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发展范例

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发展路径

迄今为止,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数字化转型时期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时间、空间这些传统经济形态当中的要素限制也逐渐被打破,新的数字经济生态也在不断的构建历程中,这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经济转型当中所必须面临的环节,包括中西部经济滞后区域,均需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今天,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不断地推动经济结构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从而使全国的经济得到均衡性的发展。

1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区域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拥有很强的地域经济优势,实体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产业生态基础优越,投资环境广袤,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市场对于基础资源的需求很大,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跨越式的势头。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模式已经逐渐形成,数字经济融入到实体经济中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大力崛起的诱因,对经济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国内的经济正在经历着变革的道路,迎来了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等规模性的基础城市建设项目正在数字经济中崛起、壮大,使得国内经济的发展前景形势大好。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同发达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资源匮乏,交通运输业滞后,经济发展受制于文化背景、历史成因、社会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了中西部偏远地区数字化程度低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基础设置和环境都亟须更新,新崛起的产业能力结构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数字经济人才匮乏,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资源问题依然未解决。如何使滞后区域的实体经济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赶上发达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使国内各个地域的实体经济并入数字经济的轨道,且走向平衡协调发展的路径,就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迄今为止,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使全民共享信息技术的成果,是确保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先决要素。如何结合区域经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引入数字经济模式,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使传统实体经济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发展,使国内的实体经济在融合世纪数字经济的进程中取得辉煌业绩和成果,使数字经济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带动国内经济的崛起,这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意义

2.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高度发展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媒体、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得到规模性的发展,也为当代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效接轨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可能,对传统产业经济的资源进行了有效而合理的配置,改变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发展的产业数字化,带动了传统实体经济的升级,为实体经济融入数字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2.2数字经济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的讲话内容“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数字经济引发了新一轮的传统经济产业向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过渡。之后“互联网+”技术开始崛起,在各大实体经济行业广泛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带动了供给侧经济改革的发展道路。

2.3数字经济是变革治理体系的载体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领域的监管制度和政策必须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彻底的调整和变革,从某种意义来说,正是数字经济的普及才能够倒逼传统的监督制度与经济产业政策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促使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改革,把阻碍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市场监管模式等进行彻底的调整,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制度和体系,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现实温床。同时,数字经济进入政府管理系统可以使政府方面提高信息技术的监督力度,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捷径。

2.4数字经济是助推全民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的基础

迄今为止,数字经济已经在国民的生活中广泛普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中,数字经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享受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数字经济的现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大学生、科技人才提供了专业能力发展机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会使处在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残疾人享受到信息化养老、医疗、教育等基础社会服务当中的更多红利,使人民幸福指数增加,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3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模式的不断开启,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跨越经济边界,给传统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下就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讨论。

3.1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持

为了使新生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进行普及,使传统实体经济进行转型升级,要加大力度推进政府和企业实施政策,全方面进行“全光网”的城市文明建设,打造高时速、范围广的网络接入服务模式,对于网信行业升级提供了现实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交互、虚拟现实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衔接与融合,引导实体经济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卓越成果,定期制定技术突破路线图,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信息化、智能化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将突破、创新作为根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提供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

3.2多方共建数字经济治理协调平台

政府要从“智慧政府”理念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信息化状态下充分践行数据积累、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应用的全部历程,建立起统一、开放、动态、时效性的大数据交流、互动、共享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海量数据的沟通互动效应,整合丰富多元化的数据资源,使这些资源融进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每一个程序,在网络平台企业与政府协作共同治理的过程中,建设创新、开放、智能、和谐的经济发展结构,提升资源整合的效应,为市场开发提供价值空间,形成健康、低污染、高质量、生态的经济发展生态模式。

3.3降低资源共享成本,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生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降低资源建设与运行成本和门槛,避免由于资源重复而引发的浪费和过度消耗的现象,屏蔽由于信息共享、数据开放、业务合作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资源优势互补的任务和目标。首先要从各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于地方区域资源的特点、资源的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基本特质,实现所在城市群,跨区域兄弟地域、周边区域群的经济资源共享,进行投资引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其次,把关注的目光在区域经济以及特色产业中,打造一流的产业系统,实现协作化、立体化、差异化的发展历程。最后,还要向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群提供跨产业、跨区域、跨层级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使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获取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红利。

3.4引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智库建设

迎合区域发展的主要特点,打造符合区域实际情形的科研支持项目和优惠政策,联合本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综合力量加大力度培养数字化经济专业人才,并且建立起适宜于未来发展的信息技术智库。把培养高科技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划目标,如引入计算机软件、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通信、云计算等科技人才以及业务和技术并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规模性的投入到城市化经济的建设工作中去,弥补城市企业人才的缺口,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模式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对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作用。因此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迎合现代经济形态和市场发展的状态,大力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城市信息化发展规模和水平,为实体经济的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契机。通过数字经济的引入把突破创新作为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实现海量数据沟通交流,整合多种信息数据资源,将其融入城市实体经济建设的每个程序和环节中去,从而使实体经济向环保、绿色、健康、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发展。本文从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路径这个课题进行讨论,为数字技术推动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做出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1]马金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J].山东纺织经济,2019(6).

