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础理论范例

审计基础理论

审计基础理论范文1

一是指开挖的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土方开挖支护工程;二是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等方面极具复杂的基坑土方开挖、支护工程。深基坑工程虽是临时工程,但其施工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多、施工技术具有复杂性等原因,使得其安全保障随机性大,因此要对深基坑的施工保持高度的重视。

2影响建筑深基坑安全隐患因素

2.1地质水文

基坑降水位就是要判断地下水位的标高情况。在软土基地,由于软土的天然含水量,会导致周围地下水的升高,如果不能在施工进行之前采取有效的地下水控制,有可能会出现涌水、涌砂等情况,影响到基坑周边环境,更甚者还可能会因为土体失稳而引发工程事故。

2.2地下管线

地下管线是城市赖以生存的重要通道,如果没能事前探查清楚管线的位置,很容易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毁坏管线的事故。

2.3周边建筑道路

道路周边设施安全作为基坑周边施工安全控制的重点,必须要进行细致观测,防止因基坑开挖引起基坑周围道路或者建筑物的变形和破坏。

2.4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作为安全控制的源头,关系着基坑施工的成败,因此需在项目施工前对施工工程进行勘察,保证勘察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有针对性地编制专项方案,保证工程的安全。

2.5基坑支护

基坑支护是深基坑施工的关键,对基坑支护进行监理也是保障整个深基坑安全的环节。我国当前的开挖工程大多统一采用止水效果好、环境干扰少、墙体刚度高的支护。虽然此类支护有不少的优点,但是其过于垂直的钢筋笼制作在下放不正确时容易引起钢筋笼卡槽,对维护效果产生干扰。因此针对不同的施工项目需选择不同的支护进行保护。

3建筑深基坑工程中施工监理操作要点

3.1加强施工前期的监理要点

1)注重选择基坑工程监管人员。

由于深基坑工程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也就决定了基坑工程监理人员除了要熟悉和掌握有关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设计文件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工程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制定详细的基坑工程监理细则。

监管单位应该对每项实施监管的工程,从工作的流程、控制要点、具体方法等进行详细的监理细则编制,并用于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指导,确保各项工作都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3)对基坑工程施工方案进行审查。

在施工之前,监理工程师应该对施工项目的难点进行针对性、正确性的审查。例如,土方开挖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确保施工安全的应急方案;各部门人员是否能满足本工程需要等。

4)严格把控工程施工的条件。

在工程开工前,监理人员必须要对施工设备、施工方法(施工方案和工艺)、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并重点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

3.2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操作重点

1)钻孔灌注支护桩的施工监理。

支护桩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承受来自水平方向的压力,保护着施工的开展。因此要从桩长、桩径、混凝土强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锚杆施工质量的监理。

对于锚杆施工的监理,一般主要从锚孔、锚杆安装、灌浆、锁定四个部分进行监理。首先看锚出的孔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其次是检查孔深和直径是否满足设计需要;再次是注浆导管是否能承受注浆压力;最后要检查注浆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应采取二次注浆法进行补充,保证质量。而当锚固体达到一定强度后要进行张拉试验、检测其强度(质量)。

3)降水井施工质量的监理。

降水井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有着决定作用,因此要对降水井的井径、井深、水泵的质量等进行检查,同时也要注意做好水泵电缆、过滤尼龙网等工作的保护措施,只有确保各方面都满足设计要求才能投入使用。

4)基坑土方开挖过程的监理。

在进行土方开挖时,必须做好从旁监理工作,加强基坑监理,保证施工方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合理挖掘;严格按照“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谨超挖”的土方开挖原则;在挖至立柱桩、工程桩时,在桩体周围均匀、对称开挖,确保工程桩、立柱桩不被挤压偏位;土方开挖期间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留设挖土坡度;经常测量和校核坑基边坡度,避免欠挖或者超挖情况的出现;挖土期间严禁重型车辆、机械在基坑边缘行走,保证基坑边的安全。一旦基坑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基坑本身出现变形的情况,应该立即停止土方开挖,并及时通报检测情况,增加检测频率,启动应急方案,以确保基坑的安全。

3.3施工完成后的操作要点

1)重视施工检测和验收工作。

事后验收是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因此检测单位必须确定具体的检测内容,对完成的检验批、分项工程等进行检查评定验收,并收集和整理好监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跟踪落实验收过程中提出的需要整改的问题,保证工程的质量。

2)重视事故的处理工作。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监理工程师必须充分配合处理,及时提出实质性的处理方案,吸取教训,杜绝此类工程事故的发生。

3)加强对拆除工作的监理。

监理人员必须做好拆撑的监测工作。严格限制拆除工作的过早开展,保证拆撑工作按部就班进行。当检测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暂停或减缓拆撑速度,并研究解决对策。

4建议

基坑施工是个隐蔽的工程,因此除了在施工过程中对操作要点进行全方位的监理外,还必须从施工的外部环境入手进行控制。例如,依靠市场的力量,加强监理市场的执法监察,规范和治理监理市场;落实监理工作的岗位责任制,解决监理工程师空挂名的问题;适当提高监理价格,保证监理服务的优质优价;不断提高基坑工程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实行基坑工程专项监理制,保证监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等。

5结语

审计基础理论范文2

(1)在水利工程建设地基处理中,起吊速度、灰浆输送到达浆口的时间以及输浆量等因素都是影响深层搅拌桩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进行施工作业前必须对其参数进行严格审查与制定。依据实际水利工程建设地基处理现状,制定合理的施工参数与设计要求,这样才能够做到搅拌桩的精确施工,不会出现极其严重的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流量泵的使用也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来操作,输送浆液过程中要进行合理控制,减少压力,使其流量数据可以很好的掌控在合理数据范围内,相关负责人必须对搅拌桩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掌握,进行数据记载,待所有工序完全符合施工标准时,方可进行搅拌桩的施工作业。

