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范例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实体经济;零售营销

1.前言

1.1研究背景

1995年网络技术的到来,就预示着互联网的发展着势不可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加速,互联网产业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影响显著。百度、腾讯、阿里三大巨头为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崛起产生了巨大的造富效应,众多企业对未来有无限美好的憧憬。因此,实体企业、研究机构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开始纷纷转向与互联网有关的“主题”。在“互联网+”战略下,实体店如何更好地开展营销计划是其主要关注点。

1.2研究意义

网络技术的迅猛之势让实体企业的传统营销已不能完全适应宏观环境。必须在结构、营销模式上进行快速调整,拓展线上营销模式,线上线下无缝融合模式成为传统实体企业开始追捧的方向。当前,分析我国传统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变革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剖析实体经济的线下优势,如何保持这种优势以及拓展线上发展,融合线上线下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创新,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从而,从实体企业的内部机制上减少改革的矛盾,尽快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宏观经营环境,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实体经济也将视角聚焦在网络经济下线上零售的巨大潜力,实体经济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面对这种创新的业务经营模式,传统零售业还是经验不足,不能合理配置自身条件,适应环境,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导致企业自身线上线下业务互相争抢市场。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实体店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企业适应线上线下零售经营环境的能力,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2.实体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处境

在网络经济的千变万化中,零售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实体店铺如何从根本上减少高昂的租赁成本、人工成本、仓储成本等,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实体店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来突破重围这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实体经济是税赋的来源之一。而当下我国面临的形势是大家纷纷转向网络经济,在众多行业呈现出了脱实向虚的现象,必将出现失衡现状。传统的沃尔玛和前沿的互联网经济,两种经济模式,一个线下,一个线上,一个是重在实体经营,一个偏爱网络经济。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实体店有着网店永远无法替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网店有着实体店铺不具有的成本优势。两者相互角逐又互相牵绊。网络技术井喷式的发展,各大商场、店铺纷纷歇业,而淘宝却不断创造销售奇迹;联通和移动在收费项目上也进行了战略调整;即使是银行面对余额宝也束手无策。网络经济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各市场主体也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以及较强的冲击力。首先,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系统产生冲击。网店涉及产品、渠道面广线多,店铺平台空间展示无界限而且拥有实体店铺没有的租赁成本优势,产品售价较为优惠颇具吸引力。因此,实体店铺转向网络平台产品零售。例如,沃尔玛从传统零售环节起家,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销售渠道产生了较强的冲击。沃尔玛因为空间限制使得连锁经营的分店很难接触和挖掘出潜在客户,所以零售商会选择中间商,比如总经销商、商等中介机构进行产品的销售。这种形式在货物的调动、退换问题等方面较为复杂。利用网络技术,大部分品牌直接利用网络聊天沟通工具产品或者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销售,满足顾客需求,完成售后服务。因此,零售渠道变得扁平化,企业可以直接通过工厂仓库直接配送货物,减少了以往实体经销点带来的回流等额外损耗。

3.互联网时代下实体企业面临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匮乏,转型困难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网络零售,开展传统零售业+O2O模式对于实体店铺营销具有一定挑战。大批新技术进入应用爆发期,加速零售在采购、销售、服务等方面改善运营效率及用户体验。对于传统实体企业,网络信息技术还是个新生的事物,很多企业对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不甚了解,在短时间内对这一新技术进行认识、充分利用,并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对实体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一方面,对实体零售而言,开展网络零售相对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要求更为苛刻。网络购物环境的稳定与安全是网络实体企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良好消费体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强大的、稳定的,同时兼具个性化需求的网络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而传统实体企业在互联网平台建设、数据挖掘等方面还处于短板。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对效率的要求很高,实体企业的管理层技术相对落后,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往往只停留在建设企业线上经营平台上,而对信息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重视不足。传统零售企业内部同时具备电子商务运作能力和传统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匮乏。大多数传统企业仅仅是依靠线下零售的管理方式来发展线上线下,缺乏完整独立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管理体系。想在短时间内进行成功转型,实体企业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空间。

3.2线上线下融合遇阻

相对于传统零售渠道,网络零售具有价格低廉、支付便捷以及取货方便的优势。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融合过程中,两种模式存在互相争抢资源,抢占市场份额等问题,因此如何让两种模式有效融合,发挥辐射效应,成为很多传统企业(如沃尔玛、麦德龙)转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另外,实体店铺转型适应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从线上线下商品的配置、人员薪资调整、匹配管理制度等方面都需要企业进行严格的战略部署。线下,特别是连锁企业,具有门店分布零散、数量众多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实现各个门店库存的统一调配,把门店变为前置仓。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重大趋势,线上线下要求企业重视用户体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满足以及售后服务企业资源的调配,这对实体经营和网络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资金压力较大

受整体宏观环境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变慢,物价水平增速的影响,实体企业各方面成本都呈上升趋势了,受到新兴网络零售的冲击,且转型初期企业压力较大资金不充裕,实体零售利润更是持续下滑。企业转型进行线上线下融合需要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以及人力资本建设投入,给企业经营带来的较大的压力。实体店铺在运营过程压力突显,线下零售在新环境下出现的利润锐减情况,导致线上零售平台建设资金不足。较多企业所开展的线上业务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出现很多线上业务投入高低回报,甚至影响线下业务的开展。因此,实体企业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一创新发展业务,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面对这一创新发展的转变中,要保证企业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快速转型。

