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范例

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范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人民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并且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从希望可以通过适当改变现阶段的教育方法和教理念,让我们国家的学生可以受到科学、合理的教育。促进我们国家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高中学习来说,这一阶段是学生中级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培养至关重要。藉此,本文立足于数学教育及教师本身,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转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数学;数学老师;教学转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在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为使我们国家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展,我们国家在素质教育理论基础之下,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改。我们要知道新课改并不是单单是改变教科书内容,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改革。而为了更好的建设新课改任务,教师首先要进行改变。因此,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转型研究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教学综述

(一)高中阶段的学生性格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不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我们发现,传统的教育方法似乎已经不再适合现阶段的学生教育。就高中阶段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步的走向成熟,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的发育都已经趋于健全。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结构已经较为完善,在小学阶段和初中教学阶段所惯用的思维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并且在新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虽然他们经历了青春期,但是他们的思想仍然“桀骜不驯”。这种现象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情绪并不稳定,并且这种不稳定通常会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当中[1]。

(二)数学学科与数学学习的相互关系

基于数学本身来看,它是以生活为基础,并且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主要目的的,一门源于生活但是却要高于生活的学生。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本身便具有着较强的逻辑性,虽然经过几次改革,现阶段的高中教材要更加的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对于接触中高等数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仍然具有着很大的挑战性。通过我们对大量高中生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高中生普遍认为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较难。并且很多学生在数学这一学科上长期没有建树,最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数学学科的学习。然而这并不是我们课改的真正意义。因此,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传统教学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师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教育方式已经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为了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我们主张彻底革新传统教育。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传统教育同样培育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的优越性,更不能认为传统教育已经无任何教育价值。本文认为,传统教育本身并没有错误,而出现问题的原因也只不过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再适合传统教育方式。我们将基于传统教学视域,总结出高中数学教师的优缺点[2]。

1.传统教学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师优点

传统教学视域下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便是“传导授业解惑”。我们清楚的知道高中数学的难易程度是较大的,因此高中教师的引领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就数学学科本身来说,其入门的门槛相对较高。因此,高中教师则需要扮演引领者的身份,帮助学生首先迈进数学的门槛。并且我们国家对于教师的培育主要集中与大学,并且对于教师的培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在大学的学习中将会主攻数学这一门学科。并且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其从业较为专一,一生中只会教导数学这一门学科。这就使得数学教师随着时间发展,将会积累宝贵的经验,并且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的看法及态度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着鲜明的教学意义。而教师在学生生活中和学习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其它任何事物所不能替代的。

2.传统教学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师缺点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一言堂,并且为节省大量的练习时间,教师会省略学生提问的环节。而且压堂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难以集中。并且高中数学教师普遍讲题速度较快,课堂中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老师思路,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长时间在数学学科中没有建树,使得学生最终选择放弃数学学习,而这都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原因。并且,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之下,教师往往认为教师应该和学生发展的角色区分开来。并且教师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最终使得学生对于教师没有产生归属感,两者之间的地位差异性也越来越大,学生心理对于教师存在着天然恐惧,即使学习方面有困难,也不愿意寻求老师的帮助[3]。

二刍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转型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编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要求课堂教学活动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促进学生不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减少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新课改后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等,教材上的例题更贴近生活,常常附带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和清晰的定理的推导,甚至有的模块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热爱数学[4]。

1.树立现代教育观

在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当中,一改成绩在教学中的地位,将学生发展作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新课标的课程中心思想。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并且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5]。

2.树立新型师生观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台为中心的制度化模式。在这一模式当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演变成为了上下级的关系。学生时刻都对老师保持有高度的戒备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日后教学任务的开展十分不利。在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合作与沟通。学生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主题,而教师只是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形成了一种和谐、民主、互动的新型教学师生关系[6]。

(二)教师备课时的创新

1.思想观念的改变

我们认为在新时代下,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而教师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理念。所以教师首先要在备课的教学目的上创新,不拘泥于高中数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制定出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教案。

2.课程设计的改变

教学课程设计不要一味的遵循旧例,要依照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拥有的教学资源来进行考虑。在课程设计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因地制宜的对新课导入、讲授以及主要环节进行创新设计。教学的方法不能封闭僵死,可以采用发现法、提问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或是讲解[7]。

三结论

学生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原动力,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略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其具有的逻辑性,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教师的工作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在高中生数学中帮助越来越大。虽然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转型并不彻底,教学体系也不算完善。但是教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青青.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鞠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超常生教学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王介花.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张明勇.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华少年,2016,13:169-170.

[5]刘杰.试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思路[J].时代教育,2016,10:175.

[6]李洪双,孙成亮.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4,91:62.

