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推广论文范例

市场推广论文

市场推广论文范文1

商业平面广告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和商家所认可。作为高效的市场推广方式,商业平面广告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的各方面资源因素,如市场、品牌、消费受众、创意等,文章对此进行阐释。

关键词:

商业平面广告;市场;品牌;视觉接受;创意思维

商业平面广告是集商业广告与平面设计的特性于一身的信息传播媒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商业平面广告来说,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商品信息的准确转达。在市场经济下,商业平面广告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作为一种高效的市场推广方式,商业平面广告设计通过商业化的设计思维提高设计作品的整体市场效果。在市场经济潮流中,以市场营销策略赢取利润,建立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必须考虑的营销战略。在市场经济下,有商品销售就存在商业竞争。商业平面广告设计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商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先机。商业平面广告设计若想发挥市场效应与经济效益,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一、市场因素

在进行商业平面广告设计时,首先要充分重视和考虑市场因素。同类产品的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商业平面广告设计重要的功能在于市场推广,增加商品的竞争力。一个优秀的商业平面广告必须以竞争力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优秀的品牌也要适应市场,既要符合大众的需要,又要把握好商机。商业平面广告对其市场定位、推广点以及自身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商家要想把握好市场效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站稳脚跟,必须重视市场营销。商业平面广告对于市场营销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设计定位与品牌价值

商业平面广告必须明确设计定位,营造相应的品牌价值。广告设计的优劣与市场营销的成败、品牌效应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利用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基本保证。企业和商家的发展都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或方向,在对产品的市场环境分析完成后就着手决定目标市场。商业平面广告必须整合各方资源,针对商品市场中不同的目标群体进行广告定位。有了设计定位,找到了设计的重点,才能以差异性广告设计和产品设计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占领了市场,销售额就会随之增加,品牌价值也会随之提升,进而树立起品牌形象,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创造空间。因此,定位好商业平面广告设计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

三、实效性与受众的视觉接受

商业平面广告目前是企业和商家考虑选择的推销方式之一。但是,在多媒体流行的今天,要想在各种新媒体广告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就必须具有实效性。实效性是商业广告的生命,它要求广告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也强调商业广告对于产品的阐释力和对消费群体的说服力。商业广告只有具备实效性,才能在同类商品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要保证商业平面广告的实效性,必须对消费群体进行研究,并通过优秀的设计创意吸引受众。创意广告设计师斯坦芬•普斯曾说过:“平面广告虽是一种无声的言语,但是却能够触动人的心灵。速度虽慢,但更富理性。它有自身特有的属性,使得广告本身和广告受众为之雀跃欢腾。”良好的视觉表现是优秀商业平面广告的标准之一,也是验证商业平面广告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充分考虑商业平面广告媒介形式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受众接受视觉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增加设计的创意表现,提高创意的实效性。

四、创意思维

对于商业广告而言,平面广告的优势并不明显。产品的信息描绘和发挥的空间仅是一张各种视觉元素组成的画面。若想在有限的空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一定要有奇思妙想才行。以大众汽车的商业广告设计为例,大众汽车的宣传中为了突出表现CC电子刹车辅助系统进行了以下设计:画面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突发情况进行表现,贪玩的少年、粗心的女孩、慢悠悠的绵羊……广告以特有的凸透镜视觉效果进行处理,把对象面对急速驶来的汽车的恐惧表情刻画出来,而大众汽车CC电子刹车辅助系统的优秀性能此时将一切惊吓化为浮云,这是一则巧妙而贴心的广告设计。

综上所述,商业平面广告在企业、商品和消费者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也是促进消费群体认知企业品牌的方式之一。考虑到广告设计涉及的各方面因素才能更好地表现创意,优秀的商业平面广告能帮助企业创造品牌价值,发挥更大的市场效应与经济效益。

作者:刘艳辉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任丽敏.商业平面广告的色彩表达与视觉效应.开发研究,2015(4).

[2]杜娟.浅析在平面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创意及表现手法.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3]陈峰.浅谈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美术大观,2013(7).

[4]徐明君.广告创意设计与消费心理研究.安徽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市场推广论文范文2

关键词:科技期刊创新新刊筹办

一、引言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展现,科技论文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是科技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中以论文评断一切的局面,重点关注高质量、有实际影响的论文,关注基础学科研究,以避免重复率较高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假、大、空”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论文成果斐然,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高质量论文数量列居世界前茅,高被引论文和高热点论文数量均在世界排名第二,增幅明显。[1]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发力,通过不同渠道推进科技期刊改革,支持科技期刊的发展,鼓励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在科技期刊高速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时机、做好新刊的筹备工作并成功赶上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浪潮,就成了摆在期刊工作者眼前的切实问题。

二、策划阶段

(一)政策方面。《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数为4958种,比上年减少了15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总数为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总数为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总数为170种。英文科技期刊近三年新创刊总数为50本,新创办期刊更倾向于基础学科,英文科技期刊总体占比略有提升,但仍只占科技期刊总量的7.24%。[2]从政策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为英文科技期刊的创办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更大的扶持力度。此外,地方政策是否有利于新刊的创办也在应被纳入创刊前的研究论证,所在的区域是否出台了相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及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相关方案。不少期刊的创办是依托于院校、研究机构的,这些院校和机构有没有积极响应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期刊未来的各级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否支持和鼓励新刊的创办都是在筹办科技期刊时最先要考虑的。

(二)办刊条件。首先,期刊的创办要满足基础的办刊条件,包括办公场所、准备资金、人员储备、办公设备和软件等。办公场所应具有完善的手续,设置合理,足以进行编辑生产加工活动。资金方面应做足预算,并充分考虑到出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尽量准备充足。工作人员首先要人手充足,可以满足编辑出版的需要。其次,要设定工作人员的准入标准,考核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最后,要有所侧重,找准对应的岗位。办公设备应充分考虑编辑出版的实际需要,必备软件、硬件设备要准备齐全,各种设施完善,不打无准备之战。

(三)创刊策划。创办一本科技期刊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策划,找准受众群体,预判读者群和作者群,明确市场定位和期刊价值,结合自身办刊优势,做好前景预判,确定刊名、期刊宗旨、研究方向、研究范围、出版周期和刊发的稿件类型。明确期刊的定位可以在前期筹备阶段少走弯路,把精力放到更需要的地方。科技期刊既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桥梁,又是科研成果得以展现的窗口。好的科技期刊策划可以使新创办的刊物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前进的方向。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科技期刊出版的形式逐渐走向多元化,期刊策划也要从融媒体时代入手,不能只着眼于期刊的内容,也要侧重传播的形式,市场、新媒体传播、平台等都应被纳入初期的策划。[3]科技期刊的创办,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要有高的起点,从高处着手,立足长远。要做好前期策划,办出专业,办出水平,满足科研的需求,服务于科研。[4]