4.互联网时代下实体企业解决问题的对策

4.1充分利用优势,树立融合发展意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互联网零售在当今市场的地位已不容忽视。面对互联网零售的冲击,传统企业陷入单纯通过依靠线下经营,提升线下实力来获得长足发展的困境。实体店铺具有网店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具有统一的品牌形象,可以树立统一的品牌信任和认知,消费者可以通过实地消费享受购物和体验,感受服务的至高无上感。特别是一些奢侈品零售店的优势是网络店铺不可比拟的,奢侈品店铺的消费能体现客户身份地位,获得满足感。实体经济应充分利用优势顺应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加强线下经营如采取精准营销、情感营销等,同时转变经营理念融入线上经营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目前,许多实体企业已意识到了互联网零售对于实体零售的冲击,通过采取建立线上渠道、与各大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共赢模式。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网络经济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中心作为企业发展方向,消费者在实体经济中获得体验性需求,同时又借助网络经济获得了便利性的需求。因此,通过资本引入、合作等两者有机的结合,整合两者的功能差异化优势,增强企业线上信息交互、在线交易、精准营销等功能以及充分利用企业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公司运营效率的提高,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结合,从而适应多变的消费需求,使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2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打造出色营销团队

实体企业建设信息技术平台对线上线下融合至关重要。新技术助力企业发展,企业的融合发展已经由曾经的商品流转移信息流,苏宁、盒马生鲜、优衣库等其零售管理水平也不再单纯的是商品管理而是信息管理。企业要加大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例如京东将发挥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共享平台,掌握并分析大量的消费者行为信息构建管理信息系统,从整体角度统筹线上线下平台经营的融合,打造业务和管理一体化的处理体系以节约资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了解详细的线上线下商品供应数据信息,以便于准确把握市场变动信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需要优秀的网络营销团队,为企业在变化莫测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保驾护航。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与时俱进定期为网络营销工作人员进行相应培训,让其具备营销能力、网络能力、协调能力等。

4.3提升传统零售企业资本利用能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企业在以往的市场营销中经营成本上升造成企业资金不充裕,通过网络营销减少营销环节,减少经营成本,同时能以较快的时间利用网络空间不受限的优势将企业产品信息传递给客户,并节约仓储成本等。但要进行线上线下的联动营销,资本不充裕的企业举步维艰。因此企业资金实力强弱对实行线上线下模式转型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发展线上线下融合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持以及网络营销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前期盈利能力较弱,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正常经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例如,在新零售的领军成员盒马生鲜的门店中,更是将线上线下完全融合。苏宁易购选择将渠道下沉,通过路演、比赛以及展示新奇产品等线下拓展来增加资金来源。同时通过专供线上和线下的区隔,减少电商对实体门店的冲击,实现资本融合,平台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5.结束语

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是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发展的好时机。在未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受到网络技术更广泛、更深入的影响。对于传统的零售业而言,应该在保留一定的实体店铺保持精准和情感营销的优势,做好网络店铺经营,更好地完成线上与线下的合作经营,使营业额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进.网络经济背景下实体店的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4(06)

[2]魏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11)

实体经济范文2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策略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相互依靠的,二者彼此都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同时二者之间也互相补充、彼此制衡,所以两种经济形势应该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在初期阶段,实体经济作为基础给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后期金融经济作为指引不断细化完善实体经济的形式。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保证市场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二者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拿出切实有效的整治措施为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保驾护航”。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实体经济,笼统地讲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也可以表述为人凭借思想活动、利用工具媒介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实体经济的涵盖范围较为广阔,其包含了物质产品的产出、流通,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服务,总的来说囊括了农业、工业、商业等现代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方式。其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保障未来发展的关键经济力量。金融经济,就是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金融资源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其关系到货币、证券、股票以及各种衍生产品,但金融经济的最重要特点是以信用活动为中心,不论是货币资金的借贷、债券股票及证券的发行等等都是围绕信用进行资源流通。相较于实体经济,其具有更为方便的交易模式,也促进了经济市场的发展。

(二)内在联系

总的来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体两面,唇齿相依的。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而金融经济又能反过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虽然是建立在虚拟化的经济市场中的,但其需要依赖于以货币为主要流通工具的实体经济,也只有实体经济创造出足够的金融资源,金融经济才能有足够的运作空间。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实体经济关乎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而金融经济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需要借助实体经济才能起到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最终目的。在发展方面,金融经济搭乘互联网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质的飞跃,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便利方式更是将股票、债券、基金等“搬上”个人智能终端,让所有人都能随时随地参与到金融经济的交易活动中来。而在金融经济的发展影响下,实体经济的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资源配置明显优化,进一步助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近些年来我国凭借金融经济成功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也一定程度上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要想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以金融经济的优势不断推动实体经济的进步。

(三)发展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经济持续上行的影响,金融经济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虽然其对实体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更需要有意识地引导,由于我国遗留的一些发展问题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性,将金融经济的优势转变为实体经济的动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上看,企业经济发展占据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在企业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多的前提下,其必然会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也是金融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的现实阻碍。

