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内部控制探析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内部控制探析

摘要: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集聚了一批最先进的科学设施和高新技术,肩负着国家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大使命。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既要在研发领域有世界先进的科研技术,又要能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形成产业,创造价值。因此,提高研发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是决定高新技术企业能否成为行业排头兵,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当前,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过快发展导致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企业对风险的把控力度不够,从业人员风险控制意识相对薄弱,有些企业对建设内控体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在研发活动中面临较高的项目风险、财务风险,而对风险的控制力度弱使得研发活动的成功率大大降低。文章在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上,以A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分析了A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A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研发活动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面临和世界先进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普遍较低,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和发达国家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在世界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接受国际化的风险评估和考验,除了要有自己核心的科研技术,还要把企业打造成一个用内控体系武装起来的无坚不摧的“堡垒”,以保障企业在大环境中能更好的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是研发活动,研发就要产生研发费用,在绝大多数企业中研发经费的投入相比其他费用都是巨大的,但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有的研发项目在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后半途夭折,这就要求企业对每个研发项目的风险要做好管控,包括财务风险管控、技术风险管控、业务风险管控、项目风险管控等。

二、A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A公司是一家从事仪器研发、生产和制造的高新技术生产性企业,企业成立十余年,现有研发部、销售部、财务部、综合管理部、业务拓展部和生产部门,企业一直专注于医疗仪器、实验室仪器等相关领域,自研自产自销,研发人员过百,研发领域较多但每个领域的产品类型相对较少、研发周期普遍较长,研发成本占企业全年支出金额较高,研发项目成功率较高,但产品落地情况不理想,销售情况一般。企业目前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没有内控内审专业人员,一切内部审批流程和相关管控制度都是由各部门自行制定,公司领导班子批准后执行。

(一)全面预算管控力度弱

A公司研发项目周期普遍较长,需要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这就要求公司应做好年度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按照事前批准的预算执行。但实际情况是A公司研发部门的人员虽然都是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强的项目专业知识、丰富的研发经验,但唯独没有较多的财务管理技能,这使得研发部门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对全面预算管控不够了解,在日常工作中对于预算的执行度不够,对预算内的资金管理实施的不到位;而企业性质决定A公司是以研发及产品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关注点,同时由于企业项目的研发周期长,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实时变化,在研发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研发效果和进度,把握市场机会,会随时增加研发投入,加大了整个财务部门对预算管理难度和压力,但企业财务人员又缺乏研发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对研发部门上报的预算内资金只能做金额方面的管控,也无法辨别追加的预算外资金使用是否高效合理,不了解研发项目的过程,就不能按整个项目的关键节点对资金使用做好合理分配和管理,这三方面共同作用就导致A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控制力度减弱。

(二)研发费用合理记录和分摊难

会计准则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为研发费用的核算开设专门的账户,在项目研究阶段的所有有关支出都要进行费用化明细核算,在项目开发阶段的有关支出如果满足资本化条件应做资本化核算,如果达不到资本化条件就进行费用化处理,同时在税务方面也有相应的加计扣除政策优惠,这要求企业首先应把研发费用和其他费用明确划分,其次需划分研发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阶段,合理归集研发项目相关的费用。A公司在从事仪器零部件的研发设计中,研发费用主要包含在职研发人员的人工成本、用于研发活动的材料成本、研发设备的折旧费用、租赁费用、维修费用和总部机构分摊的成本等。因为研发领域相对较窄,研发项目周期较长,就存在多个项目在不同时间共用同种研发材料和设备,研发人员同时进行多项研究的情况,同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也可能是一些研发项目的参与者和管理者,用于研发项目的一些仪器、设备、无形资产等也会用于非研发活动,多重交叠使得确定费用划分标准难度加大,财务人员不仅要按照费用性质区分研发费用和非研发费用,还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将费用分别费用化和资本化,同时还要将共用成本在每个项目中进行合理分摊,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财务职业判断力,还要对研发项目有整体深入的了解,但是在企业中财务人员往往缺少研发相关专业知识,研发项目的保密性和日常繁忙的财务工作又使得财务人员没有时间和权限去深入了解研发项目进展,这就导致从定性和定量方面都很难准确确认费用计入和分摊标准,致使计入每个研发项目的研发费用准确性降低。

(三)缺乏专业内部审计

A公司研发项目财务流程如下:研发项目立项—申报项目总体预算—按年度分解总预算—财务部门监管预算支出—研发项目完毕,汇总项目支出情况。公司研发费用的支配权在研发部门,资金使用监管权在财务部门,在这两部门之外缺少一个内部独立监管部门,从企业经营和战略层面对研发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咨询。包括在项目立项开始,从企业战略决策、风险控制等角度进行事前咨询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资源使用效率、研发费用支出等角度进行事中审查,预防错误和舞弊,在项目实施完毕后,从项目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市场竞争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角度进行事后全面评估和审查。出于对人力成本、专业认可度的考虑和对内部审计认识的片面性,A公司并没有设立专业内部审计部门,而是将内审职责与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要求财务人员承担内部审计和监控职责。但真正的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发现并预防企业内部的错误和舞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加企业的价值,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而不仅局限于财务审计,这就要求职业化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不仅要保有其独立性和客观性,还要对企业经营有深刻的认识,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有专业财务、审计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普通企业财务人员无论从客观职能设置还是主管专业能力都是不具备的,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也无法保证,最终导致监管的缺失。