(2)搅拌桩的垂直度是影响整个深层搅拌桩作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严格把控垂直度问题。通常情况下,应该保证垂直度的偏差不应超过1%,对于施工设计人员而言,在进行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结合实际进行合理设计。施工人员在实际现场施工作业时,必须注意导向架、起吊设备对其垂直度的影响,彼此相邻的施工作业桩其间距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如若是间隔时间超过了24小时,就很容易导致不能与第二个桩进行搭接作业,在搭接过程中还要利用定位卡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能够更好的确保垂直度质量。

2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深层搅拌桩技术问题

2.1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深层搅拌桩桩位不准确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在水利工程建设地基处理过程中,深层搅拌桩技术属于一种隐蔽性施工作业活动,但是在施工作业前,对桩位放样作业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尤其是桩位校核工作,对其地基处理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作业施工:一方面,在深层搅拌桩施工技术作业前,监理工程师要对其桩位进行复查作业,确保桩位质量。另一方面,监理工程师要对桩位轴线进行检测。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的避免桩位重复施工的作业情况。对水利工程建设而言,起到了推动作用。利于深层搅拌桩技术作业的实施,增强了水利工程建设地基处理桩施工的质量,从长远角度来讲,可以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深层搅拌桩钻头下搅受阻严重

在进行深层搅拌桩钻头施工时,要特别注意施工周边环境,当遇到大的阻碍物时不能强行对其钻头施工作业,要依据施工环境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对其进行钻探。相关技术人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针对施工各个阶段钻头下搅作业进行严格的审查,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其施工作业质量,更加能减少对搅拌桩钻头的破坏,每个桩施工作业时间间隔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桩的质量。

2.3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深层搅拌桩输浆管堵塞

输浆管堵塞是水利工程建设深层搅拌桩比较常见的一种施工质量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等几种原因导致的,打桩机钻头喷灌位置不准确、设计要求不符合规范标准、浆液粘稠程度过大、浆液与水灰比的配比不符合要求。针对以上等几种问题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可以对其喷灌装置进行调整,在进行设计前对水利工程建设有所了解及认识,依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合理化设计就完全可以避免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问题的出现;其次,深层搅拌桩水灰比设计可以设置在0.5左右,若是低于这个范围就很有可能造成堵塞现象的发生,进而影响施工的正常作业,对此必须重视其配比,防止堵塞现象的出现。

3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

3.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3.1.1施工前准备

(1)修建施工设备进场便道。(2)确保施工用电设施齐全和供电稳定。在无外接电源的施工现场,应多配备一定数量柴油发电机。(3)查明并清除施工区内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地下有无影响施工的块石、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下设施等,空中有无影响施工的高压电线等,所有障碍物应事先清除,无法清除时,应设立明显标志,确保安全生产。(4)场地平整。在准备施工深层水泥搅拌桩的地段,遇到有池塘及洼地时应抽水和清淤,回填粘性土并予以压实,不得回填杂填土或生活垃圾。

3.1.2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所使用的水泥品种和质量应符合有关要求。大批量使用前,必须抽样做水泥安定性试验、强度等指标,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2)施工用水应满足有关要求。若采用自然水源应进行水质分析,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3.2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3.2.1试桩

在工程正式施工前,按规范要求,必须进行深层水泥搅拌桩成桩试验,试桩结果应得到下列要求及相关技术参数:(1)满足设计水泥用量的相关技术参数,如钻进速度、搅拌次数、提升速度等;(2)确定搅拌均匀的施工步骤及施工程序;(3)分析地质变化对下钻和提升的阻力影响,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

3.2.2制浆质量控制

在制浆罐中按事先设计的水灰比进行拌制,备好的浆液还应持续搅拌,使水泥浆保持均匀稳定,不得离析或停置时间过长;浆液倒入集料时应进行过滤,以免浆内结块,致使堵塞甚至损坏输浆泵。

3.2.3输送浆液质量的控制

输送浆液前,输浆管应保持潮湿,利于输浆。输送浆液过程中,泵的压力必须满足要求,并应保持稳定,以保证供浆持续。施工过程中,遇到浆液硬结堵塞等问题时,应立即拆卸和清洗输浆管道。

3.2.4桩长的控制

(1)钻杆标线法:施工前应测量钻杆长度,可用带颜色的油漆在钻杆上进行明显的桩长标志,以便掌握钻入和复搅深度,确保桩长满足设计要求。(2)度盘读数法:利用控制钻入深度的刻度盘,通过指针读数可直接反映搅拌桩的长度。

3.2.5水泥用量的控制

水泥作为深层搅拌桩施工技术所使用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对水利工程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施工作业时,必须依据单桩桩长及设计要求合理配制水灰比的比例,严格按照水灰比的比例进行制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浆液的输送速度,确保平稳匀速,所配制的水泥浆要在施工中尽量全部用完,减免浪费。只有水泥用量得到很好的控制,才能保证桩身的质量。

4结束语

审计基础理论范文3

关键词: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8年3月,我国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由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国家审计得到了空前重视,地位显著提升。国家审计是国家为了进行经济监督,由国家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执行政府预算收支情况和会计资料实施检查审核、监督的专门性活动。我国国家审计的目标是服务并致力于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推动国家的经济治理、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运行。当前我国不断发展国家审计事业,急需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来支撑、引领国家审计的发展。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促进我国国家审计向纵深发展。实践需要理论进行指导,从而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健康发展。如今,我国在不断发展国家审计实务,不够重视学科理论建设。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审计学专业大多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培养方向,课程中也有涉及国家审计,但并未专门设置国家审计学科来为国家审计培养专业审计人才。并且,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体系,不能在体系制度上支持相对应的高校课程。当前,我国从事审计的工作者大都出身于财务审计,缺乏大量国家审计人才。实务中,国家审计和财务审计在专业领域上差别很大,国家审计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是不能靠财务审计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国家审计理论知识来处理。因此,为了向实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以及为国家审计领域培养专业审计人员,必须建立完善的国家审计学科体系,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

