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探讨

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要实现法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良性融合。培养师范院校师生的教育法治文化素养是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法治的关键。阐释教育法治文化内涵,针对教育法治文化制度不健全、法制落实不到位、法治文化意识淡薄、法治价值理念落后、法治思维培育缺乏和法治文化底蕴不足等现状问题,分析当前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发展薄弱的成因:重要原因是教育法治建设滞后于国家政治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法治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融合不够。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整合教育法治文化资源,大力提升教育法治文化绩效,探索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路径和建议,助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依法治国的进程。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法治文化;法治建设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它与我国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运作实践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体现当今社会人们的法文化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传承培育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实现学校的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实现教育领域法治化,不管是对于学生成长,还是对于学校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相关理论研究与现实反馈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师生法律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对遵守和运用法律缺少足够的认识,传统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全社会法治文化素养已成为我国法治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培养师范院校师生的教育法治文化素养是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法治的关键。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实现法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良性融合,其目标是使法治内化成为师范院校师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良性融合,不但要提升教育法治价值观,更需落实在法治教育内涵目标、法治教育监督评估以及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等各个方面。

一、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价值

(一)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的区别

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是以教育法治文化为价值核心传承培育教育法治文化的过程,使教育法治文化在师范院校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根植与传播。师范院校的性质和一般院校相比,更加倾向于为国家培养师范人才。这就决定了与非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相比,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播正确的思想,同时正确影响学生的思想及人格,而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最大的区别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将来多数要进入校园成为教师。他们的思想和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下一代的法治思想培养,若能做好师范院校的教育法治文化建设,那么便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形成一种无形的感染效应[1]。师范院校学生在学校中生活学习,如果学校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法律知识的教授,在平时学校工作中注重法治精神的体现,在校园建设中渲染法治氛围,就可以显著的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水平,从而通过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来发散影响更多的学生。

(二)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之内涵核心

要做好法治建设和法治文化的传承培育,就首先要清楚法治和法治文化的内涵核心及其区别,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不只是指一种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更是一场法治理的文化观念的革命,其和人治相对立。而法治文化是法治的核心内涵之一,是法治社会应有的属性,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着法治的建设,法治建设又反过来推动着法治文化的昌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映衬[2]。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是以教育法治文化为价值核心建构师范院校法治文化的过程,使教育法治文化在师范院校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根植与传播。加强对师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将法治原则彻底贯彻到学校的教学和生活中,进而培养师生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这对师范院校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3]。归结起来,就是法治精神文明及建设。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发展方向、宗旨和特征,品质和进程,影响着未来院校建设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对将踏入社会的师范毕业生来说,更是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并领会师范院校法治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才能正确指引师范院校法治文化的前进方向[4]。

(三)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之价值意蕴

首先,师范类院校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当下时代是法治时代,师范类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更要有基本的教育法治文化意识并全面发展。大学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地方,却也是个“小社会”,依然在青春盎然下潜藏着一些黑暗的东西。现实中,就有老师强奸女大学生的案例,也有大学生兼职被骗钱财的案例,也有杀害室友等违法犯罪的行为。因此,在校园展开教育法治文化教育势在必行[5]。其次,师范院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治文化的主要阵地。师范院校大学生最终要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经受历练,如若没有教育法治文化思维和意识,很可能在社会上栽跟头。强化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师范学生的教育法治文化观及成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推进教育领域法治文化的传承培育,进而依靠学生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将法治文化和法治价值观影响传播更多的人。再次,作为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是践行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基本方针的重要举措,依法治校也是治理和建设法治高校的重要措施。搞好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可以在发现新状况和新问题的时候有条不紊的进行化解和治理,有助于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氛围和有序的大学生培养环境。

二、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法治建设,实现依法治校,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师范院校加大了教育法治文化课程的安排学习,也加强了教育法治文化的宣传,但在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校园内部教育法治文化环境尚未培育成熟,各层级教育单元部门管理者的教育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急需培育提升;教育立法存在资源匮乏与不均衡现象,较难满足教育法治变革发展的时代需求;教育行政决策体制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行政司法执法制度机制依然不完善;教育法治部门和人员法律素养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法治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被教育对象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法治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等。

(一)教育法治文化制度不健全,教育法治落实不到位

“法制”非“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法治”却是法的治理,法的治理是一种综合的措施,不但体现在制度的订立和实施中,也存在于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建设中。放眼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教育法治文化理念教育不健全,法治文化宣传不到位。虽然学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由于教学内容要求所限,教育法律传授不系统,教育法制落实不到位。重公法轻私法,重刑法轻民法,重法条的学习轻观念的培养,且教育法相关课程基本上都没有。虽然原因在于师范类院校非法律院校,但师范类院校培养着今后教书育人的重要师资人才,更应该重视教育法治文化意识的传输。至少要知法懂法,虽不需要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应当掌握关系切身利益的法律常识。很显然,现在的师范院校对于这一方面的教育是缺乏的[6]。

