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结合OBE教学理念对“网页设计”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力求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标的同时,通过合理的项目激励机制,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好的网站开发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OBE教学理念;网页设计

1网页设计课程介绍

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网页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HTML快速入门,CSS基础,JavaScript脚本语言,CSS3高级应用以及HTML5基本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该课程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从事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网页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专业的网页设计工具,进行网站规划、建设和维护,具备网页设计岗位必备的职业技术能力[1]。

2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以往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常见的网页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方式有以下两种。

2.1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中心教学法又叫直接教学法,属于高度组织化的教师中心教学法,其特点表现为教师指导和控制、对学生进步期待值很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有效时间最大化以及教师竭尽全力最小化负面影响等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熟悉新内容、授课、提问和讨论以及掌握学习等授课策略。

2.2以教材为中心

当代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具体的教材、教学方法和师生交往内容的基础上,激起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自信心、与教师和同学交往的快乐感受、对于独立的和集体的认识活动的渴望。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具体教材的中心地位,围绕着教材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3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网页设计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及以教材为中心,都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果往往是强调知识点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缺乏进行知识建构和理解。教师中心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过分结构化,且缺乏变化、忽略了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只有学习的外部动机而缺乏内在动机、了解现实世界的机会匮乏、以及缺乏小组协作学习。部分教师采用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而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选择不一样,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专业达标度参差不齐。且学生过分依赖教材,熟悉了书上具体的知识内容和具体案例,却见树而不见森林,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举一反三。

4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针对传统“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教学理念着手进行教学设计。具体阐述如下:

4.1OBE教学理念

OBE成果导向教育,也被称为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由Spady等于1981年提出,是一种以实际产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模式下的课程设置以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为导向,课程教学设计围绕学习产出进行设计。OBE理念提出后,很快得到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2]。OBE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受教育过程,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强调以下4个问题:(1)是什么?教师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为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3)如何帮助?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如何知道?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4.2教材选择

之前提到过网页设计类书籍良莠不齐,因此选择一本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的参考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经过研究教材发现,一部分教材注重全面地讲解HTML5和CSS3的应用和开发,此类教材一般知识全面、内容丰富,但是由于知识涵盖面太广,只能用小例子进行测试,在使用此类教材时,发现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为全面,但是难以把各个单独的知识内容连贯起来,真正地实现一个网站的界面发开[3]。另一类教材则是以案例展开,这类课程主要是围绕一个具体的网站案例或项目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完成设计制作,一部分学生还可以通过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知识内容举一反三,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此类教材每个案例涉及的知识内容往往不够全面,学生如果需要持续提高,内容明显不足,需要购买其他辅助教材。当然,还有一部分的教材知识太落后,没有跟上网页设计制作的潮流,里面涵盖的一部分内容在行业中已然落伍。教师在进行教材选择时,应该进行甄别,尽量避免选取此类书籍作为课程教材。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该在充分研究教材本身的同时,重视研究学生对象,从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出发选择一本适用于本校学生的优秀教材。此外,教师还需要凝练辅助教材内容作为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包括一些企业常用技术和新兴的知识内容。

4.3基于OBE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OBE强调成果导向教育,以最后课程想让学生取得的预期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基于OBE涵盖的4个问题,开展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课程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OBE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得从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考虑社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结合家长、学生期望及学校本身的发展,制定毕业指标,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再详细分析网页设计类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位置,从而确定本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并将此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程中,详细规定每次课程结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并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明确给出每一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即需要达到成果。

4.4评价方案制定

OBE学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对成果进行分阶段评价。反向设计就是从学生最终需要达到的成果出发,对具体课程进行设计,以确定所有阶段性成果的教学适应性。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要达成的成果是什么,不是教师要教什么。从国家、社会和行业、用人部门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反向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的和成果的统一性。

5实施过程

OBE的实施有5个实施要点:

5.1确定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是OBE教学理念的终点,也是学习的起点。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需要根据上述反向设计过程,确定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可视化的,需要清晰的表述,能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评,最好指定详细的绩效考核指标。

5.2构建课程

课程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十分重要。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能力结构与课程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都要有明确的课程小目标来支撑,学生完成课程中的小目标就能具备逾期的能力结构。

5.3确定教学策略

OBE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教师教授的内容。所以要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课堂中需要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OBE强调学生学什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设置难度可区分的项目,要求学生完成。

5.4自我参照评价

OBE理念下的教学需要改变原有的注重考试结果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成果的达成度。在网页设计课程的设计中,每一小节课程都包含一个目标,具体形式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设置难度可区分的项目,学生对知识理解后,根据项目要求完成任务,最后每节课都会有一个小成果,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记录每个同学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达成度,从而评价学生整体的学习达标程度,给出最终的成绩。OBE教学评价主要注重对学生的成果评价,最终产出是一种以实际产出和每一阶段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强调个人的学习成果和进度,弱化学生之间的比较,可以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的教育程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一段时间内动态的进行针对性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5.5逐级达标

OBE教学理念强调成果,最后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同一个设定好的既定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花费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途径和学习方法,最终达到这个统一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实现的过程,先实现每一个小目标,最终达到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职业人才的大目标的要求。

6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差别不大两个班级中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两个班级选用同一本教材,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则采用OBE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过程实施和评价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生掌握了网页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但是缺乏运用专业的网页设计工具,进行网站规划、建设和维护的职业能力,且在学习上更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自学能力相对薄弱。而基于OBE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实践班级则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具有更好的专业竞争力,并且获得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当教师给出一个新的任务时,大多数会通过自行上网查找素材、参看教材内容以及积极开展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7持续改进方案

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变化。例如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由重知识内容向重产出的转变等。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了解新问题,给出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惠芳,徐小慧.HTML5与CSS3网页设计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杨松.网页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5.

[3]周民,祝燕雷,王建业.OBE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9):160-161,163.

作者:杨志琴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