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城镇化进程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的结合

摘要: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镇化又意味着城镇民族人口数量增加,公共管理基于社会公众管理和服务,城镇化公共管理必须要照顾到民族群体的实际情况,而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结合则是实现这种管理的具体路径。对于这种结合可以从公共管理的理念文化、制度规定、实践行为、管理内容等多个途径来实现,还要基于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的实际情况遵循和谐、灵活、进步等原则。

关键词:城镇化;公共管理;民族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到城镇中生活,更多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集中居住,使得城镇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利益实现的公共管理工作必须要关照这个特殊的群体,使得民族人口的特殊性能够在公共管理层面得到体现。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要使为民族群体提供的公共物品贴合民族民众的需求,不仅要从实用功能上来考虑,还需要考虑到民族民众的心理接受和需求满足。因此在城镇化中对日渐增加的民族群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必须要结合民族民众的民族文化背景。

一、城镇化进程中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结合的意义

(一)民族民众差异化需求满足需要

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习惯、节庆习俗和思维模式,这些差异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到城镇中,逐渐成为城镇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社会基本情况。公共管理的目的是维护民众的公共利益,作为公共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群体的差异化情况必须要得到关照和满足。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为例,其有斋戒、礼拜习俗,因此在城镇公共管理中就必须要对回民较为集中地区在宗教信仰和回族斋戒日提供相应的服务或便利。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也衍生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差异化需求,在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城镇管理必须要在公共管理上满足民族差异化需求,这是公共管理的本质所决定。[1]

(二)民族民众公共管理接受需要

公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来强化政府治理,提高为公众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而对于民众来说,作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的客体对象,在相关管理服务中较为被动,其在公共管理中并没有太多发言权,这就使得整齐划一的公共管理服务很难适应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实际情况。少数民族民众在民族文化影响下,大多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这一点和基于大众意识形态进行的公共管理是不一致的,因此很容易就形成公共管理能否为城镇化民族人口所接受的问题。公共管理目的是为民众服务,如果公共管理不能够得到民族民众的接受,其便在根本上失去了展开特定公共管理服务的意义。另外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方面为民族民众提供各种便利或服务,有时候并不为民族民众所接受,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使得本应该为民族民众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所耽误。

(三)民族平等在公共管理中体现需要

公共管理是政府对社会大众的公共管理,不仅是管理,更是对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少数民族虽然有一定特殊性,但是每个民族成员也都是国家公民,少数民族成员和其他民众一样平等享有享受国家公共管理服务的权利。简单而言,公共管理是国家实施管理服务的一个窗口或领域,在民族平等这个基本政策下,这个窗口或领域必须要体现民族平等意识,在公共管理层面上体现民族平等。

二、城镇化进程中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结合的路径

可以说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结合是在当前大量少数民族民众进入到民族社会中公共管理贴近社会实际的必然选择。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与公共管理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重要问题。民族文化结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公共管理为城镇化的民族人口接受,而这个接受的前提是民族群体对相关公共管理服务有了解,因此凡是能够进入到民族人口视野范畴内的公共管理要素都是民族文化渗透的路径。

(一)理念文化

公共管理必然要有相应的理念思想为指导,这些理念思想是公共管理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公共管理推广宣传的口号标语和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事作风,是民众了解公共管理的窗口和路径。因此可以使民族文化通过和公共管理的思想理念文化结合,来使民族文化进入到公共管理中。要完成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思想理念文化的结合,实际上就是明确公共管理的理念思想前提下,从民族文化中提炼出和公共管理理念思想相一致的文化观点来表达,用民族文化的方式来表达公共管理思想观点。另外,民族语言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相关理念文化可以用民族语言来表达,也是两者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制度规定

为了推进公共管理,必然要形成各种各样的公共管理制度,如制定各种公共建筑或者公共设施的管理规定等,这些制度规定是公共管理实施的必要手段,也是大众接受公共管理的重要路径,因此可以把公共管理的制度规定作为和民族文化结合的主要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把民族文化中一些乡规民俗或者是一些制度规则引用到特定公共管理的制度规定中,如对于清真寺的管理可以参照回族的伊斯兰教义和回族习俗来进行制度规定,而对于不同公共场合下着装可以按照民族习俗来进行,如在民族体育活动中让参与者衣着民族特色的体育服饰等,都是对民族文化的结合。另外对于相关公共管理的制度规定以民族语言来表述同样也是民族文化结合的重要表现方式。

(三)实践行动

公共管理的管理服务目标实现要最终落实到实践行动中,而公共管理人员的实践行为也是大众感知和接受公共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推进城镇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结合,还可以把公共管理人员的管理实践活动作为民族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种实践行为结合,主要体现在语言、行动、工具等方面。首先是语言方面,公共管理人员可以采用民族民众熟悉的语言方式,或者是用民族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来解释公共管理内容;其次是行动方面,公共管理人员在采取管理服务行为时,需要尊重少数民族民众的民族文化礼仪,在民族文化禁忌范围内实施管理服务,如有的民族忌讳触摸头顶,而有的民族忌讳跨越火塘,也有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为礼,另外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或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在对相关民族采取管理服务行为时,必须要尊重民族民众的文化禁忌;最后是实施公共管理的工具方面也要注意避免触犯民族文化禁忌,且要注意民族审美。

