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主管单位集中办刊的规划

科技期刊主管单位集中办刊的规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报》主编欧阳钟灿认为,任何国家强大都不仅是经济强大,还必须要有科技的强大。科技强大必须有科技载体—本土期刊的强大。然而,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小、散、弱”。小,期刊出版主体体量小、出版品种少;散,期刊出版主体之间欠整合、分布散;弱,期刊出版主体竞争能力弱。在“小、散、弱”的影响下,我国科技期刊很难适应现代出版运行机制,难以塑造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有限的人、财、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1科技期刊呼唤集约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术影响力总体提升,影响因子保持快速增长;期刊品牌逐渐形成,“百强科技期刊”“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奖项的成效显著;期刊小规模聚合加速,部分期刊企业的学术影响和经营业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期刊数字化出版迈出探索性步伐。聚焦“小、散、弱”问题,不难发现,我国科技期刊目前面临如下困境。(1)顶尖单刊日渐增多,有国际竞争力的期刊出版机构尚未出现。近年来,得益于行政力量的引导、多方资源的投入和期刊出版人的“觉醒”,我国科技期刊中“异军突起”者日渐涌现。JCR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2011年仅有Q1区期刊5种,而2016年已达37种。其中,《CellResearch》《Light:Science&Applications》等期刊的影响因子稳居国际同学科前列。然而,纵观全国,尚未出现可与Elsevier、SpringerNature等国外出版商匹敌的出版机构。即便是我国出版的国际一流的单刊,又往往与国外出版商合作,是国际刊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是我国科技期刊领域资助额度最大的,获得该计划资助的16种期刊全部都与Elsevier、SpringerNature等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2)多平台、多系统、多办刊主体、多管理方式、多体制运行已成普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呈现出极强的多元化,在平台、系统、办刊主体、管理方式等方面均出现了“多”的特征,各种“多”彼此交织,进一步凸显了“散”。仅以平台举例,我国共有期刊10000余种,其中科技期刊约占半数,这5000余种科技期刊采用了多种平台,有的采用国外出版商提供的平台,有的采用国内大型期刊出版企业研发的平台,有的采用主管部门统一建设的平台,有的采用自主研发的个性化平台……各种情况兼而有之,各期刊的核心数据几乎“随机”地存在于国内外各种数据库中,路径依赖导致数据碎片化特征明显。因此,大力推动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在产业意义上解决“小、散、弱”问题,集中精力打造若干综合性刊群和学科性刊群,实现高度集约的办刊模式,已成国内期刊界的共识。

2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既要遵循学术规则,又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遵守行政规范。期刊主管单位推动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的责任日渐凸显,既要推进期刊发展,又要推进期刊行业发展。当下,主管期刊较多的单位有:教育部,主管逾千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48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358种。当期刊集约化发展成为共识之后,期刊主管部门推动集约化的路径选择就成了核心问题。为此,需要借鉴同行业、其他行业的发展路径。

2.1出版机构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国际上,科技期刊主要依托商业出版机构和学术机构办刊。Elsevier从一家荷兰小书店发展为一个全球化的多媒体出版集团,Elsevier主要依托丰富的企业运作能力,遵循市场规则办刊。英国皇家化学会作为一家非营利组织,出版发行大量书籍、电子书、数据库、期刊,其经验主要是依托强大的学术背景,遵循公益性原则,采取多种模式集中办刊。而提供高水准的光学、光子学信息服务的美国光学学会,则是依托近百年的学术期刊出版经验,推动本学科期刊联盟建设。国内办刊主体较为多元,其中集约化办刊较为成功的有中国社科院、中华医学会、中国光学期刊网等。横向比较下来,不难发现,中国社科院依托出版单位集中办刊,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发行、改进服务、提高效益;中华医学会依托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集中办刊,形成了“中华”“中国”“国际”三大系列,成为国内医药卫生界期刊数量最多的期刊集群;中国光学期刊网则依托学科专业内容集中办刊,整合了国内95%的优秀光学期刊,进入全球TOP1%网站序列。可见,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路径差异性较大,现存办刊模式众多,我国亟待实施因地制宜、因刊制宜的多模式集中办刊探索。

