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路径

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路径

1医学期刊在抗疫战斗中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治及疫情防控

疫情流行初期,广大医务人员及疾控防疫人员因没有相关医学学术成果的指导,对COVID-19认识较少,故防控措施不到位,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华医学会共建肺炎专题学术交流平台,该平台也被指定为国内唯一的关于肺炎官方学术交流平台。平台整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政策、中医药相关指南和文献,并汇集国外权威期刊刊发的文献及原文链接,形成了关于肺炎学术成果集中呈现的交流平台[7]。中华医学杂志社同时开放旗下《中华医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等41种医学期刊供抗疫人员免费使用,并呼吁国内其他生物医学期刊快速发表肺炎科研成果。自2020年2月27日起,国际4大知名医学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Lancet》、《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TheBritishMedicalJournal》(BMJ)也加速了肺炎成果的科学研究报道,还单独为肺炎开设了专栏,《Lancet》还发表了27位国际医学界大咖力挺中国同行抗疫的联合声明信。

1.2助力科学抗疫宣传

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医学期刊作为服务于人类健康的专业媒体,理应践行社会责任,尤其是该领域内权威医学期刊,更应率先垂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科学抗疫宣传,及时向民众传递科学权威抗疫信息。权威医学期刊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好抗疫宣传:1)全面服务于人类健康,专注肺炎相关研究成果的正面报道。例如,2020年2月18日《Lancet》发表通讯文章,支持中国广大科研、公共卫生及医务工作者抗击肺炎疫情,并谴责COVID-19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2)搭建抗疫一线专家“云相约”交流平台,帮助公众了解全球抗疫现状。例如,2020年4月22日晚国际权威医学期刊《NEJM医学前沿》邀请13位来自中、美2国抗疫一线的临床专家、科研人员和NEJM主编团队“云相约”探讨疫情防控走向,会议视频资料向全球观众免费开放,为强化民众防控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3)凝心聚力抗疫,人文关怀宣传彰显学术情。例如,2020年5月5日《Chest》在线发表中国医师李佳的抗疫诗《和你一样》,这也是其首次发表中国医师创作的抗疫文学作品,彰显权威医学期刊的学术情。4)启动快速审稿流程,助力科学权威抗疫信息传播。NEJM等权威医学期刊纷纷为肺炎论文的发表开辟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在预印本网站,平时从提交到正式最快也需要2周时间,在战时状态下整个流程仅用了48h,充分展示了战时医学期刊审稿流程的高效性。

2疫情给医学期刊出版带来的变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期刊传统的生产出版模式,迫使其采取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来践行社会责任。

2.1颠覆传统的出版思维模式

疫情期间线下出版模式全部处于暂停状态,平时作为互动和沟通的线上模式成了疫情之下出版的主流模式,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期刊能否在肺炎疫情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的同行审稿专家都参加了保卫湖北、保卫武汉的疫情阻击战,编辑很难通过线上模式联系到专家,寄希望于一线专家为期刊提供肺炎最新研究成果的思维方式难以实现。肺炎对于专家来说也存在许多的未知,编辑需通过多看新闻、疫情专题报道、学术网站和官方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等积累专业知识,运用新媒体平台及时疫情信息,由过去的线下出版思维模式全面转变为线上出版思维模式,这种变化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思维模式。

2.2考验网络办公协同能力

期刊的编辑出版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许多编辑已习惯了通过面谈与审稿专家、编委、作者、读者、排版人员及同事进行协作沟通。疫情期间只能通过电话、网络视频、智能移动办公平台及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协同办公。这可谓是对期刊的网络协同办公能力进行了一次大考。主编、编辑部主任面对面开会下达组稿、选题策划等任务的工作方式中断,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分工需全部线上沟通完成,原有的网络办公协作系统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不断完善期刊网络办公平台的功能,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团队的网络协同办公能力。期刊网络协同办公能力不高的情况下难以组织团队精心策划选题。网络协同办公不仅可以传达团队指令或者通信,还可以使团队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保持通畅。读者、作者、专家等的加入需要期刊社对原有的网络协同办公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升级改造,以便更有利于期刊的线上选题策划及组稿,同时增加线上视频会议办公、工作提交及完成提醒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完善将提高期刊的网络办公协同能力。由此可见,要想获得关于肺炎的优秀选题,期刊网络协同办公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参与抗疫的专家、作者及编辑的幕后策划。