(四)刊号申请及相关事宜。刊号的申请应遵循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相关要求,在所在地的政府服务网站进行申请,按照要求准备好需要的证件、编辑部的组建情况、编辑证件和期刊的可行性报告,向主办和主管部门出具创刊申请,沟通好主管和主办部门并获取批准文件。注意及时沟通和信息填补,遵从相关的法规,有序进行申请。若获得CN号,应进行报备,并进行ISSN号的申请。如同时进行网络出版,应注意所在单位应具备网络出版服务许可,并进行E-ISSN的申请。

(五)责任与义务。作为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服务于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我国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参考。因此,科技期刊也更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遵从期刊管理制度,加强论文审核,把控期刊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学术交流,发挥好科研创新的引领作用。

三、筹备阶段

(一)编辑部建设。编辑部的组建应顺应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充分考虑人才资源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从人才的素质、能力、专业性、创新性等方面入手,设置行之有效的人才准入标准,选拔符合岗位专业和技术要求的人才,着重培养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编辑应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理论知识有所掌握,有服务于科研强国的觉悟。[5]要定期组织培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编辑部的整体专业水平,加强编辑的编校能力、策划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培养编辑的市场推广能力和创一流科技期刊形势下的新刊筹办探索◎王笑笑服务于作者的意识。[6]注意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提升编辑工作者的精神层次,促进编辑部内部的协调合作。

(二)组建编委会。新创办期刊的编委会组建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主编的人选上要综合考虑学术水平、专业技能、科研成果、文字功底、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界影响力及号召力等因素,再结合期刊的实际情况,选出最适合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人选。其次,编委会的成员在考虑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外,也应考虑编委的活跃度,能否为期刊提供优秀的稿件、是否能在期刊的推广和宣传上提供帮助。最后,编委会应定期举办会议,编委名单也要注意更新,编委间的交流可以帮助期刊找出不足,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编委会要考虑海外编委的占比,多吸收可以帮助期刊发展和稿件收录的海外编委,发展海外合作,提升稿件质量和期刊影响力。[7]

(三)建立作者群。对未来的作者群进行预判,扩展影响力,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培养作者群。对于未来的组稿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不要干涉自然稿源的选取。与作者的联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同时也要进行线上或线下的宣传,扩展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

(四)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规范审稿流程,把控稿件质量。所刊发的稿件和广告应符合相关要求,不违背法律法规。英文科技期刊应严格遵循国际编辑出版规范和策略,以国际高水平期刊为目标,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在进行稿件审核的同时应注重外审的评价,刊发稿件必须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鼓励科研诚信,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不正之风。

(五)组稿。期刊起步阶段的稿源十分重要,主要依靠约稿的形式进行,可以进行单独约稿或群体集稿,社会征稿中也会有突出的稿件,应加以斟酌。新创办的科技期刊要保证前期稿源充足、确保稿件质量,应衡量作者的学术地位和稿件的科研价值,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可以帮助期刊更快地被读者所接受。在刊发名人名作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在自由来稿中发现瑰宝,发掘更有潜力、有精力、有热情的新锐作者。与此同时,对新起步的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也要注意适当引入国际稿源,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为响应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我国各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齐头并进,大力扶持英文科技期刊,鼓励我国学者多在祖国大陆的土地上发论文,从而改变我国论文产出多、但众多高质量论文流失海外的局面。英文科技期刊的成长离不开的是稿源。约稿时要先进行方案设计,确定作者的学术领域,选取适当的稿件方向,尊重作者,多进行沟通。群体集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创刊阶段的稿源压力,好的群体稿件可以从不同侧面烘托选题,有更深的影响力。在收到组稿后,应在与专家和学者研究后,进一步校对稿件,认真进行修订,服务于作者和稿件。

市场推广论文范文3

1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研工作包括科研选题、方案制定、项目立项及实施、成果发表及应用等方面,这些过程均离不开科技期刊的支撑。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员所利用的全部信息中70%来自科技期刊,可见科技期刊通过基本的发现、记录、传播创新成果来支撑学术研究;而科技创新为科技期刊提供了“源头活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繁荣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目前两者的发展水平极不匹配。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1)”显示,2001—2011年我国学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12个学科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在世界前10位,其中化学、数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4个领域排名世界第2,表明学科发展水平较高。然而,一项针对我国科学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数理、化学、生命和医学4个领域科学家选择投稿国际刊物比例超过70%。可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水平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主要问题有刊物内在质量有限、学术影响力低、刊发周期长、发表语言的限制等。笔者看来,科技期刊的基本功能离不开发现、记录、传播科技成果,其中发现功能推动科技创新的效果最明显,而记录和传播功能往往易被忽视。因此,本文从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这一基本功能出发,探讨提升刊物质量、助力科技创新的途径,为办刊人选择适合本刊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2出版传播功能助力科技创新的具体途径

据统计,我国科技创新知识的发表,80%首选科技期刊,甚至相关学科领域科技创新知识的发表率高达92%。没有记录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科技期刊的记录功能为信息连续传播奠定了基础,形成学术交流的连续和持续[6],从而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同时,科技期刊作为科学共同体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增强公众理解科学的渠道,随着科技期刊报道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能激发受众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路,使得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避免多走弯路,并在前人基础上快速推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在传播自主科技创新成果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在发表成果的首发性、时效性等方面还不够[8]。鉴于创新成果的出版传播受记录方式/载体、时间以及效率等多因素影响,科技期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出版传播效果最大化,从而促进科技创新。

2.1改进传统出版方式,迎合科技创新需求

科技创新的时效性决定了科技期刊在记录研究成果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发表时间。缩短出版周期或加快发表周期是重要的优化途径,发表周期短的科技期刊能更快地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消息,更易吸引高质量稿件,实现良性循环。从缩短出版周期的角度来看,刘雪立等的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医学期刊随出版周期的缩短,即年指标呈增大趋势,但不建议盲目缩短出版周期。笔者认为,在科研创新活跃度大、成果创新性与发表时间依赖性强的领域,如分子生物学类期刊,可尝试加快出版周期,主要体现在稿件送审、退修以及排版环节: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每一环节中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另一方面,普及应用在线投审稿系统,实现作者、编者、专家之间的即时交流。《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自2012年实现无纸化在线投审稿系统操作后,专家审稿时间较之前缩短一半,发表周期小于180天的稿件占比超60%,缩短了优秀论文的发表时滞。科技创新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通常会带来新学科的崛起或者衍生出新的分支研究方向。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创办新的杂志或者在已有刊物基础上设立新的栏目,能以目标性、集中性更强的记录形式突出报道创新成果。例如,2008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创刊,其紧紧围绕我国卫生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报道。随着近年大数据研究的兴起,2015年《IEEETransactionsonBigData》《大数据》等杂志创刊,刊登大数据研究成果;为鼓励生物学假设性研究探索,《Cell》杂志推出Theory栏目,针对一个特定的生物过程,综合已有的实验数据作出一个新的、可测试的假设理论[12];《中国天然药物》开设“思路与方法”专栏,刊发院士对主题文章的评论,兼具创新性、前瞻性和可读性。这些新杂志和新栏目的创办,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受众的思路,引领了学科发展。