二、促进两种经济形式良性互动的策略

(一)完善金融经济体系

金融经济从本质上讲是对现有金融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因此其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此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但从目前的金融经济优势向实体经济转化的效率来讲,仍然与我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不相称,因此金融经济体系仍然存在可优化的方向。首先我们需要不断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沟通联系,让两种模式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动情况。如果想要更快地提升国民经济水平,那必然要通过金融经济来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而再带动各行业、各领域投入到经济市场运作中,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让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更雄厚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金融产品的丰富和完善构建更为健全的金融经济体系,形成更为科学的金融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二)调整金融融资标准

不断调整金融融资标准使之与时代、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需手段。快速、迅猛的经济增长需要金融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持,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运用科学手段进行合理调控,不仅要通过政策法规将金融经济市场的交易方式、流程进行严格限定,也要对融资标准设置准确设定。从国家发展的角度上看,如果融资标准不合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难以与金融市场发展相匹配,那必然会对金融经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而基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企业将对实体经济的运营造成严重打击。对于金融融资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看待,如果融资标准过于宽松,大量融资方的涌入会很快促生金融泡沫,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如果融资标准过于苛刻,融资不足的问题又会成为阻碍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金融融资标准应当以市场情况为参考,结合科学预估,更好地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强化互促影响作用

在相对稳定的金融情况下,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实体经济也是支撑金融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虚拟金融进一步拓宽了金融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推动金融经济一向对高速的态势发展。在这种情况必须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以金融服务为例,互联网的应用让金融产品的形式更加丰富,但如果要使其与实体经济加强联系,就需要将更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面向个人及小微企业倾斜,让更多的社会个体得到发展资源,以此将金融经济的发展优势扩散到实体经济内,让实体经济同样享受到信息技术的红利,从而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将货币拉回到重要位置,才能再次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利好因素,从而维持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做好金融市场监管

金融市场是一定程度上的开放市场,其在长期的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发展问题或漏洞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督。首先应当合理利用法律手段适度介入,并严格落实金融经济风险管理制度,对市场发展情况、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分析;其次要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资金使用率等情况进行观测和研究,及时发现其流动性减慢、回流不正常、资金冻结等情况,做好问题预防机制;然后就是要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要做好预估评判,及时通过制度优化、政策制定来规避世界经济风险,这也是保障金融经济平稳发展,强化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关系的最佳手段;最后监管部门应该努力推动金融沟通机制的落地实施,让市场与监管、监管与政府之间能做到舒畅沟通、有效交流,及时传递、反馈信息,促进金融相关功效的效率不断提升。

(五)加强金融风险管控

虽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联系紧密,但从性质上说,实体经济是依托于买卖双方的实际交易的,而金融经济则是以信用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种价值交易。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金融经济不可避免地比实体经济更容易受到国际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讲其风险程度也相对更高。因此既要重视对金融经济优势的利用,同样也要将金融经济置于严密的管控之下,并通过不断减低金融风险的方式,削弱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再次冲击。对此,有关部门应该保持对风险的一视同仁心理,无论大风险小风险,都要谨慎对待、认真制定管控措施,充分发挥法律工具的效果,在一次次风险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相关法律管理条文,用法制武器从根本上消除风险源,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力度。

三、结束语

实体经济范文3

关键词:新常态;供给侧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提供资金保障的核心,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管理等重要功能。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在我国从拉动内需的经济战略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提高直接对供给侧实体经济的融资比重,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长期以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全国关注的焦点,而支持经济增长是金融业关注的焦点。21世纪初,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当时我国为了追求GDP的稳定和增长,曾经特别重视需求侧。用超发货币、扩张信用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以拉动内需来刺激和拉升经济增长,俗称“加杠杆”。加杠杆似乎成了解决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简便而且有效。而杠杆率的升高伴随着货币的超发和信用的膨胀就必然造成金融风险的积累。而当我们去杠杆、防止系统性风险积累的时候,经济增长就会因为失去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出现经济下滑。如此“按下葫芦起来瓢”,就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翘翘板效应”。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是在用不断积累风险的方式来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从2016年开始,党中央针对前期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提出了“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重要部署。就是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便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党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规模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人均GDP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国民收入的差距大,这便是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集中体现。针对经济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做实实体经济上来,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作为解决中国经济当前关键短板的“牛鼻子”。要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化解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差距难题。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实体经济,国之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央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部署的战略方针。依靠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创新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注重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必须要把提高实体经济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实现实体经济的现代化。

