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例6篇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67-02

0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世界各国对于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1]。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之一[2]。那么,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载体-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高校职责,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

1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原因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主要表现为缺少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心理素质不稳定、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3,4]。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条件和因素,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该从其所处生长、生活环境来分析考察,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其主要原因。

1.1 社会大环境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与信息时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思想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困惑。同时,网络快餐文化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蔓延全球,使得一些大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与现实交流日益缺乏,加剧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

1.2 家庭小环境当代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家庭对孩子都很喜爱,甚至宠爱,衣食住行全部包管,使得孩子在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上存在不足。同时,部分家庭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辅以“物质奖励”,使得孩子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缺乏理性分析,从而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决定。

1.3 学校生活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已逐步走向大众化,国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得以较大幅度地提升,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5]。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都只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一些工科专业,几乎很少涉猎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人文教育被削弱。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在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上缺乏实践性,缺乏大局观,收效甚微。

2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与作用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品性修养与其所处环境有极大关系。那么,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载体―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如何定位自己。或者说,高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与方法来指导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向,来保障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来保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深刻理解人文素养含义,是我们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人文素养”从其字面上来讲:“人文”,在这里应为“人文科学”;而“素养”是“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简言之,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养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从人文素养定义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该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接触人群,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要站在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高度,通过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制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应该从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等几个方面去努力。

2.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这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加以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着重进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的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及奉献精神的教育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6]。

北京大学提倡并实施的“文明修身工程”,清华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开设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讲座”,首都师大开设的《中华伦理》、《传统美德与现代人生》等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一个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既要积极努力汲取外来的经验,更要了解植根于本民族土壤的文化和传统[7]。

2.2 挖掘、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以学校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它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是校园精神及其在物质和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等文化,校内各种规章制度等;观念文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师生的价值观、信仰道德情操等;行为文化:各类社团、组织等举办的各种活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要明确大学生培养目标,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2.3 优化课程设置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8]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介。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才基于生存、发展的专业技能课程,更要重视提升人才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人文课程的作用。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将一些重要的人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同时,应该把人文课程提升到与英语、计算机等级课程相同地位,通过学校教育、制度化管理来保证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高校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介,而高校教师则是课程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三者之间具有有机结合效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借助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可以借助自己的课堂设计方案和教学方法等,去鼓励、引导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为此,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比如教学大奖赛、教学方法研讨、教师进修心理学等,来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努力为大学生成才提供基础保证。

2.5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大学生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培养、获得的一些素质教育,如学生的意志力、判断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教育,与其它单位、部门合作,创造一些合适的机会,即在适宜的时间开展适宜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低年级时可以安排一些爱心奉献和团队合作活动等;高年级时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单位实习等。同时,成立专职部门,制定翔实计划,确保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6 改变教学评价模式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过多重视考试分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定位和判断,以至于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种“知识性的考试”而非“特长+拓展性的培养”,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向上力度不够,对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综合性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高校在设置教学评价体系时,可以尝试在分数评价的基础上,量体裁衣,鼓励发展优点及兴趣,使他们走上社会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结语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不仅仅是指知识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改革重中之重。我们应积极探索研究高校教育发展道路,在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强化人文素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

[2]侯聪玲.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强化大学生综合[J].人文素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28-30.

[3]杨德玲.导演―主角教学模式:大学生人文素养重构的经验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3):71-76.

[4]臧春魁,吴卫东.当代大学生就业后暴露出的人文素养缺陷[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4(3):62,64.

[5]杨静.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46-47.

[6]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跨文化外语教学;学生;人文素养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能力,努力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1]。外语教学理应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目前,我国一直不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经过多轮尝试,高职外语教学终于摆脱复制大学外语教学模式,逐步明确高职外语教学目标是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可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密切往来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跨文化外语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本文旨在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2015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进口10.45万亿元,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成为出口的主力军。而我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企业,更确切地说是民营企业,因此,未来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要求。首先,我们先明确两个概念,何为人文素养,何为跨文化交际,再来探讨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内涵

