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浅析(8篇)

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浅析(8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廉洁教育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长效机制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廉政文化进校园”指导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廉政建设工作拓展新思路、廉政教育创新形式的可用载体。大学生廉政教育是当前高校三个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廉洁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我国古代民族传统美德中对廉洁有着很高的追求,现代廉洁更是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最基本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持续奋斗。学生不是一个长久的职业,他们必定有走出校园的时候,学生应是社会职业的后备军。故而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廉洁教育是建设社会廉洁风气的基础环节。国家主席认为反腐败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策略,毫不动摇地把反腐倡廉建设推向深水区。放眼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务必要把廉洁文化这个重要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廉洁建设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接受、学习、贯彻廉洁精神,让大学生群体在培养期间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取向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对腐败现象的辨识水平和防范能力。为大学生群体了解、适应社会做好前期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良性的铺垫。高等学府是培育国家未来建设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域。把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有机统合,从源头上教育即将奔赴社会的大学生们了解腐败的危害之大,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廉洁素养。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可以院校文化建设为介质,提高反腐教育方法的覆盖面,同时加强廉洁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建立起人人相传的廉洁意识观念,让廉洁精神深入人心,让廉洁行为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这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首要条件,也是贯彻落实从源头开展反腐斗争号召的有力之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廉洁教育

高等院校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并且高校文化与社会、学生个体之间密切联系。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和氛围,让每个学生个体对于自己的校园和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地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学习和实践。高等学府作为人才输出的源头之一,其培育的人才所持有的价值观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实践中,他们常常会以其较高的文化储备服务社会,贡献社会。院校文化是院校与外界展开交流的渠道之一,利用高校优秀人才去进行知识传播,同时培养优秀的人才储备,亦可对社会廉洁文化建设起示范导向作用。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廉洁教育工作可以提高院校人才的整体廉洁意识,帮助学生受众树立反腐倡廉的观念意识,把反腐廉洁精神从意识层面提升到文化的日常建设高度,从源头上壮大校园廉洁这面旗帜。把廉洁教育工作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能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层次和深度,从而进一步达到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廉洁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很大裨益,还能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内涵和实质。每个合格的大学生除了要在学校学习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外,必然还会受到校园文化的浸染影响,这种良性的校园文化会深刻地影响这些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方向。不难看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第一性的,且其影响力还能穿透校园辐射到社会的微小角落,而高校学生所接受到的思想观念也会反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

(二)廉洁教育有利于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廉洁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干净做人,老实做事,因此,在校内构建良性的廉洁氛围非常必要,建设廉洁教育校园文化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途径之一。廉洁教育在大学生整体教育所占的比重,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及其实质和内涵的充实,通过加强校园廉洁文化的建设来摸索出一条以高校廉洁文化带动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培育的新途径。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德育培育中,大学生廉洁教育处于极度薄弱环节,没有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随着高校培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在学生身上除了所学得的专业知识外,还必定能看到高校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烙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辐射性的,已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育的重要支撑。目前的问题是已有的德育培养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基地,这个问题必须重视,并用实际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廉洁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是否深入渗透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对廉洁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高校文化建设还需要深度的廉洁教育建设工作。一旦两者能融洽结合,高校文化的建设工作将从意识、思想层面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同时其效果也会更好。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结合途径

(一)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开展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

宣传栏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首先,可以在校园生活区、教学区的宣传栏橱窗内布置廉洁教育的海报,并不断保持更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还可以利用网络开设多媒体线上廉洁教育专栏,不断净化学生上网环境,强化网络生态健康。举办廉洁教育常态化娱乐活动,例如唱廉洁歌、廉洁合唱比赛等。学校领导应当率先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廉洁自律风范,同时,大学还应当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的活动,规范学校管理,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营造开展廉洁教育的环境。南京林业大学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开展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让廉洁教育深入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水杉剧社排演《探长来访》《一碗面条》等系列廉洁教育主题话剧、小品,将校园戏剧文化与廉洁教育相结合。由校团委举办,人文院、艺术院等二级学院团委承办,开展了“反腐倡廉诚信做人”的主题漫画比赛和廉洁诗词、书法创作大赛等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和谐积极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近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宣传月,9月份展演了3部话剧,一部音乐剧,计划到本学期结束还要开展7个水杉大讲堂讲座和4部戏剧展演。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和廉洁建设作用不容小觑。加强新媒体和网络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南林青年”微信公众平台(近万粉丝)、腾讯(3万粉丝)、新浪(6万粉丝)公众号、“南林青年”人人公众平台(访问量2万次)、“南林青年之家”官方网页宣传开展的廉洁教育系列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反腐倡廉网络舆论氛围。