三、建立完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在我国经济增长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关口,建立完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实体经济打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可以用经济杠杆来激励经济新旧动能的快速转换,扩大和增强我国以实体经济为代表的经济质量优势。1.提高金融业为实体经济信贷服务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金融部门要增强主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意识,针对钢铁、煤炭、化工、水泥、船舶、炼油等传统行业的优质企业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改项目,更要及时制定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信贷投放措施。积极帮助素质好但暂时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渡过续贷难关,只要它品牌响、订单足、效益好,就要灵活地因企制宜,运用收回再贷、续贷展期、资产置换等手段为他们化解临时危机。对于一无市场、二无资产、三无前途、濒临破产的所谓“僵尸企业”,也不可以搞突然袭击式的信贷退出,要因企而异,逐户制定风险处置化解方案,依法实施破产清算,防止逃废银行债权。提高为实体经济信贷服务的有效性。2.提高实体经济在社会价值链中的地位。完善和落实大额授信联合管理机制。凡是债权银行三家以上、贷款余额在五亿元以上,以及界定额度以下的强风险客户,各金融分支机构要按分管区域,组建债权人委员会,实行分类管理。对违反大额授信联合管理,单方面抽贷、断贷、停贷措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由银行业协会会同债权人委员会给予制裁。既要维护银行信贷资产权益,又要保护实体企业的利益。3.保持财政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是继续执行重点行业升级改造贷款贴息政策。二是扩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强化政府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准公益职能。三是落实《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取消对企业贷款融资服务中的一切不合规收费。四是加强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登记、审计、保险等收费行为的监督。五是金融机构对诚实守信、风险控制能力强的融资担保机构,降低准入门槛、降低保证金比例、提高融资放大倍数等。六是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一切变相提高利率、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如以贷转存、转嫁成本、存贷挂钩、借贷搭售等。4.完善实体企业转贷应急机制。要建立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企业转贷应急机制。对流动性暂时紧张的传统优势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综合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展期续贷、分期还款等多样化手段给予适当帮助,切实加强管理,严密防范风险。按照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科学设置审核程序和资金划转流程,尽最大可能减少企业因先还后贷而发生的高息过桥融资。5.发展实体经济的抵(质)押融资方式。金融机构要在覆盖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不动产和动产抵(质)押贷款业务。一是要创新不动产融资相关服务,提高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抵(质)押率。二是要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的动产权益抵(质)押登记平台,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动产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更好地发挥股权、知识产权、海洋产权、能源环境等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的作用,发展以无形资产为抵(质)押物的新型融资方式。6.鼓励实体经济企业多渠道融资。一是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对企业上市、挂牌融资要有奖励和补助政策。二是鼓励企业发行债券。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置换贷款,允许企业用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券。财政金融部门也要给予补贴或奖励。三是加强对政府基金的管理,如工业转型升级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以及各种产业基金。搞好项目对接,完善激励机制。四是支持发展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五是政府建立融资平台。在依法合规、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可以继续承接各类政策性贷款或发行各类债券,也可以探索开展股权投资或为其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固定资产收储与处置等服务。7.提高实体企业信贷融资可得率。扩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来源,更好发挥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效应,适当提高银行对风险容忍度,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积极配合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完善理顺金融逆周期调节机制。有效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8.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不良贷款核销规模指标,用足用好现有不良贷款核销和批量转让政策,做到应核尽核。

四、把实体经济真正做实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实体经济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而真正把实体经济做实,不容许以调整产业结构的旗号,去搞“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必须要围绕原有主业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利用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率实力。进一步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鼓励同类企业的并购重组,支持和引导强势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对弱势中小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推动绩差企业退出无协同优势的非主业经营业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资产置换、注入优良资产等方式实施资源重组。丰富并购方式,拓宽并购资金来源。推动人才、技术和资金向核心业务和效益贡献高的业务集中。总之,金融离开了实体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帮助实体经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高端制造”。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范文4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发展路径

迄今为止,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数字化转型时期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时间、空间这些传统经济形态当中的要素限制也逐渐被打破,新的数字经济生态也在不断的构建历程中,这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经济转型当中所必须面临的环节,包括中西部经济滞后区域,均需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今天,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不断地推动经济结构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从而使全国的经济得到均衡性的发展。

1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区域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拥有很强的地域经济优势,实体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产业生态基础优越,投资环境广袤,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市场对于基础资源的需求很大,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跨越式的势头。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模式已经逐渐形成,数字经济融入到实体经济中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大力崛起的诱因,对经济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国内的经济正在经历着变革的道路,迎来了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等规模性的基础城市建设项目正在数字经济中崛起、壮大,使得国内经济的发展前景形势大好。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同发达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资源匮乏,交通运输业滞后,经济发展受制于文化背景、历史成因、社会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了中西部偏远地区数字化程度低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基础设置和环境都亟须更新,新崛起的产业能力结构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数字经济人才匮乏,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资源问题依然未解决。如何使滞后区域的实体经济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赶上发达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使国内各个地域的实体经济并入数字经济的轨道,且走向平衡协调发展的路径,就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迄今为止,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使全民共享信息技术的成果,是确保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先决要素。如何结合区域经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引入数字经济模式,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使传统实体经济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发展,使国内的实体经济在融合世纪数字经济的进程中取得辉煌业绩和成果,使数字经济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带动国内经济的崛起,这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意义

2.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高度发展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媒体、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得到规模性的发展,也为当代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效接轨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可能,对传统产业经济的资源进行了有效而合理的配置,改变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发展的产业数字化,带动了传统实体经济的升级,为实体经济融入数字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2.2数字经济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的讲话内容“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数字经济引发了新一轮的传统经济产业向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过渡。之后“互联网+”技术开始崛起,在各大实体经济行业广泛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带动了供给侧经济改革的发展道路。

2.3数字经济是变革治理体系的载体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领域的监管制度和政策必须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彻底的调整和变革,从某种意义来说,正是数字经济的普及才能够倒逼传统的监督制度与经济产业政策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促使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改革,把阻碍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市场监管模式等进行彻底的调整,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制度和体系,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现实温床。同时,数字经济进入政府管理系统可以使政府方面提高信息技术的监督力度,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捷径。

2.4数字经济是助推全民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的基础

迄今为止,数字经济已经在国民的生活中广泛普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中,数字经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享受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数字经济的现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大学生、科技人才提供了专业能力发展机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会使处在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残疾人享受到信息化养老、医疗、教育等基础社会服务当中的更多红利,使人民幸福指数增加,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3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模式的不断开启,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跨越经济边界,给传统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下就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讨论。

