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划中水文化建设策略

海绵城市规划中水文化建设策略

摘要:指出了在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与建设实施中,水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与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相比,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水文化建设在传承城市记忆、凸显城市内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完善海绵城市理念、促进生态文化保护、唤起公众生态意识的重要环节。以我国著名水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的建设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文化;建设策略;扬州

1海绵城市与水文化的关系

水文化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指南》及各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导则中,明确要求编制海绵城市规划及实施方案时,要将水文化建设纳入目标体系。水文化是反映水与城市、水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水系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见证了城市的兴衰,承载着人们的情怀,积淀了历史的智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城市文化财富。海绵城市与水文化的结合,既可以赋予海绵城市建设文化内涵,同时能够保护与传承水文化遗产,唤起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同感。但当前在实际编制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时,建设重点大多放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上,对城市水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规划路径不够清晰,实施措施不够具体,这将使得海绵城市建设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1,2]。

2水文化的建设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意义

2.1有利于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体系

国内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兴起,得到蓬勃发展,但同时在实践中也显露出理论结构的不够完善,无法很好与实践结合。导致在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时,建设者着眼于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而对于城市水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指标体系以及建设内容的制定仍不清晰,在水文化的保护、建设与规划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针对水文化的研究应当作为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重要部分[3~5]。

2.2有利于落实水文化保护与传承

生态建设理念缺乏,城市粗放式发展,许多城市的水文化遗迹因遭到人为或自然侵害而损毁。为了保护与传承城市的文化,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城市建设模式,维持水系的生态循环,以保护城市水文化,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正好可以给水文化传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对城市水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使人们认识到水文化的价值,既实现水文化传承目标,又能使人们感受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

2.3有利于增强城市特色与市民认同感

城市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基础设施硬件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提取水文化遗产的元素植入海绵城市中,融入现代城市设计里面,是保护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可行性途径,通过建设蕴含山水田园文化理念的建筑与公共空间来体现地方特色,避免千城一面,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与生活幸福感[6~8]。

3扬州市水文化面临的挑战

扬州缘水而生,因水而兴,长江、运河之水孕育了扬州的千年文明,促成了历史上扬州的数度繁华。但历经千年沧桑,时至今日,厚重的扬州水文化也正面临着一些挑战。(1)水文化空间格局遭到破坏。水乡城市的空间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城市建设开发造成部分河道水系被填埋,水网密度呈现下降趋势,部分地区仍存在建筑侵占河道、破坏河道肌理和城镇肌理被阉割的现象。(2)水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欠缺。扬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水文化遗产众多、古遗迹分布广泛,但一些文化和历史遗迹尚未完全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有效的保护,部分历史城区河道等均相继遭到破坏和占用。(3)水文化空间载体品质欠佳。在滨水景观打造中生态功能考虑不够充分,大部分河道仍以硬质驳岸为主。缺乏精细化人性化设计,滨水公共空间不足,配套活动设施缺乏,难以吸引人们对于滨水空间的向往。(4)水文化参与活动不够丰富。扬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水文化资源,但具有标志性、影响力的水文化活动方面仍显单薄,除了古运河夜游等部分乘船游览活动,缺乏综合性、体验性、系统化、场景式的活动,在鼓励人们参与水文化活动方面仍有待提升。

4扬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文化建设策略

4.1挖掘扩展水文化精神内涵

4.1.1大运河文化

扬州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的与大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大运河成功申遗标志着又多了一个在世界上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大运河遗产是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多层次的活态遗产,也应是扬州文化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4.1.2园林水文化

扬州以园亭胜,这多半得益于扬州城市的水系为园林景观营造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条件。目前扬州正在着力建设公园城市,现代公园体系营造中应体现与园林相关的水文化内涵,使水文化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4.1.3传统滨水建筑文化

扬州古城四面环水,水网密布,因而扬州建筑有着鲜明的扬州水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许多建筑物皆滨水而建。明清扬州盐商大多将府邸沿河建造,继而形成了现在的扬州盐商宅邸文化,建筑整体布局协调隽永,处处可见水乡风情。