三、加强A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立项评估,加强预算管控

一个成功的科研项目,一定是一个可以从研究到最终成果落地转化为实体产品,可以占领市场,创造利润的项目。因此,从研发项目立项开始、研发费用投入前期,就要通过技术咨询、调研等多种方式充分做好项目市场调研和论证,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初步的项目预算,避免因前期调查论证不严谨不科学使得研发项目失败或者研发项目的成果不能应用于市场而带来的资金损失。一是严格监管立项申请,严格审批流程,必须按照“三重一大”的制度要求和经董事会研究审批后才能立项;二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技术研发能力,调研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对研发项目的影响。可以将SWOT分析法运用于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评价,从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方面对研发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评价,找出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和需要避开的、不利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对于外部环境可以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外在因素在研发项目周期中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同业竞争者的研发速度和规模、市场环境变化等。综合以上系统分析,编写项目立项计划书,设定项目初步预算,形成完整体系报告。三是由专门的项目评审小组对立项计划书和初步预算金额进行可行性分析,对预算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审核。评审小组应由技术研发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内控部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从各自专业角度对研发项目进行评审,以保证对最终入选项目可行性和合理性的把握,符合企业的技术定位和长远战略规划,同时能充分享受国家给予高新企业的各项政策福利。

(二)加强信息共享和跨部门沟通保证研发费用的合理划分

A公司研发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部信息沟通不畅,财务部门只对金额负责,人力资源部门只尽力满足其他部门提出的人员需求和劳动保障,研发部门就只负责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等,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完整的沟通机制,没有一个研发活动的全局观来根据整体的研发活动进行沟通,才会导致企业产生资源浪费。因此研发过程中信息沟通的质量和速度是决定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合作质量和研发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高科技研发项目的专业性、保密性更要求信息在内部传递时的及时、准确和高质量。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按照级别设置查看权限,将研发项目从立项到每个阶段的关键点需要哪些人、财、物都一一列明,既要确保内部技术信息能够适时分享,又要确保企业核心技术安全保密。例如,研发项目现在到达什么阶段,列出这个阶段的关键步骤,每个步骤需要的预算是多少,实际使用的资金是多少,已使用资金占比是多少,追加预算的原因,财务、业务、人力、内审、研发等部门在这个阶段的每个关键点需要做的工作分别是什么,完成情况如何,优点和不足都是什么等。即便是非研发部门的人员也会对研发项目的情况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个全面清晰地判断,对有关情况可以及时进行跨部门沟通和协作,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以配合研发项目的整体进程。比如,财务部门就可以根据平台公布的每一个研发节点的相关信息,判断研发项目的预算支出情况,每个研发节点的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研发费用的划分和归类是否合适,按照目前的项目投入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有变化等,使得在研发费用的处理上更有依据和判断力,可以最大力度的避免在研发项目中的财务风险,保障研发项目的最终成功。

(三)合理设置岗位,培养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的优良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内部控制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公司在研发活动中产生的财务风险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业的内控管理人才,岗位设置不合理,没有建立完整的企业内控制度,内控体系薄弱。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在进行人员招聘时,不仅要看学历,更要看重个人的业务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的情况,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评,聘用能力全面、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引入专业化内控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设立内控部门,根据每个部门的业务特点分别设置适合的内控流程和考核指标,从上至下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符合企业现状的内控制度;引入专业内审人员,运用专业的审计方法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角度配合内控人员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审计控制约束,提高内部控制效果,避免财务人员承担审计任务的尴尬情况;三是定期对企业人才进行培训,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定向指导。从企业层面进行全员的内控知识普及和指导;在各部门间定期进行交流学习,互通有无;在部门内部组织自身专业业务的学习,查缺补漏,并定期进行业务能力考评。

(四)最终评估、监督、外部介入

为了更好地保障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是完全必要的,企业内部相关审计工作应当与外部审计相互协调配合,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外部审计可以聘请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研发中期和项目收尾验收阶段的研发费用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内部审计则由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从内部管理角度对企业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经营绩效、经济活动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率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要保障审计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避免企业领导对审计人员和审计过程的主观干扰,确保内、外部审计结果的客观、真实;定期针对审计结果开展内部控制评价讨论,根据企业内控标准进行评价打分,找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将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动态的持续的研发内控监管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内控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引进专业内控人才和最先进的内控管理机制,从研发项目立项论证之初就实施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将内部管控渗透到企业研发的方方面面,配合内、外部审计,使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可以时刻掌握并控制风险,将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申华.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分析[J].财经界,2020(02):32-33.

[2]王草青.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7(22):85-86.

[3]吴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内部控制探究[J].中国市场,2019(08):100-101.

[4]刘玉玲.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1):183-184.

作者:胡婧枭 单位: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