(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教育的质量,使大学生自觉践行廉洁行为

廉洁教育需要一定的理论铺垫,把廉洁教育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及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把诚信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强化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教育力度。首先,把廉洁理论与廉洁实践相互结合,不断丰富廉洁教育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廉洁教育对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加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力度,还可通过开展以廉洁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譬如参观廉洁公仆的故居、旁听法院贪污贿赂案件的庭审和宣判、开展专题廉洁教育活动、举办大学生党日活动及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实践潜移默化地理解廉洁精神,自觉践行廉洁行为。

(三)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耳提面命,还要懂得为人师表,时刻明白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深刻落实党中央十八大的最新要求,深入推进反腐倡廉,高等院校的教师要言传身教地用自己的廉洁思想去培育学生的廉洁意识。政治思想理论课的教师更是要将所学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内容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自律意识。为了能更好地推进教师师德建设,增强教师对学生廉洁思想的影响力度,应当评选廉洁奉公、行为世范的优秀廉洁教师,并进行表彰和宣传,弘扬校园里的廉洁正气,用优秀的廉洁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大学生。

(四)增强大学生对廉洁文化的理性理解,避免填鸭式教学

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辨识能力对于廉洁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和丰富的校园文娱活动,不断调动学生对于廉政建设及反腐精神的积极性。也可开展廉洁公仆的教育介绍活动,请廉洁模范进课堂、校园,安排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宣传奋发向上的模范学生,传播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的作风,注重从历史背景、思想根源等逻辑联系中去理解廉洁教育的现实意义。目前,南京林业大学成功举办了以“廉洁文化进社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和送廉洁书法、漫画等艺术作品下乡的活动,结合我校“一小时幸福时光”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坚持志愿服务与廉洁教育相结合。2014年暑假,以“筑梦成林”为主题开展的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开展党风廉政专题调研、社会考察、宣传教育等活动。“井冈山”社会实践团队以红色教育、重走革命路、学习井冈山精神为切入点进行廉洁思想教育。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希望所在,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廉政廉洁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高校文化建设而言,其影响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可见高校文化对廉洁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廉洁教育如何深入教育体系,强化大学生廉洁意识、反腐思想不仅仅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未来,也会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调整和改进社会反腐倡廉体系的不健全之处,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推向深处,是对高校文化建设与廉洁文化结合的又一考验,有效的结合将会建立健全新社会的教育体系,深化廉政思想,提升大学生当代素质,为新社会储备优秀人才。

作者:徐新洲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第二篇:校园生物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一、生物课堂教学融入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人文精神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起着约束作用。当前,生物学处在一个大科学的发展阶段,更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又和应用。从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来看,融入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保证生物学健康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促进生物学的创新研究,两者相互交融会可以达到1+1>2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向推动力。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好人手里,它是造福大众的神器,但在坏人手里他就可能变成为祸社会的毒瘤。例如克隆技术很多年前就已经被研发出来,但是因其牵涉到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容易被不法分子用于歪门邪道而至今没有得到临床应用。为了避免科技创新无法得到应用的这种尴尬,逼着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精神文明的建设来提高人类道德层次,引导人们把科技成果应用于促进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来,用人文精神引导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比学科本身的研究与发展更为重要。为约束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一些政策法规相应出台。但正象有了法律仍有人犯罪一样,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人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素养的提高最根本的途径是靠教育。目前,科学教育的观念己经在转变,办学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在不断调整,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交叉学科相继出现,例如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这种人文与科学知识兼具的课程。专业课融入人文教育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

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融合的策略

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培养人文素养,做好精神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再加上课堂教学的渗透、良好的班级氛围,这样才能实现两者的良好融合。

(一)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精神文明建设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在传授转移知识时适当加入对生物科学发展史、我国国情以及生物伦理观念的介绍和引导,还可以讲解比较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一些前沿技术成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尤其需要注意丰富教学方式,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通过专题报告强化人文精神教育