2.2拓展新出版形式,推动成果的立体化记录

新型论文出版模式包括增强论文、协创论文、数据论文、双语论文等,展示了传统学术论文形式以外的其他数据信息,能更充分地表达科研成果,支持创新性与科学性评价[14]。例如,《中国中药杂志》建议作者投稿时提交因印刷版篇幅和载体限制未能刊发的,能够进一步说明文中实验设计、案例分析、理论推导、观点论证等的补充材料,包括文字资料、数据表格、图形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程序代码等,这些补充材料与原文内容进行组织和封装,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增强论文,通过网刊。鉴于学术数据的创新价值,期刊网络版开辟专栏数据论文,以支持数据成果的分享、挖掘、利用与再创新[15]。相信许多科技期刊的编辑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经常能收到来自审稿人的质量上乘的审稿报告,为文章的优劣提供了重要的判断。同行评议是一种改善科学记录质量和准确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机制,科技期刊尝试公开同行评议记录,将审稿报告纳入学术贡献,实际上也是记录科技成果的一种方式,以此更好地激励审稿人,促进学术争鸣。例如,自2016年1月起向《NatureCommunications》投稿的作者可以选择发表其文章的同行评议记录。据统计,2016年《NatureCommunications》有60%的作者同意公开同行评议记录。相似的计划也已在欧洲地球科学联盟的多种学科领域中展开[17-18]。

2.3借助网络平台快速出版,争夺创新成果首发权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科技创新成果记录的新方式。2017年10月16日,中国知网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首批网络首发学术期刊联合公告,有436家中国学术期刊成为第一批合作出版单位[14]。公告内联署期刊的学术稿件,一经编辑部录用和审定,无需确定其后在纸质刊物出版的时间和页码,通过电子杂志社审核后,即可在CAJ-N中以网络首发方式正式出版。这种规范的网络期刊出版方式更快、更好地确立了作者的科研成果首发权,全面提高了学术论文的传播效率和利用价值。预印本(pre-print)能绕开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抢先创新性科研成果,接受同行评议。著名的预印本网站有arxiv、bioRxiv以及repec,中国科学院于2016年推出ChinaXiv。以bioRxiv为例,网站为作者专门建立了许多直接向期刊投稿的链接。若期刊与网站达成合作协议,同意网站预发表将不影响文章之后在期刊上继续发表,这将极大地吸引作者群,更高效地发表创新成果论文。目前与bioRxiv有协议的转投期刊有《BMCCancer》《Genetics》《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TheJournalofNeuroscience》《Science》等。

2.4优化传播渠道,提升学术交流效率

万莉[21]基于Super-SBM和Tobit两阶段模型提出,引用半衰期、机构分布数、出版周期对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刘岭[22]指出科技期刊服务的趋势是与多种网络技术相融,转型为面向知识生产活动的服务机构,以此应对学术交流变化。可见,科技期刊若想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必须基于用户需求,从内容、获取方式、市场推广等各方面拓宽传播渠道以提高学术交流效率。从内容角度,尽量保证最新文献引用的比例;从获取方式角度,借助微信、官方网站、App等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建立知识服务平台,如《自动化学报》以自动化领域知识本体为基础,开发文献检索、热点趋势等知识服务工具[22];从市场角度,与搜索引擎合作进行推广等,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与百度合作,推出杂志官网认证,确保用户指向。所有举措的目的均为扩大受众群体,提高刊物的知晓度和利用率,从而切实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价值,使科研人员少走科研弯路,拓展创新思路。

2.5优化精准传播,快速推进创新发展

精准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需求和偏好细分用户,实现靶向传播,包括细分用户、精准推送两个环节。首先,期刊应细分用户群体,如《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已经积累专业细分的邮件列表4000余个,《ScienceChinaPhysics,Mechanics&Astronomy》(SCPAM),通过作者提供的小同行名单、编委及审稿人、文章参考文献作者、学术会议参会名单、数据库查找(WebofScience、arxiv)等方式确定推送客体,再由编辑根据他们的研究方向制作虚拟专题定期推送。精准推送对内容有较高的要求,SCPAM主要运用WebofScience平台的“RelatedRecords”功能找到本期相关文章进行推送,包括高被引文章推送、主题关键词检索推送、根据学科代码细分推送。其他精准传播方式还包括专家微信群、自媒体传播等。科技期刊精准传播实际上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趋势,从而帮助科研人员精准了解领域动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快速推进创新。

2.6增强传播影响力,把控科技创新成果

对科技成果的把控力往往决定了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从而影响甚至引导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影响力越大的科技期刊往往越容易抓住科技成果,因此如何增强科技期刊传播影响力值得办刊人深度思考。朱邦芬院士在“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指出,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应该分工合作,一些原创性基础成果,从国际竞争和影响力角度出发,应该通过英文期刊推送到国际科技领域。而对于庞大的中文期刊,笔者认为应有的放矢做大做强,尤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化学、中医药等优势学科领域,集中刊发创新力强的优质稿件,实现期刊品牌效应,再进一步以双向译介的方式推动中文期刊的国际化和英文资源的本土化,使科技期刊成为国家创新的重要媒介。CNKI首创并组建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双语数据库(JTP),目前已收录期刊130种,旨在精选并翻译中国顶尖学术期刊,助力中文期刊国际化推广。

市场推广论文范文4

编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编辑的工作,需要满足人们的阅读、视听等精神需求而出现的专事文化选择的社会角色。随着网络出版的兴起,原有的选题策划、审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传统工序简化为网上信息的传递与,也改变了原有的编辑过程,对编辑的工作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随着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应用,传统学术期刊编辑多环节的工作逐渐向系统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⑤。这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辑技能,还要具备熟悉和应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更加有效的编辑工作。网络出版给学术期刊出版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使得原创作品、编辑加工以及印刷发行都通过网络完成。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认同与转变,也极大地转变了编辑的职责和理念,进而改变了现有编辑的角色定位。