二、国家审计学科中存在的问题

1.对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不够重视。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审计学科从属于会计学科,属于管理学大类下的三级学科,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专门的审计人才。审计学科没有和会计学明显区分开来,也没有特意区分审计学科之下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审计学科,了解审计学的特点,区分会计学和审计学,将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我国审计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大多属于社会审计领域的内容,只是初步进行了国家审计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成果,并存在一些空白领域有待探索。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都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社会审计还多了一项鉴证的职能,可以看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差异很大,也就是现实情况中国家审计学科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审计,这些都导致国家审计难以借鉴社会审计。我国国家审计学科理论与实务发展程度和受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理论不能促进实际工作的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强学科建设。

2.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国内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开展较晚,尚处于经验学科层次,学者还未开始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审计的实务工作者也只是停留在实践工作中,没有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并形成理论。现阶段的审计学教材大多都很深奥,没能结合具体案例,缺乏实践意义和针对性,不够规范和实用,不能够使教材使用者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由于国内学者没有充分开展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使得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不牢固,不足以支撑国家审计的理论发展。因此,只有抽象、提炼、升华和概括出国家审计基础理论,才能使国家审计开始走向成熟。

3.国家审计学术队伍建设不足。学科建设依赖于学术队伍建设。现在,我国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的学术队伍还不完善,大多学者的研究领域为财务审计,缺乏专业的国家审计研究人员,这造成国家审计学科建设止步不前。而且,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学院,将其划分在会计学院之下,教师教授的课程侧重于财务审计,只是涉略到国家审计,没有特意与财务审计区分开来。所以,国家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都出身于财务审计,对国家审计只有简单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来加强了解。因此,为了推进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就要加快建设审计学术队伍,完善学者在各个领域的研究。

三、学科建设与审计人才培养的对策

1.重新制定审计学的培养方案。当今社会十分关重视注册会计师审计,导致审计的培养方案往往是针对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这样的培养方案忽略了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需求。由于这三种审计的侧重点大不相同,所以,需要重新制定审计学的培养方案,区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培养方案,这样将有利于我国推进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国内高校需要更改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专门的国家审计培养方案并开设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视野。在培养过程中,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就业需求导向增加审计实训课程,以便为国家审计机关输送专业的国家审计人员,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研究者。

2.积极开展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学科建设需要有理论作为支撑,所以,进行国家审计学科建设首先就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继而开展国家审计的内容与范畴、研究方法及实务研究。审计学教材方面,应该学习国外,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业务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案例分析,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同时,教材内容需要结合最新的审计法律法规,在不断变化的审计背景下与时俱进。实际中,学者们尚未开始重视国家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相比于社会审计,国家审计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应该鼓励国内高校学者开展国家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培养国家审计专业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3.加强国家审计学术队伍建设。国家审计事业发展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团队。他们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之前,审计学师资团队中的教师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研究方向,他们讲授的课程也以财务审计为主。随着对国家审计的重视,为了适应培养方案和学科设置的改变,学校需要提高相应的教育综合素质,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加强国家审计学术队伍建设。审计学的教师团队需要扩大审计知识领域的范围,加强对国家审计的了解,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国家审计专业素质。还应该加强培训审计学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给予教师更多通过参与项目、培训及课题调研等机会来增加实务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家审计理论,并进行实际应用。而且,加强国家审计学术队伍建设,使其深入了解国家审计,可以为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审计理论做出更大的贡献。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学科理论体系。当前,较于其他学科,审计学科的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国家审计理论建设更是远远落后于审计实务发展进程,这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进程。没有完善的国家审计学科体系,审计学科就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大力发展我国的国家审计的背景下,必须加快国家审计理论建设,形成理论体系,以推动国家审计事业的进步。学科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在深刻地认识了国家审计实践过程之后,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形成初步的国家审计理论知识体系,再经过一系列完善之后,最终构建出国家审计学科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学科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更好地促进国家审计的实务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在.国家审计发展对审计学科建设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8,(10):33-37.

审计基础理论范文4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注册会计师;政府审计;审计主体

一、引言

审计署于2020年9月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办法(试行)》,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做出框架性安排,迈出了全面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坚实一步。在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成为刚性需求的情境下,探讨如何高质量地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成为摆在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持续深入,会计与审计领域掀起了关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问题的研究热潮,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已有文献主要围绕国外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建设与实施经验[1-4]、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机制构建[5,6]、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设计与实施[7]、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8]、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的界定与选择[9,10]等方面展开探讨,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夯实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研究的基础,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全面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需要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互协作,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国外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施层面,虽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由政府审计机关主导,但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是一种普遍现象[11],注册会计师成为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针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虽然个别文献的研究内容涉及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问题[11-13],并且已经认识到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于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还较为浅显,仅仅停留在初步构思或政策探讨层面,并未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这也使得相关研究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强。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沿着“理论溯源——现实需求——模式选择”的思路,尝试对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探析。

二、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理论溯源

厘清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从理论层面深化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认知,进而为高质量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因此,本文尝试综合运用审计基础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理论,剖析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内在逻辑,以夯实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审计基础理论