[2]闫德利.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J].中国信息化,2019(7).

[3]刘娟,苟鹏飞.美国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展望——解读让美国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大国:参与欧洲[J].杭州科技,2018(5).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沈阳市

1沈阳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目前沈阳市金融业发展比较迅速,其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不断提高。在2017年,沈阳市增加的新金融机构有54家,非独立法人金融机构有158家,独立金融法人机构有16家,沈阳市在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数量占比近60%,拥有69家。沈阳市金融行业利税约35亿元,约占三产产值的15%,约占沈阳市该年GDP的10.5%。另外,沈阳市私募基金达到35亿元,融资担保企业的保险余额近65亿元,其主要倾向于对沈阳市一些新兴的具有战略性的产业实施大力投资。仅在2018年第一季度,沈阳市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贷款余额就比年初增加了6亿元,与此同时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573亿元。沈阳正在不断加强与省自由贸易区合作发展,同时还积极构建与金融城、国外商务区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沈阳市正在广泛地吸纳各种金融要素,进一步发挥着东北地区重要金融中心作用。沈阳市金融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极大地支持了沈阳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

2沈阳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金融结构配置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要求

据统计在2016年第三季度末,沈阳市已有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成绩尚可,不过沈阳市的金融机构很少有能在全国范围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总部或者金融市场。沈阳市只获得了消费类金融、第三方支付、民营银行、汽车租赁、信用保险5种消费类金融牌照,而金融牌照多达20多种以上,这就意味着沈阳市金融机构在类型与数量上都很难满足当地实体经济对于消费类金融的多样性需求。

2.2融资成本高,加大中小微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的从金融机构贷款依旧是沈阳的很多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形式,这样一来,与大型实力雄厚的企业相比,很多中小微企业所具有的直接融资额度相对较少,因为中小微企业自身很难达到有关的财务要求来通过发行债券或者股票等手段得到所需资金。中小微企业运用这种融资方式会面临较高的交易费用和利率,造成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有关调查表明,在2016年沈阳近270家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及其贷款的加权融资成本分别高达12%和10%左右,在2018年时,由于实际贷款利率的提高,使得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又有所增加。随着实体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再考虑到较长时期的贷款负担,对于沈阳市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快速发展是很困难的,迫切需要降低融资成本。

2.3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滞后,缺乏专业人才

与国内金融发达的上海等城市相比较,沈阳市金融服务产品缺少新意,金融服务产品不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进程中对金融服务多样化需求,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匮乏,出现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现象。另外,沈阳市从事金融业的人才在数量上不够充足,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金融专业人才的稀缺,这不仅仅困扰着沈阳市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沈阳市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3沈阳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强金融服务意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借助有关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沈阳市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必要的政策导向,刺激金融业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意识。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定期召开金融活动研讨会议等多种方式,规范金融机构服务操作,促进金融机构融资向比较重要的实体经济发展倾斜,大力拓宽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融资渠道,如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来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全面振兴。

3.2做好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的沟通

为了有效促进沈阳市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做好与中小微企业的有效沟通,保障彼此之间信息通畅,随时进行信息交流。金融机构要主动为中小微企业进行有关金融活动宣传工作,帮助中小微企业设置融资专业人员,同时为中小微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采取尽可能多的金融服务工具为中小微企业制定符合其实际情况的金融服务产品,把其融资的综合成本降低,实现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3.3实施金融创新,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沈阳市金融机构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金融需求,展开必要的市场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确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金融创新方向,制定合理的金融服务产品价格。要实施金融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采取个性化营销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金融需求,设置专门人员有针对性地对企业一对一服务,进行金融监管以及给予可行的金融服务;二是关注企业信用贷款业务发展的合理性和获利性,防止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因债务危机导致“两败俱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出台资金流向政策,通过设立针对产业投资基金以及重点项目的振兴专项发展基金,尽可能把多种金融资源聚集到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周围来,为培养科技创新型金融人才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董希淼.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J].金融博览(财富),2019(2):1.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实体经济;发展探讨

在网络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各大资源都汇聚互联网,而实体经济市场前景堪忧,出现了倒退的迹象,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经济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实体经济又在倒退,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

(一)二者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长期以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体经济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一般来讲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艺术、信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服务部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进行直接的销售和服务活动。“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的实践成果,他推动经济形态的不断演进与发展。通俗的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的行业”,这并不是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实现二者的结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因此带动了社会实体经济的新发展。

(二)二者的关系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并不是想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是统一、互补的关系。由互联网+的概念可以得知,互联网+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成为一个经济体系。就如最早生产光纤的美国康宁公司在生产出光纤之前是一家玻璃公司。第二,互联网+给实体经济提供的平台与信息促使实体经济减少了生产的成本,扩展了技术的传播与扩展。例如在农业上,互联网+可以帮助农业实现智能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精准化的管理,还能帮助农产品的销售,衍生农业的产业链,实现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互联网化。