数学老师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技课堂;多媒体技术;融合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的颁布,小学基础教育工作愈发关注对劳技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将培养学生良好劳动素养视为新的教育责任。因此,小学教学应关注劳动与技术教育,将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适当融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组织劳技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健全的个人品格,开阔眼界,对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更加正确的认识,并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从根本上提升师生参与劳技工作的能力素养。从学生角度来说,在劳技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劳动任务,也是一个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过程。坚持完成任务、突破各种困难,在面对困难时以“我能行”的态度寻找解决方案,能够在无形中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其通过劳动形成坚忍顽强的品质,培养其技术创新实践能力[1]。此外,在劳技课堂上保护自己的劳动与技术成果,也能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并且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在劳技课堂上产生大量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劳动的热情持续增加,逐渐形成劳动精神,审美情趣也随之提高,劳动技术素养提升至新的高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教师必须重视劳技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寻找有效优化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教育方法,适度融合多媒体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当前小学劳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观现阶段的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容指向不明、教学混乱且过于简单、学生参与和成长浮于表面。虽然劳技教育作为“五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但是在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影响,相关教学活动仍旧存在不足。一些学校根本不重视劳技课堂教学活动,只是以“应付教育部门要求”的态度组织教育工作,没有融合多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更是忽略了对多媒体的适度运用,致使学生对劳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是单一的、对劳技课堂活动的参与是刻板且沉闷的,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收获自然会受到消极影响,整体教学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低效特征。

三、小学劳技课堂与多媒体适度融合的路径

(一)利用多媒体弘扬劳动精神,培养正确看法

学生对劳技活动缺乏正确的态度与看法,是造成当前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首要原因。因此,在多媒体与该教学活动的适度融合中,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待劳动与技术实践的正确态度,利用多媒体讲述相关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劳动精神。教师可以先在网络中搜集一些典型人物的劳动故事,再通过多媒体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完整地讲述该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榜样传递出来的正向劳技精神,能够自然而然地转变对相关活动的错误看法,从而形成劳动最光荣、技术创新不能停等意识,积极参与劳技课堂学习活动,主动参加劳动,对技术实践展开创新探索。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旧有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多媒体与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这一融合,没有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弘扬劳动与技术实践精神。学生对课程相关活动缺乏正确态度,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再次提醒教师,优化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以多媒体为支持,应注意对学科精神的弘扬。对此,教师既可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材料中挖掘教学资源,弘扬新时期社会劳动精神,引导学生体会技术创新、技能实践精神,也可以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雷锋故事,培养学生对课程以及相关活动的正确看法。

(二)利用多媒体营造劳动氛围,助力教学建设

多媒体与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可以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始终置身于积极环境中,利用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爱劳动”的情感[2]。然而分析当前小学劳技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直接通过多媒体讲解劳技知识,并不重视对劳动与技术实践文化氛围的营造。缺少良好氛围的支持,学生对劳技知识的学习是较为刻板的,难以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和劳动体验。久而久之,其课堂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会降低。为规避该问题,教师必须注意在劳技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播放适合在劳动时聆听或者直接歌颂劳动的音乐,如《劳动最光荣》等,也可以播放与技术创新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图片等。沉浸在良好氛围中,学生逐渐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迅速形成爱劳动、爱实践、爱创新、爱技术等情感,让教学更加高效。

(三)利用多媒体融合学科教育,多元引导劳动

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的适度融合,还可以采取“利用多媒体融合学科教育”的方式,以此实现对学生劳动的多元引导。新课改对小学劳技教育工作提出了“融学科”的要求,认为教师应将其与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培育。但是在实际上,大多数小学教师在组织劳技课堂教学活动时都忽略了这一问题,单一地向学生讲解劳动知识,不注意该部分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劳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较为单一,难以实现全面的发展。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劳技素养的全面发展,在适度融合多媒体教育手段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融合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比如,将语文学科中体现出劳动精神的文章进行展示,带领学生分析其核心内涵;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道德角度分析劳动价值;在体育与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劳技教学内容,如带领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参与简单的劳动,鼓励他们在美术创作中颂扬劳动精神,描绘劳动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在劳技课堂上接触到更多正确的劳动知识,必然能够实现素质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利用多媒体组织实践活动,引领技术创新