1.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综合论”“学问论”和“根本论”等。概括其主要观点:一是“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二是“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2]”上述观点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2.关于跨文化交际我国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认为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3]。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例如,Bennett、Bennett&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层次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4]”将“恰当”和“有效”作为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得到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如下问题:高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程度整体较低;高职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弱;高职学生对跨文化的敏感度较低,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不足;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自觉度较低[5]。另方面,高职生人文素养水平也不容乐观,高职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缺失、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缺乏理想与信念等问题[6]。根据高职教师们的反馈,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和理念,大多数尚未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高职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相关培训。这也是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整体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国家贯彻的指导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7]。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体验文化内涵,内化个人品质,以求实现“学会做人”,做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潜力是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图1所示。的大方框代表文化,它构成语言和交际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活动都以文化为基础,同时反映文化。中间的椭圆代表交际,它以语言为主要渠道、文化为环境。内圈的小方框代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语言的文化性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而且引导学生感悟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度,不断内化自身人文素养。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行动教学法和认知教学法等,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相较于传统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有文化讲座、关键事件、文化包、文化群和模拟游戏等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随着世界各国间人们往来日益密切,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门外语,而且要实现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有效沟通、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背景舞台,只有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赢。打个比方,跨文化英语教学好比是一枚硬币,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就像硬币的两面,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英语教学。

(二)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传统外语教学中,尽管在课堂中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努力营造语言情景,但是由于缺少较为真实的语言氛围和恰当的语言输入材料,学生很难体验到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在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着重选择具有情景化的语言材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多种学习潜能和机制,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将情景化与学习者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反思,最终才能实现学习者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

以上探讨了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跨文化外语教学为语言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搭建一座桥梁。那么,为了能够保证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开展,这里有必要再谈一谈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教材与教师。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被教材禁锢思维,要灵活选取教学材料,但是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的跨文化外语教材确实对帮助教师和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教与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涵盖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文化特色,做到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适合学习者练习的情景任务,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解决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关系到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少学者关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施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例如,颜静兰撰写的《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一文中,笔者通过利用研讨会等机会,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少外语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较薄弱,有不少“缺口”,他们缺漏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缺失跨文化交际知识结构,缺损跨文化交际教学新理念等问题[8]。关于外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普遍问题,只有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才能实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和各国间的密切交往,迫切地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性技术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总结制约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原因。通过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论述,笔者认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者语言习得,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实施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其自身教学原则,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跨文化外语教学人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在跨文化外语教材编写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深入开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期待实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

作者:李杉 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A].

[2]赵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述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4):55-6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7.

[5]孙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6(4):98-101.

[6]邓树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6):76-77.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3

一、对人文素养的审视与认识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从外延上还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作为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作为国家未来软实力提升的希望,我们负责基础教育的学校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呢?我们要改变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责任,不是只仅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只考虑升学应试问题,而应该抓好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的人认为现在先抓升学,到了大学再抓道德,人的成长的关键期也就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在中学时期,一旦人的价值观形成了,就很难再改变。所以,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人文素养的培训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

二、人文素养培养以文化做支撑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只是为了升学、解题的工具,而应使学生接受足够的人文教育,成为人格发展健全的人。这就需要学校要具备人文教育的气息和环境,而人文气息和环境的营造要依托于学校文化的整体建设。人文教育的前提文化是支撑。人文教育需有一个大的人文教育环境。学校要规划完整的文化建设框架,从学校校训、校标、校歌,到治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治学格言等,形成完整的人文素养培养机制。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学校教育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从而逐渐形成并发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校在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必须有国际眼光,善于观察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益,厚积薄发。

三、人文素养培养以教师为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就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行、操守。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是学生品德、情感、意志内涵丰满的精神导师。通过教师自己的课堂、言行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是厚重丰满的。从理论意思上讲,教师应是圣人、智人、能人、善人。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淡薄名利,诚实为人,诚实为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课程实践、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能做到坚持科学、坚持正义,以严父、慈母、良友之心给学生真诚的关爱和思想的启迪,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作为一名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情趣高雅,精力充沛,始终以自己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充满着工作的热情,洋溢着生命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内涵也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四、人文素养培养以课程为途径

1.关注人文课堂。人文课堂无疑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但在当今教育的功利主义影响下,人文学科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影响,以至于部分学生认为某些人文学科课程可有可无。这是毫无远见且极端错误的观点。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顾明远在一次演讲中呼吁:“教育要强调人文精神,使每一个人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了解世界的文化,了解他人,了解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因而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我们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可选择的人文类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同时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引导和提倡学生阅读一些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历史、社会等人文类书籍。