二、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的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市场长期占据主体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不断的提升并逐渐趋于成熟,互联网+促使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我国传统的实体经济却因长期缺乏创新,发展逐渐变缓且出现逐年衰退的趋势。从互联网技术上看,由于互联网+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及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信息系统,可以在各方面提供较全面地信息,为实体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第一手信息,从而改变实体经济衰退现象。再加上物流系统的发展,使得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的送到客户的手中,而且不用因为地域的原因限制销售的范围,这是实体经济所不能达到的。由于实体经济需要店面和一定的设备,增加了销售的成本,而互联网经济则只需要有网络即可,不需要其他的花费,这样无疑就减少了成本的支出。这样就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差别,且实体经济仍需要很大的改善。互联网+使得互联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发展性,例如淘宝、天猫等网络平台,在销售时弱化地理因素,信息网络促进信息流动,扩展了企业间的交流领域使得这样的网络经济发展的更为迅猛。

三、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推进的措施

(一)在传统实体经济中加入信息技术

互联网对于经济市场的首要冲击就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增加了信息的传输量。我国传统的媒体就受到了冲击,由于互联网提供了天然、免费、开放的平台,且信息量大又集中使得这些网络平台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渠道。传统的媒体自然受到了冲击且开始退化。又如互联网对销售渠道的冲击,由于传统经济收到地域的限制,无法获得及时的信息,很难接触到客户,所以给传统的经济带来很大的限制。以上两种都可以体现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很有利用性的。我们可以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信息齐全、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在网络上进行销售,这样不需要因为距离的问题而受限。第三方的介入可以与客户直接进行对话,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让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

(二)互联网+为实体经济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互联网+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安全有保障的资金支持。传统的实体企业在融资中不惜向高利贷借款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而这样的做法无疑给一些小企业留下来发展的隐患。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些企业可以找到更为便利而又安全的借贷方,例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都进入了小贷领域。某些还与银行开启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三)互联网+为实体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逐渐将目光聚集到互联网产业上来。而传统的实体经济不论是传统的钢铁行业、煤炭、建筑业还是新兴的汽车、手机等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产能过剩和市场逐年的不景气,实体经济的增速逐渐变缓也是注定的,其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势在必行。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促进其行业的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革。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例如格力企业的改革,雷军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电器进行了改革,在设备自动化方面进行改造。格力研究出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高端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制造,设置一些专门的研究部门,虽然投资了很多资金,担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正是对于未来劳动成本上升、人员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出现的提前预防。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加入,为企业减少成本、加大生产效率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小结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二者必定是共同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成果将融入到各个行业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力和生产力,二者的结合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参考文献:

[1]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5.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实体经济;差别信贷;信用环境

衡水市冀州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距北京30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市110公里,辖10个乡镇,382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人。1993年撤县建市,2016年7月“撤市建区”,成为衡水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109亿元,财政收入10.6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218元、14971元。

一、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信贷投放增速放缓

2019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实体经济效益下滑的形势,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2019年10月末,冀州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3亿元,同比增长10.45%,低于衡水市平均增速(11.05%)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速(23%)14个百分点。前10个月贷款增速在衡水市居第8位,深州市、武强县和枣强县,同比分别增长了16.67%、15.52%和15.36%。2016-2018年冀州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分别为15%、14%、6.1%,贷款增速逐年下降。

(二)降低利率浮动幅度,为企业减负

一是积极落实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截至2019年8月,全辖区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5.8亿元。冀州中国银行对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仅上浮10%,一般企业贷款为基准利率上浮49%,减轻了企业压力,满足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二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发放“政银担”贷款(地方政府与银行、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财政根据企业付息、付费凭单资料,将贷款利息的2%、担保费的3%补贴给企业),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5%。2019年以来全区发放“政银担”贷款2030万元。

(三)创新信贷产品,支持特色产业

冀州区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复合材料、医药化工、棉纺针织等四大产业集群。金融机构围绕特色产业、骨干企业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满足产业的资金需求。丰源村镇银行采用房屋抵押搭配设备抵押方式,发放三年期循环额度贷款,支持医疗包装企业。建设银行积极开办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2019年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2559万元。邮储银行开办“快捷贷”,无需提供财务报表及税费缴纳等凭证材料,以不动产为抵押物,最高额500万元,使用期最长5年,按需支用,循环使用,10天内放款。2019年发放小企业快捷贷2236万元,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急、快、短的矛盾。

(四)优化综合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一是开展信用证、贸易融资、保函等业务,冀州农业银行开展保函业务,近两年,开立保函笔数均在20笔以上,助力企业拓展市场。二是深入实施“有扶有控”信贷政策,发放中长期贷款,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如春风集团是河北省民营企业十强,近五年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0亿元,支持春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由传统采暖铸造产业向科技型、环保型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其新型散热器在国内占有率33%,占全国出口量80%。

(五)采用PPP融资模式,培育生态旅游产业

政府依托其控股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采取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银行合作融资。如农业银行成立了“三农”事业部,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投放力度,打造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支持乡村振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投放长期贷款8300万元支持冀州区岳良村、北岳家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存差大、存贷比低,资金利用率低