(二)教育法治文化意识淡薄,法治价值理念落后

我国教育法治文化的发展进程是迅速的,但是法治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由于缺乏深厚的底蕴,在社会上还远未形成良好的响应。法治、民主、平等、自由等宪法基本理念距离成为我们的普世理念还有一定的距离,人们也未坚定信奉更未在生活中很好地实践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权力制约等法治要求。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大部分人只认识到教育法治文化只存在于学校的教育规章制度中,这是一种十分淡薄的法治思维,也是落后的法治理念。现在的师生思维开阔,行为方式更趋于自由外放,但这一切都应当有教育法治文化意识作为辅助,很多师范院校师生维权意识不强,很多行为实际已经触犯法律而当事人还不自知,这些都不利于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教育法治文化思维培育缺乏,法治文化底蕴不足

师范类院校,不仅仅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教育法治文化素养,还必须加强教育法治文化思维的引导培育。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依然较为简单,原因在于学校缺乏教育法治文化思维的引导培育,缺乏对教师教育法律法规的专门培训。很多大学生缺乏教育法治文化思维,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只存在于一般性规章制度中。尤其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将来教师后备队伍,很多不了解现行教师教育法律法规,在工作中遇到教育矛盾纠纷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反映了现行校园教育法治文化底蕴不足、教育法治文化思维的引导培育缺乏的现状。现今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法治建设滞后于国家政治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和教育法治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融合不够。如果师范院校的师生缺少对教育法治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仅仅片面强化教育法律法规的灌输而不能建立教育法治与法治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的法治教育是则缺失法治精神和灵魂的低层次教育要在法治实践中收效甚微,无助于培养师范学生的教育法治文化观及成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无助于推进教育领域法治文化的传承培育。

三、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路径

评价师范院教育法治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并不仅仅在于教育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完善程度,更取决于教育法律法规在校园主体之中的实施状况,即师生是否养成了法律至上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其中尤为重要的指标,是学校师生是否养成了严格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去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所以,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不能只停留在“法制”层面,教育法治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切实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普及,需要行之有效的法治文化教育。从教育法治与法治文化的互相影响促进中去探索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变革的方向与路径,是对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理念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精神性的深层次变革。具体而言,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可参考选择以下路径:

(一)普及教育法律法规,塑造教育法治文化精神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教育法制”是“教育法治文化”的根基,故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育法治文化理念形成的前提。要发展成熟的教育法治文化,必须促进校园法治文化宣传,必然需要加强师生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只有做到了知法、懂法,才能践行法治理念,才能更好的理解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初衷,才能更加切实的保护自身利益,也能更加谨慎的防范法律风险[7]。师范院校应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常识和宪法精神的教育力度,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层层传达和教育,促使在校园内形成乐于学法、自觉守法的法治习惯,并将法律意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作为塑造大学生教育法治文化精神的主要阵地,师范高校应通过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真实的案例让师生切实地体会到权利民主等法治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满足学生对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的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了解、对法律制度合理性的认同,进而塑造师范学生的教育法治文化精神。

(二)改善教育管理体制,构建法治保障机制

改善教育管理体制,构建法治保障机制,才能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当前师范院校民主建设虽然做到了宽度广泛,但其深度还有待加深。师生的民主诉求和认识还很不足,对民主法治的理念也只是停留在离自身很远的国家理论层面,院校民主建设不能满足师生日益增多的的权利诉求。所以建设教育法治文化首先要构建民主机制,改善教育管理体制,构建法治保障机,制以此获得师生对决策的支持和响应。此外,还要辅以民主监督机制,让决策过程在阳光下进行,在师生的监督下进行。师范院校应构建开放式管理方式,增强程序观念,学校必须在与学生权利紧密相关的事务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应高度重视教育管理者自身的示范作用,带头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从而营造法治氛围。师范院校民主机制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8]。

(三)塑造教育法治文化人格,培养教育法治文化意识

师范院校塑造教育法治文化人格,培养教育法治文化意识,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无论对法学教育来说,还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法学教育注重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技能训练,但忽视法治人格塑造;法治发达国家注重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师范院校应着力构建教育法治文化意识培养机制,塑造学生教育法治文化人格,为师范院校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应重视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教育制度,综合不同学科资源,打造教育法治文化生态环境,提高法治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内化法律知识,吸收法律精神,塑造法治人格。具体举措如下:第一,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创造法治条件满足学生在法治环境中成长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让学生站在法治角度分析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第二,群体分级分类指导,个性化定制教育方案。在人数众多的师范院校,学生对教育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法律意识的深入程度差异很大,学校可对大学生本身情况进行测试进而对其进行分级指导。学生对法律的态度也可能截然不同,有人认为法律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有的就对法律存在一些质疑,不过认为法律多数时候还是可以维护自身权益的;有的则认为法律就是摆设,对其持漠视的态度[9]。因此,师范院校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一方面可以节省教育资源,一方面还可以让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更高效的开展,对于第二种群体应加以引导,帮助其正确认识法律;对于第三种群体应重点矫正观念,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加深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