3.1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持

为了使新生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进行普及,使传统实体经济进行转型升级,要加大力度推进政府和企业实施政策,全方面进行“全光网”的城市文明建设,打造高时速、范围广的网络接入服务模式,对于网信行业升级提供了现实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交互、虚拟现实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衔接与融合,引导实体经济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卓越成果,定期制定技术突破路线图,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信息化、智能化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将突破、创新作为根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提供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

3.2多方共建数字经济治理协调平台

政府要从“智慧政府”理念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信息化状态下充分践行数据积累、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应用的全部历程,建立起统一、开放、动态、时效性的大数据交流、互动、共享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海量数据的沟通互动效应,整合丰富多元化的数据资源,使这些资源融进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每一个程序,在网络平台企业与政府协作共同治理的过程中,建设创新、开放、智能、和谐的经济发展结构,提升资源整合的效应,为市场开发提供价值空间,形成健康、低污染、高质量、生态的经济发展生态模式。

3.3降低资源共享成本,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生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降低资源建设与运行成本和门槛,避免由于资源重复而引发的浪费和过度消耗的现象,屏蔽由于信息共享、数据开放、业务合作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资源优势互补的任务和目标。首先要从各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于地方区域资源的特点、资源的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基本特质,实现所在城市群,跨区域兄弟地域、周边区域群的经济资源共享,进行投资引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其次,把关注的目光在区域经济以及特色产业中,打造一流的产业系统,实现协作化、立体化、差异化的发展历程。最后,还要向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群提供跨产业、跨区域、跨层级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使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获取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红利。

3.4引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智库建设

迎合区域发展的主要特点,打造符合区域实际情形的科研支持项目和优惠政策,联合本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综合力量加大力度培养数字化经济专业人才,并且建立起适宜于未来发展的信息技术智库。把培养高科技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划目标,如引入计算机软件、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通信、云计算等科技人才以及业务和技术并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规模性的投入到城市化经济的建设工作中去,弥补城市企业人才的缺口,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模式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对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作用。因此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迎合现代经济形态和市场发展的状态,大力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城市信息化发展规模和水平,为实体经济的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契机。通过数字经济的引入把突破创新作为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实现海量数据沟通交流,整合多种信息数据资源,将其融入城市实体经济建设的每个程序和环节中去,从而使实体经济向环保、绿色、健康、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发展。本文从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路径这个课题进行讨论,为数字技术推动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做出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1]马金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J].山东纺织经济,2019(6).

[2]闫德利.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J].中国信息化,2019(7).

[3]刘娟,苟鹏飞.美国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展望——解读让美国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大国:参与欧洲[J].杭州科技,2018(5).

实体经济范文5

关键词:网络经济;实体经济;影响

网络经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因特网的快速普及为基本特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网络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形式的改变和网络效应的影响。在这种营销模式下,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所以,企业要意识到在发展网络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国际的发展潮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运用模式,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一、网络经济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地域范围非常广,对于部分实体店,要想及时了解相应的网络销售点,或者是交货信息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网络环境下,时空概念或者是信息传播模式都有了相应的变化,让信息主体之间的时间限制都逐渐趋于零,这也正是网络经济在大数据时代下成长与发展的一种体现。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范围内的分工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系也愈加密切,彻底的突破了地域上的局限性。

(二)市场的细致划分,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网络经济从消费者的个体观念上出发,可以看出的是,每个消费者群体就会构成不同的细分市场,而网络可以将这些群体从年龄、爱好、心理等方面进行划分。以互联网为中介,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传统型产业的落后,让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紧张的情况,尤其是对于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创业人员,学生创业居多,这就为他们创业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这种联系,让两种经济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形成了一种发展的新局势。对传统化工作进行重新整合,跟随时展的脚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落后的工业经济进行改革,实现资源的重组和发展。

二、适应实体和网络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发展环境,适当的引入网络经济。在经济发展的中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两种经济实际上是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网络经济一方面可以加快资金的流通,降低交易中的成本费用,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在经济过度膨胀的时候,也容易导致市场动荡,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优化实体经济,首先应该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让民营企业可以融入到整个行业中,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增加资金投入,让更多的创业者选择实体经济创业。认识到网络经济发展下的双面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避免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互联网要服务于实体经济,B2B模式的推广上,网购平台就是最直观的体现,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互联网实际上只是个服务手段,资本的最大化价值在于为企业增长提供了多少帮助。所以,要合理化的应用互联网,政府监管部门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媒介不要全部都去发展互联网,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实体经济经济,去创造真正的价值。

(二)加强对网络环境的风险防范措施。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是不能相互分离的,而是应该在协调配合中发展。因此,需要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健全网络经济系统,针对不同的风险状态,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警的系统构建、选择尽量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将电子商务作为一个突破口,结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战略情况,促进自身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在企业中,应该建立相应的内部网,以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中的各项业务流程,以此来提升整体的运作与管理水平。尤其当涉及到企业中财务管理,更要提高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系统的维护,避免系统上出现漏洞,比较数据的安全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实施供应链接,优化资源配置。“互联网+”的模式,就是要将线上和线上结合在一起,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其中“苏宁”就是非常好的典范,在开放和融合的道路上进行创新,让创业者有更为完整的通道,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在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内,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潜在联系,加快转型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制造技术、制动化和信息化集合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打通和集成上、中、下产业链,探索产业组织模式,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体。

三、结语

不同规模和不同特点的行业,都应该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选择、设计符合自身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不断互联网,对实体经济进行必要的创新。实体经济应该改革内部机制,网络化经济要加强信息上的安全,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

参考文献

[1]石英,薛艳肖,金剑秋.吴江市网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电子商务,2013(02):13-15.