学校可以运用自己的校友资源或者雄厚的资金等资源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报告、或者进行专家访谈等活动,通过专家的权威和影响力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学生们出于对这些名人大咖的崇拜敬仰之情,以及一定的新鲜感,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教诲。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融入精神文化因素

小组讨论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广泛,效果远胜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而且通过成立小组,学生自己就某一问题首先搜寻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然后发表各自的见解,相互交换意见,促进思想的交流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到学科知识,而且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都能得到极好的锻炼。

(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学生吸收的主要是二手经验,而投入实践的方式则可以由学生亲身参与,从而获得第一手经验,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学校可以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学雷锋活动、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校园义卖募捐活动等,让学生自己筹划方案并予以实施,校方则负责提供平台、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检验学生的精神文明状态,是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加强的方向,并且及时查缺补漏、提高自身素养。

三、结语

生物教学在培养生物科技相关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师范院校而言,精神文明建设显然不容忽视。为了使生物科技不至于沦为非法分子危害社会的武器,也为了使生物科技成果和生物人才能很好的造福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屈凤杰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第三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特性

(一)教育性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校园为生态环境,以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实践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学校是文化发源和积累的主要基地,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首要基础。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实体,就是一个以育人为本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学校教育是校园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校园文化受制于学校教育状况,其价值在于促进人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一定的文化传统总是通过教育的具体制度及其“产品”的特点表现出来,教育活动中总是渗透着一定文化传统的精髓。因此,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

(二)时代性

适应时代,引领文化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时代,校园文化有不同的任务和作用。北大的校园文化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五四时期,北大学子崇尚“爱国、团结、批判、革新、献身”的精神;改革开放后,北大学子用青春和热情一直诠释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内涵。南通理工学院提出的“和谐、激情、奋斗、跨越”的八字精神就形象地表达了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精神追求。在现代很多大学中,传统的校园文化较多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校园文化又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还融入了更多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创业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又借助了适应时展的文化载体来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其文化品位与教育感染氛围。校园文化的任务、内容和传播媒介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三)实践性

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也是学校在办学的实践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教育性、时代性的特点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作为实践主体——校园人和实践客体——环境通过工具媒介——生活、学习、管理等各项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大学生思想的转变,“三观”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较大空间,需要在思想实践和道德实践中自我审视和充盈完善。而实践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恰恰具有这方面良好的育人功能。

(四)传承创新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精神的不断发展,具有传承性。因此,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传承性。教育就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以文化人”。大学对全社会有广泛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对自己或只是对知识的探究负有责任。大学一方面以其内在的知识属性深刻地诠释和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又因其外在的社会属性而成为文化选择、保存和传承的重要社会组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凝练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文化的创设和创新,使大学教育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大学恰恰具备这种功能。作为学术组织,大学以理论研究来支撑创新,通过发扬和保持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力,加强实践和研究,传承、凝练、发扬、光大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创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在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指投资办学主体为非政府的社团组织或个人,办学经费主要由学校自筹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但从教育的终极目标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并无本质差别,都为“培养人”。但在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过程中,由于投资、经营的主体不同,民办高校具有的私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等个体特征,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有其异于公办院校的文化功能。

(一)以文化人

按照现代契约精神,民办高校的师生与学校之间都默认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三方自觉按照契约精神来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民办高校都自负盈亏,完全靠学生的高额学费支撑自己的运转,学校的各项软硬条件相对简陋;教师没有稳定的编制,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感恩意识缺乏,对自己应该享受的教育服务的期望值较高。因此,教师和学校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期望值和满意度有较大差距,师生缺乏归属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内隐形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滋养心灵、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直接或间接地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文化人。

(二)提升品牌

国内的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效补充,相比公办高校,在社会人群心目中的公信力和信任度较低。办学历史短、管理制度欠完善、生源质量不好、师资结构不合理、人才出口培养质量被社会质疑,是民办高校面临的普遍现状。要摆脱生存的困境,快速实现科学发展,民办高校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组织中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品牌形象。别具风格的校园环境,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高雅和谐的文化活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还能提高民办高校的品牌知名度。比如,浙江树人大学的“树人讲坛”;南通理工学院“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都是依靠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树立了其品牌形象。