小学劳技课以操作性、实践性为主导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视角下的教学创新中,应重视对实践活动的组织。除上述劳动实践之外,技术创新实践同样是小学劳技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与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组织实践活动,可以引领学生对各项技术展开创新思考,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新。但由于与社会的接触并不深入,对各项科学或实践技术的理解并不深刻,小学生通常很难在劳技课堂上对各项实践技术展开创新应用和设计。针对此问题,教师可在通过多媒体组织实践活动时播放以讲解各种常见技术与实践操作方法为主的科教视频,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视频中的劳动技术展开讨论,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于创新的想象。而后,根据多媒体科教内容设计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与实践的结合中应用技术、探索新的技术。学生技术素养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能够在其全面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甚至能够促进其创新发明的形成,为社会劳动技师型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五)利用多媒体渗透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已然成为社会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适用于当代社会的知识,劳动技术文化也是其中之一。在利用多媒体手段创新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文化进行渗透[3]。一旦文化得以成功渗透,学生从文化角度探索劳技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优秀传统的影响下对其建立起更加正确的认识,劳动热情必然会持续增强。反之,如果教师并未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分析劳技的文化内涵,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往往浮于表面,自然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说,在多媒体与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取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信息,如日出而作的劳动美德,造纸术、印刷术、地动仪等劳动技术发明,将其渗透在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借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造劳技发明的意识,通过对传统美德的学习提高当代小学生的劳技素养。

(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劳技感悟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交流相关知识。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因而受到限制,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甚至缺少围绕劳技知识向他人提问、解决困惑的机会。长时间处于该状态中,学生逐渐形成消极学习和实践体验,教学与学习有效性自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提醒教师,在多媒体与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中,还应积极利用多媒体工具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感悟。如整合学生提出的劳动思考,并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引导他们交流讨论关于劳动思考的提出思路和实践过程,鼓励他们说一说如何将思考变为现实;利用多媒体还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境,鼓励他们说一说自己当时参与活动的感受以及现在形成的新想法。学生每一次交流都是对劳动技术学习的延伸和补充,都是深化课堂感悟的过程,长此以往,劳技课堂教学有效性会不断增强。

(七)利用多媒体整合教育资源,实现综合培养

除融合学科课程教育之外,多媒体与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活动的适度融合还可以整合教育资源。简单来说,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将其他有助于优化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运用,如其他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微课教学视频、学生实践现场视频以及其他小学生的劳技发明作品等。通过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教师设计的劳动实践活动形式更多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4]。然而在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在资源整合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存在着不重视资源整合、未明确其他教育资源使用方法等问题,难以在丰富资源支持下设计出真正多元的活动,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的多元参与,阻碍了他们的综合发展。这又一次说明,在多媒体与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中,整合教育资源必不可少。教师应有意培养自身应用互联网搜集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善用网络资源与教学平台,通过搜索小学劳技创新教学等关键词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资源。如此,教师整合的教学资源更加符合学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教学资源以不同方式探索更加丰富的劳动技术知识,思路被打开,眼界逐渐放宽,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实践尝试更加灵活,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多元、综合、高效学习与均衡发展。

(八)利用多媒体总结教学经验,促进调整进步

在小学劳技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师还应该注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观察当前教学活动可以发现,仍旧有一些教师不注意在小学劳技课堂多媒体教学结束后继续运用相关手段总结经验,导致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问题逐渐积压对后续教学大为不利。所以,为更好地推进小学劳技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的融合,教师必须及时总结相关经验,根据学生学习与实践表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借助多媒体呈现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在问题解决后,利用动态评价档案对学生展开评价,同时记录其学习与实践问题,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定期梳理并回顾此类信息,加强小学生在劳技课程中的反思。通过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然后反思出现不足的原因,再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规避问题,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基于学生家长参与度与支持度对小学劳技教育效果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家长会等活动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劳动技术学习与实践成果,使家长感受到劳技教育的必要性,增强家长对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与支持。

数学老师范文3

1.1患者因素

心血管疾病本身就比较复杂并迅速且容易反复,再加上老年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一旦突发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往往会威胁生命,一般手术治疗是比较有效且迅速的方式,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一旦被送入手术室后,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心肌梗死等,给治疗与护理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不能正确了解该种疾病的严重性,对各种注意事项没有提高关注,患者情绪不稳定,影响治疗与护理效果的发挥。

1.2护理人员因素

手术室的护士每天的工作量较大,且会面对各种类型的手术,精神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使护理人员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中,身体和心理均十分疲惫,很容易引发厌烦情绪,导致护理服务态度差,甚至出现差错。手术室护士的人员编制较为紧张,没有时间给年轻的护士提供外出锻炼学习机会。导致年轻护士缺乏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手术室内紧张的护理工作,不能及时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操作不当引发护理事故和缺陷,从而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少数手术室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与医生沟通不够,配合不好,缺乏相应的急救抢救经验。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和关闭体腔后,容易在清点器械上存在差错,手术中的组织标本保存不当,或在标本送检过程中出现差错。在手术输液过程中,输血错误或用药错误,未能执行医院手术室护理“三查八对”的工作制度,导致操作失败或引发护理事故,从而威胁护理安全。

