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学基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学基础论文

小学数学基础下信息技术论文

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观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便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就实际状况来看,因为我们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抽象思维和动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导致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只是抽象地听教师讲一些问题,可能无法真正地消化和吸收,这就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调整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流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就能够更直观地、多角度地向学生呈现所学知识,这样就会大大地降低知识的难度。同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图片、动画、甚至是视频的方式来向学生呈现所学知识,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是较为好奇的模式,因此学生就很容易被吸引到教学情境中来,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来看,小学生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给学生传递知识时应尽量地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信息技术这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特可以多种途径的向学生呈现所学,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和视野,促进学生学习。

三、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并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对知识记得快,记忆时间较长,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低年级学生对枯燥的口算、计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教师发挥幻灯、投影、录音、电脑等的作用,设计新颖题型,把练习的内容赋予其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摆脱出来,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课内完成了足够的练习,课外就可以愉快地玩耍,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应在良好氛围下,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阅读全文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摘要:近几年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体系日趋成熟。值得重视的是数学学科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文章从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对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育硕士论文;写作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引言

1997年,我国开始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距今已经有22年的历史。而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上。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教育硕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1]。2014年,为了保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等系列文件,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建立研究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因此,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就成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数学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有其自身的特点:(1)选题应来源于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际问题,要有明确的数学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学位论文既有教育学科性质,又具备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的文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3)相对于理论创新而言,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对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强。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既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要求:学位论文在内容上的要求,主要指学位论文主体的内容结构安排以及内容水平上的要求;学位论文在形式上的要求,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排版格式、字数等[2]。而大多数数学教育硕士在本科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纯数学知识,理科综合能力较强,对于数学教育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论文写作等一些文科能力的培养不够好,导致其学位论文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容假大空,不能脚踏实地,大量摘抄往届论文成果内容,没有自己的逻辑框架,表达混乱;(2)论文地基不稳,没有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整理,论文内容缺少数据支撑,论证乏力;(3)态度不端正,不能严格按照学位论文写作要求规范论文格式,各种图标、数据等使用不规范;(4)缺乏创新,不能与中小学数学教育与管理实际相联系,实用性及学术价值不高。基于上述分析,将目前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保障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探讨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使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目的,为数学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和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为反映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许多专著或者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刘良华教授[3]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研究”、怎样写“开题报告”、怎样做“历史研究”、怎样做“调查研究”、怎样做“实验研究”、怎样做“理论研究”等。张定强教授[4]通过对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王林全教授[5]针对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写作的保障机制,对如何指导数学教育硕士专业论文写作及答辩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卢锷教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论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是数学教师自身再学习、再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全民数学素质的需要[6]。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从选定研究领域,到认真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再到利用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得出研究结果,最终形成完整的论文,这是大多数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之路。由此可见,要想形成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的保障体系,就要从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入手,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构建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阅读全文

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

[摘要]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平台类专业课程。基于国内相关高校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相关规定,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了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中的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强化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奖惩机制,加大学术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训,强化学术理论与方法论修养的培养,拓展调研支撑经费来源渠道,是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

阅读全文

管理运筹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徐辉 单位:广东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1引言