2.举行讲座和相关活动。邀请人文类方面的学者进行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建立学生社团,并发挥这些社团的作用,拓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这些都是营造浓厚人文氛围的重要途径。如中国传统文化类讲座;中国现代文化类讲座;西方思想文化类讲座;东西方文化比较讲座;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讲座;伦理道德知识讲座;宗教与神学讲座;人文与社会讲座等,都可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人文素养培养以环境造氛围。

营造学校浓郁人文氛围。营造人文氛围的关键在于思想的转变,必须正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并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课程、活动、讲座、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作用,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在学校统一布暑下,通过对校园硬件环境做一些人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举措。如文化气息浓郁的建筑、书香味浓厚的图书馆、有班级特色的班标、班旗等。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4

——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

教育部副部长 周远清

随着全教会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谈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高等教育如何贯彻全教会精神,高等学校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几年来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以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通过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深入学习和领会,方向已经明确,思路也已清晰,而且也初步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然而,真正要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

关于素质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关于素质教育

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由于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观。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应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或称之为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

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然而,我们并不由此推断,过去的教育,特别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就不产生影响或发挥作用。就一般意义而言,任一种类型、模式或方式的教育对人才的心理品质即素质都会产生影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可以体现于任一种教育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素质的提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中,教育本身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而只有当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出以后,提高素质才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明确目的。因而,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重大突破。

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

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社会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更新。

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我们认为,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这与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全国部分高等学校进行试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与不足,其中人文教育薄弱尤其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设想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普遍的认同。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采取了积极措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实现“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这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可以说,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首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始终与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讨论相依相伴。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展开,这就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思想观念讨论中的收获与突破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过来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改革。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界逐步确立,并逐渐深入到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头脑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其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调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强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这些做法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无疑为在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基础,对这一点,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讲到:“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同时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1999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确立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5

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单一守旧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高职人才人文素养的提升需求。本文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一体两翼”创新模式为例,提出了全新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的研究,在提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服务地方经济两个方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养;产学研;“一体两翼”;经济

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当下,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现阶段,国内地方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进步。然而,针对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出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则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应为之长期努力的方向。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四川省德阳市。德阳是一个工业城市,地处中国西部地区,英语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然而,对于以工业为经济增长重心的城市而言,无论是生产技术上的革新还是管理业务上的拓展,英语都是必不可缺的重要语言工具。为了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紧跟形势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和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积极寻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即通过建立并运作“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一产学研企业实体,不仅给本院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而且为地方人才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功能性平台,为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服务,以最终实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这里的“一体”指产学研实体企业,“两翼”中的一翼是指为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实训基地,另一翼则是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语言学习中心。在推行“一体两翼”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解决了过去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诸多困惑。本文从英语专业学生参与产学研企业实体实践中出现的人文素养缺失问题入手,进一步强调人文素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通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还具有健全的思想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反过来,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

一、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以理工类学科作为支柱性学科,学院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投入就显得相对较少。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失衡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人文素养可以给科学提供灵感,引导科学方向。因此,离开了人文素养教育,科学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生命力。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这里提到的文化素质重点就是指人文素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建设和谐美好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本身就属于人文学科,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在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想追求、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审美观点、思维方式等对于学生未来在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人性境界提升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建设的完成度都是极为关键的。对于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的教育和提升对于职业形态的成熟和职业认可度的保障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培养的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决不能成为仅仅将英语作为工具而在职业活动中只有技术知识和懂得技术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还应成为将英语作为语言应用的桥梁和文化的传播路径,以此来适应职业活动中相应的职业态度和精神以及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职业人。这样的目标和要求也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的。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教育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极为必要。

二、“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2013年开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发挥高职人文社科专业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依托国家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四川工程产学研园”,以学院外语系为主体,结合外语专业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教学实训设施,自主创办“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一产学研企业实体。以此实体为平台和载体,以专业建设和服务区域文化为两翼,推进英语专业“一体两翼”新型产学研模式。在企业实体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实现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英语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师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应用水平。但与此同时,2012~2014级共三个年级超过200名学生参与这一企业实体的运行实践,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对集体利益比较冷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漠视集体得失。二是责任感缺失,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个别极端者甚至出现违背道德品行的行为。三是创新精神不足,缺乏理想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难题首先就是消极逃避,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欠缺审美能力,不能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不能从审美的角度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的产学研模式作为提升高职