一、编辑专业技能和职责理念的转变

王树槐指出,期刊编辑是期刊社的核心人才,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当下网络出版潮流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应势而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识别文章的学术价值,以适应纷繁庞杂的信息来源和转瞬即变的信息更新速度。尽管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形式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纸媒出版形式尚需时间来检测,但传统出版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网络出版对学术期刊的选题、审稿、排版、校对等流程化技能的要求。作为多元出版方式的有益补充,网络出版面向的受众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速,由此要求编辑人员的能力素养要符合网络出版的新特点。结合国家颁布出台的《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总结网络出版工作实践经验可以看出,网络出版至少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发生了明显转变①。首先,网络出版搭建起学术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更加生动和深入的沟通互动平台,意味着学术期刊编辑从后台走向前台,实现了与作者、读者的零距离互动交流。这就对编辑人员的沟通耐心、反馈速度、应变能力等服务型职业素养以及编辑本人的学术素养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超星的“域出版”就允许读者对学术期刊评论,实现与编辑的即时沟通。编辑则需要对读者提出的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及时做出专业的回复和解释。其次,相较于传统出版模式,网络出版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要求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基本的网页实现能力,如素材整合、内容加工、网页制作、受众调查、论坛管理等能力,以保障网络出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传统文字编辑人向出版策划人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中,编辑的主要角色作用是进行文字的加工和把关审查,不断利用编辑工作扩大信息的交流和积累,来提升自身的文字编辑能力。相对而言,传统纸媒出版模式较为固定和僵化,在长期制式的出版活动中,各种期刊均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形象特征。对此,应当辩证地予以看待:这虽然能够笼络一批本专业领域内的稳定受众,在圈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但也在无形中为自身设定了准入壁垒,限制了圈外受众的流动进入。编辑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业务角色相对简单,只需要做好文字处理工作,做到对单位负责、对期刊负责、对少量专业群体负责即算是达到了合格。然而在网络出版愈显生机的情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内容的筛选、整理和加工已然成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其背后深刻地体现出网络出版编辑从文字处理向文本策划转变的趋势。整体性出版策划对编辑人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文字的编排和校对,更意味着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通盘把控,统筹考量各类资源的搭配比例和结构布局②。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完整地呈现单篇论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如果适当运用图像(如重要作者的头像)、音频(如编辑录制的编者按),或者专家学者为推介作品而录制的视频等资源,甚至以专题的形式推出一组文章,则既保留了学术论文的严肃性,又能体现编辑和期刊对文章的重视,也能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论文的学术背景和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期刊与读者和作者沟通的交互性、共鸣性和可视性,也进一步增强网络媒介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来一直坚持以专题的形式组稿约稿,并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和学报网站,以及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国家社科期刊库、中邮阅读网等网络出版平台,加大与作者、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外学术推荐,积极扩大期刊影响力。因而,对于一名优秀的网络出版编辑人员而言,对出版内容的定位策划、对信息资源的采写加工、对传播内容的监督把关和对传播途径的设计反馈等四个方面的知识是相依相成的,缺一不可。而在网络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更应注重全方位能力的整体性再塑造,从而转变成为能够独立担当的网络出版策划者。

市场推广论文范文5

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的通知》(黑教联2013[19]号)、《关于开展2014年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黑教联〔2014〕14号)、《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及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黑龙江省市场营销行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按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中高职衔接;“2+3”模式;人才培养

1中高职衔接市场营销专业定位

1.1学制与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黑龙江省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为5年,中职2年,高职3年,学生在中职阶段修满22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也可直接就业。升入高职后修满31门课程方可毕业。

1.2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阶段以就业和继续学习为导向,培养具有基本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继续学习能力,身体和心理健康,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相应的技术、技能,能够从事推销、销售顾问、市场调研、客户服务等营销、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高职阶段以贯通中高职衔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学徒制和“双证书”制度为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具有德、能、勤、技全面发展,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营销业务工作流程,具备市场营销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能适应营销各岗位工作需要,具有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营销策划、企业市场开发、商品推销洽谈、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公关及市场营销管理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力求在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做一些突破,让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能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具备相关技能并获得一技之长,同时可以继续深造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衔接

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制定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培养服务于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和德、能、勤、技全面发展的营销技能型人才。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在中高职教育的各自层面办出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2中高职专业设置和课程对接

本方案采用“2+3”学年制贯通中高职办学,即前2学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为中等职业学校,后3学年的办学主体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五年制一体化教学方案,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高职院校颁发高职教育学历文凭。此外,在中职学习期间,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试点班以外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推荐,也允许参加考试,符合要求者,进入试点班学习。以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中职阶段课程设置以培养技能为主,高职阶段在培养技能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办学定位,加强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衔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中职阶段课程既能满足企业一线工作者的需要又能为高职阶段继续学习提供必要基础。

2.3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获取翔实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演绎推理,探索我校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确定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会根据企业需要,分批分次的为企业提供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理论在校内学习,专业技术能力在校外企业实践,这一教学计划打破了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自成系统的计划而按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但分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两校的办学优势,注重课程内涵的衔接。

2.4中高职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共享

为提高学生实战能力,高职阶段学校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建设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电话营销实训室、金点子策划中心实训室、网络营销实训室、大学生服务中心、商务礼仪实训室、推销洽谈实训室为学生日常模拟训练提供了平台。学院通过与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北京天虹、北京物美、北京天德勤、天津好利来、娃哈哈牡丹江分公司等一批优质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基地共享。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通过互相合作开发课程和共同教学实现了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的共享,进而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职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可以与中职院校共享,进而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紧密程度。

3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评价

3.1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切实突出职业技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理论实践教育一体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技能训练岗位化、教育一体化、证书多样化。一是建立了一整套以市场营销师、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等从业资格证的社会化资格考试相结合的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以考证带动学生的学习;二是学院采取了校内全真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训方式,基本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三是建立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专业教育组织体系,从制度上和经费上保障了市场营销专业体系的建设,四是初步形成了“三个突出”(突出综合素质培养、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必要的实习实训环节外,要求教师在将社会情境模拟进入课堂,切实开展市场营销技能教学,力求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独立完成企业市场营销岗位的工作。实现学校与社会就业岗位“零距离”衔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组织开展实物推销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广告策划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并支持和指导学生成立营销公司。

3.2学习成绩考核评价

由高职统一协调管理,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建立完善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共同评价学生。一是校内考核,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团队合作情况、期末考试、学生互评以及教师互评。二是企业考核,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实践,在企业工作期间由企业给学生进行考核。

(1)理论知识考核

每学期确定三门必修课程为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学业成绩,其余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者可得规定的学分,不及格者不得学分。

(2)实践技能考核

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考核采用学校考核和行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组织,负责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项目的考核工作。具体考核管理按照实训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3)职业资格技能鉴定

按照双证融通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部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资格(等级)证书。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应分别考取上表所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外语资格证书中一种。

4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

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或提交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成果,并通过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考核,成绩合格方能毕业。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9学期(高职第五年上半年),与专业顶岗实习同步进行。在学期初进行顶岗实习动员时,向学生一并布置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任务,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安排4周时间进行集中指导与答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以采取市场调查、参与企业市场推广、现场促销、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等。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可以是是市场调研、营销策划论文等。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主体材料字数要求在3000-5000字之间,同时提交毕业设计的活动过程记录。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活动过程记录和答辩结果综合评定成绩,三者所占比例为5:2:3。

5毕业要求

在校生须完成53门课程(中职阶段22门、高职阶段31门),取得一项技能证书方可结业。证书可以为助理营销师、市场营销师、商务管理师等资格证书。中职阶段理论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共同完成。技能考核通过模拟实训、技能月、工学交替等教学过程,由校企共同考核学生,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学生综合打分,完成22门课程学习方可毕业和晋升高职。高职阶段理论考核理论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共同完成。技能考核由校企共同完成,学校通过模拟实训、技能月、工学交替等教学过程考核学生;企业则通过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表现给学生综合打分,完成31门课程学习方可毕业。

作者:李妍 王微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平.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12(03).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3]孙子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07).

