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产管理范例

土地资产管理

土地资产管理范文1

因囿于县(市)、乡镇层级地方政府对其管有国有土地及土地开发均采传统保守式管理,而且各行政机关碍于人力、编制以及预算,甚难期其有效的管理与经营,于是违约、滥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形成国有土地资源的浪费,故如何善用国有土地,替地方政府有效筹措财源为当前重要课题,而导入房地产金融模式有可能改善此问题。国内房地产金融的研究[3-5]尚属探索阶段,剖析县(市)国有土地管理及土地开发有关观念与做法,对房地产金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房地产金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促使县(市)、乡镇层级地方政府有效率管理其国有土地政策及土地开发业务,有赖于民间资源的引入,故如何藉由房地产金融引入土地活力参与投资亦为重要课题。我国自地方制度法通过后,重新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权限,大幅度充实地方政府的人事、立法、财政及预算,赋予各地方政府更大的自治空间,地方政府属于整个政府体系的一部份,但是基于与地方民众高度关联的特质,当面临多元社会层出不穷的困局、地方财政的普遍困难、政府再造的冲击以及地方政府本身管理功能上动态关系的本质时,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内部效能,或是改变传统官僚的运作模式,建构一个现代化的地方政府,将是重要而迫切的工作。近些年来,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及因应财政困境,积极引进民间充沛资源与活力来参与公共建设,引进房地产金融的构想,建立都市更新投资金融信托机制,来解决有关部门在都市更新过程的庞大财政及人力负担。地方政府于面对财政恶化的时,引进民间资金的房地产金融制度,将是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及开发新契机。近几年来,自有资金投入比较稳定,这部分资金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中所占的比重在一般都在27%-32%之间左右,并且从2002年开始一直都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个人购房者的增多以及开发商经常采取期房销售的形式,使得开发商的资金周转加快,自有资金比例一直稳中有升。近几年来,利用外资的比例持续降低,但今年目前有所回升,这与我国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国际游资不断加速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预见由于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业的较高利润率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商在房地产业的投资可能会继续增加。近几年来,直接融资比例过小,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在中国并不盛行。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例增大,特别是银行贷款,在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6]。一直都保持在19%-25%左右的比例,这与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开发过热,银行紧缩房地产信贷的政策是相符合的。但这也并没有意味着银行贷款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事实上,在其他资金来源中,约有50%以上的比例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因为近几年很多消费者都是采用贷款买房的方式。因此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和其它资金来源三者加起来约有50%-60%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由此可见银行贷款在房地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明显。房地产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业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完备的房地产金融应该包括银行间接金融和市场信用在内的一级市场以及以证券化为主要手段的二级市场。银行提供开发贷款、房地产消费按揭贷款等间接融资,具有房地产投资商特征的基金(主要为房地产投资基金)提供市场信用,这些构成了一级房地产金融市场。信贷证券化,尤其是按揭贷款证券化,不断把银行信用转化为市场信用,构成了二级房地产金融市场。两个市场共同作用,形成了完备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融资源配置体系和系统分散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房地产金融体系存在着极大的不完备性。从房地产开发方面的资金需求现状来看,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自有资金外,要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房地产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近几年来,从开发企业的资本融资看,用股权进行融资的情况极差。2007年底,5力多家开发企业中用公开发行股票融资的企业约为103多家(A股市场),仅占0.2%;用私募方式进行股份化的企业也为少数;绝大多数企业为有限责任的注册资本股权融资,使股权融资的手段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从开发企业的债权融资情况看,由于没有企业债券的发行,没有不动产基金和不动产信托基金的支持,没有抵押信贷的证券化,使企业债权的融资都集中于银行,银行成为惟一的债权融资出路。因此银行承担了大部分风险,加重了国家金融负担。

2房地产金融的融资机制

融资虽然不是建设房地产金融的最终目标,但融资却是房地产金融的首要任务,房地产金融如果失去了融资能力,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7]。因此,融资机制是房地产金融的生命线。房地产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和融通不是采取行政手段的分配方式,而是通过房地产金融商品买卖的交易方式,充分按照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进行。因此,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融资机制建设实质就是建设一种公平的金融市场机制。在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运行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资金的供求规律和需求的规模不变,双方保持平衡,那么市场就表现为平衡状态;如果需求旺盛,房地产金融市场就会活跃,房地产金融商品的交易量增大,与此相关的土地市场也会迅速发展。资金的供求规律还决定着资金在不同市场、地区及部门之间的流动。价值规律在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市场利率水平的波动。房地产金融市场交易的标的物,不管是借贷资本还是虚拟资本,虽然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是不同的范畴,但却变成特种商品一房地产金融商品,利息是它们的价格。这种价格和商品市场的商品价格一样,都是由当时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金融市场机制中的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二者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市场资金供给多,利率低;反之,利率则高。故房地产金融市场利率的高低实际上是房地产金融市场松紧的体现。当然,房地产金融市场利率的高低也并非完全单纯由资金供求规律决定的,它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国家政策以及大众心理相联系,尤其与土地价值的增值幅度联系紧密。当土地增值较大时,即使较低利率的房地产金融商品(如土地债券等)也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当经济发展不景气时,一些游资会从工商业转向房地产金融市场,致使房地产金融市场交易较旺。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鼓励人们占有和扩大土地规模,不仅实行土地低价政策,而且还以土地为信用基础,向需要资金的农民提供土地买卖长期贷款,从而使自耕农数量大大增加,到目前日本还有80%以上的自耕农。

房地产金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特殊特征:

(1)债权可靠,较为安全

这是由土地的特点所决定。其一,土地位置固定,不能移动。一般的商品都具有可移动性,而土地固定在一定的地方,位置不能移动。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处置来保证债权的实现。其二,土地具有自偿性。受信人可以通过对土地的经营不断地获得收入,从而具备不断还本付息的能力。其三,土地具有增值性。土地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而土地的需求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断上升,因此,土地价格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2)贷款偿还期限较长,利率较低

以土地为抵押而融通的资金多用于土地开发、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都是长期项目,一般需要1-5年,资金的占有时间比较长。因此,以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偿还期一般要长些,利率要相对低一些。借款偿还期短则3一年,长则20-30年至40-50年不等。贷款利率一般不超过年利5%,带有较大成分的优惠和政府扶持性质,与一般的商业银行贷款有差别。

(3)运营债券化

一般有价值的财物,如金、银和其他物品,作为抵押担保品可以交给债权人保管,同时这些财物便于分割,且为大多数人需要,本身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而土地不同于一般有价值的财物,由于其具有固定性,且分割困难,因而流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以土地作为抵押的担保物,发行债券,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把土地财产变成可以分割可以流动的财产,必然扩大其流通范围。

(4)债权人、债务人权利上的非对称性

在土地抵押贷款契约到期之前,债权人不能任意要求债务人偿还其债务,而债务人在契约到期前可以随时偿还债务并保留收回抵押土地的权力。若债务人逾期不能还清本息,则抵押的土地归债权人,即债务人被取消了土地的赎回权。

(5)房地产金融制度必须由专门的机构来推行

房地产金融业务一般需要政府扶持。由于农业收益低,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对农业进行较长期放款,不是一般的商业银行所能完成的,所以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方面的优惠或资助,并设立专门的机构推行房地产金融制度。如在美国上层设有“联邦土地银行”,在基层设有“土地抵押合作社”;在德国设有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土地改良银行、土地信用银行;在日本设有类似于农地银行的金融机构,中央级的是农林渔中央金库,地方级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

3房地产金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3.1土地资源的产权将明晰化

只有建立新型明晰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项权能,才能使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完善,存量土地资产的盘活成为可能。

