首次引种蚯蚓要有15d的适应期,适应期过后添加新基料以保证充足产卵,20d后卵茧孵出,孵出第15天取走部分老基料,添加新基料,以后每10~15d添加基料一次。

4.2扩大种蚓群。蚯蚓规模化养殖,首先应扩大种蚓群,种蚓池与生产蚓池的面积比为1∶5。大平二号蚯蚓年产茧约为56~58个/条,一个蚓茧平均产健康幼蚓3~4条。在饲养过程中,种蚓不断产出蚓茧和孵出幼蚓,其密度逐渐增大,必须适时收取成蚓。一般情况下每投三次饵料提取种蚯蚓一次,每次每平方可提种蚯蚓1kg以上。种蚯蚓的管理要求,见表1。

4.3蚯蚓的采收。蚯蚓每年的产量通常为每平方米10kg左右,一般在6~8kg。每消耗40kg饵料,可产1kg左右的蚯蚓,并可获得30%的蚯蚓粪。收取成蚯蚓的方法有光照下驱法、甜食诱捕法、红光夜捕法、机器法几种,大规模养殖蚯蚓主要采用机器法,机器法采收效率高,节省人力,见图3。

5蚯蚓疾病的防治

5.1基料中含有毒素或毒气时,会引起蚯蚓全部或局部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色体液,成堆死亡。建议:应尽快减薄料床,排除有毒基料。

5.2基料中含有大量淀粉和碳化水合物时,蚯蚓环带出现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物增多,最后全身变白死亡。建议:应及时掀开覆盖物,喷苏打水进行中和。

5.3蚓床湿度太大,基料酸碱度过低或过高,蚯蚓身体会水肿膨大,滞食而死。建议:应开沟沥水降低湿度,在基料中加过磷酸钙或醋酸,中和基料中的酸碱。

6预防捕食性天敌

6.1防蛙类、蛇侵害方法是不要让养殖场(床)四周存水。

6.2防鼠类、蜈蚣、蚂蟥、蝼蛄等有害生物夜出捕食蚯蚓方法是在晚上9时后人工捕捉或在其出没活动处喷洒高锰酸钾液杀死。

6.3防蚂蚁类方法是在放养蚯蚓前,在养殖床底或四周撒些石灰或含氯药粉,但二者不能并用,以免引起氯气挥发,造成蚯蚓中毒。注意用药后在上面覆盖一层干料,防止粘连蚯蚓身体而引起中毒,一般撒药后药效期可保持15d左右。

夏季值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技术

夏热冬暖地区本身与其他常用节能技术地区存在着气候上的较大差异,节能技术多运用于气候较为寒冷地区,所以在夏热冬暖地区采用节能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在该地区空调用量大,用电高峰期会出现各种情况,浪费电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研究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技术也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

1夏热冬暖地区采用节能技术的必要性

夏热冬暖地区大部分分布于亚热带,气候较湿热,普遍气候特点为夏季较冬季时间长,阳光照射强烈,温度较高但空气较湿润,季风性气候风力较大,降水充沛。当今状况下,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物内多运用空调等制冷设备进行调节室内温度,夏季主要使用空调,使得部分区域内用电量大幅增加,电量大幅度消耗下,不仅会缺电,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特别在用电量高峰期会有断电现象,所以,必须对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内部的设施进行节能化改进,通过设计应用节能化设施,达到减少此地区能源消耗的目的,改善能源环境。

2公共建筑运用节能技术的意义

2.1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公共建筑最大的能源消耗之处就在于用电量较大造成的能源消耗,而将室内运用节能技术之后,利用太阳能供应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太阳能能源。在设计相应的公共建筑内部结构时,要留下太阳能通风口,夏热冬暖地区夏季较为湿润炎热,但内部通风较好,此设计主要在冬季起作用。

2.2利于提供健康的内部环境

使用节能技术最大的有利之处就是减少对人类的身体危害,吸入较为健康的空气,由于大部分节能材料采用清洁设备,在节能前提下又减少对人类的身体危害,为人类提供一个既温暖又可以随时随地休息的大环境。

