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科技期刊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根本上是要为中国的经济社会、中国的科技研发做好服务[1];但是,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作用、效果来看,目前中国科技期刊都还存在不足[2]。纵向来看,中国科技期刊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约80种,增加到2016年底5020种。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基本算是一个期刊大国[3]。横向来看,截至2016年底,美国科技期刊被SCI收录4321种,英国科技期刊被SCI收录2836种,而中国科技期刊被SCI收录179种[3-4]。而在4672种中文科技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同领域、同定位的刊物,有的甚至是同一家单位出版的[5],因而造成办刊规模小而散,资源过度分散,稿源差。从典型非英语母语国家科技期刊数量来看,德国英文期刊占其科技期刊总量的50%以上,日本超过20%,而中国仅占7%左右[2],说明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偏少。据Scopus数据库2017年统计,目前已经获得CiteScore指数的599种中国科技期刊中,中文期刊406种,英文期刊193种。其中被收录的中文期刊在Q3和Q4的比例分别为33.22%和37.56%,位于Q1区的仅占3.20%;而被收录的英文期刊在Q1和Q2的比例分别为31.61%和30.05%,位于Q4区的占10.36%。说明目前中文科技期刊整体学术影响力低于英文科技期刊。综上可见,中国具有高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比较缺乏,而定位雷同、质量一般的期刊却过剩。当前中国已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2018年11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了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6]。这表明党和国家把科技期刊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效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为适应和引领新形势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起点[7]。科技期刊属于科技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样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也面临着供给跟不上需求的问题。因此,中国科技期刊领域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须重视推进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献调研发现,邵燕成等[8-10]分析了供给侧改革趋势下党刊、少儿期刊和高校哲学社科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路径,时艳钗等[11]探讨了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学术期刊智库角色建设,张伟伟等[12]分析了供给侧视域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朱明等[13]以江南大学所属科技期刊改革为例探讨了中国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总体上看,期刊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不充分,尤其是缺乏对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把握及理论分析。为此,笔者结合长期办刊实践,应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进行一些探讨。

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

科技期刊可分为学术类、技术类和科普类等。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中凸显的深层次问题为供给跟不上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内容生产方面

虽然科技期刊的总数不少,但是精品期刊和优质期刊较少,相当一部分期刊处于低水平重复出版的状态,严重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直接表现为国内大量的优秀论文流向国外一流科技期刊,造成国家丧失论文版权[14]。而以刊登新的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类期刊,则因影响力低、稿源差等问题,也满足不了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需求。

1.2资源配置方面

1.2.1学科布局不合理

科技期刊类似于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期刊应有不同的内容定位,否则会出现资源分配错位,如某些领域刊物很多,为争夺稿源而形成恶性竞争,而某些领域却是空白。有些刊名只有一字之差,刊登内容雷同,只是单纯满足了作者的目的。例如目前国内农业科技期刊有900多种,像各省农业大学的学报、各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农业科学》,都达到了一校一刊、一院一刊,且都是农业综合性期刊,同质性非常强。

1.2.2期刊结构不合理

中国科技期刊的组成好像一座金字塔,只有少数的优秀期刊位于塔尖,中低水平的期刊居多,甚至在塔底还出现部分“僵尸”期刊。这些不良期刊不但不会从市场中自然退出,而且会继续消耗、占用着宝贵的刊号等资源;而优秀期刊想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进而打造期刊集群,必须获得新的刊号资源,但获取新刊号又很困难。这就造成期刊结构的不合理。

1.3人力资源方面

科技期刊的办刊队伍主要包括主编、编委和编辑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基本都是专家办刊。随着中国一系列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办法的推出,科技期刊人才资源配置也正朝着“依靠专家办刊,编辑学者化”方向发展,逐渐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的人才配置缩小差距。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孕育具有卓越办刊眼光、高水平科研素质、能把握国际科学前沿发展的主编、编委队伍需要长时期有意识地坚持,更需要管理政策、评价政策等的倾斜支持;培育策划、组稿、审稿、编辑、设计、推广等优秀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中国仍存在科技期刊领军人才稀缺、高层次编辑人才偏少、人才流动性过大、编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15]。因此,科技期刊行业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供需错位,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科技期刊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