(三)创新育人

民办高校,不同于一般的民营企业,她仍然以发挥高校“教书育人”为主要功能。没有教育的文化是空洞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刚硬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文化是一种传承,“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影响师生,文化更是一种创新,培养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信息资源、科学的规章制度、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和保障,不仅能提振师生的精神士气,而且能使师生素质不断提升拓展,思维不断创新创优,精神不断盈实丰富,从而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民办高校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保持自身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从高校办学宗旨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育是教育主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其教育客体实施知识和文化的传授影响过程,高校育人说到底是文化育人,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现出来的是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从高校活动方式看:高校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活动内容,通过学科理论武装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从高校活动主体构成看:高校是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化精英组织,是一种文化人共同体,有文化的高校人成为体现高校文化性的基本的、关键性的表现主体;从高校师生关系看:高校师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知识融合、行为互动、情感交融,是一种立体、多维、内涵丰富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呈现出动态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性。因此,高校就是文化精神的承载体,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

(二)是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所需的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责任。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结合。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主要深受来自于校园内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个体的影响和教育。民主和谐的校园,优厚的学习条件,资深的专家教授指导,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专业的技能竞赛等,能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时时刻刻激发身处其中的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合一,脚踏实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学术水平、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和学生质量是高校办学的主要指标,它们也是影响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产生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由于经济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制约,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办学水平任然存在着突出问题: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规范、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因此,加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导向、规范、凝聚和感染的作用,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使民办高校不仅要能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推动和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校园文化,可以感染引领师生员工,将校园文化融入血脉、彰显言行,使师生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大力支持,真正把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凝聚到支持和参与学校的改革发展上来。

作者:侯红梅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宣传统战部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外语专业大学生特点分析

外语专业大学生有着当代大学生共有的特点:他们性格活跃,思维开阔,乐于接受新事物,强调独立意识,注重开拓创新等。此外,其自身又有着独特鲜明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特点

女生占主体。例如,我院外国语学院共有学生1114名,女生1022名,占比91%,男生92名,占比8%,男女比例1:11,严重失衡。这就说明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对象以女生为主。外语专业女大学生的思想多元而复杂,呈现的心理问题较多,包括:学业成绩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此外,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甚至溺爱中成长,这使得不少学生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个性特点。

2.专业特点

外语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招生分数较高,英语专业还对英语单科成绩有一定要求。该专业的培养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知识,将来能更好地运用外语从事翻译、教学、外企、外贸等行业的工作。因此外语专业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面临各种考级、考证任务,因此抓好外语专业的学风建设非常重要。

3.西方文化影响特点

当今外语专业大学生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部分学生更多强调个人价值,崇尚个人自由,喜欢标新立异,。加上思想偏激,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在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4.就业压力特点

外语专业课业繁重,学习本专业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第二外语,考级压力大,专业四级、八级,各类商务英语、翻译证书的获取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此外,国际贸易、对外汉语等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外语也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的外语水平不在外语专业学生之下,甚至还要更高。许多外语专业学生平时学的知识比较系统却不精、不专、不扎实,导致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此外,许多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目标局限在当外语老师、考公务员等稳定、体面的岗位,而不愿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外语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5.网络影响特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外语知识方面的优势使他们能娴熟地运用网络媒体,浏览国内外网站,注册各类社交网站开展国际交流。据统计,我院外语专业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学习、工作、看剧、网购、社交等,平均每人每天至少有5小时在使用网络。网络带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因为一些不健康、腐朽的思想言论会快速在网络蔓延,大学生由于缺乏是非判断力,思想容易受到侵袭;网络上的诈骗现象也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在网购或网络社交中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如何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引导极其重要。

二、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加强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目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物质力量和精神财富。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提高社会适应力。因此,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其融入渗透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促进两者相互作用。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外语专业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较多,思政工作者应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外语专业学生参与国防教育课程、开展历史和国情教育主题班会、国内外时事热点知识竞赛,观看历史纪录片、爱国主题影片,引导他们理国,加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归属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培养传统文化底蕴,加强“君子之风”建设

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总觉得自己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融入西方活动比较“洋气”而对本土的文化、思想观念缺乏了解,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底蕴缺失的现象。因此,营造良好的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君子文化、营造君子之风,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院外国语学院积极倡导“君子之风”建设,从知、情、意、行角度,积极引导大学生领悟君子之风的深刻内涵及当代价值,充分调动大学生践行君子人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坚定大学生践行君子品质行为的信念,使其努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精神、高尚人格修养和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型外语人才。