1.3手术室因素

手术室是医疗技术更新较为快速的医疗区域,各种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均会应用在手术室。加上心血管疾病较为复杂,相应的护理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老年患者涉及到的体位安放、运送等具体操作均增加了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内使用高端技术的临床设备的频率较多,也为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医院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当代手术室的管理要求。护理安全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制,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是造成护理不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2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2.1护理人员方面

2.1.1术前指导

护理人员应该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管理,首先在术前需要给予一定的饮食指导,患者主要饮用一些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食物,确保其正常的肠胃功能和新陈代谢能力,为手术保存体力。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咳嗽训练,主要以平卧位排除冠状动脉中的造影剂,术前确保患者良好的睡眠质量,此外,需要对患者进行床上排放大小便的指导,为术后恢复做好充分的准备。

2.1.2心理护理

因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一般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手术的正常进行以及术后的恢复,所以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面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主动配合医师的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为患者的顾虑以及想法考虑,给予其全面的人性化护理,并为患者营造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氛围,鼓励老年患者战胜疾病,从容面对手术过程,降低因为患者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各种风险。

2.1.3术中护理

手术室的术中护理与手术治疗的效果息息相关,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医师的各种要求需要积极配合,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心电图监护体系时需要耐心细致,并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脉搏等各种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发生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各种不良反应症状时需要及时向麻醉医师汇报,在术前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抢救物品,确保救治迅速准确,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外,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对清醒患者的感受进行及时询问,并给予其有效的安慰与鼓励,减轻其心理负担。

2.1.4术后指导

术后,护理人员还需给予老年患者一定的健康指导,患者需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另一方面,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向患者家属讲解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注意事项,促进其病情的恢复,巩固手术效果。

2.2医院管理方面

医院管理层要强化和完善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在术前做到访视、手术室内各项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加强科室内的安全管理,使每名手术室护士做到严格遵守职责。护士长要发挥管理职能,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预见性的排除手术室的护理不安全因素,最大范围的减少安全隐患,从而保证手术和护理安全。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量较大、突发情况较多、工作时间较长,手术室应作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安排,通过倒班和有效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通过工作排班安排等,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配制要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并且要保证新老护理人员的相互搭配,创造出轻松融洽的工作环境。心血管手术在外科手术中是相对精密的手术操作,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比其他患者更为特殊。在手术高峰期可进行有效排班,对于老年危重病人要进行动态排班。夜班时要安排备班人员,当手术患者较少时可安排护士进行休息,实行弹性轮休,通过各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过度疲劳的工作状态。

3讨论

数学老师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老师要尽可能提高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相较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而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有助于使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老师还要充分遵循创新意识的培养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1.创新意识的定义

就创新意识本身而言,通过组合课程知识并寻找新思路来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有效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课程知识,因此越来越多小学数学老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未知领域知识的研究兴趣,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及知识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循序渐进,需要一定的积累和沉淀,这就要求小学老师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以此引导学生思维实现多元化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小学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理性思维及探究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借此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遵循的原则

2.1知识性原则。小学数学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知识性原则,这一知识不单单指课本上的概念及理论,其同时还包括数学技能及活动经验,充分遵循知识性原则可以使小学生打好基础并提高创新兴趣。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讲解系统化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并构建数学思维体系,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越全面,则对新问题的见解就越具有创新价值。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对教材的挖掘深度,同时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并践行新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技能并树立创新性学习意识。

2.2质疑性原则。小学数学老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遵循质疑性原则,要求老师借助教学环节,有目的地引导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对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及探究热情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及对知识的质疑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借助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真切地感知到数学问题,而且有助于构建创新性思维体系,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具有重要基础性意义。

2.3主体性原则。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其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围绕小学生主体来设计教学内容并开展创新教育活动。遵循主体性原则可以改变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并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言来强化其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4民主性原则。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遵循民主性原则,其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及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这有助于构建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并提高创新教育活动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老师要注重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学生思维的有效开放,同时要打造自由民主且宽松和谐的课程氛围来激发小学生探究热情。遵循民主性原则可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自主思考探究,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及系统的思维体系。

2.5求异性原则。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遵循求同存异原则,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敢于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这一原则不仅表现在个性化回答中,同时还包括教学评价及因材施教环节。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测评来更全面地衡量教学质量及学生情况,同时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来获取新颖的思路。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其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求异性思维意识。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打破传统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注重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及多样化引导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实现多元化并培养其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策略