2.3利于节约资源

公共建筑内部大部分运用一些节能新材料,但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节能性新材料成本较大,虽然起到了节能的目的,但是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这时应该使用可再生性材料,综合性使用各种节能材料,可再生性材料既可以循环利用又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公共建筑外部的浇灌设备可以采用滴灌、喷洒式浇灌等,在周围绿地旁边可以修建排水渠,在浇灌完毕之后可以将渗出来的水自行排入排水渠中,经管道流入池塘,进行农业种植,不仅节省水资源还可以减少财力耗费。

3公共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具体措施

3.1注重对选材与技术的细致性

夏热冬暖地区节能设备对技术更加具有考验性,并且对于选材也具有较高的要求,更多运用节能性材料,例如一些再生性无机材料等,根据对不同建筑类型来看,采用不同的材料应用。比较常见的有无机性保温材料,可以长时间的应用还有不会变形老化,在公共建筑中墙面不会经常性地翻修,所以采用此类型的材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有机保温材料在公共建筑中也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这种材质运输方便且较为轻便,建造出来的建筑物也可以保持长期性清洁,但有一点就是这种材质可能会产生变形现象,在建造时难度也较大。含保温性质的材料在夏热冬暖的地区所体现的保温作用除了与用材方面有关,与建造方法也是离不开的。保温材质在建造时要进行直接现场性的制作与拼装,一般在正常性的建造条件下,使用保温材料进行现场制作更有利于公共建筑的统一性。在完成对保温材料的加工以后,要对拼接处进行合理化的处理,避免有渗水,保证结构的稳定。

3.2注重节能技术的地域独特性

由于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较为特殊,所以采取的技术也较为独特,在相对的夏季时间较长,气候较炎热、冬季时间较短湿度较大条件下,尤其是对于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不同,公共建筑的朝向或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更有待考量。夏热冬暖的地区一般会选择南北方向,由于在夏季有较强的太阳光照,这样的建筑物朝向有利于在夏季有效避免阳光的直射,在冬季则更加有利于阳光的直接照射,增加建筑物室内温度,减少对制冷设备的使用,也有利于通风性能的提高,平衡室内外的湿润度。除此以外,在选择墙体材料也要同样注意气候差异性,例如空心砖等加厚材料,既可以在提高通风条件下有效隔热,还能在调节内部温度或是光线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减少了能源的消耗,然后产生节能的效果。

3.3注重在细节方面的改善

公共建筑在完工后的质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保障性,所以,对于建筑物的细节要不断进行完善,才能够达到大众的喜欢。夏热冬暖地区的特殊性,节能化设计需要多方面完善,可以分为不同结构进行建造。比如在建筑物内部要考虑与外部的热量阻隔,减少热量流失,产生节能的效果。在建筑物外部则要考虑对遮阳效果的保障,尤其是在夏季光照较充足情况下这种设计就尤为重要了,而且在外部选择种植爬山虎等爬藤性植物也有利于遮阳,不管什么样的设计都是以节能为主要考虑方面努力的。

4总结

在电量消耗较大的夏热冬暖的地区内,公共建筑采用节能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对资源与能源的使用,保护了公共环境,为大自然保持色彩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为使用这些公共建筑的人们提供一个优美、健康、自然的环境。对于现代化建筑物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也不断具有复杂性,但是相应环保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对于建筑物的节能性探究不断深入,更加具有技术性。

参考文献

[1]张昊天.面向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研究[J].四川水泥,2015,(11):80.

[2]何玉岩,杨帆,李梁,等.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综合应用示范[J].中国标准化,2017,(6):88-90.

夏季值周总结范文6

1北方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制约因素

1.1气候

中国北方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存在季节分配不均的情况,冬季与夏季温差较大,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为7月,夏季年降水量400~800mm,冬季最低气温在0℃以下,夏季最高气温则高于20℃,气候差异明显,四季气温变化分明[1]。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若选址不当或越冬防护管理技术措施不力,则可能导致茶园出现严重的病害问题,据调查,北方地区每年有近30%的茶园发生病害,减产量达20%~30%。

