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语文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语文教学改革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做好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更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未来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语文作为人文特征突出的学科,需要肩负起这项重任。本文立足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教学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益,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对高职语文课程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需求。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应体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征,教学方法更要新颖、实用。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视角出发,高职语文课程将展开一场深入、全面的颠覆性改革浪潮,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富有深度的研究课题。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人文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泛指文明、教养,优秀的品德、行为与思想,是一种内在品质。从字面上来说,人文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文化,而文化本身也拥有宽泛的含义,它包括语言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地理文化、风俗文化、文学文化等,从这些角度对人文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判断就是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独一无二的[1]。如今,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教育要求已经提出,借助语文这门学科的独有特征,深入发挥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必要性工作。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内在的素质与品质,使他们形成先进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教育,浮于表面

高职语文教育应当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打好知识、能力的基础,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借助于语文教学材料的特殊性,对他们的情感、素质进行熏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情趣,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育深刻性不足,理论教育过重的问题。教师通过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进行解读,让学生记住所谓的重要知识点,背诵下来以应对考试,导致他们最终掌握的只是浅显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刻的感悟和情感认同,没有将语文课程的人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该问题归咎于教师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仍被落后的教学思想所束缚。

(二)方法单一,效果局限

造成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不够新颖、多变,甚至处于长期统一的状态下。语文教学无非包括阅读理解、鉴赏、字词教学、写作教学等几个固定的环节,一些教师甚至已经在这些环节中规划出了固定的教学方案,没有随教学内容的改变而灵活调整教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处于机械状态,单纯地为了达成理论学习任务而学习,僵硬的朗读、背诵、抄写,作品的人文内涵未能充分显露,学生的情感也未能被调动和激发[2]。要知道,每一篇作品的特征、内涵都大相径庭,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用不同的方法去呈现,最终达成学生情感与作品内涵相统一的目标,但是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效果,学生毫无情感体验可言,人文素养教育也成为了空谈。

(三)轻视课程,考核随意

高职院校最核心的工作是培养专业型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将最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专业课上,对语文课的重视略显不足。尽管语文从小学开始就被作为“主科”,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正面临就业的压力,急需要补充的是专业知识及技能,而学习语文对他们职业发展发挥的作用是隐性的,无法起到最直接、最快速的效果。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将考试要点背诵下来,通过期末考核即可。带着这种态度去学习,又如何能感受到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呢?说到考核,高职语文课程考核的标准及机制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在形式上以卷面考试为主,以卷面成绩为核心,过于肤浅。

(四)内容局限,范围狭窄

造成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果有限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课本中。高职语文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拓展见闻、增加知识广度及厚度的需要,以课本为基础,将课外优质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课程的人文性。但是实际上,师生都将目光集中在了课本内,教师也缺少课外延伸的意识,导致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不深入,感悟不深刻,缺乏情感认同。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高职语文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素质的问题,长期下去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突出弊端。培育人才,首先要让学生成“人”,其次才能成“才”,人文素养教育必须受到关注,并积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三、人文素养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突出教学的细致化、深入化

浅显、表面的语文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带来的影响并不深刻。要想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端正的品格,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做到细致、深入,从人文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度剖析。

1.分析人物个性,品味人格魅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形象鲜活,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和特征值得学生们学习。教师要从文学人物的身上寻找闪光点,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去品味、感受,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主观判断,先入为主影响学生的理解。在《锁忆》中,鲁迅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表现出了他对待敌我情感分明,甘愿服务大众的优良品格,塑造出了他伟大而又朴实的形象。在作品鉴赏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品每一句表达的深刻内涵,感受作品中人物,了解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脑海中塑造出人物形象,并学习其具备的优良品格。