审计基础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审计活动的内在规律,反映审计活动共有的特征。作为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受审计基础理论的指导。结合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特性,下文从审计主体和审计独立性两个维度,梳理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可能线索。1.审计主体。审计主体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审计关系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基本的审计关系涉及审计委托人、审计主体(也称“审计人”)、被审计人。其中,审计主体是指“由谁来审计”,也即执行审计业务的机构和人员。确定审计主体是开展审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从审计组织体系来看,审计主体分为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类审计主体各有特点且不可相互替代。限于内部审计的定位与特征,其不便于开展独立性较强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否则就会产生“自我审计”的悖论。与内部审计相比,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均处于外部审计的位置[14]。相对于作为被审计人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者而言,政府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在形式上是独立的第三方,均可以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就审计关系来看,政府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均可以作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审计主体。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政府审计机关或注册会计师作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主体的可行性[9],虽然在学术观点上存在着政府审计机关与注册会计师由谁来主导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争论,甚至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但其本质在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审计主导权”之争,两种观点均未否定政府审计机关或注册会计师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可行性。实际上,注册会计师无论是作为辅助力量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还是作为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主导者,都显示出其可以作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实施者。2.审计独立性。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行为的约束条件,它是形成客观公正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的保证。审计主体以第三方的中立身份存在,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不受外来力量的控制或支配,这是保障审计质量的基础。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所在,甚至可以说,审计主体保持独立性比遵循审计准则或审计规范更为重要[15]。独立性可以分为形式独立和实质独立,其中形式独立是达到实质独立的前提。从形式上讲,政府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作为不同的外部审计类型,两者均能够独立于本级政府及其部门(被审计人)。然而,按照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政府审计机关是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在性质上是本级政府的“内审”部门,并且政府审计机关与本级政府的其他部门具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16]。虽然政府审计机关在形式上独立于被审计人,但容易受到利益冲突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如部门经费、人员编制等),从而会削弱政府审计机关所做出审计判断或提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因此很难在实质上实现完全独立。相对而言,注册会计师受独立性威胁的影响要小于政府审计机关,使得其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均能够独立于被审计人。由于注册会计师相对于政府财务报告编制主体具有天然的独立性,这就使得其在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过程中更容易保持中立和做出客观判断,进而提升政府财务报告潜在错弊被揭示的概率,促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二)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泛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有利条件和战略优势[17]。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稀缺、独特的资源或能力,这种资源的多少或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组织或个人竞争优势的大小。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为主体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其实也是企业、组织或个人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更容易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竞争优势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能够为分析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从审计业务类型上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属于典型的财务报表审计,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意见是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基本任务,这与一般意义上的财务报表审计具有内在一致性[4]。注册会计师的传统核心业务是财务报表审计,相对于政府审计机关而言,注册会计师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虽然企业财务报表与政府财务报告在内容、格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是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运行结果的综合性信息载体,因此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已经被证明的成熟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领域[8]。从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看,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以更好的技术完成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那么就具有了相对于政府审计机关的竞争优势。在这一意义上,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将有利于发挥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方面的优势,进而提升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效率。

(三)协同理论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协同具有“协作、合作”的含义,其基本逻辑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系统,通过协同将可能产生大于单个系统功能之和的整体效应。虽然协同理论最初发端于自然科学领域,但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协同理论的普适性特征使其能够为探讨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问题提供有益的线索。从逻辑上讲,政府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都可以作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实施者,其中:政府审计机关是本行政区、本级政府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责任主体,是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主导者;注册会计师则能够为全面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提供必要补充。由于职责分工不同,在审计实践中政府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形成了各自的审计专长,其中: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较为擅长的业务领域,而财务报表审计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业务范畴。作为财政资金运行情况和结果的综合反映,政府财务报告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此外,由于财务报表是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组成内容,因此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是典型的财务报表审计。不难看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兼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双重”特征,这也为政府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协同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创造了基础条件。概言之,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和功能各有不同,由政府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协同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将有助于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形成审计合力,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四)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的概念及理论由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之后经过阿罗、威廉姆森等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重要分析工具。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其核心[18],组织向外部购买商品或服务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方式[19]。交易成本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使其成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其基本逻辑在于:当政府自行提供某项服务的成本超过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成本时,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组织来承接该项服务,从而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按照这一逻辑,如果政府审计机关自行提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的成本,大于向会计师事务所购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的成本,那么政府审计机关将会做出向会计师事务所购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的决策;反之,则政府审计机关应当自行提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经营优势,在市场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提供同等质量甚至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实际上,交易成本是政府审计机关做出是否向会计师事务所购买审计服务决策的一个参考因素,政府审计机关购买审计服务的动力之一就是对降低审计实施成本的需求。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各项业务的组织,政府审计机关向会计师事务所购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表现形式。因此,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降低审计实施成本是促进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驱动因素之一。

三、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现实需求

由上文的理论分析可知,由于不同的审计主体有着各自的职责分工,其对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需求有所差异。因此,可以从审计主体的角度梳理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现实需求。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政府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的视角,分别剖析不同审计主体对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现实需求,以便为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模式选择提供可能的思路。

(一)基于政府审计机关的视角

审计署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办法(试行)》规定了政府审计机关对于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责任。不可否认,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是本级政府及其下属部门的责任,那么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就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主导[20]。所谓审计主导,其本质是统领审计制度各个方面的审计决定权。然而,在政府审计需求持续增加而政府审计供给面临不足的情境下,政府审计机关具有引入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内在动机。其主要原因在于:

1.受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的制约。政府审计机关难以实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全覆盖。从职责角度来看,凡是与国家资金使用相关的事项都属于政府审计机关监督的范围。然而,随着公共资金总量的持续增加以及审计全覆盖要求的提出,政府审计机关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和职能范畴不断拓展,再加上政府审计人员的编制无法大幅增加,政府审计供给不足与政府审计期望持续提高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导致审计资源紧张成为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问题[21],这一现象在县级层面的政府审计机关中更为严重。尤其是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这一“刚性”任务提出之后,政府审计机关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必然会导致政府审计机关本已“相对短缺”的审计资源更为紧张,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很难覆盖所有的政府财务报告。不难看出,仅仅依靠现有的政府审计力量,政府审计机关难以承担针对所有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3]。为了缓解审计供给不足的压力、弥补审计力量不足,政府审计机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纳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2.政府审计机关缺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技术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从审计实践的角度来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的传统业务类型,其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相对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业务领域,其审计复杂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再加上政府审计机关缺乏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所需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可能会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方面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在适当情况下引入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以便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实践经验,弥补其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方面的劣势,进而保障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二)基于注册会计师的视角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于1980年恢复重建,四十多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规模持续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在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政府审计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作为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补充力量,具有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内在动机。其主要原因在于:

1.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有助于拓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领域,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面对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的审计对象,仅仅依靠政府审计机关的力量可能难以实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全覆盖,这其实也为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创造了条件。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不仅有助于发挥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方面的专业特长,还有助于拓展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收益空间,打造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进而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竞争与稳步发展。

2.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有助于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提升注册会计师的影响力。从制度建构的逻辑来看,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是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综合考量,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是国家治理引导下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它预期能够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监督与制约公共权力的治理作用[5]。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智力型服务行业,如果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开展传统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同时,能够将业务范围拓展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领域,并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将有助于实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注册会计师行业能够以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为重要着力点,提升其服务国家治理的能力,从而使注册会计师行业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四、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模式选择

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在本质上属于注册会计师为政府提供审计服务;从审计服务购买方的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是政府购买审计服务的重要实践方式,其购买主体就是政府审计机关或政府部门。结合前文的理论梳理和需求分析,本部分以政府购买审计服务为分析线索,提出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两种可能方式,即:政府审计机关购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和政府部门购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

(一)政府审计机关购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

按照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具体方式,政府审计机关购买审计服务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政府审计机关选聘注册会计师参与审计项目组。这一模式可以表述为:在组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项目组时,政府审计机关结合审计资源配置情况,从审计专家库中选聘符合条件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项目组成员,以充实审计项目组的力量,弥补政府审计机关在人员配置、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项目以政府审计机关的名义实施,审计项目组成员由政府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构成,其中:政府审计人员是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主要力量,负责统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开展;注册会计师是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补充力量,其按照审计项目组确定的分工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责任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负责,注册会计师只对自身所实施的审计工作承担责任。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政府审计机关直接负责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施工作,其权威性较高,便于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第二,政府审计机关能够准确掌握审计动态,有效控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质量。当然,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体现为:第一,受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的制约,政府审计机关在较短时间内可能难以组建大量的审计项目组,从而会影响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第二,由于注册会计师只是参与一部分审计工作,且不独立发表审计意见,这就可能导致其责任意识和参与意愿不够强烈,同时还可能会增加政府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协调成本,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综合考虑该模式的优缺点,本文建议:在实践层面,该模式不易于在所有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项目中应用,但可以将其运用于各级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审计以及针对特殊政府部门(如国防部门、公安部门)的部门财务报告审计,从而使政府审计机关可以集中审计资源有选择性地开展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

2.政府审计机关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市场主体,注册会计师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依托提供审计服务和承担相关责任。这一模式可以表述为:政府审计机关选聘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开展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政府审计机关是审计委托方,会计师事务所则是审计受托方,会计师事务所向政府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政府审计机关在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之后,最终签署并审计报告。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全覆盖;第二,有利于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方面的特长,提升审计效率。该模式的缺点在于:第一,虽然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但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并未直接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其难以及时掌握审计情况,也不易于对潜在的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第二,如果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一些特殊政府部门(如国防部门、公安部门)进行审计,则可能存在涉密信息泄露的风险。结合这一模式的优缺点,本文建议:在实践层面,该模式可以应用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非特殊政府部门),以促进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的全覆盖。需要强调的是:该模式在本质上属于政府审计业务外包,虽然政府审计机关购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但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并没有发生转移,注册会计师只是对其实施的审计工作和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审计报告最终由政府审计机关签署并,因此政府审计机关仍然需要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承担最终责任。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选聘会计师事务所时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二)政府部门购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服务

审计基础理论范文5

近年来,审计署一直在倡导开展研究型审计,在《“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分析内部审计现实背景和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实践快速发展,审计地位不断提升,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服务范畴已从组织内部伸展到组织外,内部审计实践丰富多彩。变化的审计环境,使内部审计人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过去,组织的管理者关注内部审计查错纠弊情况,现在,更期待其改善组织环境、优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过去,内部审计站在组织内部立场上履行监督职责,现在,要与国家审计及其他形式的外部监督形成合力,既要审计组织业务和管理活动,又要关注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已写入审计法,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成为当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审计环境的变化,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政治站位思考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研究型内部审计是必然选择。

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研究内部审计理论。从“什么是内部审计”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探寻内部审计的属性特征,进而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体悟内部审计精髓和真谛。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实践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内部审计从财务会计领域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被得到普遍认可却是 20世纪 40 年代初的事。1941 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成立,随之,IIA 发起人之一的维克多•布林克的著作《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出版,这本书被认为是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从此,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产出。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内部审计理论,追根溯源,把握内部审计理论演化脉络,探寻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机理,这样才能理解内部审计理论的博大精深;要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内部审计理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根植于中国审计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部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内部审计环境与内部审计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影响,研究内部审计理论在中国内部审计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研究内部审计规范,重点是《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规范对内部审计实践有很好的指引和规范作用,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自己学,还要引导本组织的所有人员学习。学习内部审计规范,理解规范制定的原则和应用的基础理论,理解其在组织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内部审计规范应用的有效性和遵循程度。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研究组织环境与业务。内部审计根植于组织内部,组织类型丰富多样,组织环境千差万别,因此,他人的经验不能照搬使用。内部审计人员要研究组织架构、组织内各部门职责分工、组织的业务活动类型和业务流程,研究组织文化、愿景、使命,并聚焦组织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相关内容,纵向追溯组织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组织文化,构建与之契合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横向了解同类型或相近组织的先进做法,科学分析,精准借鉴。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持续开展,必将使现代内部审计理论更加丰富和前瞻,内部审计理论对内部审计实践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彰显,最终促进内部审计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时现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审计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环境审计;审计协同;内部审计