3.加强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的联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应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发挥专业老师的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学习中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外语专业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精髓和思想意识等内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动员专业教师注重思想引导,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例如,我院外国语学院采用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模式,师生间熟悉程度较高,在专业课上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作为相关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思政教育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4.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围绕专业培养主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例如,我院定期举办外语节、英语角、外文话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日语配音大赛、外语辩论赛、外文经典电影赏析、各类学术讲座等活动,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和西方文化鉴赏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各类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外语桥”志愿服务活动,如外语支教、助教、翻译等,促进学生将专业实践和服务社会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的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

5.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既是做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又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许多外语专业学生理想信念淡薄,入党愿望不迫切,认为将来出国留学、进外企工作,没有必要加入党组织。因此,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教师党员和优秀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实他们的理论知识,引导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我院外国语学院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活动,业余党校、党建活动月、《形势与政策》课程等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对待西方文化,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6.缓解就业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目前就业压力大的特点,应在大学期间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引导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指导学生制作中英文简历,传授应聘面试技巧。平时,加强指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出国、考研、创业等;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加强社会竞争力;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就业讲座;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在就业渠道上各项就业信息;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前往各单位实习等。外语专业学生女生较多,内心情感十分丰富。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对她们的关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讲座,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心理;还可开展如化妆、礼仪、服饰等美学专题交流会,提高女生参与积极性。平时工作中,利用“心理小屋”咨询室,接受学生的咨询预约,与学生面对面或电话、微信、QQ、邮件的形式进行谈心谈话,深入交流沟通。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每次辅导后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跟踪回访,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用理性、科学、和谐的方法加强外语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重视网络教育作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对教育者们提出了网络教育引导的重要要求。要及时关注各类网络平台,加强QQ群、微信群、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舆论监督,及时掌握学生的舆论动向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困惑。通过开展各类“如何防范网络诈骗”等主题的讲座等,提高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只有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才能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作者:周颖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五篇:新媒体社团校园文化建设

一、新媒体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新机制的构建

(一)多模式与多渠道运用新媒体开展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优良的传统,诸如开报告会、校园环境建设等,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都发挥了良好作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载体、新渠道、新形式的文化建设形式,如网络视频、微信、微博、飞信等新的传播方式则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手段,因此利用新媒体阵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校应大力利用新媒体,建立新机制,区别于传统的校园文化的模式,将教育阵地转移到网络等新媒体上,利用新媒体多模式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能够更加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提高文化建设的关注度。

(二)增强新媒体平台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时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时效性。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作用的发挥常常受时效性的制约,有些时候可能还有出现滞后性,以致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文化建设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优势难以发挥。网络环境下新媒体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时效性,使得文化建设工作内容的宣传速度大大增快。

(三)关注新媒体平台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性。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的特点“变”,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是个动态的过程,能够一直让文化建设工作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区别于传统的静态的文化建设工作,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建设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都是变化的动态的,“变”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四)新媒体平台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播频度更大。

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文化建设的信息内容的传播更为频繁,由于新媒体本身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信息内容的宣传传播力度更为频繁。目前学校各个楼宇和学校广场大部分都装有楼宇电视,每个学生都有手机,因此,频繁地播出、发送内涵积极文化建设的素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更为频繁实用的信息交流的主题。

二、新媒体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园TV书写校园文化新篇章

(一)社团简介。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和计算机系学生自发组织承办的新型社团———校园TV,作为一个新的学生组织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创作出了一系列受学生欢迎的视频作品,在校园楼宇电视、广场大屏幕等媒介上播出,作品内容非常契合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作品形式喜闻乐见,以不断进步的视频及影集制作水准服务了学校各系和后勤集团文化活动的建设。校园TV将视频文化这一新元素引入石油校园文化圈,成功书写了校园文化新篇章。

(二)社团理念。

校园TV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拓展学校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学习视野。注重思想性、对象性、科学性、时代性、可看性,特别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普及教育。弘扬先进文化,批评陋习和不文明现象,在全校形成崇尚高尚人格、高雅情趣的氛围、发扬科教兴国的思想,培养讲文明守道德的公民意识,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校园TV作为学校新兴媒体传播的第一股力量强有力完成了一系列符合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的视频作品,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的视频作品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新的调节剂,不断进步的制作水准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需要和支持,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了新鲜力量。