3.2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将逐步完善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市场还不完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有许多无视国家法纪的行为,土地资源资产的流失现象还存在,所以要尽快制定土地抵押法等相关法规。同时,各地面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以防范,以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监管、土地资源管理的力度。

土地资产管理范文2

摘要:

固定资产管理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有益于优化电力企业资产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和目的。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提出后不久,财务集约化和SAP系统在电力企业得到了覆盖式推广和应用,从而带来了资产管理模式的巨大变革。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以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产生过程,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财务集约化环境对当下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财务集约化 资产管理 全寿命周期引言

在电力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占比高达80%。随着电网分布的飞速发展,主、配网工程及城、农网改造工程的加速投入,固定资产年均递增幅度达20%以上。因此,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然而规模大、分类多、分布广、更新快的突出特点给固定资产管理,尤其是在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衔接、“账、卡、物”相符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多年来,电力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经过不断地尝试创新和改进,资产管理正不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传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

1.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此前在电力企业中普遍实行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按照空间或时间进行划分,各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进行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实物维护或价值管理等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涉及财务资产部门、生产技术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和单位。但由于各个部门和单位的战略目标、工作范围和职能划分的不同,其通常只着眼于自己部门的资源利用和工作绩效,不能够统筹考虑整个资产管理工作的优化配置问题,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评估机制,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足。

2.全新资产管理理念的诞生

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电力企业基于电网发展的新形势,为改变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而做出的新的尝试和创新,是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战略目标而做出的新的战略举措[1]。其将电网信息化、系统化融入资产管理工作的思想,实现了资产管理思想由职能划分向系统统筹的转换,极大地提升了资产管理精益化、精细化水平,有效降低了管理冗余和资源浪费,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进一步扫清了障碍[2]。而财务集约化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它借助现代信息统筹工具进行固定资产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了价值管理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并优化配置信息、管理资源,有效降低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彻底解决过去由于信息不同步、沟通不流畅、配置不合理及管理权力分散而造成的低效、无效问题[3],为全面成本管理和全面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财务集约化对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的影响

3.1财务集约化使资产管理实现横向集中

由于国家电网集团覆盖范围广,地域和发展情况各异,不同的分(子)公司有着大相径庭的管理风格和经营模式,资产管理信息不互通、不共享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管理冗余,使得集团内部管理效率极为低下。财务集约化通过引入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SAP系统与生产MIS系统相互集成,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总体资源的综合统筹利用。财务集约化在SAP系统内建立了完整的固定资产台账,实现了全省乃至全网范围内的信息共享。通过在统一的SAP系统内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进行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和管理,并通过利润中心相互区分。通过公司代码、利润中心及成本中心的运用,分割省、市、县分(子)公司的操作权限和查询权限。母公司通过灵活方便的综合查询、统计、汇总功能可即时查询和分析各分公司及子公司的资产管理状况。这就有利于母公司从规划、立项、设计、设备招投标等决策环节开始,到交付、建设、安装、投运等建设环节,最终到资产使用、维护、停用、报废等运营环节结束,真正实现全程管控,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3.2财务集约化使资产管理实现纵向集成

近年来,虽然电力企业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但大部分资产管理系统模块仍处于信息“孤岛”状态。目前,计划、物资、基建、生产、财务等各职能部门各有其独立的信息系统,资产价值管理信息与实物管理信息的相互孤立,造成了极大的数据浪费,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灵活,难以为提供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财务集约化通过技术手段制造系统接口集成了财务管控、SAP系统、营销MIS系统、生产PMS系统等各个系统,通过数据联通,彻底改变了过去财务部门只管资产价值、生产部门只管资产实物,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管资产与用资产脱节的状况,实现了物资、项目、设备、资产集约化管理。

3.3财务集约化使资产管理实现流程再造

财务集约化不仅能够实现数据集成,同时能够在管理平台中融入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利用管理工具优化工作流程、细化工作节点、完善工作环节,将工作要求落实到系统操作环节中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制度执行力。在财务集约化平台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梳理和细化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同时结合固定资产全寿命过程管理的要求,突出对工作节点的控制,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关键流程,在关键环节进行权限控制和审批监督,减少人为影响因素。

3.4财务集约化使资产管理实现动态监控

目前,由于我国电力企业资产分布地域广、规模大、数量多、变化快,大部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静态和局部的,财务数据难以与实物资产变动保持动态实时更新。大部分电力企业所谓的固定资产管理其管理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卡片。但是,固定资产是有生命周期的,在其从建立到报废的整个过程中环环相扣,仅仅依靠静态管理很难全面了解和评价资产状况。而财务集约化通过SAP平台实现了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实时同步和信息共享。资产从申请采购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完整地记录在案,其运行状态在资产卡片与设备台账中同步并且动态地反映着。即使某项资产的关键字段被改动过,其变更记录也将清楚地记载操作人、变更时间和更改事项。财务集约化突出地表现出与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理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固定资产动态的、全过程、全生命的管理。

4.结论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的管理体系,而财务集约化这股年轻的力量给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实现提供了优良的平台。通过细化对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各项具体措施的研究,实现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无缝衔接,从而进一步推进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崭新面貌和更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作者:张东平 王红梅 姚岚 刘少华 张光亚 程曦 吴周 林士明 赵雪婷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勇,魏玢.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电力技术经济.2008,20(4)

[2]蔡亦竹,柳璐,程浩忠,马则良,朱忠烈.全寿命周期成本(LCC)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17)

[3]黄颖,林春红.基于财务集约化理论下的供电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探究.2014,42(12)

第二篇:电力企业资产管理模式思考与创新

摘要:

电力企业资产管理问题一直困扰着资产管理人员,由于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出现了管控能力不足、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研究者研究了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资产账面相符性,由此可见,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资产管理 思考 创新

对现有的电力企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具有一定的迫切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力企业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所涉及到的资产也逐年增多,如果这些资产不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很有可能会危及到国家资产安全,因此对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加以思考以及创新很有必要。

一、电力企业资产管理难点

首先,上级部门无法对各项资产信息进行实时的管控,这主要是因为基层企业资产信息统计不到位,汇总时间比较长,因此上级部门无法随时跟踪基层单位,而基层单位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资产实物与价值不符合的情况,极其容易导致账实不符,使得资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其次,电力企业资产管理需要分析数据,而这正是电气企业资产管理的难点之一,因为电力企业需要分析的数据数量非常庞大,分析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分析过程中,又缺少相应的维度,因此无法对资产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也无法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实时帮助;再次,电力企业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比较多,整个管理链条比较长,极其容易出现管理脱节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最后,电力企业资产信息并不集中在专门的业务部门以及专门的系统中,分布十分分散,而各个业务部门以及系统之间存在着比较大差异,数据也难以统一,因此共享十分困难。正是由于电力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着众多的难点,因此相关部门以及企业有必要对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思考创新,以此提高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基于此,研究者运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进行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构建了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二、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

1、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构建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运用的是信息技术,融入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该平台主要技术架构有两种,分别为展示平台、应用平台,存在两种体系,第一种体系就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第二种就是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这两种平台以及两种体系共同组成了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这其中展示平台主要负责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运营情况进行分析以及综合管理,其主要是由资产报表分析模块、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模块等构成;而应用平台主要负责对资产管理进行审批以及相应的处理,其主要是由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资产移动盘点模块等构成。这两大平台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资产信息管理平台的所具有的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

