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设计范例

生态环境设计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1

当前在全球社会高度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2015年赴美进修,实地走访调研后,详细介绍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的生态规划、生态牧场、绿色建筑、可持续景观等设计方法,为我国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总结得出现代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应遵循所在地区的传统生态特色,大力倡导新能源新技术在校园内的发展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遵循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环境。

关键词:

大学;校园环境;自然生态;绿色设计

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郡波莫那市,该校是所实践技能型的公立大学,创立于1938年。学校占地7900余亩,在校学生23000余名,拥有100余个学科专业。同时该校也是全美七大理工大学之一,全美景观建筑学科排名第三的高校,加州州立大学体系的23所大学之一。2015年夏季,我们有幸来到该校进行访问学习,并被这所学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设计深深吸引。这所校园坐落于连绵起伏、绿草如茵的山丘上,宽阔的校园、绿色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态环境都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整体规划遵循自然规律

1938年W•K•Kellogg先生将自己的阿拉伯牧场捐给加州政府,建立了一所新的大学,这就是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学校位于洛杉矶地区的东面,在一片连绵起伏的山丘上,学校后来的整体规划都是依靠这片山丘而建。同时校园布置也是开放式的,不设任何围挡设施,校园的每条道路都能连接洛杉矶地区的城市街道。校园的整体规划是座西朝东的布置格局,校园东南面为开阔的平地,是这所大学的教学区域,布置有各类教学楼、各类实验楼、图书馆、大学生生活区、各类体育场馆、停车楼、停车场等主要教学设施。校园西北面为山丘地带,是这所大学的景观区域,布置学校的接待中心、会议培训中心、各类牧场、各类植物种植中心、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等配套设施。整座校园的道路规划结合了所在地区的自然风貌,并加以利用。在校园平坦开阔的教学区内设计了一条可循环的主干道,路面较宽、方便车辆通行;再通过这条主干道延伸设计出各条次干道,路面偏窄、方便行人通行。这样的规划设计体现出人车分离,以人步行为主,并且降低了校园内汽车的使用,极大方便了师生的出行安全[1]。同时在校园西北面的山丘地带,也依山而建了车辆通行的爬坡道和行人通行的楼梯通道,这样既做到了人车分流,又保护了校园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养殖丰富校园环境

首次进入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各类农牧场。主要有牧马场、牧牛场、牧羊场、农作物种植区、花卉植物种植区等。由于学校源自私人捐赠的农场,所以历代办学者都坚持保留这份源于自然的特色区域[2],并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使这些原生态的农牧场转变成学校重要的科研与实践中心。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饲养马匹的阿拉伯牧马中心,这座牧马中心位于学校的东北面,占地面积500余亩。阿拉伯牧马中心设施齐全,包括了340余亩的户外天然牧马场、马驹饲养所、马匹繁殖基地、马匹兽医院、马技表演馆、跑马竞技场和三个谷类仓库。平时在这座牧马中心里,也经常可以看到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户外实践锻炼,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的技能。如今阿拉伯牧马中心已经成为美国西海岸的马匹类学科教学、推广、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国际公认先进的饲养和训练马匹的科研基地。另一个就是农作物种植中心,里面包含了蔬菜种植区、瓜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等。它位于学校的东南面,在一片地势平坦开阔的土地上,里面主要种植的是苹果、橙子、西瓜、南瓜、向日葵、玫瑰等农作物。这里也是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的课外实践中心,师生们可以在这里锻炼农业类的实践操作技能。由于加州气候十分适合这些农作物的生长,再经过师生们的精心培育,所以这些农作物都生长得很旺盛。同时这些农作物种植区也美化了校园的自然环境,还给学校师生们带来大量的绿色食物。

三、校园建筑的绿色设计

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建筑都是遵循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建造,设计中对自然的阳光、风、水等加以充分利用来减少其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3]。由于学校所处的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的地震高发区,所以校园内大多数的建筑都不高,层数一般是3至4层,且依山而建。最有特色的是1号至9号教学建筑群,这些教学楼均采用木质建筑结构,能够加强建筑的抗震力。并且每栋建筑都采用逐层递增或逐层递减的方式,随周边地形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自然环境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学生服务大楼,这栋建筑是整座校园里最高的建筑。其顶部耸立着高大的三角形结构十分醒目,象征学校追求卓越、拼搏向上的文化精神。再往里走就是学校的图书馆,该建筑采用了有机形式的组合设计[4],将长方形的主体建筑与三角形的入口门厅建筑相结合,最大限度拓展了图书馆的自然采光区域与室内空间,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学校为了缓解学校师生的停车问题,在校园内设计建造了一座5层高的停车楼,每层可以停放100余辆汽车,并在每层设置电梯和楼梯通道,方便人们上下楼。这样既解决了师生们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学校的土地资源。