2.2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路径

相对于依旧弱小的期刊业,我国若干产业已经在国际上后来居上,占据领先地位,如家电行业、高铁行业,也许对期刊发展路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中国家电工业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家电行业是我国最早展开充分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充分的市场竞争逼迫家电行业不断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不断进步。中国高铁从弱小起步,短时间内强势崛起,成为我国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一张“国家名片”。高铁发展是一个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战略——以政府推动中国铁路的提速进程为契机,形成了政府为主导、企业是主体、金融部门支持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家电行业和高铁行业的“后来居上”说明了在同一社会资源背景下,不同行业存在“因事制宜”的发展模式。

2.3期刊主管单位推动期刊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出版管理条例》《关于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职责的暂行规定》明确了期刊主管单位的职责,包括“采取行政措施和经济措施保证出版单位的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分别对期刊集约化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科学院大力推动科学出版社按照出版单位集中原则和市场规则,推动单一模式集中办刊,积极引导主管期刊集中办刊,积极推动院外期刊集中办刊。经过9年的实践,该模式取得了重大进展,引导数百种国内科技期刊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形成了一个联合体式的综合性刊群。然而,面对迅猛变化的期刊发展态势,依靠单一模式办刊无法有效激活中国科学院所属期刊的潜力,无法充分带动中国科学院所属期刊的改革发展。作为主管单位的中国科学院认识到,单一模式无法解决现存的问题,必须充分尊重规律,启动多模式集中办刊。在这一战略思路引领下,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新一轮期刊管理改革,全面探索多模式集中办刊:一是,继续支持科学出版社按照出版单位集中原则推动综合性刊群建设;二是,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按照主管、主办单位集中原则,参照市场规则集中办刊;三是,以“学科集群”为重点,择优支持优势学科期刊集群,按照学科专业内容集中原则和市场规则集中办刊;四是,鼓励所属有实力的期刊社基于新媒体技术,按照互联网传播集中原则集中办刊。以上相关举措,成为市场化单一模式集中办刊的补充,有效扩大了集中办刊的覆盖范围。

3多模式集中办刊的多措并举

集中精力推动多模式集中办刊,有赖于高水平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系统性的推进机制设计,包括政策层面、资源层面、项目层面的机制设计。同时,还需要数字化平台的有力支撑。

3.1多模式集中办刊的基本原则

3.1.1尊重规律,恪守规则

科技期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在学术规范、市场规律和行政规范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既要坚持社会效益最高准则,又要探索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经济上、技术上、学术上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3.1.2多措并举,整体推进

好的期刊是种子,而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是土壤。再好的种子,离开优秀的土壤,也不能良好发育。所以,要坚持多措并举,系统性地考虑问题,既推动单本期刊发展,又推动期刊行业整体发展。

3.1.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科技期刊的多平台、多系统、多办刊主体、多管理方式、多体制运行现象仍将长期存在,基础的相对薄弱、发展的不均衡,加之数据和商务的历史路径依赖,决定了多模式集中办刊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加强顶层谋划,分步实施。

3.2多模式集中办刊的举措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以新技术条件下有针对性地解决主管期刊“小、散、弱”的问题为导向,中国科学院推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多模式集中办刊。

3.2.1推动期刊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朱邦芬认为,一个期刊要做大,首先需要联合起来,联合产生生产力。循着集约化办刊的思路,中国科学院推动实施了研究所期刊编辑部整合。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所属办刊4种及以上的单位共31个,中国科学院要求这31个单位按照统一人力资源、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的原则,在办刊单位层面实现集约化办刊;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所属办刊3种及以下的单位共70个,中国科学院引导这70个单位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生产和统一的原则,在科学出版社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现集约化办刊。相关举措的实施初步帮助研究所和期刊编辑部实现了编辑专业化分工、编营分离,提高了集约化效益。同时,中国科学院密集调研所属期刊学科集群和优势学科期刊,以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的方式,支持前者冲击国际一流,支持后者建设刊群。