2、“双体系双平台”架构

2.1资产全寿命周期展示

“双体系双平台”是能够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展示,则这也是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功能之一。电力企业应用资产管理平台之后,能够对资产整个过程以及管理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对资产管理分析报表进行核查。对于单项资产,资产管理人员会从规划计划、运行维护以及报废处置等方面进行管理,并且通过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来监督资产管理执行的效率,以此保证资产整个过程都能够得到监控。

2.2资产地理信息查询

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中,双体系双平台”架构的构建,不仅能够对资产价值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同时对资产实物信息以及地理分析信息也能够全面的掌握。这主要是因为“双体系双平台”架构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这样电力企业所有的资产状况都能够清晰在地图上显现出来,这样电力企业资产存在的价值信息、资产地理信息、资产实物等融合起来,以此方便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进行各个阶段的管理,降低资产管理成本。

2.3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电力企业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总体概括来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项目管理,即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项目成本管理制度,使得项目成本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第二阶段,资产管理,电力企业应该对资产处置成本、资产的运用成本以及获得的价值进行管理,以此提高资产管理价值的最大化;第三,系统操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通过系统软件进行管理,因此管理者必须能够对系统进行操作,否则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无法实现;第四,绩效评价,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对绩效进行不断的评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系统。2.4资产移动盘点电力企业资产一直都以来都无法实现年度盘点,而运用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之后,可以实现对资产的移动盘点。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融入了移动计算技术、手持尖端设备技术等,因此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移动式盘点,除此之外,还应用了二维标签技术、RFID技术,从而能够固定资产展开实时跟踪,这对电力企业资产账实相符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成效

因为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一直以来都沿用传统模式,因此构建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并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主要是以我国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秉承着解决现实问题的原则,不断探索与发展,最终建成了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所取得的建设成效如下:1、横向贯穿全寿命周期,拓展资产分析维度首先,它打破计划规划、项目建设、运维检修、财务等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各类资产各阶段的信息在统一平台下的贯通。其次,厘清资产全寿命周期流程,明确资产全寿命各个阶段的关键环节,将事前预警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实现对资产全寿命周期信息实时查询、稽核和监控。最后,加强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拓展资产分析维度。2、应用移动盘点技术,实现资产动态跟踪一是构建单个资产身份证,开启固定资产数字化管理新模式。从根本上做到现场资产、实物台账、资产台账——对应,为日后资产全过程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二是大幅度缩短盘点周期、盘点数据真实准确。应用资产移动盘点方式减少了人力成本,缩短盘点周期,提高了资产盘点的工作效率。盘点中,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人为操作,保证了盘点数据真实性、准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电力企业资产管理质量,使得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的各个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并且实现数据共享。但是由于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缺少经验,以此需要不断的改进,优化系统各个功能,以此保证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能够为发挥出资产管理的功能,使得电力企业财产不丢失。

作者:辛颖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哈尔滨供电公司客服中心计量室

参考文献:

[1]胡建.资源性国有资产之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发展.2009(01)

[2]杨靓婧.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企业技术开发.2009(04)

[3]彭照杉,林贻武,朱佑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2)

[4]强化县级电力企业代管的管理[J].农电管理.2000(01)[5]杨纯廉.电力企业商业化营运的探讨[J].大众用电.2000(09)--108

第三篇:铁路企业资产管理浅析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铁路的投资,铁路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加强铁路企业资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总公司成立后对所占有和使用的全部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和资产清查,特别是对土地进行清查和授权经营工作,从而发现资产管理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和贯彻落实提高资产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关键词:

铁路企业 资产管理

本文所称铁路企业指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及其他由总公司直接出资的全资企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可以按照是否具有实体形态、耗用期限长短等进行不同的分类,也可以综合以上的几种方式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特殊资产等。铁路企业通过资产管理行为充分发挥资产效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资产保值增值,更好的为生产经营服务,实现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一、加强铁路企业资产管理的意义

加强铁路企业资产管理,盘活运用既有铁路存量资源,优化利用新线建设新增资源,最大限度提高铁路经营效益,建立铁路与社会经济利益共享、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因此,铁路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必须站在实现铁路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高度,扎实做好铁路企业资产管理各项工作,为全面推进资产资源、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铁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铁路企业投资发展的历史及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企业投资发展的简要回顾

20世纪50年代三年经济恢复期间,国家对铁路共投资11.34亿元,其中用于新线建设资金4.31亿元,新建建成成(都)渝(重庆)铁路、天(水)兰(州)铁路、湘桂铁路的来(广西来宾)睦(中越边境的睦南关,今友谊关)段。1953年执行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用于铁路基本建设的投资为62.89亿元,其中用于新线建设投资为29.57亿元。长达十年之久的“”时期铁路建设和运输管理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20世纪末,建成了京九铁路、南昆铁路、南疆铁路。“八五”期间,铁路建设投资0.18762亿元。截至2002年底,铁道部汇总的资产总额为0.95万亿元,2003年至2012年,铁道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94万亿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铁路总公司资产超4.66万亿元。2014年铁路总资产5.45万亿,预计2015年底铁路总资产将突破6万亿,预计“十三五”期间铁路投资规模将高达3.9万亿。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显示,近十三年来,铁路总公司资产以平均每年约0.388万亿的速度增长,铁路企业资产数额庞大,种类繁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着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铁路企业资产类别主要分布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货币资金、存货等项目。

(二)铁路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

铁路企业在对每年快速增长的资产进行管理的同时,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有着较为健全的管理监督制度。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从购置、配置、调剂、维护、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到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运用,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实施,都有着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1.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建立统一企业会计标准的要求,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中国铁路总公司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在总公司及各级控股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满足铁路企业市场化的需要,使铁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铁路企业走出去,促进铁路企业国际化发展。

2.清产核资和资产清查

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全面摸清铁路企业资产的数量、质量和状态,发现资产管理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核实资产的真实价值水平,完整、准确反映铁路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状况,总公司对所占有和使用的全部资产开展了以2013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的清产核资和资产清查工作。具体工作包括账务清理、资产清查、资产评估、损溢认定、报表编制、中介审计、结果申报、资金核实、账务处理、完善制度等。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土地清查和授权经营工作

铁路总公司成立之前,铁路用地多为国家征用地、行政划拨用地,在账面上有列为固定资产,也有列为无形资产,有的甚至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出来,对铁路土地使用权的管理不够统一和规范。成立总公司以后,在铁路企业开展了土地、房屋资产清查和土地授权经营工作。通过现场勘查、配合专业评估公司进行土地评估、土地证复印和扫描等大量细致认真的工作,并严格把握完善土地权属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政策界限,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完成土地权属完善和土地使用权与固定资产价值分离工作,真实确认土地使用权价值。

4.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制定的规章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有力的贯彻落实,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财务等部门之间能否进行有效有力的沟通协调,共同按照制度规定进行规范的操作。

(1)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没有明细账,有的分类不准确,有的购置的资产已投入使用多年,仍挂在往来账上,没有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转账。资产的使用保管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存在资产流失的现象。

(2)铁路基本建设工程中拆除房屋、建筑物等既有资产存在的问题。资产所有单位没有在基本建设取得规划、设计时,与基建项目管理机构签订拆除资产补偿协议,没有明确被拆除资产的相关补偿办法,更没有办理被拆除资产报废手续,部分铁路企业存在资产有账无物,或被拆除资产长期挂列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现象,造成账实不符。

(3)资产后续支出存在的问题。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加装改造等方式实现整体或局部更新,提高资产性能或延长使用寿命,就应将为此发生的相关支出计入该项资产成本,同时更新相关卡片、台账、技术履历薄等。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版本升级,主要技术和应用功能发生重大改变,应当按规定向业务主管部门重新申请登记,审核通过后,按软件系列产品管理,在原登记号基础上进行变更登记,核发新的应用软件登记号,同时增加原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又如成段更换接触网、成段更换电力贯通线、电务整站(整套、成段)连锁设备更新支出应予以资本化,而不能简单地进行费用化,从而准确反应企业资产状况。

(4)资产购置税务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铁路企业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开始开具、取得增值税发票,进行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的核算并依法纳税。购置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所以在采购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认证,从而合理降低资产的采购成本,减少每期摊销、折旧额。实际操作中存在经办人员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后未能及时交付财务部门,超过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期限,造成购置资产支付的增值税款不能进行抵扣,增加购置资产成本。

作者:徐云 单位:南昌铁路局财务处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2]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铁总财[2015]37号,2015-1-22.