1.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保障北方地区茶园种植效益的基础,需优化地形、坡度、覆被度、侵蚀度等因素,结合北方地区条件设定标准值,以此作为后续茶叶种植水平评定的根本依据。了解茶园内土壤环境条件,不断完善土壤肥力调查,根据土层度、耕层、养分、储量指标确定各类微量物质含量及比例,为茶园后续种植提供基础条件。土壤肥力随时变化,受到气候、水文等条件影响,需掌握土壤肥力指标的动态变化,保证土壤肥力与作物需求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保证茶叶高产稳产[2]。

1.3良种化水平

北方茶叶在种植时会受到生态、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与南方地区土壤肥力、质地、雨水等条件差异较大,为此,北方茶园选育需优化无性系茶树良种,了解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地势情况,选择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茶树,且在确定实验合格后不要轻易更换品种,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增产增收的目的。北方地区茶叶种植时间较短,且受到品种适应性的影响,应选择抗寒性、耐旱性、耐盐碱性等强的良种,且中熟性好、耐肥、抗病,在特殊地区应选择适应能力强的品种,在更换新茶品种时必须要经过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进行多次实验数据统计,保证稳产、高产,注意提高茶品良种繁育,保证后续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等,增加茶叶产品附加值,综合提高茶树产量与质量[3]。

1.4栽植密度

种植密度主要指区域内植株种植数量,需合理优化,通过适当的规划处理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充分提高栽植效益。种植密度是影响茶树郁闭时间的重要因素,为满足茶树生长高产、优质需求,提高茶树平均高度、胸径和横截面积,保证幼林及时郁闭所必需的成活株数。通过适当的密植促进茶树生长,但北方部分老茶园仍然用稀植栽培方式,土地利用率低、产量低、效益差,在冬季冻害影响下导致茶园缺株断垄,而过密的林分会导致生长显著下降,为此,需结合茶树品种进行合理优化,只有通过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达到茶园管理实际要求,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技术措施

2.1园地选择

北方地区茶树栽植必须重视原地原则,实行“一优两高”最佳模式,从茶树特征入手,注重酸性土、温湿、漫射光条件,其中土壤游离碳酸钙≤0.5%,pH值控制在4.5~6.5,且需保证茶园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厚度需>50cm,而种植地选择25°以下的山坡或丘陵缓坡。园地确定后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地形、面积、质地、深度勘察,从茶树种植良种化、排灌系统化、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入手,远离工厂、矿山、医院等,注重生态环境条件,在种植沟内分层施加优质土杂肥4.5万kg/hm2,注意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基于生态茶园合理设置各类设施,拟建茶园水、田、路,保证周围空气质量及水土涵养性,避免因规划问题而对生态茶园生产带来不利影响[4]。平原建园必须合理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在主干道两侧可种植遮荫树、生态防护林,在修筑梯田时应进行全面深翻,要求深度控制在60~80cm,促进茶树健壮生长。

2.2设施配置

北方气候条件较差,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干旱情况,在冬季则可能因冷风、低温而导致茶树死亡,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在栽植前预先搭建大棚,但在夏季也可能因温度过高而导致茶树枯焦,为此需做好夏季和冬季栽植工作。茶树大棚需设置调温窗、调温器、给水设施等,夏季晴天可以在10:00~15:00开窗降温,温度需控制在30℃以下,并在少雨季节做好浇灌避免出现干旱,但仍需控制水量,保持土壤湿度75%~95%,避免因临时性滞水造成湿害,冬季则需做好加温,不可随意打开调温窗。北方土壤为非酸性土质,pH值>7无需种植,山地棕壤、高山草甸土、“古红壤”、灰化土等pH值在6.5以下的区域可以进行试验。

2.3种苗选择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良种,引进推广高香型、内质好、红绿兼用或具有特异性品质特征良种,苗木要符合1、2级标准,且苗木高度应大于20cm[5]。同时,生态茶园内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逆性强、经济性状好、产量、质量优的良种。开始试种时建议先用茶籽直播。因茶籽实生苗主根系长、根深、抗寒、抗旱能力强、成活率高,若直接采用外地苗圃的扦插苗,因长途运输对茶苗损伤大,而且扦插苗根系浅、抗性差、成活率低、成本高。可以充分利用设施农业有利条件,将定型修剪下来的枝条做插穗进行扦插,自行就地繁育扦插苗以扩大生产。