3.1培植知识生长点来孕育创新意识。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强化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来完善认知结构并培植知识生长点,其有助于打好数学理论及技能基础来孕育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概念转化成易于探究的知识形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来拓展知识领域,逐步完善数学知识框架并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学习乘法的简便运算时,学生先明确各运算定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计算来解决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全班分享,比较出哪种方法最简便,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出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灵活把握解题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运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3.2鼓励质疑问难来萌发创新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常规性知识的探究及质疑。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多质疑,培养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并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小学生质疑数学知识时,则表明该学生有一个认真思考的过程,而这一质疑环节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培养基础。小学数学老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的“堂堂清”模式,留更多的时间尽可能地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来培养创新意识。如可以组织新旧知识练习活动来引导小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并培养质疑精神。又如,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定期组织答疑活动,借此活动来回答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中不理解的部分,这不仅可以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掌握情况,而且有助于充分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考习惯,这对于提高小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3大胆猜想验证来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概念提出猜测可以有效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有助于实现对数学理论知识及概念的进一步归纳总结,因此“大胆猜测验证”环节对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老师要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及思考逻辑的基础上对公式定理进行推理验证,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思考环节和探究过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合理猜想,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合作讨论等方式来验证猜想并获得答案,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推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实现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最大程度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创新意识。例如在为小学生讲解“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时,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并进行合作探究。不同学生采取的思考方法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猜想方向及验证方法,而合作讨论环节可以实现不同思路的碰撞,以此来拓展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方向。

3.4坚持独立思考来培养创新意识。新课标认为独立思考及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及关键,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避免提那些无需思考的问题,而是要问更多需要进行思考及判断的问题,这样才能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构建完善的数学思维体系并培养创新意识。

3.5发展求异思维来强化创新意识。当前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往往采用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模式来进行引导。从某种层面讲,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小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构建新的思考体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借助求异思维来强化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老师要鼓励学生在个人认知水平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来解决疑难问题,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求异性思维意识,来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性思维体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搜集一些开放性习题(如“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一题多解”等习题,并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这些问题来形成多样的思路,最后通过鼓励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实现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求异思维并提高其创新能力。

4.结束语

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需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解题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明确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并结合学生学习状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钟桂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99

[2]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2-96.

数学老师范文5

一、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辅.其中教学形式主要是以首先讲解教学知识点,其次进行习题练习.这种教学较为功利,是以高考成绩为最终目的的,很难使得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兴趣,都是被动刷题,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熟练度,并不能让其主动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学习及掌握到的其实是解题技巧而并非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及核心素养.然而这些解题技巧会有遗忘的一天,熟练度会有减弱的一天,而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一旦养成却是永久有效的.因此如果高中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话,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高中数学的主体.而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高中数学老师就需要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高中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所要讲的内容,然后在第二天的高中数学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交流,可以分组进行总结发言.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其实是能够理解并掌握大部分知识的,只是有一些知识点或概念不甚明晰.这时高中数学老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那么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是能够完成初步的查漏补缺的,这也将给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任务带来进一步的便利.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预习了解知识框架及教学思路,能够更高效地听讲高中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思维比较敏捷或者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甚至有可能通过这样的自学逐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感受到自学的美妙,从而迅速地培养起自学的习惯,并带动周围的学生主动学习.因为学生其实还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和竞争心理,如果班级风气是一种超前的学习状态的话,那么他们其实会被这种良好的风气督促并能够做到主动学习.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特别强的学科,因此数学思维是相当重要的,需要高中数学老师进行重点培养,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一.数学思维包括很多,其中就有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数形结合思维等.数学思维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因此高中数学老师首先就需要把数学思维具体到实际的题目中去,使学生通过题目的解答思路理解其中的数学思维,并能够做到从具体的数学题目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思维.比如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这一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初中一次函数的知识,如一次函数的图像一般是怎么样的,图像上有哪些点比较特殊,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点与一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关系,接着再引入将要学习的直线方程.这样做就是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数形结合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解决函数问题时能够想到利用函数的图像进行辅助解题,思维从一维上升到二维.这样一个类比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养成逻辑性思维的过程.因为数学问题其实很多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平面到立体,数学思维其实也就是同样的一个思维过程.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培养其思维模式.设计的问题除了要充分体现出知识的衔接和过渡,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自然、迅速地联系新知识.其次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基础时,高中数学老师就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其实就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建模的能力,就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有能力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时就需要高中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加强数学文化的灌输