2.挖掘作品内涵,感受人文主题

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拥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内涵深刻,主旨明确,意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意图,通过细致的品读,与学生一同感受作品传达的积极思想,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终目标。以《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为例,该作品的主题无疑是彰显母爱的伟大,作者老舍运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质朴却又不平凡的母亲形象。对作品的理解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母亲》《烛光里的妈妈》,再让学生从“走进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去阅读文章,重点抓住文章第11和12自然段中的精彩描写,让他们思考文章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语言特点,从哪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最后,学生从“母亲筹钱送我上学”“母亲送三姐出嫁”“母亲在除夕之夜送我返校”三件事中整理出了母亲坚强、无私、爱护子女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受到了深深地触动,从中联想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无私付出,明白了要回报母亲,敬爱长辈[3]。当学生对作品的内容阅读得越细致,他们得到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二)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越新颖,越多样,教学效益才能有越大的提升空间。高职教育已经步入了改革的新时代,语文课程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多应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工具和教学策略,多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

1.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听作者叙说一件与他们无关的故事。抱着这种态度,学生很难有深刻的情感触动,更难在阅读后联系实际去反思,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无从谈起。我们唯有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真正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学习材料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以更好地实现情感迁移,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例如,《幽径悲剧》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幽静藤萝的毁灭,表达了作者痛心疾首的情感,这样一篇作品在于警醒世人,批判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和人性之恶。文章先是描写了藤萝在四季的魅力,以及它从无害人之心的品质,接着作者发现藤萝被毁,心痛万分。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并不少见。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可以组织一次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本地周边、自己老家在过去30年的自然环境、风貌,再与如今对比,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哪些寄托了情感的植物被毁的类似经历。通过调查,有学生发现30年前在城市、山间纵横的河流如今已经干涸,只剩下一条河道,到处可见垃圾;有的学生说自己老家门前的大树,承载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但是在道路规划中被砍伐了;还有的通过对比几十年前的影像资料,发现自己如今的居住地在过去繁花似锦,林木葱郁,但如今却只剩各种建筑。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明白了作者是带着怎样沉重的心情一字一句写下了这篇《幽径悲剧》,使学生在心中树立坚定的信念,拒绝做悲剧的制造者,要爱护自然,保护生态[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从阅读者变为了参与者,站在第一视角上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强烈的情感冲击大大提升了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是善于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感,与实践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单纯的朗读、抄写,只能让学生对作品有浅显的理解,创设情境则能够为他们带来真实的体验,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一些文章中描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无法用实践的方式来催生学生的真情实感,唯有采用情境教学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工具,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图片、影像等形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带来直观且具有冲击性的感官体验。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来重现故事性的文章情节,以这种角色带入的方式让他们体会人物角色的酸甜苦辣,总结出一些人生哲理。

(三)多角度挖掘人文素材

语文教学材料中蕴藏的人文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教师从不同的出发点可以挖掘出种类多样的教学材料,多角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1.汉字教学渗透人文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造字的原理,写字的笔画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尽管高职生的识字量已经足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但是在一些古诗文中仍然会出现一些生僻字,在对生僻字字形、字义的介绍中,让学生了解我国汉字文化的魅力。在书写中,要求学生做到横平竖直,依照笔画顺序,教导学生做人也要如同写字一样,保持端正的态度。培养学生书法兴趣爱好,倡导多学字,多写字,在写字中逐步形成沉稳的性格。

2.读写结合表达情感

学生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无不从他们创作的作品中透露出来,教师要加强写作指导,促进读写一体,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建立起的正确价值观从写作中传达出来。例如,学习了老舍的作品《我的母亲》后,就在学生们被作者朴实的情感打动、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之时,教师立即布置写作任务,要求他们结合真实的事例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无私为子女奉献的,如此便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下笔时思索自己应该如何回馈父母,将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进一步深化了。

3.挖掘文化内涵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传统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介绍了我国的民俗、风俗、传统艺术形式,这些作品的意图在于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这无疑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一条路径。当代高职学生喜欢追求时髦,紧跟科技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但是却很少主动了解传统文化,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基础正在逐渐消亡。语文教师应当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在语文教育的平台上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借助于课外材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接触原始的文化形式,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外来文化加强对比,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历史的认同感。还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参与手工艺品制作,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结语

当前,素质教育深切地呼唤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为此应对语文教育质量予以提高,以期实现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并弘扬人文精神的目标。当下,高职语文教育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侧重于向“人文教育”的过渡与转变。语文教师要把握住语文本身的情感性、人文性、生命感,利用这一特征和优势将人文教育有效地落实下去,挖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作者:王琴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