四、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观赏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但它本质的生态效应往往会被人们忽略,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景观设计就十分看重本质,希望能够更多地给学校产生有利的生态效应,这里较有特色的是玫瑰花园与再生研究中心。玫瑰花园的历史悠久,当年是W•K•Kellogg农场的一部分。花园位于学校行政管理和学生服务大楼的正后方,整体设计为圆环型,中间有一座精美的美式凉亭,在花园的各条小路路面上都刻有学校知名校友的名字、就读时间、学习专业等。玫瑰花园不仅景色优美,所种植的大量玫瑰还可以做成茶料来泡茶,有行气活血的疗效;同时还可以制作成化妆品,滋养人们的皮肤。现在玫瑰花园已经成为学校主要的可持续性景观。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位于学校的山丘上,周围都是高低起伏的丘陵,里面主要包含了太阳能电力发电中心、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垃圾回收处理中心等。美国加州的阳光是十分充足的,学校充分利用阳光优势,在中心所有的建筑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来吸收阳光,在平地上修建了水资源回收与进化的池塘,在中心的北角设置了各种垃圾回收处理中心,这些既能为学校提供再生能源,也能净化校园环境。

五、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生态环境设计启示

在当前全球社会高度重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设计也不断调整和修正其设计思想和设计目的,关注大学校园设计的环境效益和社会道德观念正逐步形成新的生态理念。通过论述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生态环境设计方法及影响,为我国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

1.坚持传统地区生态特色

校园的生态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地形的多样性、绿化种植的广阔性、人文景观的节能性等方面的因素。在进行校园生态设计时,应尽可能恢复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保护原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对于山林、坡地、田野等自然地形,应依山势随地形而布置,校园建设遵循减少人为影响的原则,依据现状地形作适当平整。对于翠绿成阴的树林、绿草如茵的田野应坚持能留不移、能移不伐,使这些绿化植被自然的形成系统,让绿色生态意识充满整座大学校园,同时也能够在校园内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5]。在美国加州,众多大学的前身大都是来自私人农场的捐赠,这些学校都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但大多数至今能在校园内保留下农场、牧场、林场等。学校的历任管理者和师生们一道,精心维护这片绿色的土地,因为这里能够见证一座大学的历史与未来。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也有近80年的历史,学校的牧场、农场一直为广大师生提供课外的学习与实践,同时这些农牧场产生的农业产品、畜牧产品也成为学校师生餐桌上的食物来源。现今在大学校园内设置的生态农牧场已经成为美国高校校园的生态特色,既保护了校园内各类生态多样性良好块区的自然风貌,也有利于生态系统向外扩展,使校园内外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发展。

2.鼓励发展新能源新技术

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依托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实现了生态功能的创新。在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中,通过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打造更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既能减低校园的碳排放,也能为学校提供一定的能源支持与储备[6]。在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太阳能发电中心、水资源循环中心等新兴能源技术得到了充分运用,为这所拥有两万余名师生、数十座建筑的学校带来了强大的能源储备,学校可以依靠自身的生态设施解决部分的能量供应问题,同时也能降低户外碳排放。对新能源与新技术的大力倡导,并加以运用给学校带来了清新的校园生态环境,提升了师生们在校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时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垃圾处理中心、废弃物回收中心等再生能源项目的投入使用,都有效降低了这座大学校园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学校对周边环境形成超负荷的压力。同时通过废弃物分类回收也能促进资源再生,垃圾焚烧处理也能够为学校提供部分电力。所以,新能源新技术的大力运用要突破传统的校园环境审美观念的局限,将校园的生态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考虑,使大学校园从节能环保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倡导先进生态技术的实验与运用。

3.构建和谐共生校园环境

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共同发展。西方哲学家认为自然世界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世界是由不同的物体构成的。在古希腊人朴素的整体自然观中,和谐自然的世界应体现在多样性之中,“和谐”在希腊文中的本意就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7]。西方社会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也十分强调自然哲学思想,甚至将目光移向东方,进而认同、赞赏和憧憬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8]。而在美国,1967年设计学家戚克多•巴巴纳克撰写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强调设计要认真考虑地球的自然资源使用问题,应该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服务。所以在美国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基础,运用生态学、建筑学、设计学等原理及方法去优化协调人类、建筑、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波莫那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内部环境设计会直接影响周围地区乃至整个城市。所以该校的环境设计始终将“和谐共生”的发展观放在首位,并坚持人文校园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学校在建设中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如所在区位、地形地貌、各类植被、农场牧场、新能源新技术、绿色建筑等。这些资源构建形成的校园环境含有丰富的生态关系,反映了十分协调的校园生态平衡,以及随着春夏秋冬不同气候状态而变化的生态景色,也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身场所。

六、结语

“崇尚自然、回归田园”是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生态设计的特色,这所学校也是美国加州众多高校中的一个代表。这些不仅仅只是培育孵化出“硅谷”,同样也拥有生态景色优美的大学校园,每年都能够吸引全世界众多师生前往学习访问。目前在社会高度重视人类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大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内涵正得到快速的发展,并成为未来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和趋势。

作者:刘波 史青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浩.适应地域特征的校园生态设计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2006(12):55-58.

[2]刘华东,腾华忠,刘新田,等.美国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与后勤管理措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61-63.

[3]毛琳.美国大学校园道路交通景观设计探析[J].华中建筑,2015(9):117-120.

[4]张晓燕.美国南加州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14(3):192-193.

[5]张健.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美国大学校园规划——以马里兰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14-115.

