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建筑设计范例

大楼建筑设计

大楼建筑设计范文1

关键词:商务办公楼;建筑案例;设计

0引言

作为新世纪最为重要的城市建筑,商务办公楼的建筑风格因为其使用性质、使用对象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向着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发展。在许多地区将商务办公楼建设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商用办公楼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其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和绿色环保性,设计时兼顾这些方面之后才能使商务办公楼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保证使用需求并提高办公楼的空间利用率的同时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

1现代商务办公楼的设计原则

现代商务办公楼是当代白领阶层主要的办公地点,所以在进行商业办公楼的设计时应该着重考虑如何提高人们在办公时的舒适度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不仅如此,现代商业办公楼已经不再沿用传统的布局方式,不在简单的将办公区分隔成“格子屋”,而是更多的借鉴了很多国外设计风格,使整体的设计风格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多样性。

1.1简约实用的原则

对于商务办公楼来说并不需要进行刻意的过度装饰,其建筑设计可以使用较为简单的格局和立面色彩,营造出简单优雅的效果。这样可以让办公楼里面的工作人员在高强度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尽可能放松下来。

1.2控制建设规模的原则

为了满足商务办公楼的办公需求和企业的综合形象,在办公楼建设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商务办公楼的建设目的主要还是创造一定的利益,所以在这样高投资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在不影响其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降低部分建设成本。

2现代商务办公楼主要设计内容

2.1商务办公楼的平面设计

商务办公楼的平面结构一般按照办公楼的标准层进行设计,标准楼层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一大部分是办公区域而另一部分就是由电梯井楼梯等组成的综合部分。办公楼里面办公人员的垂直交通完全依靠电梯和楼梯完成,所以设计时充分考虑电梯的空间、数量和上升速度。通过综合区和办公区的不同组合方式来构成楼层的平面布局,现代综合性商务办公楼的主要布局形式为中间办公区,两侧综合区,其具体分布形式如图2所示。

2.2商务办公楼的人性化设计

商务办公楼用途是给企业工作人员提供固定工作环境,也就是为人提供相对应的服务。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充分考虑空间的合理性、舒适性、便捷性以及空间艺术等诸多因素。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能够让办公楼里面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3办公楼的防火设计

现代商务办公楼往往具备办公、休息、娱乐等多种功能,这就需要在设计时对办公楼结构形式、装饰材料和防火材料统一选择进行仔细考虑选择。现代商业办公楼多数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且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这就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如酒店、餐饮、娱乐等等。这就会导致非常拥挤,在建筑设计时就需要充分考虑疏散通道,如果发生火灾必须及时疏散人员。防火设计应该尽可能的简单明了,让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做出判断进行疏散[2]。特别是人多的区域,不同的功能区需要设置不同的疏散口,避免由于人多出现拥挤踩踏。在防火分区中合理设置防火墙和防火卷帘门,且确保防火设施中间没有间隙。同样依据不同功能区人员密集程度不同设置不同宽度的疏散通道,对于需要设置疏散楼梯的地方也需要按照防火隔间进行仔细划分。

2.4现代商业办公楼的外部造型设计

①根据城市风格合理设计建筑造型。现代办公建筑的外部造型须与城市总体格局与城市特征相符合,通过对城市区域的自身条件因素与环境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假如商业办公楼所在区域处于中心位置,并且建筑高度比周围建筑物高,则此办公楼就是作为主体。否则就是作为“客体”,如果是作为“客体”,办公楼则需要对高度、开窗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达到与四周建筑协调的目的。②细节部分处理。在进行商业办公楼总体设计时,不仅要统筹全局更要着重细节的设计,从而达到丰富建筑的视觉感受。在这当中,建筑的顶部是城市天空轮廓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居民视觉享受的另一焦点。此外,办公楼建筑中办公区占绝大部分,所以需要种种办公区域窗户细节的设计,比如开窗形式以及开窗的比例[3]。还需要注意的细节部分就是办公楼的底部,尤其注意底部裙房和入口。裙房立面的尺寸需要依据标准和设计经验把握好尺寸的选择以及材质的选择。对于入口来说需注意其大小是否与整体建筑协调,风格是否符合。一般可使用透明、轻巧的玻璃结构或者钢或者雨棚来替换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这样达到视觉简洁性的目的。

2.5现代商业办公办公楼的内部空间设计

办公楼内部设计首先要对门厅进行设计,门厅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来访者进入办公楼时给人们带来直接的视觉体验。所以必须要结合建筑的使用特点,将门厅进行合理的形象定位。例如,综合型办公楼可将门厅设置的简洁紧凑,而开放性企业办公楼可根据空间灵活多变,并充分反映出企业内涵。对于办公区域的空间设计需要改变以往方盒子式的办公空间格局,可设计为开放式,这样既能增加办公区域的灵活性也方便使用人员之间的交流。

3办公建筑中体现的经济性策略及能源效益

提高能源效益最为主要的方法是根据办公楼的大小和使用收益进行调节,主要的方法为减轻负荷法,设计时通过选择合理的取暖、通风和制冷设备合理减低能耗。还可以通过安装高效节能的灯光设备或者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供给方式来降低能耗。高在部分情况下,设计时需要站在业主的角度思考如何在后期运行时节约投资。不仅如此,需要提供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让业主依据实际需求进行挑选,以科学的工程经济计算法计算每种方案的投资,保证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使用资金在投资估算范围之内。

4项目案例

4.1工程概况

我们以某城市科研大楼为例,介绍该办公楼的建筑施工设计。此次建筑总面积:14000m2,其中生活面积6100m2,办公面积7900m2,此次设计的商业办公楼属于高层办公楼。主体结构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其中地下一层地上十层该办公楼为高层办公楼,地下一层,地上除架空层为十层,为二类高层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此办公大楼建设处用地开阔平整,地块利于建筑大型建筑[4]。场地地势较高不会出现内涝等情况,地势开阔适合大型设备作业,施工时对周边地区设施影响不大。

4.2办公大楼建筑的设计理念

对于商业办公楼来说,许多的人同处于同一空间势必会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办公楼在设计建造时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了能够在施工完成后与周围实施协调一致但又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力。此项目大楼以建筑南面中央部位作为入口,与前方广场及院内主入口构成中轴线,建筑左右两端完全对称,弧形车道与入口门厅、大台阶有机结合。在外立面的设计方面,主要采用竖线条,突出简洁的主体,这样设计同样能够让建筑显得更加挺拔、雄伟。办公楼墙面装饰是用花岗岩,底部采用较为粗糙的石材,这样颜色较浅的花岗岩和颜色较深的石材相衬托给人以稳重的感觉。玻璃幕墙使用深蓝色,这样既不影响采光还能和建筑整体风格相融合,整体色调既统一又有对比度。此场地分成两大部分,主要为东侧办公区和西侧的生活区,充分结合地形特点对建筑布局进行划分。办公楼后退用地红线48m,厂前区域留有面积较大的广场、停车区和绿化区域,使整个办公楼在方便所使用的情况下显得更加庄严气派。地下部分设置地下停车场、人防和设备用房,设备用房和食堂设置在架空层。该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墙面结构使用混凝土砖块堆砌,每层建筑高度在满足国家标准的情况下符合业主的实际使用需求。办公楼左右侧分别设置疏散用防烟楼梯间,同时设置消防电梯和乘客电梯,依据功能分区设置多个出入口方便办公楼垂直方向人员快速流动。整体办公楼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办公楼内部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自动喷淋系统,每层都设置相应的防火区域,地下部分单独设置防火区。为保证办公楼建筑更加趋于人性化,在设计时留有残疾人专用设施如残疾人专用厕所、残疾人电梯、入口设置轮椅进出坡道等等。人防设施工程布置于地下室中,和平时期用作地下车库或储藏室,战时用作人防。同时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和业主提出的具体要求设置符合实际情况的绿色技能设施、防火设施和安保设施等。

5结语

现代商业办公楼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风格,从前期规划阶段再到后期建筑施工都处于摸索阶段,设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各行业对于商业办公楼的使用需求,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城市环境、交通、市政等因素设计出能够满足多种行业使用需求的商业办公楼,且每种类型有多个方案能够让业主自行选择,以此建设更加方便、健康的办公环境。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商务办公楼应该是布局灵活、空间使用率高、绿色节能以及高度智能化人性化的综合建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办公楼的设计质量,使其能够适应办公空间的频繁转型,来满足当前人们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家骏.对城市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探讨[J].智能城市,2019,5(2):19-20.

[2]刘德明.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浅析[J].四川建材,2010,36(3):56-57.

[3]吴培新,赵志芳.厂区综合办公楼建筑设计浅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4,36(10):37-38.

