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能范例

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范文1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非常有必要。针对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培养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是规范操作,清楚为什么要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自我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分析化学;实验技能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5ZCY102),项目负责人为董丽丹。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导学案在高职高专‘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GH150631),项目负责人为蔺首睿。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此前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与实验基础,此后衔接临床检验基础等专业课程。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分析化学实验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实验中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分析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规范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实习、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1.深化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实验现象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此前的实验多数是定性实验,对定量几乎没有要求,使用的实验仪器也多是精密度不高的烧杯、烧瓶、量筒等。因此学生在最初进入分析化学实验室时,往往定量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如何依照精密度选用仪器。同时,很多学生在大学仍延续高中应试化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实验缺乏主动性,忽略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重要性的认识[1]。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重视理论课的特点,在理论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精密度和准确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思考托盘天平和分析天平、量筒和移液管的选用区别;在讲解误差这部分内容时,罗列不规范实验操作对结果的影响等。教师也可以搜集相关案例,向学生强调规范实验操作对实验安全的重要作用。在实验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关联密切的趣味实验,先借助于学生熟悉又直观的变色、沉淀、仪器数值变化等定性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出更高的定量要求,循序渐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2.夯实理论根基,规范实验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并不是死记硬背、按方抓药,而是在夯实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勤加练习的结果。分析化学的实验操作看似简单,但要求学生做到准确、规范、熟练,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耐心、认真练习操作技能。教师在实验课堂中,应先讲解、演示规范实验操作,将每一个操作步骤拆分再组合,既要讲清如何操作,更要说明为什么如此操作,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酸式滴定管漏液应如何处理这个实验操作,要讲清楚如何涂擦凡士林,但为什么要涂凡士林,为什么涂凡士林之前要吸干活塞和活塞槽内的残留水、为什么涂擦凡士林的量不能太多,为什么要避开活塞的小孔等问题都要依据学生的基础适时适当地给出答案,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如此操作的原因,轻松地加强学生对此规范操作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实验课堂中加强巡回指导,言语上鼓励学生动手,行动上纠正错误操作,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严谨、规范。

3.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自我分析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可以将实验技能列入考核内容,在实验课和考试中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2]。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分析自己的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度与精密度分析,分析误差来源,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认识,促进学生提高实验技能。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蔺首睿 董丽丹 梁芳慧 牛艳秋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实验技能范文2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认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工程教育专业论证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中,我国普遍强调理论基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技能较弱,在工程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如何加强创新能力、实验技能的培养成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弊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可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岩土工程研究生教育新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1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弊端

1.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在现有的研究生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开设多、实践课程开设偏少的现象。以我校岩土工程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例,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非学位课11学分,必修环节课4学分。在这些所修学分里面,学位课是全院统一、系统默认的,全部开设为理论课;非学位课由各研究生自行选定,但是纵观全部课程,仅发现1门实践课程《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1.5学分);必修环节课分别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教学实践、学术报告,各1学分。而且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也基本采取课程讲解测试原理和步骤,学生未能在现场进行实际的具体操作。这样的课程体系非常不利于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必然导致科学创新能力的弱化。

1.2研究生接收实验技能培训的途径有限

由于课时的限制,研究生在大学阶段仅仅接触一些基础的实验,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课程体系里并未开设专门的研究生实验课程,因此,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大多数是跟着高年级研究生做实验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如果是简单的常规实验(如直剪实验),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但是研究生实验往往不是这类简单实验,而是比较复杂的专题实验(如非饱和土三轴剪切实验),这种方式就不可行了。一方面,这类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比较复杂,简单跟着做并不能够全部学会;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实验的仪器昂贵,实验室一般管理比较严格,不允许学生轻易操作。

1.3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实验室管理严格和自身缺乏必要的实验技能,加之岩土工程专业的实验存在实验环境恶劣、耗时较长、体力耗费大等问题,对于现在的研究生来说,他们觉得做实验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因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也不愿意做实验类的课题。

2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新形势式,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转变为其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因此,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根据多年来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2.1增加学生学习实验技能的途径