[6]杨修明,赵辉,陈杰,等.美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技术解析及思考[J].建筑节能,2014(12):17-20.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2

【关键词】老龄化;生态住区;环境设计;健康养老

0引言

长辛店老镇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项目,以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为指导思想的风景园林设计成果获得国际风景园林行业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s)”颁发的亚太区域2019年度风景园林专业奖,彰显国际社会对我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为百姓创造和谐宜居住宅示范区所给予的肯定。长辛店老镇地处北京西南,是历史上由古驿站逐步发展而成的京西老镇,位于北京丰台河西地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老镇是距北京中心城最近、具有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的地区。其延续了传统大街与胡同风貌,体现出明清文化时空演变特色。长辛店大街两侧郁郁葱葱的古树便是历史的见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高度重视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惠民项目长辛店老镇住区旨在为民造福,为百姓创造和谐、宜居、生态环境优美的住区示范。

1生态城镇住区

1.1健全城镇住区功能

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城镇住区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雏形城市,或可称为初级城市,具有经济文化生活服务功能,可促进人口和产业聚集。长辛店老镇住区内学校、医院、商店及市政公共设施的配套规划较完善,生态环境、性价比、空气环境等宜居优势凸显。大中型城市中心城区的住宅小区密度较大、容积率较高,其社区模式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人们对住区建筑及人群密度、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思考。

1.2宜居环境设计理念

大中型城市中心住区普遍缺乏绿地景观,政府往往采用人造森林公园或街心公园来营造城市中的“绿肺”;城镇住区土地相对宽松,景观设计可发挥到极致,建筑风格充分展现地方特色,与空间形态、文化品质、生态自然环境相融合,配套设施完善,使宜居舒适的环境设计理念得以实现。

1.3健康养老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老年人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十年,饱受城市喧闹、交通拥挤及汽车尾气污染等煎熬,退休后渴望拥有生态环境优美的低密度住区享受晚年生活。随着我国高铁、交通和网购、物流业的发展,缩小了城镇之间的差距,新型城镇住区生态环境、房价优势逐步体现,成为健康养老的最佳选择。

2生态环境

2.1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随历史条件变化而发展,在人们未对生态保护有足够认识之前,非理性开发大多基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需求,但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现代化技术文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气候变化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舒适、健康、文明的生态环境,长辛店老镇住区景观设计遵循生态、适用、美观原则。

2.2乡土历史文化

园林景观设计需与自然地域环境相适应,融入树屋理念的长辛店老镇住区成为地区新标志。长辛店老镇地块地形高低起伏较大,整个住区依坡而建,起伏地形、高低落差造成山地视觉,创造共生的“新山境”。从小区高处向外眺望,周边自然风景尽收眼底,营造乡土意境。如图1所示,古庙遗址承载着原住民的宗教乡情,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及修缮。对古树的保护体现出原生态环境与现代景观设计间的融合。完全崭新的小区可按设计师现代园林的思想进行设计,但在打造老镇小区过程中必须遵循保护原则,体现乡土历史文化。对长者而言,故地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它的味道永远香醇。传统乡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2.3生态环境景观设计思路

1)打造生态老镇住区建筑主体改善了人居环境,周边景观更需考虑休闲空间,设计师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用植物、水景、廊架、雨水花园凸显生态环境,彰显山水自然之美。2)树种选择规划植物时,景观设计师就应预见植物几年后的生长状态,植物与植物间的排布不可过于紧凑,为未来植物生长留足空间。同时,使不断生长的植物相互支撑、映衬、渗透,形成充满生机的生态体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给慢生树种预留生长空间,建造时成本相对较少,但建成4~5年后,随着树木成长,景观效果优势明显,整个社区郁郁葱葱。3)充满生活气息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居住区的一种形式,我国特有的大院模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已有几十年,较有名的大院包括:空军大院、海军大院、建设部大院等,大院是一种象征,给人以安全感、归属感及集体感。这种居住区大院的生活方式使居住区充满蓬勃朝气:成群结队的孩子聚在一起玩耍、下棋、写作业;院子里成排的楼群、花园式住宅、充满趣味的景观场地及完善的物业服务等元素构成一个整体。集自然生态风貌与人工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营造出适合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满足现代人休闲生活需要(见图2)。

2.4绿色设计思维

以绿色思维进行规划与设计,满足居民健康生活及节能环保需求。绿色生态理念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长辛店老镇住区树种的选择考虑多种因素,冠大荫浓、枝叶茂密的阔叶乔木在酷暑夏季可使住区形成大面积遮荫空间;枝叶繁茂的乡土树种易于生长、便于管理;常绿树和开花灌木是公共绿地的重点,因地制宜地选用具有防风、防晒、释放较多负离子的真叶树种,既能杀菌又有清香气味,使住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3环境艺术化设计

3.1景观设计主题明确

在环境景观设计中需明确主题思想,中国古典设计既有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等园林景观设计,又有乔家大院类的北方民居设计。现代设计手法更为多元,如欧美式、东南亚式、阿拉伯式等。长辛店老镇住区有其自身特色,曾经是明清时期的老镇,因此,景观设计以生态为主题,环境景观贴近居民需求,尽量使人性化、古镇文化与生态自然相融合,打造新型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理念。住宅景观设计师需选准1个主题进行景观设计,主题选择体现景观规划水准及功力。简约式、新中式、欧美式、江南古典式等主题环境各有特色,需结合实际项目因地制宜、精雕细琢。