(三)社团成绩。

本着创作受大学生欢迎视频文化作品,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想法,校园TV组织成立初期创作了一部分试图引起广大学生关注的视频节目并在学校电视墙播放,视频节目制作囊括高校在校学生感兴趣文化元素。随着制作的深入作品形成了不同类别体现着不同文化风尚。主要包括一是新闻类:主要播报校园新闻、国家大事、时事新闻、体育新闻、教育动态。二是访谈类:学校内发生的焦点事件,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师生风采展现师生风采,与名师和学生对话,为学生提供前瞻性的指导理念。三是科技类:展现科技魅力、讲述科学知识、跟踪科技走向、了解世界前沿科技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弘扬科教兴国的宗旨。通过了解创新和发明的实践,拓展想像力,锻炼动手能力,并将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发明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展现科学技术的辉煌与奇迹,领略人类智慧的光芒与造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四是语言类:通过欣赏和活动在快乐愉快中提高学生的语感及学习语言的兴趣。五是欣赏类:播放优美健康的新歌新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了解中国社会变化,感受东方文化神韵,展示华夏民族风采,欣赏中华山水风光,了解动物世界强化人类和动物友好理念。一系列制作工作的开展丰富了新的校园文化,以理念兴趣、创新、引导、快乐、开阔眼界为引导,在同学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积极向学校文化建设指导思想靠拢,制作了交通知识宣传片、安全教育宣传片、校园文明宣传片等健康积极的作品。校园微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大学》以其浓浓的毕业味道吸引了即将告别大学生活的毕业生,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校园TV通过团队的努力得到了学校的关注及肯定,相继为学校及各系制作校园文化宣传片、反传销宣传片等服务校园工作的视频。

(四)社团发展。

校园TV着重于将工作推向在校学生,力求作品更加适合大学生,节目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符合大学生的欣赏口味,作品的深度更贴合校园的文化,既富有趣味性、活泼性、积极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做到小视频大内涵。校园TV本着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才艺展示平台的创意,适当增加娱乐环节、校园趣事、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学生素质提升和丰富校园文化放在首要的地位,给一些优秀的敢于表现自我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力争让校园TV逐渐成为学生自己的节目,以校园学生活动或与校园活动相关人与事为主,让在校的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充分了解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

三、结语

在未来,争取让全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对校园TV的节目增加关注度,要求节目中的话题要围绕大学生的思想、服务校园文化,要有优秀的引导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力争多出优秀的校园节目,精心策划和科学组织,用心拍摄剪辑,全面了解学生动态,领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思想策划出思想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新颖、教育意义深刻的校园节目。校园TV力争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创作更多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受大学生喜爱的视频类节目,成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作者:舒荟萃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协同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协同创新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障碍

1.“协同”强校认识有所不足

众所周知,大学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个体,它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有所区别。大学是学术机构,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任,它主要功能是育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它的核心价值诉求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求员工富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首要要求。此外,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企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一个富有团队精神的企业必将能够增强企业的内聚力,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在企业文化中,团队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而科研机构核心诉求是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如何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它重点关注的是科研的对象,技术攻关的对象。因此,在不同的目标导向下,各个主体间的文化建设各有侧重,而大学的主要社会属性决定其比较关注培养人才,对经济效益和科研攻关对象的关注会稍弱,因此创新的紧迫感会稍弱。

2.“协同”整合资源尚待时日

协同创新在中国仍是个新的名词,因此,在观念和意识方面,大学与企业之间“对科学知识生产模式发生变革的认识不够,协同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强,国家创新体系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几方面力量长期以来各自为战的局面尚未真正扭转”此外,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大特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等学校在跨学科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学校、甚至学校内部不同院系、不同学术思路的力量,需要构建与跨学科协同创新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学术治理体系,加强跨学科协同创新学术组织建设,但是当前,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仍在摸索和整合阶段,各个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也尚待时日。因此,现阶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离适应协同创新的需求为时尚远。

3.“协同”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之所以与其它的文化不同,在于校园文化有其内生性,它既要传承社会文化,又要对文化有所扬弃和创新,因此大学除了育人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价值引领功能,它不盲从于社会上各种非主流文化,而是努力担当起社会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和风向标,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力量和载体,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和优秀的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理念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理论创新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成为理论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新观念、新观点的策源地。”但是现阶段,各高校多多少少还是存在校本位思想,对“协同”认识不够,无论是在校园文化顶层设计,还是在微观方面,尚未在制度上对“协同”各个方面予落实,因此,在协同创新的制度建设方面尚待加强。