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鉴于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出现人文素养缺失的种种问题,学界已有诸多关于对其改善的途径,包括关注人文基础学科的多元化教育、增强教育者人文精神的灌输意识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因为长期以来重技能知识、轻人文养成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重心的关注,使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突破口,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课堂和校园的狭窄空间里,应该立足校园,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外实践课程较为丰富,但是像英语这样的人文基础学科的实践仍然形式少、途径少、局限性大。“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产学研企业实体立足于校园,学生可以在学校内部参加以此平台所开展的各类企业形式相仿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项目策划、招生宣传、教学管理、企业网站维护和课堂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在这样的实践性环节中学生增强了利用语言作为工具来与人沟通交流并且创造价值利润的目标,同时教师也可以全程跟踪指导,使人文素养的教育自然融入其中。

针对学生个人利益和得失心过重的问题,“中心”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并安排每个月的工作总结会,同时明确学生在不同工作实践岗位上的职业定位和岗位薪酬奖惩制度,使学生能够把自己融入“中心”这一企业实体中,以主人翁态度关注“中心”的运营和发展。为了提升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心”制定了规范的“XXX中心学生助教教辅工作细则”和“XXX中心学生助教教辅年度考核记录”,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通过“中心”参培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师生访谈记录真实反映了80%以上学生通过此项实践改善了以往存在的一些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效果良好。与此同时,通过“中心”这一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德阳市其他英语培训机构和相关产业机构的合作,在校企合作和校企文化交融的态势下实现人才培养的优选,最终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业务能力,提职业与文化素质教育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地方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但为学生开辟了从高校通往社会的途径外,也宣传了语言在企业文化理念中的重要性,加强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渗透。而企业也可以利用和整合学校资源提升企业人才质量和影响力,强化员工整体素质,服务地方经济。2013、2014和2015年“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一企业实体还创造了万元以上的实际经济效益。综上所述,通过“一体两翼”产学研模式,我们不仅改善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以往出现的人文素养缺失的一些问题,同时对服务地方经济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四、结语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文化素质 文化课程 文化校园 社会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9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与此同时,重视职业技能训练、淡化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也日渐成风,以至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逐渐淡化,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目标难以实现,培养出的高职人才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无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不是技能短训班,而是一个完整的育人系统,高职学生需要的不只是从业的一技之长,而是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必须加强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梳理并不断完善文化素质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方案。

文化素质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包括文化知识和各种社会技能的培养,以及一个人的个人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元素,它需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而获取。在当今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他追求学生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身心更加健康,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拥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价值,毕业后学生能够独立、辩证地看待人生的各种问题。最近,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文化教育传媒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很多学校也设立了文化艺术中心,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指导。

那么,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呢?根据我校近年来的一些做法和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

1 科学合理设置高职教育的文化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必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各专业都应该以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内容既要涉及自然科学也要涉及人文科学等领域,如:信息技术、食品营养与保健、中国文化鉴赏、中西文化比较、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要渗透到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如:组织开展技能竞赛、人文大讲堂、中外文学学习交流讨论、影视点评、专题讲座、文化素质培育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使高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欣赏品鉴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充实自己,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相关知识,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2 提倡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教育中的技能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中可以找到有益的人文元素和科学元素,所以高职教师在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发挥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失时机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使学生能够学习专业技能,丰富文化知识。同时,要科学有效挖掘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点,把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去,做到学习专业技能和提高文化素质两不误。如在英语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社会习俗等,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可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的岗位工作,其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或产品的声誉。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种实际工作中大胆创新。高职院校要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假期社会活动,游览人文景观、历史遗址等活动,还要精心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鼓励他们在各类大型社会活动中担当志愿者,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的活动团体,如: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英语协会、文学社、创新创业团队等,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知识。

4 建设文化校园丰富文化内涵

高职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景观、校园建筑设计、绿化美化等,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大家愉快地学习专业技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如我校每年开展“会展文化节”、“外语文化月”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开设各种网络社团、校园文化宣传站等,不断传播校园文化正能量,真正发挥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要坚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唯有此,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晓晓.从当前大学生求职现象看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