3.2创造健康宜人的环境

巧妙设计体现在建筑细节上,如变电柜、管线井等设施隐蔽设置,隐蔽工程可用灌木及围墙遮挡,垂直绿化生态墙也是较好选择,远景植物与廊架景墙相结合,二者相互衬托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景观墙前可安排一些座椅及健身活动器材,满足业主休闲生活需要。

4运用海绵理念打造雨水花园

北京是缺水的城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依旧紧缺,因此,长辛店老镇住区在设计时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老镇位于山坡狭长地带,雨水资源流失较快,为收集雨水进行再利用,设置植草沟和下凹绿地,缓解雨水冲刷速度,同时铺装透水材料,减缓雨水下渗的速度及流向,有效回补地下水。当雨季来临时,绿地水景还可降低雨洪概率。建筑、路面、绿地和水体的生态设计满足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

5结语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3

关键词:建筑规划;生态环境;景观设计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终极目标。现阶段,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越来越重视,这也是人们对住所考察中的其中一项指标。因此,在实际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人们需要将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充分考虑其中。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设计应该与景观设计保持相互配合的关系,决不能将二者孤立起来,进行独立设计。

1生态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内涵

1.1生态环境设计内涵

由于地球上的环境复杂多变,使得生态环境在构成上比较复杂,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种类的物质存在,构成了现在的地域空间结构。另外,生态环境中的植物和建筑物结合,可以让建筑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在实际建筑物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生态环境设计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与文化背景和地域性特征相结合,将生态景观特色呈现出来。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好空间环境之中存在的天然景观,对形状、色彩等进行合理性调节,利用生态景观给人带来一种别样感受,人们也可以通过这种特色景观欣赏,从中了解区域人民的风俗习惯。

1.2景观设计的内涵

具体景观设计规划工作的执行,应该以实际生态园林设计原理为契机,将实际艺术手法展示出来,确保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加合理的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属于科学和艺术相互融合的过程,更好地维护景观设计效果,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能够赋予人们更多的灵感,实现生态园林的再次加工。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们想要将建筑和景观结合在一起,展示出一体化特点,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植物、地形以及气候条件等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掌握,确保园林设计美学在景观中得到展示。所谓景观设计,主要是对植物进行修剪和规划操作,将其动态性特点呈现出来,为后续动态景观效果展示创造有利条件。

2建筑规划生态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思路

2.1推行绿色生态建筑

在实际建筑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是维护生态循环系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而呈现绿色规划和绿色建筑效果。相关设计工作者在工作时,应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确保建筑规划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关系网络,完善其建筑发展体系,如此一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会显得更加系统化,强化其内在联系性。在实际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建筑、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结合,凸显其和谐性。对于绿色生态建筑的实施,重点内容主要是对新的建筑理念进行应用,避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在实际城市发展和规划上,应该以区域承载量为主线,确保建筑总量始终处于合理状态之下,对绿色建筑理念进行适当宣传。通过对区域环境的有效开发,可以对生态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节约,实现环境的全方位保护,维护经济进一步发展。

2.2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

在实际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但外界必然会存在很多限制因素。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此时西方色彩的景观文化便显得不合时宜。另外,地理因素也是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可以带领人们对区域地理风貌进行了解。如果人们可以对区域环境特有的资源进行应用,景色优美程度也会得到本质性提升,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丰富的植物资源也能降低景观的设计成本,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植物进行艺术加工,并体现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

2.3在景观设计时要做到尊重自然

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本质性前提条件呈现出来,形成彼此尊重的优良态势。例如,在实际景观规划设计操作过程中,应处理好建筑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以自然发展规律为主题,让建筑和生态保持发展同步,进而将自然发展规律呈现出来,避免随意破坏等问题出现,而且在自然界改造上,也要有一个限度,将人对自然界的改动降到最低。除此之外,整个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对自然界生物有足够的尊重,而且当实际景观设计工作结束后,决不能让原有生存条件出现变化,保持生物之间的联系性,如果其中一种生物结构出现破坏,其他生物也很难良好的生存下去。因此,在实际景观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生物之间的联系性进行充分考虑,维持好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得它们获得更好的延续环境。整个建筑规划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大自然规律相符,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4建筑规划与园林设计理念的融合

为了将设计效果更好地呈现,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和建筑规划工作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设计理念的高效统一。对于两项设计工作来说,主体设计理念应该做到与文化背景的相互统一,维护设计历史以及文化特色的充分理解,这也是人们对需求品质的一种特殊追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一般情况下,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是二者相互融合的最佳体现,同时也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设计风格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变化,进而反映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在此项设计工作之中,国外技术相对成熟,我国设计者可以借鉴其中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内容,使我国建筑规划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变得更加完善,为我国整体建筑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5遵循共融设计原则

无论是建筑规划生态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自精神层面上,需要将舒适感展示出来。因此,实现二者的共融属于是必然选择,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思想上提升对二者的重视程度。在相关问题处理上,需要与我国整体生态发展相结合,将建筑规划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作用呈现出来,对于自然合理配置和循环利用进行充分考虑,进而实现二者的全面融合。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学会如何对该类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将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来,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另外,从实际景观设计角度来说,同样需要将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出来,并与建筑生态规划形式充分结合在一起,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让设计理念和规划内容结合在一起,提升建筑总体规划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建筑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不能将关注点全部集中在经济效益层面,而忽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这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极大影响。在景观设计的作用下,可以让生态环境显得更加舒适,同时塑造出良好的生态气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与居住环境保持一定的和谐特性。

参考文献

[1]梁燕.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探讨[J].居舍,2019(16):122.