市场推广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省级农科院;企业;成果熟化;人才培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以多种形式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需求,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生态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1-4]。

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政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主要分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两大类;二是金融政策,为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具体包括设立科研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提供融资支持等;三是知识产权政策,推进农业科技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允许产学研各合作方将科技成果商业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强化法制观念,并通过专利手段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四是市场政策,按照“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体系,引导成果转化;五是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奖励和收益分配机制;六是土地政策,减免土地使用税费,为成果转化创造条件;七是管理体制政策,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八是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研究重点,引导农业科技投资立项方向[5-6]。

1.2省级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状况

本研究项目收集了全国24家省级农科院成果转化数据(见图1、图2)。结果显示,近年来各省级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水平显著提升。2015—2017年,以技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收入总额达20.6亿元,合同数量达14688项。其中,2017年收入总额为8.73亿元,较上年增长30%,合同总数为8207项,比上年增长129%。2015—2017年,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排名前3位的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其对应的转化收入分别达1.19亿、0.92亿和0.91亿元。2015—2017年,在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数量排名前10位的省级农科院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居前3位,其对应的合同数量分别为2345、876和812项。“四技”服务类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明显优势,收入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超过55%,且合同数占总合同数的比例超过90%。技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单项合同价值高:从收入金额来看,2017年技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收入金额为3.39亿元(占39%),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收入金额为4.88亿元(占61%);从合同数量来看,2017年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合同数量为782项(占9.5%),同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数量为7415项(占90.5%);从合同平均金额来看,2017年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两类方式合同平均金额分别为43.35万元和6.6万元。

1.3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分析

1)“路演+竞拍”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着百年历史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加快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培育孵化的同时,创新探索了“路演+竞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7]。“路演+竞拍”的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的零距离接触。2017年5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科技成果投资路演会,众多农业科技成果登台亮相,吸引了大量企业和客商的关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2017年浙江省秋季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上,不仅推出了包括水稻、蔬菜、旱粮、花卉等农业新品种,而且根据产业需求,精选了一批具有商业潜力的技术成果,涉及食品加工、肥料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农业物联网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多个领域。其中,起拍价达到了700万元的茄果类蔬菜新品种,尤为引人注意。“路演+竞拍”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早在2016年就被原农业部列为全国种业权益改革十二大典型案例之一。公开竞拍的方式使得科技成果与市场和产业直接对接,能够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参与成果转化,不仅十分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而且有利于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中的支撑作用。2)着眼市场需求,跨区域合作研发,收益共享。200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了适应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的迟熟中粳稻品种“南粳9108”,先后在淮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种植,获得广大农户的认可。但对于淮河以北地区该品种并不适合种植,极大地限制了其种植推广。针对这种现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瞄准市场需求,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跨地区合作,育成“南粳505”优良食味中熟中粳稻。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农艺性好等特点,其适种范围包括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省,并于2017年通过山东省审定。为了挖掘和评估“南粳505”的潜在市场价值,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最大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采用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的形式,对该水稻品种的特性、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推广地区种植现状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专业分析。对于成果转化则采用市场化公开竞价的方式,最终江苏省高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从参与竞价的6家企业中脱颖而出,以888万元品种实施权益费和0.2元/kg的销售提成价格获得“南粳505”的独占实施权。另外,售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每年销售提成不得少于100万元,实际转化价格已超过1000万元[8]。3)“即研即推,即创即转”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自大量工商资本下乡后,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原有的主流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大量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的需求量逐步上升,不仅积极参与相关科研工作,而且愿意购买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长期稳定的科技服务,以期分享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结构调整,提出与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即研即推,即创即转”的农业产业研究院合作新模式[9],探索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市场化农业产业链服务模式。新型产业研究院作为实体运作机构,本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不仅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而且发挥了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很好地满足了三方对科研产出、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农业产业研究院合作新模式运行过程中,必须明确技术归属,强调技术的商品属性。企业通过购买技术服务,拥有技术使用权,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价值,取得经济利益。通过产业研究院建立的利益连接机制体现技术及科技人员的价值,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4)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构建新型产研结合成果转化模式。为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通过派遣和鼓励科研单位的技术专家到企业任职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一五”以来,该院大力开展了“专家进企业”活动,并取得显著效果。以与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为例,该院派遣5名技术专家入驻企业,为其研发、生产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企业则每年出资50万元作为技术服务费。该院专家张青被任命为企业总经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决策人,并得到企业30%的股权奖励。在张青的带领下,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逐步成长为带动农户年增收10亿元的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企业,其事迹登在2015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10]。

2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各涉农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制定了各类政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难点。

2.1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源头不强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侧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各科研机构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科研经费、人才培养等;农业科技研发经费的供给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农业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各种资助,政府与科研机构是委托-的关系,科研项目的取向是面向政府而不是面向市场,从而导致了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农业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存在信息缺位等问题。科研单位对于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科研项目、专利、论文等,虽然最近几年少数科研单位也把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考核,但是由于多年来的惯性和氛围,科研导向很难做到以生产需求为目标,从而使得农业科研成果在数量上有进展,在质量、转化的匹配度方面难以得到保证[11]。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科研单位提出“顶天立地”的科研策略,即不但有前端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也有后端的产业化研究。但是,在定量化的高水平科研单位绩效评比的动力驱使下,大多单位更重视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科研人员为了获取职称、人才称号等,也更在意专利、论文的指标考核。由此,对于能否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则被放在其次考虑,且目前普遍存在农业科研中缺乏经济性研究,导致部分科研成果不具有推广的成本属性,也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