2.4苗期管理

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在苗期管理中建议茶树定型高度为60cm左右,为了避免冬季冻害对幼龄茶树造成伤害,需结合相关设施进行操作,定植时间选择9~11月为宜,植梯面宽1.5m的梯层种1行,按行距1.5~1.8m划行种植,定植前用黄泥浆涂抹根颈离表土3cm,踩紧踏实使土壤与茶苗根系密接,以后每年进行1次或2次定型修剪。为了促进茶树光合作用和树体营养成分的积累,定植茶苗高度达25cm以上即可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经过3次定型修剪将高度控制在60cm左右,若树冠表面高矮不一应结合轻修剪,当茶树高达70cm左右、采摘面树幅达90cm以上且停止生长后不建议进行定型修剪。浇水与除草是确保茶树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要浅锄除草,不可伤及茶苗根部,若遇大雨或洪涝时加强田间排水,在距茶苗15~20cm处种植根系浅的经济作物,不断提高茶园管理的综合效益。

2.5越冬管理

茶园建设必须紧跟生态需求,建立防风林带是安全越冬的重要保护措施,防风林带要和道路、排灌系统相结合,选用黑松、侧柏混交效果最好,在种植中也需结合种植期限进行深翻处理。防风林带在冬季提高可气温0.5℃~1.7℃,在夏季可降低气温2.2℃~3.1℃,0~2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可提高3%~4%,其中要求林带宽控制在3~5行,而间距则要求控制在50~60cm,使茶园内风速能够降低31%~39%,在此基础上应进行科学深翻、施肥、浇水、修剪、采摘等管理,从而有效减少茶树冻害,提高茶园肥力、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为了提高土壤肥力,越冬前要灌足越冬水,空气相对湿度增加5%~12%,越冬带茶园地面覆草具有保水、调节土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每2~3年进行1次[6]。在3月份,5~10cm土层地温可提高1.4℃,需保证夏季适采、晚秋少采,为了能够抑制杂草生长,需根据摘情及时浇水并清理,裸地冻土层深度应控制在5~10cm,使用农作物秸秆等覆盖茶园土壤时,覆盖材料厚度以不露地面为佳,为此铺草量可以控制在15000~22500kg/hm2。越冬管理中也需进行追肥,要求前期以N、P速效肥为主,后期以P、K肥为主,避免因肥料供给不足而出现越冬风险问题。

2.6病虫草害防治

夏季值周总结范文7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三星标准;智能建筑

1项目概况

硅谷大厦及配套项目一期工程位于青岛即墨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中部大任河谷,由两栋独立且下部连通的100m左右的板式高层办公楼组成,北楼24层,以小型办公为主;南楼23层,以大空间办公结合单元式办公为主。南北楼底层结合部位为两层通高的办事大厅。南北楼西侧端头4~5层通过连廊联系起来。建筑东侧为两层的办公楼,通过环形连廊与办事大厅屋面连通。地下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建筑总用地面积为69237.8m2,总建筑面积173294m2,其中地上136170m2,地下37124m2。两栋板式高层呈60°夹角布置,面向主入口侧城市道路张开两翼,展现出欢迎的姿态,同时建筑物两面均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和开阔的视野(面向大海或山川)。入口前保留大面积的广场及绿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充分展示主体建筑的魅力(见图1)。

2建筑方案设计

2.1项目目标和定位

人性舒适的办公空间:灵活方正的平面布局,空间利用率高,舒展空间便于自由分割。节能舒适的室内环境:室内光环境、风环境、声环境设计以满足办公人员的舒适度与节能效果为最终诉求。典雅的公共空间:办公楼大堂典雅、庄重、高敞,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简约明确的地标建筑:建筑造型力求简洁,线条清晰,以现代化的几何造型体现海洋高科技企业形象,在所处区域楼群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生态节能的永续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三星”级标准。高效先进的智能建筑:本工程设计目标定位为5A级智能化办公大楼标准。