[2]陈姣姣,文明草,肖鸿丹.城市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运用探究[J].居舍,2019(2):114.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4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生态结构由“一山一环三核心”组成,“一山”指学校的花山,花山植物为自然植被,自然植物群落交替,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物种丰富,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一环”指学校的环山道路花山路,花山路连接山前学习区与山后生活区,使用频率高,不仅是校园的主要道路,也是景观大道,漫步于此可欣赏校园优美的风光,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三核心”指山前以新教学楼为中心、包括楼前广场、篮球场、小游园的教学区、以旧教学楼为中心,包括环岛花园、教学楼前公共绿地、校园广场的教学区,及后山包括宿舍区、休憩区的生活区。

二、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园,环境设计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花山作为校园自然植被的保护地,也作为动物的栖息地,应将人为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花山脚下四周作为花山保护缓冲区以减少人为干扰;花山环山路作为廊道设计,道路两边行道树下增加地被植物如箭兰、麦冬、沿阶草、玉簪等,丰富植物景观。在核心区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注重植物景观的自然设计,乔灌草搭配形成自然群落,如香樟+桂花+红花继木、雪松+合欢+草坪等,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以人为本

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校园环境使用的主体,校园环境设计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减少人际争执、避免社会焦虑等消极行为。以人为本要求校园环境设计创作优美的视觉感受,舒适的交往空间。优美的视觉感受体现在丰富美观的植物景观,造型新颖的景观小品等。舒适的交往空间则要注重空间的边界处理、环境的空间导向和环境的视觉层次。

3.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系统设计体现在校园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校园内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各个活动空间与整体环境的协调。

4.动态发展

高校校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校园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近期的建筑相对集中和密集,为今后发展留下空间,未来的环境设计应与原有空间恰当衔接,同时避免干扰原有功能区的空间环境。

三、校园生态环境规划模式

1.校园植物生态设计

(1)丰富的植物群落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应创造丰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应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植物空间。植物空间有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敞空间可用低矮的植物进行围和或半围和。半开敞空间次之,私密空间可用高的植物围和。

(2)创造季相景观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创造季相景观,使得一年四季有景可赏,四季常绿。如由云南黄馨、桃花、白玉兰、紫玉兰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木槿、荷花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乌桕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雪松等组成的冬季景观。季相景观也体现在植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时间序列上动态的变化,校园中可种植秋色叶植物、花灌木、花卉,使校园植物景观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3)体现校园文化

校园植物生态设计还应体现校园文化,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菊花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等。带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园道路系统规划

完善步行系统,减少汽车尾气、噪音。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在校园入口设置临时停车场,禁止出租车进入校园。增加花道、绿道设计,道路两边设置休息座椅、展示栏等景观小品,创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系统,使道路成为景观廊道,不仅可以休憩、还可以欣赏周围的美丽风景。

3.校园景观小品生态设计

(1)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

校园景观生态环境设计中可将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起来,体现生态性,如花架、花钵、带种植池的座椅等,花架上可种植紫藤、凌霄、地锦等攀援植物,形成丰富的林荫空间。校园广场、道路两边、路灯上等都可以放置花钵,花钵内可种植矮牵牛、吊兰、常春藤、三色堇等,为校园环境增加生动的色彩。座椅的种植池中可种植美人蕉、桂花、红花继木、苏铁等植物。景观小品与植物种植结合,不仅丰富景观,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愉悦体验。

(2)生态材质景观小品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如今,在水利工程规划中贯彻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水利项目建设的必然方向。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作为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应该对水利项目的设计方案严格把关,不断强化施工质量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1水利工程规划中生态环境设计问题的成因

1.1外部因素对生态环境设计的影响

水利工程规划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涉及到项目地区的方方面面,比如地质地形条件,传统文化要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水利工程的规划的内容。现阶段很多水利项目的设计工作还停留在水平较低的传统方案上。并没有把生态环境的目标贯彻其中,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地形特殊水文条件的区域,很多工程设计人员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不仅质量达不到标准,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起到破坏作用,最后出现一些列问题,这对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非常负面的影响。

1.2内部因素对生态环境设计的作用

除了大范围的外在因素,内部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对水利项目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设计内容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设计工作者,在恶劣的地质条件下,凭着专业的设计知识和经验,可以不断对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并很好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实施。但是目前的水利建设企业中,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已经是普遍现象,没有设计人才的支撑,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机制,导致不部分的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生态意识,单纯的为了满足项目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重视。进而出现很多比较恶劣的影响。

1.3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

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主要落脚点是可行性,整个规划和设计方案要切实可行,在考虑最终实现效果时,要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评价标准,只有环保性达标,才能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实际效用。但是,一些单位缺乏环境意识,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关注度不够,使得规划与设计偏离了“生态”这一核心主题。现如今,我国的监管制度还有待完善,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监督和引导,使其更具科学性。