传统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起点是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7];所以,破解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困境,应从“供给侧”深化改革,压缩低效甚至过剩产能,提升有效和高能供给,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期刊集群,实现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

2.1提升供给质量:做强本土科技期刊

当前中国科研数量已达世界第2位,科研成果的质量也稳步提升;但在中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中,只有25%左右的科技期刊学术指标较好,行业影响力较大[4]。这显然与中国科研成果的体量不匹配,与中国科技发展的需求不相称。为了支持和促进科技的蓬勃发展,应努力提升供给质量,做强本土科技期刊。

2.1.1建立健全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

1)中、英文科技期刊适度分开评价。中文、英文科技期刊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使命各有侧重。中文科技期刊主要是面向国内和华人群体,发挥积累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重要的作用,而英文科技期刊则主要是为中国原创性研究成果争得国际优先权,进而扩大国际影响力[16-17]。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协等5部委印发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中文期刊评价与外文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客观认识和对待国外期刊评价系统,把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2018年5月1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开展了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研究,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体系符合中医药学科以及中医药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可见,应综合利用各种指标,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行的中、英文期刊评价体系。2)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分类评价。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具有不同的使命和读者群。仅仅用学术类期刊常用的影响因子来评价,对学术类期刊都存在片面性,对其他类型期刊更是一种伤害。若继续这样下去,越来越多的期刊将丧失特色和定位,办刊的方针、内容越来越趋同,更加激化低水平重复办刊状态;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价和管理办法。学术类期刊要跟踪和引领科研的发展方向,强调学术影响力;技术类期刊则应致力于推广先进技术,强调市场影响力;而科普类期刊则应以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目标,强调受众面和科普质量[18]。因此,建议国家科技管理和期刊主管部门要以目标定位、办刊水准和服务功能为导向,尽快建立完全独立和区别于现有的文献计量指标的科技期刊分类评价体系,让期刊真正回归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科技的初心。

2.1.2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

近年国家多个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项目。比如,《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第7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20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的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1篇发表在中国优秀期刊上[19]。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改变唯SCI论文至上的科研成果评价体制,引导中国科学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首发在中国期刊上。因此,建议国家科技管理部门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革,优化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为科技界以实际行动支持本土科技期刊的发展排除后顾之忧。国家相关部门还组织实施了“中国出版政府奖”“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择优支持工作”“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等重大工程项目,切实支持了中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但应看到,国家财政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明显存在重英文期刊轻中文期刊的问题。因此,建议国家科技和期刊主管部门在加大对英文期刊扶持力度的同时,加大对高影响力、发展潜力大的中文期刊的扶持力度,通过精准扶持,使这些优秀的中文期刊起到引领和示范效应,以至带动中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

2.1.3科技期刊要潜心修炼好发展的“内功”

无论传播形式如何改变,学术质量始终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科技期刊要深耕内容建设,主动对标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出版标准,创新办刊思路,准确定位,突出刊物特色,挖掘中国特色的原创选题,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品牌引领国际潮流,推进中国期刊国际化,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强策划和约稿组稿,严格把控稿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健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同行评议、三审三校等制度,认真把好出版导向和内容质量关,创新内容生产和产品服务,优化期刊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从而打造出高水平的期刊[20]。在做好传统纸刊内容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出版的移动化、社交化、音频化、视频化、互动化等[21],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模式,还为期刊出版单位转型融合带来了机遇。而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联姻”,为公众获取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可靠的来源,也提升了科学家和科技期刊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可以说,科技期刊面临着从订户到用户、从传统思维到互联网思维、从线下到线上等方面的挑战。科技期刊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将面对的挑战转变为发展的动力和机遇,积极探索在知识服务中的着力点,在产出形式上求新求变,培育新时代期刊出版的新动能[22],助力科技期刊出版业做大做强。