2.2设计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脉从象形文字中获得灵感,在现代建筑中得以延伸,在一系列旋转和扭曲中探索建筑与地形最契合的设计关系。形式跟随功能,功能追随要求,青岛硅谷大厦及配套项目通过严格的实践重塑地貌特征,打造出一个完美融入青岛和中国文脉的建筑,就像中国的语言文化一样,所有的元素都代表着一个优雅的、富含标志性的、唯一的姿态。基地——文化中心,位于中心区域;周边关联——与林荫道、景观道相连;建筑体量——建筑形体面向基地中最佳的视觉方向;面积——为使经济指标最大化,建筑在垂直方向延展;视角——倾斜的建筑体量为观海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边环境——作为建筑中的新建筑体的同时拥有周边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2.3总平面布局

青岛硅谷大厦占据蓝色硅谷核心区东西相邻的两个地块,中间由滨海大道隔开,西侧地块为一期,东侧地块为二期(主要规划为4层的文化类建筑及大型文化公园)。东西两组建筑通过横跨滨海大道的空中连廊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内最具识别性的建筑群,建筑形体极具张力。硅谷大厦一期地块共设3个出入口,西侧沿轻轨道路在建筑中轴线处设基地主要出入口,作为人行出入口;南北两侧沿海滨南路及海滨北路各设1个次要出入口,作为车行出入口。办公楼的货物运输主要通过基地北侧坡道进入地下室,停放在地下室专用卸货车位,通过货梯到达各层。办公人流分为步行人流和车行人流两种,步行人流主要从基地西侧主入口进入,通过步行广场后由西入口进入大楼;车行人流由基地南侧或北侧次要入口进入基地,由建筑南北两侧的入口门厅进入主体办公空间,或行驶至建筑中部底层架空的灰空间进入办事大厅或东楼,也可直接驶入地下车库,停车后乘坐地下室电梯到达各层空间(见图3)。

2.4绿化景观设计

基地四周沿用地绿线到达城市道路边,四周均为城市景观绿化带,建筑西侧结合入口广场,两侧布置大片的草坪绿化,以及高大的落叶乔木。基地东北角和东南角结合地面景观停车场,布置了中型乔木及常绿灌木树种。两座高层办公主楼沿东向海滩呈跌落式退台处理,露台均设计为绿色屋面,所有裙楼屋面也设计为绿色屋面。整个景观系统既有地面绿化,又有空中花园,形成富有层次的立体景观系统。

3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3.1建筑一体化被动式遮阳系统

项目以整体外遮阳方式作为建筑立面,与主体独特的造型结合,使建筑的形态优美、线条清晰、典雅庄重,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外遮阳系统由经氟碳喷涂处理的铝板组成,根据建筑窗户和朝向布置不同的圆孔。在保证室内采光的前提下,夏季可以遮挡80%的太阳辐射,防止其进入室内,达到减少空调能耗的节能效果;冬季由于太阳入射角降低,太阳光线可透过圆孔和窗户直射入室内,提高室温,降低采暖能耗,同时可以保护建筑,减少雨雪、海风对护体系的侵蚀。

3.2装配式构件技术

项目采用250mm厚保温外墙ALC板11170m2,内墙100mm厚隔墙ALC板30840m2。每100m2的墙板中约使用了32.2m2的装配式构件,装配式构件的使用比例约32.2%。装配式构件有利于绿色施工,提高工效,降低物料消耗,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保温与建筑同寿命。

3.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技术

项目设地库一氧化碳(CO)浓度监控系统,在距地1.5m左右的墙上或柱子上共分区设置了15个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检测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浓度,当一氧化碳浓度超过设定值100ppm时发出报警信号,并自动启动相应的排风机,使一氧化碳浓度降低至100ppm以下,以保证室内人员安全。项目设地上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控设备,在北楼、南楼各层各设置1个空气质量传感器(共49个),安装在距离地面1.5m左右的墙上,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通过与新风系统的联动,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800ppm时发出报警信号,自动调节新风量,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750ppm以下,以营造舒适、安全的办公环境。

3.4光导照明技术

本项目于地下车库西侧设置了14个导光筒,用以改善地下室的自然采光,提高了地下室功能区域的自然采光效果。经模拟计算,地下一层区域(1630.3m2)的采光系数达到了规范要求,约占分析区域(10002.1m2)的16.3%,约占地下一层整体面积(37124m2)的4.39%,有效改善了地下空间自然采光效果。