2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建设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支持,现在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已经很先进,施工水平和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必须正视现阶段存在的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水利规划当中的生态环境设计理念,主要是以保护建设区域的自然环境为前提,采取多种手段和保护措施,在节省建设成本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与建设工程的协调发展。水利工程作为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生活。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保障。所以有规划的开展建设任务,使项目在规定的工期内竣工。虽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是如果破坏程度过于严重,恢复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所以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工程建设对自然界的影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确保通过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可以恢复,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索取。

3水利工程规划中做好生态环境设计的重点

3.1充分做好水利工程规划的准备工作

水利工程规划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主要包括最基本的材料选择,技术设备和人员意识,以及建设区域的水文条件等资料信息的收集工作。掌握水利工程立项的主旨思想,把握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数据,确定生态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旨,为高效率进行水利工程规划、高质量进行生态环境设计提供坚实而详尽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建设的基本要求,还要全面了解项目自身的建设特点,通过对实际地点的考察和研究来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技术规范以及建设目标和进度等重点核心步骤。使其与生态环境要求做到再平衡,将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置入生态环境工程需求的范围之内。

3.2严格把控水利工程施工图设计的重点环节

如何体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环境设计理念,关键所在就是对施工图的设计是否科学。只有在水利项目的规划当中体现出环境保护和生态绿色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才能有充分的说服力。另外还要突出水利工程规划当中的功能性,其中包括重要的防洪灌溉、抗旱调配等。严格参考各项施工标准的规章制度,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和土壤人文环境等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另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渣,一定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及时清理,以免因为气候等原因造成飞尘。对于地质条件恶劣的地方,还要做到少开挖,多回填的方案。以免因为地势等原因引发滑坡等危险。总之不同的水利工程项目,要找到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施工设计方案,做好重点工作,才能使整个项目安全顺利的建设完工。

3.3理顺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序和关系

为了确保水利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一定要抓住正确的指导思想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首先,深入考察阶段。生态环境设计人员可以主动申请到项目规划区域进行实地研究和勘察,对重点的环节和相关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控。严禁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出现资源浪费,严重破坏环境和施工效率低下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其次,对建设内容实行责任制。将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或者每个责任人身上,按照施工顺序和细节将责任分配。这样,出现问题可以直接找到对应部门和负责人,减少责任推脱等现象的出现。最后,强化设计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意识。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破坏,在场人员要及时进行防护和治理,将施工保护和恢复建设统一在一个施工建设过程中,以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综合目标的实现。

3.4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中,也包括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持,但是并不是说单纯依靠人工种植植被或者引进生物物种,而是在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方案当中,加入对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尽可能地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4结语

水利工程是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水资源起到调配作用,支撑着全国的农业灌溉工程。在水利工程设计与规划工作中强化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对维护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要采取前瞻性规划和全面性设计的策略将水利工程建设转化为重建生态。保护环境的新举动和新战略,真正将科学的生态环境设计思想融合在水利工程规划的工作之中,实现水利工程的资源调配、生态重构等一系列价值和功能,为水利及农业等基础事业的发展提供更系统更科学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和策略平台。

参考文献

[1]明俊.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9(53):219.

[2]张宗亮.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6

一、环境设计及生态理念的概念

(一)环境设计的概念

环境设计,又叫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室内、园林、建筑、城市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力学、光学、建筑学等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施工对象环境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行为及其过程。

(二)生态理念的概念

生态理念是指在进行一项设计或开展一各项目时,既要确保设计对象和设施的功能正常,又要积极遵循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降低设计方案实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生态理念具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等特征。

二、环境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指导原则

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在科学理论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材料为环境设计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艺术设计与参与原则

生态环境是许多要素和条件构成的综合整体,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要采用艺术性的思想和眼光去进行构思和设计,使得设计出的作品符合环境要求,又符合技术审美标准。

(三)尊重自然原则

环境设计中,要积极把握和尊重大自然自我维护、自我恢复的能力,尊重自然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增强设计作品的和谐型、可持续性。

(四)4R原则

也即在环境设计中要遵循再利用原则(reuse)、可再生资源原则(reduce)、新环境创建原则(renewable)和循环利用原则(recycle),实现对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合理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尽最大可能的实现回收循环利用。

(五)最小干预原则

在进行环境设计中如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可避免,那么就要努力采取多种积极手段,把外界的干预和影响降至最低,维护好原有的生态格局和面貌。

三、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引入和应用

(一)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强化生态理念的指导

生态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环境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态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加强生态理论对环境设计的指导,在设计手法、设计方法上下功夫,让生态设计成果更好地体现和促进生态理念的发展。

(二)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在环境设计中应积极尊重原始生态的运行规律和自我净化、自我恢复能力,坚持既保护又利用的原则,尽量使用天然绿色的设计和建筑材料,做到因地制宜和循环使用,积极保护自然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可再生性,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协调和相互促进。

(三)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

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再利用和在开发的问题。例如:在街道、广场等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雨水搜集系统,充分将雨水进行净化后用于灌溉、洗涤等方面。同时,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利用当地现有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在大大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结语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7

关键词:环保;自然景观;绿植;结构设计

1引言

总书记曾说,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人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怎么能正常生存下去呢?所以人和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那么人类的实践活动终将影响人类的命运。这也告诉我们,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可顾此失彼。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论述中,可以提炼出四大核心理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今日的世界是一个以多样化为主流的世界。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显著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日益加快,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一形势下,我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人口激增,而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发展方式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重,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科学的,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思想与世界上的主流思想开始融合,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为了使得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和谐,我国的环境设计中也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保护理念是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观,而在环境设计领域中我们需要不断融合生态环保思想,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生态环境的绿色效应。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以生态环保思想为基础,不断加强设计的环保性,提升资源保护效果,缓解国内资源紧缺的问题,积极开发新能源,减少有限资源受到破坏,增强生态环境生活力。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以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诠释和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生态环保思想的发展意义