2.2推进优化重组:形成结构合理且布局科学的期刊集群

对科技期刊来说,优化重组并不是简单地压缩或清理期刊的数量和种类,而是去掉内容雷同、低效的期刊,整合出版资源,破除分散办刊的模式,改革不适宜的运营模式,促进期刊群的集约化发展。

2.2.1改革刊号管理,建立科技期刊退出机制

中国期刊出版实行审批制度,对“刊号”做总量控制,因此“刊号”成为稀有资源,这就造成创办一个新刊不易,吊销僵尸期刊也很困难,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还由此引发了很多权力寻租和学术不端问题。201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支持相关机构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23]。这表明,实行科技期刊动态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因此,建议国家期刊主管部门尽快改革现有刊号的管理,提高创刊审批效率,对于新兴交叉科学领域急需创办的新刊,可以允许期刊先申请ISSN来办刊,之后对于其中表现好的期刊再给予CN号。建立一套科技期刊的退出机制,实行简易注销程序,实现有生有死。这样可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2.2改革运营模式,提高期刊竞争力

中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总体还是处于小而散的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且大部分出版单位为非法人的编辑部,不具备市场主体地位。从国内外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发展规律看,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而要实现规模就得走集约发展与资源整合之路[24]。近年来,国内期刊也开始探索以行业集群、学科集群等方式进行经营运作,逐步完成了资源的整合和集成。例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出版企业,旗下的期刊集群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学术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有较大提升[3]。但在集群化过程中,因期刊管理体制、制度的原因,仍然不能做到跨主管部门、跨主办单位、跨地域整合发展,以致有些专业学会刊群、网络聚合刊群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出版集团。因此,建议国家期刊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化期刊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国科技期刊总量、布局、学科、质量和效益的宏观调控,鼓励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整合,结合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特点和基础条件,解决好期刊内部和外部的关系,适度推行企业化管理,增强期刊的竞争力。对有条件的期刊集群,特别是技术类和科普类的期刊,可率先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对“小众”的学术类期刊,要根据自身条件,适当推行企业化管理,从而快速提升科技期刊的竞争力。

2.3分类建设办刊队伍:培育优秀办刊人才

人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关系到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其中,主编是决定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灵魂,编委是掌舵期刊发展方向和学术质量的“守门员”,编辑则是联系主编、编委、审稿专家和作者的纽带,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5]。因此,分类建设办刊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培育更多的办刊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具体工作中,尤其需要落实以下举措。1)期刊主办单位应安排符合期刊办刊要求和发展需要、具有办刊意愿的高水平人才担任主编、副主编,并建立适当的岗位评价机制,把参与期刊工作计入业务绩效考核中,这样可保证现职主编、副主编能胜任岗位,既应避免不能胜任期刊主编岗位者难以被淘汰,也应减少单位领导兼职主编而造成的因领导变动频繁更换主编。2)在组建编委会方面,要聘请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编委。既要挑选国内外比较活跃的、真正能做事、负责任的中青年科学家,又要选择德高望重的权威科学家,切实把控稿件的学术质量,共同发挥在期刊发展中的作用。3)在编辑队伍方面,要引进专业精、懂经营、会运营且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编辑队伍中;对内部编辑的培养,可通过国际合作方式,选派优秀骨干到国外先进期刊社或出版机构进修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还应培养一批技术编辑,加强其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的应用能力。4)从国家层面上而言,应尽快建立针对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人才引进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合理的、优厚的薪酬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稳定编辑队伍,提高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0]。

3结束语

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根源是中国科技期刊供给跟不上需求的问题。为此,通过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和要求,做好顶层设计、体系优化、环境保障和自身建设,逐渐引导我国科学家将优秀的研究成果首发在祖国的科技期刊上,真正把本土科技期刊做强做大,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