3.5同层排水系统

办公区域内的卫生间采用同层排水系统,有效降低了排水系统的噪声影响。

3.6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经岩土热响应分析,项目适宜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作为本项目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采用并联双U形埋管,夏季释热60W/m,冬季取热40W/m。从土壤热平衡角度考虑,按空调热负荷设计埋管数量,设计总打井数1207口。土壤换热器循环水设计温度夏季为35/30℃,冬季为5/10℃,夏季采用地埋管换热系统与冷却塔共同排热,冷却塔还起到土壤源热平衡的作用。综合分析,全年热不平衡率为13%,在实际项目运行中,考虑夏天采用冷却塔来弥补土壤的散热问题,使得土壤达到热平衡,在冬天也准备了锅炉来进行辅助供热。

3.7能量回收技术

本工程的生活热水用热采用热回收式地源热泵机组供给,夏季在制冷的同时对冷凝热进行回收,制取55/50℃的热水,供给专业排生活热水的换热器。过渡季和冬季,地源热泵制取60/55℃的热水,作为生活热水的热源。系统选用1台螺杆式地源热泵机组,制热量为388kW,制冷量为278kW,热回收量为377.4kW。生活热水的用热量为360kW,热回收量可满足生活热水用热量。本项目热回收初期投资28.8万元,每年节约运行费用24.8万元,余热回收的投资回收期为1.2年。

3.8排风热回收技术

本项目于办公室、开敞办公区、会议室等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气流组织为顶部送风、回风。新风系统采用组合式转轮全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进行供给,利用排风的冷(热)量来预处理新风,在节能的同时可实现新风量的平衡。机组送排风机均设置变频器,可根据大楼风量使用情况调节风机的频率。

3.9水蓄冷技术

水蓄冷技术的优点是合理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空调运行费用的40%~50%;降低制冷主机、冷却塔及冷却水泵容量,减少设施的投资费用;制冷主机满负荷平稳运行,工作效率高;可实现大温差,低温送风,减少空调末端设备投资,提高空调品质;具备应急作用,提高空调系统的可靠性。考虑到青岛即墨区当地有优惠的峰谷电价差,本项目设计使用水蓄冷技术,工程利用1500m3的消防水池作为水蓄冷池,配置一台双工况螺杆式冷水机组(蓄冷工况制冷量为1030kW,空调工况制冷量为1117kW)。在夜间低谷电时段,冷水机组直接对消防水池进行蓄冷,蓄冷时机组供回水为4/11℃;在白天峰值负荷时段,消防水池通过板式换热器释冷,与常规冷水机组并联,联合供冷,系统供回水温度为6/12℃。项目蓄冷水池释冷量在冷负荷峰值时段使用。在消防水池的空调循环水吸水管上,消防水位高度处设置虹吸破坏口,以保证消防用水量不被空调系统动用。

3.10雨水回用技术

雨水收集系统可行性分析:青岛市年降雨量720mm,但在降雨量集中的7~9月份也正是项目绿化浇洒、道路冲洗、水景补水用水集中的月份,而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可实现节约自来水、保护生态环境目的。雨水收集范围:本项目在地下车库自建雨水处理机房,收集场地内雨水,雨水在处理机房后被用于场地内绿化浇洒、道路冲洗和地库冲洗。

4结语

青岛硅谷大厦及配套项目一期工程是建设单位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开发的第一个绿色建筑项目,以此为起点,表明了其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决心。绿色建筑是一个集合了目标定位、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过程管控和后期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绿色建筑设计综合各项措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同时能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方案设计、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施工等诸多专业之间的配合都有着更高的要求。青岛硅谷大厦及配套一期工程在2019年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冶金行业设计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贾源,刘亚楠.浅析绿色建筑设计及未来发展方向[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1):178.

[2]王涛.论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52.

[3]邹银燕.浅析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262.