在农业实验室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个环节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但风险高、周期长,而且由于市场波动和新技术、新产品潜在的替代威胁,收益普遍存在不确定性[12]。基于上述风险,农业科技成果需求方(如企业等)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介入,而成果供给方(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由于缺乏产业化人才和市场推广渠道,普遍对后端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环节介入不深,收效甚微。资金短缺是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国家于2001年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门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中试和熟化,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但该基金的规模有限,来自政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所占比重较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存在严重不足,不仅体现在政府投入的不足,更表现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因此,如何引导社会风投资本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缺乏对专业转化队伍的建设及相应激励措施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专业性的活动,当前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能力不强,体现在能满足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足。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大概分以下几类:一是原科研管理人员。部分科研单位将成果转化工作纳入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之中,他们对科研技术及技术市场的了解十分有限,更缺乏融资、谈判等专业技能,同时,这部分人员因人事管理制度及单位顾虑,在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上,相关激励措施得不到落实。二是科研人员。涉农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还缺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够重视,也不够了解,他们工作重点仍然是科研项目。三是农业协会、农业企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对市场情况相对熟悉,但对科技成果的信息缺乏了解,其所能发挥的中介作用有限。四是技术推广体系的农技人员。目前,这部分人员主要从事公益性推广工作,在定位上是否能承担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职能还值得商榷。综上所述,目前适应我国市场机制的专业化服务性中介队伍尚处于萌芽阶段和探索期,很难满足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需求,由此导致了技术推广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4农业企业实力薄弱,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农业科技型企业具有与市场联系紧密、熟悉市场环境和需求等优势,相比科研机构和高校而言,应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能够实现更高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收益率。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大多还处在发展初期,其规模、资金、人才和技术储备都不足以完成科技成果的自主创新和转化,很难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扮演主体角色[13]。另外,调研中还发现目前省级农科院院属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院属企业及院属研究所成果转化企业在前期股份制改制过程中,普遍存在国有股份退出或持有比例下降等现象。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不平衡

在对省级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调研中发现,各院对科研团队的分配比例均高于50%,最高的甚至超过90%,相关转化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但是,收益分配需要平衡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比例,过多的个人分配比例将造成单位经费过少,从而影响继续研发投入和单位基础建设,以及单位科技成果研发的持续性。同时,由于农业科研长期性、公益性的特点,科研单位从事基础研究、公益推广、行政后勤人员的奖励份额较少或没有,收益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急剧拉大的现象值得警醒,长期失衡也终将制约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14-15]。

2.6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亟待提升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几个等级。其中,县、乡两级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队伍承担着关键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及农业灾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等公益性职能。但从整体人员情况来看,还存在队伍的专业素质整体上不高的缺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新要求,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在多次机构改革和重组中,人员不稳定和流失严重,人才队伍质量和数量难以保证;其定位的公益性推广职能常常受到商业性利益的挤压,公益性推广与商业性推广之间交合不清;对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缺乏源头接口;部分推广部门以推广之名行推销之实,片面追求商业利益;一些地方部门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人为设定标准限制和排挤外来商业性技术推广,甚至存在部分基层技术推广部门为了政绩考核,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广等情况。

3新时代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3.1优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一方面要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区域内进行大面积推广以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另外,一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致使企业的参与度不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动力还在于政府的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研发力量投入。因此,我国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财政资金主要向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领域倾斜。在考核和评估时,对政府直接支持的研发项目,应构建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创新项目,应降低考核频率,给予其稳定的长期支持,不宜急功近利;对于应用性、开发性研究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建立以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和考评机制。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要从注重计划项目立项转向组织和发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进行创新,完善产学研平台建设机制、以协同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和组织机制、资源管理和利益风险共享机制,建立以协同为导向的组织运行构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同时,鼓励企业提升自身的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增加成果的产出量,增强成果供给后劲。

3.2完善成果熟化机制,推进科技金融协作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虽然众多,但呈现“头重脚重中间轻”的状态,即科研机构前沿技术研发(头部)与技术最终商业化(脚部)之间存在一大段空白。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政策设计解决实验室成果到商业化成果的“接力”与“协同”的熟化问题。在科研机构内部对评价机制和职务科技成果所有制进行改革探索,在此可以考虑设置开发研究高级职称,探索赋予科研团队应有的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以充分激发科研团队进行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在科研机构外部,加强科技金融的协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技术孵化,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利用现金、股权或混合形式获取科技成果,建立一批专门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制定各类资本市场化的参与和退出机制,从源头上消除未来资本证券化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和法律纠纷,加快探索制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

3.3培育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需要配套技术、法律、管理、市场等方面高质量课程体系来实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以人才队伍为保障,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组织和动员专业技术力量,推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兴办农业科技中介机构,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综合加工能力,逐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创立品牌和信誉。

3.4完善创新创业、兼职兼薪制度

在调研中发现,有关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兼职兼薪仍然是科技体制改革中的难点。各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都是以方向性、思路性内容为主,在该条款上表述也较模糊,导致实际运行中难以落实。而且,各单位在自由裁量时态度比较保守,一般采用默许但不鼓励的方式,科研人员本身也顾忌较多。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巨大的职称晋升压力等因素往往造成创业通道的“锁死”。高校、科研院所不但要在内部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评价体系,而且要树立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到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意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细化相关政策,研究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业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制定相应的人事保障政策,消除其创业的后顾之忧。另外,要通过完善聘用合同管理、强化考核等办法,加强规范管理。对于科研人员本身也要在倡导分享知识价值、尊重人才的大环境下,呼唤契约精神的回归,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3.5强化中央地方统筹协调,形成政策落实合力

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各项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政策法规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连续性,加强中央和地方政策配套和衔接。发挥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成果转化监督管理与统筹指导。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税收优惠、国有资产管理、兼职取酬、股权激励等涉及面广、敏感复杂的政策,应加强发展改革、财政、国资、审计等部门联动,形成抓政策落实的合力。

3.6加强数据分析和战略研究,为决策提供支撑

市场推广论文范文7

作为一名医学期刊编辑,从工作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不断地被灌输“以读者为中心”“作者至上”的观念,秉承“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的办刊宗旨[1];然而,处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后的市场经济初期,医学期刊被赋予职称评定、科研成果鉴定等评估职能的条件[2-3]下,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动从读者、作者利益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服务读者和作者的办刊方向和举措,恐怕是口号多于行动,纸上谈兵者众。本文第一作者曾在《美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Th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JBJSAm)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出版社短期学习,有感于这些一流医学杂志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甚至是为患者与公众服务的编辑出版理念,记录一二,与同道分享。

1为读者服务

为读者服务主要体现在满足读者需求,向读者提供科学、新颖、实用、便捷的信息。设置读者感兴趣的栏目,建立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的平台,吸引读者,占领市场。

1.1科学的读者调研方法《JBJSAm》《NEJM》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投入很大,聘请专业策划公司(如TBICommunicationsLtd)为其制订市场政策、品牌策略及销售计划,进行国际化的市场推广。市场策划包括市场调查、目标决策、运作方案及成果分析等项目,一般3或4年作一次调整。依托专业学会登记会员档案开展市场调研。例如:《JBJSAm》的市场大小分析,通过调查美洲、欧洲、亚太及其他地区各类矫形外科学会的会员人数(2004年约12万)将其潜在的目标市场评估为17万;市场需求分析,通过调查美国矫形外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如平均年龄(51岁)、美国矫形外科学会会员中近期接受基金资助个人所占比例(50%)、最感兴趣的专业(成人膝关节52%、关节成形术51%、运动医学13%等)、最关心的话题(保险、赔偿、论文、起诉、健身)等来评估潜在目标对杂志及论文的需求性,制订杂志报道重点和主要栏目为成人膝关节及关节成形术,并为发行政策提供直接证据。利用网络建设积累用户数据,建立用户数据库是更直接的市场调研途径。网上点击率统计包括点击、访问、页面浏览、文章需求、搜索、文摘浏览、目录浏览等。通过这些数据归纳用户最感兴趣的题目、搜索最多的词,并以用户的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进行分层分析,动态调整杂志的报道重点。只有通过科学的调研方法才能获取及时、准确的读者信息,有的放矢地在选编稿件、栏目设置和销售环节中体现读者的利益。