目前全区银行存贷比逐年下降,据统计,2016-2018年,存贷差分别为106亿元、100亿元、117亿元,存贷比分别为48.3%、53.1%、50.6%。2019年10区存贷差124亿元,存贷比51.7%,衡水市2019年10月存贷比为59.3%,冀州低于全市7.6个百分点,最高为74.6%(桃城区),最低为38%(景县)。

(二)贷款抵押范围不够宽,贷款期限不相匹配

抵押、担保贷款仍是银行主要贷款形式,县级银行没有开办订单、应收账款、专利权、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业务,贷款抵押范围小影响了实体企业的融资能力。县域企业大多数是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目前只能获得银行的短期流动贷款,支持企业持续成长的长期资金需求较难满足。2019年10月末,冀州区中长期贷款29.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2.5%,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2.1亿元,仅占全部贷款的1.5%,贷款总额的20.5%为个人住房贷款。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机制与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不适应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主要集中在省分行,如某国有银行县支行的流动性贷款审批权限只有100万元,二级分行流动性贷款的审批权限3000万元,而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造成基层行经营自主权弱化,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效率低。这种信贷审批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时效性强的特点,也不利于调动县支行工作的积极性。

(四)不良贷款率增长较快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

2014年以来,冀州区银行业不良贷款年平均增速14.8%,贷款年平均增速为12.0%,高于贷款增速2.8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末,全区不良贷款余额44068.15万元,较2014年末增加32307.51万元,增幅为73.31%;不良率3.65%,较2014年末增加2.19个百分点。特别是2017年、2018年,不良贷款集中爆发。据统计,衡水银行某支行2018年的不良贷款率22%,比2016年上升22个百分点。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困难,陷入担保链危机,风险防控不到位。

(五)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影响了银行信贷投放

一是有的借款人及担保人缺乏信用意识,寻找各种原因拖欠银行贷款,甚至采取破产等方式恶意逃废债务。二是县域没有信用担保公司,许多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被银行拒贷。三是金融债权保全难,赢了官司赔了钱。2014-2018年,冀州区农村商业银行累计提起诉讼案件400起,全部胜诉,涉案金额为15748万元,顺利执行的案件73起,追偿2249.2万元,占比仅为14.28%;衡水银行冀州支行提起诉讼且胜诉案件68起,但最终执行到位的案件为零。

三、政策建议

(一)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性

一是央行应调整商业银行相关的宏观审慎评估参数,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央行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满足中小银行的资金需求。二是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简化贴现业务流程,为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三是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等创新工具补充资本。

(二)商业银行要优化信贷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

一是完善企业的授信评级和审批模式。深化联合授信政策,以信用为纽带建立长期的、融洽的银企合作关系。商业银行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商业银行开展线上审批操作,支持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商业银行省分行应根据地方信用环境状况,给予县支行下放部分信贷业务审批权限。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传统的支付结算、融资、保理业务、现金管理、资产托管等业务流程整合,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三是创新金融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对资金需求急的特点,开展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四是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成立中小企业信贷事业部,完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中小企业信贷实行单独考核,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提高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

(三)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一是逐步减少财政资金对企业直接补助比重,改为贴息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如中央财政预算每年安排部分专项资金用于贴息贷款,对商业银行进行招标,配套发放贴息贷款,给予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补贴,降低融资担保成本。二是落实银行机构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贷款损失准备金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三是商业银行应逐步减免中小企业贷款时强制要求办理的资产评估、公证等费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资金“洼地效应”

一是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开展诚信城市、诚信社区、诚信企业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二是优化金融司法环境,保护银行债权。依靠公、检、法、司等部门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切实解决银行债权执行难的问题,彻底扭转“赢了官司赔了钱”的现象,最大程度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财政资金入股方式,成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最大限度分散银行信贷风险;增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四是构建新型的政、银、企关系,实现银企合作、银企双赢。地方政府应通过定期牵头召开银政企项目交流会、银企座谈会、金融产品对接会等形式,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解决银政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耿成武,潘振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县域银行信贷投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09(7):24-25.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实体经济;产业链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振兴实体经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将深入分析本区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区域实体经济发展。

1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分析

1.1传统要素优势正逐步减弱

一是用地成本上升。近年来,厦门市翔安区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在2015年之后,土地成本显著增加,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经营性用地成本都大幅度提升。二是劳动力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运营成本上升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三是融资难。金融机构的“惜贷、恐贷、拒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普通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而民间贷款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

1.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研发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小企业无力承担创新性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风险,中大型企业求稳不求新,缺少变革进取的雄心。产业集聚效应较差,集群综合实力不强,不利于中小企业协作发展。同时,厦门市翔安区缺乏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中介和协作网络,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的共享云,更没有建立起向中小企业开放的共用共享的技术开发中心。

1.3产业发展存在瓶颈

厦门市翔安区既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又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厦门市翔安区传统产业走的是粗放型发展道路,内部结构层次相对低下,组织结构水平较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不足,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较大。