[2]雷翠玲.基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实体零售行业转型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6(05):22-24.

实体经济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在网络安全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转变。在的指示下,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采取多种措施将互联网融入实体经济发展中,使“互联网+实体经济”得到贯彻落实。

1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实体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如今发展后劲减弱,加上受到经济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冲击,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营成本高,利润空间被压缩。现阶段,许多企业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投入增加,使实体经济在经营中面临着劳动力流失加剧、交易成本过高、税费居高不下、融资难等问题。据统计,2018年的大型工业企业每百元业务收入中,经营成本投入约为85.52元,加上其他扣费项目,最终利润仅为5.68元,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缺乏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生产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很难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产品创新力的缺失制约着企业发展与壮大,还有些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大,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消费观念转变,线下需求减少。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公众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更加热衷于多样化、高性价比、“一站式”的消费体验,而网络购物的诞生可使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线上消费成为潮流,线下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陷入困境之中。外部环境恶化。当前市场环境中,资金逐渐从实体经济朝着金融、证券、房地产等行业转移,在结构方面逐渐失衡,朝着虚拟经济倾斜,实体经济受到孤立;“去实业化”现象的产生对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实体经济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利润较低,这些因素均使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1]。

2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实体经济为国家经济的根本所在,最大的作用在于解决就业、促进创新,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所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由此产生的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1扩大实体经济消费需求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消费需求减弱,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便是增加居民收入,互联网经济应运而生,可使消费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为社会不同阶层提供优质服务。在网络金融领域,互联网融资理财具有门槛低、易操作等特征,可使广大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打破时空的限制,用户可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完成产品购买、在线交易、资金借贷等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居民的收入渠道被拓宽,收入额得以增加,间接扩大社会整体消费需求,使国民消费始终保持均衡状态,如若增加消费需求,势必会导致供给量增加,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2.2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

在党的召开之后,党中央对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与优势,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所在,要想改善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纸老虎”局面,需要积极创新产品,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式,促进资源优化利用,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在互联网经济的帮助与支持下使制造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3促进产品品质升级

在“互联网+”提出后,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品品质的升级。当前,互联网产业链日益完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从以往单一化的产品需求朝着“产品+服务”的模式转型,因此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但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还要使服务与消费者的需求相符合。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服务模式得以创新,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不但要向客户介绍产品的研发理念,还应对产品制造、员工培训、产品售后等方面进行整合,紧紧围绕产品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2]。

2.4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互联网的产生推动传统产业变革,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使互联网逐渐延伸到实体产业之中,促进实体产业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推动制造业进入到智能制造时代之中,从以往的大批量、大工程生产形势朝着客户需求为主转变。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各行各业衍生出许多新事物、新业态,使服务更具智能化、虚拟化特点,为经济创新提供极大助力。例如,“互联网+制造”使以往的生产模式发生改变,网约车、互联网金融得到普及,使闲置资产得以盘活;“互联网+医疗”使当前医疗服务的水平与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此外网红经济、数字阅读等均使消费模式得以创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3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措施

3.1树立“虚实结合”发展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应正确认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间的联系,深刻而清楚地认识到二者并非对立与替代的关系,而是前者为后者的一部分,只不过与后者相比,前者对互联网的依赖度更高,后者的发展同样需要互联网的支持,只不过不可虚拟过度,以免带来巨大风险。现阶段,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受多种不稳定因素影响,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需要引导实体企业的经营者接纳互联网,树立互联网思维与“虚实结合”发展理念,对信息技术有更多的认识,提高企业的网络应用能力。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应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根本性、不可替代性,积极与实体经济构建联系,依靠实体经济发展互联网,促进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联合。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为各行各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确保企业原本营销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构建互联网平台,可使用户量与产品销量得到显著提升,推动企业运用模式的变革[3]。

3.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中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给予高度重视,确定其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实体经济得以筑牢,互联网经济得以壮大,使“三大行动”得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不强大,国家将很难兴旺发达,要想壮大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实力,应以知识创新为驱动力,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信息化水平,从而使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互联网+”行动。国家明确规定依靠互联网培育发展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互联网的支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可见,该行动的贯彻落实对互联网与实体经济间的融合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双创”行动。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该行动要求对空间发展、科技、要素保证、政务服务等环境进行创新,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与桎梏,积极开办新企业、开发新市场、培育新企业,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的力量,与实体经济携手并进,实现融合发展。

3.3促进互联网技术创新

互联网技术创新可为两种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创新作为技术突破的灵魂所在,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网络技术创新:一是增加科研投入,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02%,首次突破2%,到2019年科研投入达到2.98%,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例如,奇瑞汽车集团企业外网络化改造集成应用获批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获得来自中央财政的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该集团积极参与长三角F60科创工业互联网先行先试,主动构建互联网平台,为传统汽车制造业引入科技支持,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实现创新发展,使奇瑞集团的产能、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二是企业强强联手,我国缺少类似“文泰来”联盟的协作组织,要想提高核心技术水平,需要将最强大的力量汇集起来。三是构建产学研联盟,可借助互联网构建高端芯片联盟等,强化技术、战略、标准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协同创新攻关,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4]。