大楼建筑设计范文2

 

0引言   生态建筑是建筑生态学研究的产物,是将建筑作为生态圈内的一个生命体来考虑其与整个生态圈的关系。对于其定义,从狭义上来说,是一种能够与自然和谐、节能高效、可循环再生、健康无害的人居空间环境;从广义上来说,它是以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原则、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社会为内涵、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目标而建立的一种体系[1]。   建筑生态技术策略是为了实现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或非技术手段的统称,它是建筑生态学中的技术应用部分,其内容呈现多样化特征。采用何种建筑生态技术策略要“因地制宜”,即应根据各地区的环境、气候、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情况选择“适宜技术”。这里所指的“适宜技术”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它可以是传统技术策略,可以是高新技术策略,也可以是介于其间的中低技术策略。对于某一地区,或只选其一、或两者混合使用、或全部采用,只要是适合当地环境的、能最大限度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都可称为“适宜技术”。   建筑生态技术策略只是人类社会生态化进程中众多学科生态技术策略的一个分支部分,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生态技术策略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类认知程度的提高、其它相关学科的进步和生态建筑的发展,建筑生态技术策略也是动态向前发展变化的。因此,建筑生态技术策略的研究工作要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任何脱离实际的研究都将无益于建筑的生态化进程。   诺曼•福斯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成就的著名建筑师之一,他是高技派的代表人物。提起他,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将其与林立的钢架及高科技材料构件联系在一起,但同时他也是生态建筑的领军人物,他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以高信息、低能耗、可循环和自调节性的绿色生态设计观念去创造一个生态节能的系统,通过“技术性思维”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诺曼•福斯特有许多为人们熟知的作品,如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柏林国会大厦、法国加里艺术中心、日本东京千年塔、英国伦敦市政厅、瑞士再保险大楼、中国香港国际机场、中国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等。他对新技术的谙熟,尤其是对生态技术的大胆使用,为他的建筑创作增添了极大的魅力。本文将以诺曼•福斯特的作品为出发点,阐述生态技术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   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位于法兰克福市中心(见图1),建于1997年,高298m,是当时欧洲最高的建筑物,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高层生态建筑”,是生态建筑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生态高技建筑”的典范[2]。它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了建筑内部,既可以借助其自然景观软化建筑的硬质,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同时又能协同机械调控系统,使建筑内部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生态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的平面成三角形,标准层由3个花瓣形的形体围绕中茎———中庭构成(见图2和图3)。在任何一层平面,3片“花瓣”中的其中2片是办公空间,第3片设计为花园,中庭则为自然通风道。这些花园设计有3层楼高,并环绕中庭盘旋错落上升,即沿建筑的三边交错排列,这一手法使得每一层都能获得很好的视野。花园根据方位种植各种植物和花草:南面的花园是地中海风情、西面的花园是北美洲风情、东面的花园则是亚洲风情,花园的设计将自然景观引入到了建筑内部,并与内部环境相融合,整个建筑由此形成了多个朝向不同的空中花园,营造出了令人愉快和舒适的“绿色”办公环境,避免了大面积连续办公空间给人的重复单调感。同时,空中花园的设计能够让自然光照射到每一翼的办公室内,可以满足德国建筑标准“所有的工作人员距离窗口不能超过7.5m”的要求。此外,办公区各部分既有适宜管理的尺度,又有足够的进深使周围的专用办公室能面对一个随意的内部空间,提供了一种没有严格等级划分,能促进相互交流的办公氛围。   该建筑另具特色的设计是自然通风外墙。在一栋高层建筑里,完全采用开启的窗户进行通风会使机械系统失去平衡,甚至一个微小的开口都能吸入空气,使表面形成一个大漩涡。为了能够达到自然通风效果,诺曼•福斯特设计了一个能随气候变化调节的双层玻璃幕墙,它包括固定的外层(高压吸热的单层玻璃)、中间通气层和内层可开启的双层玻璃窗。外层玻璃是用来遮风挡雨和抵御气候变化的屏障;内层可开启的双层玻璃窗不仅可以从室外获得新鲜空气,起到室内自然通风换气和排烟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投资和能耗。两层玻璃幕墙之间形成的通气层能调节夹层内的空气温度,并可有效防止热空气凝聚。在冬天办公室供暖时,使用者能够关闭内层窗来抵御外面的冷空气,同时空气夹层通过气流速度的减小及夹层内空气温度的提高来减弱玻璃表面的热传递,以减少建筑物内部的热损失(见图4);在夏季,当阳光的辐射热使空气夹层内温度上升并产生向上的气流时,可通过外层玻璃幕墙窗台处的进风口让新鲜空气自然进入夹层内,并通过外层玻璃幕墙百页窗外的出风口将热气流自然排出,以此进行循环(见图5)。   据推测,大楼利用建筑巨大中庭的热压作用实现了60%的自然通风,并因此闻名于世。自然通风可以在过渡季节提供新鲜空气并实现降温,也可以在空调供冷季节利用夜间通风降低围护结构和家具的蓄热量,减少第2天空调系统的启动负荷。试验结果表明:充分的夜间通风可使白天的室温降低2~4℃。同时,外层玻璃幕墙中的百叶窗可以控制采光量,使得全年大部分时间都能获得良好的采光,因此大厦也获得了“带有空间花园的能量搅拌器”的美称[3]。   2英国伦敦市政厅   伦敦市政厅是英国首都最重要的新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力求能够表达国家民主制度实施过程的公开性,同时也显示了作为一座公共建筑,它在整体上的可持续性和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潜能。#p#分页标题#e#   伦敦市政厅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塔桥旁边,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为5.25hm2,建筑面积为17000m2(见图6~9)。其主要功能用房包括会议大厅、市长办公室、议员办公室、公共服务用房等,可容纳440人工作,还有一个可容纳250人的礼堂。市政厅不是一座森严的衙门,而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设施,因此整个建筑的外墙采用高透明度的玻璃幕墙。其意图在于强调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伦敦市民可以从外部了解内部的办公情况,体现了公众的参与性。同时,在建筑物顶层有一灵活空间———“伦敦客厅”,可以作为展览馆对公众开放,并可容纳200人同时使用。大楼的垂直交通由电梯和平缓的坡道组成,为人们高效率地利用这座建筑内的各种设施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利。人们在螺旋上升的坡道上行进的同时,可以看到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的情形———作为民主制度的执行者———政府部门的建筑,体现了“民主”的政治理念[4]。   从形状上看,伦敦市政厅采用了比较独特的体形———不规则球体,体现了一种流动感且更接近于自然形态。它明显不同于诺曼•福斯特其它作品的高技风格,但这种独特体形不是随意而来的,而是通过计算和验证来尽量减少建筑暴露在阳光直射下的面积,以期能减少夏季太阳辐射热吸收和冬季内部热损失,从而获得最优化的能源利用效率,体现了诺曼•福斯特的生态理念。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实验模型,通过对全年阳光照射规律的分析得到了建筑表面的热量分布图。建筑向阳面逐层向外挑出,自然形成一优美弧面,从而使建筑外墙直接暴露于太阳的面积减少到最少,弧线的曲率通过全年的太阳光分析求得,这一研究成为建筑外表面装饰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见图10)。建筑外表面积的减少可以促进能源效率的最大化,经过计算得知这一类似于球体的形状比起同体积的长方体来说,表面积减少了25%。   伦敦市政厅采用自然通风,所有办公室的窗户都可以打开。供暖系统由计算机进行系统控制,这一系统通过传感器收集室内各关键点的温度数据,然后协调供暖;同时建筑内部产生的热量也可以有效的回收,并加以循环利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此外,该建筑还采用了一系列主动和被动的遮阳装置。建筑朝南倾斜,各层逐层外挑,外挑的距离经过计算,刚好能自然遮挡夏季最强烈的直射阳光,在保证内部空间自然通风和换气的同时,巧妙地使楼板成为了重要的遮阳装置之一。   该建筑的冷却系统充分利用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以降低能耗。