古朴的运筹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我们运筹学的先驱从《史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语中摘取“运筹”两字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既显示其军事起源,也表明其朴素的思想早已出现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但世上公认的运筹学学科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的军事部门为战争需要而成立的一些研究小组的活动。其热点是集中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提高某武器系统效率的操作方法和执行策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运筹学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得到全面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分析工具,运筹学的应用领域也从军事部门迅速向工商、管理和工业部门转移。运筹学是研究各种广义资源的运用、筹划以及相关决策等问题的近代新兴学科。在我国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其目的是根据问题的需求,通过数学的分析和运算,做出综合性的、合理的优化安排,以便更有效地发展有限资源的效益。“运筹学”名称最早于1938年出现在英国,当时称之为“OperationalResearch”,1942年美国开始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称之为“OperationsResearch”。运筹学的发展、运筹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运筹学的定量分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及其特点,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级管理决策人才的迫切需要。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提出了培养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重新对课程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多数讲授《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师是学数学出身,缺乏必要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使得目前《管理运筹学》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教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的传授,将《管理运筹学》当作一门纯数学学科进行教学。这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要求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在教学方式上,也一直延用传统单一的传授方式,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管理运筹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建立数学模型,并较多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学习《管理运筹学》课程,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其前期必修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以说《管理运筹学》是软科学中“硬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兼有逻辑的数学和数学的逻辑的性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文科生源,不少学生害怕数学。比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及对偶理论,要想完全领会其原理,需要大量运用线性代数的工具进行推理,因而非常抽象。在课时总体压缩的背景下,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讲授完抽象数学原理的推导,学生听不懂只好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而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兴趣。

阅读全文

期刊科学论文体的进化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达,仅唐代的8000余卷藏书中,就有4000余卷与历算、天文观测、农业生产、医学和工程技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的《任地》《审时》《辩土》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3篇论文,其中出现了一般论说文体的引经据典、提问题、摆现象、陈述观点等写法,甚至还出现了用“一曰”“二曰”“三曰”等汉语数字标识二级标题层次的最初形态[1]。然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论文,特别是期刊科学论文在清代中期的《吴医汇讲》中方才初见端倪。这之后,相继有李善兰(1811—1882)、徐寿(1818—1884)等中国科学家发表了有关素数以及律管研究等原创论文,从而表明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关于到18世纪中国科学除中医学、农学外,“中国科学便和世界的科学汇成一体”,“已不易分辨出中国思想家和观察家所作贡献特殊风格”的说法[2],有一定偏颇,起码以李善兰、徐寿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在接受和融通西学的能力与水平同样处于世界前沿。这表明我国期刊科学论文体早在清代中期和晚期已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论文样式,并最早出现在中医学、数学、声学等领域。