1.4平台建设滞后

产业园区在探索新型工业化和集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区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还处于“小、零、缺、散”的局面,专业化层次较低,集聚效应较差。

1.5产业链亟待整合

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端锁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高端不足”是我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普遍和最突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重塑产业发展思路

第一,做强做优做大主导产业。一是加强区域协作和企业间协作,突出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大力培育跨区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尤其是区域内相关的配套项目,以形成布局合理、差异发展的生产体系;二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项目落地、资金流入和人才汇集,把招商重点放在光电、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类等国际知名企业、央企和国内实力民企上;三是着力打造“政府、企业、社区、产业工人”四位一体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社区,提升平台聚集功能,推动大项目投产达产。

第二,扶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创新驱动,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尽快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根据现有产业政策与工业布局调整,积极开展定位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能够弥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和具备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三是加快新产业布局,密切跟踪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探索企业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协作,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是鼓励我区企业构建制造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和完善典型企业及行业的生产制造信息管理系统与云制造平台,强化生产制造基础数据收集,形成对产品实现过程的可追溯有效监控;二是深入开展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行动,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生产协同和综合集成。通过龙头企业的培育、重点项目引入和工业电商转型,引导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制造模式,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协同平台建设。

2.2产业规划、产业链整合与企业重组

第一,加大产业链整合。针对我区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做好重点招商,特别是差异化发展项目。加强产业链条上下游的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企业集群,使产业链条沿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延伸。特别是加快促进上游产业链的本地化,以提升上游企业的合作层次与紧密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

第二,推进企业重组。充分发挥工业投资对中长期稳增长调结构的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融合发展,加快企业债权、股权重组,推动区内外意向企业开展资产重组对接,对破产企业实行兼并重组,盘活闲置地块、厂房和设备,加快投建投产进度,储备产能和释放产能。

2.3强化资金和政策扶持

第一,强化资金扶持。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打破以往政府在创新推动和资金投入的单一格局,通过设立“基金小镇”产业引导资金,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完善全民参与、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撑和受益分配体系。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实质性的金融支持政策,协调银行及大型担保公司,增加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简化贷款程序。根据“双创人才”认定标准,提供创业扶持基金、科技贷款贴息和创业场所扶持。

第二,完善和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重点抓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技术交易市场免税等激励创新政策落实,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第三,用好用活各类融资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或到“新三板”挂牌交易。支持企业到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券进行融资。鼓励银行机构组建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提供新型金融服务。规范和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

2.4激励技术创新

第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设立科研成果应用化、实体化、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育成中心+加速器+产业基地”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适时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工程,鼓励大企业、龙头企业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建设发展,让优质项目及时投产增效。鼓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成立产业技术合作平台,集合业内顶尖专家,联合攻关,为有关产品生产制定原料标准和检测标准,同时引入更精细的流程管控、更先进的智能装备,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的质量管控体系覆盖生产全过程,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水平。

第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制造企业增强创新研发力量,针对制造企业加大对科研设备投入和创新团队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将一批依托实业设立和运营的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作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发展以企业主导、产学研用互动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研生产联合体,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第三,构建开放互动的创新网络。鼓励各创新主体联合攻关产业链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共赢共享,大力促进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光电、电子信息、食品加工、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扶持创新型企业。

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拓宽知识产权服务业链条,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利用水平,使之顺利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2.5培育高新企业

第一,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先行先试,实施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行动计划,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步伐,培育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第二,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奖励等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优惠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造新技术、新业态和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第三,融合“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向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渗透,实现向智能化制造转变。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凸显。要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题,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博.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J].理论建设,2020,36(6).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数字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引言

党的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

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并带动工业和城市建设升温,投资需求也增长迅速。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长迅速的情况下,供给增长相对缓慢,经济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中。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要解决的突出矛盾是“有没有”的矛盾[1]。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既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又是增长模式的转型,更包含了民生导向的关切。高质量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方面,而是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全面提升。着重需要解决的是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2]。经济领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既需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也需要由此带来居民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同时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即用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更稳定的、更可持续的发展。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过程,这一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新发展理念。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效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社会分配更公平。

3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虽然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体经济发展体系,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为经济主体在不同背景下的灵活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条件支持。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普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既是经济主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也是国家实体经济发展的挑战。具体来说,目前实体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3.1部分实体经济部门一直存在低水平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耗,长期依赖低成本的优势也逐渐消失,来自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方面的约束不断加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需求放缓都使得不少传统行业面临压力。社会资源无法从低效率行业挤出到新兴行业,由此导致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又制约了对全球产业链的关键制高点的掌控[3]。

3.2从以量取胜的低端市场向质量优先的高端市场

转变面临困难依靠规模与速度的重要优势,中国经济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从产品短缺到产品过剩的转变,但是劳动生产率较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要素供给质量的突出问题。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加剧了原有劳动力适应新时代产业工人素质的困境,无法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造成了产品层面质量水平偏低。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式就是淘汰“僵尸企业”,壮大具有创新优势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数量和规模。