大楼内设有机房,从地层深处抽取地下水,向上通过管道输送到冷却系统中,循环冷却建筑内部后,一部分送到卫生间、厨房、花园等处冲洗或灌溉使用,其余则再次进入地下被自然冷却。这样可以避免在夏季消耗大量的电能。   通过上述各类节能技术的综合使用,可以保证该建筑在夏季并不需要常规的冷却系统,同时在比较寒冷的季节也不需要额外的供暖系统。实验证明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大楼的供暖和冷却系统的能源消耗仅相当于配备有典型中央空调系统的相同规模办公大楼的1/4,这一水平达到了英国节能建筑评估的黄金级标准,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建筑”。   3瑞士再保险大楼   瑞士再保险大楼是伦敦第1座高层生态建筑,位于英国伦敦“金融城”。它外形奇特,酷似“腌黄瓜”、“子弹头”,成为了伦敦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也是一座精心设计的环保智能型建筑(见图11)。诺曼•福斯特借助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在大楼设计时采用螺旋状的外观设计,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将建筑运行能耗降至最低。2004年,瑞士再保险大楼以“最新颖设计的建筑”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史特灵奖”。   瑞士再保险大楼的外形打破了传统办公建筑设计千篇一律的方盒子结构,采用了圆曲面的外形,整个外立面完全是平滑的曲面,这样可以将大楼轮廓线最大程度地融入到周围环境之中,并且能使底层广场获得充分的日照,以减少冬天的热量损失。同时大楼的平滑曲面设计也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相对于传统的方盒子建筑来说,它平滑的曲面可以顺畅地引导气流从其周边流过(见图12),而不会产生明显的诸如“风影区”、“强风区”、“狭管效应”等不利影响,降低因为建筑导致的微气候变化对底层及周围步行者带来的影响。   在该大楼的表面分布着6条上升的螺旋线,它们所对应的是大楼内部6条引导气流的通风内庭(见图13)。螺旋状分布的内庭扮演着采光井和通风井的双重角色,可有效降低建筑内部对空调系统的依赖程度。中庭和平滑状外观形态的设计能使建筑最大程度地获得自然光线,降低了大楼内部的采光能耗,同时也使楼内工作人员获得了足够的视野空间。无论是在外表,还是在建筑内部的布局中,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手段可使该建筑每年节省约40%的能耗。   整个大楼的支撑系统是位于大楼中央的一根圆柱———核心筒部分,办公空间分布在圆柱的周围,这使得每间办公室都能够三面采光,使建筑与自然界有了更大的接触面,充足的阳光采集大幅降低了对人工照明的需求,也就大大节约了照明能耗,同时在中庭内安装有运动感应器,使得建筑更加智能化,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明,进一步减少了大楼的能源消耗。   虽然大楼护结构采用的是全玻璃幕墙,一共由5500块平板三角形和钻石形玻璃组成,但在玻璃幕墙的处理上却根据内部功能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幕墙体系按照不同功能区对照明、通风的需要为建筑提供了一套可呼吸的护结构,同时在外观进行了区分,使建筑自身的逻辑贯穿于建筑内外和设计的始终。整个玻璃幕墙可分为2个部分:办公区域幕墙和内庭区域幕墙。办公区域幕墙由双层玻璃的外层幕墙和单层玻璃的内层幕墙构成。同时配备有由计算机控制的百叶窗及天气传感系统,实现了对气温、风速和光照强度的时时监测,在必要的时候自动开启窗户引入新鲜空气,这种自然通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室内空调能耗。螺旋状上升的内庭区域幕墙则由可开启的双层玻璃板块组成,采用灰色着色玻璃和高性能镀层来有效地减少阳光照射。幕墙外设有开启扇,周边气流被开启扇所捕获之后,在空气动力学曲线所带来的上下楼层间风压差的驱动下,沿螺旋排布的内庭盘旋而上。种种适宜的节能措施,使得这座大楼的能耗只有同等规模普通办公楼的50%。根据LEED绿色建筑评级标准,从场址规划的可持续性、节水节电、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节约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5个方面评测,瑞士再保险大楼的达到了绿色建筑“黄金级”水平。#p#分页标题#e#   4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由主楼、国际候机廊和国内候机廊组成,总建筑面积为98.6万m2。作为一个超级枢纽机场航站楼,其日常运作将消耗巨大的能源,因此在节能方面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由此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玻璃幕墙和屋盖遮阳技术   T3航站楼外玻璃幕墙的设计十分具有流线感,它不但给人以流动的美感以及建筑形体美感,也体现了生态节能的理念(见图14)。外玻璃幕墙在设计中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经验,创造性采用了“悬挂幕墙体系”[5]———该体系取消了玻璃单元的竖向支撑,而将其缩小为隐藏在玻璃板缝内的钢索,悬挂并隐藏在钢屋架内的钢梁上,而后将具有水平承重和遮阳双重效果的水平构件固定在悬挂钢索之上,最后是将玻璃镶嵌在水平结构遮阳板上(见图15)。这种全新概念的外玻璃幕墙体系弱化了竖向构件的影响,让屋顶变得通透,使旅客能看到外面的环境,从而达到给旅客减压的目的。水平的遮阳板既是结构构件,可以受力,也是遮阳设施,起到了遮阳装饰的效果。这种将水平结构件与外遮阳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创意使得整个建筑更加通透,更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室外阳光辐射对室内能耗的影响。   2)利用自然采光降低照明能耗   在T3航站楼构型设计中尽量减少建筑的进深,保持建筑的外表皮通透(见图16),这样使得大部分室内空间在正常情况下能通过室外采光保持室内正常照度。为了尽量保持室内空间的通透,设计中取消了任何到顶的隔墙和机电设施。整体屋面采用统一模式,从视觉上和几何结构上将航站楼的所有设计统一起来,使整个屋面系统附和着一种流动的动态,充满活力。航站楼屋面为一连续的双曲面,其高度和结构厚度需满足建筑内部空间高度、形式和结构设计的要求。T3航站楼的三棱锥体天窗宽度约为9m,由1个斜坡屋顶构件和2个镶玻璃的侧立面构成。这些天窗不论位置在哪里,它们的朝向都是一致的:2个装有玻璃的立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对准东南方。这些天窗可以直接将自然光引入航站楼内部的公共区域,构成了最富有个性的建筑元素(见图17)。这种天窗的设置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太阳角度的变化进行计算得出的,以最大程度地控制能量消耗。早晨,阳光可以直射到办票大厅;中午,阳光可以通过遮蔽装置被反射和扩散到大厅;在炎热的午后,大量的阳光可以被全部隔断。T3航站楼利用自然光的另一个例子是开放的旅客捷运隧道空间。为了避开地面上起降的飞机,旅客捷运列车必须在地面以下运行,通常的做法是如同城市地铁一样,将列车轨道布置在一个封闭的地下空间内,而T3航站楼将列车轨道布置在了一个开放的沟壑中。这样不但使得旅客不会产生压抑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该系统日常运行的成本。   3)智能建筑环境控制系统———i-bus系统   T3航站楼在建设时采用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i-bus智能建筑控制系统,通过i-bus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智能控制功能:幕墙设备控制、灯光控制、智能面板手动控制方式、定时控制方式、气象中心(传感器)的自动控制功能、光线传感器控制方式、i-bus太阳经纬度自动跟踪控制方式、计算机图形软件集中控制功能、消防联动控制以及与BA系统联动的控制功能。i-bus系统能根据人员的活动状况、工作规律、自然光状况调节室内照明环境、温度环境、遮阳环境。使用i-bus系统每年可少开新风系统近5个月,既实现了办公环境的舒适性,又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能源。   4)利用适宜技术和本地材料   为控制整个航站楼的建设成本,诺曼•福斯特在设计中始终坚持他惯用的适宜技术和手段来表现建筑。通过合理的网格、标准模数设计和建筑构件的工厂化预制,创造最低的现场施工难度。为了体现生态理念,在设计深化过程中尽量在本土市场寻找低成本建筑材料和成套设备,以降低工程造价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结语   人类从最初的原始空居、树居到后来的乡土建筑,其建造都蕴含着朴素的生态观念,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却产生了重技术、轻自然的倾向[6],出现大量的“反生态”、对抗自然的建筑,这也是地球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诺曼•福斯特通过他的作品告诉我们:“高科技”与“原生态”并不矛盾,两者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建筑生态节能策略,使建筑既包含了乡土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征,又具备现代建筑可采用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诺曼•福斯特对现代建筑生态环境的把握和处理展现了其独特的具有启迪性的创造性思维。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人们因为过度的追求“高档”使得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耗的1/3,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生态节能的低碳之路刻不容缓。