二、协同创新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1.做好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是“协同”强校的基础

在观念上,大学首先要自觉掘弃本位主义,深化“协同”的强校认识,把协同创新作为自身未来发展的动力,主动在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管理方面主动适应协同创新的需求,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于校园文化,现在社会上比较认同的是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具体体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影响学生人格素养、品质修养的重要体现因素,也是文化能够得以流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物质的外显部分,要大力宣传协同创新,校园环境布置要体现协同创新理念,使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激发创新活力,激励师生和科研人员共同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将协同创新也视作教学的重要部分,着力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协同创新建设水平做好人才的储备;在学术交流方面,每所学校的优势学科各有所长,要充分引入国外和国内其它兄弟院校学术机构的力量,为交流互访搭建平台;此外,每所学校的底?和特色不同,要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弘扬学校的传统特色,更要重视学校文化形象的品牌建设,我们所推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使每所学校都千篇一律,而是要使每所学校文化能独特地存在,当前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迅猛,有人曾预言,慕课将会彻底改变沿袭数百的高等教育模式,它的兴起也会使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治理模式发生变革,“从发展趋势看,未来,部分大学将在相当程度上,由各自独立,单个学校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向校际联合、竞争合作治理的模式演进。”慕课的迅速发展为学校文化品牌输出创造了一个重要途径,各高校应利用这一契机做好文化品牌的树立和输出工作。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是“协同”强校的关键

协同学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或低级有序或者高级有序状态演进,必须不断打破封闭、半封闭稳定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状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任何一种主流文化都是在复杂多变的过程中,通过吸取、提炼、扬弃等步骤,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最终才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意识和方向,同样高校校园文化对企业、科研院所文化的吸纳“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准的提升。”协同创新各个主体间互相学习借鉴,针对不同的文化之间联合开展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人力、知识、技能、品牌、等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这将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当前社会上各种文化良萎不齐,各种思潮也易对青春期的学生产生冲击和影响,部分大学生会出现价值困惑,在价值判断面前手足无措。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重视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特别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大学文化始终向着积极、健康的道路上发展,将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写进学校章程,利用日常教学、党课团课,学生各类活动等各类渠道,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其中,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掌握网络的话语权,加强舆论引导,做好精神指引,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在平稳、积极、健康的状态中进行。

3.形成文化认同是“协同”强校的目标

当前,协同创新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国家和政府层面,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主体尚比较独立,在文化上的牵绊比较少,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往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使创新的观念成为学校自觉的文化选择,如何使创新、协作成为校园文化生长的主要动力。因此,高校在参与协同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中的共性部分,利用文化的纽带,用开放的胸怀主动适应协同创新的各项工作。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要积极主动,主动与各方加强联系,鼓励各方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鼓励各方参与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加强学术力量的交流,理顺利益分配,主动协调学校与院所、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协同创新中实现人力、资金、设备、技能等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使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校园内部,大力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努力使师生对协同创新产生共识和共鸣,并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协同创新,自觉地形成行为认同。知名学者费孝通曾说过,要使一种文化真正得到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使文化传承转变成为文化自觉,同理,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外如此。

作者:李映杏 单位:苏州大学

第七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这一体系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形成了互相关联、相互贯通、结构完备、辩证统一的科学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属性,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核,有着“明确的主导性、宽广的包容性、独特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找寻思想源泉和文化根基,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反过来又能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四个层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规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思想道德基础,明确了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生活方式变化向纵深推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致使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易变性和差异性日趋明显。较之于一般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生源素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而高职学生更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而出现政治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扭曲、义利观念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等现实问题。故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既可帮助全体教职员工把握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又能引导师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义利观,从而为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价值评判标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确保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一元主导,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凝聚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内容上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理所当然地承载着我们的价值选择、价值观念,由此价值成为文化的核心元素,而文化就是价值的直接载体和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精神因素和道德意识浸润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所产生的理论牵引力和实践驱动力引领着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实训,协调着校园不同群体间的关系和利益,营造出和谐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凝练出爱国守法、奋发有为、诚信友爱、竞争合作、团结精进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步入企业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将产生规范行为和价值导向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高职院校旨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就一线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型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正因如此,高职教育被称为就业预备教育。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端合格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将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方面面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学生提升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培育伟大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增强荣辱意识,有利于高职学生养成爱国爱民、尊重科学、遵守法纪、诚信为人、热爱劳动、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与以及谐人际关系,最终培养出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道德高尚、作风优良、技术过硬,富有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社会急需人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

