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学典籍整理一项重要成果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古代文学典籍整理一项重要成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古代文学典籍整理一项重要成果

[摘要]《古诗源校注》这项古代典籍整理基础建设工程,弥补了《古诗源》的成书缺憾。

[关键词]周明;《古诗源校注》;典籍

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古诗选本。此书以“古诗源”命名,意即“古诗为源”,旨在“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犹观海者由逆河上之以溯昆仑之源。”(沈德潜语)沈氏以追求雅正、展示源流新变为原则,精选了上古至隋各代文人诗作及各代民歌700余首,唐之前的优秀诗篇可谓网罗净尽。二百多年来,此选本广为流传,为学人所珍视。沈氏选本自成书起,坊间流行的是“白文本”,无校无注,虽保留了清初刻本的原貌,但刻印粗疏,存在不少错误,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竟有“萁在釜中然,豆在釜中泣”句子。除明显讹误外,入选诗作的标题、作者、作诗时间等诸多错处一直未得到校正,因此对此书的整理和校订成为学界长期以来的夙愿和期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周明教授自2014年以来,积几十年教学与研究之心得,对《古诗源》全书作了严谨考订,并精心作注,历时7载,完成了《古诗源校注》(上下两集)的编撰(以下简称《校注》),今年一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诗歌史上这部经典选本的完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一大重要贡献。此书一出,立刻引起学术界、出版界的关注。总览《校注》全书,其成就要之有四:

一、考察本源与流变,甄别真伪

在各诗篇正文之后,作者首设“考释”一项。此项工作,作者用力最多。《古诗源》虽是一部优秀选本,但也存在选诗不精的缺点,选入了一些公认的伪作。例如,《河中之水歌》最早采录之书《玉台新咏》,题作无名氏“歌词”,《文选》李善注引作“古诗”,《艺文类聚》称为“古辞”,但《古诗源》却署为梁武帝作。《西洲曲》最早收录之书《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实是南朝乐府民歌,沈氏也将其归于梁武帝,均为失误。

二、考订文字与诗题,校正错误

全书改正“白文本”错误达160多处,其中既有诗篇文字,也有古诗标题之误。例如:(刘)宋代谢灵运诗《游赤石进泛海》,周明先生根据最早的古籍、地方志等资料,考“泛海”应作“帆海”;(刘)宋代鲍照《遇铜山掘黄精》,诗题中“遇”是“过”字之误;隋代杨素《赠薛播州》中的“播州”应作“番州”;北魏胡叟《示陈伯达》应作“程伯达”,此类纠错之处,不胜枚举。

三、考定作者与作诗时间,以知人论世

除甄别作品真伪与纠正文字错误外,考定作者,以助于辨伪与校勘。如汉代蔡邕作《饮马长城窟行》,三国时陈琳也有《饮马长城窟行》,然二诗均为汉代乐府民歌,故以上两位均应除名。又如东汉署名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20世纪曾引发过激烈争论:有学者坚称蔡琰之作,也有人否定。《校注》作者综合前贤意见,加上自己的分析,从五个方面论证此诗系后人伪作,现已“穿帮”:一是被掳时间与史实不合,二是地理环境与史实不合,三是人事存亡与史实不合,四是写作时间与史实不合,五是《文选》《玉台新咏》未收此诗,《文心雕龙》《诗品》未论及此诗。《校注》在此篇的“考释”中的辨伪很有说服力。考定作诗时间,以知人论世,准确理解作品。例如《校注》作者论证西晋左思《咏史八首》作于晚年;曹植《杂诗•仆夫早严驾》作于魏明帝太和二年,而非魏文帝黄初四年;《杂诗•高台多悲风》思念远在万里之外的楚王曹彪,时在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是曹植最后的“遗音”。重新考定陶渊明的生年,是《校注》的重要成果之一。陶氏卒年史有明文记载,其生年不详,因而享年多少,学术界众说纷纭。《校注》采用袁行霈先生之说,推定陶氏生于壬子年(352年),卒于宋元嘉四年丁卯(427年),则陶渊明享年76。《校注》认为,尽管有人为陶氏作《诔》,有人叙《谱》,有人作《传》,但都不及陶氏自述可信。故采用此说,对陶氏一些诗的作年也就重新作了推定。

四、增设注解与评论,以便阅读理解

《古诗源》历来无注,为便于今人阅读,周明先生在每篇正文之后增设了注解,对于生僻文字,还加上了拼音。注释力求详尽明晰,尽可能注出词语出处和典故来源。这项工作虽非原创,但是搜罗注家,比较鉴别,择善而取,有的还加上自己的见解,则需要一定的眼光和功力,是一项浩繁而细致的工作。“注解”之后,本书设“评论”一项,选用古今研究者的评语,或引自《文心雕龙》《诗品》,或摘自各种选注本或研究资料汇编,以助读者深入学习、欣赏这些诗篇,也为研究者提供可资查考的资料来源。限于体例,《校注》对诗篇内容不做阐释、评述,但偶一为之,例如比较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鸿鹄歌》,指出面对心爱的女人悲惨的前景,虞姬没哭,项羽却“泣数行下”,作歌呜咽缠绵;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哭泣流泪,刘邦却无动于衷,在歌中称说无奈,甩出一句“吕后真而主矣”,放下酒杯走了,足见此人冷酷无情。这样的点拨有助于读者读诗知人。周明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作为名师,他的教学技艺精湛,有口皆碑;作为学者,他的学术研究严谨缜密,著作甚丰。先生退休以后,仍笔耕不辍,承担多部著作的审校工作。尤令人敬佩的是,在耄耋之年,独立完成《古诗源校注》这项古代典籍整理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弥补了《古诗源》成书200多年来的缺憾,为后学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对于广大读者的阅读与研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作者:李新宇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