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对策研究

论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对策研究

【摘 要】为探讨文化产业转型对游客旅游体验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论文基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以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转型为例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文化产业转型有利于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通过加深对旅游文化产业转型的研究,相关部门能够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文化底蕴,选择创新文化产业转型的方法,实现旅游文化产业转型质的飞跃。

【关键词】文化产业转型;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经济

1 引言

旅游文化产业的产品与业内发展呈现朝气蓬勃的势态,物质与精神结合形成的文化旅游创新了旅游的行为方式,故此旅游文化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维度。基于此,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实质上是产业内涵的驱动机制转型,因此,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创新,亦是地方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体验”一词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用以描述对旅游产品(服务)的个体感官感受,着重强调“经历”“经验”之意。如今,体验的概念逐渐被应用于不同的学术领域当中。在哲学中,狄尔泰(Dilthey)认为体验是人们内部直觉中真实存在的一种潜在意识,能让人们感知不同的情绪;在现象学中,庞蒂(Ponty)认为体验是代表人们自身的行为,不仅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体现,更是人们感知世界的首要方式;在美学中,杜威(Dewey)认为,体验是帮助人们寻找个人兴趣与爱好的一种途径,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事物感受到愉悦。旅 游 体 验 最 早 由 西 方 心 理 学 家 契 克 森 米 哈(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认为旅游体验是一次欢愉的经历、是一次主观的享受、是一份宝贵的记忆,能在人们的生命中留下永恒美好的回忆。旅游体验主要是从游客静态的角度来看待旅游的整个动态过程,旅游体验也正如西方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所说,即人生的主观享受与宝贵记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地域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商品,通过优良的游客旅游体验反馈来带动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结合效益实际来进行旅游文化产业转型。

2 旅游文化产业转型概述

2.1 存在的问题

①自身定位不准确,特色挖掘不深入。盲目发展城市旅游业,开辟现阶段能够带来短期经济效益的“网红景点”,但是忽略了长期发展,故此会弱化城市的特色,从而使城市文化的可替代性风险提高。②不注重宣传。借由“酒香不怕巷子深”忽略了宣传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可能导致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拉长景点的时间跨度,使游客难以全面领悟景点的历史内涵。由于新生代人群的代际认知差异,古朴的文化景观未必能够唤起其感知认同,亦有可能使游客将此与落后的传统形象对标,从而导致旅游业发展不充分,文化输出难度大。③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流,国内文化旅游产业通常以政府拨款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故此产业发展资金受到一定限制。缺乏资金就会导致项目进程难以及时推进,当地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不能得到完善。④高素质专业人才缺失。旅游文化展现有深浅层次之分,浅层次的文化可以眼见耳闻,而深层次的文化则以精神输出与当地特色文化输出为主。若从业者仅是当地居民,极易使游客无法融入旅游文化,无法对此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则有可能让游客体验到消极的旅游服务,即游客会因服务人员的个性或服务意愿不足,而产生消极的旅游体验。兼具文化与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当地文化有效输出,并且文化被接受的可能性较大。

2.2 解决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多元化思考且制定对策使问题得以解决。首先,从旅游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角度着手,深化文化与旅游方面的管理制度改革,明确自身定位,以适应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与深度发展,从而能够从本质上加快实现旅游文化产业转型目标的进程。其次,需要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开展文化创新是开发潜在旅游资源的核心要求,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脉络与底蕴,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创新宣传方法,从而达到潜在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的目标。最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且在行动中坚决贯彻落实。当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对象,因此,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旅游文化产业转型革命进程都深受新发展理念的影响。在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同时,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辐射带动一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就要坚持“四个转型一个跨越”。具体来说,转型分别为亲民、为民、惠民、利民,一个跨越是指通过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管理水平,对现有旅游文化资源归类整合,开发潜在有意义资源,挖掘旅游文化深层次内涵,协调旅游文化城乡差异发展,协调旅游文化物质精神复合式发展,扩大旅游文化的积极影响,提高旅游文化形象价值,从而壮大旅游文化产业,使其产值不断提升,不断增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继而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一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差别式整合,根据需求方可实现粗糙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以制度建设作为根基,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积极规划宣传,进一步实现亲民转型;对旅游区域建设精心设计,完善旅游硬件设施和旅游服务制度,适当开发符合潮流文化发展趋势的“网红景点”,从物质、精神 2个层面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实现为民转型;加大力度开发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产业化,对相关服务标准、过程与反馈机制展开深入评估与优化,让其能够为游客带来最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对文化进行创新,通过科技投入令文化的展现形式多样化,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提升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认同感,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利民转型。