土地资产管理范文3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状;改善途径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环节与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对集体资源、资金、资产的管理,它直接反映出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近年来国家颁布的相关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最终目的是要使广大的农民群众从中获益。另外,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力度,有助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有效的提高“三农”经济效益,提早实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但当前形势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农业资产管理成本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瓶颈,面临结构及管理体系调整的迫切需要。由此,为了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增加农民财产性质收入,积极改善现阶段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农村产权制度下存在的问题

产权清晰是商品畅通交易与正常流转的基础保障要求,它使资产的重新配置流程得以顺利进行。只有确定了资产的所有权,才能通过财物交换过程体现出其价值,产生经济效益。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产权还存在以下方面问题。第一,农村集体产权归属不明晰,产权主体有待进一步确认。部分农民群众对于名下的资产无法提供出明确的所有权,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如在土地所有权的界定与证实上,对于该集体内成员的物权体现于使用上就缺乏明确的资格认定。第二,农村集体产权权限内容不完备。农村村民在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及转让权限上没有赋予完整权利,从而制约了该部分资产的商品及经济属性,无法通过交易获取经济收益。

(二)农村集体资产增值部分收益分配制度有待完善

农村集体资产的交易是体现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该集体资产通过将所有权转让给国家最后进入到市场。这一环节中大部分的土地增值价值被政府及开发商获取,最终流入到农民群众手中的土地补偿款却远远不足。在利益分配上,农民群体的利益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及环境建设不足

健全完善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保障了产权流转的平稳运行,以实现资产的资本化及交易效率的提升。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来促进农村集体产权体系及交易平台的健康发展,但现实之中的以下因素制约了这个平台功效的发挥。第一,法律法规因素的阻碍。农村集体土地经营使用权以及房产抵押等工作已经在一部分农村区域内试点实行,但在法律规范上这部分约束与条例还有较多阻碍。第二,农村集体产权界定划分存在障碍。第三,二级市场建设缓慢,影响集体农村产权交易风险的疏导。

(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不透明,造成资产流失危机

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权限未掌握在农民群众手中,使资产的具体流向及流转过程得不到大众的监督,损失了部分资产监管的功效,使集体资产流失获得了滋生环境。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环境下,财务相关票据及印章都是由具体财务人员负责日常使用与保管,在权责划分不清的农村经济管理情形之下,财务人员对集体资金及票据的使用没有得到有力的管控,形成部分集体共有资产用作个人用途,或以福利补贴方式发放,造成农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严重影响妨碍到农民群众们获得相关经济效益的权利。如这种腐败现象未能得到及时控制与规避,还将给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危机。

(五)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不足,资产的使用效率低

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使得人才的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具有高学历及专业知识的人员在农村经济管理团队中断层。最终造成了当前由于经验、学习能力不足,管理手段与水平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最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台账的制作粗糙、模糊,数据准确性难以保障,甚至有的乡村账务混乱,遗漏现象严重。由此极大程度的制约了经济管理在乡村范围内推行,实施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农村集体资产应该合理的使用在其生产性劳动环节中,而现实中却有大笔集体资金用于补贴福利发放、相关工作人员非正当报酬以及过多的管理费用中,大大削减了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率,该行为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途径

为了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促使党风廉政高效建设,以及我国乡村范围内全面达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具体建议如下。

(一)优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流程及队伍建设

集体资产管理人员要实时补充更新资产的收支情况,建设扩大管理队伍规模,丰富人力支持,并照章办理资产相关业务。在集体资产管理队伍能力提升与建设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向上级申请专业性资产管理人才调派,服务于提高自身集体资产工作效率,为资产管理会计的日常工作提供辅助与专业建议,不断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第二,不同区域内资产管理人员不定期的相互轮转与调动,通过向周边具有集体资产先进管理经验的乡村借鉴、学习;与此同时,积极展开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的培养,增强其管理专业技能。最后,通过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考核,大量引进相关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使之与乡镇当前的管理工作需求结合,突破现有传统模式下的发展束缚,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第三,广泛收集群众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反馈,及时改进,进一步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扩大监督手段选择范围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建设还需要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与监督,特别是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对于资产的使用与流转的监督上。因此可以借助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结合当前现金的网络科技力量,打造一个集监督、管控与反馈的信息平台。实时公布集体资产管理状态与过程,使之收到广大群众的关注与监管,督促集体资金管理部门的工作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之下运行。该网络平台在搭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第一,管理权限全部公开开放,让群众的监督工作能深入到集体资金的每一管理环节中。从本乡村的集体账目到政府提供的资助补贴,在收支去向上公开具体金额、用途及流向。第二,公示数据及事项简单明了易懂,使广大群众都能投入到相关过程的监督上。第三,在公示平台上开辟反馈渠道与窗口,便于更加直接、畅通的收集群众的投诉与意见,更好的发挥出群众监督的力量。

(三)确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

要使集体资产安全性得到保障还必须依赖资产管理主体的确立,并将详细职责划拨给具体个人,明确相关工作人员权责范围,规避重复交叠的混乱管理现象发生。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还在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仅仅改善当前的表象问题还不够,需要深入到问题产生根源,敦促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科学的方针政策,加大管控力度与范围。

(四)赋予闲置集体资产活力

在目前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发现大量资产闲置沉淀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使资产利用率下降,同时也拖累了农民获取利益的能力提升。因此为了促使闲置集体资金再次获得活力,发挥最大经济效益,需要实时监控、收集闲置资产的状态与类型,做好防范资产流失工作;科学合理的改造及变更闲置资产使用功能,提升利用价值,防范资产贬值。如闲置房产更新改造后,通过规范化运作作为工厂、库房以及其他商业用途实现增值。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助力于增进农村经济效益快速发展与稳定繁荣,也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核心要求,成为农村发展的关键。促进农村经济活力提升,拓展其发展区域,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革新试点工作已经稳步开展在广大农村环境中,还需要通过不断摸索与调整来积累经验,不断改善资产管理上的困境,提升集体资产管理者的意识与技能水平,为保障农村集体及农民大众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康洪梅.浅谈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13):209.

[2]王金霞.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2):171-172.

[3]孙洪敏.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07):216.