(1)继续实施“传-帮-带”的传统培养模式,即依靠高年级研究生、实验室老师对刚入学的研究生进行指导,提高其实验技能,主要分为2种途径。第1种途径,同一指导老师所带的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做实验时邀请低年级学生帮忙,在“带着做”的过程中,低年级学生掌握了相关实验技能,独立开展类似的实验;第2种途径,有些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时并没有同一师门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他们可以向实验室老师或者其他师门的学生请求指导,逐步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2)定期开展大型精密仪器的系统培训。对于大型精密仪器,由于操作复杂,维修成本高,且耗时较长,因此实验室老师在每学期初对研究生开展系统培训,在讲授基本原理、示范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对参加培训的学生实行严格的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允许使用该仪器进行相关实验。(3)举行各种实验技能比赛,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另一方可以促进研究生的实验兴趣。

2.2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

由于岩土工程的实验耗时较长,如果研究生只能在实验室老师上班时间内进入实验室,严重影响到实验进程和读数精确性。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实验要求,岩土实验室对管理制度改革如下:(1)全面实施门禁系统管理,废除了钥匙管理制度。首先,对岩土实验室的所有房间门进行了改造,引进一套门禁系统,由实验室老师掌管门禁卡的发放;其次,有实验需求的研究生可以持导师签字同意函,在实验室老师处申请相关实验室的门禁卡;最后,研究生可以持发放的门禁卡进入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门禁系统自动记录其进出时间。(2)研究生自由进入实验,门禁系统自动记录实验室开放情况,废除了以往的预约制度。如果碰到仪器损坏、水电忘关等影响实验室正常使用的情况,实验老师可以登录门禁系统查看相关责任人,责令改正,严重者收回门禁卡,取消其实验资格。(3)制定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仪器操作规程、大型精密仪器培训规程、实验室进出规则、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违反规则处理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试制设备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自制实验设备,主要分为以下3类:(1)对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改造,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对已报废的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废除原有功能,实现新的功能,如利用报废固结仪加工成软土重塑样的压样器;第二,扩大现有仪器设备的功能,使其满足一定的使用需求,如将现有快速湿度控制仪的小体积容量扩大为大体积容量。(2)根据实验要求自制设备。例如,为了测试土壤中一维热湿迁移现象,研究生自制了土壤一维热湿迁移实验土箱,并进行了相关实验。(3)根据课题需要自制实验台,如渗流作用下地源热泵地埋管热交换性能实验台、淋滤作用下红黏土边坡稳定性实验台、气候作用下路基稳定性实验台等。

3实践成效

从2016年开始,我校岩土工程研究生开始按照上述改革措施进行实践,历经3年,取得了以下成效:(1)研究生可以自由地进出实验室,按照自己的意图安排自己的实验方案和进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实验积极性。(2)通过“传-帮-带”、定期培训和技能大赛等多种途径,研究生的实验技能极大地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实验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3)在实验的基础上,研究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钰,黄正均,张磊.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土力学实验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8,(5):80-82.

[2]丁九龙,党发宁,徐文娟.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模型试验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7,(11):11-12.

[3]高磊,龚云皓,宋涵韬.土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200-202.

[4]曾召田.浅谈土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科技视界,2013,(5):97-98.

[5]曾召田.岩土专业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导刊,2014,(4):44-45.

实验技能范文3

胜任力理论是在19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最早在他的著作《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来的。麦克利兰认为,个体所处的条件和行为方式的特点是能影响到个人学习的成绩的,胜任力能够真正为个人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一个团队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该书中,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认为,人的胜任力就像一座冰山一样,山的上面主要包含了知识和技能,这主要是外在的,山的下面主要包含个性、动机等等方面。通过这一冰山模型可以看出,人的胜任力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越往下,包含的能力就越不容易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也就是说由上到下的过程,随着深度的不同,能力激发越困难。通过这一理论延伸和应用,学者们逐步将其引用到高中教育学领域,于是这一理论为高中教育中研究化学实验技能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路径。虽然目前胜任力理论在高中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但是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必将成为高中培养人才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管理标准。在2014年召开的第13次院士大会上,国家已经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品德和能力方面都十分突出。同时,还需要有广泛的国际视野。由这一时代要求可以看出,所谓新形势下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就是说高中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研究功底,还需要有十分强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的道德修养、核心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等都应该与时代相适应。

二、胜任力视野下看高中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一定程度上存在对高中化学实验技能培养中“创新精神”的集体误读

一些教师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只关注成绩,而不重视对他们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这些观念都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本人以及高中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高中层面上存在一定的考试第一、分数第一、就业为重的观念。许多人都认为搞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开展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占用学生大量学习时间,可能导致学生没出息。这些传统的观念影响了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积极的心理态度,导致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够,探索进取精神不足,质疑怀疑精神不饱满等现象出现。