3.3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不足,割裂发展

传统产业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充分利用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的市场机遇,可以焕发新的增长动力;新兴产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耦合新旧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实现新旧动能的传输、转换和有机结合。因此,未来促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由表及里的互动与融合还有很大空间。

4数字技术变革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

数字技术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技术类型,其主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包括图形、文字、声音等在内的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级制数字“0”和“1”,然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和还原的技术类型[4]。近年来,随着农业、工业等产业领域中重要实体经济在技术方面的引进和使用,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技术类型,而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会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数字技术进行持续性的变革,以优化技术的功能和使用路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依赖的技术要素的不断升级。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数字技术变革主要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4.1优化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状况

数字技术变革对实体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技术变革使得技术替代了部分经济发展资源。随着数字技术变革的不断深入,原本需要大量人力参与完成的实体经济发展活动,逐渐由先进的数字技术设备替代,这使得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性劳动力资源被真正替换掉。其二,技术变革减少了部分经济发展资源的投入。数字技术的变革,逐渐改变了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使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大幅度缩减,企业为生产活动开展所提供的生产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持续性地减少[5]。显然,在数字技术变革的影响下,实体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源用于其他新业务的拓展,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4.2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实体经济要以可持续性的方式发展。虽然近年来实体经济主体不断引入新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但这种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部分经济门类中因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而促使生产原料需求呈现出持续性的增长[6]。显然,这种情况对于以传统能源、木材等为主要原材料进行生产的经济门类是十分不利的。通过数字技术变革,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的升级,从而使企业可以开发基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性材料为主的生产工艺和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显然,这种方式所改变的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其影响是深远的。

4.3提高经济产业融合

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使得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被突破,产业融合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常态。作为一种技术类型,数字技术并没有明显的行业之分,技术的变革可以使得数字技术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发挥搭桥引线的作用,从而为不同产业中的经济主体创造产业和业务融合的机会,促使原本分散、孤立的实体经济通过融合的方式做大做强。显然,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这种经济产业融合发展能力的提高,促使经济转型发展的潜力得以明显提高,进而拥有更强大的高质量发展动力。

5数字技术变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数字技术变革,无疑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想使技术变革真正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更多地还需要遵循实体经济发展的规律,以现状为出发点,寻求相应的发力点。具体来说,数字技术变革中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5.1合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辅相成,逐步化解产能过剩,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短期内可以遏制产能过剩的现象恶化,但过多的直接干预会扭曲市场信号,降低市场效率,长期来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公平竞争推动优胜劣汰[7]。让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协调供需平衡化解过剩产能、激励企业提升效率注重能力建设,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产业组织优化发展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建立现代化的产业治理体系。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与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制度基础,以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5.2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提升企业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形成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改善供需关系,提高供给效率,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品牌影响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体现为不断适应需求端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供给端的产业素质、企业活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质量竞争力,把质量提升作为关键和核心[7]。提高要素投入质量以及创新水平,使得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衡。加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无效供给,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提高生产供给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最终达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培育龙头企业并不断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和整合,完善自身供应链体系,逐步形成整合能力强、协同效率高的供应链平台,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地位。塑造和提升质量技术基础领域的话语权,进而获得行业发展的主导权,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为企业经营添砖加瓦。

5.3促进技术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紧抓产业变革机遇,加强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与实体经济融合,以数据为生产要素对行业价值重新分配,这也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同时催生了新的产业和服务以及新的业态和产业。传统产业通过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经过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可以产生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也成为当前振兴实体经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能、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结构变革与调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突破口。数字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市场需求对优质供给的引领作用,反过来加快了自身的成长速度。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供给侧体系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新旧产业协同发展,发挥智能化和集成式创新在新旧产业融合中的催化剂作用,让创新成果迅速与应用场景结合,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在全方位高水平全面开放的格局下,充分融入全球竞争体系,逐步摆脱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困境,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生产能力向部分资源和劳动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加强对关键资源的掌握和布局,加速产业组织形态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重新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通过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领先地位,最终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发展。

6结语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实体经济;营销管理

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下,互联网经济已经逐渐成熟,并且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组成部分。与互联网经济逐步上升相对立的是,实体经济在市场占有率上逐渐下降。尤其是在社会突发疫情进行人员管控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损失。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完善,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也逐渐达到了相互平衡的效果,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环境。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双方健康和谐的合作与竞争,才是两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会。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互联网经济要与实体经济能够融合发展,就需要在各自的管理和营销上相互依托,实现和谐共存的发展[1-2]。

1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1.1经营成本较高

相对于互联网经济来说,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较高,有着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供应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涉及到众多的人员和物资,相对于虚拟空间的互联网经济来说,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比如,实体的餐饮企业在开办过程中,除了场地的装修和日常的经营之外,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现场的营销活动。同时还需要进行电视、报纸和其他媒体的广告活动,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很大的开支。又如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对于人工的需求很大,企业的一大部分开支都用在了人工成本上。尤其随着我国劳动成本的提升,传统的制造业在人工成本的消耗上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有许多制造业因为难以降低成本而出现亏损和破产的现象。