土地资产管理范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资产配置效率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的逐年扩大,建立健全适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党的报告也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可见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更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据调查研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不理想,大部分单位重配置,轻管理,长期不进行实物盘点,甚至部分单位随意处置资产,或者直接不处置资产,资产使用人退休、变更、存放地点变动等无相关跟踪管理使用手续,导致资产遗失、损坏找不到责任人,账实不符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探讨建立一系列资产管理制度,从多角度进行管理,加大相关责任追究,保障资产的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让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和全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强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原因遗留的账实不符问题,难以追究责任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特殊复杂性,如体制原因造成的历史问题:原来单位可以集资建房,但土地是国家所有,或是将单位原国有房屋撤建,建成房屋又属于个人所有,或是撤了原建房屋但未办理审批手续,由于几十年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又无明确责任人,相关资产未及时按程序办理核销手续,导致实物已不存在但账上仍然有资产;再如管理原因造成的问题:原来购买的国有资产(如电脑、相机等)因未办理领用、跟踪使用管理手续,早该对毁损资产办理核销手续也不办理,导致现在有账,但找不到实物,更无法找到责任人,历经几十年,原经办人退休,甚至死亡,现在又难以办理审批核销手续,所以一直挂在账上,导致存量资产不断增加,盘点工作难度增大。

2.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意识到资产管理是资金管理的延续,也没有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结合起来,甚至把资产管理简单等同于资金管理,认为单位资产由财务部门管理就行了。在这样的认识下,单位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资产(即实物)管理与资产账表管理混为一谈,没有设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账实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然而要真正管理好单位资产,从采购、使用、处置核销全方位进行管理是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的。像目前这种随便指定一个科室,随便指定一个人,没有制定岗位职责,工作往往停留在文件中,由于大家都忙于其他的工作而忽略了资产的管理,导致现在资产管理情况依然不理想。

3.管理制度缺失,行为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由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的,但是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不同类别的国有资产的合理、明确及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滞后性是造成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这样就会使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行事,在资产购置时不考虑存量资产状况,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使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会导致资产购置超标等问题的出现,从而造成资产闲置率高、资产流失等现象,这都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缺失和不规范有着直接关系。

4.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资产管理人员,而业务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也是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主要是资产账务管理和资产实物管理。在工作中,资产管理设备不会使用,或是资产管理软件不会操作,工作对接不及时等,导致账实不符情况依然存在。此外,单位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少甚至没有,从而导致国有资产不能够按照要求被合理处置,从而使得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的现象。

5.资产管理不科学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种类比较多,如货币资金、房屋建筑物、电脑、相机等,对于纵多的资产,没有针对资产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突出重大、重要资产、易流失资产的管理。导致管理工作量大,没有重点,管理不科学。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1.引进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处理

针对各单位目前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账实不符原因,应该由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查部门等抽调相关人员组织资产清查小组,制定资产清查方案,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全面彻底进行清查,清查出的毁损、流失资产进行核销处置。能找到责任人的,按要求进行责任追究,找不到责任人的,单位应受到相应处罚,重视资产管理。通过清理后,单位及时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确认,报相关部门审批核销,真正做到账实相符。

2.健全资产管理机构,明确相关人员责任

单位的资产管理应该设置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资产账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监督部门。其中实物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主要负责牵头采购配置资产(必须严格按照配置条件及标准进行办理,特殊情况必须有特殊事项并经审批方能办理,不得随便配置资产),资产投入使用的领用签批,资产使用过程中如有人员变动(如退休、调动等)需办理资产使用移交手续,存放地点变动也需办理手续,完善资产卡片的使用信息,资产损坏由使用人进行赔偿,资产正常报废(如果是技术原因造成的,由有资质的技术人员作出书面鉴定,如电脑是否报废;如果是一般办公家具报废,要留存实物图片)按规定程序办理报废处置核销。资产账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及时根据资产管理部门交来的采购配置资料、使用管理变动资料、核销资料进行账务处理,进行账表、账卡、账实的核对。监督部门主要对单位资产账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资产配置、资产核销等环节进行检查,以保证单位资产管理按相关政策规范进行。

3.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应该包括资产配置管理制度(需要列明配置资产的条件,配置资产的标准、办理审批流程、需要完善的相关手续资料)、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资产领用、使用人员变动、存放地点变动需要办理的相关手续,由谁办理,找谁办理)、资产核销管理制度(哪些资产进入核销范围、怎么移交,由谁办理,办理流程,审核、审批人员,资产处置收益上缴规定,资产下账核销等内容)。

4.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为先进管理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的培训,以及以往管理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解答培训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

5.健全适合单位的科学的分类别的资产管理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不同的资产类别有一定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房屋、土地:房屋、土地是固定不动的,针对这类资产,我们只需要加强对房屋、土地的权产证等相关资料的管理就行了,并要做好资料的保管和移交,从资产的重要程度来看,绝对是单位非常重要的资产,重视程度也应该是最高的,单位领导更换,建议作一下资料移交。车辆:车辆价值高,流动性强,这类资产属于单位重要资产,应该加强资料管理(如所有权证、行车证)和使用管理(使用一定有交移,并对交移前车辆的状况,移交后车辆的状况都要有详细的记录,特别是违章行驶记录及处理情况。报废时需要作技术方面的鉴定。易于流失的资产(如相机、笔记本电脑、录音设备等):对于这部分资产,单位应该加强管理,要定期、不定期进行盘点清查,防止个人随意携带私用。资产如有毁损,人为原因的由管理使用人进行赔偿,资产达到报废状况,要有技术人员进行鉴定,进入报废流程,交由单位统一处置核销,有残值收入的全额上缴国库。办公电脑、打印机等:这类资产的管理,一般交由科室负责人负责,定期盘点,作好变动使用相关记录即可。达到报废状态交由单位统一处置。办公家具:这类资产使用年限长,不易流动,一般关注存放地点变动及报废处置就行了。其他未列举的资产: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主要从资产价值、易否流动这两个方面来判定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即可。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资产管理,需要单位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建立相关资产管理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才能有效利用国有资产顺利履职,才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

参考文献:

[1]金丽莹.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25).

[2]刘新斌.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7(22).

土地资产管理范文5

关键词: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保护利用;用途管制;政策

0引言

19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缓解破坏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危害的重要性。19世纪70年代,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之后,世界各国陆续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地[1],保护濒临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我国研究和建立国家公园相对较晚,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区是1956年建立的,2008年中国大陆探索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界学者纷纷投入研究。目前,政府部门主要聚焦在管理体制、国家公园定位和规划编制上,各界学者则不同程度地在国家公园定位、发展、生态保护、旅游经营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建立并理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同时,更应加大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未来国家公园的管理必将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为核心。纵观国内外,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通常是分布有特殊的自然保护、科研、文化、美学等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保护对象的区域,用于保护独特和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系统、著名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资源[2],其建立的背景多是在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某区域独特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价值需要保护,但又无力对所有自然资源进行全面保护的情况下,充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平衡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关系,对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一些重要生态区域进行保护。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由中央设立的5个试点,也主要是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而设立。自然资源是生态保护的载体,保护好了自然资源也就保护好了生态系统。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因其稀有的、濒临末绝的东北虎、东北豹种群而设立,1.46万km2范围内,2012—2014年期间,东北虎27只,东北豹42只[3];大熊猫国家公园,因国宝级野生大熊猫物种而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因大规模无序开发建设,导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引起国家和社会广泛重视而设立。由此可见,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和缘起,主要在于保护独特的、稀有的、濒危的物种,保护这些区域的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4],指出了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立足于资产的角度来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因此,国家公园应紧密结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管理模式。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也将在理顺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框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的同时进一步确立。

1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框架

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包含公园范围内的土地、森林、草原、河流、矿藏、野生动植物等各类自然资源。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是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管理的一部分内容,是要保护各类自然资源中最应珍惜和保护的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稀缺的、独特的资源。国家公园管理,应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依托和保障,以保护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具体地说,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在摸清自然资源本底的基础上,以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作为管理的依据和手段,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为基础,以监督执法为保障,开展用途管制、保护活动、适度经营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实现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的严格保护、合理且有限的利用。