3.2.2推动全院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

数字化平台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在推动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推动院属独立期刊数字平台及系统建设,集中部署推动了贯穿学术出版业务链的3个互相关联的数字化平台。前期,中国科学院支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设了中国科学院论文预印本平台—ChinaXiv,实现与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保护学术成果首发权、监控学术不端行为等作用;中期,中国科学院推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基于云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期刊采编系统—印刻学术,实现论文从投稿到互联网的全流程平台支持;后期,中国科学院引导中国激光杂志社,建设完善的期刊出版生产管理平台,为编辑部提供从论文电子版到纸刊排印及发行的服务。3个平台自2016年上线后,不断提高服务的覆盖面,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在上述平台基础上勾画了下一代科技期刊出版与知识服务云平台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期望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和大数据整合,实现科技期刊出版一体化、集约化与知识化的新融合,支撑期刊集约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

3.2.3打造国际精品学术期刊及推动中文期刊可持续发展

在机制体制改革、数字化平台等“土壤”改良的同时,中国科学院认真发现并培育优秀期刊“种子”。在英文期刊方面,中国科学院下大力气推动院属英文期刊国际化,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力争打造一批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择优支持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2016年SCI收录期刊数增加至78种,全国占比48%;全国Q1区期刊增加至22种,全国占比65%;同学科排名前10%的期刊由5种提高到7种。在中文期刊方面,中国科学院积极推动中文期刊主动适应新型学术交流环境,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中文精品科技期刊,引导中文期刊真正实现服务于国内学术交流的核心功能,从根本上扭转了中文期刊逐步边缘化的被动局面。

3.2.4探索科技期刊国际合作出版新策略

面对国际期刊出版巨头的“包围”,中国科学院积极谋划,推动院属期刊优秀办刊人员提高国际化水平。一方面,探索建立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的运行机制、备案机制,推动院属期刊乃至期刊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实施与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共建共办英文期刊,派出优秀编辑访学,以期帮助编辑骨干有针对性地学习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的办刊理念与先进技术,在院内集中办刊单位进行专项“总装集成”实践,为中国科学院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奠定基础。

3.3保障措施

在保障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实践探索方面,中国科学院谋划了如下4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充分发挥研究所办刊主体作用。按照院所两级管理结构,要求研究所充分发挥办刊主体作用,真重视、真支持、真投入,为期刊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参与院层面推动的科技期刊改革发展。二是,培育和凝聚期刊出版人才队伍。以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期刊出版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高水平、国际化的科学编辑和信息化人才等。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坚持产出目标导向和改革目标导向并重的资源配置原则,院层面统筹考虑与科技期刊发展相关的院内外各类资源,形成明确的引导性政策,对积极推进院层面多模式集中办刊和院属单位期刊编辑部整合工作的予以适度倾斜支持。四是,加强期刊规范管理和服务。通过院层面加强审读,保障科技期刊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全院期刊改革发展的效率。

4结语

科技期刊作为国际科技话语权的重要阵地,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其重要性得到了多方高度肯定。在国家期刊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下,中国科学院等期刊主管单位都开始积极探索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当然,科技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单靠一家或几家单位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期刊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应努力突破单一模式的制约,实现“政府支持+市场运营”双轮驱动;同时,期刊界也期盼有关部门能够在资源层面帮助办刊单位克服资源获取障碍,从初期资源投入引导到后期利益共享机制,都能提供必要的设计。面对学术资源外流的局面,强烈呼吁国家立项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工作,对试点单位给予出版资源、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试点单位开展跨学科、跨系统、跨区域的兼并整合,利用中央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引导规模性学术期刊出版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正如朱邦芬院士所言,我国这些年来在互联网上有很多颠覆性的创新,有很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有可能抓住期刊和网络融合的机遇推动期刊发展。当前,各方协力推动集中办刊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