数学核心素养中其实有数学文化的一席之地,因此高中数学老师教学时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全面核心素养.数学作为一门一直在发展中的学科,也有着自己的数学历史、自己的数学发展过程以及自己的数学未来趋势,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高中数学课本中就有很多数学文化,比如高中数学课本中会对一些数学家的历史和主要成就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这时就需要高中数学老师注意到这些数学文化并进行合理的拓展,使数学家们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而已.很多数学家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高中数学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数学家的小故事来调节高中数学课堂的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家的生平不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从而使学生知晓数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学习数学历史不仅可以追溯先贤,而且还能够开阔视野.数学文化中还有许多数学工具与数学思想的部分,高中数学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同样不可忽略这部分内容,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向学生传递这些数学文化,高中数学老师可以尽量融入所学知识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数学家的事迹等,考虑相关内容包含的数学素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就会不知不觉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的“阅读与思考”《割圆术》,以史料形式介绍了刘徽运用割圆术的具体操作步骤,体现了对数学史上优秀成果的继承.高中数学老师在介绍了这个数学文化之后再提出用算法将“割圆术”编成计算机程序这种将古代成果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例子,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的意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数学非常奇妙,然而一些高中数学老师却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把高中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对高中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甚至昏昏欲睡,更难提高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核心素养了.因此高中数学老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为高中数学课堂注入新的血液,使数学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受到高中数学的趣味性.故而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或者高中数学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特殊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了做到趣味课堂,高中数学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知识时,高中数学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现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使学生充分理解三视图的概念.在讲解到空间几何体表面积知识的时候,高中数学老师可以运用相关的教学软件将空间几何体平面展开,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表面积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另外高中数学老师还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或者情境增强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比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计算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表面积或者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可以选择小的物品如学生的文具盒、老师的粉笔盒等,也可以选择大一点的物品如学生的水杯、教室内的饮水机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能够具备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同时能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综上所述,在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大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数学素养,以此在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变得充实且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曦.借助直观表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J].小学数学教育,2016(9).

[2]唐志娟.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5(12).

[3]于庆国.高中数学课堂进行高效教学的设计与反思[J].华夏教师,2016.

数学老师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高校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加快普及高校教育来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这表明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国家以后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数学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传统的数学教育正在转变为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能力教育,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以后上班的时候发挥好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学好数学知识是因为高校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际使用能力,如果大学生想要学好高校数学一开始就要学好数学知识,从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大学数学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了高校数学教学水平,但是在大学数学教学模式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高校数学由于是公共课程的缘故上课时间比较少以及老师讲的内容比较多,数学老师在一节有限的数学课上为了多讲点内容,讲得就会比较快,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讲比较死板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使用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解决,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数学的教学水平,就需要合理安排数学讲课的时间以及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二、高校数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校老师上课的课时和讲课的内容比较少

目前,部分高校的数学课程一般比较少,通常每周安排4节或者是5节课,在高校教学进度安排的情况下,大学数学教师必须加快教学进度,就会使原本需要两个小时讲的课,在一个小时之内讲完了,高校数学老师在一节课内有很多的数学知识需要讲,高校学生很少在课下问老师一些问题,又不能真正的理解课本上所讲的内容,这样数学课程虽然讲得比较多比较快,但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二)高校数学老师的讲课方法比较枯燥

由于高校年轻的数学老师比较少,就需要任用一些岁数比较大的老师,这些岁数比较大的大学数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讲课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一部分岁数比较大的数学老师不能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这样就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这是因为这些岁数比较大的老师掌握的数学知识还是以前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这就会使高校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满足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这样就会使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想学习高等数学以及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感兴趣,高校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就不利于高校数学教学的发展。

(三)高校数学讲课方法比较落后

高校岁数大的数学老师虽然有着很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些岁数大的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这就会使高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被动,在高效数学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时间在课上进行自由的讨论,一般都是数学老师在讲课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由于高校讲课任务比较重以及讲课内容比较多,这就使得一些岁数大的数学老师只要把数学课本上的知识讲完就行了,他们根本不会去关注学生是否明白课本上讲的知识点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再加上有些高校学生抄别人的数学作业,这样数学老师就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难以改进自己的讲课方法。

三、新课改下高校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高校数学课不是专业课程是高校数学课程安排较少的原因之一,在高校原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之上来合理的调整高校数学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部分高校不关注数学讲课的效果。因此,为了合理安排数学教学课程,首要任务是提高高校领导对高等数学的重视程度,其次是合理安排数学讲课的课程,并且对机械和电子专业以及建筑专业等理科专业的,可以适当的多安排一些数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安排每周6节到8节课的数学课程,对于文史类专业可以少安排2节数学课,这就会促进高校课程的均衡发展。

(二)创新数学讲课方法

主要是年龄大的数学老师讲课方式比较单一,所以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一是督促年龄大的老师不断创新数学讲课的方法,这样在满足数学老师讲课需求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高校可以聘用一些年轻的数学老师用一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来提高讲课效率,创新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让大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因为教科书中提供的知识和教师讲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学生的大脑来整合这些知识,那这些知识是没有实际用途的,所以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将新的数学知识跟以前的数学知识重新整合,并将其存储在学生的大脑当中,只要有相关的外部刺激,就会使学生获得某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灵感,虽然高等数学的知识分为几个章节,但是老师要使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转化成学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在高校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整个知识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改变数学讲课的观念