3 案例分析

3.1 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概述

本文以江苏省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江苏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大陆东部沿海,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地势平坦,东临黄海,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优越的地理位置利于交通发展,发达的交通体系助推江苏省经济发展。故此,江苏省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其一。其二是江苏省文化渊源促成的文化脉络久远与文化底蕴深厚。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多元文化。因此,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有相对优势,旅游文化产业转型适用于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江苏省是中国人口密度第一大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名列我国经济发展前茅。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一,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由此可见,江苏省的经济可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3.2 S WOT 分析法

3.2.1 优势①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资源,就人文资源而言,文化底蕴深厚且地域文化丰富多样。江苏省拥有的文化名城数量众多,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32 座,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5 处,其拥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均列全国首位。文化底蕴深厚由此可见。江苏省省内地域文化种类繁多,分别为:海洋文化、楚汉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和金陵文化。海洋文化以沿海地区如连云港、盐城、南通为典型,先秦时期,苏北平原南端的长江古沙咀由扬州向东延伸,经过两千多年向外伸展,形成了具备相当规模的海洋文化区。苏东海洋文化又包括海盐文化、江海文化、山海文化和西游文化。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体系发达。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紧邻经济发达的上海,宁沪、京沪高速交通体系发达。俗话有云“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发达才能带动经济发展,江苏地理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直接腹地。江苏省交通体系十分发达,纵横南北,横跨东西。③抢先占取旅游业市场份额,重视相关产业链发展。江苏省对旅游业发展有提前意识,由此可见,发展相关产业链的先机意识使得旅游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

3.2.2 劣势①缺乏文化创新。江苏省文化底蕴固然深厚,经济也足够发达,但是其忽略旅游文化创新,导致旅游文化产业转型难以达到一定高度。②旅游服务机制不完善。旅游服务过于注重单方面物质收入,而不把游客旅游体验考虑在前,这样会导致游客旅游体验不佳,虽然短时间内经济迅速发展,但无法充分发展,造成经济缺口。③生态文明建设不到位。开发景区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不注重保护景区周边环境容易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进而制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旅游经济效益。3.2.3 机会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辐射影响,将可利用资源最大化利用,在开展文化创新的同时结合先进技术,挖掘和发挥旅游优势。持续完善交通体系,带动周围城市经济发展,以此可以延伸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3.2.4 威胁面临江浙沪旅游一体化发展威胁,游客分流,贸易路径多元化,导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游客要求提高,若旅游文化产业不对口转型,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减缓。

3.3 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对策

3.3.1 成本领先战略利用地理优势尽可能减少成本投入,建设景区时避免影响原住居民,减少财产损失,将政府拨款全力投资旅游文化建设与创新。通过招商与资本入驻来提高资金筹集能力,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利用先进技术和聘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旅游文化产业转型进行合理预估与开发。充分利用技术与相关政策,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基于现代化文明建设成果强化旅游文化产业优势,从而达到低成本运营的目的。景区的低成本生产者在获取收益的同时又能给予游客较好的旅游体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从旅游软件配备着手,进行人才发掘培养,建设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减少低质量、低水平的硬件设备投入。3.3.2 差异化战略定位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优势,突出不可替代性优势,最大限度地保证游客体验满意度。差异化即特殊化、无法替代性,这就提高了对旅游文化产业灵活性与兼容性的要求。利用无法替代性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小到景区路边摊大到省级品牌,利用特殊性发掘产品可塑化优势,实现景区资源品质独特、产品好评率高、服务水平高,在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上迈上更高层次。在此基础上,差异化的受众群体也可以得到适当扩大,竞争压力能够有效减弱。3.3.3 社会责任战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责任化可以概括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破坏环境质量,或者自觉承担维持环境质量的责任。旅游文化产业与政府携手,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旅游文化产业注重社会责任,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提高企业信誉,也可以作为吸引人才的优势。社会责任化程度高,相关旅游文化产业运营能力强,进而更好地进行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做到发展一体化,提高经济效益,使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更高的层面,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3.3.4 品牌战略利用特有优势打造品牌。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能够引起各方关注,获得一定的知名度,能够利用品牌优势吸引有价值的人员,通过名人效应、人才实力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树立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服务优越性,加强对景点特色的打造,利用特色品牌化来获得具有相对优势的市场份额。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具有多方面优势,能够实现“古今同台”,让游客体验不同的旅游文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通过有趣的方式让游客接受并理解,提高游客旅游文化体验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4 结论

鉴于旅游体验在我国旅游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转型过程为案例,通过剖析其转型特征与做法,识别出其旅游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机会与风险,并基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社会责任战略与品牌战略视角,提出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对策。本文从旅游体验视角,拓宽了以往旅游产业转型研究中,基于宏观视角的单一层面分析局限,为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方式参考;从环境分析视角,揭示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从战略规划视角,提出了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为相关组织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李海艳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