2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是以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为目的和核心内容的管理,这就需要全面准确掌握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总体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等情况。在中央机构改革之前,森林、草原、湿地、水域、荒漠等各类自然资源分别由不同部门调查,森林、湿地由林业部门调查,草原由农业部门调查,水域由水利部门调查,原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土地进行全覆盖调查,各部门采用的分类标准、调查方法、调查时点都有差别,各部门自然资源调查数据交叉、重叠问题严重,资源种类、数量家底不清。因此,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首先要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进行统一调查。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调查应在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结构划分标准,强化自然资源质量、功能、生态状况等方面调查,并落地上图,形成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数据“一张图”、“一套数”。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状况实行动态监测,一方面防止违法破坏公园内自然资源的行为,另一方面重点监测各类自然资源质量变化、生态状况变化、生态功能变化等方面,对于特殊保护物种,应力求实时或准实时监测。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的统一调查,摸清资源底数,是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也是未来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有关资源合理有限利用的基础;动态监测则是掌握国家公园保护成效、监控资源利用方式、掌控人为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的具体措施,是及时反馈和完善国家公园管控政策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3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一方面要维护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尤其要维护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到其他经济实体的自然资源所有者或使用者权益;另一方面要保障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不流失,维护全民所有者的权益。未来自然资源管理将应更尊重产权,是基于产权基础上的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管理。这就要求对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确权登记,明晰自然资源产权的地域界线和权利界线,在此基础上,规范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管理。

3.1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问题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自然资源资产权利人的利益影响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5]。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以保护为主,仅允许原住居民开展维持生产生活的、必要的经营利用。这势必影响集体、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对享有使用权的林地、草地、水域等资源的经营和收益。目前,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10个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为国有的占95%,土地所有权为集体仅占5%,但是其林地、草地、耕地等以承包或土地流转的方式,使用权为农户、个人、甚至其他经济实体的,应远大于5%。例如,仅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皆为国有,草地是其主要资源,占10个试点国有公园总面积的近14%,这部分草地均已承包给牧民,使用权为集体或个人。另外,武夷山、钱江源、南山等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以集体所有为主体,使用权大部分已承包到户。对国家公园中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农户、个人或其他经济实体用益物权。因此,纳入国家公园的、由集体、农户、个人或其他经济实体经营的林地、草地、耕地等土地及其上附着的自然资源,将是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关键内容。

3.2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问题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部署,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要落实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6],解决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不够明晰、权利界线及权属地域界线不清、全民所有者缺位、所有者权益不落实等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资源开发过渡,保护不力等问题。因此,在国家公园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重在解决全民所有者缺位、所有者权益不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流失的问题,这是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重点。

3.3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向

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对各类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挂牌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国家公园实行统一管理。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需要在查清自然资源本底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界线、使用权界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明确其法律地位和权利内容。对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和限制利用措施对自然资源权利人的权利影响和收益影响,确定补偿办法和补偿动态调节机制,对权利人给予合理补偿,钱江源国家公园实施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资金补偿标准为48.2元/(亩•年)[7],也是对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有益探索;评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对于具备置换或赎买条件的自然资源,以置换或赎买的方式,收归国有;支撑并全面监控自然资源资产的转让、抵押、担保、继承等权属流转和变化。对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无偿服从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要求,对于利用其开展符合国家公园管理方向的基础支撑服务、旅游服务、科研服务的,可按特许经营的方式获取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但要实行有偿使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研究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行使所有权职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应对部分国家公园直接行使所有权和监管权[6]。

4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需按空间规划的模式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4.1国家公园空间规划的关键点

空间规划是以“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6]为目的,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为核心,协调各类资源在空间上的衔接,解决各类资源在空间上的矛盾、冲突,实现有关保护、利用、建设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重不漏、不矛盾、不冲突。编制空间规划的关键,一是要以统一标准的、不重不漏的空间调查数据为基础;二是明晰空间资源的产权界限;三是明确解决各类空间资源保护和利用活动矛盾冲突的原则和优先次序;四是明确国家公园保护发展方向,并落到空间地块。

4.2国家公园空间规划的内容

从自然资源保护、空间要素统筹、空间结构优化、空间效率提升、资源资产权利公平等方面为突破,采用"多规融合"的方式编制和实施国家公园的空间规划。主要规划内容应包括:一是区划主体功能分区和布局。将国家公园至少划分两个功能分区,禁止人为活动的核心保护区、允许人为活动的限制利用区。对允许人为活动的限制利用区,可根据国家公园范围内原住居民数量和分布、支撑生态体验和游憩的范围、支撑科学研究的范围等情况,合理划分相应子功能区。对各功能分区,明确保护范围、合理利用条件、允许和限制人为活动类型等保护利用方向。二是确定保护利用措施。根据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特点、主要保护物种分布情况、生态系统状态等,分类型、分区域明确保护措施、修复措施。根据国家公园内原住居民分布及其生产生活方式,划分生产生活空间,确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明确限制利用的条件。如对于可再生的、不会因利用而灭失的草类、果实等资源,应允许原住居民适当利用,但要强化保护措施。三是科学设计国家公园的辅助基础设施。包括公园内的防火、防灾设施,必要的旅游设施、科研设施,原住居民必要的生产生活保障设施等,要科学布局,合理设计规模,既能支撑必要的人为活动需要,又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小。四是对非国家公园的工程建设,明确准入条件、禁止和限制措施。五是确定国家公园保护和建设的时序安排,即明确国家公园保护利用的阶段性目标。国家公园的各项规划内容,都应落地上图,落到具体空间上,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5国家公园用途管制

用途管制概念来源于《土地管理法》,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使用土地,目的主要是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下一步“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6],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将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6]。从广义上说,国家公园的用途管制,是以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为依据,落实规划确定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的具体过程,主要用途管制方向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利用、土地用途管制等。

5.1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

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以保护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目标,禁止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各种人为活动;特别是禁止林木砍伐、狩猎、毁林开垦、揭取草皮等破坏自然资源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违法活动,禁止或限制以自然资源为基本生产资源的生产性经营活动,合理安排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矿业退出、生态移民等生态工程,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合理安排防灾减灾工作。

5.2自然资源利用

为实现国家公园内各类自然资源全民共享,支撑生态体验和游憩,支撑科学研究,保护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文化,维持和改善原住居民的生活水平,应允许适当的自然资源利用。一是在规划的原住居民生产生活区域内,允许在已开发的土地上,维持原有的耕种、养殖等生产活动。二是在规划的允许人为活动范围内,引导合理利用植物生长的枝、叶、果实等循环生长、可再生、不破坏基础的自然资源,例如允许限制性的采摘、放牧、养殖,但要强化利用强度管控。三是合理安排科研、科考、教学实践。在规划的范围内,允许开展不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科研等活动,并建立将研究成果反馈给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机制。四是合理支持开展以生态体验为主的游憩活动。根据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控制访客量、合理安排旅游活动,严格控制交通、餐饮、游乐、体验等设施的规模和形式。

5.3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狭义用途管制的内容,主要是维持原有土地的用途,限制工程建设占用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国家公园的土地用途管制,应限制任何形式的改变土地用途的活动。一方面,要以法律法规、空间规划为依据,严格工程建设管控,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产生活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活动,国家公园区域内不符合保护和规划要求的各类设施、工矿企业等逐步搬离,建立已设矿业权逐步退出机制[8];对于其他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要穿越、占用国家公园土地,且无法避免的,要科学评估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比选方案,按照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禁止未经审批擅自开展建设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国家公园内的土地用途向自然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方向发展,禁止毁林开垦、毁湿开垦、毁草开垦等行为,禁止随意改变国家公园内土地用途的活动。土地用途管制的落实应坚持行政审批的方式。