1最早的期刊中医学论文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清嘉庆六年(1801)的《吴医汇讲》,既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也是中华第一刊[3]。该刊相继发表41位作者的94篇医学文章。其中发表在《吴医汇讲》卷一王云林的《祷告药皇誓疏》,叶天士的《温证论治》,以及唐大烈的《张、刘、李、朱后当以薛、张、吴、喻配为八大家论》(图1)已经具备了中医科学论文的基本特征。该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发表的王云林(1645—1710)《祷告药皇誓疏》是迄今所见中国继承传统医德以来最早的医者誓词,亦即中国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传承了孙思邈(541—682)《大医精诚》的内容,也在“忍辱安贫”方面丰富了其内涵;但更重要的是它将其条理化、誓言化,标志着我国医德作为一种准则、一种信条、一种规范的表述,开始萌芽和生发,是中医业逐渐走上成熟的标志之一。“药皇”,即药王,《吴医汇讲》指韦慈藏、启玄子、王冰,后世供奉的药王也有唐代名医和我国医德的提出者孙思邈;“疏”,即分条陈述,祝告文。它在形式上,已有篇首刊眉(《吴医汇讲》卷一)、骑缝刊眉、按篇编码(便于重新分类再版)、主编者(长洲唐大烈立三氏纂辑)、审阅校对者署名(门人沈文燮玉调氏校订)、作者署名与简介(王云林:“讳家瓒,号缄斋,?赠文林郎,徐州府学教授。年六十六岁,殁于康熙庚寅。此篇系令曾孙绳林授梓。绳林名丙,号朴庄,吴县恩贡生,世居包衙前”)[5]、论文篇名(《祷告药皇誓疏》)、文末附载孙岱东、唐大烈的审稿意见和编辑评语等。在立论、举例、分析、论证上,第1步,提出问题,依据文中注类型的参考文献,如“窃闻《诗》云……《书》曰……又曰……此列圣所垂之明训也”,引用了《诗经•大雅》和《尚书•大禹谟》有关善恶吉凶的论点,并由此提出是否会“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6]即是否行善即有百祥,作恶即有百殃,从于道德有福,违反常道就会有凶咎?第2步,分析问题,以作者自己命运多舛,一线单传,6个儿女皆殇,到无论贫富,先怀悲悯,兢兢业业于中医外科家传而相继得二子的例证,说明《诗经》《尚书》所言不谬。第3步,解决问题,提出结论性建议,即“王家瓒七誓”,要求儿子谨守此誓,并专门救济“贫病无告,烟火不继之家”和“每有不堪之惨”的患者。由此可见,其论证有理有据,论文的基本要素皆已具备。其选题也符合“发前人所未发”的求新原则。这篇《祷告药皇誓疏》的宿命论或佛教因果报应说自然应予批判,但也有谋事在人、劝人向善、多做好事的积极成分,“谋事”就是要有医德。郭月霞也认为“虽文字不免掺杂迷信,然本意在宣扬医德”[7]。唐大烈门人顾景文在随同温病学奠基者叶天士游洞庭山时,在舟中口述笔录其言谈,并特约发表的《温证论治》一文,最早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8]的认识,形成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诊治方法,将其发展变化分为卫、气、营、血4个阶段,渐成外感温病和辨证施治的金科玉律,从而与《内经》的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一样,均成为论述外感热病证治的划时代的代表作,也是温病学说走向鼎盛的奠基之作。该文经唐大烈修改润色后,首刊于《吴医汇讲》。此后,《临证指南医案》《医门棒喝》《温热经纬》等医著竞相转载,奉为圭臬。其弟子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以及儿子叶奕章、叶龙章等,也都传承光大,成为著名医家。《祷告药皇誓疏》《温证论治》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3篇农业栽培论文相比,在引经据典、推求本源、解释疑难、论断推理方面有许多共性;但不同的是其载体形态开始由图书向连续出版的期刊过渡,出现了署名、作者简介、连载、特约稿、编辑评语、同人评审、随到随镌等新的形式,文体也有了口述笔录、述评、短评、讲稿、遗著再整理等多样化体裁,除引用经典以外,也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特别是其“发前人所未发”“两说并采”等做法,成为我国图书论文体向期刊论文体转化的一个标志。

2最早的期刊数学论文

清同治十一年(1872),同文馆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相继发表了中国数学家的一批数理天文学论文,在我国期刊科学论文演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其中,以1872年第2、3、4期连载发表的中国数学家李善兰的《考数根法》(图2)[9]一文最为重要。它标志着中国人对素数问题,即费玛定理最早的研究。李善兰在翻译《几何原本》后9卷时,开始沿用《数理精蕴》的译法将素数译为“数根”。伟烈亚力从李善兰处得到一个判定素数的方法,将其译成英文,并于1869年5月10日给香港的一家英文杂志《有关中国和日本的札记和答问》(NotesandQueriesonChinaandJapan)写信,附上李善兰所得的这个定理,当月,便被冠以“中国定理”(ChineseTheorem)发表于该杂志,即若2p-2≡0(modp),则p为素数,亦即费尔玛(PierreFermat)定理的逆定理。当然已知其定理不真,但它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论。李善兰采纳欧洲人对“中国定理”的意见,发表了《考数根法》,从而成为我国素数研究第一人[10]。在该文中,李善兰并未列入“中国定理”,想必已知费尔玛定理的逆定理不真,故给出了自己的素数判定定理,又给出了4种判断素数的方法,得到了相当于费尔玛小定理的理论。他在全然不知西人素数论的情况下,独立地获得了近似结果,虽说晚于欧洲,但亦首开我国数论研究之先河,功不可没。1897年,《湘学报》转载该文,同年又被收入《西学新政丛书》之《算学名义释例》《中西算学九种》之四、《湘学报类编》本和《湘学报大全集》本等。此外,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国数学家戴煦(1805—1860)的《求表捷法》,涉及幂级数、对数和三角函数造法,运用级数计算对数和常用对数,得到了与牛顿相同的结果,遂由传教士艾约瑟(EdkinsJoseph,1823—1905)译成英文,在伦敦刊行,也堪称19世纪中期我国数学家的重要成就之一。传教士所办期刊科学论文体的特点是科学消息报道、科学问答、科学论文翻译、科学论文编译等体裁的大量使用,甚至是百科全书、教科书上科学知识的选择性连续介绍,很少有纯粹的科学论文体,即便有,也是以社论、评述等形式出现的一些有关科学与社会问题的论述。因此,在此背景下李善兰发表的《考数根法》等原创性科学论文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虽然在科学论文的论证方式、符号体系使用、公理化概念的建立等方面还是落后于西方,但这毕竟标志着中国学者促使科学论文体走向近代化的重要进步,特别是在号称“科学之母”的数学领域获得突破,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3最早的期刊声学论文