(四)建设师范校园法治设施,营造教育法治文化氛围

环境氛围对主体的行为规范性影响巨大,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规范主体的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法治环境里,主体的行为习惯会趋向法治;在人治的环境里,主体的行为习惯则会陷入人治。因此,建设师范校园法治设施,营造教育法治文化氛围,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就具有重大意义。现如今很多院校均有关于法治的象征性建筑,还有很多象征法律的独角兽雕塑。除此之外,名人名言的雕塑,法言法语的雕刻以及横幅等都可以打造校园法治氛围。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法治宣传设施的普及程度是法治理念和教育精神的直观体现。法治宣传设施可以给师生带来直观的教育效果,从而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法治情感和共鸣,还能够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教育法治文化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息。师范院校通过设置具有法治内涵和法治意蕴的设施,能够通过人们的感官,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态度[10]。因此不能忽视物质设施的法治教育作用,要增加对蕴含法治内涵的物质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多数师范院校未能充分认识到法治设施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忽视了法治设施的建设,造成对法治设施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需求。因此,要想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就要对法治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倾斜,多建造展现法治理念的物质设施。最后,争取打造形成自己的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品牌,避免千篇一律。同为师范院校,学校地域和各校文化不同,师范院校要致力于创新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法治文化品牌。结合本校的发展历史、特长学科、地域文化等设计出既能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又能彰显教育法治文化内涵和教育法治文化底蕴的雕塑、法治墙、法治长廊等。

(五)夯实教育系统法治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法律素养

全面提升师范院校教育系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采取校长个人训导和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的级任制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治会等社团在训育中的作用,促进师范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育进步革命青年、推动社会风气改善和社会进步[11]。第一,大力提升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能力,在用人导向上重视法治能力与素养,把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作为考评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绩效的指标重点,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教育法治思维和方法指导教学科研活动。第二,深入开展教育法治宣传,夯实教育系统教育法治的培训工作。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学习与考核,尤其加大初任教师资格人员任职培训中教育法律规章制度的培训力度,有效利用教育法律法规的培训课程会议等资源,推动教师队伍学法用法的常态化与制度化。第三,与时俱进,推动教育法治文化在网络平台上探索对国内外教育新理念新思想以及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提炼教育法治价值,将法治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升华融入法治教育,实现法治作为师范院校师生群体共同尊崇的基本原则和处理法律纠纷的教育准则。

(六)顺应网络时代文化潮流,探索教育法治文化新媒体传播途径

当今世界是网络的世界,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上产生了重大变革,文化传播的重心由旧式的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网站等转向普通网民、行业专家或网舆明星等,微信、微博、博客等社交新媒体层出不穷,网民个人占据了越来越多文化传播的舞台。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潮流的变迁,直接催生了新型的教育模式和师生关系,学生不再只是旧式传统直线型教学方式中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师生对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反馈能力与新兴媒体的自我参与意识,都呈现出爆发式增强。故应顺应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新潮流,探索教育法治文化新媒体途径,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法治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教育法治文化新媒体,迎合网络时代师生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以满足自媒体社交平台对教育法治文化的网络供给需求。针对青少年在应用新媒体时存在的认知薄弱、价值观“无核化”和伦理滞后等问题,我们必须发掘新媒体的教育方式、突出新媒体的价值导向、强化新媒体的道德坚守,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12]。在师范院校师生中实现教育法治文化网络建设的基本目标,可通过以下途径:利用新媒体传播法治理念,在师生群体中传播树立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校园、法治教育等法治理念;网络自我净化,将教育法治文化与校园法治建设新媒体平台紧密结合,树立师生群体的法治意识,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师生群体教学秩序的依法管理和监督,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提升校园法治的网络自净能力等等。

四、结语

2015年1月,《求是》发表的署名文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章指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教育法治理念的至上性与教育受众对法的价值追求的统一性,这同时也是教育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追求。教育法治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存在良性互促关系之价值基础即在于此。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在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下实现教育受众的全面自由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全面自由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师范院校教育受众作为独立个体,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而言,师范院校教育法治建设若要良好发展,必须突出强调其“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教育法治文化建设应当遵循这样的基本路径:基于认识教育受众法治建设的深层次价值为出发点,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法治理念和价值观,以教育受众为本,树立以法律信仰为理想的法治教育内容,将法治的精神与价值内化于师生法制教育和学校法治建设的全领域和全流程,健全以提升师生法律素养为核心的法治教育目标体系,并努力构建以教育受众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评价机制。师范院校是重要的教书育人基地,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大背景下,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成为培养师范学生法治素养至关重要的手段。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师范院校应重视师范生教育法治文化人格的塑造,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法律法规普及制度,综合不同学科资源优势,打造教育法治文化生态体系,提高教育法律法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乐于接受法律知识,培育法治精神,塑造法治人格。进一步探索科学的教育法治文化建设路径,提升教育法治文化传承培育意识,塑造师范学生的教育法治文化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主流价值观,进而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依法治国的进程。

作者:刘颖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