2.1顺应环境艺术设计发展需求

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环保与节能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加之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将其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在人们关注生态环境发展的同时,环境设计工作中应融合生态环保思想,以此展现极具绿色思想的现代艺术性设计理念,在提升环境设计效果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因素,逐渐向生态保护思想转变,将生态、绿色、节能等设计思想设定为环境设计的关键,以此来顺应国内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需求。在环境设计期间,设计项目主要包括客观环境设计工作、居家室内环境设计工作等。在经济发展期间,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逐渐形成较高标准,以及环境设计所展现的艺术性,充分借助先进技术,顺应人们对生活、生产的各项建筑需求,达成人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的设计目标[1]。

2.2生态环保思想的具体表现

(1)在社会经济进步的背景下,社会应该综合开展绿色能源的有效使用研发工作,加强能源保护效果,不断提升能源节能效率。(2)在人们开展生产与生活各项活动时,也应加强资源保护,减少浪费事件发生,有效控制垃圾、废弃物等生成量,加强肥料处理,提升环境保护效果。(3)以社区为主导,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发生,针对污染问题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地恢复受污染区域的生态性。(4)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执行,在保障环保宣传工作有效性的同时,开展多元化形式环保工作,比如社区公益活动、法制约束等。

3融合生态环保思想开展的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环保与节能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加之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将其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随着计划经济朝向市场经济迈进,为我国各领域创新和改革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也迈向了一个新阶段。近年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随着全球化趋势而不断的创新,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并且设计方向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变。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战略提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更是朝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的历史相对较短,是一个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边缘性比较强的专业,具体表现方面可以体现为为两个设计项目,第一个为室内环境设计,第二个为室外环境设计,当然环境的改善和提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人类步入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诞生的绿色设计系统,是艺术和艺术设计行业的主导设计体系,是一门具有全新概念而又刚刚起步的艺术设计新兴专业。

3.1结构设计

在环境设计期间,人们居住环境的设计工作,其艺术性表现应符合居家生活的需求,旨在从人们生活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加强设计与生活空间的协调性,科学规划环境空间,减少空间浪费事件。在开展装饰设计期间,关注选材工作的环保性,应尽可能地选择不具有污染的建材,规避室内空间材料污染问题,提升材料资源使用的控制效果。为此,在实际开展室内环境设计期间,应有效融合生态保护思想,提升室内设计生态性,为人们营建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展现具有绿色思想的室内设计艺术性[2]。在室内环境设计期间,应关注室内整体生态性的艺术展现,具体设计方法为以下几点。

(1)以室内环境空间组织为出发点,加强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室内建筑空间以三维空间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环境功能设计作为室内环境设计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强空间划分与组合,展现室内空间设计的艺术性效果。

(2)通风与采光设计思想,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设计人员应采取的设计方法为:提升室内建筑空间的整体连贯性,达成室内与室外形成较高的通透性,通过部分墙面去除的形式,提升室内整体采光与通风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的下,尽可能的减少空调、照明等设备的使用,提升能源节约效果。

(3)室内生态景观设计是提升室内环境设计生态性的关键措施。具有室内生态景观设计功能的元素有:绿化盆景、微型水景观、生物养殖等,以此提升室内环境的整体绿色效应。生物养殖具体包括:鱼、龟、鸟等。借助室内生态景观设计,提升室内环境生态性以缓解人们日常工作的紧张状态,展现生态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

3.2加强材料管理

室内装饰设计期间,应加强材料管理,以环保材料为首选,减少化学元素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污染,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提升居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升装饰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事件发生。如若在装饰设计活动完成时,形成大量装饰材料剩余,室内设计单位、装饰材料供应单位等相关组织,应为业主提供材料回收的服务项目,以此有效回收剩余材料,使其应用在其他装饰项目中,减少装饰材料浪费。加强材料管理,以此顺应生态环境保护设计思想,提升环境设计现代化发展能力。

3.3科学开展废料处理

在开展环境设计活动时,将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建筑垃圾。此类建筑装饰垃圾的特点为:难闻气味、粉尘污染等。如若针对装饰垃圾采取随意处理方式,将会形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针对装饰垃圾应科学开展处理工作,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具体处理措施为:(1)在设计期间应尽可能地选择绿色环保建材,以此减少化学材料在设计环节中的使用,提升设计工作建材成本的优化效果,减少建材资源浪费,有效控制建筑装饰垃圾的数量。(2)针对可回收的建筑装饰垃圾,应将此类废料运送到指定位置,便于提升能源回收利用效率。为此,在开展环境设计工作时,针对所消耗的建材、装饰材料等废料,应积极开展处理措施,减少生态污染问题。