(四)服务内容

公共管理是为民众提供管理或服务,是大众直接认知和感受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而大众对于公共管理的管理或服务评价也直接来源于管理服务内容,是大众生成公共管理服务体验的主要方面。因此公共管理服务内容更是结合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从民族文化内容出发,结合民族文化内容选项,确定需要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其次,可以基于公共管理内容选择对应的民族文化内容,以两者的相互对照实现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相结合;最后,可以基于公共管理需要,以民族文化方式来表现公共管理内容,以形式和内容结合来实现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结合的目的。

三、城镇化进程中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结合的基本原则

城镇化进程中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完全不同,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必须遵守相应的原则,才能使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实现公共管理贴合城镇中民族民众感受和需求的目标。

(一)和谐原则

公共管理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和谐社会是政府治理的目标,因此公共管理中的民族文化结合必然要以和谐为导向和原则。对于这个和谐原则的实施,可以从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结合的方式、内容、手段方面体现。首先,选择合适的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结合的方式,在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结合的方式上,选择和公共管理目的一致的结合方式,使得两者的结合方式更加和谐,以民族文化的方式来表现公共管理内容,如用戏剧或音乐方式来来推广宣传社会保障或社会治安等公共管理内容等,可以使相关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其次是选择适合的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相结合的内容,主要是指民族文化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内容都适合与公共管理相结合,因此要使两者在内容结合上看起来和谐一致,就必须选择适合结合的民族文化,如对于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内容可以选择民族文化中有关知识方面的民族文化内容,而对于公共场所方面的公共设施可以选择和民族文化中有关公共场所相关的知识经验;最后要选择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合适的手段方法,如隐喻法、直接套用民族文化形式等,要使相关手段方法和谐进行,就需要对各种手段方法进行评估,不仅要合乎大众道德意识和大众审美观念,还需要相关方面顺乎民众的思想情感,如在对社会保障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上,要突出社会保障的价值意义,必须要使相关保障思想的宣传在民族社会的审美和意识接受范畴内。

(二)灵活原则

公共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内涵广泛,公共管理和服务形式多样,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属于公共管理范畴。从民族文化来说,也有丰富的内涵,文化内容多种多样,形态各异。这就意味着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的结合有了多种可能性,要使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形成两者的和谐发展,就意味着在两者结合上不能拘泥于某种方式或方法,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结合。这种灵活是指在结合点、结合方法、结合内容等方面要灵活。从结合点来说,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归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公共管理是在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上层建筑,两者有共通之处,但是各有差异化内涵,因此两者结合上必须要寻求两者的共通点,把共通点作为两者的结合点。从结合方法来说,民族文化形式多样,从民族文学、民族音乐到民族服饰、饮食等,对于其和公共管理的结合,必须要选择适合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基本情况的结合方法,如对于民众不太熟悉的公共管理项目可以采用民众熟悉的文化艺术方式去普及,而对于各种公共管理产品或服务的内涵则可以采用民族话语体系来解释等。对于结合内容来说,并不是和公共管理对应的民族文化都适合结合,对于其中的文化内容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结合。[2]

(三)进步原则

公共管理的发展程度体现了社会进步水平,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的结合目的是为了使城镇化的民族群体在公共管理中得到更为贴切的服务,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公共管理进步的表征。[3]但是从民族文化本身来说,其是在民族社会历史中积累形成的文化体系,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具备和公共管理结合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的结合中,目的是为了彰显进步,因此不仅要在结合内容上彰显进步,同时也要在结合目的中体现这种进步意义。这就意味着对于民族文化与公共管理的结合,还需要选择具有进步意义的适合时代环境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的结合不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步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筛选,筛选出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族文化内容,另外也可以对民族文化中具有进步价值的文化内容进行提炼,在进步的文化内容中选择适合公共管理结合的内容。对于这种结合还需要考虑到两者的结合意义,使两者的结合能够相映生辉,不仅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有利于彰显公共管理的进步意义。

四、结语

虽然一直以来城镇社会中也有少数民族人口生活,但是相对于整个城市人口比例,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小,同时也由于公共管理的发展局限,关于民族人口在公共管理中的关照难以有太多进展。但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越来越多的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城市民族群体在不断壮大,另外由于社会发展,对于公共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情况下,城镇公共管理层面必须要体现对民族群体的关照,使公共管理更加贴近社会实际,体现社会进步。而这种关照的实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实现公共管理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使民族文化渗透到城镇公共管理中,在公共管理层面体现对城镇民族群体公共利益的切实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一成,陈恢军.西部地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着力点[J].贵州民族研究,2015,(4).

[2]许洪婷.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民俗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9).

[3]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3).

作者:白秀银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