由于高职院校的招生门槛相对较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能力水平不高,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高职院校并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而应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具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可以说,人文精神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不仅是因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观存在,而且是高职院校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培育学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人文情怀,培育学生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命运的维护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审美追求、道德追求、情感追求与创造追求的关切,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学生思想实际,用党在实践中积累创造的最新理论成果熏染学生心灵,革新宣传载体、教学方式和教育途径,提高宣传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愿景,拓展形势政策教育空间、深挖形势政策教育资源,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紧密结合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准,引导学生在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变化和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倡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具有行业特点和职业属性的专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当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专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政策教育》三门主干课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主干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指导思想之一,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长期坚持的教学原则,唯此,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进教材、进课堂、入头脑。应该强调指出,我们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时,也应深入挖掘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内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素材,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形成多管齐下、全课程育人的良性互动局面,开辟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课堂教育渗透路径。对高职学生而言,除了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课堂主导”作用,还要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注重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教育渗透路径,缩短高职学生由“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过渡期,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吸引力、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师生员工树立和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师生员工的爱国情操和创新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全面开展文娱体育、职业技能竞赛、艺术节、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重大节庆日或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术讲座、报告会、论坛、校园招聘会、校企文化联谊会的品牌化建设工程,加强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组织学生进入企业或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责任意识、精神品位和动手能力。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物质

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载体,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机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基础性环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显性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在校训、校徽、校歌、校规中融入核心价值元素,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布局合理、优美整洁、文明有序并能兼及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让师生员工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感知、践行核心价值体系,使其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员工行为准则、实践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总和,也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进行,唯此,制度文化才能为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作为衡量建设成效的价值取向,不断加强与企业制度的对接融合,构建校企共建共享、科学合理、规范有序、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框架体系。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魂之所系。精神文化是高职校园人思维方式及心理状态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和道德操守、职业精神、人文精神等方面。优良淳厚的校风、教风、学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精神、人文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生动展示和本质体现,因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育向上的良好风气、共同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价值取向、浓郁的育人氛围、宽广的人文情怀。

四、结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直接步入企业岗位,成为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就是企业人才需求的“培训机构”。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乎着国计民生,关乎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支撑,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把构筑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把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心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生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作者:刘哲 罗先奎 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校园文化建设人民警察价值观探析

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忠诚。忠诚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公安机关的政治职责和人民警察的制度角色决定了忠诚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职业素养和行为准则。忠诚指引着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民。人民警察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人民警察的职责和使命,更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人民警察始终都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做最根本的落脚点。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他们的高度信任。公正。公正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永恒主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是人民警察从事工作的动力,更是人民警察行使权力、执行任务时所要遵循的根本的行为规范。秉公执法、维护社会的秩序是党和人民对公安机关的要求和信任。公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努力增强法律意识,树立公正的权力观,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做到执法的公正和文明。廉明。廉明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准则。廉明是指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严格做到克己奉公、廉洁从警,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廉明是党和国家对人民警察行为规范的道德要求,更是人民警察秉公执法的基本职业素养。奉献。奉献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遇到的高风险和高负荷决定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的奉献。奉献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升华,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它要求人民警察时刻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对公安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逐渐融入到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生活中,使之时刻做好为党为人民奉献一切的心理准备。总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通过主导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民警察。

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强化作用

公安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无论是从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应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强化作用,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心怀国家、心系天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民警察接班人。这必将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通过公安院校的培养和引导,继续传承下去,成为公安队伍提升战斗力的主要源泉。

(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影响

价值观是思想的凝结,是文化的核心,一旦在头脑中形成,就会对人民的行为和思想具有导向作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警察文化的真实体现,是警察思想的精髓,是指导警察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由于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许多不良风气容易侵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上,能够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真正地培养公安院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为公安队伍输送意志坚定、正直勇敢的警察力量。

(三)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能正确引导公安院校学生自觉忠于人民、忠于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植于大学生的脑中。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历史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在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既是公安院校科学育人的根本需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公安院校建校立校的要求。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执行公务的基本准则,也是公安院校在校学生所要传承的光荣传统。因此,新形势下树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目标。

作者:周德群 单位:辽宁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