为了跟上时展的形式就需要数学老师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讲课水平和讲课方法,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这堂课的主人,数学老师可以出一些数学题多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写出整个的数学解答过程,老师只是起到点到为止的作用,多让学生动脑子来思考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在提高数学课堂讲课效率的同时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学使用现代工具和直观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使用数据和图像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定理和公式进行详细的解释,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数值计算和图像演示,老师也可以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在课堂上讲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直观易懂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中比较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方面实用的教材比较少,有些大学生觉得学习比较难,并且也觉得数学考试分数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比较少,所以一些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好数学知识上,这样就需要在课堂上讲一些具有专业思维和生命价值的材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来重新构思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学到数学知识的精髓,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和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高校老师在数学课堂讲课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及多做计算题,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一些公式和定理,这样学生即使遇到复杂的计算题,他们也会使用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运用能力,在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老师要适当地讲一些比较简单和有使用价值的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四、结论

数学老师范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策略

0前言

新课标的发展对于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成为小学课堂教学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不足。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1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自身思维,积极进取的前提条件。数学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科,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因此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成效和质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小学数学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情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观,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思考问题,争取成为学生的朋友;数学老师要主动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上树立公平、公正和民主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索和认知事物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开展生态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生态课堂中,数学老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把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与数学的课堂内容相结合,把大部分课堂时间拿出来给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接受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以此创设良好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施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数学老师还可以引入情境问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热情。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但是注意力比较不集中,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探索,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语文、英语学科相比,数学教学工作更加侧重于理论和公式的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切实体现出学科的实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为学生传授各种学习的技巧与方法,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力,从而辅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创建自身思维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数学老师必须意识到自身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运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在讲解具体知识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发挥个人主体作用,掌握丰富的知识。

2.1重视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此时,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来带领学生梳理和总结学过的各种知识,以系统化的讲解和有序的复习帮助学生厘清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作为集中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能够有效地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路。一方面,可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不断提高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对学生自身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老师教授新的数学知识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

2.2有针对性地革新学生的学习方法

由于年龄和学习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式,其自控力、注意力和接受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传授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培养其审题、解题能力,强化其数学思维,辅助他们掌握更加完善的学习方法,及时引导其克服学习中的不同的困难,最终有效地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能力。例如,数学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正方知识有关的内容时就可以从其基本概念入手,并借助各种真实的立体模型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使其结合形象的认知了解其构成要素,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相关的知识要点,进而不断凸显其学习的实效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在遇到类似的图形问题时就可以依据这个思路来解决问题。

2.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好这一学科的前提。数学老师不仅要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愉悦的学习环境。数学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失败,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一门功课的基础。数学老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就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自身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以往的数学教学是老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现学的知识,但是学生并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被动的学习状态既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生态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是对原有被动教学模式的革新。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数学老师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来带入课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让学生先研究这几个问题进行第一遍的预习工作,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问题。这就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相关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堂内容和数学的学科知识,提升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小学生大部分都喜欢比成绩,数学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和激励学生去竞争。数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数学课堂变得有感染力和激励性。在竞争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竞争精神的课堂,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得更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是生态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表明,枯燥无味的课堂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很好地提高自身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数学老师要经常学习和参加教师培训与交流活动,引入各种形式的能够发挥小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小学生才能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喜爱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生刚刚接触到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裁剪纸张来理解每个图形的外观,然后再慢慢教小学生如何求面积。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让小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后派代表回答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4结语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其被教育部广泛重视。新课标改革之后,教育部对于数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老师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顺应学生的天性,满足数学的教学要求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敖文儒.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所实施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6(2).

[2]偶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讨的实施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7(9):53.

数学老师范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渗透转化思想;探究分析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这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只有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而这就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中融入转化思想,通过有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各项知识,提升学生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初中阶段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时期,是小学与高中的衔接阶段,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相关转化思想,帮助学生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核心素养。初中数学的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需要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并且将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老师通过转化思想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并且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数学转化思想概述及应用思路

(一)数学转化思想

复杂的数学问题是由多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转化思想运用就是将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观察,以此来达到简化数学问题的目的。转化思想就是一种具体的解题方法,而不是抽象的,借助转化思想可以将原本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简单,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快速解决。

(二)应用思路

基于转化思想,教师对于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进行相应分解,以此来降低问题的难度。因此,在具体教学开展时,老师要注重给学生建立清晰易懂的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结合和联系,通过已有的答题条件来找寻解答问题的关键对象。具体来讲,也就是说学生在拿到一个数学问题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转化思想,将题型变为自己能够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已知问题的解答方式。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通过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让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为清晰,这样解答起来就会更加简单,解答完这一类的题目之后,学生也掌握了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二、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繁为简