1.2多元化、实用性强的栏目设置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读者兴趣所在,设置实用性强的栏目。《JBJSAm》有一个国内医学期刊讳之莫深的《临床实践伦理学》栏目,栏目中阐述的伦理学问题都是临床医生在每天的工作中可能遇到并密切关注的(如比较敏感的器官捐赠和移植涉及的伦理学问题)。这类文章会针对容易引起伦理学争端的领域及相关法案、医生应承担的伦理学义务及具体的执行方案予以分析,指导临床医生工作。评论性文章和教学类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Commentary》《Editorial》《Perspective》等栏目。此类文章可占全部版面的30%左右。由编辑部邀请医学专家或由编辑撰写,配合每期重点推介文章,引导读者阅读。综述由编辑部定期约稿,一般不接受自由投稿。综述内容渗透专家的观点和评论,保证文章的高质量和导向性。一般只引用3年以内的文献(如《Currentconceptsreview》栏目),甚至全部是1年以内的文献(如《Specialtyupdate》栏目),保证读者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最新的医学研究信息。《给编辑的信》栏目(Lettertoeditor)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对近期刊出文章提出异议、发表感言、报告病例及展开讨论的园地,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互动性栏目,甚至有审稿人对稿件的不同看法与稿件同期刊出的情况,极大地调动了读者和同行评议专家的参与热情。杂志社每年可收到大量的《给编辑的信》栏目的投稿,刊出率居各类栏目之首。2004年《NEJM》刊登论著213篇,刊出率为5%,而读者来信达982篇,刊出率为26%[4]。

1.3形式多样的外延服务措施杂志社注重增加外延服务措施,以服务带动效益。在纸版杂志中插入订阅明信片,方便读者订购。在广告等不重要页码的背面印有刊出研究类论文的摘要,裁下后可制成卡片。文章题名、作者署名等相关信息均以文献检索的格式著录,目的是方便那些有制作读书卡片习惯的读者归类整理。杂志社受执照委员会委托,一般都设有继续医学教育《CME》栏目,由编辑部拟定与当期刊出论文内容相关的测验题目,读者提交答案后可获取由专业学会颁发的继续教育学分。无论纸版或网络版都设有书评、商品服务、医疗市场、人才招聘等大量信息类板块,为读者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如早在2004年《NEJM》每年刊登的医师招聘广告就多达2万4000多条。杂志社对网站建设和电子版的投入远远高于纸版,网站上的服务措施灵活多样。如《JBJSAm》与美国矫形外科学会合作在网站上开设了矫形外科手术录像(VJO)板块,是延伸纸版报道内容的增值服务产品。手术演示的选题均来自纸版报道文章:如果读者对纸版中某篇文章里的手术技术感兴趣,可以登录网站观看Video中的手术操作演示;如果用户关注Video演示手术技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等问题,也可以再去购买并阅读原文。提供全文HTML和PDF格式,HTML格式能够实现各种超链接,便于报道内容的二次利用。用户可通过“Podcasts”“Audiosummary”“Video”等板块将文章摘要和评论等延伸报道内容下载到iPod或掌上电脑收听和阅读,激发用户对纸版期刊的阅读兴趣。近年《JBJS》还专门成立了“jbjsjobs.org”网站,它并不局限于工作职位信息,还能将矫形外科企业雇佣者和求职者的需求进行匹配,有助于双向选择。

1.4个性化的价格体系根据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杂志社一般实行多版本、多渠道发行和多元化定价体系的发行策略。以《JBJSAm》的多元化价格体系为例,对美国矫形外科学会会员与非会员、期刊用户与非期刊用户、美国用户与国外用户、医学学生与住院医生、个人与机构、现刊与过刊、网络或纸版或网络+纸版的定价不同。其中医生和医学学生的定价相差2倍多,而机构和个人的定价差高达4~5倍,目的是保证不同知识层次和收入水平的读者都有能力购买杂志。

2为作者服务

作者是出版业的第一资源,为作者服务是编辑的天职[5]。为作者服务集中体现在缩短时滞,帮助作者赢得成果的首发权和科技竞争的主动权,取得作者的信赖;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充分尊重作者、信赖作者、帮助作者[4]。正如《NEJM》主编Dr.Drazen所说:“我们的办刊方针是识别出好的研究工作,并将其公诸于众,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工作。”[6]。在稿件出版周期中,直接受编辑部控制的时段是审稿和医学编辑时段。审稿时段一般包括作者补充材料,副总编初审,同行评议,编辑汇总审稿人意见,总编、副总编或定稿会终审及方法学审查,这一系列流程《JBJSAm》平均只有1.5月,《NEJM》平均为1月,是出版周期中最短的一个时段。编辑部尽量缩短作者等待审稿结果的时间,以免耽误作者另投他刊。杂志社特别强调审稿期间审稿人要对稿件的内容保密,如未得到编辑部的许可,审稿人不得复印稿件或把稿件内容透露给他人。审稿人也不得与作者本人或他人讨论审稿意见。如果审稿人和论文作者有个人的、专业上或经济上的利益冲突,要告知编辑部并申请回避,确保作者的文章在发表前得到保护和公正的评判。网站上的“在线同行评议系统和编辑管理系统”具有各个工作组之间衔接灵活、往返便捷的特点。除了可时时追踪稿件的审理状态外,还对审阅大样文件提供支持,高效服务于作者的稿件投送及修改环节。《JBJSAm》《NEJM》不收版面费(文章中有彩图者除外),资金主要来源于专业学会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订阅费、广告费。在他们的办刊理念中,作者选择了杂志作为媒介发表其研究成果,并将版权予以无偿转让,杂志社靠这些文章才得以生存,所以不应让作者为其发表文章付费。费用应该由阅读并使用这些信息资源的读者支付。作者正式投稿前编辑部要求作者签署图片资料声明,注明每一张图片是否已经发表,发表过图片的原版权持有者及出版信息。编辑部提供向原版权持有者获取使用授权的服务,一般可得到免费使用的许可,或由编辑部支付版权转让费。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作者的感受。在《JBJSAm》杂志社,任何一封写给作者的信,无论是修稿信还是退稿信,其全职主编都会阅读修改一遍。他曾说:他非常尊重编辑的审稿意见,并不担心编辑的某些学术观点有失偏颇。他修改的重点是措词及文法,删去评论性和不礼貌的用词,改正语法及拼写错误,甚至包括标点符号和字母的大小写。不会让作者感到编辑的轻视和浮皮潦草,他们与作者平等对话,充分体现了出版人对作者及其工作的重视和尊重。#p#分页标题#e#