中国科学家徐寿发表于《格致汇编》第3年第7卷(1880年8月)的《考证律吕说》一文,亦为我国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论文之一。《格致汇编》的主编者傅兰雅,本来把此稿寄到英国,请一位声学家评审,但这位声学家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颇为赞赏,结果被推荐到英国《Natuer》杂志,于1881年3月10日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发表。徐寿对乐律学有独特的爱好,青年时代即曾复制古乐器,晚年热衷于律管的管口校正实验,研究律管的半黄钟与正黄钟不相应的问题,得出“两支相差八度的同径管,其管长比为4/9”的最新结论,推翻了黄钟律管与长为其一半的半黄钟管应该刚好相差八度音的传统说法,从而攻克了困扰人们上千年的一大难题。晋代的苟勖(?—289)和明代的朱载?(1536—1611)都曾对此有所研究。徐寿在朱载?“理虽近似”,但“尚未密合”结果[11]的基础上,缩小管长,用九寸长(1市寸=3.3•cm)的开口铜管实验,发现按传统做法截去其一半并不能得到八度音,但再截去半寸稍长一点,则能准确地得到八度音。他反复截取不同管径的铜管进行验证,所得数据均完全一致,从而否定了弦管同律论。然而,这与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J.Tyndall,1820—1893)《声学》(徐建寅,傅兰雅译)1874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的有关论述不符。清光绪六年(1880)十月,徐寿让傅兰雅将此结果译成英文,向丁氏求教。同时,他们将信件也寄给了《Nature》杂志。最终,徐寿的研究结果虽然使用的实验材料最简单、最原始,但却得到了与英国物理学家瑞利(LordRayleigh,J.W.Strutt,1842—1919)勋爵在《声学理论》(《TheoryofSound》)中发表的理论推算公式相同的结果。1881年3月10日,徐寿的实验结果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在《Na-ture》杂志发表,并以“编者按语”宣布“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科学的修正已由中国人独立地解决了”[12]。徐寿用中文在《格致汇编》发表的《考证律吕说》和《格致汇编》主编者傅兰雅在英国寻找专家评审,并推荐到《Natuer》发表一事,加之傅兰雅要将《格致汇编》打造成“中国的《科学美国人》”的办刊抱负,使《格致汇编》渐成19世纪中国文明进程的标志,不仅发表了诸如关于巴斯德细菌学说的科学家演讲体、傅兰雅考察英国工业的考察报告体等一批新的科学论文体裁,而且论文所涉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遍布于数学、热学、光学、电学、力学、化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工程技术,甚至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史等各个领域,大大丰富了我国期刊科学论文的题材体裁。

阅读全文

学科教学论论文:数学学科教育论内容设计思索

本文作者:孙文英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分院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模块二。数学新课程,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分支二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课程资源开发;来自学员的案例研讨;数学教学设计。分支三高中数学选修3.4专题选讲:关于高中数学选修3.4的认识;选修3专题选讲;选修4专题选讲。