3.4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在融合发展中势必会遇到问题和挑战,如网络财产安全、网络对实体行业的冲击等,这将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妥善处理二者间的联系,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两种经济协同互动过程中,政府应积极作为,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强化公共服务,确保市场秩序良好,有效避免市场失灵。例如,在两种经济融合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融资,对此,政府可通过定向财政补贴、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将互联网经济中的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中,实现资金结构均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两种经济的融合发展应把握市场规律,严格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只有二者形成合力,紧密协作,才能促使互联网与实体经济高效融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放缓,急需与互联网经济紧密融合获得新的驱动力。对此,政府、企业、社会应共同联手,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作用,促进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筱丽.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8(24).

[2]吴洁.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8(30).

[3]曹建萍.关于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7(01).

实体经济范文7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金融化;金融风险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化积累模式持质疑甚至否定态度,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1.实体经济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金融资本的产生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为目的的。蔡万焕指出,生产是金融的基础,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到支配作用。王定祥、李伶俐、冉光和指出,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产业资本创造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金融资本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提供必要的信用,从而保障资本主义产业循环的顺利进行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乔纳森•特南鲍姆指出,要想经济健康发展,就要保证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支配金融的发展。洪崎认为,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肖斌认为,金融并不创造价值,它存在的意义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西华大学会计省级特色专业课题组指出,我国的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引擎助推。卫兴华、孙咏梅指出,没有坚实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将危机四伏。何自力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本职是服务于制造业,但随着制造业步入衰退,资本逐利本性必然导致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独自膨胀,最终因失去发展根基而陷入困境,2008年金融危机既是证明。2.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果金融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就会带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则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削弱经济增长失去价值创造的根基,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及不稳定性,甚至造成金融危机。因此,要发挥好实体经济的基础性首要地位和金融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就必须在保障实体经济强健的基础上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首先,有学者指出,金融的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格利和肖以及麦金农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的研究,得出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的程度成正比的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逐渐放开金融压抑、采取金融自由化,让金融更高效地为欠发达的实体经济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莱文等学者研究发现,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的改善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和最优配置,并证明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演变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但并未对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明确结论,德米尔古克-肯特和罗斯•莱文两位学者继续了戈德史密斯的研究,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陷入金融化,金融逐渐产生脱离实体经济独自扩张的现象,从而学者开始关注金融的消极层面。并得出了一些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会背离进而挤压实体经济利润,导致经济发展受阻的研究结论。托宾指出,如果企业对金融投资收益的预期大于生产投资收益,就会将资金用于金融投资而非生产投资,从而产生“挤出效应”,减少生产性投资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助长金融泡沫的膨胀。印兆祥、安世友提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导致两种分离,产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破坏:即金融业发展落后于实体经济导致金融抑制分离;金融业过度发达脱离实体经济导致金融过度分离。孙妍、郑贵廷认为,用于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如果被虚拟经济过度占用,就会形成投机泡沫并扭曲货币资本资源配置。3.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格利和肖开创性地提出了与以前主流经济学家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否定了“货币面纱论”,并将货币金融变量纳入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认为货币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和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这一著作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货币金融等因素如何影响物价及产出,而后者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前者。1973年,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货币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金融体系特别是提供中介作用的银行体系起到资本动员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在经济稳健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会反过来带动并促进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使金融体系能够动员更多的储蓄,发挥更完善的功能来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就是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洪崎认为,实体经济与金融相互交织,实体经济既为金融发展创造机遇,又对金融提出课题,迫使其转型升级,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地满足经济增长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求。李杨认为,金融发展要遵循为大众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和为科技创新服务三个原则,而不应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只是为资本服务。只有端正了金融的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合规律性研究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有关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出发,即可得到金融与实体形成上述关系的根本原因及未来两者的发展趋势。1.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是货币金融产生的原因及改革的动力,金融利润来源于对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分割。首先,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论基础上,为货币及金融的起源与发展做了合规律性的科学阐释,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正确、坚实的理论基础。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金融基础的货币,来源于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作为实在劳动商品的商品货币,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媒介与商品进行交换的。作为金融部门的最初形态即货币经营部门产生与商业部门一样,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从生产部门分工而出来的必然产物,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基础上,应其经营需要而在信用制度条件下产生,为生产和流通提供货币经营与管理的业务。金融部门不产生剩余价值,只是参与分配来自实体经济的剩余价值。其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迫使金融不断改革,从而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两者交互运动得到良性循环。马克思研究了产业资本循环与积累中对货币资本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张,从而迫使金融体系设计出越来越发达的信用工具来变革货币资本的运动方式,将货币资本发动为借贷资本以最大限度将贮藏货币产生的货币资本闲置用于缺乏足够货币资本而不能进行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实体经济部门;以解决固定资本流动性而发动的、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虚拟资本形式等等。总之,金融总是想方设法以最广泛的形式、最大的流动性与最小的流动成本为职能资本发动尽可能规模巨大的货币资本。2.生产垄断带来的金融地位提高以及“金融资本”产生。随着资本积累矛盾的深化,竞争日益激烈,生产大规模集中和垄断出现,要求能够为其提供大规模货币资本进行融资的银行出现,从而产生了银行垄断。银行因为大规模的货币资本集中,体现出了巨大的权力集中,银行贷款给垄断企业,垄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了其能够顺利还款,即决定了银行的款项能够收回以及未来能否正常经营。因此,银行和实体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银行占有实体部门的股票和兼任董事、监事而控制实体部门的经营。金融控制并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列宁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金融资本”的概念,即:“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溶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3.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功能异化。伴随资本主义积累矛盾进一步激化,与20世纪70年代初,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放开金融管制,以便为资本寻找到尽可以增殖的金融渠道。此时过剩资本纷纷从实体经济转入金融领域获取投机利润,试图用金融资本积累的方式代替产业资本积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步入金融化。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无利可图,货币资本开始想方设法寻找增殖途径,迫使金融扩张,离开实体经济利用投机的方式获取利润。这正是意味着金融在衰退前的最后挣扎,下一步即将面临金融衰退……整体经济运行疲软。4.金融化是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走向衰退的标志,是不可持续的。由此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金融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造成的资本积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的结果,即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后资本为了获利本性开辟出可供资本独自膨胀的金融市场,这种金融繁荣是建立在实体经济萎缩的基础上,是不产生任何价值增殖的投机行为,金融部门的投机利润只是对过去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掠夺性再分配,是金融对实体经济功能的异化,它是不可持续。因此,金融膨胀并非意味着金融的健康发展,而是实体衰退的表现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因此,金融化无法挽救实体经济停滞,只能使其陷入更深度的萧条。要想经济和金融恢复健康发展,最根本是需要通过创新和技术改革来提供重启实体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实体经济发展良好,才能带动金融进而整个经济体的稳健运行。