3为患者服务

游苏宁等曾撰文[7]强调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即科技期刊对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和受众利益负责,而我们一直在讨论医学期刊的读者意识、患者意识,却很少考虑医学期刊对患者承担的责任。在办刊过程中时刻考虑方便患者阅读。在《JBJSAm》的一些文章中,如“TKA”“THA”这类缩写在文中每一次出现都注明全称。虽然“THA”“TKA”对矫形骨科医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专业词汇缩写,但对一个要寻求医疗援助的患者来说,阅读中不时出现的缩写会减慢阅读速度甚至造成误解。对是用全称还是用缩写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定,它们不仅考虑国际规范,而且考虑特殊读者(患者和公众)的阅读习惯。《NEJM》的决策者认为,虽然医学期刊的主要读者是医学工作者,但必须考虑医学期刊对公众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患者和公众可以很方便地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搜索和单篇订阅。如它们的《Perspec-tive》栏目,全部聘请专家撰稿,内容与其说是向医学工作者介绍医学动态和前沿,还不如说是写给公众的科普文章。遣词造句非常简单易懂,但文章观点所依托的医学数据却都是最新的研究发现。如一篇题为《让你的孩子远离全球性增长的气喘病》的文章,以一个患儿的故事开头,分析了气喘病的发病因素有基因、污染特别是以木材、农作物残渣和橄榄油核为燃料、吸二手烟等,比较分析了中低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病情况和全球性的增长,并介绍了最新的诊断、治疗特别是预防建议。文章不仅拓宽了医生的知识面,就是普通读者也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因为慢性病患者或是家中小孩得了重病的公众迫切需要与专家交流,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市场推广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创产业;产业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文创产品飞速发展,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格局正在建立,数字经济正在与传统经济模式深度融合,产业跨界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创业产业也逐步呈现市场化、规模化的新业态。因此,在这样的节点上,使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创产品的发展是找到新发展格局下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

一、产业经济学与文化产品的基本概念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拥有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聚焦产业组织与产业行为,将产业与市场等同,进行微观的组织行为分析。而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则集中于国民经济的某一行业或部门,聚焦于产业之间的发展联结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因此有别于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更加广泛,层次更加丰富。在学科设置上除了有相关企业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还有对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间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探讨。

(二)文创产业的内涵与特点。第一,高原创性。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其凝结在产品中的知识和创意,文创产品是通过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与图案进行物化或由此产生的各类服务。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即对知识产权的消费。单纯的模仿与简单的组合并不会得到市场认可,同时阻碍了产业资本的形成,无法扩大再生产,最终只会导致市场的萎靡。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让原创性强的文创产品为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创意市场形成稳定优质的客群,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第二,高附加值。文化创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其与其他产品的高融合度。在核心的创意体系形成后,只要将其与成熟的产品进行配套研发,最终得到的文创产品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作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创产业的介入可以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藏品焕发新的生机。以台北博物院为例,通过将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进行文创研发,力求在配色、造型、质感上保持特点,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场景和新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最终的产品受到了市场与同行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行业,文创产品自身的研发只是其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文化IP更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变现能力。随着文创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将发掘出一批高价值的文化IP,并围绕此形成全新的产业布局。第三,外溢性强。文创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例证。这源于文创产业本身外溢性强的特点。伴随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产品本身对美的追求也将逐渐影响每个人,进而从整体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社会审美水平,增强文化凝聚力,丰富精神世界,最终促进社会核心发展。同时文创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也将涵盖多个产业部门。由此形成的带动能力也将促进消费结构由单一性向高层次、多样化的角度发展,从而为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引领作用[2]。

二、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文化产品的现状

(一)创新能力不足。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文创产业的创业活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亦没有深度的认知,在创新模式上多数产品只用了简单的叠加,认为将马克杯、文具等产品上涂装相应的图片标识即为文创产品,这只是简单的包装,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甚至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3]。在创新理念上对传统文化IP的挖掘没有深度和广度。现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依然囿于部分较为成熟的内容,没有深度探索传统文化中现有的大量宝藏,由此形成的诸多IP亦没有关联性。

(二)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统筹与配置就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文创市场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运行不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分工。目前文创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仍然偏低,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产业如交易平台、经纪等和下游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等产业存在缺位,产业聚集的效应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链也缺乏更广泛地拓展延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竞争内耗,市场未形成合理的分工。根据国外成功的文创产业发展经验,文创产品若要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形成从游戏、小说、电影等到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文创衍生市场。只有拓展出更多的文创衍生产品,才能构建出更加规模化的产业集群[4]。同时,我国缺乏运用产业化方式将文创内容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人才,很多有创意、有价值的产品无法得到好的市场推广,商业转化率不高,经济价值难以实现,导致文创产品在流通和消费时受阻。

(三)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目前文创市场资金使用成本较高,融资多以直接贷款、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为主,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少,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无法有效保障文创企业的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融资困难制约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前期投入巨大、价值评估难、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资金需求巨大,往往又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多数项目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审批手续才能产生部分收益。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文创产业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巨大的产业投资风险。文化产权交易的不成熟也是致使文创行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核心产权为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所以在估值、质押流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阻力。

三、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文化产品的发展策略

(一)拓宽产业发展方向。由于文创产业高原创性的特征,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拓展思路、转变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突破发展。首先要重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5G技术、AR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创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创产品可以拓宽产品表达形式,互联网带来的强代入感也可以提供更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为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铺平道路。其次要盘活传统文化富有价值的文创IP。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核,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国产IP[5]。

(二)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文创产业只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具有引导性的文创产业政策,并为文创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文创产业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避免市场乱象,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政府要把握好文创市场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市场的作用,充分考虑市场调控的内生机制。只有利用好市场化和产业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高附加值作用,促进文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推动产业升级。

(三)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首先,国家应针对文创产业出台相应政策,保证金融工具的对文创产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市场的手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让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外,还应支持难以上市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鼓励包括风投、基金、保险等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快文创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利用现在比较普遍的包括融资租赁、仓单质押等方式,结合文创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同时,建立健全文创权益类交易平台和文创产业融资担保服务,为文创产品交易的规范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评估保障和交易机制,降低文创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文创主题投融资论坛,建立文创专项风投基金,增加金融机构和文创产业的沟通交流,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最后,建立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文创金融法律规范,对于文创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权利归属和价值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方面的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形成文创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机制,提高文创产品的金融流通性。

参考文献:

[1]闫壮壮,成民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3):35-37.

[2]于晓明,何志勇.浅谈文化产业投融资[J].中国商论,2021(2):162-163.

[3]郑正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论坛,2021,32(1):1-7.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