夏季值周总结范文8

关键词:山羊;舍饲;养殖技术

传统的山羊养殖是以放牧为主,这种养殖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对羊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需要改变思路,进行山羊舍饲养殖。这种养殖方式相对传统养殖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

1养殖场的建造

山羊采取舍饲养殖对其养殖环境具有很高的要求,通常养殖场应该建立在地势较高、向阳且通风良好的地方。还要有良好的水源和供电设施。养殖场应当远离村庄和人员聚集的地方,还要远离一些受污染的区域。尤其是要避免在其他畜禽养殖场周围建造,这样可以减少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在选好养殖场后,进行建设羊舍,通常长度约10~12m,高3m,宽4m。每头成年的山羊占地约1.2m2左右。通常将羊舍,楼杆要距离粪槽超过60cm,可以将羊床做成连块模式,这样方便与清理废物。在羊舍的周围应当建造一定面积的运动场所。运动场通常需要达到羊舍建造面积的1.5倍以上,周围栽种树木可以遮阳避风。在羊舍内需要搭建围栏,高度为1.55m,确保羊只之间的隔离。在运动场上要安装饮水装置,比如饮水槽或者是饮水器等,使得羊群方便饮水,饮水槽要求上宽下窄,深10cm,外观倒梯形结构。在水槽低的一端,设置有排水管,便于污水的排出,也便于清洗和消毒。在养殖场还需要修建药浴池,位置一般在大门的旁边,主要是便于对羊只进行药浴以祛除寄生虫,药浴池的深度为1m,宽约0.6~0.8m。还需要修建青贮池,可以在夏末秋初,储备一些青贮的玉米或者是草料,供山羊在冬、春季节的采食。

2引种

在引种前必须对羊舍进行全面的消毒,消毒后的15d可以引进羊群。引种时需要选择体型健壮的健康羊只。引总的时间最好是在春季和秋季。而在炎热和多雨的夏季,不适合引种,由于母羊怀孕的比例较多,长途运输容易导致母羊出现流产等意外情况,在羊群需要进行长途运输时,处于妊娠期的母羊要注意保胎。母羊可通过注射10~25mg的黄体酮,来进行保胎。羊群在运输前需要足量饲喂和饮水。在运输中要注意看守,防止山羊跳车和挤压。若羊只出现晕车等应激反应时,要及时处理,每只羊用葡萄糖5~10mg、复合维生素0.5g,溶于水中灌服。

3饲养管理

山羊采用舍饲方式进行养殖中对饲料的要求较高。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均从饲料中获取,因此,饲料需要合理的配比以达到营养的平衡。在羊的饲料中,以青饲料和干饲料为主,还可以加入一些秸秆类的植物。尤其是一些地区以秸秆为饲料的主要来源,这样不仅可以废物处理,也可以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秸秆在适当的处理后,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饲喂中,以粗饲料和精饲料配合,来进行饲喂。精饲料是指由玉米、豆粕等为主的,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组成的饲料,这种饲料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在不同的养殖场具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以青贮饲料为主。饲料在青贮后,可以降低其中的毒性,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在饲喂时要注意区分不同的羊需要不同种类的饲料。公羊和母羊在不同的时期饲料要求也不同,羔羊的饲料和成年羊的饲料有所区别,羔羊的饲料大多为草料[3]。饲喂羊的饲料,应具有良好的品质。要避免饲料出现变质,尤其是在夏季,高温状态下饲料更易发生变质。而在冬季时,饲料虽然不易变质,但是由于饲料的温度过低,也不适合立即让羊采食。在饲喂时,饲料的投放需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天饲喂3~4次,每间隔5~6h饲喂1次,这样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可以将青干草切断或者是粉碎后与精饲料进行混合饲喂。

4疾病预防

在对舍饲羊进行养殖时,还要注意疾病的预防,以避免疾病影响羊群。在饲养前,需要选择一些具有较高免疫力的,品种优良的羊种进行饲养,能有效减少发病率。还可以选择当地品种,减少外来品种所带来的疾病的影响。疾病预防主要是通过疫苗接种。在对羊舍进行清扫,消毒和通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要对羊群进行疫苗接种。要制定疫苗接种方案,根据方案进行接种,接种时要注意疫苗的质量接种的部位并详细记录接种情况,按计划进行疫苗免疫。除疫苗接种外还需要对羊群进行驱虫工作,由于寄生虫是危害羊群的一大类病原,所以必须对羊进行驱虫工作。对羊群的驱虫通常是采用药淋法,也可以采用药浴的方式进行驱虫。

参考文献:

[1]吕志军.山羊舍饲养殖要点[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07):83-84.

[2]管美英,于安君,李洪艳.山羊舍饲的养殖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