6国家公园监督执法

土地资产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土地和山林进行大量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集体资产的总额,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缺乏实践,农民对于集体资产的主权不明,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农村集体资产利用率低下,甚至出现了流失和非法侵占等现象,严重危害到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所以目前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义

农村集体资产是指村里全体成员在合作化初期土地、草原、水等,以及后期积累的资源型资产和非资源资产的总和。农村资产集体管理是为了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活动,通过对集体的资源和资金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能够提高新时期下农村的建设,科学有效的提高三农经济效益,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

1)集体资产产权不明。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1]。而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和管理主题应该是全体村民,可是由于部分原因,导致部分地区的村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集体资产的所有人之一,也没有行使过自己的管理权利。另外相关的法律证明也并不完善,并不能为村民提供集体资产所有权的证明,使得集体资产大都是由村干部进行管理和收益。2)集体资产管理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由于目前部分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主体仍是村干部,在对集体资产进行投资利用的过程中,并没有知会全体村民,导致集体资产的相关收据和收益证明都是由村干部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很多村民并没有知情权,而部分村民对于自己的权利也不明晰,导致集体资产管理不透明,同时缺少监督工作,严重影响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可持续提升。3)集体资产利用率低。在部分农村地区,集体资产部分都用于村干部福利和提高薪酬方面,用在生产建设方面的支出却很少,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白白流失。另一方面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同时流动性大,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特别是会计记账时,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4)集体资产增值部分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的交易是体现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而目前部分农村干部通过对集体资产的利用,导致集体资产增值收益大部分都是被开发商和村干部获取,在这一过程中全体村民几乎没有得到收益或者只得到非常微薄的补偿款。

3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实践

1)清产核资。对村内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特别是集体组织经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同时清产核资的结果要告知全体村民。之后评估资产价值,评估之后对于不同集体经济资产进行归属关系确认,对于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存在争议的,要统筹兼顾、坚持实事求是进行分配。在核实和明晰产权归属后,对集体所有资产依法进行所有权归属登记[2]。2)树立村民的产权思想,明确管理监督责任。要从根本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首先就要使村民提高自身对于集体资产产权的认知,明确集体资产的管理主体并不是村干部而是全体的村民,并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广播等方式使村民了解集体资产和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还要让全体村民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权,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建设集体资产管理团队。为了确保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严格执行同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全体村民要积极建设一支脚踏实地、高识远见的集体资产管理团队。遗弃掉以往村干部“一家独大”的管理方式,彻底落实管理队伍的目标与职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集体资产的变动手续,同时为了与时俱进提高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和集体经济价值,村干部可以向上级申请调派专业管理人员,可以在提高村内集体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能指导村内管理人员的工作,同时给出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另外,不同区域内的资产管理人员可以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学习,互相借鉴、促进共同进步的同时增加管理经验,还要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农村还要优化招聘政策,积极招揽各类的优秀管理人才,来为团队源源不断的补充优秀人才。最后,管理团队还要多听取全体村民提出的建议和反馈,并及时调整管理方式。4)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系统是农村集体资产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中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完善集体资产的经营方式,以加强管理,防止流失,提高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益。另外在制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时,要体现民主性,使每一个村民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权利。例如,在进行集体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择时,可以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选出合适的人选。还有在进行集体资产投资较大的项目时,也需要管理团队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投票表决,这样才能保障每个村民的合法权益和自身利益。另外,管理团队在进行集体资产变动时,要保证透明化和公开化,使其他村民也可以了解到集体资产的具体变动情况。5)赋予闲置集体资产活力。目前在部分农村的集体资产管理中,仍有大量的农村集体资产闲置,造成了集体资源浪费、利用率底下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所以,相关管理团队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闲置的集体资产,科学合理的发挥其自身效用,给农村整体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3]。例如,如果是大量田地限制的地区,管理团队可以把田地集中起来,用企业管理的方式耕种,并且入股合作社,创建新型的集体农场,委托给农民管理,这不仅可以使闲置的土地得到利用,同时为农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提高了土地收益。如果是近代遗址等地闲置,管理团队也可以充分当地人文特色对遗址进行修整和包装,建立有主题特色的文化馆,并且通过自媒体等形式,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进行旅游参观,这也同样实现了集体资产的增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平.论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的宪法解释[J].政治与法律,2017(6):66.

[2]梁春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减贫机制研究[J].理论学刊,2018(4):57-63.

土地资产管理范文7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宣威市

农村集体资产是指归乡镇、村集体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资产,主要包括集体所有的荒地、滩涂、森林、土地、水面和草原等[1]。农村集体资产是当地居民的宝贵财富,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为促进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必要的。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相关措施,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不足,有必要采取完善措施。下面结合云南省宣威市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义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必要的。

1.1有利于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农村集体资产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作业中,都离不开集体资产的支持。如果忽视加强管理,导致集体资产流失,往往会损害农民利益,对农村社会发展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作为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应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管理制度与相关措施,有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促进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切实维护农民利益[2]。

1.2有利于维持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关系和谐

如果不注重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不健全,对存在的资产流失等现象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往往会损害农民利益,甚至激发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矛盾。为改进这些不足,作为村干部和管理人员,应重视实地调查和研究,根据管理需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各项规定,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有效维护村民切身利益,并有利于维持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关系和谐。

1.3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农村集体资产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能有效规范和约束集体资产使用,还有利于促进集体资产作用的有效发挥,对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

2宣威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宣威市也逐步认识到该项工作的积极作用,注重健全相关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但目前宣威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2.1产权不明确

农村集体资产属于农民集体的共同财富,也是广大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宝贵资产,加强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管理过程中,产权不明晰现象依然存在,制约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由于产权不明确,还容易引发纠纷,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以宣威市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各项投资力度在不断增强,但由于部分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明晰,很容易引发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凸显。

2.2管理队伍数量不足

为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充实管理人员数量,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是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目前宣威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者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管理工作需要。再加上大部分管理人员年龄较大、学历较低、专业知识缺乏,未能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管理活动,制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现有管理人员思想观念陈旧,往往依靠经验开展管理活动,现有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过程不规范,管理效果不理想,容易降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实效性,甚至激化村民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3管理制度不健全

为有效约束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我国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但大部分村民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不全面,甚至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难以充分发挥约束和规范作用。此外,调查显示,目前宣威市部分村干部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重视,村集体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对存在的侵占、损坏集体资产现象的惩罚力度不够,不仅降低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实效性,而且损害了村民的利益。

2.4空置与损耗较高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集体资产可实行承包、出让、租赁、联营、拍卖和股份制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值。但随着经营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不足,甚至出现亏损现象,停产、破产、倒闭等时有发生。由此也会带来集体资产空置与损耗率较高等问题,不仅会造成集体资产浪费,还会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2.5监督机制缺乏

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为提升管理实效性,维护村民正当权益,加强监督管理是必要的。但目前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缺乏,往往是村干部决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过程不透明,难以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与合法权益,甚至有可能激化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

3宣威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完善对策

3.1做好清查登记,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

农村集体资产范围较广,为提升管理水平,首先应提高思想重视程度,组织人员认真进行清查登记,详细了解集体资产基本情况。在充分了解集体资产情况的前提下,制定有效的管理计划,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要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坚持相互礼让、和平协商,认真落实资产清查与登记工作[4]。

3.2注重优秀人员的引进,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提升管理主体的综合素质,注重优秀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充实管理队伍,确保他们能胜任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要定期和不定期对村干部进行行政管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村干部接受现代管理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巧,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5]。要鼓励管理人员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确保能满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需要,最终提高管理工作实效性。