(二)一定程度上存在对高中化学实验技能培养中“创新品德”的漠视和偏见

开展好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工作,能发挥好学生在培养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功能。但是目前,有些高中对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认识还没不深入。一些部门和学生往往会认为,做好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工作,其目的无非是为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术。通过这些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由于部在思想认识上一定的局限,导致高中没有将化学实验技能培养上升到提升学生素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度和高度去理解,这样的落后观念,导致人才培养不能按照正常的社会道德准则来要求,为高中化学实验技能培养活动的发展带来了重重的障碍。

三、基于胜任力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要把胜任力理论作为高中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重要理念加以深入发展

在前文论述到的冰山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外在的胜任力来看,主要表现在一个学生的教育过程和培训过程中,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发展和提高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从内在的胜任力来看,主要表现在一个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积极改变自己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养。由此不难以看出,高中化学实验技能培养不仅要注意到所谓冰山模型中所讲的外在的胜任力,也要注意到内在的胜任力,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

(二)加强高中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的结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

在当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高中要抓紧这一有利机会,积极推进与地方相关科研院所、一些重要的国有大型企业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合作,整合科研力量,形成完备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体系。高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建设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科研力量优势,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通过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强强联手,进而促进化学实验技能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个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实施差异化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科学

实验技能范文4

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化学实验演示工作,引导学生遵循化学实验规律,做好化学实验.具体而言,教师的操作应优美规范,操作速度要适中.毋庸讳言,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可观的视觉形象.所以,教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要做到操作优美规范,熟练准确.在实验仪器的选择、安装、装置图的绘制、基本操作等各方面都能给出规范和准确的演示.例如,持试管要三指捏,两指靠,振荡试管时要三指捏,两指蜷,不能随意抓;使用滴管给试管中加液时,胶头滴管一定要垂悬于试管上方,切不能伸入(亚铁离子与氢氧根反应的实验除外).教师的演示速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够看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较复杂的化学实验,教师更是要细心演示,先示范分解动作,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连续操作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操作表象,进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积极发挥正迁移的引导作用

所谓迁移,就是已经掌握的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具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方面,正迁移主要来自操作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而负迁移则来自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看似相似,实则相去甚远的元素.例如,学生学会了“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后,对学习“量筒量取液体”的操作有潜在的辅助作用.对于相近而实际不同的操作,教师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加以明确地区别.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

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不可能让教师“一手包办”,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做,自己体会化学实验的独特魅力.从目前来看,演示实验常常因为可见度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1.讲一个内容,做一个实验.

例如,对“杂质转化法”这部分内容,先提出讨论题:怎样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怎样除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讨论之后取得正确方法,再让学生实验,最后要求学生列表归纳,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加强观察和分析.

2.做几个实验,然后概括比较.

例如,对“溶液结晶法”这部分内容,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硝酸钠溶液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实验之后讨论归纳硝酸钠溶液的性质.关于其他溶液的性质也如此处理,最后概括比较.3.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根据需要做实验.例如,在讲“沉淀过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看课本,一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做实验,实验之后让他们自己设计表格,小结几种过滤法的性质和使用注意点,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技能范文5

为了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技能,文章从重视实验教学、增设综合实验和区位实验、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等方面入手,探究构建小学教育专业科学实验技能培养模式。

关键词:

小学教育;师范生;科学实验技能

随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基础教育的深度改革,“一专多能”型小学全科教师在承担一门主要课程外,还要能胜任多科综合教学,这对小学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小学科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有重要意义。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分科教育和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促进儿童全面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然而,实验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实验教学的不受重视,以及实验过程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实验技能的培养等,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验操作不规范,创新能力不够,这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要求[3]。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科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途径进行阐述,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课程,重视实验教学

高校应设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生命科学与概论和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分科的基础科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围绕学科重点课程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其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应不低于40%),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科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养成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品质。在此基础上,针对科学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开设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等专门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深化基础科学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养成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同时,高校应加强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建立高效的多元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将实验课列入课表中,规范实验项目的论证和开设,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严格实施实验教学,防止实验教学中出现“走过场”情况。从实验预习、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分析等方面建立多指标量化的考核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分组评价、教师评价建立交汇式综合评价主体,通过学生实验反馈、实验教学反思建立实验教学改进和创新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多元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贯穿在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鞭策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精心遴选材料,增设综合实验