大楼建筑设计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三星标准;智能建筑

1项目概况

硅谷大厦及配套项目一期工程位于青岛即墨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中部大任河谷,由两栋独立且下部连通的100m左右的板式高层办公楼组成,北楼24层,以小型办公为主;南楼23层,以大空间办公结合单元式办公为主。南北楼底层结合部位为两层通高的办事大厅。南北楼西侧端头4~5层通过连廊联系起来。建筑东侧为两层的办公楼,通过环形连廊与办事大厅屋面连通。地下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建筑总用地面积为69237.8m2,总建筑面积173294m2,其中地上136170m2,地下37124m2。两栋板式高层呈60°夹角布置,面向主入口侧城市道路张开两翼,展现出欢迎的姿态,同时建筑物两面均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和开阔的视野(面向大海或山川)。入口前保留大面积的广场及绿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充分展示主体建筑的魅力(见图1)。

2建筑方案设计

2.1项目目标和定位

人性舒适的办公空间:灵活方正的平面布局,空间利用率高,舒展空间便于自由分割。节能舒适的室内环境:室内光环境、风环境、声环境设计以满足办公人员的舒适度与节能效果为最终诉求。典雅的公共空间:办公楼大堂典雅、庄重、高敞,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简约明确的地标建筑:建筑造型力求简洁,线条清晰,以现代化的几何造型体现海洋高科技企业形象,在所处区域楼群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生态节能的永续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三星”级标准。高效先进的智能建筑:本工程设计目标定位为5A级智能化办公大楼标准。

2.2设计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脉从象形文字中获得灵感,在现代建筑中得以延伸,在一系列旋转和扭曲中探索建筑与地形最契合的设计关系。形式跟随功能,功能追随要求,青岛硅谷大厦及配套项目通过严格的实践重塑地貌特征,打造出一个完美融入青岛和中国文脉的建筑,就像中国的语言文化一样,所有的元素都代表着一个优雅的、富含标志性的、唯一的姿态。基地——文化中心,位于中心区域;周边关联——与林荫道、景观道相连;建筑体量——建筑形体面向基地中最佳的视觉方向;面积——为使经济指标最大化,建筑在垂直方向延展;视角——倾斜的建筑体量为观海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边环境——作为建筑中的新建筑体的同时拥有周边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2.3总平面布局

青岛硅谷大厦占据蓝色硅谷核心区东西相邻的两个地块,中间由滨海大道隔开,西侧地块为一期,东侧地块为二期(主要规划为4层的文化类建筑及大型文化公园)。东西两组建筑通过横跨滨海大道的空中连廊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内最具识别性的建筑群,建筑形体极具张力。硅谷大厦一期地块共设3个出入口,西侧沿轻轨道路在建筑中轴线处设基地主要出入口,作为人行出入口;南北两侧沿海滨南路及海滨北路各设1个次要出入口,作为车行出入口。办公楼的货物运输主要通过基地北侧坡道进入地下室,停放在地下室专用卸货车位,通过货梯到达各层。办公人流分为步行人流和车行人流两种,步行人流主要从基地西侧主入口进入,通过步行广场后由西入口进入大楼;车行人流由基地南侧或北侧次要入口进入基地,由建筑南北两侧的入口门厅进入主体办公空间,或行驶至建筑中部底层架空的灰空间进入办事大厅或东楼,也可直接驶入地下车库,停车后乘坐地下室电梯到达各层空间(见图3)。

2.4绿化景观设计

基地四周沿用地绿线到达城市道路边,四周均为城市景观绿化带,建筑西侧结合入口广场,两侧布置大片的草坪绿化,以及高大的落叶乔木。基地东北角和东南角结合地面景观停车场,布置了中型乔木及常绿灌木树种。两座高层办公主楼沿东向海滩呈跌落式退台处理,露台均设计为绿色屋面,所有裙楼屋面也设计为绿色屋面。整个景观系统既有地面绿化,又有空中花园,形成富有层次的立体景观系统。

3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3.1建筑一体化被动式遮阳系统

项目以整体外遮阳方式作为建筑立面,与主体独特的造型结合,使建筑的形态优美、线条清晰、典雅庄重,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外遮阳系统由经氟碳喷涂处理的铝板组成,根据建筑窗户和朝向布置不同的圆孔。在保证室内采光的前提下,夏季可以遮挡80%的太阳辐射,防止其进入室内,达到减少空调能耗的节能效果;冬季由于太阳入射角降低,太阳光线可透过圆孔和窗户直射入室内,提高室温,降低采暖能耗,同时可以保护建筑,减少雨雪、海风对护体系的侵蚀。

3.2装配式构件技术

项目采用250mm厚保温外墙ALC板11170m2,内墙100mm厚隔墙ALC板30840m2。每100m2的墙板中约使用了32.2m2的装配式构件,装配式构件的使用比例约32.2%。装配式构件有利于绿色施工,提高工效,降低物料消耗,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保温与建筑同寿命。

3.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技术

项目设地库一氧化碳(CO)浓度监控系统,在距地1.5m左右的墙上或柱子上共分区设置了15个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检测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浓度,当一氧化碳浓度超过设定值100ppm时发出报警信号,并自动启动相应的排风机,使一氧化碳浓度降低至100ppm以下,以保证室内人员安全。项目设地上二氧化碳(CO2)浓度监控设备,在北楼、南楼各层各设置1个空气质量传感器(共49个),安装在距离地面1.5m左右的墙上,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通过与新风系统的联动,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800ppm时发出报警信号,自动调节新风量,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750ppm以下,以营造舒适、安全的办公环境。

3.4光导照明技术

本项目于地下车库西侧设置了14个导光筒,用以改善地下室的自然采光,提高了地下室功能区域的自然采光效果。经模拟计算,地下一层区域(1630.3m2)的采光系数达到了规范要求,约占分析区域(10002.1m2)的16.3%,约占地下一层整体面积(37124m2)的4.39%,有效改善了地下空间自然采光效果。

3.5同层排水系统

办公区域内的卫生间采用同层排水系统,有效降低了排水系统的噪声影响。

3.6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经岩土热响应分析,项目适宜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作为本项目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采用并联双U形埋管,夏季释热60W/m,冬季取热40W/m。从土壤热平衡角度考虑,按空调热负荷设计埋管数量,设计总打井数1207口。土壤换热器循环水设计温度夏季为35/30℃,冬季为5/10℃,夏季采用地埋管换热系统与冷却塔共同排热,冷却塔还起到土壤源热平衡的作用。综合分析,全年热不平衡率为13%,在实际项目运行中,考虑夏天采用冷却塔来弥补土壤的散热问题,使得土壤达到热平衡,在冬天也准备了锅炉来进行辅助供热。

3.7能量回收技术

本工程的生活热水用热采用热回收式地源热泵机组供给,夏季在制冷的同时对冷凝热进行回收,制取55/50℃的热水,供给专业排生活热水的换热器。过渡季和冬季,地源热泵制取60/55℃的热水,作为生活热水的热源。系统选用1台螺杆式地源热泵机组,制热量为388kW,制冷量为278kW,热回收量为377.4kW。生活热水的用热量为360kW,热回收量可满足生活热水用热量。本项目热回收初期投资28.8万元,每年节约运行费用24.8万元,余热回收的投资回收期为1.2年。

3.8排风热回收技术

本项目于办公室、开敞办公区、会议室等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气流组织为顶部送风、回风。新风系统采用组合式转轮全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进行供给,利用排风的冷(热)量来预处理新风,在节能的同时可实现新风量的平衡。机组送排风机均设置变频器,可根据大楼风量使用情况调节风机的频率。

3.9水蓄冷技术

水蓄冷技术的优点是合理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空调运行费用的40%~50%;降低制冷主机、冷却塔及冷却水泵容量,减少设施的投资费用;制冷主机满负荷平稳运行,工作效率高;可实现大温差,低温送风,减少空调末端设备投资,提高空调品质;具备应急作用,提高空调系统的可靠性。考虑到青岛即墨区当地有优惠的峰谷电价差,本项目设计使用水蓄冷技术,工程利用1500m3的消防水池作为水蓄冷池,配置一台双工况螺杆式冷水机组(蓄冷工况制冷量为1030kW,空调工况制冷量为1117kW)。在夜间低谷电时段,冷水机组直接对消防水池进行蓄冷,蓄冷时机组供回水为4/11℃;在白天峰值负荷时段,消防水池通过板式换热器释冷,与常规冷水机组并联,联合供冷,系统供回水温度为6/12℃。项目蓄冷水池释冷量在冷负荷峰值时段使用。在消防水池的空调循环水吸水管上,消防水位高度处设置虹吸破坏口,以保证消防用水量不被空调系统动用。

3.10雨水回用技术

雨水收集系统可行性分析:青岛市年降雨量720mm,但在降雨量集中的7~9月份也正是项目绿化浇洒、道路冲洗、水景补水用水集中的月份,而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可实现节约自来水、保护生态环境目的。雨水收集范围:本项目在地下车库自建雨水处理机房,收集场地内雨水,雨水在处理机房后被用于场地内绿化浇洒、道路冲洗和地库冲洗。

4结语

青岛硅谷大厦及配套项目一期工程是建设单位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开发的第一个绿色建筑项目,以此为起点,表明了其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决心。绿色建筑是一个集合了目标定位、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过程管控和后期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绿色建筑设计综合各项措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同时能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方案设计、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施工等诸多专业之间的配合都有着更高的要求。青岛硅谷大厦及配套一期工程在2019年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冶金行业设计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贾源,刘亚楠.浅析绿色建筑设计及未来发展方向[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1):178.

[2]王涛.论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52.

[3]邹银燕.浅析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262.