阅读全文

数学建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调查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和线下访谈的方法,对笔者所在学校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和未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对数学建模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数学建模学习和竞赛对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文章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笔者的切身体会对地方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及学生参加竞赛提出某些建议。

关键词:数学建模;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稳定的心理状态。许多科学家断言未来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数学技术的竞争,这无疑对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及建模竞赛是提升大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数学建模竞赛及其赛题特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在每年9月份举行,竞赛面向全国高校的所有在校本科大学生,竞赛由一到三名学生组成一队,在三天内完一篇竞赛论文。参赛者可以自由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使用任何工具,但是不能与外界人员讨论。在三天时间内,每个队要完成一篇论文。通过分析研究历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我们发现试题大都来源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具有很强实用性和较大的挑战性。例如,2018年的A题“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这个问题是一个热传导模型,外部的高温通过高温作业服和空气的两重削弱到合适的温度来保护人体,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合适的假设,将整个问题简化成外部高温能量先经过1层,再经过2层,再经过3层,再经过4层,最后到达皮肤所剩余的辐射能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人体也有温度辐射出去,这会对外部温度的传播有影响。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导热。外界环境温度给定,内部人体温度给定,中间的物性参数给定,就几乎能给出定解。所以先列微分方程,再给边界条件,最后matlab数值暴力求解。针对问题一,我们通过热力学热传导方程建立4层热传导模型,得出温度变化的规律,分析出影响热传导的因素,并绘制出温度变化图。我们再考虑其边界条件和人体等因素建立适当的偏微分方程,从而求解得出温度在人体表面的分布状况。针对问题二,我们通过建立皮肤传热模型,列出了Pennes方程。但由于皮肤短时间暴露在强热流环境下,Pennes模型难以描述热流非稳态热传递过程。根据傅里叶热流定律,并考虑皮肤生物组织传热速度有限的物理事实,我们可以利用非稳态下的一维热流方程,即非傅里叶公式的线性展开进行求解,建立出生物传热热波模型,对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热防护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构建遗传算法模型求解II层厚度的最优值,由于考虑到约束条件带来的影响,我们根据二重结构编码的特点,设计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在原来基本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对二重结构编码进一步分析,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使模型求解精度上升。针对问题三,我们针对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建立了基于Pareto排序的多目标遗传算法模型,通过分析附件2给出的假人皮肤外侧的测量温度,挖掘种群中Pareto支配关系,将II层和IV层的厚度作为目标函数,通过增加决策变量IV层的厚度来优化II层的厚度,以便求解目标函数II层和IV层的厚度,得出目标函数的最优厚度解。而这些问题,题目中并没有涉及,需要学生团队发挥聪明才智去挖掘。应该说对于每个问题的考察、分析都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

三、笔者所在学院数学建模基本情况

阅读全文

数学教育课程教学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

数学教师专业课程改革实践说明,数学教育实践课程对提高高等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多样的数学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从而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入职后教学工作的起点。平时作业评价、学业考试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综合档案评价四个方面评价方式的结合对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育;实践课程;能力;评价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下,三维空间上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维内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常规布局为:专业理念与师德是X轴,专业知识是Y轴,专业能力是Z轴。直观上X和Y轴是整个坐标系的基础,Z轴是高度。一名优秀的准数学教师——师范毕业生应该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针对我系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法。

一、平时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犹如一架照相机,静态的记录某一课程日常学习阶段学习的状态和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数学教育实践课程作业评价仍以书面解题、简答题作业为主要形式。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书面作业形式可是以多元化的,比如:阅读、调研、合作解决问题、小论文、听后感、综述、教学设计等。比如:课程《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设计》,讲授基础理论知识阶段时作业类型可以抄写理论知识以巩固所学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点并书写小论文;讲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业类型有查阅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调查某一教学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结果分析,数学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知识点的不同理解或不同解决方法做小论文,一组讨论、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等。丰富的作业评价形式避免了习题作业评价导致的抄袭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师范生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科学编写数学教案,有效组织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