4.1.4历史漕运文化

经历几千年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大运河及其漕运,不单单是一个物质体系,更是一个文化体系。漕运文化是农业时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而扬州运河及漕运,是一份历史继承性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自然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4.1.5特色水休闲文化

历史上扬州因商业的兴盛使得休闲文化蓬勃兴起,精致扬州,“水”味十足,城市特色鲜明。扬州的茶馆和浴室遍布街巷,“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说法闻名国内,反映了这座城市强烈的城市水文化气质。扬州闲逸的夜生活也著称于世,这种闲适的生活情怀也为扬州水文化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4.2系统打造水文化空间载体

4.2.1宏观上,维护水城交融生态本底格局

山水融城的生态格局是一座城市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在规划区层面,构建区域大型海绵,研究与生态系统的融合,维护水城交融的生态本底。基于扬州“西部丘陵山地,东部农田湿地,淮河水系穿境而过汇入长江”的地理环境特征,合理串联“陵、水、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形成“两廊、四片、七心”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1)。

4.2.2中观上,打造滨水文化公共空间体系

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具有生态维护、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和通勤的功能,是城市海绵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依托密布的水系河网,构建起扬州市滨水文化公共空间体系(图2)。经过对扬州水资源的现状、文化等因素的研究,将扬州滨水空间体系分为以下5种类别。以城区“古运河文化公园”为例,为了弘扬运河文化,保护利用古运河的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和周边历史遗存,突出古运河的文化价值,使扬城特有的运河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将扬州段的大运河打造成集生态、文化、景观、运输为一体的生态长廊。实施街景改造、沿河码头、沿河广场等工程,南门遗址公园打通了沿古运河滨水绿化空间和荷花池公园的联系,完善古城区沿古运河、二道河、护城河和内秦淮河的带状滨水开敞绿化景观空间体系;北门遗址开敞空间与玉带河和漕河的滨水步行系统形成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强化了古城的总体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了集旅游、休闲、商贸、文化为一体的运河城市景观,提升了沿河景观,展示了古运河城区段两岸的历史文化内涵。

4.2.3微观上,设计水文化景观重要节点

在海绵城市设计阶段,要充分结合项目区位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设计过程中,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段,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为设计阶段落实文化元素的融入,可通过编制相关水文化遗产关于色彩、形式、材料的设计技术导则,以指导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运用自然材料营造的海绵城市景观,有助于呈现城市的传统特色和城市文脉的延续。以三湾公园建设为例,根据扬州的历史文化和三湾的自身特色,打造世界第一个展示运河文化的城市公园。三湾公园的设计中保留并改造工业冷却塔作为观光制高点,设计了可持续的保护性湿地,并在现代建筑物中融入折纸、古筝等中国传统元素。三湾公园将成为扬州中心城区的标志性景点,向世界展示扬州浓厚的历史与现代的风貌(图3)。

4.3精心策划水文化活动

水是扬州的灵魂,水上游是扬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悠闲、怀古是扬州水上旅游的特色。融合水与人文历史,开展水文化深度体验活动。合理开发水利遗迹、滨水古镇、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古运河文化资源内涵,依托古运河打造旅游文化带,打造具有地域生活特点,多层次多种类的旅游产品。如打造大运河旅游线路,开通运河水上旅游巴士,在特色水路交通工具上开展茶艺、戏曲等艺术性活动,观赏沿岸风光的同时更让游客亲身参与民俗工艺制作过程,体验扬州的民间文化艺术。定期举办以水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以每年“世界水日”、“水安全活动日”、“扬州城庆日”等为宣传载体,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5结语

水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和生态资源的双重载体具有特别的挖掘和利用价值,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特别利用城市自身的水文化资源,将水文化融入城市空间,应着重结合既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构建“海绵城市”。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枢纽城市、园林旅游城市,通过节点打造、廊道建设、格局维护,进行点、线、面全方位建设,策划水文化活动,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城市发展品质,给城市带来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

作者:王耀宇 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