大楼建筑设计范文4

通常由于这里所谈的环境问题也常常涉及较大型建筑的内外空间,使得较为精确的计算及其试验验证在技术上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亦或不能在所需的时间或有限的费用内得以实现。因此,一个具有一定工程应用精度的模拟系统就可以在工程设计和应用中成为可以依赖和不可或缺的新手段。以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为基础的虚拟风洞试验结合适当的实际物理风洞试验验证的工程技术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基于符合特别技术要求并具有与项目设计所适应的较高的准确度和生产效率的虚拟风洞已经能够提供绿色建筑环境设计相关的绝大部分设计模拟的需求。它包括了新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所要求的,以及新标准中尚未要求的,但在国际上先进绿色建筑设计中逐渐普遍采用的一些事项。其中包括风环境、环境热舒适性、热压(烟囱)效应、自然通风的设计、空气质量控制与排放扩散、火情下的热流动与烟雾排放、烟雾条件下的室内可视度模拟和控制、大型玻璃幕墙的水汽凝结与控制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无疑从另外角度上看也是对建筑质量和寿命的大大提高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可以预计,未来我国的建筑将逐渐告别过去适于较短使用寿命的低端质量建筑。建筑垃圾将大大减少,从时间跨度上和尺度上全面提高城乡整体的环境质量。这里结合作者在近年来完成的近百项各类建筑环境模拟试验的经验,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了那些可以通过虚拟风洞试验进行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涉及的项目,以及基于这些项目并将环境设计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到更广泛、更高质量的其他试验项目的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融合来解决三个层面上的现实任务:(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达标,包括国标、地标和行业标准;(2)消除其他潜在的安全隐患或在可能的条件下把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3)实现更全面、更先进的高质量环境设计。虚拟风洞试验涉及不同应用方面的几个实例。以虚拟风洞试验结果与一个2013年岁末发生在挪威的阿莱桑德的街面大风的实际发生情况作为的有效性验证的一个例子。行人在横跨人行斑马线试图进入一幢购物中心大楼时非常努力地顶风前进的镜头。由于大风,当天市政府专门为这个马路口派出了若干警察协助行人应付不测。虚拟风洞试验得到的1.5米高度风速系数云图以及与高风速区流动相关的来流三维矢量图。试验结果对应了当地机场气象台站记录的当时的风速和风向。该图清晰地验证了该区域所遭遇的局部强风的大小和方向。特别是从图上可以看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途径相邻的两座中等高度的三层和五层的建筑屋顶加速后经大楼墙面的阻挡和反射的强烈下洗气流加速所致。下洗气流的方向正好对着斑马线人行道,产生阻止行人从马路对面进入商业大楼的较大的风阻力。这些信息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某轻轨项目的站台及配楼等的风压的云图;其目的是研究自然通风和射流风机通风对站台和车站内环境舒适性和排除站内聚集的交通车辆尾气的能力和效率。地处夏暖冬冷地区某高层建筑的裙楼部分受由于室内外温差所致的冬季热压(烟囱)效应的影响的流速分布云图。目的是消除大楼内冬季时由于热压效应引起的门窗及电梯可能的操作困难或结构损坏。以及避免楼内冬季穿堂冷风导致的舒适性下降和热能浪费。某地铁项目在地下施工时施工机械与运输机械的燃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污染气体扩、消散情况的研究所得到的相对扩散浓度的云图。由于篇幅限制其他方面的模拟试验不作一一列举。鉴于黑白印刷的原因,该文的附图不能清晰地表现彩色云图的细节和完整信息,欢迎感兴趣的读者联系作者索取彩色高精度原图。

2早期重视、及早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逐渐提高,并在实际应用中得以考虑。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一些现代建筑在建设完成之后遭遇到比较棘手的环境问题。有的甚至经过若干年的各种努力也未能较好地解决。事实上,对有些方面的问题,一旦时过境迁,要回过头来再面对一些特定的环境问题,要么代价昂贵,要么技术上实现起来不现实,再要么就只好拆掉重来。

3结束语

大楼建筑设计范文5

 

