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生态翻译研究

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生态翻译研究

摘要:陕西作为历史文化集聚地,有多样的出土文物。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更是值得学习和发扬。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陕西省各地文物出土地精华的展览地更是向世人展示着陕西地区的悠久文化底蕴。把博物馆简介译成英文以生态翻译功能理论为指导,一方面保证原文内容的准确传达,另一方面进行多维适应选择,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满足相关语言,文化和交际意图,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实现原文独特功能和内容规范。

关键词: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1概述

随着中国实行“走出去”方针政策,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外国人的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准确简短地传递给外国友人为各界人士所关注。互联网信息时代,很多外国友人都是通过各种博物馆的官方网站进行了解。外宣的文本翻译尤为重要,不仅代表了地方文化形象也影响外国友人对博物馆的印象。本文从生态翻译角度探讨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分析其翻译中的三维转化,以小见大,为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做出贡献。

2文化外宣文化翻译的简介

2.1界定和特点

外宣文本翻译,主要是指将与我国相关联的信息由中文译成其他国家语言,并借助图纸印刷、电视广播报道、互联网宣将其传给国际受众。外宣文本翻译的目的开展对外传播,其翻译质量取决于国际受众的理解及认同度。(杨艳容,武恩义,2019:38)因此,外宣文本也注重准确地传递文意,尽可能让目的读者了解并理解宣传方的用意。另一方面,文化外宣文本也必须遵循目的语读者的用语习惯,由于文化上差异性,又要达到和源语文本一样的效果,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文化外宣文本包括很多内容,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文化的外宣。中文的旅游宣传使用各种修辞和语言来为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杜茜,2019:15)但在翻译成英文时,要根据英文简洁准确特点,去除些多余的修饰词和渲染。旅游外宣翻译展现中国人文地理风情,吸引国外游客,促进我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旅游外宣翻译难点在于旅游文本中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和修饰语的翻译,它也是旅游外宣翻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易新奇,2017:114)。

3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诸要素及其在生态翻译环境的转换

3.1生态翻译理论核心观点

生态翻译理论是胡庚申创立的。他将翻译定义“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的整体”(石春让,王静,2018:73)。因此,其中都要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完美结合是不可能的。翻译的适应性原则只能是一维和多维的相互融合。翻译的“三维”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语言形式;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差异;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胡庚申,2006)。

3.2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诸要素及其所处的翻译环境

旅游文化的外宣文本有着严格的创作过程。尤其是考虑中英文的用语差异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环境下来考查翻译,即对不同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和规律。文化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再现源语所要传达意义、形式和风格(易新奇,2017:114)。这种要求并不是说译者单纯地从英语使用者考虑文本,也不是说简单地从本国文化角度考虑翻译,而是要经过反复的比较,达到译语与源语的融合。这其中包括译者,审校者,文本编辑者,和目的语读者。他们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是翻译的主体,又是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的基石。

3.3旅游外宣文化文本翻译三维转化本质

旅游文本的翻译活动对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文本不仅仅是用于社会遗产的传递,旅游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对动态跨文化交流之间关系的构建。(王燕芳,2019:154)文化文本的翻译力求准确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多维空间中的各个因素,达到各方的协调,相互配合,加强沟通与交流,各个因素将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翻译成为最合适有效状态。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这种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11:8)。而英文则适合采取直译,文化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了解文化。

3.4文化维的适应选择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译者在源语语言转换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文化系统(石春让,王静,2018:72)。文化外宣文本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中文化内涵,这也是文本的精华,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要关注不同语言文化转换,必要时应用音译加注或直译加注以实现文化维度的转化。

3.5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即在翻译中关注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石春让,王静,2018:72)。因此,译者应关注文化外宣文本背后的交际意义,我们可重点考虑交际层面,关注交际成效。

4结束语

当前,随着中国古代文明不断向外传播,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承东起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要重视文化外宣文本的外译,把中国的文化精华展示给世界人民。一方面,作为英语学习者要不断探索本国文化的精髓,深入分析理解本国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翻译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相互配合,使翻译作品变得符合目的语读者用语习惯,最终达到译者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艳蓉,武恩义.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J].名作欣赏,2019(14):38-40.

[2]杜茜.外宣文本-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有效性之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5):15-16.

[3]易新奇.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文化适应性原则[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4):114-116.

[4]石春让,王静.产品验收手册的生态翻译[J].民族翻译,2018(1):72-79.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112.

[6]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49-52,65.

[7]王燕芳.跨文化视域下的旅游外宣翻译研究[J].轻工科技,2019,35(4):145-146.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作者:王玉 张树德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