3.3健全制度措施,建立资产台账管理制度

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比较关注的内容,为提升管理实效性,有必要健全相关制度与措施,明确资产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有效规范管理活动。要重视资产评估,明确集体资产的价值,对于亏损的资产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结合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明确管理目标和流程,有效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各项活动。要建立资产台账,根据资产的估价及时入账,真实、全面地反映资产状况。账务处理时,要严查原始票据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并及时掌握资产流向,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和闲置[6]。

3.4注重闲置资产的利用,降低资产闲置率

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农村集体资产闲置,要对其进行充分合理利用,促进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要认真分析资产闲置的原因,结合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探寻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思维,仔细开展市场调研,更新原来的经营管理理念,寻找新机遇,让企业更为有效地经营和发展下去。对于闲置的资产,可以采取租赁、转让、对外承包等方式,提升其使用价值,创造更多利润[7]。

3.5建立监督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严格落实各项规定,提升监督管理实效性。对于集体资产的使用和收益,要进行公开和公示,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4结语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制度与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从而约束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各项活动,促进集体资产效益的最佳发挥,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最终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振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3):60-65.

[2]李敏.浅析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困境与完善[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6.

[3]张晓华,颜霓.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55-57.

[4]李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2):71-74.

[5]杨淑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0):139-140.

[6]韩松.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J].中国法学,2016(2):121-142.

土地资产管理范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资产规模不断上升,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难度和要求都不停上升,无论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还是流动资产管理,以及无形资产管理,都需要事业单位加强重视。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国家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求更加严格,事业单位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实施对资产的全方位管理,从而提高资产管理质量。为此,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对内部资产进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效益。本文首先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原则及作用进行简单阐述,随后就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这些建议措施能帮助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职责,发挥社会效益。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原则及作用

(一)管理原则。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原则主要有三点。一是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资产管理工作往往离不开预算管理,预算资源的分配直接影响单位资产的形成,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一定要兼顾预算管理,从而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二是资产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实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事业单位,即在预算编制是注重资产投入,预算执行也以编制为主,该方式在当前的经济下存在一定限制作用,只能解决单位资产边际增量问题,对整体存量管理有所困难,因此,要做好资产管理,必须加强与财务管理的联系。三是价值与事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由于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容易忽视资产管理的使用价值,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价值与事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作用。首先,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有利于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利用资产管理落实各项政策;其次,能强化单位内部沟通协调,推动事业单位稳步发展;再次,加强资产管理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快速处理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最后,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能实现资源分配价值最大化,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但就从实际来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难点重点,也是主要的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多数事业单位管理机构过于注重财务开支,重预算轻实物管理,在制度上,对固定资产管理要求执行不严。同时,重采购轻资产日常管理,管理责任不明确,责任意识薄弱等。二是对固定资产处理记录模式及方式存在问题,目前而言,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着流程上的问题,如在资产报废处理程序上,有时存在着沟通不及时、财务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又如在基建项目、调拨、捐赠等形成的资产,入账不及时等。三是对固定资产审批不严,在规定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流程上报,但实际上,一些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上,如损害、报废、变卖、转让等,不严格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手续审批不严便出售、核销等,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单位对市政建设投入的增加,一些单位认为上报程序麻烦便先斩后奏,申报不实等。

(二)流动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事业单位在流动资产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的尴尬地位,笔者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来谈谈流动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银行存款管理薄弱,基建并账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基建账户撤销,而目前账户资金大多为合同款、科研专项、待缴社保款、保证金、基建专户资金等,这部分资金里面,一些资金是无法动用的,如待缴社保款等,而有些单位在计算可使用资金时,把社保款算进去,而一旦发生现有资金无法缴纳社保款,可能导致单位财务风险的出现。其次,往来账款管理薄弱,主要是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问题。对于大部分事业单位而言,应收票据管理是比较陌生的,对票据的认识不足,管理经验不够,容易造成坏账的风险。再次,在应收账款管理上,主要是指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及出租资产、销售物资等取得的款项,当前该款项存在着挂账、死账等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无形损失。最后,存货管理薄弱。如办公用品没有按要求实施归类管理、归口管理和出入口管理等,办公用品采购随意性大,浪费严重。

(三)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主要指非货币性无实物形态的资产,如专利、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等。而在无形资产管理上,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资产账和财务账不一致,如在土地使用权上,一些单位资产管理部以名义金额入账,但财务部没有进行专门的账务调整,而使土地使用权账账不一。其次是无形资产不入账的问题,如事业单位形成的研发成果,专利、著作等基本没有入账,一些符合资产化要求的科研成果没有进行资本化,只是简单的费用化处理,造成了国有资产无形流失。最后是无形资产监管不严,监管薄弱,一些单位将无形资产束之高阁,没有进一步的转化为生产力,降低了资产效益。

三、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有了具大变革,而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国家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资产管理从过去的时点管理转变为时期动态管理,针对三大资产类型管理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能力。

(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资产管理工作首先需要一个健全的资产管理结构,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尽管有相应的管理人员,但其人员管理精力也并不全在资产管理上,管理能力也不能完全符合单位资产管理要求和新会计制度要求。因此,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制定资产管理制度,设立相应岗位要求,使用专业资产管理人员,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资产效益,优化资产规模。各事业单位也应提高到资产管理的重视,加强对资产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从而减少对国有资产的浪费。

(二)简政放权,优化资产管理。在新会计中,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引入了坏账准备、折旧和摊销的概念。单位通过上述概念,即计提坏账准备、折旧与摊销后可以详细看到单位资产的状态,这对我国政府了解国有资产的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处置还需要经过各种流程、手续来上报审批,这种流程提高了资产管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笔者认为,国家应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政策,把资产报批政策逐步转化为备案制,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单位所属关系来建立稽查队,定期对其事业单位进行抽查,从而保护国有资产不被流失。同时,针对2016年资产清查结果,来逐渐对各事业单位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处理,保证事业单位资产数据真实有效,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实际操作性。当然,在目前简政放权还有较远的路程之前,国家可以对资产处理流程进行优化,健全审批机构,同时加强对资产处理申请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从而帮助事业单位减少资金浪费。

(三)加强对资产的清理与分析。事业单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下,为了保证国有资产收益,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应进一步加强资产分类清理和分析力度。第一,单位领导要根据单位资产实际情况对制定资产管理对策,一是要厘清流动资产现状,二是要财务管理人员对银行存款、往来款及存货等资产进行科学分析,掌握一手资料。第二,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如大力推动无纸化办公,加大对电子支付的支持力度,让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更加快速、互联。尤其是在票据管理上,通过电子支付网上生成凭证,从而提高了凭证的规范性,也有利于把资产现状给摸清。同时,通过这类措施,能极大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信息化操作水平,使其适应现代信息化办公操作,提高事业单位服务能力。

(四)加强资产管理人员能力培训。由于正式应用资产管理月报制度和新会计制度实施,同时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也在正式运行,这就加大了对资产管理的运营能力要求。相关的资产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而国家以及用人单位要对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支撑,提高培训力度,保证专业知识得以有效更新,有效的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四、结语

言而总之,随着时代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政府在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的基础上,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也要不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想要真正有效的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有通过强化资产管理,构建和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并且刷新自我认识观念,改变工作形式和方法,提高对资产动态全过程管理的关注力度,才能真正地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穆琳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20(18):90–91.

[2]孔凡玉.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思考[J].财富生活,2020(14):181–182.

[3]李冬梅.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和改进策略[J].市场观察,2019(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