一、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的定义及必要性

随着政府对集团公司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日益严格,大多数公司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并探索、制定、尝试实施适宜自身的环保措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也开始积极展开环境审计,有的选择向外部审计求助,对企业的环境合规性进行审计,并在会计报表中积极披露相关环境会计信息,有的依托于企业内部审计开展初步的环境审计,这是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环境审计涉及到政府机关各类公司,要取得长久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两种审计力量,所以审计协同是解决此种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的定义。环境审计,就是对在环境管理中履行责任时所要进行的经济监督与评价活动,是一种技术创新管理。具体来说,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结构与注册会计师对组织所在的环境系统状况所进行的系统性、定期性和客观性的评估与记载,预测组织活动可能会造成的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防止问题实际发生。什么是协同?一般我们可以将协同理解为使多个或者说两个包括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个体,互相协助一起达成某一件事情、某一个目的的过程。此处,我们主要是指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个主体的协同作用。在环境审计方面的政府审计,主要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在进行政府审计的同时依法对土地、矿藏、水域、森林、草原、海域等国有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资源进行审计。降低审计压力,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在环境审计方面的社会审计,主要指委托第三方如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经济活动鉴证义务时,同时对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效益、财务合规性进行披露。在环境审计方面的内部审计,主要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按照相关规定结合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要求对组织内部涉及到环境的有关问题进行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益性审查,并向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审查结果,协助管理层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环境管理制度。

(二)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的必要性。党的再次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近些年来,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火山不规律爆发、臭氧层被破坏等各种各样的生态异常景象,使全世界人民开始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逐渐意识到人类的快速发展对地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应采取有关措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毋庸置疑,环境问题实乃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且已经迫在眉睫,关乎全体人类命运。如何发挥环境审计监督管理的职能,达到有效保护环境的效果,探索生态文明新兴途径,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环境审计产生本质是为了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使得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对环境进行保护,两者能协调共同健康发展。企业间所达成的环境审计共识可以说是企业们在环境保护中的“免疫系统”,是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有效监管途径,亦是监督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它起到了协同监督治理的作用,利于企业间统一标准,政府进行统一管理。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了大量的企业,进行协调协商,达成共识,制定统一的政策方针有利于政府有效管理,更加有秩序地保护环境。

二、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环境审计这一概念,开展了环境审计的试点。1998年国务院批复审计署成立农业与资源保护审计司,专司资源环境审计。目前,我们国家环境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只经历过短短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涉及的领域还只是基础浅显的几个方面。但这些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以神华集团为例,随着企业高速发展,各级风险防控要求日益提高,业务与有限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正日渐突显,各级职能之间面临着如何有效协调运作,发挥协同效应的挑战。单就神华集团来看,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的内控审计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管控需求,因此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借助信息化的技术,达到对数据快速、准确、全面的分析,及时发现当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实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高度融合,发挥内控审计部、审计中心和分子公司内控审计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由于我国现实国情的原因,我国现阶段对审计协同研究和实验,以政府审计为主体的较多。这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政府审计在治理监督方面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的伸展,政府审计的创新的管理实践也不断地涌现。现阶段,环境审计主要是政府审计为主体,而政府审计协同的主要内容、类型和协同方式如下文所述。政府审计协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组织结构协同及政府审计机关管理协同、政府审计资源管理协同、政府审计项目管理协同、政府治理信息协同。而与环境审计协同有关的主要是后三点,前一点则是政府审计机关内部的协同。政府审计协同的类型可以分为横向审计协同、纵向审计协同及混合审计协同。而环境审计协同的类型主要属于横向审计协同或者混合审计协同。政府审计协同方式主要分为主导式协同、项目式协同、参与式协同及支持式协同。这几种方式皆适用于环境审计协同。主导式协同是我国环境审计协同目前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而项目式协同、参与式协同和支持式协同则是日后我们主要发展方向。

三、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环境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占据了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思维环境审计的格局,也已积累了一定审计工作经验,但我国的环境审计较大多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许多领域仍有概念模糊,甚至尚未涉及的问题,此外,还存在许多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限制因素。以神华集团上湾煤矿内部审计为例——作为神华集团的主力生产矿井之一,该主体的内部审计事务尚留存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1)不到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极易造成账实不符和公有资产流失。关于报废、逾龄以及停用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和进行账务处理,导致部分减值准备不能转销。(2)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对于作为会计核算原始资料的维修工程决算文件,相关人员在审批修改时使用铅笔,不仅不符合会计规范准则,也没有保持相应的职业谨慎,工程完工时未及时索取发票,大多数承包单位也没有主动开回发票。从上湾煤矿出现的两大问题不难分析出,我国的环境审计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大力改进的地方,而追本溯源,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相关环境审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强。由于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开始发展,这样就更需要专业化,综合本领过硬的高水平高能力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非常缺乏的,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的教育制度,缺乏专门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是因为从事环境审计方面的人员大多是经济、财会专业毕业的,他们所具备的工作技能并不能使他们发现更深入、更内在的问题,渐渐地也无法满足环境审计发展下去的内在需求。(2)包括广大审计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大众对环境相关事务的认识不够深刻。社会上不乏有为了追求经济过度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过度开采、不计后果的企业和个体。其生产有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将对人类的长期发展甚至是生存起到毁灭性的影响。(3)环境审计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相应的监督管理。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普遍出现领导重视程度不高,审计人员工作时流于形式的现象,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外,进一步完整环境审计相应制度也迫在眉睫,虽然当下国际国内环境审计和相关法律法规监督体系已大致形成,但相关的保障机制却相对缺乏,很难直接服务于实际工作。(4)环境审计的质量控制未严格把关。环境审计涉及范围较传统审计更宽泛,再加上相关人员的经验不足,因而风险更大,如若质量控制不到位,将会更大程度地加快环境审计的失败。