1.2销售与服务范围较低

实体经济的销售和服务范围有限,只能够以实际的场所为中心进行覆盖。尤其是一些小型的实体企业,大多都是以周边地区为主来进行销售服务的。这就导致了实体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即使企业的销售服务在不断提升,也最终只能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很难再有新的突破。但是随着国外的连锁企业管理理念的引入,实体经济所开展的连锁和加盟的销售服务成为了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依托于这种经营模式,实体经济已经可以无限地发展和扩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相对于互联网经济来说,实体经济进行全国或者全球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会产生更大的成本,在管理上也需要十分成熟。这对于一般的实体经济来说,很难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更大范围和领域的突破。

1.3消费市场逐渐减少

在互联网经济兴起之后,逐渐对传统的消费市场产生削减,在消费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减少实体经济的消费市场。市场的缩减,会带来一连串的影响。实体经济的份额减小,直接导致了实体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不得不在生产和服务上降低成本,来维持基本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实体经济的整体质量下降,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也同时导致了一大批实体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市场,造成人员的下岗失业,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2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现状

2.1经营成本低

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经营方式。互联网经济是通过网络空间来进行的,除了提供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之外,其他的内容都是在虚拟的空间建立的。这也就使得互联网经济不需要占据和使用过多的社会资源,经营成本较低。比如,在电子商务平台营业的商家,只需要在平台上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经营。而这样的保证金相对于实体企业的店铺租金来说十分廉价。同时,在商家进行店铺或者产品营销中,也只是针对于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所有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渠道都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相对于实体经营的企业来说,这种营销方式的转化率较高。

2.2营销范围十分广泛

互联网经济是面向全网进行的,而目前互联网已经覆盖了全球,使得全球的市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交易。尤其是我国的跨境电商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甚至是一些中小微企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外贸易。这就给参与互联网经济的企业增加了无限的可能性,营销范围越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会越明显。另一方面,相对于实体经济来说,互联网经济都是通过线上进行,并不受地域的限制。线下的交易也由于物流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成本在逐渐降低。因此可以看出,互联网经济并不会因为营销范围的扩展而过多地增加营销成本,这也使得互联网经济可以进行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突破。

2.3市场正在逐步拓展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事物,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距今也不够20年的时间,这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是十分短暂的。但是仅仅是在这20年的时间内,互联网经济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经济还在不断完善,同时也在不断地拓展市场,实现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来看,在互联网时期开展创业的人员,都将互联网创业作为首要的选择。除了新型的创业人员之外,传统的实体经济也在开始向互联网领域转型。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必定会与互联网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线上与线下一体的管理与营销模式,成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要经济形式。

3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营销管理策略

3.1实体经济要转型升级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体经济的发展空前提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实体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体经济在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侵害消费者利益和权益的行为,使得消费者与商家和企业产生很大的矛盾。在互联网经济兴起之后,电子商务平台所打造的较为合理和科学的竞争与营销机制,切实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尊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实体经济要进行转型和升级,借鉴引用互联网经济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来建立实体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营销模式,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产生一定的优势。

3.2深入开展“互联网+”的创新模式

“互联网+”模式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实体经济来说,“互联网+”模式就是要将互联网与自身的产业相融合,依托于互联网开展线上营销,在保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不断地拓展互联网经济市场,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共同营销。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要将互联网经济中所积累的资金、管理经验、网络技术等更多地应用到传统行业中,帮助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的新的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创造力,进而会不断地提出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使社会经济呈现良性的循环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

3.3加强对青年创业者的扶持

当下的青年创业者对于社会经济有更加深刻和客观的认识与理解,能够通过自身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了解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同特点。青年创业者不管是投身到互联网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领域,都不会单纯地依靠某个领域的内容来进行管理营销,而是兼顾两种经济形式的优势,来开展创业活动。因此,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来说,青年创业者能够更好地融合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在管理与营销中能够善于把控两者之间的优势,提出更多先进的、多样化的管理与营销技巧,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给青年创业者们一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投入到创业领域中,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4结语

在当下环境下,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逐渐放稳,急需通过互联网经济来实现新的创新驱动力。“互联网+”就是在这一环境下应运而生,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对此,参与创业的青年群体应该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当下的社会经济状态,积极转变思维,建立新的观念和意识,将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才能够提出有效的营销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汤玉喜,李鑫.对互联网经济下经营者集中的控制:困境与调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4):54-57.