生活中的素材客观真实,但又易被人忽视。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加工,能大大扩充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的提高。如“伪劣白酒和葡萄酒的鉴定”“食盐真假的辨别”“果蔬中维生素C的测定”和“牛奶中氮含量的测定”等。此类以解决生活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性实验打破了验证性实验的束缚,创设探究的情境,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科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深度融合,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基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成立自然科学教研室,将各科知识充分融合和优化,突出实践性和探究性,通过研讨论证,精心设置科学综合实验。如基于化学和生物学科特点的“制备琥珀”实验以松香和树叶或昆虫为材料,实验内容未能充分融合化学和生物学科知识,学生实验技能训练不足,实验效果不佳。可改用“植物标本的染色及有机玻璃的封装”实验,此实验项目涉及植物的结构观察、植物的保存方法、植物的预处理、植物的染色、化学聚合反应、有机玻璃材料及制备等综合知识的运用,促使学生整理、融合和应用化学和生物知识。在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其综合能力。此外,该实验还能促使学生设计和制作具有一定色彩、形状的植物标本,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增加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立足物理和化学课程,设置趣味物理、趣味化学等选修课程,并基于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小学科学实验项目进行设计创新。趣味实验在教育中起到由浅入深的作用,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分析和评价教材中的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设计、改进并实施实验。例如,在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传热比赛”一课中,教材上的实验采用身体感知的方式进行,虽然简便,却还存在改进的空间。教材实验采用凡士林具有粘性且遇热融化这一特性,在火柴棍上蘸凡士林,这样就能“看”到传热速度的快慢了,但凡士林的量与火柴棍的规格会对实验产生影响。而温变材料(变色指甲油)具有遇热变色的特性,将其直接均匀涂抹在金属棒上,能避免凡士林和火柴棒的缺陷;另外,在加热上直接采用水浴进行操作,实验变得更简便也更安全。通过在不同金属棒上涂抹变色指甲油材料,可直观地观察金属热传导速率的快慢。趣味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立足科教融合,提升实验技能

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必修环节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学分才能毕业。基于素质教育与兴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可采取“导师制”指导模式。学生基于学习兴趣或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进入教师所在实验课题小组进行学习,通过双向选题、方案论证、项目实施、定期汇报,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被激发,通过探究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得到自由全面的训练;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课题小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验技能、项目贡献程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并给予相应学分认定。这种科教融合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导师的引领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各个环节的训练中得到提升,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五、参与学科竞赛,提升综合素养

多形式学科竞赛以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相结合,探索理论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舞台[6]。大力鼓励学生参加教学玩具制作比赛、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大学生教师教育技能比赛、大学生课外化学化工作品创新大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和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展示活动等课外比赛。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学生很好地锻炼并检验了实验技巧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实验技能。竞赛活动为发掘有实力、有潜质的人才,活跃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还需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改革,深入探索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实验技能培养途径,以期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实验技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周硕林 李文娟单位: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支持乡村教师给教育一个坚实的支点[N].光明日报,2015-06-23.

[2]张玉娜.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0):53-54.

[3]郭陶陶,尚雪峰.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实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J].长春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2014(2):173-175.

[4]万坚,宋丹丹,涂海洋,等.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5):166-167.

实验技能范文6

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化学实验演示工作,引导学生遵循化学实验规律,做好化学实验.具体而言,教师的操作应优美规范,操作速度要适中.毋庸讳言,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可观的视觉形象.所以,教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要做到操作优美规范,熟练准确.在实验仪器的选择、安装、装置图的绘制、基本操作等各方面都能给出规范和准确的演示.例如,持试管要三指捏,两指靠,振荡试管时要三指捏,两指蜷,不能随意抓;使用滴管给试管中加液时,胶头滴管一定要垂悬于试管上方,切不能伸入(亚铁离子与氢氧根反应的实验除外).教师的演示速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够看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较复杂的化学实验,教师更是要细心演示,先示范分解动作,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连续操作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操作表象,进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积极发挥正迁移的引导作用

所谓迁移,就是已经掌握的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具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方面,正迁移主要来自操作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因素,而负迁移则来自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看似相似,实则相去甚远的元素.例如,学生学会了“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后,对学习“量筒量取液体”的操作有潜在的辅助作用.对于相近而实际不同的操作,教师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加以明确地区别.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

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不可能让教师“一手包办”,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做,自己体会化学实验的独特魅力.从目前来看,演示实验常常因为可见度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1.讲一个内容,做一个实验.