四、现阶段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协同发展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环境协同试点发展良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同时还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报表方面对环境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厉。部分企业在监管部门的压力下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下,也逐渐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之前的研究和实践较为空白,现阶段环境审计协同仍然处于起步时期。以下是针对内部环境审计协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三个主体间审计资源的共享,建立审计资源库。政府审计资源、社会审计资源和内部审计资源各有各的优势。从上述两个实践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政府审计资源共享更多的体现在机关内部的纵向共享。与内部审计审计资源的共享也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源的共享,而其他资源比如监督资源、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环境审计知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利用。建立完整的资源信息库,按照等级设置权限,有利于安全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国现有的环境审计资源。

(二)扩大现有环境审计项目的协同领域。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协同项目更多的是集中在政府环境审计即以机关为主体的审计。而企业为主体展开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更多的情况下是孤军奋战。在不同领域展开多项目协同,充分、有序地调动起现有的所有环境审计资源,多角度、多方位开展环境审计,比如企业环境跟踪审计,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环境审计的发展,改善环境问题。

(三)深化现行环境审计协同项目。制定相关政策,深化现有环境审计项目协同程度,不止局限于表面而是落实到环境审计的每个步骤,从审计项目计划开始至审计项目流程,再到各类审计监督职能等各个环节,利用环境审计资源库的资源,合理进行分工,明确每一部分的责任,从头到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达到有效配合。

(四)在充实完善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时还需要强调审计实务的理论研究。这不仅仅是环境审计协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所有审计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浙江创建的试点就很符合问题要求。然而,这些研究仍是过少。以企业为主体的试点更是几乎近于无。理论如果不变成实际则永远是一纸白纸而不能产生任何效益。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炼才能变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真理。且我国现阶段的审计理论研究多半集中在较为基础理论上,并且各有各的说法,形如散沙,没有统一性。

(五)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推进环境审计技术的创新。任何一项实践背后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实践基础,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善现有的审计技术,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减少审计资源浪费,有效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财务资源。

(六)完善环境审计标准和审计体系。目前,政府审计有关的环境审计有明确的审计标准。而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则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和奖惩措施。以至于存在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重要指标漏披露、避重就轻、行业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审计政策,不仅仅要关注重点行业而要涉及全行业,不仅仅要关注是否披露还需要关注披露重点。我们由上文可知,现阶段环保信息披露还存在重要指标披露不乐观和在行业、企业以及地区等维度上仍然呈现明显差异化特征和趋势且在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内外特征与各种压力等交叉项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的问题。在社会关注严苛的地区和行业环保信息披露质量远高于不受关注的行业和地区。但是,这显然是环境审计的盲点。而这个盲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制定正确的衡量标准,使得环境审计更加规范化,是环境信息披露更具有价值。同时,为企业内部自审提供合理的标杆。

(七)实现治理信息协同。建立信息库,实现政府审计机关内部、社会信息以及其他审计主体信息共享。一方面要拓宽政府审计系统与社会公共的联系渠道,使得其可以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政府审计监督的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另一方面政府审计系统需要不断完善信息获取、沟通渠道,实现及时有效地收集政府审计监督治理相关信息,提高政府审计监督效率。大数据时代给了我们协同最大的可能性,人力资源的共享只是协作最简单的方式。而信息资源的共享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避免了同一件事情审计多次的可能性,且有助于审计员们制订正确的审计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能,实现真正的绿色审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惠慧.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和技术方法研究[Z].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学术会议,2009.

[2]沈航,张黄,刘安民.关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思考[J].财会学习,2016(9).

[3]那英,綦学铭.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

审计基础理论范文7

1.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也是按照“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内容,即:筹资业务、长期资产构建业务、存货采购与付款业务、生产活动业务、销售与收款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及利润分配业务等;后续课程《审计》在实务中也是采用“业务循环”审计。因此,三门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应保持一致。《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训。对企业进行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利润核算等。

在此过程中具体项目包括:建立财务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试算表、编制调整分录、调整后试算表、结账、报表编制、会计报告。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工作严格遵守会计工作规范化要求。对已完成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进行装订、整理存档。《审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设计八个实验项目:审计承接业务、安排审计工作、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审计报告的编写等。

2.以《税法》、《财务管理》为延伸的实践课程体系

(1)《税法》是为适应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而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分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各税种的计算、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能进行纳税调整的相关会计处理。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只有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实验机会,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2)《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着重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分析筹资、投资、资本分配等一系列理财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交完成分析报告。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验教学方法。

在“职业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下,以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过程设立了实验情景后,每一个技能目标的实现,都以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任务描述与导入;任务分析;小组讨论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实例练习实现技能目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2.“角色扮演”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仿真的学习情景,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我们根据分工的要求,设计了对应的工作角色。通过让学生担任具体角色进行实训学习,从而更好地体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下促进学生执业行为的养成。

3.“多元化实践教学法”实验教学方法。

审计基础理论范文8

关键词:审计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壮大,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已达3600多家(不含新三板和科创板),审计人员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同时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高职院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反观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存在理论性过强、教材案例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配套实训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审计教学特点

(一)综合性强,对理论基础要求高

审计是对财务工作的审查监督,学习审计课程之前,学生应熟练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实务等系统知识,还应掌握财务管理、税法及统计学等综合知识。只有在学生学好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审计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各交易循环审计时,如果学生对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不熟悉,就无法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处理是否存在错误。又如内部控制测试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果学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会计制度没有相应的了解,就无法理解控制测试的过程和意义。在审计实质性分析程序中,需要运用大量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对,如果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掌握不牢,面对财务数据就会无从下手,发现不了任何异常。由此可见,审计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如果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审计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二)概念抽象,实务性强

对于初次学习财务知识的人来说,“借”、“贷”是令学生头晕的两个概念,但经过会计分录的反复练习,很快能被学生消化理解。而审计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较为抽象,完全区别于财务专业,如“重要性水平”“控制测试”等,学生一时难以转换思维理解这些概念,且审计教材普遍案例偏少,学生主动练习机会少,导致只能强行机械记忆。而审计教学就是要在学生掌握审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复杂的业务展开审计实务工作,面对学生半知不解的理论知识,展开审计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晦涩难懂、无从下手。