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当代”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这样一个时间段,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即我们正在经历的年代)自“”结束至今,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时期:8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新世纪。由于社会变革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每个时期中国建筑语言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笼统谈论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呈现什么现象,出现什么问题,显然不够准确。“失语”原是一个病理名词,即:所谓“失语症”,是由于“大脑言语中枢病变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1],后被引申至人文学科,如人类学“失语群体理论”、语言学“失语症”理论。就当代城市建筑的“失语”,符号学家罗曼•雅各布逊对失语症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失语症障碍的任何形式都在于下列能力多少受到严重损害:不是选择与替代的能力,便是结合与组织的能力。前两种能力的损害含有无语言操作的退化,而后两种能力的损害则毁坏了保持语言单元层次的能力。相似性关系在前一类失语症里被禁锢。隐喻与相似性的混乱相悖,转喻与接受性的混乱相左。”[2]“”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急遽的市场化行为,导致中国人精神脱水,以至于社会的话语瞬间不断呈现出焦躁不安、暧昧不清的情形。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城市建筑语言的表达普遍出现“失语”的现象。这种“失语”不仅表现在选择与替代的能力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结合与组织的能力方面;既表现为隐喻的失语情结,又表现为转喻的失语情结。前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无话可说”,即:要么是没有说话的能力,要么是有说话的能力却说得跟别人一样,实质什么也没说;后者我们可以理解为“词不达意”,即:一直在说,说得越多,离言说的意图越远。除了类型上有“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的差异,“失语”现象在性质上也不一致。每个人都有哑口无言、张口结舌、默默无闻的时候,但不是说所有人都有言语功能障碍。短暂的失语与病理学上的“失语症”有很大的差异。城市建筑的“失语”由于表现形态及发生原因不同,在性质上有病态、非病态的区分,两种状况不能等量齐观。由此,我们在解读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失语”现象时,不仅要分时期,还要分类型、分性质去讨论。   一、失语之“无话可说”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消费层次低,人们对基本产品的需求绝对优先于设计上的文化品位与审美诉求,于是,实用成了城市建筑的首要原则,大批结构单一、形体简洁规整、装饰装修标准不高的“火柴盒”式建筑成为城市的主导。改革开放初期,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城市对西方城市建筑的引入和模仿,在全国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由于长期以来的住房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加之西方现代建筑观念与形式的汹涌而入,这一时期中国建筑语言普遍呈现为对西方现代建筑匆忙地、缺乏审视地、表面化地跟风与嫁接。但当国内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旧经济体制和旧观念束缚之下时,沿海开放城市的模仿就是最大的创新。城市建筑作为人力量的对象化、人化了的自然,总是自发或自觉地表征着人类的文化,本无所谓失语。之所以说城市建筑“失语”,则是相对于其应该表达的语言而言。这两个时期,城市建筑嘴巴张得很大却发不出声音,因为它没有说话的能力。前一时期,结构单一、造型单调的建筑语言固然是一种失语,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客观现实,导致城市建筑语言表达上很难做到“文质彬彬”。后一时期,对西式建筑匆忙地、缺乏审视地抄袭固然也是一种失语,但渴望变革旧体制、摆脱旧观念的热忱,决定城市建筑语言的抄袭不仅是唯一的选择,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综观中国当代30多年城市建筑发展历程,这两个时期城市建筑的“失语”更多出于一种无奈,在性质上都属于非病态的无能为力。进入90年代,沿海开放城市抄袭、模仿西式建筑的建筑语言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全国大部分城市普遍的做法。无论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是一些小城镇,其建筑语言都千篇一律地西化,原先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建筑也在一片面向现代化的欢呼声中,变成了玻璃幕墙式的水泥森林。与前两个时期不同,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经济腾飞与观念开放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此时,城市建筑不能说没有说话的能力,但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却是千城一面、千面一孔,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建筑都说着相同的“洋话”。本土的建筑语言不仅没有得到传承,现有的表达也在现代化的呼声中变“土”为“洋”,中国的城市建筑不再有“中国”的印记,重庆的建筑不再有“重庆”的特点,各个城市的建筑语言纷纷“洋话连篇”,实质上什么也没有说。这种失语是病态的、令人担忧的。如此下去,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可能会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彻底消失。   二、失语之“词不达意”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建筑又呈现出新的气象。一方面各地纷纷掀起了兴建摩天大楼的热潮,“在2011年之前封顶的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已经占据6席。世界前100座高楼,中国将超过1/3。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已经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现有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未来3年,平均每5天将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3];另一方面,许多造型新奇、视觉冲击力强的建筑竞相落户中国,如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鸟巢”、“央视新台址”与“北京当代万国城”一同入选。中国俨然成了“先锋建筑师的实验场”。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城市建筑有了标新立异的冲动。不排除有些城市的本意是对普遍存在的城市建筑语言“无话可说”的有意识矫正,但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盲目跟风,单纯追求“视觉审美”的标新立异,不但没有使当代城市建筑摆脱“失语”的窘境,反而使之走向“失语”的另一端———“词不达意”,说得越多偏离主题越远。城市建筑要表达的“意”至少包含三方面内涵:人性关怀、文化关怀、环境关怀。#p#分页标题#e#   (一)人性关怀   “在世界100座最高建筑中,北美所占比例将从1990年的80%下降到2012年的18%。2012年,世界前100座最高建筑中将有45座出现于亚洲,仅中国就将占有34座。”[3]从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高楼与城市住宅区理事会执行董事安东尼•伍德的口中,我们不难发现,摩天大楼并不是北美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的追求,唯独中国情有独钟。很多国家之所以放慢甚至停止新建摩天大楼的步伐,除了经济学领域的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摩天大楼缺乏人性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古语云“道不远人”,任何发展,都不应该忽略“人”的存在,都应该尊重人、方便人、服务人,具有人性的温暖和光辉。对于城市建筑而言,人性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营造适宜人类生活的栖居之地。欧洲许多城市在“救救孩子,救救老人,少建高楼”的口号下,一度有计划地拆除高楼,其实就是对高楼是否宜居的直接质疑。新世纪兴建摩天大楼的热潮不仅来势汹汹,更可怕的是没有保持起码的理智。“国内一些并不具备‘摩天大楼’消费力的城市,也在规划兴建顶级摩天大楼,它们包括:海口、昆明、防城港、南宁、东莞等。比如广西防城港市,计划要兴建528米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高度超过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但是防城港的城市人口却还不足100万;在‘中国城市规划摩天建筑总量排行’中,GDP总量刚破1000亿元的贵阳,却规划了17座摩天大楼,在全国居第5位。”[4]没有摩天大楼消化能力的城市,未经深思熟虑地盲目跟风,其建筑语言必然是“口出狂言”。城市发展资源有限,厚此必然薄彼,盲目攀比中豪赌式的建筑规划,必然离人性化关怀的建筑理念相去甚远。   (二)文化关怀   城市建筑首先是人社会实践的对象,是人力量的对象化。当建筑语言自觉地凝聚人类创造的才能和智慧,充满着人类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时,它便成了“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对建筑进行观照,就是对自己的劳动产品进行观照。在这种关照中,人们看到了人类创造性的本质力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和要求,看到了愿望和理想的实现,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灵魂和人格的显现。城市建筑不仅是人作为物质生命存在的表现,更是人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存在的外化。人性关怀与文化关怀共同构成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城市文化精神是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标准为主体因素的精神形态文化。历史遗存、文化符号构成了城市的显性特征,民风、民俗、生活方式构成了其隐形特征。”[5]城市文化精神就是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6]当代城市建筑在千城一面和“新、奇、特”的狂欢中,踏平了城市文化的显性特征,丢弃了城市文化的隐形特征,既不保护也不传承,建筑这本“石头的史书”已经没有了本区域、本民族的印记,城市居民的精神也变得焦灼、膨胀和暧昧。   (三)环境关怀   人们习惯把“鸟蛋(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新台址”称为北京三大地标性建筑。作为中国先锋建筑的代表,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造价太高,太浪费;维护保养繁琐且成本巨大;形式过于标新立异,与周边环境与建筑极不协调。显然这三大建筑都很难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有学者甚至直指其与绿色设计观念背道而驰:“(修建‘鸟巢’)炼四万吨钢得给环境带来多大的负荷,会造成多大的污染?大剧院前面的水池一天得蒸发多少水,清洗玻璃外壳又会造成多少人力和物力的支出?这是哪门子绿色设计?”[7]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建筑价值取向过多强调“视觉审美”,“一味地用视觉审美要求把握建筑设计,只求形态、体量、立面、肌理或色彩等视觉形式方面的新颖独特效果或审美震撼力”[8],往往忽略与人、与周边建筑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观念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哲学基础,中国建筑的美就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韵律。缺少环境关怀的中国建筑语言,说得越多离题愈远。   三、结语   建筑作为一种人建环境,建筑的“失语”就是人的失语。中国当代城市建筑之所以表现出如此种种的“失语”现象,甚至存在病态的状况,其核心原因是人价值观念的混乱、人文精神的失落。“”十年,中国人的文化记忆经历了一场洗涤,传统的价值观念洗刷殆尽,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使中国再次与世界隔绝开来。改革开放后,汹涌而入的西方现代观念正好满足了人们掩藏“”记忆、重塑价值观念的精神诉求。然而,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心理,导致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现代观念匆忙地、缺乏审视地“拿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传统价值观念与各种新价值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发生混战。新的价值观念还不能自圆其说,旧的价值观念也不能挥之而去,以致人们精神领域混乱无比,心中疑虑重重,并导致了行为的无规则。人们对“现代化城市”观念混乱,才会以“现代化”的名义,纷纷拆毁历史建筑,建造玻璃幕墙的水泥森林;对“绿色设计”观念模糊,才会纷纷改造原生环境,营造诸如“大草坪”、“人工湖”的“绿色环境”。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存在“失语”现象,那什么样的城市建筑语言不“失语”?明代学者文震亨关于好建筑环境的“三忘”境界给我们诸多启示。他说:“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9]这就要求中国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找准自己的价值取向,为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居民提供一个“可居,可行,可游”的砖石画卷。

大楼建筑设计范文6

关键词:理性主义设计逻辑;建筑形式独特性;感性空间;场地与环境;空间的独特性;形式手法特征;地标性与象征性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技术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致,大众的审美越来越多元化,加上设计周期越来越短,设计师们已经很难专注于研究如何创造独特的空间形态,如何创造与众不同的标志性场所,而更多地采用实用主义的手法,套用时尚流行的“样式”。这样的结果就是给城市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样貌,显然远离了设计的初衷,因此有必要重新强调建筑形式独特性与标志性的意义,并希望能找回设计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先从理论上梳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建筑的形式与感性空间。建筑的形式问题是建筑设计终极问题之一,而什么是建筑的独特的形式感?这个问题不仅是设计师对每个设计项目必定思考的一个问题,也一直是非专业的普罗大众对建筑审美的疑问,并且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也非常热衷于探讨这个问题。古典主义史学家们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形式构图审美,并给予不同的风格定义,因此“希腊柱式”“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等成为设计的主要词汇。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以及理论家们则把这个问题归结于空间与功能,即所谓“形式追随功能”“形式源于空间”,空间是主角,功能是配角。近年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肯尼思•佛兰普顿的“建构文化研究”一书对理论界及设计界影响巨大,此书成了设计师们口中的“圣经”,一时间建造、结构、工艺、材料、诗意等成为设计师必备的词汇。“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意表现,那么建构就是一种艺术,不过它的艺术性既非具象艺术又非抽象艺术能够概括”,总之建筑的独特形式是源于建构与工艺[1]。建筑形式的独特感可以归结为“感性空间场所”的创造。它的形成至少包含以下元素:环境的独特性;空间的独特性;形式的象征性;设计手法的独特性;材料与工艺的独特性。这些会在后面的实例中逐一阐述。我们在此不谈风格不谈理论,仅从设计的方法论角度,探讨简单形体的独特性形式设计方法,甚至可以抽象到仅谈“方盒子”的形式独特性的方法,这应该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第二,理性逻辑与现代建筑设计。在短时间的设计周期如何设计出具有专业气质和高水平的建筑空间?我们的答案是采用理性主义的设计逻辑,这是一种捷径,但理性主义却往往伴随着单调与呆板,因此需要讨论如何以理性的逻辑设计出独特而感性的建筑形式。理性设计原则与建筑独特性的追求往往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设计师正是需要以其专业的设计能力协调好这些矛盾,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又能符合业主功能与经济性要求的空间场所。这不仅仅需要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更需要个人的感性与创造力。当代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已经很难以一种单一的理论或者风格来作为设计的指导,显然需要更加综合更加系统设计手法。“福建省气象防灾中心”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办公楼。政府职能部门的办公场所在建筑设计规划中往往受制于功能空间限制、成本控制、多层次的审核与报批等因素,最终基本都会磨平了原方案的特色,很难做到保持初心。因此,此类项目如何平衡这些因素又可以争取有限空间的特色,则是我们职业追求的一种专业性的探索。本文即以此项目的设计过程来阐述一些独特性设计的方法,已说明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场景。

一、场地与环境

环境的独特性是每个建筑项目产生独特形式最重要的源泉。很多独特形态元素的产生都跟环境相关联。“可以把建筑的外部环境分为三个层面,即城市层面、地段层面和场地层面”[2]。认真分析这三个层面的各种因素从中推导出总体布局以及空间、动线的关系,从而产生最基本建筑形态与空间关系。

(一)城市层面

福建省气象防灾中心项目位于福州的金山区域,是一个已经开发了30年的成熟的城市板块,周边道路、配套设施都十分完善。由于基地用地较为宽裕,所以规划层面对基地的限制影响较小,因此采用简洁的现代风格比较适合周边的建筑风貌。