3.4加强自然景观保护

室外环境设计期间,应结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需求,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完成室外地质情况勘测,有序开展室外环境设计工作。在室外环境设计期间,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针对设计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展装饰材料选择,提升自然环境的保护效果。比如在室外环境建设期间,项目设计区域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树木,对此类自然景观应加以保护,对其开展系统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在其他区域开展设计工作,以期提升设计元素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减少自然景观破坏,提升自然景观保护效果,适时开展绿化建设工作,以此共建具有生态性的环境,发挥生态环保设计思想的积极效能。

3.5增加绿植建设面积

以生态保护思想为出发点,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实际开展设计工作时,应充分借助绿植完成装饰设计,以此提升环境设计效果观赏性的同时,切实完成室外环境绿色建设,从空气、土壤等视角逐一展现出绿植净化功能,改善空气质量,提升水土保持效果。具备环境绿植装饰性能的绿色植物:爬山虎,可用于建筑外墙装饰,能够显著提升环境美化效果,切实改善空气品质;绿萝,可用于室内环境设计,能够增添室内整体色彩的生命力,使室内环境设计艺术性有所提升[3]。借助增加绿植建设面积的方式,完成环境艺术性设计,有助于提升空气清晰性,加强污染元素的净化效果,提升环境设计的自然观赏性,顺应生态环保建设的各项要求。

4结束语

所谓生态文明观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观。当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如此之高的高度时,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它们都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生态文明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人们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逐渐把生态文明观融入其中,促进了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发展。本文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为切入点,概述生态环保并分析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切实从室内环境设计与室外环境设计两方面探讨基于生态文明观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依据国内实际发展情况,应确定生态保护思想的核心位置,使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作用,顺应客观环境的各项需求,加强环境实际情况掌握,切实开展具有生态保护思想的环境设计,展现出以生态性为主题的艺术理念,提升环境设计成果的观赏性。与此同时,设计时应适时增强自身设计专业性,深入探索环境艺术的内涵,加强环保思想与设计思路融合,以期获取更具生态性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杜宇峰.探讨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大观,2020(26):59~60.

[2]李亚楠.环保理念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评《绿色设计》[J].人民长江,2020(7):238.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8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生态理念设计;培养

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其内容主要表达的是设计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强大的统一性,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灌输环境设计和生态理念之间存在的关系,不仅仅要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其中涉及的技术内容,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和物之间的协调,除此之外还使其可以懂得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使其最终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理念结合到具体的设计之中。

一、概述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生态的含义基本上就是指生物及生命的原始状态,从具体的理解上来看,生态也是指一切健康和谐的事物,并且主要强调人和所处环境的关系。因此对于生态的设计需要遵从艺术、自然、科技等具体的原则[1]。

二、环境设计教学现状

因为形式所迫,目前必须将生态理念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环境设计是一项新型学科,在该课程中需要将艺术、自然、科技等具体的原则全部融合到一起,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并且其综合程度也很高。该学科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能够使整个人类生活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也是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开设了这一专业,该专业的学习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一是要进行教学,另一个是需要进行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时候是要将其中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教授给学生,而对于实践来说,就是要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将其进行融会贯通,并加以运用,再结合自身的创意,使其最终的设计呈现出来,这是整个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生态理念和该课程结合在一起,要对环境做深入的分析,然后再利用方法和理论,最终设计出来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还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理想状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该理念的融入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教师对其理念的融入方法掌握的也不够透彻。

三、培养路径

(一)要使学生可以感知环境

在对其进行生态设计理念培养的时候,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去感知环境。因为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其内容相当的宽泛,它指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发展,在这其中更加包含了生物的相关特性。如果想要成为一名环境设计师,就必须对这些有着基本的掌握和理解,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探索,真正去感知自然、了解自然。

(二)使学生可以走进大自然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生活在大城市之中,因此很少有机会可以去大自然中进行充分的感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走进大自然,更要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布置一些关于设计方面的作业,并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课题之中,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自然[2]。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们经常要出去旅行,多参观一些关于自然的景物,使其自身对生态设计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三)对生态理念进行教授

在进行环境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其生态理念融入进去,进行传授。具体的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设计之中关于色彩搭配、结构设计等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事物进行观察,看其自身存在的结构、色彩等情况,然后对其进行模仿和提炼[3]。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该理念的理解。

(四)增设生态理念课程

对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不应该单单通过各个学科穿插传授,而是应该开始一门关于生态设计理念的课程,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于该理念进行彻底系统的学习,进一步加深该理念之于该专业的重要意义。所以目前最主要的应该是建立起一套关于该设计理念的学科体系,并对其加强重视,以此来完善学生的环境设计知识,并将最终的设计理念融入在设计之中。

(五)加强生态设计案例的讲解

不论是对于哪一个学科的教学,对其进行案例讲解都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并且能够通过教学设计对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难点予以解答,使其理解的更加透彻。除此之外,在案例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激烈的讨论,这样的讨论更能刺激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使得学生对该理念的记忆更加深刻。另外在具体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生态理念的资料及案例,然后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具体的文案,其中涉及的问题最好具有争论性,这样才会使学生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该理念,并且可以以该理念为具体的设计原则,那么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4]。

四、结束语

因为社会越发重视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未来对于该行业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多,高校应该加快该专业和该学科的建设进程。对于环境设计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加深对其理念的理解,最终促进环境设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玲.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7(24):212-212

[2]张凌.探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路径[J]戏剧之家,2016(18):221-221

[3]郭晶,徐钊.论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4):83-84