二、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尤其是在审计计划、风险导向审计等基础理论部分,教师仅仅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转述,缺乏情境代入感。学生参与主动思考和练习机会少,面对陌生的专业术语,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对于非审计专业的学生,该门课程一般是在大三年级开设,课时紧张,课堂教学无法充分展开,处于走马观花式的教学。一般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都未开设审计实训课程,也未设置课内实训,考核都是以理论试卷测试为主,给学生造成只要能背,就能考过,不求理解和实操能力的误导。

(二)审计教材陈旧,缺乏配套实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经济业务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财务核算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大部分教材并没有进行更新。如在货币资金审计中,传统的现金业务越来越少,而像支付宝、微信等已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但教材中没有关于这种新型支付手段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同时,现有教材中的案例较为陈旧,有的甚至是十多年前的业务模式,且案例呈现的方式主要是描述被审计单位舞弊的情况,而鲜有对审计人员如何开展工作,成功发现问题过程的描述,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本课程缺乏配套实训教材,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不能进行实操训练,难以达到理解应用的目的。

(三)师资力量薄弱,实务经验匮乏

目前高职院校承担审计教学任务的教师,大部分不是审计专任教师,且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有的从事过财务工作但未从事过审计工作。这导致了教师审计实务经验匮乏,只能以自身理解的理论知识去传授理论,对于许多实务操作也是一知半解。由于缺乏审计经验,许多教师不愿意教授审计课程,对该课程的热情和投入远远低于其他课程。而真正有实务经验的审计人员,由于学历、薪资等原因,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机会很少,因此,导致目前许多学校出现审计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只能勉强安排非审计专任教师甚至校外其他兼职人员上课的情形。

(四)课程认知狭隘,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财经类院系开设主要是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而非审计专业,学校和学生都认为审计不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且将来步入社会也多数不会从事审计工作,故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培训软件、资格考试等项目中和审计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学生只以拿到学分为目标,学校和教师也基本不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审计课程的建设,导致长期以来,该课程地位无人重视。

三、审计教学改革探讨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审计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们国家不断开辟新三板、科创板等多个融资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这些已上市及未来有上市融资意愿的企业需要大量专业的审计人员,以及具有审计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对上市企业财务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中应大力提高审计课程地位,强调该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一是加大审计课程建设,如院系内设立独立的审计教研部门,形成审计教师群组,鼓励教师进行审计教学的探讨、研究,设立与审计相关的技能竞赛、教学竞赛等,激发审计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大硬件资源投入,成立专项基金,开发审计案例库和配套实训教材,配置审计软件和实训设备,这些资源既是独创又可共享,对提高审计教学效果将发挥显著作用。

(二)创新教学思维,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由于在校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是以被动学习的立场进行死记硬背,对审计程序、审计过程无法理解其意义。在审计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思维模式和身份的转换,用角色代入的方式,结合模拟案例进行情景式教学。比如,可以假定教师是项目负责人,学生为审计项目组成员并对其进行分组,共同参与到某项审计任务中。对各小组设定任务后,要求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判断,由此引入“认定”、“重要性水平”、“重大错报风险”等专业术语,也可发放审计底稿等资料要求学生整理,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进而理解审计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审计教学可借助网络、在线视频等资源,及时搜集社会热点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经济中的审计时事,讨论热点案例形成的原因、动机,追寻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奥秘。如笔者在讲授货币资金审计时,正好爆出康美药业300亿货币资金不翼而飞的新闻,许多学生对此非常惊奇,课程中就会不断思考被审计单位为什么要造假,有哪些途径造假,如何去证实货币资金的真实性等问题,带着这些好奇心展开学习,不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也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如同警察查案真相大白一般的兴奋。此外,教师应注意在审计理论知识部分,尽可能通过案例来训练学生的审计思维。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做练习时,难以知其所以然。如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多项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金额较大,问该种情况与固定资产的哪项认定相关。学生认为清理是固定资产减少,与完整性相关,损失金额较大,和准确性相关。而事实上,固定资产清理损失金额大,说明企业在处置该资产时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大但残值回收金额小,这是一种矛盾,有可能是前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少计提导致,或者企业管理层有低价出售资产的舞弊行为存在,前者属于累计折旧计提的准确性问题,而后者属于舞弊性质问题,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企业内控有效性。这种审计思维只有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逐渐养成,因此审计教学不能浮于表面,而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三)引进优质师资,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可积极开展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会计师事务所既可以提供优质的审计教师资源,又长期需要大量的审计实习生和助理人员,而高职院校正好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一方面将优质的审计师引进到课堂中来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另一方面将学生带到审计现场进行情境教学。同时,也可将校内审计教师定期输送到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实务工作,积累经验,以更好的返回课堂教学。在校企双向合作中,学校师资得到提升,学生得到实训机会,而会计师事务所不但提升了审计师的职业获得感,也可从优秀学生中物色助理人员,为后期招聘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四)引导学生重视,提高自身就业机会

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审计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事实上,审计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提升,审计教学过程中,除了财务专业知识外,对财务管理、纳税实务乃至企业管理的多方面都进行了融会贯通。比如审计课程中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学生不但了解了企业各业务环节的流程,同时也学习了各环节内部控制关键的风险点及应对措施,对将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财务制度建设是非常有用的。学好审计课程,毕业后不仅能胜任基础的财务工作,也能为担任审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多个角色打下基础,这也正是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业财型复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重视审计课程,学好审计课程,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小结

我国有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而财务专业人员只有600万,审计人员缺口同样巨大,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说明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寄予厚望。在提高审计课程在财务专业中教学地位的同时,审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学生们也应转变思维,改变“死记硬背只为通过考试”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发挥审计这门课程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的新思路,培养出更优质的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梅.非财经类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M].中国宇航出版社,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