实体经济发展范文8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1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互动表现及良性互动的影响因素

1.1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互动

1.1.1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

实体经济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提升了商品价值。尽管金融仅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不能实现商品的增值,但通过金融活动能够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向前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例如发展过快就会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从中总结了教训,要应对危机,必须依靠自身的实体经济来复苏经济。对于我国而言,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富会受到影响,融资需求会减少,因此急需通过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方式来推动金融发展。

1.1.2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双刃剑”作用

一方面,发展金融可以使实体经济取得更好地发展。通过分配资源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资金要求,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金融的发展还能增强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金融的过度发展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过高的资本回报率会导致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正常循环被打乱,导致资本停滞以及风险的累积,反过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导致人们对实体经济的信心下降,造成消费、投资不足等问题。可见,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具有双刃剑作用。只有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中心,围绕实体经济进行向心运动,才能共同进步。否则,不仅会抑制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还会导致危机的出现。

1.2影响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因素

1.2.1人口结构是关键性因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结果,对实体经济和金融都能产生关键性影响。从社会演进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以及消费和投资积极性下降,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同时也会导致金融发展萎缩,不能实现扩张的目标。所以,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1.2.2科技创新是源动力

科技创新是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效益的重要推手,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等问题,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金融发展而言,科技创新能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效率,推动资本市场新变革,重塑金融业新格局和新形态。可见,科技创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未来5G、虚拟现实、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技术等,能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融合,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而遭遇技术瓶颈时,企业生产效率会下降、资本回报率也会降低,两者之间就很难实现良性互动。

1.2.3体制机制改革是重要保障

发展金融是为了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然而在金融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受到实体经济发展滞后、人为干预以及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发展很有可能与正常的实体经济运行轨道相脱离;信息泄露会造成道德风险加大,融资环境的恶化导致生产成本增加;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资本市场的亚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改革体制机制,对权利、产权、政策以及责任进行明确,加强市场透明度,这样才能使金融和实体经济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也能使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得到充分地保障。

2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互动的发展现状

2.1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首先,金融增长值比例和工业增长值比例相偏离。工业增长值比例偏高,但从2006年开始逐渐的降低,金融增长值比例始终较大。其次,金融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相偏离。我国金融业的增长率与工业增长率相比,存在增速不稳定、波动较大等问题,两者之间的增速不协调。最后,实体经济融资增速偏离金融业。2016年以来,社会融资增速呈下降趋势,2018年为负增长。近年来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刺激产业的同步发展,这也反映了国内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的非良性互动。

2.2从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我国实体经济由于受到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下降。第一,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的放缓。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以前GDP平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而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慢,尤其近几年来增速仅保持在7%以内(2019年GDP增速为6.1%)。第二,国内产业结构失衡。2013—2018年,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下降了6%,占比稳定在35%以内。但2007年以来,金融和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趋于稳定;2011年以来,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总体而言,中国第三产业增速要高于第二产业,然而,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与金融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增长幅度超过第二产业,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但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基本稳定。

2.3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效果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体制和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在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民营银行的批准建立以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得我国大型银行的集中度逐渐降低,资产分散程度更高,这有利于民营银行的多元化发展,防止金融机构的重复建设。同时,价格机制的调控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发挥,货币政策逐渐由数量型转变成为价格型,实体经济的融资途径得到有效拓展。除此之外,通过多层面的资金开放、登记制度变化以及资本市场构建等制度改革,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市场地位得到了提升,金融市场得到了稳定发展。这就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负担,不仅降低了一些企业的经济压力,而且促进了它们更好地向前发展。

3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的建议

3.1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鼓励和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激发经济的发展活力,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增强实体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综合实力,提高民间资本的利用率,不断地丰富完善金融市场。第一,大型国有银行可以通过业务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比如为中小企业开设专门的窗口办理专项资金等,降低信贷审批门槛和条件,增加放款额度和延长还款期限等。第二,强化民营银行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作用。相比大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的融资门槛更低,灵活程度更高,更加符合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要。为此,可以科学引导民营银行等相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解决好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问题。第三,重塑市场环境,构建合法、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提升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比例,激发中小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对公司退市和上市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让中小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作出退市或者上市的选择,合理规避金融风险。

3.2以科技创新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推手,利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促进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加强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的适配性与耦合性。从深层次上融合科技和金融,促进新业态的产生,建设更高效、更快速的信息处理平台,提升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准确性。大型企业可以采取企业与银行共建金融供应链的方式,促进产业链金融技术的发展。通过产业链金融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小型企业可以采取产品创新的方式,通过民营银行和专项资金获取资金支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金融业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通过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合作情况,淘汰低产出、低信誉的企业,推动优秀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3.3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

发展现代经济,主要靠提高现代社会的财富管理功能,从而激发市场的竞争实力。对于银行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日常储蓄能力,完善相应地理财功能,确保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合理,能与实体经济发展实际相融合;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实体消费,引导市场投资积极性,确保实体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为了能给社会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居民的投资积极性,可以创新闲置散户的理财产品,帮助居民提升他们的财富价值,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3.4加快金融市场改革

根据市场规律,要确保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就要遵循金融发展始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所以,我国应加快金融市场改革,适当加大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利用资本的外部流通,吸收借鉴先进的资本管理手段;加大多层面的资本市场建设力度,提升证券价格的有效性;降低央行对金融市场的干预程度,让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更加顺畅。通过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拓展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4结语

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在金融市场迈入虚拟领域的背景下,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加快全面落实两者间良性互动的工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才能有效缓解两者间出现的问题,保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杰.中国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与再平衡[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