(二)地段层面

基地位于建新中路和卢滨路的交叉口,北侧隔卢滨路为特检大楼和国家化学气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二期,西北为凤岗小学,西侧隔规划路为建中小区,东侧隔建新中路为中庚城,南侧除预留用地外为在建916工程。场地四面全部临街,交通十分便利。

(三)场地层面

场地内部有3株大树,其中有一级及二级保护的古树名木各1株,均应予以保留,场地西侧路边的大榕树也应在设计中给予充分的考量。由此可以根据环境进行初步的建筑形态强排推演,首先确定了几个简单的几何体围合大小几个院落的初步空间形态特征,然后根据不同的功能形成4个体块,这些功能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总体布局有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式布局各功能区联系密切、紧凑,外部形象与室外观测条件好,但办公环境拥挤、相互干扰严重;分散式布局各功能区围合院落布置,相对独立、干扰小、办公环境好,但占地较大,室外观测条件及外部形象欠佳。最终,总体布局结合了两种方式的优点,使整合功能的同时也拥有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二、空间的独特性

空间的独特性是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最核心特征,“对空间的处理或许是界定建筑特色最主要的元素”。现代主义设计语言都是围绕着空间这个主角做文章的。没有独特性的空间就形成不了有吸引力的场所,而没有场所感的空间就等于建筑没有了灵魂。

(一)功能的理性推演空间布局特征

“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建筑学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在所有其他的原则中它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空间的布局必须与功能需求相结合,而且必须是高效便捷的联系,必须是理性的推演的结果。本项目主要包含以下6个大的专业功能区:防灾业务综合大楼;防灾业务综合大楼附属楼;公众气象服务功能区;大气探测功能区;科技中心及气象业务保障中心;50×50米的室外观测场地。室外的各类庭院、广场、步道和联系各功能区的平台、空中走廊穿插于建筑内外,优化了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形成了多样、变化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同时,庭院化的处理也使得基地内部主要的3株古树得以自然保留并结合在环境中,这也体现了最生态化的防灾方式就是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

(二)“院落式”空间形态组合特征

项目功能布局结合地形地势,采用多层高层序列结合以“院落式”的空间布局。既满足功能动静分离的要求,又形成了有丰富层次的独特空间。由此空间的感性初步形成。21层的主楼大楼以及3栋功能不同的配套多层,相对独立,通过各类庭院、广场、步道作为纽带使各区域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在公共空间、室外开敞空间结合地块内的古树设置独立、宽敞的休闲区,建筑内在节点处设置为研发、办公人员休息、交谈的交流区等,使建筑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综合性研发、办公场所。功能的理性顺应了气象防灾工作严谨科学、合理有序和迅速高效的特点,而空间的感性则体现了工作环境的丰富层次与人性化(图1)。

三、地标性与象征性

建筑形式最初的概念显然源于建筑需要表达的象征性,它通常取决于环境也取决于功能与内容,能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象征性形式元素往往就能成为区域的地标性建筑[3]。防灾中心的职能为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则代表着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灾害规律、探寻灾害本质和防御灾害发生的理性,即所谓“从容应对”。因此,这种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与交织成为贯穿设计过程的主要脉络。建筑形式以挺拔且高低错落的方盒子组合象征起伏的山峦,代表着坚定与沉稳,寓意着“不测风云,从容应对”,从而呈现出建筑的特定性格和内涵。

四、形式手法特征

简洁抽象的几何形体的研究是现代艺术以及现代主义建筑重要的手法。几何立体构成是现代审美的基础理论。通过“分割”“变形”“叠加”“排列组合”等形式手法,将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引人入胜的视觉形态。这个项目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构成手法:一是非对称动态平衡,“以非对称的形态取代古典建筑的静态、对称的构图是现代建筑艺术语言形成的标志,也是现代设计的基石。”二是采用错开、分离、拉伸、切割等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视觉的非对称平衡,使形态更具有冲击力。三是叠加与增加手法。在大体块上增加或叠加局部小体块以丰富界面层次,是立体构成常用的手法。四是肌理与对比。两个主要体块分别采用横向与竖向幕墙形式以增强肌理对比。

五、建构细节设计

设计上结合使用方气象防灾与公共服务等的功能需求,并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设计本身,通过平面的布局尽量减少设备的过度依赖。建筑主楼形体舒展,交通筒集中布置于建筑北侧更加节能经济;建筑顶部的构架造型处理有助于遮挡阳光且屋面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布置气象设备;建筑立面设计良好地利用了朝向,保证功能房间的日照充足[4]。不透明的瓷质薄板和具有半透明效果的冲孔铝板立面处理尽可能地最小化日照影响,结合铝板线条构建了建筑的整体感,主楼裙房斜墙体的处理让建筑拥有雕塑感。方案上结合气象局防灾公共服务的特征,运用黑白灰的色调构成,体现出建筑的庄严坚实,响应气象工作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不缺乏活力轻松的一面。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空间,将气象档案馆、风洞实验场地等大开间分别设置于2#、3#、4#楼多层建筑,局部采用钢构网架屋面,混凝土屋面设计防水和保温一体化的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尽量减小梁柱截面和基础造价,1#主楼采用框剪结构,大厅框架柱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柱。

六、结语

大楼建筑设计范文7

关键词:BIM技术;结构设计;BIM应用

0引言

在以往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采用的设计方式通常是依靠CAD软件进行二维化的设计,这就导致建筑结构的问题很难在设计过程当中发现,进而影响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因此,只有借助更加优秀的BIM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检测与绘制,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1BIM技术概述

1.1BIM技术定义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简称,是一种由Autodesk公司在2002年提出,并且在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可的工程设计建造管理数据化工具,通过将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进行整合,就可以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直到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终结的整个过程当中将建筑的各种信息使用三维模型数据库进行表现、共享与传递,进而使建筑工程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运营单位与业主加强对建筑信息的了解,进而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协同。

1.2运用BIM技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势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BIM可以以数字的形式将建筑结构的不同信息进行展现,不仅可以集成包含建筑使用材料、建筑使用性质、建筑结构空间关系等多种信息,更能够将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的信息进行数字化与模型化,从而使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能够更方便的进行资料的调阅;此外,BIM技术还能够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进行有效的可视化转变。比如常见的CAD软件生成的建筑构件的二维图形,就可以借助BIM技术进行立体化呈现,从而使设计人员更好的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2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

2.1对建筑结构与场地进行分析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需要为建筑结构赋予多种实用的特点,比如稳固性、安全性等,如果这些特点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就很可能在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投入使用后形成安全隐患。而借助BIM技术。设计人员就可以充分的在设计阶段对建筑结构与建筑地点进行分析,并且进行模型的建立,随后通过对建筑结构模型的模拟施工来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调整,直到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

2.2对建筑结构性能进行分析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需要做的不仅是将建筑结构的框架进行排列,更需要在保证建筑结构美观的同时使建筑结构有着良好的性能,而这也与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不谋而合。在以往的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分析建筑结构的性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受到分析人员主观意识或注意力的影响,很可能导致结果存在偏差;而借助BIM技术,设计人员就可以充分的降低人力物力的消耗,避免误差的出现,从而保障建筑结构的性能。

2.3使用三维建模构建结构模型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BIM技术所提供的三维模型还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模型、部分模型与关联性结构模型进行构建。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建筑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只有借助BIM技术将建筑结构进行可视化的构建,并对建筑结构的整体结构模型、部分结构模型与关联性结构模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才能更好的解决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成本、材料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稳定。

2.4使建筑结构设计保持协调性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BIM技术的运用还能够使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保持足够的协调性。在以往的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由于建筑结构设计这一工作牵涉到许多方面,因此往往需要多位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人员进行充分的设计与交流,而这就很容易在数据交流的过程当中出现信息混乱的问题;而借助BIM技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开展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并且借助中性数据库的存在避免设计者数据交流问题的产生,进而使建筑结构设计具有更好的协调性。

3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难点

3.1三维建模软件与二维视图的参数难以匹配

在使用BIM技术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以BIM技术为基础的3D工具软件与以往的2D视图创建技术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参数与模块参变量之间的差异,而这也成为了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第一个应用难点。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即使是使用BIM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三维设计,也需要注意在BIM三维软件与2D视图创建之间保持连贯,如果系统参数设计不正确,或2D工具与3D工具的参数不匹配,就很容易在设计中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3.2三维图形难以达成特殊结构模块的施工模拟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有时需要设计一些特殊形式的建筑结构,而这就需要采用特定的模块对这些结构进行设计。但在运用BIM技术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当中,使用3D图形与剖面视图很难呈现出理想的设计效果,更不用说对建筑结构进行模拟施工,因此许多的设计人员在遇到这些特殊的建筑结构设计时会选择改用2D工具进行绘图设计,从而导致BIM难以对特殊结构模块与2D设计方案进行读取,进而降低施工模拟的质量。