例如,对“杂质转化法”这部分内容,先提出讨论题:怎样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怎样除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讨论之后取得正确方法,再让学生实验,最后要求学生列表归纳,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加强观察和分析.

2.做几个实验,然后概括比较.

例如,对“溶液结晶法”这部分内容,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硝酸钠溶液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实验之后讨论归纳硝酸钠溶液的性质.关于其他溶液的性质也如此处理,最后概括比较.

3.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根据需要做实验.

例如,在讲“沉淀过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看课本,一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做实验,实验之后让他们自己设计表格,小结几种过滤法的性质和使用注意点,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技能范文7

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分组实验又称活动于探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这就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认真阅读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一次进实验室就给学生交代,实验前检查仪器、药品是否齐全,记下摆放顺序和方法。如遇仪器不全或损坏应向教师或实验员报告,即刻添补;假如是药品不齐,更应该向教师报告,查找药品是否丢失,(因为药品被学生带出实验室会引起危险)也应添补,紧接着方可进行实验。实验中,严格按实验步骤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做好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时,应纵观全局,眼明手快,对学生错的操作立即加以纠正,对胆小不敢动手的同学,应伸手帮助他们,耐心讲解实验步骤及操作,鼓励他们动起手来,并告诉他们:只要不违反操作步骤及方法,是不会有危险的。如第三单元课题2实验3-2和第50页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这几个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先总结并进行交流,最后教师给予归纳:物质是由很小很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分子有微粒性,不断运动,分子间有空隙等性质……通过这样的活动于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记,既突破了重点难点,又让学生提高了实验技能,更让学生增添了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有益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

二、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家庭小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目的是让学生把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代替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探究,进一步加强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变废为宝的乐趣。如引导学生利用家中的废品组装一套气体发生装置,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装置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让他们体验到了发明创造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学这门科学的信心。

三、结语

实验技能范文8

【关键词】中职;实验教学;外科护理

前言:

实验教学是当前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育培训水平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教学中偏重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于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规范地进行护理操作是走上护理行业、为病患提供良好护理服务的前提,因此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一、实验教学观念的改变

优化中职实验教学过程中外科护理操作技能培养水平,应当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教育领域较为前沿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并在实际教学培养工作中予以实现,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师生角色,建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切实意识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与展示的空间。例如,教师在外科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可以选择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向学生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而对学生的表现与水平给出评价。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缓解学生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

二、创建实验教学情境

传统的中职外科护理操作技能教学,大多采用说教的方式将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教学的机会较少,即便采取了实践教学措施,能够真正动手操作的学生也十分有限,大部分学生还是扮演着被灌输者与旁观者的角色。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护理操作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适当创建实验教学场景,并充分利用多种辅助设备,如多媒体设备等,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营造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建教学场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扮演病患,并提前了解病例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症状进行展示;另一组学生扮演护士,由护士向病患进行交流,了解病患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外科护理操作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项技能[1]。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方面受到限制,在实际操作中也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现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外科护理操作技能。例如,学校可以与正规的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见习,在真正的护理环境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外科护理操作流程与要求,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为医疗机构的护士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提高学生护理操作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从事医疗护理工作的心理准备。

四、进行精准示范

教师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示范正规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采取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并提前做好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展示操作技能,对实践操作不规范学生加以纠正的同时,也可以随时进行亲自示范。例如,在讲解手术服穿戴与手术器具消毒等操作技能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名学生扮演手术医生,由教师手持手术服帮助“医生”穿戴,每一步都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于学生明确操作要领,进而安排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又比如,在进行心肺复苏教学时,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可以选择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扮演医护人员,利用心肺复苏模型模拟急救过程,并示范心肺复苏操作,向其他学生展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过程中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其操作原理与操作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两一组,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利用心肺复苏模型进行心肺复苏的练习,由教师进行全程督导,对错误操作进行纠正,对正规操作进行鼓励。并在学生全部完成操作实践之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明确其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2]。

五、总结

在优化与完善中职实验教学中外科护理操作技能培养方面,首先需要教师摒弃守旧刻板的教学观,树立更加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进而在教学中创建教学情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外科护理的精准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方式的要求较高,就需要教师不断实现自我革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夏忠萍.中职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护生护理操作技能的方法[J].新校园旬刊,2015(4):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