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数学转化思想的课堂活动中来,才能让学生更热爱数学,更愿意进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得到激发。而在这一过程中,数学老师需要重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还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明白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价值。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状况来看,很多老师依然只重视板书式的教学,却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自主探索和思考能力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可以了解到,初中数学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数学理论知识学习时,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尽管很多学生已经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十分牢固,但在实际遇到问题时,却不能很好地将各类数学知识进行应用,这样一来,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解题困扰。从这一现状分析可以了解到,老师在日常给学生们进行教学讲解时,只是注重给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将转化思想渗透到教学当中,这使得学生对于各类数学内容的理解不当,学生不能灵活地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这也常常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出现问题。

(二)陌生问题常见化转化

初中数学老师在给学生们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数学学习质量。老师需要提前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进行问题的转化,通过转化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不同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都是需要从未知到已知,从陌生到熟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并且进行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一一找出,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有效地掌握。比如说初中数学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时,老师需要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问题,如果发现学生出现畏惧的心理,就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产生畏惧的心理,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学生帮助,那么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之前学习过了一元一次方程,因此,当学生接触到一元二次方程时会感觉陌生,在对这类题型进行解答时也就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时,学会运用转化思想展开教学,将学生遇到的陌生问题进行简化处理,先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学生之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解答一元二次方程,通过代入法可以得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果。而学生也跟着老师学习转化思想,并且进行解题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数学解题速度,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效率,促进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数学问题模型化

学生在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时候找不到解决方法,这主要是因为生活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十分难懂,复杂多样,很多外部信息会对学生的解题产生干扰,因此,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们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让他们学会进行思维模式的转化,变相地对问题进行处理。并且数学老师在开展转化思想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解题模型,并且根据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数学解题,将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找到更加容易的解题思路,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

(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逆向思维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数学知识教学活动。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凭借板书式的教学、理论式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的,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应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让这些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转化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将知识与他们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将他们思维向外延伸。并且在讲解数学公式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完成了公式的转化,降低了公式理解难度。另外,在题型选择上,教师应选择更具有代表性的题型让学生进行解答,并且带领学生进行思想的转化,这样才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不仅如此,数学老师在对学生们开展教学时,也应该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转换教学模式,在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点讲解时,要选择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比如说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解《正方形》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一些正方形图案,帮助学生们对正方形的知识进行理解。比如说让学生去想象自己在生活中哪些图案是正方形的,哪些建筑设计是正方形的,或者让学生去假设这些图案,思考这些图形用其他的图形代替可以吗。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并且使得学生对正方形的定义理解更加深刻,这样也有利于老师开展后期的教学,并且使教学难度降低,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五)增强转化的意识

受以往传统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师很少注意对于学生进行转化思想的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在面临数学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答。而应用转化思想,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从侧面看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也符合我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将转化思想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习惯进行思想的转化,从不同的角度解答问题。

(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是简单地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给学生们进行教学,大多都是板书式的讲解方式。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初中数学老师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会正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出来。通过进行相关的教学探究,改变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并且通过教学引导,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动性,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我们从大量的实践教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很强的学习思维。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思想的转化,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而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加强转化思想教学的必要性

(一)从初中数学的现状看,加强转化思想教学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初中数学老师给学生们所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大多都是板书式的讲解,这种讲解方式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很多学生在面临较高难度的数学问题时,通常会选择逃避,这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遇到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就放弃。这些年来,我国中考试卷上涉及转化思想的题目越来越多,这类题型的出现,意味着老师需要将转化思想渗透到课堂日常教学当中去,加强学生的转化能力,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答问题,只有他们掌握转化思想,才能够有效解答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从初中教材内容看,加强转化思想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数学教材涉及转化思想的内容逐渐增多。比如说七年级的《负数比大小》《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等等,八年级的《等腰梯形轴对称图形》《求函数值》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等等,九年级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直角三角形》等等,这些都涉及转化思想,数学老师在给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讲解时,要将转化思想渗透到课堂当中,根据课本上所更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向学生进行转化思想的教学渗透。

(三)从学生学习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看,加强转化思想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学生转化思想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现如今,转化思想教学已经渗透到很多学科门类当中,要想让学生在初中数学中真正掌握转化思想,学会答题应用,就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身转化思想教学的水平,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看问题,找出更佳的解题思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可以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并且老师通过转化思想的渗透,可以提高实际的数学教学效果。初中数学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转化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去,以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杰.浅谈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C]//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2020:27.

[2]李琳.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有效融入探究[J].华夏教师,2019(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