三、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性发展的对策研究

实体经济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实体经济;发展探讨

在网络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各大资源都汇聚互联网,而实体经济市场前景堪忧,出现了倒退的迹象,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经济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实体经济又在倒退,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

(一)二者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长期以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体经济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一般来讲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艺术、信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服务部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进行直接的销售和服务活动。“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的实践成果,他推动经济形态的不断演进与发展。通俗的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的行业”,这并不是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实现二者的结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因此带动了社会实体经济的新发展。

(二)二者的关系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并不是想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是统一、互补的关系。由互联网+的概念可以得知,互联网+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成为一个经济体系。就如最早生产光纤的美国康宁公司在生产出光纤之前是一家玻璃公司。第二,互联网+给实体经济提供的平台与信息促使实体经济减少了生产的成本,扩展了技术的传播与扩展。例如在农业上,互联网+可以帮助农业实现智能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精准化的管理,还能帮助农产品的销售,衍生农业的产业链,实现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互联网化。

二、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的实体经济在我国经济市场长期占据主体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不断的提升并逐渐趋于成熟,互联网+促使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我国传统的实体经济却因长期缺乏创新,发展逐渐变缓且出现逐年衰退的趋势。从互联网技术上看,由于互联网+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及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信息系统,可以在各方面提供较全面地信息,为实体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第一手信息,从而改变实体经济衰退现象。再加上物流系统的发展,使得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的送到客户的手中,而且不用因为地域的原因限制销售的范围,这是实体经济所不能达到的。由于实体经济需要店面和一定的设备,增加了销售的成本,而互联网经济则只需要有网络即可,不需要其他的花费,这样无疑就减少了成本的支出。这样就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差别,且实体经济仍需要很大的改善。互联网+使得互联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发展性,例如淘宝、天猫等网络平台,在销售时弱化地理因素,信息网络促进信息流动,扩展了企业间的交流领域使得这样的网络经济发展的更为迅猛。

三、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推进的措施

(一)在传统实体经济中加入信息技术

互联网对于经济市场的首要冲击就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增加了信息的传输量。我国传统的媒体就受到了冲击,由于互联网提供了天然、免费、开放的平台,且信息量大又集中使得这些网络平台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渠道。传统的媒体自然受到了冲击且开始退化。又如互联网对销售渠道的冲击,由于传统经济收到地域的限制,无法获得及时的信息,很难接触到客户,所以给传统的经济带来很大的限制。以上两种都可以体现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很有利用性的。我们可以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信息齐全、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在网络上进行销售,这样不需要因为距离的问题而受限。第三方的介入可以与客户直接进行对话,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让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

(二)互联网+为实体经济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互联网+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安全有保障的资金支持。传统的实体企业在融资中不惜向高利贷借款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而这样的做法无疑给一些小企业留下来发展的隐患。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些企业可以找到更为便利而又安全的借贷方,例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都进入了小贷领域。某些还与银行开启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三)互联网+为实体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逐渐将目光聚集到互联网产业上来。而传统的实体经济不论是传统的钢铁行业、煤炭、建筑业还是新兴的汽车、手机等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产能过剩和市场逐年的不景气,实体经济的增速逐渐变缓也是注定的,其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势在必行。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促进其行业的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革。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例如格力企业的改革,雷军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电器进行了改革,在设备自动化方面进行改造。格力研究出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高端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制造,设置一些专门的研究部门,虽然投资了很多资金,担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正是对于未来劳动成本上升、人员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出现的提前预防。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加入,为企业减少成本、加大生产效率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小结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二者必定是共同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成果将融入到各个行业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力和生产力,二者的结合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参考文献:

[1]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