2.3推动出版生产流程改造升级

印刷厂停工停产导致期刊线下出版生产流程被按下暂停键。这给期刊出版生产流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从工作模式来看,如果期刊原来没有建立线上出版生产流程,则无法快速启动线上出版生产流程,出版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难以践行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遵义医科大学学报》联系采编系统开发商,对系统进行升级,新版采编系统可与微信深度融合;支持移动阅读、移动办公;参考文献辅助校对;“一键”预出版等功能。“一键”预出版可以把稿件最新版本转化为PDF进行,暂时解决了疫情期间期刊的排版问题。参考文献辅助校对也为编辑节省了大量用于核对参考文献的时间,使编辑更加专注于稿件内容的编辑加工。通过采编系统的升级,整个出版生产流程可完全满足疫情期间的线上出版。编辑部可调整人员在出版生产流程中的角色和职责,解决因人员不能按时到岗导致出版生产流程不畅,确保“投、审、编、排、校”等数字化生产出版流程畅通无阻,为抗疫提供技术支撑。

3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的路径

疫情期间医学期刊的工作模式进入战时状态,在纸媒办公的基础上增加新媒体、网站工作群,将全部办公电话设置手机呼叫转移,开启“电话+网站+智能平台”办公模式,出版生产模式全面转换为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数字优先出版模式。在线上出版模式下,医学期刊如何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并寻求践行社会责任的有效路径值得思考。

3.1转变出版思维模式

疫情期间受国家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期刊出版以“居家线上办公”为主要工作模式。传统的线下出版思维模式转为战时的线上出版思维模式,这种转变有利于期刊在紧急情况下创新出版思维模式,勇于改进医学期刊传统的审稿机制。例如,《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快速组织该校从事脓毒血症研究的周红教授等[8]撰写专家述评《重视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诱导的脓毒症免疫抑制》,整个出版流程仅用了7d,于3月3日通过中国知网首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于1月30日在线预出版国内关于病毒病原的第一篇论文,从收稿到发表仅用了5d,2篇论文的发表均为国内临床诊治和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9]。出版思维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选题的创新。选题要紧跟疫情发展动态,策划出适合相应时机的选题。疫情初期情况紧急,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准备时间仓促,加上医疗物资供应短缺,一线医务人员均需穿上3层防护服,大部分医务人员及患者都易产生焦虑和恐慌。此时的选题策划要关注如何在疫情下克服紧张、恐惧心理,疏导抗疫人员的心理障碍。二是沟通的创新。在疫情下开展线上视频会议和工作,这是工作方式的创新。利用医学期刊资源优势,聘请业界专家参与评论和开通疫情防控咨询服务,为参与抗疫人员送去人文关怀,倾听一线抗疫人员的心声,缓解抗疫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由此可见,出版思维模式的转变可适应动态变化的肺炎疫情,为抗疫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3.2优化出版生产流程

疫情发生后,医学期刊原有的出版生产流程难以保障期刊的正常出版,因此,优化期刊出版生产流程,尤其是编校生产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期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整个出版生产流程的优化要突出时效性,通过建立线上出版肺炎论文的应急工作机制,合理分工,优化整个出版生产流程。实行智能化签到,确保编辑部工作人员按时到岗,引入智能编校系统及云排版等升级改造编校出版生产流程。整个出版流程的优化以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为主,同时兼顾纸媒,待条件成熟时发行纸媒。大力倡导全程移动化办公,以提前适应5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出版。将所有肺炎的科技论文配上二维码,通过二维码与网站实现互联互通,二维码可为民众防疫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由此可见,出版生产流程的优化为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3.3精心策划抗疫专题、专刊