3.3BIM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

在使用BIM技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由于BIM这一技术的特殊性,导致建筑施工单位需要在这方面产生相当高的成本投入,除了需要购买对应的设备与引进相关技术之外,建筑施工单位还需要对设计人员进行BIM技术方面的培训,进而导致建筑设计的成本大幅提升。此外,在BIM设备使用的过程当中,对设备的升级更新以及设备故障的修理都属于额外的支出项,而这就导致BIM技术应用成本成为了影响BIM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

4工程实例应用分析

本工程以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大楼(1号楼与2号楼)项目为依托,使用Revit软件创建项目结构BIM模型,并将结构模型导入盈建科软件进行结构受力分析,绘制三维钢筋,并出BIM结构施工图。

4.1针对建筑项目建立项目样板

在使用BIM技术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建筑项目设立相应的项目样板。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项目样板包含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线型、字体、符号与表达方式,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结构的设计速度,更能够在减少设计过程当中的重复工作的同时,逐渐形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建筑设计标准,进而为其他建筑工程的设计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

4.2BIM结构分析

在项目样板文件中,运用Revit软件创建检测大楼BIM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结构构件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柱、梁、剪力墙、楼板等多种不同的类型。BIM结构模型创建完成后,通过相应插件将BIM模型导入到盈建科结构分析软件中,各构件模型参数要满足持久和抗震工况的参数要求,即可对模型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以本项目2号楼为例,该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楼层总数为12层,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将2号楼BIM模型(如图2),通过相关转换接口技术,导入盈建科结构分析软件,生成结构计算分析模型(如图3),其控制参数信息表如表1所示。通过盈建科结构分析软件计算考虑3个周期,得到各振型周期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图4,图5,图6所示。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最大位移表位移信息(取前6层为例)如表3所示。将此计算结果与盈建科软件单独建立结构模型的分析数据对比发现,其计算结果虽有误差,但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确保了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证明了运用BIM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可行性。通过BIM技术,可将结构分析数据反馈至BIM模型中,当修改BIM模型时,可实现结构分析信息与BIM模型的联动修改,避免多次重复建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3BIM钢筋建模

运用BIM技术可对整个项目或者指定部位创建结构的三维钢筋,一般来说,设计人员可以先通过插件方式来创建钢筋模型,再通过手动调节方式,对钢筋模型进行优化,如图7所示为该检测大楼地下车库钢筋模型。三维可视化钢筋模型可直观展示钢筋的布置方式和布置位置,方便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查看。同时,在空间关系较为复杂的局部节点创建局部钢筋BIM剖切模型,可避免在整体模型中大范围拖动查看带来的频繁操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4生成BIM结构平法施工图

在使用BIM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最后一步,就是将BIM软件当中的3D建筑结构模型转换成为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常用的2D平面版式的设计图纸。在此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需要将3D建模当中的关键数据与核心信息进行充分的提取,并且在平面版式的设计图当中进行多个角度的展示,同时采取特殊的符号进行标注,确保施工图面信息与模型信息保持一致,以便施工人员能够更好更快的读懂建筑结构的设计图纸,从而满足建筑工程的施工时间与施工质量的要求。

5结束语

大楼建筑设计范文8

在整个现代建筑设计系统中,室内设计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并对建筑整体设计产生一定影响。为能够使室内设计效果更加理想,建筑整体设计更加和谐,应当将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通盘考虑。因而,本文就建筑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一体化的关系、实现途径等内容展开探讨,进一步阐述建筑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一体化的意义。

关键词:

室内设计;建筑整体设计;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诸多商业写字楼、企业总部办公大楼、医疗建筑、市政服务中心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再加之,东西方审美意蕴不断融合,建筑围护结构也由实体砖墙转变为大面积玻璃幕墙,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对室内设计及建筑整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建筑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一体化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使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实现有机结合,使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的关系更加和谐。

1建筑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1.1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的异同

室内设计和建筑整体设计两者存在共同之处。对于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而言,两者均应先行保证建筑工程使用功能得到满足,比如在设计时应当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同时,再对这些相关功能需求及设备进行综合考虑,两者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及经济条件制约。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两者均需要与一定辅助条件相结合,从而合理进行制图以及构思。室内设计和建筑整体设计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其主要对整体建筑结构及外观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对外部各个方面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合理进行空间设计。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其主要是在建筑工程基础上对某个特定空间进行外部环境设计及内部环境设计,同时依据客户要求,通过色彩、功能、材料应用等方式进行室内空间环境营造。

1.2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关系

首先,室内设计和建筑整体设计之间存在一定的“秩序”关系。室内设计是对建筑设计的一种延续,是空间改造与升华的又一过程。建筑设计的功能、气质、空间尺度等要素都深深影响着室内空间的风格、档次。当然,从现代建筑来看,室内设计也将反作用于建筑整体,在当今四面玻璃幕墙围护的建筑外观中都将渗透着室内设计的掠影,对建筑整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基于建筑主体工程完成后现场所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室内设计可进一步补充及整合,这样才能够使建筑物及建筑室内在大自然中较好融入,使用户体验得到极大提升。其次,建筑主体的空间构造及相关配套设施会对室内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建筑消防水管位置,暖通风格大小、厚度,电气桥架等设备设施的影响。所以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合理规划及布局[1]。

2建筑室内设计及整体设计一体化实现途径

2.1室内设计人员应当参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

在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过程中,为能够使一体化设计得以较好实现,在确定建筑主体设计方案之后,室内设计人员应提前介入建筑整体设计提出自身观点及看法,并且要与建筑设计人员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建筑设计空间及室内设计空间,由此一来,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才能更加协调、空间更加和谐。通常情况下,室内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建筑设计限制,为能够使这种限制减轻,应当使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相关内容实现有效融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能够使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室内设计人员可与建筑设计人员进行讨论,合理调整各自设计方案,从而使有效融合得以实现。

2.2室内设计风格及建筑设计风格有效融合

在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过程中,为能够使一体化设计得以有效实现,使室内设计风格及建筑设计风格基本实现统一,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融合、视觉融合以及心理融合。第一,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文化融合。在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一体化过程中,文化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建筑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不同的建筑而言,其所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建筑设计风格通过情况下都会受到历史发展、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形态等相关因素影响,因而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对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历史、社会以及民族与地域等相关内容进行解析,从而使室内设计风格与建筑风格一致,在文化上起到一脉相承,起承转合的作用。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依据建筑整体对室内设计文化气质进行确定,比如,可选择特定图案、室内装饰物及色彩等使地域文化得以体现,同时结合现代化设备及材料,从而使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文化融合得以较好实现。第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心理融合。对于不同建筑物而言,其外部特征也将传达出不同的气质,例如政府办公大楼给人以气派、端庄、稳重、肃穆的心理情感。因此,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设计手段的运用,对建筑所传达出的心理情感进行解析,设计师可利用对人们心理具有较大触动的一些装饰元素,进行特殊安排,比如设计图案、雕塑、建筑布局形式、材质、空间尺度等元素进行内外衔接与融合,从而实现心理融合。第三,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视觉融合。通常而言,物体形状、尺寸以及色彩等各个方面因素均会影响人们主观印象,很多人都是通过视觉对事物进行感知,因此在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过程中,为能够实现一体化设计目标,则应当注意实现视觉融合,设计人员可对整体建筑中相关视觉元素合理挖掘,在此基础上将其在室内设计中合理引入,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使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能够在视觉上实现相互协调及统一,从而使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一体化能够得以更好实现[2]。

3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一体化重要意义

在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过程中,积极实现一体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首先,它可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实现资源节约。在建筑设计前期阶段,通过室内设计地前期配合,对建筑空间结构及相关配套设施中不合理之处可及时进行修正,有效防止由于室内设计及建筑设计两者要求存在差异而造成地返工,从而可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实现资源节约。其次,使建筑整体设计与室内设计高度统一,实现文化、视觉、心理要素上的一体化,由此达到人们对美的更高追求。最后,对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实现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一体化过程中,可使建筑外部及建筑内部各个方面设计均应当以同一理念为出发点,可从整体出发,对各个方面进行协调设计,从而使各个方面能够得以共同协调发展[3]。

4结语

室内设计作为当前建筑整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够使其得到更加满意效果,达到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追求,应当积极推进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一体化,使两者实现文脉上的一脉相承、形式上的内外呼应、气质上的里外相连。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在把握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有效途径实现一体化设计,从而使室内设计及建筑整体完美融合,呈现于高楼矗立的大环境中。

作者:潘树峰 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左时轮.探析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J].建材与装饰,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