开展应对“肺炎”的专题征稿活动,征稿范围可不限制文章体裁,各刊应根据自己的刊登范围精心策划抗疫专栏[10]。如《暨南大学学报》、中华医学期刊网为抗疫设置的《肺炎防治专栏》,《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为抗疫特设《同舟共济》《科学防疫》栏目,其中《同舟共济》栏目刊出内容涉及中华医学会20个专科分会,《科学防疫》栏目刊出40篇各分会制定的指南或共识[7]。《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医苑雅兴》栏目向医务人员征集诗歌、书法、绘画等人文医学艺术和情怀的稿件,引导医护人员用文学和艺术形式来调节心理状态,缓解参加抗疫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精心组织专家、编辑及作者共同策划专刊,构建线上策划专刊的组织机构框架,确定专刊栏目编辑,根据栏目设置精心策划选题,规定各个环节完成时限,以确保的时效性。专刊可以围绕肺炎一两个研究领域组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系统、深入的报道,便于抗疫人员了解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紧急选题可直接提交终审,以最快速度决定稿件取舍,以最快速度实现专刊网络首发;对于特殊稿件也可通过绿色发表通道或由策划团体快速决定稿件取舍。如《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在2020年第3期策划的“凝心聚力、共战疫情”专刊,《中华医学杂志》在2月出版的肺炎特刊,都集中展示了近期肺炎研究成果,受到抗疫人员欢迎。由此可见,医学期刊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各种题材,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网络首发,为抗疫践行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

3.4开展线上抗疫科普知识及先进人物宣传

向普通群众普及肺炎防疫知识是医学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普知识宣传可引导群众不信谣、不传谣,帮助群众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掌握防疫知识。线上平台可开设防疫科普知识宣传专栏,编辑可向抗疫专家及作者征集科普题材类文章,及时将防疫知识到线上出版专栏。例如,2月5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指导广大陆军官兵科学防护、理性应对的《陆军官兵病毒感染防护手册》。5月1日《重庆医学》在微信公众号向全社会征集最美“逆行者”摄影图片及优秀科普作品。宣传抗疫先进人物及感人事迹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医学期刊可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大力宣传抗疫先进人物,充分挖掘参与抗疫专家、作者的感人事迹,为抗疫传递正能量。例如,《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抗疫一线》《战地日记》栏目对30个单位或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3月9日《重庆医学》在微信公众号其编委宋彩萍教授在抗疫中的英雄事迹。4月3日《护士进修杂志》在《一线日记》栏目“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文中记录了吴雪等7人参加抗疫的感人事迹。

3.5借助网络首发平台及时发表肺炎论文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建设的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开展了COVID-19病例征集,并肺炎特殊病例,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借鉴。中国知网联合国内外出版机构及学会,开设了“肺炎”专题网络首发平台进行OA出版和整合传播,并与NEJM出版方NEJM集团达成中英全文合作意向,第一时间将NEJM中英文版本的肺炎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知网“肺炎”专题进行OA出版。万方医学网也开辟了“肺炎”专题,对所有肺炎科研成果全文OA出版。线上出版平台不够完善的医学期刊可借助上述平台对肺炎论文进行网络首发,如《现代医药卫生》《中医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等分别与中华医学会、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签署了优先在线发表肺炎论文合作协议。每个期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肺炎论文网络首发平台优先出版肺炎论文,力争将肺炎最新研究成果传递给抗疫人员,为战胜疫情贡献期刊力量。

4结束语

当前,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进一步加剧,疫情何时结束也无法预测。国内医学期刊在疫情中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全球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中国经验。然而,全球医学期刊抗击疫情任重道远,科技工作者对肺炎的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医学期刊促进了全球科研、医务、疾控人员对肺炎的认识,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控策略,为疫情防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国内疫情已得到了基本控制,线下的出版活动也逐步恢复,疫情考验了我国医学期刊的线上出版能力,对医学期刊的媒体融合、数字化出版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迫使广大医学期刊从业人员静下心来反思,今后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践行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为即将到来的5G时代谋划医学期刊的线上出版,全方位探索疫情下医学期刊践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从而不断提升医学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